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案例及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案例及反思范文1
师:小朋友,你们每天上学都要在胸前戴上什么?
生:红领巾。
师:我们都知道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师拿出一条红领巾)你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
生:三角形。
师:三角形上都有三个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个新的图形朋友。(板书“认识角”)
师:大家说说看,你在哪里还见到过角?
生:黑板上就有角。
生:墙上的图片里有角。
……
师:是啊!生活中到处都藏着角,(课件展示一些角的图片)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物体,你能找出它们身上藏着的角吗?请一名学生上来指一指。
片段二:做角并感知角有大小
(1)做角。
师:我们刚才看了很多角,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个角呢?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根据材料或者自己身边的物体创造一个角,并且把你创造的角的顶点和边指给小组里的朋友看看。赶快动手试一试吧!(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2)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谁来介绍一下你们做的角?(请两名学生将所做的角用实物展示在黑板上)
(3)感知角有大小。
师:谁用硬纸条做的角比这两位同学的大,也贴上来。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角是有大有小的。请你猜一猜,角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小组交流)
师:老师真高兴听到你们这么丰富的猜想,角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请小朋友把活动角一起变大、变小。从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大小有关。
引申: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角?(扇子、剪刀)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体验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变化。
片段三:比较角的大小
其实,我们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到处都能发现数学中大大小小的角,瞧老师随意转动分针和时针,钟面上就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师:这两个钟面上的角,你们能看出哪个大、哪个小吗?(出示两幅钟的画面)
生:有的说第一个大,有的说第二个大。
师:那这样吧,拿出画有这两个钟面的作业纸,同桌合作想个办法来比一比到底哪个角大,看看你身边有没有什么可利用的工具。(汇报交流,强调重合的注意点)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现在请刚才把角贴在这儿的小朋友用这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角,其他小朋友和同桌比较比较谁手中的活动角更大。
教学反思: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动起来。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在学习中最重要的对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改编和加减,使教材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角的认识》一课的内容应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课一开始以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引入,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学生与教学的距离,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他们的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促使他们愿学、好学、乐学。接着设计了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数学活动,体现以生活为依托,以实践为第一,让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找寻数学知识。最后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放手让他们主动探索,通过观察、讨论,自己总结出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发展,个性可以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
教学案例及反思范文2
关键词: 怀古诗 情感 方法
导语: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蜀相》,一起去感受一下作者的这种情怀。
师:首先大家看题目,咏怀古迹是什么意思?
生:歌咏怀念古迹。
师:仅仅是怀念古迹么?这个答案是不是有些欠妥呢?怀应该解释为什么更恰当?
生:抒怀。
师:非常好。应该是借历史古迹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怀的意思。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诗歌类型中的一种,怀古诗。(板书)
师:首先我们整体感受下这首诗的情感。大家知道杜甫诗歌的风格是什么?
生:沉郁顿挫。
师:非常好,沉郁是因杜甫诗的内容多反映民声疾苦,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绪。而顿挫是指我们读地时候要抑扬顿挫,这样才能淋漓尽致的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现在找一名男同学再找一名女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下这首诗。
生:(男生读,大声地)
师:读的不错,里面有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但要注意我们读杜甫的诗要以一个什么样的音调呢?
生:声音压低。
师:不是声音压低,而是声调压低。比如我们学过李白的《蜀道难》,读他的诗我们要用一种高亢激昂的语调来读,李白是诗仙,读他的诗要有接近天空的感觉,而杜甫是诗圣,读他的诗要有接近土地的感觉。下面再找一位女生来读。
生:(女生读)
师:女生能把杜甫的诗读得这么大气真的是很难得,我们给她些鼓励。下面我以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为大家朗读一遍。
师:好。刚才我们仅仅是从整体上感知了这首诗歌,要想真正的理解作者的感情,就需要仔细的研读它。首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写人。现在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诗歌。
生:千山万壑都奔赴到荆门;因为这里有明妃生活过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孤单地面向着黄昏。汉元帝仅凭画图就判断了昭君很丑, 昭君最后只能在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师:预习的非常充分,下面我们逐句的分析一下。
师:赴荆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都奔赴到荆门。
师:这里用了一个什么修辞?
生:拟人。
师:群山万壑好象有了生命一样,都奔赴到荆门去了,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那里有昭君生长的村落。
师:对昭君你们有什么了解么?
生:四大美女之一。
师: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她是落雁。谁知道这个典故呢?
生:她出塞时,拨动琴弦,奏起曲子。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师:回答的非常好,那么大家想,我们常常说美景配佳人,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怎么就不配一个柔和点的花啊草啊什么的呢?而要用群山万壑这样一个雄伟的景来衬托呢?
生:因为昭君出塞的故事,使得她的美丽不同于寻常的女子。
师:好,那我们我们接着看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两句都写出了什么?哪位同学能来解读下。
生:写昭君出塞的故事,她离开汉宫殿而去了塞北的大漠,最后又死在塞北大漠。
师:很好,昭君离开汉宫殿,远嫁匈奴,最后又死葬塞外。那么这个“黄昏”怎么理解?
生:黄昏是指时间,只青冢在黄昏时的那个状态,给人感觉很荒凉。
师:黄昏本是表时间,可是这样一写整个句子营造了一种凄清冷寂荒凉的氛围,所以在这里黄昏更偏向指空间了。
师:这两句交代了昭君一生的悲惨命运,那造成她这种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接着看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谁能为大家解读一下这一联的内容?
生: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实际上她根本不识昭君,
师:很好。据说昭君因为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所以画师就把她给画丑了,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那么昭君对她的在这个命运心安理得的接受下来了么?
生:没有,因为下一句又写了她的魂魄在月夜又回来了,说明她还特别想回来,想念故土。
师:解读的非常好,尤其大家看这个“空”字,有什么样的意味?
生:就是说她活着的时候没能回到故土看一看,最后只能是魂魄回来了,更有一种凄凉的味道。
师:那么大家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昭君对她命运遭遇所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怨。
师:尾联写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
师:那么杜甫咏怀昭君其人其事的目的何在?大家分小组讨论以下,一会找同学来交流。
生:因为刚才说到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肯定是借昭君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杜甫也是个忧国忧民的人,而且一生不得志,所以他们之间有共同点。
师:这个思路非常好,我们来看看当时的背景是怎样的?(幻灯展示)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杜甫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仗的小官。安史之乱(755―762年)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触怒唐素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师:昭君把她最美的年华留在了那个荒凉冷寂的北方的大漠,而杜甫的年华也被这样一个国运衰败的唐王朝错过了,昭君用她柔弱的双肩扛起了一个王朝的兴替,而杜甫也用他的铁肩担起了一个民族由盛转衰而产生的巨大的落差,这又怎能不让人悲叹?现在让我们怀着这样的感情再来朗读一下这首诗。
师:清时的李子德曾这样评价这首诗: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师:那么这首诗都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借景抒情、景中含情、拟人、对比、反衬。
师:大家总结的非常好,那我们一起来总结下什么是怀古诗?(幻灯展示)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师:那么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总结下分析怀古诗的方法。
师生共同分析:(1)弄清史实,疏通文意(2)领悟感情(3)寻找诗歌中人物与作者之间的连接点(4)分析手法
师:好,接下来我们看一道拓展练习《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只有鹧鸪飞。
师:请大家按照分析怀古诗的方法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生:鹧鸪是什么意思?
师:鹧鸪是古诗词中一个特定的意象,有着悲凉的意味。
生:这首诗是绝句,我觉得前三句跟最后一句正好形成一个反差,前三句写盛,后一句写衰,结合作者李白,他当时生活在唐玄宗时期,国家也正由盛转衰,所以作者抒发了这种昔盛今衰的感慨。
师:看来大家对怀古诗的方法掌握的比较透彻,课下一定要复习巩固。
教学案例及反思范文3
1.了解广告的定义、分类、形式及作用等相关知识。
2.掌握理解、鉴赏、创作广告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写作等综合实践能力。
3.引起学生对广告现象的关注,树立正确的广告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对广告语的品评、赏析,归纳、总结广告创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运用广告创意的基本原理进行广告创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广泛收集各种广告语;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广告导入语
1.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会儿电视,好不好?
播放最新电视广告视频(包括“金立”音乐手机“荷塘月色”版广告、“步步高”学习机“喜羊羊”版广告、“王老吉”饮料亚运版广告、“有空多陪陪孩子”公益广告等)。
2.师:同学们,刚才大家看的是什么呀?平时我们看电视,看到广告是什么感受呢?
3.师:其实,不仅仅是电视,如今每当我们翻开报纸、走在街头,琳琅满目的广告铺天盖地而来,广告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今天我们专门来研究平常这不被我们关注,甚至让人烦、让人厌的广告。或许我们换个角度,会有别样的发现。
二、广告知识窗
1.师: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勾画圈点的方法,快速阅读课本中第246至’第248页的内容,了解广告的基本知识。学生说出广告的概念、分类和形式等知识。
2.出示从古到今各种形式广告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出它们的形式。
三、广告点评台
1.广告猜猜看:看看下面的广告语,猜一猜是给什么商品做的广告。
2.师:老师精选了几则最近比较热门的广告语,读一读,喜欢吗?任选一则谈谈你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
・爱,就马上行动。(爱玛电动车广告语)
(暗含电动车的品牌名,前半句的“爱”和后半句中的“马”就是这种车的品牌名“爱玛”的谐音;激发人的购买欲望。)
・随心所浴。 (某淋浴器广告)
(引发辩论;新编成语广告,赞成还是反对?) (明确:利:新颖别致;弊:易误导,用语不规范。)
・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哟。(大冶劲酒广告语)
(似抑实扬,既达到了促销的目的,又体现出了人文关怀。)
・当头发爱上肥料,好得出乎意料。(某洗发水广告语)
(比喻,生动形象;“肥料”一词无美感。)
・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华夏!(推普周宣传语)
(扣住语音特点;押韵。)
・严禁吸烟! (公共场所禁烟宣传语)
(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需要运用不同的广告语言,一般场合语气过于生硬;语言须委婉、生动、得体。)
・要刘谦,不要流感! (快克感冒片广告语)
(名人代言,谐音,对比。)
(讨论:名人代言广告的现象如今比比皆是,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明确: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利:爱屋及乌,双赢;弊:不负责任的代言误导消费者。)
・感受黄山,天下无山。(黄山旅游区广告语)
(对比,引用徐霞客评价,突出黄山景美。)
(讨论:广告是不是夸大其词呢?) (明确:适当夸张,不能夸大质量、性能、功用。)
3.师:生活中还有哪一则广告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4.师:刚才提到的这些广告,仅仅是众多广告中的“沧海一粟”,但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广告的魅力渗透在生活的每个地方。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广告才是我们喜阐乐见的广告呢?请从内容、主题、构思、语言等角度讨论归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明确广告的基本要求。板书:内容实事求是,主题明确突出,构思新颖独特,语言简明生动。
四、广告创作室
师:通过欣赏和比较,我们了解了广告语的基本创作方法。现在让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尝试一下下面的广告创作,至少选写一题。
1.请你帮助校园中的环保小卫士把宣传语补充完整:
你丢下的是垃圾,――。
2.今天新闻记者来到校园采访,向同学们征集一则介绍我校的广告语用到报道中去。下面就请大家开始创作,来介绍我们的学校。
五、广告结束语
师:欣赏广告。创作广告,让我们认识了广告独特的文化张力,吸引着我们进一步走近它、关注它。广告就像一面多梭镜,阳光透过多棱镜可以折射出七彩的光芒;我们透过广告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生活。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多关注广告,多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我们的生活一定也会多姿多彩! 六、广告练兵场
课后习题:
1.农忙季节总是会遇到秸秆禁烧难的问题,请你为当地的秸秆禁烧拟一则宣传口号。
2.请你为家乡的一种特产拟写一则广告语,让更多的游客欢心购买。
教学反思:
《广告多棱镜》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中的专题,贴近生活实际,内容丰富有趣。本课教学立足学生语文能力发展,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后形成以下反思:
一,语文教学是专题教学的统称。
“专题”是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编排中的具体体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学科渗透,符合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也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从而使语文课程更具活力。但专题教学容易走入误区,教学的尺度难以把握,将专题教学变成专科教学,造成“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的“非语文”现象。
专题教学仍然是语文课,是侧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语文课。“浓缩的都是精华”,好的广告语言约意丰、令人回味,不仅有商业气息,更有文化韵味,以极其高度的概括性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因此本课教学在“广告知识窗”环节快速了解广告的综合性知识后,便重点抓住广告语,通过“广告点评台”对广告语的赏析提高学生鉴赏语言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通过“广告创作室”进行广告语的创作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和写作的能力。
二、生活是学习语文最好的老师。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广告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能够激发出学生求知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智慧的熏陶、语言的积累、思想的提升。本课导入播放的是“金立”音乐手机等近来的新版广告,更是一下子引发了学生对广告的亲近感,唤起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广告这扇生活中的语文之门自然就被打开了。当欣赏到身边所熟悉的各种广告形式的图片,并在“广告猜猜看”环节竞猪所熟知的各类商品时,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进一步激发。
这时出示了几则最近比较热门的广告语,有的近乎眼前,有的犹绕耳边,学生兴致盎然,自由点评便能畅所欲言。当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一则广告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学生
侃侃而谈。“广告创作室”的主题也来自于身边、时下,校园环保、学校推介都让学生感到了现实的需要,创作起来有想法,有创意。第一题是改编了一道中考题,学生在“你丢下的是垃圾”后面补充了“我捡起的是公德”、“践踏的是文明”、“破坏的是美丽”等句子,闪烁着思维的灵动性。并不比原有的“我捡起的是品质”逊色。第二题是为所在学校创作广告宣传语,提出是为来访记者征集,同时配上校园照片激发爱校情感,学生的创作激情一下被点燃,像“踏入文明校园,领略青春风采”这样的精彩创作层出不穷。下课铃声响起,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的结束,课后作业的设置是对整个教学目标完成的补充和保障,因此秸秆禁烧、家乡特产的广告创作题就给学生留下了富有吸引力的思考空间。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师生之间的活动应该是双向交流和相互驱动的过程,教学重心必须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曾考虑将重点环节“广告点评台”一分为三,拆分成“广告精品屋”、“广告诊疗所”和“广告研讨会”三块,尽管流程更为清晰明朗,但板块设计过细过碎,在对广告的自主赏析这一块教师暗示过多,代替了学生充分的思考,容易湮没学生具有独特个性的体会和见解。
教学案例及反思范文4
1.通过感知操作,使学生获得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2.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4.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具准备:长方体实物
学具准备:分组操作材料(长方体纸盒1个、长方形彩纸、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请看,小明给爸爸准备的生日礼物在这个纸盒里。这是一个什么形状的纸盒啊?
生:长方体纸盒。
师:小明想给这个礼物包上包装纸,怎么包装呢?
(学生分小组操作)
师:需要用到包装纸的面积是多少呢?就是求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师: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表面积。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吗?
生1:长方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的表面积。
生2:长方体有6个面,应该是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生3: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
(设计说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进入探索新知的教学,让学生感知理解了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二、操作交流,探究方法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你能自己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吗?
生:能。(信心十足地回答)
(设计说明:学生独立探究,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再小组交流,要求每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成果。)
师:哪个小组愿意将自己的成果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1:我们小组的解法是先求出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再把这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就得到了长方体的表面积。5×4+5×4+4×3+4×3+5×3+5×3=94(平方厘米)。
生2:我们小组解法是:因为长方体的6个面可分成3组相对的面,且每组中两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所以,我们先求出3个完全不同的面的面积,再分别乘以2求出每组中两个相对面的面积和,最后把3组面的面积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5×4×2+4×3×2+5×3×2=94(平方厘米)。
生3:我们组的解法是:先求出3个完全不同的面的面积,再把这3个完全不同的面的面积加起来,最后乘以2,就可以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5×4+4×3+5×3)×2=94(平方厘米)。
(学生交流反馈、课件演示、验证答案)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好呢?小组讨论。
生:第三组的计算方法最简便。
师:选择你容易理解便于计算的方法都可以。
(设计说明:学生自主学习,探讨研究,使学生不仅“探”到了长方体表面积的不同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三、总结评价,享受成功
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内容?收获了什么?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互相评价中总结学习内容与方法,学会相互欣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说明:
长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面积计算学生已有知识积累,但空间概念尚未形成。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小组交流,按照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寻找方法—掌握规律的过程设计教学方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快,学得好。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加深对长方体特征的理解,而且也为继续学习正方体的表面积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案例及反思范文5
一、背景分析
(1)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的概念界定。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开展交流与合作等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所谓传授式教学,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说,所学习的内容只需要经自己加工后内化,即把它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再现或直接加以应用。研究者在对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进行了八个方面的对照分析之后,又从四个侧面来论证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关系,通过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的辨析,纠正了一部分人对探究式教学的片面理解,从而促进了探究式教学的进一步实施[1]。
(2)实验探究式教学在我国化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在我国,关于探究式教学依旧是基础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深入,要求教师逐渐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突出以学生为本,充分关注学生素质、个性特征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参与和体验;关注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坚持把学生看作教育活动的真正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模式。从现行的化学教材来看,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其相似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模式1: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问题――实验事实――讨论――结论――应用。问题是学生进行探究的根源,是学生通过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实验事实是学生在实验中看到的实验现象,然后根据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探究,从而得出结论、进行应用。实验模式1是化学实验探究的基本模式,它适用于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概念、定律、原理的教学。
模式2:实验探究教学模式2可以概括为:问题――实验事实――推断――论证――结论――应用。模式中的推断是指根据已知的知识和规律,对未知的知识和规律进行推断和解释。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自己的推断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通过实验验证推断的合理与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验证包括实验验证和理论验证,其中实验验证是最直接、最可靠、最有力的方式。
(4)通过化学实验实施探究教学。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具体做法可有如下几种。
①改进演示实验,实施探究教学。改进或增设教师演示实验[2],是恢复光大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最好的契机。这是因为教师演示的不仅仅是实验操作的本身,更是探究性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示范。同时,又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具体过程。
②通过随堂实验,实施探究教学。随堂实验的设置[3]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因其方便、快捷、手脑并用、兼顾教育功能等特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以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中“钠的化学性质”内容的教学为例,谈谈其通过改进化学教学的演示实验和随堂实验,对化学教学效果的影响的几点收获与感受。
二、教学案例描述
情景1: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问题一: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比如铁、铝是如何存放的?可钠在常温下却只能这样存放(展示盛放金属钠的试剂瓶),这是怎么回事?
【展示】金属钠样品
【实验探究】探究钠的物理性质,探究实验(教材P47实验3-1),见图1。
图1 钠的切割
实验改进:
(1)为了让学生看清钠的切面为银白色且有金属光泽,用玻璃管切割金属钠,这样钠与玻璃界面能较长时间保持光泽,现象明显。
(2)为了让学生理解钠很软,选择两片玻璃片,在玻璃片之间放一小块金属钠,让一个学生用手指轻压玻璃片。
【板书】1.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设计意图: 由此让学生认识金属钠的物理性质、钠在常温下与氧气的反应、钠在常温下的保存方法,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因为钠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
4Na + O2 2Na2O(白)。该过程由学生亲自动手,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并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能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
情景2:
【问题】刚才切开钠时看到银白色,但很快就失去光泽,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探究,推导出钠的化学性质)
【学生探究】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复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板书】2.钠的原子结构:
【学生活动】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应该容易失去,体现还原性。
【板书】3.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4Na + O2 = 2Na2O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47实验3-2(让学生动手实验并描述出反应的实验现象),见图2。
图2 钠在空气中的燃烧
现象:钠先熔成小球,然后燃烧(说明钠的熔点比燃点低),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Na2O2)
【板书】4:(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活动】讨论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点、线、面上知识加以串联、提炼、比较和分类,使学生充满凌乱感的知识能“站起来”、“排好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并且通过实验探究使知识更立体化。)
情景3:
【探究】人们常用金属器皿来盛水,也常用铁、铝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是不反应的。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与水反应呢?
【设问】如果把钠投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我们来预测一下。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49实验3-3,见图3。
图3 钠与水的反应
【问题思考】
(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为水?
【板书】5:钠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归纳】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浮、熔、响、游、红
浮:钠浮在水面上(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钠熔成一个光亮的小球(熔点低;反应放热)
响:有“嘶嘶”的声音(产生的热让水气化;生成气体)
游:小球四处游动(产生的气体推动小球)
红:生成物是碱性的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设计意图: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通过亲自动手探究,按照“问题――实验事实――推断――论证――结论――应用”的研究程序[4],能自主发现并提出新问题,再通过设计实验进行论证,使得知识更清晰,掌握更牢固。)
三、教学反思
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当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被激发时,课堂的活力就会闪现出来。趣味性实验、多媒体展示、身边的事物等元素的引入,能使课堂上同学们兴致高涨。
(1)注重情境的创设,给学生一个思维联想的课堂。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促使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易于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教学案例及反思范文6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朋友——跳绳。跳绳不仅可以跳,还可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大家动脑筋,想想可以用跳绳做那些游戏呢?
生1:我知道,可以玩“抓尾巴”的小游戏。就把跳绳叠好放在我们的裤子后面,做成一个小尾巴,两个同学互相抓,看谁先抓到,就获胜了。
生2:还可以做“打脚丫”的游戏。一个同学用跳绳甩另一个同学的脚,另一个同学跳起,不让他甩到脚。
生3:我还能和同伴一起用跳绳做“开火车”游戏了。
生4:还能做“踩蛇尾”的游戏。
片段二:
师:小青蛙最大的本领是什么?
生:跳!
师:那我们一起学习小青蛙的本领——立定跳远。
生:好。
师:小青蛙本领大,两臂向上摆,用力蹬地向前跳。
生:边学儿歌边练习动作。
师:小青蛙最喜欢在荷叶上跳来跳去捉虫子,我们也把跳绳围成荷叶的样子来跳一跳?
生:把绳子摆成荷叶的样子,自己进行练习。
师:小青蛙的本领学会了,我们一起来比赛,把跳绳围成小河状,看谁跳的小河最宽。
生:两人一组用绳子在地上摆成“小河”状进行练习,根据自己的水平可以调节小河宽度,加大难度。
本课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合作性活动为主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确保每个学生从活动中得到积极的发展。
一、一物多用,贯穿始终
本课主要在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及内容的衔接上下工夫,从开始到结束始终把跳绳作为一条主线进行教学,做到一“绳”多用。在开始部分,把跳绳塞在后腰进行“抓尾巴”游戏;用手拿跳绳在地上甩,同伴脚踩,可进行“踩蛇尾”;双手抱胸,后面同学拉住跳绳,可练习“开火车”;用手拿跳绳打同伴的脚,同伴跳起,可玩“打脚丫”。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把跳绳围成荷叶状、小河状进行练习动作,有浅到难,逐步过渡。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结束部分又把跳绳绕成团向上抛,拍手接跳绳,看谁抛得高。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体育活动是人类产生创造性的沃土,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与创造精神。上述课例中,学生玩“踩蛇尾”“开火车”“打脚丫”“抓尾巴”的过程中、教会学生一种“踩蛇尾”的游戏方法和规则的基础上,启发和激励学生自由组合,自由设计想象,由此而想出了多种新玩法,这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学生学会主教材立定跳远后,又一次给他们创新的空间,用跳绳围成荷叶状、小河状进行练习,并展示评比,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