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艺术魅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影的艺术魅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影的艺术魅力

电影的艺术魅力范文1

[关键词]身体美学;体育电影;身体社会学

体育电影从某种意义上复兴了身体的美学,它以身体作为一个展台,着力表现出身体在后工业化时代的顽强。但是,体育电影只能算是对身体之美的缅怀,因为真实的身体之美在现实之中已经不可再现了。体育电影所反映出的身体之美只是一种超真实的身体之美,它比拟真更为真实,已经完全超出了真实的范畴。本文将从感官的身体之美、技术的身体之美以及文化的身体之美三个方面来探讨当代体育电影的艺术魅力

一、体育电影中的身体感官之美

电影是一种综合性视觉艺术,身体之美主要是通过视觉来表现的。体育电影的拍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审美的。体育电影其实与体育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体育已经不再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体育已经缺乏了实现生存美学的意义。体育电影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拟真。但也并非是一种完全的虚构,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仍旧具有其存在的意义。从这种意义出发,体育电影对于体育的建构更多的是一种技术的建构与文化的建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体育电影首先要完成的是一种感官的建构。体育电影是围绕身体展开叙述的,因此它首先必须要选择一个适合的身体,一个现实中完全不可能存在的身体,这是体育电影拍摄者一开始就确定的目标。体育电影必然会给我们一个超真实的身体,一个天赋异禀、充满活力、甚至不需要任何科学训练就能够屡战屡胜的身体。这是一个充满诱惑的身体,诱惑所有的人进入影院去欣赏。

体育是关于身体的教育。在古希腊人看来身体的教育是为了产生美,身体之美是生存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身体的教育与知识的教育同等重要。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逐渐取代了身体,机器所生产出的知识话语逐渐遮蔽了身体,身体在机器面前丝毫没有美感可言,反而变得越来越丑陋,身体作为一个造物者彻底沦为了一个二流产品,身体面对机器感到的是羞愧。更为可怕的是身体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产生美,而是为了适应机器的速度,身体教育成了一种规训权力视阈下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结果是身体彻底失去了主体的地位,而成了机器的附庸。体育电影对身体之美的展现并没有脱离古希腊的美学范畴。“力量即是美”是一个恒定的法则,当人类在走向衰老,面对死亡的时候身体才会到场,但是身体却是以一种极不光彩的形象到场的。因此,像笛卡儿、尼采、克尔凯郭尔等一些身体孱弱的思想家而言,这样的身体无论如何都无法激发他们赞美的欲望,他们备受身体的折磨,对于他们而言身体是最为强大的敌人,他们只能鄙视身体。

电影是一种诱惑的技术,身体最大的诱惑在于。运动员通过自己强健的肉体从而去诱惑所有的人。体育电影将诱惑推向了极致,电影技术彻底弥补了人类视觉的缺憾,超真实的视觉技术,让观众更为清晰地去看身体。例如,在最近热播的影视剧《斯巴达克斯·血与沙》中,3D技术对身体的展现已经超越了日常经验感官的范畴,不再停留在表层之中,而是进入身体的内部,身体的感官之美已经超越了二维空间,进入了三维,甚至是四维。电影不仅仅通过视觉刺激观众的感觉,同时在听觉上、嗅觉上,甚至在身体上刺激着观众。

身体教育已经失去了其初始的概念,沦为人类自我缅怀的一种手段。体育电影所指涉的不再是体育教育。而是体育竞技。体育电影是一种商业化、娱乐化的工具,身体已经沦为的商业的。体育运动呈现出高度的职业化、专业化以及技术化,它已经不再是多数人的教育,多数人的活动,运动员的身体是超越普通人的,他是一个希腊神话式的英雄。它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能够适应镜头不断地捕捉和拍摄。因此,作为演员的运动员不再需要追求超越身体,而是要追求超越身体的表现。对于演员而言,必须能够通过肌肉群表现出最为强烈的男子气概,这是一种最为强烈的诱惑,能够让观众在一瞬间彻底被震撼。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身体的确是存在极限的,身体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无所不能,于是体育电影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方面就是身体的脆弱性。身体在权力面前是软弱的,是无能为力的,身体被权力打上了耻辱的烙印,于是身体就成了一个悲剧式的英雄,身体的疼痛成了对权力最为有力的控诉,身体从中获得了另一种诱惑,再次令观众产生了巨大的震撼。

二、体育电影中的身体技术之美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机器无所不能的时代,人类惟一能够战神机器的地方似乎只有智力,而智力似乎也越来越受到巨大的威胁。身体是在这场人类对战机器的战役中最先败下阵来的,我们不禁要问身体究竟还能做些什么。体育电影给了我们一种梦幻式的回答。我们认为中国武侠片是最具有典型特征的体育电影,其主要反映出了一种身体技术之美。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武侠片所处的时代都是没有机器的时代,身体只有在刻意回避机器时才敢于大胆地去展现自己的技术,这是一种普罗米修斯的羞愧,身体根本就不敢正视机器。因此,体育电影所表现出的身体技术是一种超真实的技术,在一个绝对理想化的环境中去表现身体的力量。尽管,我们内心向往着身体能够产生出这种惊人的力量,但是现实是极为严酷的。体育电影给我们一种虚拟的,让我们沉醉在一个虚幻的空间之中,在那个空间中,我们日渐衰老的身体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只要你去发现自己,你就能够找到它,但是从电影院走出来,我们才会发现这种想法多么幼稚,我们的身体仍旧是一个平庸的身体。当我们再次面对机器时,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去厌恶身体。

体育电影并没有崇高的理想,它从未试图通过对身体技术的展现,从而让观众能够反思自己的身体,它只是提供一种诱惑,从而让观众产生。例如《功夫足球》这样的电影,完全已经超出了体育技术的范围,它首先是一种电影技术,一种视觉技术,它所要表现的根本就不是体育技术,这样的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根本就不是体育电影。事实上,所有超越体育技术范畴的体育电影都不是真正的体育电影,它所要表现的主题不是体育,而是技术。因此,体育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不是人类对技术的一种反抗,而是试图通过技术让身体复活。但是,这种复活只能出现在电影屏幕上,而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已经死亡了,真正属于身体的技术也已经死亡了。

 体育电影与一般电影不同,它已经超出了电影叙事的范畴,体育电影不对人类生活、社会工作、个人或是群体的思想以及情感进行再现,因此体育电影存在着一定的审美认知障碍。体育运动具有典型的区域性、民族性与国家性,对于相同文化背景的人而言,一些体育运动的意义是不可理解的。同样,不同的体育运动包含着不同的身体技术,作为以反映身体技术为主要手段的体育电影,当这些技术不被熟悉或是理解时,那么整部电影就无法实现审美的意图。身体作为事件的载体,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拆解与重构。这就意味着身体并不是以满足技术为存在前提的。但是,体育电影极力通过表现出身体可以使用的技术,来证明身体存在的意义,这其实是反身体的。具体而言,任何一部体育电影往往只反映某种类别的体育运动以及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对于普通电影观众而言根本无法知道这些技术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因此观众最终关注的只是技术的真伪问题,而忽略了身体本身。因此这不仅妨碍了真正的身体美学的诞生,反而会落入另一个技术圈套之中。

现代电影技术对人物形体、动作以及内心的情绪都展开了细致的捕捉。身体已经不再是一个宏观的,或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一个具体的、微观的物质概念。特写镜头让身体成为惟一的焦点,这种高度观看让身体变得神圣起来,但是这种表现仍旧无法摆脱虚拟,这不是对真实的追求。人物的眼睛、面部的肌肉、手臂、腿等身体部位都能为了菲勒斯崇高的对象,身体非但不会在电影中复生,反而被彻底地碎片化。作为整体的身体消失了,作为具有意义的身体消失了,剩下的就是对局部精细化的拍摄、崇拜以及狂欢。这种技术之美的惟一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观众的窥视欲望。身体本身并没有发展出新的技术,相反的是身体被安装上了各种义肢,电影技术本身就是身体的义肢,身体根本无法脱离这种技术去展现自身的美。同时,参与电影拍摄的演员所接受的训练其目的也不是为了发展他们的身体,让他们的身体呈现出自然之美,而是为了让他们能够适应镜头的需要,镜头的表现是极致的,因此他们的身体也必须能够承受这种极致的观察。

三、体育电影中的身体文化之美

体育电影中的身体更多是文化的身体,身体成了文化的载体。体育电影无法关注身体本身,因为身体本身的美已经消失了,或者说现代人根本就没有身体之美的审美能力。身体是精神内核的体现,身体可以是战无不胜的,身体同样也可以是不堪一击的。因此,如何表现身体,并不取决于身体本身,而在于身体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在体育电影中,对手的身体要比你的身体更为强大,但是最终你还是能够战胜他,这是不真实的,只是一种文化美学的产物。个体总是经历千辛万苦、最终才会获得成功,身体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实现目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本身。身体只是起次要作用的,最终战胜对手的是精神意志或是文化上的优势。因此,体育电影真正关注的是身体之上的文化,而不是身体本身。

在所有的体育电影中,运动者一开始就处在社会最为边缘的区域。这也符合了其作为一个运动者的命运,从低级向高级展开运动。在这种情况下,运动者的身体远远比不上运动者的个人意志更为重要,因为许多困难并不是身体上的强大就能够克服的,相反性别、种族、阶级、宗教、经济、政治等意识形态因素都会成为其身体天赋的敌人,身体在这些面前是脆弱的,是不堪一击的,最终力挽狂澜的仍旧是意志,是思想,是情感,是一切超物质的东西。因此,体育电影并没有给身体一个展现自身的舞台,而是将身体作为一个舞台,去展现文化的冲突、思想的冲突、情感的冲突。运动者并不是依靠身体去战胜主流权力话语的,相反只有在与主流权力话语媾和之后,身体才有了生存的空间,这是体育电影中身体之美的实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电影是一种极为独特的电影类型,其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艺术魅力就在于其是一种超真实的视觉艺术。体育电影从三个方面反映身体之美,但是每一面都不是真正的身体之美。真正的身体之美其必然是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而出现的,体育电影中的身体只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主体。因此,体育电影对于身体或是身体教育而言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它只是一种诱惑,让观众进入影院得到而已。

[参考文献]

[1] 叶子建.体育电影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意义及思考[J].电影文学,2011(06).

[2] 乔安尼·恩特维斯特尔.时髦的身体[M].郜元宝,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电影的艺术魅力范文2

[关键词]《艺术家》;钢琴音乐;电影

第84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艺术家》不出预料斩获5项大奖,此外,这部经典之作横扫了全球54场一流电影节,荣获227项提名,最终揽获112项大奖。而最重要的是它是一部黑白默片,也是自1929年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翼》之后第一部获得最佳影片的默片。21世纪的现在,电影院各种3D、IMAX等视觉效果把观众胃口越养越大的年代,这种单纯简单的影片如何能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我认为除了好的剧本、导演、优秀的演员以外,对于默片来说音乐是功不可没的。《洛杉矶时报》这样评论道:“路德维克用音乐让《艺术家》这部无声电影鲜活起来,让这部黑白影片的颜色鲜艳了起来。”“《艺术家》电影持续了100分钟,伯斯却用旋律感动了我们一生。”而《华尔街日报》则评论道:“作曲家用他顽皮的创作、不可抵挡的锐气与准确无误的情感,赋予了这部法国影片地道的法式基调,从陈旧中生出清新与愉悦,有时会让你颤抖。”这部《艺术家》影片中的音乐都是作曲家Ludovic Bource为本影片量身制作的原创音乐,而本影片共有7处地方作曲家舍弃了弦乐和管乐,只用到了钢琴,在特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背景下,钢琴音乐展现了它特殊的魅力和作用。

一、钢琴音乐巧妙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

被称为“乐器之王”的钢琴,一直被人们认为是高雅的音乐,它有这样的美誉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它一融入电影里就备受电影人士的喜爱,因为他有宽广的音域,丰富多变的音色,各种演奏技巧带来的不同音乐感受,音色优美,强大的表现力,可以模仿很多乐器的演奏,等等,他们总能找到一种音乐放到电影里衬托和突出想要表达的东西,而钢琴总不会让他们失望。1998年很出名的一部以一位钢琴师为题材的电影《海上钢琴师》中就有一处很精彩的典型的以钢琴音乐刻画人物性格和形象的片段,主人公1990用即兴的钢琴音乐给好友麦克斯描绘了四个形象,性格和背景故事迥异的船客,一个杀死了丈夫正和情夫私奔的老女人,一个陷入沉思的忧伤男子,一个流着泪水正与情人跳舞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的女人,一个偷了别人礼服混入头等舱的移民者。在钢琴音乐的衬托下这些人物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在《艺术家》这部影片中,也用到了钢琴来刻画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女主角Peppy的第一次出场,与男主人公George相遇的场景非常有趣,作为当时默片时代大师级般人物的George备受人们的欢迎,而是众多粉丝中的一员的Peppy意外在采访现场撞到了这位大明星George。在这个非常重要的场景里,作曲家用了两句钢琴音乐成功在观众心里塑造了对女主人公的第一印象。当Peppy用左手捂住嘴发现自己闯祸的时候,钢琴演奏了一句俏皮的下滑音阶,准确表现了Peppy此刻就像孩子犯了错误一样的心情。音乐慢慢停止,大家都陷入尴尬之中,在戛然无声中感觉到了Peppy的害怕。当George开始慢慢打破僵局展露笑脸时,钢琴又恰到好处地用了4个上行的落滚的装饰音和一个上行的刮奏,描写单纯的Peppy又像孩子一样一下子释然,又开心快乐起来。这里用到的两句钢琴音乐对女主人公起到了点金的作用,成功暗示了Peppy的人物形象和她的人物性格。

二、钢琴音乐巧妙表达了人物心理,成功担当“第二台词”的角色都说音乐是和人的心灵相通的,很多用言语表达不出来的心情和体会通常人们都会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中国古代的《乐记》中有一句话就是“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而西方哲学的音乐美学观也认为/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因此,无论是从东方还是从西方的音乐观来看,承担电影情感造型功能的元素就非音乐莫属了。而钢琴则以它独特的魅力被大众所喜欢,听贝多芬的《悲怆》会让心灵受到震撼,听肖邦的《夜曲》会让内心平静,听德彪西的音乐仿佛看到了五彩斑斓的颜色,听莫扎特的音乐会让你的心情愉悦。

电影音乐有“第二台词”的美誉,在默片里显得更为重要,影片中的演员没有一句台词,视觉上观众们只能通过情节的发展和演员的面部表情来推断和理解剧情,而在听觉上观众们就依靠音乐来欣赏影片。而在一些内心戏里,能够准确表达人物内心的音乐可能比直白的对白更能打动人心。在这部影片中George已经破产,他第一次到当铺去当掉他的西装,在当铺老板给他数钱的时候弦乐马上转成了钢琴独奏,用了一些不太快的装饰音和简单的悠闲旋律表达了George此时的无可奈何,或还有些自嘲。在后面的镜头拍卖会上,在整个拍卖过程都是以钢琴为主的背景音乐,此时的George并没有一句台词,只是默默站在门口,看着自己的东西一件一件被拍走,钢琴在低音区慢慢奏出影片的主题旋律,偶尔左手还会弹奏几个低沉的低音,当一件一件物品被拍卖走了,钢琴音乐越来越激动,加上弦乐的配合把George的内心从很低沉到看到自己的物品被逐渐拍走内心感情的不断迸发,到最后,他最后的一件自画像也被买走后,内心的空虚和筋疲力尽,音乐也随之从激动中安静下来。这场戏里演员的表演自然无可厚非,但是音乐起到了更大的作用,此时若没有音乐而加上任何的对白都是徒劳的,音乐才是表达人物内心最好的工具。

三、钢琴音乐发挥特有的抒情功能并也能参与到叙事的作用中钢琴似乎天生就是抒发感情的工具,从羽管键琴、德西马琴、击弦古钢琴演变而来的现代钢琴,不管从音色、强弱、变化上都不同于其他的乐器,也是因为钢琴的不断改进才会出现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诗人肖邦写的《夜曲》《叙事曲》,门德尔松的《无词歌》,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等经典钢琴作品。

钢琴音乐的独特音色让很多人为之倾迷,它天生就具备抒情性和叙事的功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为之陶醉听它讲述故事。在影片中Peppy饰演路人甲一配角和George有几秒钟的戏,就这几秒钟他们NG了很多次都没有拍好,因为在一次次的拍摄中两人的感情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用钢琴把它表现得淋漓精致。第一次拍摄钢琴舒缓奏出主旋律,在弦乐的衬托下格外迷人,看到了两人第一次浪漫的邂逅。第二次拍摄,还是同样的旋律但是钢琴音色明显要强一些,两人好像更熟悉了,感情的一次递增。第四次拍摄,一开始钢琴用了一连串急促的来回跑动的9连音,好像在暗示George开始有点忐忑不安,紧张的心情,因为他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爱上了这个姑娘,已经无法心定若无了,后面同样的旋律没有像前两次那样用单旋律,而是在旋律中加入了和弦,让音乐显得更加激动。第五次拍摄George故作镇定,钢琴音乐也回到了开始的舒缓,但是很快就渐慢而结束,因为George知道他已经没有办法继续拍摄下去。钢琴音乐和故事恰到好处吻合,虽然演员没有一句台词,但是音乐已经非常清楚地给观众讲述了这个故事。

四、钢琴音乐在营造电影的背景音乐中有着独特的作用电影若没有了音乐就好像没有了内涵,就算是默片没有台词也不能没有音乐,背景音乐在 电影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的电影,不管是文艺片,战争片,情感剧,还是动画片都离不开音乐的背景,都试想下恐怖片没有惊悚的音乐它就不再恐怖,感情片没有动情的音乐它不会催人泪下,喜剧片没有滑稽的音乐衬托,再优秀的演员也很难把观众逗笑吧。《艺术家》这部片,虽是默片,但是从头到尾都有音乐伴随,其中有一处地方用到钢琴音乐来烘托故事情节。当George的妻子看到报上George的绯闻后有些生气,这时的背景音乐并不是很愤怒的强势和弦,反而是用一段比较轻快幽默的钢琴曲来演绎,一是表现这时妻子对此事的醋意,暗示感情已经开始慢慢破裂。二是为烘托出George的幽默和对此事的不以为然。钢琴较幽默的演奏恰到好处衬托了这个情节片段,也让观众通过视觉和听觉的齐作用理解到了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

五、钢琴音乐能很好引导观众内心,推动情节的发展钢琴音乐似乎本身就有一种魔力,它时而舒缓低沉、时而急促高亢的唯美声音总能引发欣赏者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而正是因为这种特性,导演们会千方百计利用它来抓住观众的内心,更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整部影片用的最长的完整的钢琴独奏就是George破产的那个场景。当镜头从屋外灰色阴沉的天空下着绵绵细雨开始,钢琴音乐响起,还是主旋律慢慢奏出,但是伴奏用的一拍一个的柱式和弦,每个和弦似乎都在敲打着观众的内心,心痛着George的遭遇,看着管家担心的表情,看着George故作轻松的姿态,旋律孤独在上方响着,每个音都揪着观众的心。为了他追求的艺术,他不向金钱低头,花掉他全部财产投资拍摄他心中真正的艺术,却形势惨淡,这时的钢琴转到B段,用了急促跑动的音符和一些华彩乐句,还有加入了几个强有力的低音区8度,把观众的情绪推向了。当银幕中的George被沙子掩埋后,音乐又回到了开始的慢板主题,音乐逐渐渐慢消失,告诉观众一切都结束了,默片时代的结束,George时代的结束。

纵观历年来优秀的电影作品,似乎都和钢琴脱不了关系,作为“乐器之王”的它具备特殊的美学效力,已经备受电影人士的青睐和推崇。钢琴音乐不仅作为背景音乐存在于电影中,还有不少优秀的影视作品是以钢琴为题材而写的,比如《四分钟》《海上钢琴师》《钢琴家》《莫扎特传》《贝多芬传》等,在这些影片中故事情节并不是独具特色,但是加上钢琴音乐和故事的完美配合,整部电影就能得以提升,人物会更鲜活,画面会更丰富。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还有更多可以挖掘和探究,它独特的音乐功能和美学特质,可以为电影业的发展构建更多的无限可能空间和想象。

[参考文献]

[1] 刘向阳.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性表现[J].电影文学,2008(07).

[2] 潘屹.电影《钢琴家》中钢琴音乐的美学意义[J].电影文学,2010(05).

[3] 杨彤.钢琴演奏艺术中的美学因素[J].消费导刊,2009(08).

[4] 李锐.《海上钢琴师》的经典镜头分析[J].华商,2008(03).

[5] 叶健.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6).

电影的艺术魅力范文3

一、电影音乐中的独特的魅力

(一)电影音乐的特征

电影音乐是一种既有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同时又区别于音乐艺术,形成自身特殊艺术特征的音乐形式。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中作曲家要根据电影中的思维、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影片的人物特征及时代背景进行音乐的创作,同时还要融合相应的民族特征及地方特色等元素进行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采用专业的创作技巧及手段,为了体现影片中的思想感情和中心思想,在和声、配器等作曲技巧的使用,风格的确定及段落的安排,都必须要符合电影中艺术元素的要求,使音乐能够融于电影艺术中,给人呈现出整体的银幕形象。

音乐具有严谨的曲式结构,在创作的过程中以连续不断的时间运动为创作动机以表达作品的内容,而电影音乐则是在连续的时间运动上,既要结合影片故事情节的承续性和统一性,同时也要将电影元素与其他的艺术元素进行结合,体现出艺术的协调性和共融性,向人们呈现出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丰富多彩、完美的电影艺术。

电影音乐作为电影中的一部分,作曲家只是针对电影的需要提供歌曲中的一部分音乐素材,为了能够在银幕中呈现出完整的银幕形象和情感,需要对电影音乐进行不同音响效果处理。

(二)电影音乐的作用

1.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可以充分的反应影片中的情绪情感,渲染影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够使影片的故事情节更加打动观众,引起观众对电影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产生共鸣,所以音乐在当代电影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促进电影艺术更好地向观众传递文化精神。

2.对人物性格、感情、情绪、精神进行高度的概括,音乐在电影中的应用,可以通过电影特定的情节,对电影中的人物性格、情感及精神给予高度的概括,音乐通过与电影画面相结合,能够很好的反应出电影画面特定的内容及历史背景,在银幕中呈现出完整的人物形象,激发人们对电影故事情节的联想。

3.体现并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塑造形象,电影中的人物内心世界变化可以透过音乐表达出来,在电影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与电影的思想主题是一脉相连的,电影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基本情绪、矛盾冲突等常常通过音乐或歌曲表现出来。所以在电影中可以随着音乐的播放,牵动观众的情感,最终达到电影的目的,促进电影音乐的更好发展。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电影中随着音乐的播放及音乐的不断变化,可以烘托电影中的情节,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使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对电影中心思想产生共鸣。

5.音乐可以渲染气氛,电影中的音乐能有效地体现作品的时代感、烘托环境、凸显战争、渲染恐怖、营造梦境或幻境气氛。

6.音乐有助于形成特定的电影节奏,通过音乐可以对电影画面人物动作及镜头的衔接等形成电影作品的因素进行节奏的调节,快节奏的音乐配以快节奏的画面动作,塑造快节奏的故事情节;反之则是体现出慢节奏的故事情节;然而在慢节奏的动作配以快节奏的音乐可以使这一段落的节奏加快;快节奏的动作配以慢节奏的音乐可以使这一段落的节奏减慢。

7.有助于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形成统一感,音乐可以利用与镜头的组接功能,能将画面内容上彼此毫无关系的一些镜头组接起来,从一个镜头自然地过渡到另一个镜头,音乐不仅用来连接两个镜头,而且还可连接段落。通过利用音乐将段落之间衔接起来,可给观众一种统一的感觉,更有利于观众对电影主题思想的了解。

电影的艺术魅力范文4

关键词:影视后期;电影艺术;美化

一、引言

电影中有大量的后期制作画面,在电影中使用影视后期技术的首要目的是能够吸引观众,而在电影中常用的美化电影的后期手段包括色彩校正,粒子效果,模拟仿真效果,以及抠像应用和擦威技术的应用等。影视后期主要是以计算机软件为主要工具进行视觉设计和制作而形成画面效果的技术。

(一)CG灯光效果

CG灯光特效的主要作用就是模拟各种光线,通过应用CG灯光特效更加增强了熊猫谷“世外桃园”的感官效果。

(二)CG粒子效果

粒子系统主要用来模仿自然景物,同时还应用在剑气,爆炸,炫酷影像,烟雾,火等视觉效果的制作上面。功夫熊猫3在一开始设计的乌龟大师与天煞对战的片段中,片段中的环境特效,灯光特效,粒子特效更加深刻刻画了的乌龟大师一些“神鬼莫测”以及温润、随和、睿智的性格特点。

(三)CG可应用资源

在特效制作中,有一些特效在很多影视作品中会被反复应用到,包括树木、花草、大海、水、天气等这些在应用到不同影视作品中时仅仅需要修改大小,数量等参数,通过简单的大小变量的调整就可以制作出大小各异的特效背景。通过使用CG特效可用资源可以大大缩短了特效的制作时间和工作量。常用的电脑CG特效软件有AfterEffects、MAYA、Houdini、Illusion、Inferno*系统等,好莱坞特效在制作时有自己的开发软件,每一种工具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劣势,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特效效果的把控。

二、3D技术电影

现如今3D立体电影是电影行业的重要技术,从2008年开始,我国也有大量的影院升级了3D立体电。电影《阿凡达》的出现,使得3D立体电影成为热议话题。3D立体放映时会有左右两台投影设备同时进行放映将左右不同的画面在同一个银幕内进行同步播放,3D立体电影在放映时通过左右两边的偏光镜使得观众的眼睛接收到不同的影像,从而产生空间立体感[1]。观众在观看3D立体电影时需戴专门的3D眼镜,这种专门的3D眼镜可以使观众的左眼和右眼看到的影像不同。好莱坞、梦工场等特效团队在特效的制作技术上面已经达到了巅峰阶段,对应用了超高CG特效制作技术的影片,再应用3D放映影像系统展示给观众,使得观众有置身电影中的感受,极大的提高了电影的逼真效果,拉近了电影与观众的空间距离[2]。

三、IMAX技术

IMAX(imagemaximum),是图像最大化的意思,IMAX就是巨幕电影,是一种能够放映比传统胶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电影放映系统,是为了以最优的形式像观众展示电影特效技术而使用的。IMAX技术是目前最优的图像显示技术。IMAX技术的核心是具有专利的影院结构,这种影院可以使观众获得一种仿佛置身影片中的体验,具有高保真的声轨,配合影院的结构加强观众身临其境的超级体验[3]。四、CG特效制作技术与IMAX3D技术的结合对电影发展的作用分析当CG特效制作技术遇上IMAX3D技术,如同好马遇上伯乐,当CG特效制作团队制作出震撼的特效技术,如果没有好的影像系统来将这些致力于改变观众的感官体验的画面生动、逼真的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时,那么CG特效制作技术就没有达到设计和制作的目的。如果应用一般的影像技术来播放具有超高特效的电影,那么特效所想达到的感官体现是达不到的。IMAX3D技术将功夫熊猫3中导演以及CG特效制作师的杰作以超清晰的形式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功夫熊猫3是由梦工厂,东方梦工厂以及“中影”公司合作的动画片,上映3天票房连续过亿,而在短时间内获得这么高的票房[4],观众除了受功夫熊猫系列的影响以外,和震撼的特效技术以及使用IMAX3D技术有主要的关系。试想如果功夫熊猫3仅仅是由于具有超强的CG特效,而播放时采用的是一般的影院模式,那影片中的奇幻特效能使观众有超震撼的置身其中的感觉吗?肯定是没有的。能让观众在充满奇幻的影视场景中享受IMAX3D除了IMAX提供的影像体验以外,CG特效制作技术是实现这种逼真体验的基础,只有电影在制作时本身就具有了一系列绚丽的特效,才能吸引观众有置身其中的兴趣,吸引观众有兴趣去体验这些超越现实的奇幻之旅,可以说IMAX技术自身在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CG特效制作技术的发展,同时CG特效制作技术的发展,促成了IMAX影院的诞生以及发展。

总结

CG特效制作技术丰富了电影,革新了观众的视角,给电影点来了新鲜的元素,只要有艺术家提出新的CG特效,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电影放映技术和放映方式的革新,CG特效制作技术极大的促进了立体电影的发展,同时对电影显示的清晰度提出了新的要求,CG特效制作技术实现了将艺术想象变为逼真的展示形式,IMAX3D技术实现了最逼真、最具身临其境感的3D效果。虽然CG特效制作技术以及3D技术和IMAX技术都对电影有很大的促进以及优化作用,但是费用比较高,而且如果这些技术超越了故事情节的比重,那将适得其反,技术的发展往往很吸引人,但是喧哗过后我们记住的往往是角色的情感,往往是故事情节,因而技术在影视的发展中作用定位应该是起到画龙点睛,而不是喧宾夺主。

参考文献:

[1]金悦.数字3D电影的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的探讨[J].现代电影技术,2009(06):10.

[2]王琼.电影《阿凡达》3D特效技术解析[J].电影文学,2013(13):113.

[3]吴文忠.IMAX电影:身临其境的奥秘[J].Nature&SciTechNo.185(May-June2011):19.

电影的艺术魅力范文5

关键词 煤矿机电;管理;创新;应用

中图分类号:T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2-0133-01

煤矿机电技术管理是矿井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机电设备应用到煤矿生产中,使煤矿机电设备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原有的管理模式以及无法满足煤矿机电技术发展要求,加上矿井管理逐渐超精细化方向发展,使得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十分重要。为提高矿井内机电设备的整体运行水平,必须进行技术管理的创新,从而降低煤矿机电事故安全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推动煤矿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1 管理创新以及应用

1.1 管理理念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是技术管理活动的主体,人员素质对管理水平的影响十分巨大。在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后,决定进行管理理念的创新,即改变以往“以物为本”的传统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先进管理理念,将尊重人、解放人、鼓励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核心思想,为人才的搭建平台,不断提高机电技术及管理水平,以促进矿井生产的不断发展,根据“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指导,实施了以下的创新管理。

1)转变培训模式。煤矿机电技术对专业水平的要求较高,机电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必须达到要求,才能够为机电技术管理提供前提保障。因此,技术培训必不可少,为提高培训水平,改变以往单一的培训模式,采取“培训、实践、引进”三位一体的新型培训模式。

①制定内部机电人员的培训发展计划,每年从队伍中选择一批年轻工人进行机电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机电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及业务素质,将有较高专业水平及实践经验的机电人才提升到了重要的岗位上。

②以现场实操、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替代了传统的单纯理念学习的方式,例如定期对机电工及接线工进行现场操作技术培训等,使技术人员能够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③邀请机电技术专业人才前来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拓宽技术人员的思路。同时,与一些专业高校合作,为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2)提高技术人员的待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技术人员的薪资待遇,同时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机电技术人员给予适当奖励,激发广大机电职工学习机电技术的积极性以及工作热情。对积极上进,基础条件好的技术人员进行重点培养,给予良好的上升空间,为矿井培养骨干精英,防止人才流失。

1.2 管理体系创新——创新机电技术管理制度

机电技术管理制度是技术管理实施的重要依据及保障,是实现矿井技术发展的关键,随着越来越多的机电技术的投入使用以及各种管理理念的应用,机电技术管理制度越来越无法适应发展需求,势必要跟随技术管理进行创新,使技术管理有章可循。为了能够使创新后的管理方法有章可依,进行了机电技术管理制度的革新。

1)在机电设备的检查制度上,实行上岗检查责任制度,将地面变电所、供电系统作为机电设备管理中的重点来抓,每个岗位换岗后的首要工作即检查供电系统,从源头确保机电设备的正常运作。此外,还实行领导包片,科员包面的机电设备安全责任制,严格检查采掘设备的安装及回收的过程,确保机电设备的使用质量。

2)机电设备的检修上,重点抓住机电设备的停产检修,在停产检修设备前,制定严格的检修计划,编写工作面上每个工序的检修安全措施及检修流程,经机电安全质检部门审核后,安排职能部门人员进行现场作业跟踪,重点作业区域坚持领导现场监督作业,检修结束后跟班人员检测设备正常运作后,方可签字验收,保证了每一工序的检修质量。

3)制定下发一列技术管理考核文件,其中包括《生产技术管理制度》、《安全质量标准化验收办法及处罚细则》等。严格执行考核文件内容要求,提高了现场机电规程措施的规范性,明显提高了基层机电技术管理效果,从而降低了机电设备故障发生率,提高了机电设备的完好情况。

1.3 管理模式创新——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

随着矿井机电设备的不断增多,许多机电技术也在不断的应用到矿井生产中。以往单一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实现有效管理,为此,引进精细化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按照“精细”的管理思路,将管理责任细化,对煤矿工程中的各级领导实行包片、包机责任制,实行上级考核下属的阶梯式考核责任制,将机电设备的养护工作落实到责任人,并找出机电技术管理的薄弱环节,实行重点管理,在杜绝管理盲点的同时有的放矢。

1)完成每个工作面的设备安装后,进行移交时,组织技术人员对工作面使用的设备情况进行汇总,具体应包括设备的型号、规格、特性、数量等,还要保留使用中的各部件的图表、图纸,完成后建立工作手册,将所有资料备案。

2)严查机电设备及配件的入矿资质。通过制定严格的机电设备、配件的管理制度,对准入矿井的设备及配件有严格的筛选程序及制度。挑选机电设备及配件时,优先行业定点厂商,严格审查厂商的许可证、合格证以及产品性能鉴定报告等,并收集用户对该厂商的产品使用评价,货比三家,择优选用;要订购关键配件时,到主机厂商进货以确保产品的性能质量;严格审核仓库中的机电设备及配件,对大修后的电机、变压器等设备,必须经过严格标准测试合格后,方能入库或使用,否则严查相关人员的责任。

3)管控机电设备的现场安装。在每个工作面的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要求工程单位提供完整的安装作业流程规划图,经主管工程师严格审核,将设备安装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在进行综采工作面的设备安装时,要求施工单位编制网络图表,并制定该工作面设备安装的流程及安全措施,并由机电安全质检部门严格审核后才能进行设备的安装调式。为确保机电设备的安装质量,还严抓每个工序的安全质量,下派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把关,在每一工序完成安装后,进行质量验收,合格后签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安装作业,从整体上掌控这个工作面的设备安装质量。

2 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矿机电技术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力保证,也是煤矿质量标准化的需求,在煤矿管理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做好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改善井下生产环境,减轻作业强度,从而增加出矿量,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在矿井生产管理中必须重视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加强创新以及应用研究,为煤矿行业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胜利.简析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2012,04(12):230-232.

电影的艺术魅力范文6

关键词:中国动画电影;视觉造型;艺术特性

引言

随着世界动画的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动画产业也呈现出发展迅速的态势。但是当前我国动画产业的视觉造型设计严重缺乏娱乐性和时代性,在最近几年中国的动画里,几乎找不出具有代表性的角色造型,究其原因主要是是大部分作品没有突出当今的时代性,角色性格设定不够鲜明,角色造型和动作设计显得低幼化,视觉审美效果和文化感染力较弱。如何提高中国动画设觉造型的水平,建立中国动画电影特有的视觉语言风格,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动画艺术诞生的主要魅力在于其娱乐功能。优秀的动画形象给我们带来了不寻常的乐趣和视觉体验,正是这些具有独特个性特征的动画形象,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一部动画作品如果没有鲜活的动画角色形象,它不会产生令人难忘的视觉效果和艺术魅力。动画造型创作的关键不仅仅是绘制出角色,更重要的是给每个动画角色赋予独特的活力和艺术魅力。如何实现中国动画行业整体的繁荣和蓬勃发展,是业界近几年以来一直争论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动画从业者的想法都侧重于创造完美的动画产业链来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现在更根本的问题是提升动画电影的艺术魅力,提升中国动画电影造型创作的水平。中国动画电影的视觉造型设计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完善和发展,从而提高国产动画电影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1完善受众群体的划分

动画电影不应该简单地等于儿童电影,而应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电影艺术类型,动画电影是通过特殊的叙事和动画角色来进行表演独特形式。中国动画片一直以来以儿童电影和赋予教化意味的电影为主,附有很大的说教意味,从而导致了受众群体范围较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动画电影的发展和创新。例如当前收视率较高的动画《喜洋洋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影片在角色设定和人物视觉造型的设计上都偏向于儿童观众,影片中的角色性格塑造和动作设计,也仅仅局限于儿童这一受众群体范围。当前,中国动画造型形象设定较为简单及动作概念化,忽视了陪同儿童观赏电影的成年观众审美的需要,忽略了更广泛受众群体的审美需求,无疑将影响整部影片的商业和艺术价值。杜夫海纳曾说过:“只有当作品成为审美对象时,它才真正成为一件艺术品。电影所展示的各种系列审美现象也需要有审美知觉的参与,才能真正上升为艺术的审美现象[1]。”因此,我国动画电影在进行创作之前应该考虑到受众群体的范围,设计出为更广泛受众所能接受的动画角色造型和动作,这样才能在艺术上和商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2创作题材多样化发展

日本和美国的动画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将故事创作的主题延伸到、传统电影领域。例如日本动画影片《千与千寻》(见图1)、《借东西的小人》,美国的《超人总动员》、《疯狂原始人》(见图2)等在动画创作题材多样化的前提下,塑造了很多经典的家喻户晓的动画角色形象.这些动画电影已经远远超出了儿童电影题材的局限,运用电影的视觉语言形态来重新改写受众对已有常规动画作品的认知。因此,在中国动画电影创作中,更应该改变动画片等于儿童电影陈旧观念,积极发挥动画电影创作主题多样性的艺术特色,从而扩大动画电影创作的主题范围和内容,提升动画电影创作艺术魅力和商业价值,推进中国动画电影产业能更加快速的发展。对于创作者来说,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生活是非常有必要和非常有价值的,动画师是通过动画角色传达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的创造者,动画师创作情感是建立在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基础之上。当动画创作者创作动画形象时,首先要从现实中寻找创意素材,通过观察各种人物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分析欣赏对象的性格及特征,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进行题材的加工精炼,并努力用动画角色造型传达出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体验,最终以影视动画作品来满足观众的审美和心理需求。动画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觉造型艺术形式,具有娱乐、教育、商业等功能,这些功能的细化需要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美国动画创作者能够创造出经典的动画形象,因为他们非常注重观察自然,欣赏生活,从中寻找创意元素。例如在动画电影《狮子王》中,为了创造一个生动的狮子形象,美国动画创作者长期居住在非洲草原,与狮子一起生活,认真观察它们的行为,每一个动作和气质的情感变化,最终创造出一个形象鲜活生动的狮子形象。再如动画影片《功夫熊猫》为了体现中国特色,在影片的题材创意中灌输大量的中国元素:武术,大熊猫,风景,太极,寺庙,针灸等等,这一切都不是创作者的虚构,必须经过动画创作者深刻的生活经验和艺术加工,把经典形象如此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动画风格是带有明显的艺术家的个人艺术情感的,动画创作者在动画角色造型的创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情感感受赋予动画角色形象,从而传达给受众。因此,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将有助于创作者更加富有激情的创造,最终通过题材多样化的剧情和鲜活的动画造型来传达给受众。

3艺术表现形式的科技性体现

目前,全球化趋势已渗透到世界各国的发展中,在世界的动画行业中形成了新的国际化文化背景,这也意味着中国动画全球化的到来。但中国动画的应对能力显得明显不足。中国传统动画中的水墨动画由于其造型飘渺富有意境,曾多次获得国际赞誉,如《三个和尚》(见图3)、《小蝌蚪找妈妈》(见图4)等。而在当代整个中国动画电影形象中,有些动画电影在场景设计、人物造型和剧本设计中都展示出了对美国迪士尼动画电影模仿和剽窃。例如国产动画片《汽车人总动员》,因侵权迪士尼和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经典作品《赛车总动员》,最终被告上法庭并赔偿一百余万元。没有创新和科技性的渗入中国动画角色造型很容易失去民族艺术特色,最终会使中国动画电影在造型和表现形式上的艺术多样性丢失。目前,3D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动画视觉造型形式创新充分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动画造型的艺术魅力得以新途径展示,激发观众的审美兴趣与观影感受。我们可以说:“文学和艺术与内容不可分割,最终是作者的审美感受;在形式上是不可分割的,最终可以感受到具体的形象[2]。”观众对动画艺术的关注是其具有独特的造型艺术魅力,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新世纪新形势下的文化背景,中国动画不仅要着力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现,而且要灵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视听艺术语言等,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4视觉语言的多样化

在动画作品中还需要发挥动画片的艺术特色,除了静态的视觉造型设计,在动画中还要体现运动镜头的流畅感和节奏。运动是动画中重要的艺术元素,体现了时间、空间、运动节奏、运动轨迹、节奏和光效等艺术形式的视觉造型,其视觉表现形式远远优于传统电影,具有视觉语言多样化的特点。在中国传统动画片《大闹天宫》中这种动画视觉语言的表现非常明显,特别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片段,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效果绘画意境的追求,同时还渗透了中国戏曲追求的节奏韵律,整体设计的形象生动的刻画了向往自由而不守规矩的角色造型。而目前国内动漫角色造型及动作设置僵硬,节奏感拖沓,运动不流畅生动是中国动画电影近期普遍存在的缺点。因此,只有更好地利用电影的视觉创作特点,才能真正发挥动画电影艺术的特色和魅力,全面提升动画电影视觉语言形式和电影质量,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动画电影作品,这也是中国当代动画电影最紧迫的任务。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精华所在,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享受可以感染全人类。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3]。”艺术无国界,只要是充满民族个性特征的东西都是可以打动人的,这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在动画造型的设计中也有许多借鉴民族元素而成功的例子。例如,美国迪士尼经典动画《花木兰》中,剧本设定和角色及场景造型设计都借鉴了中国民族文化传统元素,最终影片在艺术和商业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全球化趋势已渗透到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中,正全面而又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现状,建立起来了全新的文化语境。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全球化的形势转变意味着新发展的到来,为了使国产动画产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应该将新的环境下的挑战转变为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因素,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动画产业才能重获新生而获得巨大的发展。正如法国艺术家丹纳所说:“完美的形式应是深入到内容并赋予内容以生命、而非给内容以外衣和修饰[4]。”我们要让国产动画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不仅被中国观众所接受,而且受到世界大多数观众的喜爱。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用现代视听语言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带入到新时代的文化语境当中。总之,通过各国优秀动画角色设计的视觉语言,可以学习到优秀的创作经验,借鉴优秀动画家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技巧,将整理出的方法应用到国产动画创作中。

5结论

总之,建立全新的动画角色造型的创作思维,有利于我们国产动画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拓宽动画专业的创作视角,丰富视觉造型的表现形式。同时,动画角色造型的成功所衍生的动漫周边产品将蕴藏着巨大的消费市场,也会带动动漫产业的良性发展。只有以动态有效的方法进行动画造型的视觉表达,为动画角色设计的展现方式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才能提升国产动画影片的艺术魅力和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7.

[2]王世德.影视审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82.

[3]鲁迅.鲁迅书信集(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