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垃圾的处理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垃圾的处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垃圾的处理措施

医疗垃圾的处理措施范文1

一、医疗废物范围

医疗废物范围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医疗卫生机构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医疗废物分类目录,按照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下发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卫医发﹝2003﹞287号)规定执行。

二、医疗废物过渡性处置的基本要求

(一)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后勤工作的领导具体负责。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总务后勤等相关部门具体管理、分工协作。

(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让、买卖医疗废物。医疗卫生机构对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器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应当消毒并作毁形处理,处置方式按照本过渡性处置方案执行。

(三)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和能力的城镇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个体诊所,必须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21条规定和《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要求自行处置,并保证处置无害化,不得污染环境和危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四)医疗卫生机构内直接从事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危险废物工作的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接受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后方能上岗。

三、医疗废物收集与运送

(一)医疗卫生机构要设置医疗废物处置、环境保洁监控专门机构,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定人、定点、定时操作与管理,确保各项制度、措施落在实处。

(二)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对医疗废物实施分类管理,专场存放,专人管理,不能与一般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混放、混装。

(三)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医疗废物必须由专人管理,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隔离,按传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四)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要建立封闭式的垃圾处理场所,保证各项设备运转正常。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2天,且须有危险废物识别标志并按要求做好申报登记工作。

(五)生活垃圾处理要做到日产日清,不得积存污物;生活垃圾中不得混杂医疗垃圾;生活垃圾清理后,要做好垃圾堆放地点的清洁与消毒。运载途中不得随意扔撒、倾倒、堆放,应当遵守环保和城市环卫部门的规定放置,防止污染环境。

四、医疗废物过渡性处置方法

(一)传染性或感染性病人的生活垃圾处置:可用0.5%过氧乙酸或有效氯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作用30分钟以上。再用双层黑色垃圾袋装载,集中放置到暂时贮存场所,然后按规定进行处置。

(二)感染性(非锐器)医疗废物处置:废物产生地应当用规定专用垃圾袋盛装,垃圾袋外备有“焚烧”标志,集中焚化处置。

(三)一次性使用医疗废物处置:此类废弃物须经初步消毒、毁形处理,再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扎送焚化处置,也可妥善贮存于防渗透的容器内,待集中回收处置。

(四)锐器废物:要求在废物产生地配置适合的毁形装置并立即毁形处理,然后焚化。

(五)药理性和化学性废物等:此类废物可交还原生产单位销毁,也可焚烧或深埋。

五、医疗卫生机构的污水处理和排放监测

(一)医疗卫生机构要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增强污水处理能力,确保医疗污水不成为环境污染源。凡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包括20张病床以上门诊部、保健站),现已具备医疗废水处理能力的要确保医疗废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外排废水污染物要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要求;对没有医疗废水处理设施或废水处理效果与处理规模达不到要求的农村医疗卫生单位和个体诊所,要积极建设和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尽可能实现达标排放,在目前条件下,医疗污水必须采取加氯、加过氧乙酸等临时消毒杀菌措施。

(二)医疗废水的监督性监测必测项目为:PH、余氯、COD、BOD、悬浮物、挥发酚、油类、总磷、汞、砷、粪大肠菌群、细菌总数。监督性监测频次为:每半年1次。医疗机构自我监测的项目为PH、余氯、COD。可按废水处理的周期确定监测频次,一般每班次至少1次。

(三)为加强对医院废水排放的监测工作,医院废水排放应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医院排放污水余氯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技术要求》(暂行)规定,安装污水余氯自动监测系统。

六、医疗废物处置的院内监管

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对医疗废物处置的领导,制定和建立与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工作职责和医疗卫生机构内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发生意外事故时的应急预案等有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环保管理和污染防治制度,要对每批医疗废物处置的环境保护和卫生学效果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要存入医疗废物临时处置档案,每半年向县环保局和县卫生局报告一次。

七、医疗废物监督管理

县卫生局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卫生监督所在卫生局的领导下,对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中的疾病防治工作和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县疾病控制中心要根据检测计划,每半年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弃物处置工作进行检测、评价,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县卫生局。

县环保局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要定期督促各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处理设施、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测,严禁未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的医疗废物进行排放。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医疗废物处置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八、工作要求

(一)各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把《传染病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摆上重要位置,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认真落实过渡处置方案,认真履行传染病防治和环境保护职责。进一步督促医疗卫生机构加强领导,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疾病防治和环保管理制度,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按规定及时安全处置废物,严禁未经处理、处置和肆意排放医疗废物的行为,严防因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不当造成环境污染或医院感染。

医疗垃圾的处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手术室;医疗废物;职业防护;管理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护人体健康,随着《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对医疗废物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主要任务。手术室如何对医疗物废做好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是我们手术室面临的重要问题。从2006年开始我们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主要进行医院感染、医疗废物的管理,消毒隔离、垃圾分类收集方法、职业防护等方面的培训,严格的控制措施对手术室医疗废物进行科学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防范了利器伤的发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管理

1.1建立健全手术室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根据《医疗感染管理规范》制定详细的手术室医用废物分类、回收管理制度,制定各级护理人员在手术室医疗废物管理中应遵循的规则和具体工作要求,保洁人员的工作要求等。

1.2.护理人员的培训 医护人员是参与做好医疗废物管理的关键,首先要注意法律法规的学习,自觉依法行事。对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知识这一薄弱环节,采取有目的、有计划的医疗废物管理培训学习,并定期检查组织考核,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预防医院感染对他们个人及医院、社会的重要性。严格的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及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及职责,明确自己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从而加强了职业防护,确保了人体的健康。

1.3保洁人员的培训 保洁人员由于文化水平低,又不懂得医院感染知识,对医院废物的感染性不了解,致使医用、生活、感染性垃圾未做到分类放置、密封运送处理、各类垃圾混放、垃圾袋重复使用、垃圾桶不及时保洁等问题,增加了医院环境污染和医院感染的潜在危险性。为保证医疗废物管理的规范化,我们定期组织认真学习《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并示范指导,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和熟记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理过程中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对手术室每月医疗废物管理进行检查监督,严格做到医疗垃圾分类放置,及时清运。使手术室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措施得力、监管到位。

1.4 专人负责、严格管理 护理组长作为科室院感兼职人员,对手术室医用废物处理实行全程监控,并定期参加院感科专业培训,使其全面掌握理论知识及操作规程。兼职人员及时检查督促各级人员,并积极与院感科联系做到早发现问题,早解决问题。

1.5医疗废物的科学分类及正确处理。

1.5.1锐利废物的处理 每一手术室放置一个专用锐器盒,该盒能防刺穿、不会破裂,主要用于收集手术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针头、动静脉留置针针头、手术刀片、麻醉穿刺针等锐利废弃物。由器械护士、巡回护士、麻醉师共同自觉执行。每日手术结束后,巡回护士封口,粘贴专用警示标签,注明科室名称,日期并签名,送至污物存放间,由保洁人员统一送医院废物处理中心签收。

1.5.2 非锐利废物的处理 将此类废物一般沾染有血迹,包括纱布、纱垫、吸引管、麻醉包等,由巡回护士负责收集于黄色垃圾袋,术后进行包装、严格按要求进行,包内医疗废物不能超过3/4,有效封口,粘贴专用警示标签,注明科室名称,重量、日期并签名,送至污物存放间,由保洁人员统一送医院废物处理中心签收。

1.5.3 特殊感染废物的处理 特殊感染患者的医疗废物处置要格外小心,要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装,严格防渗漏,防止感染扩散。

1.5.4一次性用品的回收处理 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不可混入生活垃圾,也不得随意丢弃,用后置入黄色垃圾袋,集中送医院感染中心避免流入社会污染环境和回流市场引起医源性感染,危害社会。

2 讨论

2.1建立健全的制度 由于制度健全,措施完善,使手术室各级医护人员执行各项相关操作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各级医护人员都严格按规定要求进行医用废弃物分类放置、处理,使手术室医疗废物处理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

2.2全员教育 提高了各级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环保意识,手术室将医疗废物的相关知识及医院感染知识作为在职护士的培训内容,使各级护理人员都认识到管理好医疗废物是预防和控制手术室医疗感染的关键。

2.3.改变了手术室各级人员工作中的不良习惯 由于手术室各项操作规范化,并采取逐级带教方式,使手术室各级人员都熟练掌握,并经常检查督促,从而改变了不良习惯,做到了规范化处理手术室医疗废物。

2.4.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 医疗废物是病原微生物潜在宿主,是引起感染传播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1]。医疗废物含有大量的病毒和致病微生物,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传播疾病。各种污染针头刺伤是医院内传播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因素。故我们加强废物管理,增加了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意识,从而减少了传染病的传播。医疗感染是医疗机构中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性感染,手术室又是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的重要部门,手术室医用废物管理是控制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环节,对其进行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才能保证各科手术顺利进行,降低无菌手术感染率,提高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

医疗垃圾的处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 传染病医院 医院废物 管理

医疗废物是因医用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传播疾病。为控制医院传染病的流行,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及防止废弃物流入社会造成危害,我们传染病医院根据卫生部《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及《医疗卫生机构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由院感科监督指导。指派专人管理,加强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储存,运送,集中处置管理。

一 医疗废物的分类

由于我院是传染病专科医院,卫生部对传染医院的医疗废物有严格的要求,病区所产生的垃圾都属医用垃圾(包括病区病人的生活垃圾)。因此,医院所有人员,特别是医生和护士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用废物,有责任把医用废物正确分类放置,将不同的废物分类放入相应容器内,由专职工作人员(如护士,病区保洁员等),在废物产生地即对废物进行分类包装。所有以用垃圾都应放入黄色的废物袋中,并在装满3/4时负责封袋,粘帖危险标识,填写科室、类别和出科日期。我院按照医疗废物储存污染管理规定,建造标准的医疗废物储存室。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二 医疗废物的危害

医疗废物所造成的危害有含感染性微生物,致畸致突变物质,有毒的危险性化学制品或药物,放射性物品和锐器等造成的危害,比较突出的是医疗废物造成的健康危害。感染性废物中的病原体可能通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肌肤上的伤口,通过黏膜等途径进入人体,另外体液也是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所以在医院内,医生,护士、医疗互辅助人员、从事洗涤、废物处理及运输工作人员都是处于潜在的危险之中,均属高危人群。一旦锐器被HIV、HBV、HCV污染,被刺者就有可能发生相关传染病的感染,所以医疗废物是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之一,要加强管理。

三 加强培训 专人管理

医疗垃圾的处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 医疗废物

2003年春天,SARS暴发给人们留下了深刻教训。以香港淘大花园SARS暴发流行为例,329名居民被感染,42人死亡的事件触目惊心,不容忽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将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提上了议事日程。2003年6月6日国务院总理签发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1] ,同年8月14日卫生部吴仪部长又签发了《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2] ,10月10日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下发了《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3] 。现在医疗废物的管理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医疗废物的危害在于它不同程度地含有病菌、病毒、寄生虫卵及其他有害物质。相当一部分的肝炎和艾滋病的传播源于注射器、输液器等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重复使用 [4] 。部分医疗垃圾混入生活垃圾,造成“二次污染”威胁人民的健康。70年代就曾发生过医疗垃圾处理不当引起乙肝传播流行的事件 [5] 。

1 医疗废物处理状况的调查

2003年SARS发生后,我院将医疗废物处理列为重点管理项目之一。为了解当时临床医疗废物的处理状况我们对临床医疗废物的产生、处理、收集、去向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医院住院部各科室,调查方法以问卷、视察的形式进行,同时收集资料,并进行总结。

2 分析和总结

各临床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处理渠道大致分为三个途径:第一,临床一些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都装入黑色垃圾袋由工人每天收到垃圾暂存处,再由特种垃圾厂工人运出后进行处理;第二,使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等在病房先进行初毁形和消毒再由工人收集进行再次消毒毁形,院感科管理人员监督处理;第三,病人的排泄物、大小便进入下水道,由医院的水处理站集中消毒后排放。

我们认为现行的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关部门管理不够规范,未完全落实相关制度,监督机制不够严密 [6] ;分类不够科学,造成垃圾量大,不利有效防止污染;病房的垃圾每日只清运一次不能满足一些大科室的需要,有些垃圾要在病房存放到第二天才得到运出 [7] ;临床工作人员忙于开展业务,在配合处理医疗废物方面不够积极主动;工作人员在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的防护不够规范。

3 处理医疗废物的措施

3.1 制定医疗废物处理的有关方案 按照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办法”。首先,建立组织机构,成立管理小组。各科主任、医院感染组长、护士长为小组成员。明确责任分工,临床科室负责废物的分类、收集、装包、封口,服务公司负责医疗废物的清运,房产基建科负责医疗废物的暂时存放和与特种垃圾厂交接转运。医院感染科进行严格监控,以及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清运、处理“三环节”和操作规程、人员防护等提出指导意见,再就是制定奖罚方案 [8] ,将医疗废物管理纳入医院感染质量检查项目,进行医疗质量评分,与科室奖金挂钩。

3.2 加强宣传,提高医务人员的意识 宣传有关医疗废物的危害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医务人员环境卫生意识和“标准预防”意识 [9] ,促进人们积极地配合医疗废物管理。

3.3 注重分类回收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在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基础上着重处理好感染性废物。严格分类收集,用有色袋分装 [10] ,便于重点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及传播疾病。

3.4 提高医疗废物处理工作效率,后勤服务于临床 过去的医疗废物每日清运一次,现在改为即产即清。过去,行政管理办法是要求使用过的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等在病房内进行消毒和初毁形。现在改为由工人收到暂存地集中消毒毁形。减轻临床工作量,避免造成污染 [11] 。

3.5 接触医疗废物的工作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 严格着装操作,掌握消毒隔离常识,防止医疗垃圾渗透和污染,一旦自身被污染或被锐器刺伤时要立即采取处理措施 [12] 。

3.6 支持和鼓励每个公民对医疗废物管理中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举报 医院职工发现有以下情况均可报告医院感染科。如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在非指定地点收集、存放、或倾倒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流失、渗漏、污染环境和威胁人体健康;未经允许打开密封的医疗废物等等。靠少数管理人员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发动全体人员对身边的医疗废物多关注一点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20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医疗废物分类目录,2003.

4 李月东.医疗废物的管理.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2):139.

5 张屹.医疗废物处理现状及对策分析.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5):154.

6 徐淑慧,高文花.医疗垃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医药动物防治,2002,18(1):51-52.

7 梁道宝,李书建.医疗垃圾集中处理管理模式探讨.中国公共卫生,2002,18(2):252-253.

8 Escaf M,Shurtleff S.A program for reducing biomedical waste:the Wellesley Hospital experience.Canadian Journal Infect Control,1996,11(1):7.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2002,4.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警示标识规定,2003,

医疗垃圾的处理措施范文5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患者128例,其中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和2012—2013年各64例。其中男68例,女60例;年龄20~65岁,平均(32.5±1.5)岁;内科40例,普通外科35例,妇产科30例,其他科室23例。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64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控制感染时未实施全面护理管理干预(对照组),2012—2013年64例患者在住院期间控制感染时实施全面护理管理干预(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护理管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入院后进行全面护理管理干预,包括严格执行管理规章制度、强化保护性隔离措施、护理用具消毒、加强消毒管理、医疗垃圾处理以及加大宣传力度等。

1.2.1严格执行管理规章制度

医院各科护理人员加强相关感染知识培训,强化日常工作中的感染意识,规范护理人员各项操作技术规程、提高操作技术,并定期进行考核。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各操作流程,对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应严格检查、核对;严格按操作步骤进行治疗,防止细菌入侵导致感染。

1.2.2强化保护性隔离措施

患者住院后进行全面检查,而后对患者住院情况进行分类处理,对带菌患者与非带菌患者应分离治疗,对带菌严重者必要时可进行隔离治疗。患者治疗时的血液、体液以及排泄物等若发现有传染性需隔离处理,对接触传染源的其他患者或医护人员应立即采取消毒、治疗等措施。

1.2.3加强消毒管理

护理人员应每天按时消毒病房,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患者床单及枕头等床上用品应按时更换,并每天检测病房微生物,病房检测不合格时不得使用,并及时处理。医疗器械使用后要及时送往消毒室消毒,严禁使用消毒过期器械。

1.2.4护理用具消毒

护理人员应对使用过的听诊器、血压计等常规消毒,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检查后的器械应使用0.5%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必要时应使用一次性检查器械,防止污染其他器械。

1.2.5医疗垃圾处理

对一次性输液器和输液瓶在输液结束后应放到指定垃圾袋内,并将垃圾袋口封住,对消毒使用过的棉棒和静脉抽血使用过的注射器应分类放置,并每天按时处理。

1.2.6加强宣传教育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详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无菌知识和感染的严重后果,使患者及家属对医院感染有充分的认识,并配合护理人员的无菌管理等。

1.3观察指标

统计和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的感染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使用的头孢类抗生素剂量和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医院感染12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8.8%,观察组医院感染3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7%,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P<0.05)。

2.2两组患者使用的头孢类抗生素剂量比较

对照组患者使用的头孢类抗生素剂量为(18.2±1.2)g,观察组为(12.2±1.1)g,观察组患者使用的头孢类抗生素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P<0.05)。2.3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9.5±3.5)d,观察组为(6.5±1.5)d,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P<0.05)。

3讨论

医疗垃圾的处理措施范文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403

社区卫生服务站是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1]。社区护理服务的对象为老年人、妇女和儿童、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及残障人群等。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也是传染病的易感人群。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站分散并偏离医院,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相对薄弱,为减少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感染的隐患,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工作显得尤为重要[2]。

医院感染是当前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安危[3]。为了探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院感染管理方法,制定对策,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发挥监督、检查职能。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使医院感染的工作也逐渐步入了规范化管理轨道。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预防医院感染、确保社区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的重要保障。

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医务人员感染知识缺乏,院感观念淡薄:16个卫生服务站中的医生大部分是原来的乡村医生,除护理人员外,院感概念均含糊不清。未意识到医院感染的危害性,医院感染控制意识淡薄,对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重视不够,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操作时,不能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无菌技术及消毒隔离制度,认为这样做了几十年没出大事,存在侥幸心理。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淡薄,标准预防的概念不清: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务人员防护知识缺乏,职业防护观念不强,对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方法全然不知,自我防护意识较差;未配备防护用品,在医疗护理操作中,特别是医疗废物的回收处理过程中,只能凭工作经验来保护自己,这样对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医院感染控制措施落实不到位:多数服务站为了科室或个人的利益,想方设法该领的消毒物品不领,到期该换的消毒液不换,有洞的包皮布不补、不换、不洗,损坏的容器不更换,一次性物品存放、使用不规范等等。

手卫生执行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缺乏手卫生意识,“六步”洗手法洗手操作不规范。

医务人员对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的概念与区别不清:常出现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混放、混装现象,将大部分废物都装入医疗废物袋内;利器盒使用不规范、不合标准要求;其中一些有可回收利用价值但被污染的医疗垃圾流入社会,造成疾病的扩散传播,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预防和控制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感染措施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消毒、隔离管理制度,每个站各设医院感染兼职管理人员1名,并为社区医护人员不断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的概念、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社区医院感染的特点、社区消毒隔离管理制度等,每年考核1~2次,增强医护人员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并真正落实到实处。

制定手卫生制度,在引起医院感染的诸多因素中,医务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媒介,医务人员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环节[4],落实手卫生工作,对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知识培训,强调手卫生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重要作用,用多种形式进行手卫生宣传,配置必要的洗手设施,严格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或手快速手消毒液擦手,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有正规的购货渠道,厂家资质齐全、有效,建立登记账册,记录生产厂家、供货单位、产品名、数量、规格、单价、产品批号、消毒或灭菌日期、失效期、出厂日期、卫生许可证、经办人双方签名等。一次性物品要专柜存放,柜子每周擦拭,保持清洁干燥,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

消毒灭菌物品管理:含氯消毒液每天更换,监测浓度1次/日;2%戊二醛每周更换1次,每周监测浓度1次,如有不合格及时更换;碘酒、酒精容器拿到中心消毒;针对服务站使用量小,消毒液改用小瓶装(500ml的碘伏改成60ml装,2500ml的戊二醛改成500ml),避免了浪费和过期的现象发生;纱布和棉球改用二片装的无菌纱布和小包装的消毒棉球,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站换药、清创操作的安全,防止伤口感发生。

职业暴露与个人防护:实施标准预防的措施,医护人员在诊治患者、进行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用过的针头、刀片等利器立即置于利器盒内,严格禁止回套针帽,必要时采取单手回套技术,避免发生锐器伤,增加职业暴露的危险。

医疗废物的管理:严格执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制定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严格区分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将感染性废物置于防渗漏黄色垃圾袋内,用过的针头、刀片、缝合针等利器放入利器盒内,至3/4满时采取有效封口方式,由专门的医疗垃圾处理站进行回收处理,并做好交接、登记工作,内容包括废物类别、重量、数量、服务站,收集员与服务站人员双方交接确认签名,要求登记记录本保存3年。

监督、检查机制

医院护理部和医院感染管理科坚持每个月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监督,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同时把检查的结果评分与医院科室管理的考核挂钩,有效消除医院感染的隐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涉及多环节、多领域、多学科,需要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做好院内感染控制工作,不仅关系到医疗质量,更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因此,卫生服务站依法管理、科学防控医院感染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

2 张惠珍,魏全珍,刘丽华,等.医院社康服务中心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