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学案例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教学案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教学案例分析

汉语教学案例分析范文1

关键词:案例 “把”字句 PPP模式 交际法 任务型教学法

一、引言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关于第二语言课堂教学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然而不同课型、不同教师采用的教学法不同,目前较为流行的有“PPP模式”、交际法和任务型教学法。所谓“PPP模式”,是目前最普遍的教学模式,由展示(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和表达(production)三部分组成,因此也称为“3P模式”;交际法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是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经掌握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在“用”中学的教学方法。

研究教学模式如何应用于教学的直观途径是案例分析,“把”字句作为留学生的习得难点,对其教学方法的探讨十分必要,然而当前对外汉语课堂案例分析主要集中于对综合课、听说课、词汇教学等的研究,对“把”字句的专项分析较少,因此笔者从实际需要出发,以北京语言大学“初级教学演示――‘把’字句”为材料,对真实的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并分析,形成本文针对“把”字句的专项案例分析。

二、案例定位

1.课型:汉语精读课;

2.学生等级:水平较高的初级学习者;

3.教学内容:“把”字句;

4.学生数量及情况:6位来自不同国家,混合班的学生;

5.教学时长:17分钟;

6.教学步骤:导入语法点――讲解――练习。

三、教学内容

(一)教学重点及实现过程

该案例主要教学内容为“把”字句,通过“导入、讲解、练习”的思路教授“把”字句“S+把+O+V+了、S+把+O+V+RC、S+把+O+V(在/给)+RO”三种结构。课堂环节通过目前第二语言课堂教学领域最为普遍的教学模式――“PPP模式”来呈现,由展示(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和表达(production)三部分组成:

1.展示(presentation)(用时约4分钟):用“学生喝水”的动作,通过不同的问题引入“她喝了一瓶水、那瓶水她喝了、她把那瓶水喝了”三个句式,进而自然流畅地讲解了因“话题不同,句式选择不同”的情况,随后用学生熟悉的母语讲解了“把”字句的语义特点、包含的要素,最后通过“用例句理解结构”的方式呈现出本节课重要结构,完成语法展示阶段的教学。

2.练习(practice)(用时约4分钟):展示环节结束后,教师采用交际性练习的方式通过问学生“你把功课交给老师了吗?”引导学生输出,练习“S+把+O+V(在/给)+RO”结构,并适时纠正。期间,教师采用合唱与独唱相结合的方式,单独叫学生回答问题后又领读,在保障开口度的同时不断重复,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该语法句。

3.表达(production)(用时约9分钟):练习过后,教师通过发出指令――做动作――提出请求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交际目的。教师首先让每位学生拿出信用卡,后分别让不同学生遵循“请把信用卡交给我”的指令完成动作,后问其他同学“他做什么了”引导学生输出,使用“把”字句,最后通过问学生“你想不想要?怎么说?”引导学生说出“请sb.把N还给我”,使用“把”字句完成交际目的。

(二)讲解方式

教师放弃人为的“教科书语言”,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选取真实的语言材料,以话语为基本单位,以交际为主要手段,将功能与结构融合在话题之中,多次循环,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把课堂教学与真实生活联系起来,着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践行了交际法的教学主张。主要采用以下讲解方法。

1.结构与功能相结合:通过例句理解语法结构,如:通过“他把水喝了”理解“S+把+O+V+了”;通过“老师把书放在桌子上”理解“S+把+O+V(在/给)+RO”等。

2.任务原则、交际原则、意义原则相结合:教师给学生真实的情景和交际任务,通过问问题、做动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后引导输出,如把书放在桌子上问学生“我做什么了”,让学生在理解意义的同时完成交际任务。

3.采用引导式教学:老师以问答法贯穿整个课堂,其讲解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疑问句,引导学生回答,尽量把更多的课堂时间和说话机会留给学生,提问还能刺激学生自主思考,调动学生说汉语的积极性。

4.合唱与独唱相结合的方式:讲解中大部分例句由学生单独回答以后教师领读,在重复中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5.采用情景教学法:讲解“把”字句表祈使作用时,直接放在情景“请把信用卡给我”中,并完成动作,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理解该功能。

6.适当运用学生母语:讲解“把”字句的语法义与使用特点时,教师采用英文讲解,减少了学生理解语言本身与“把”字句语法特点的双重压力,让学生轻松理解并记忆该语法点。

总体来讲,该教师摒弃枯燥难懂的语法点解释,使用学生母语帮助学生理解,并且给出具体丰富的例句,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语法结构。该教师没有过多地纠结于语法结构本身的抽象讲解上,把抽象难懂的语法变得简单易懂,圆满完成了语法的讲解。

(三)练习方式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第二语言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任务活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激励、动员学生学习的作用。本案例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互动,通过互动过程中的意义协商来促进语言习得。其主要采用的练习方式及作用如下:

1.采用“真实任务”练习:一部分学者把任务分为“真实任务”和“教学任务”。真实任务是指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言语交际活动。教学任务是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而有意识地设计的与真实任务有相似性的活动。本案例中,教师采用“把功课交给老师”“把信用卡给我”等生活中的真实任务,把学生融入到真实环境中,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2.加入题外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避免“满堂灌”,可以通过一些“题外话”来调节、活跃课堂气氛。本案例中,该教师在收集信用卡及还给学生物品时,通过拿信用卡、背包等方式用动作参与到情景中,加之夸张的表演,提高了情景的真实性,增强了课堂趣味,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该教师对于课堂的总体掌控很好,课堂氛围放松,没有压抑感,肢体语言丰富,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

该教师在引导学生练习环节中始终掌控全局,收放自如、灵活多变。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以自我感知学习为主,在多次重复及互动学习中自然习得,教师只负责引导、答疑和启发,避免让学生对教师或范本产生依赖,是成功的练习范式。

四、总体评价及个人建议

该教师博采众长,用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角色中并进行输出练习,注重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使课堂气氛活跃。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PPP模式”过于重视语言形式的缺陷得到了弥补。“PPP模式”形式与内容失衡,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存在缺陷,该教师与交际法的结合增加了内容、功能在教学中的比例,引入真实情景让学生身处其中,使得汉语教学更加充实而不空泛,灵动而不枯燥。

该教师在语法点讲解、课堂呈现以及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处理得当,值得学习,但笔者认为该案例依然存在练习形式单一、重复过多、学生之间互动不足的缺陷。王燕(2005)在《任务型教学法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中指出,“要增加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和互动,把学生分小组放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完成交际任务,充分调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语法知识的再组合和创新使用”。Willis(1996)也提出了任务实施框架:任务前(介绍主题和任务)――任务中(任务、计划、报告)――任务后(语言形式的分析与练习),强调语言输出。针对该案例练习形式单一的缺陷,应该增加任务型教学法中对团队任务的操练环节,以培养学生创新语言的能力,丰富练习形式。具体如下:

1.把学生分组,每组三个人,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每组尽可能多地写出与布置房间相关的词汇和句式。

2.教师布置任务:每组三人,一人是房屋主人,负责发出指令(强调用“把”字句);一人是搬运工,负责按照主人命令执行任务;一人以“搬运工做了什么”为题,进行结果汇报。

3.教师发放房屋、家具等的图片道具。

4.开始执行任务。

5.教师做好活动记录,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评价反馈。

五、结语

着眼于真实课堂,笔者结合“PPP模式”、交际法、建构主义理论对其教学重点、实现过程、讲解及练习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任务型教学法出发,提出教学建议。从细节出发,分解的课堂实例有利于学习和研究教学方法,进而间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但本文视角过小,收集材料方面存在缺陷,也没有明确指出该教学案例的主要亮点及缺陷。笔者希望在以后的相关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对“把”字句教学针对性的分析,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2]李星.对外汉语综合课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以预科班我都做对

了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张辉.汉语综合谋教学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6.

[4]王燕.任务型教学法在初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D].北

京: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廖巧云.交际教学法的应用・问题与思考[J].济南:山东外语教

学,2002,(3).

[6]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汉语教学案例分析范文2

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最难的一关。很多初级水平的学生,看到汉字形体望而生畏,以致学习汉语达到掌握口语就罢了。

而一些处于中级水平的学生,在汉字的书写方面特别困难,尤其东亚地区之外的学生,书写汉字的感觉就跟抽象绘匦差不多,对于笔顺的概念非常陌生,甚至认为这种古怪的文字无法掌握。不熟练掌握汉字的书写,对于学习汉语来说,只能算个浅尝辙止,不能算真正学会了汉语。汉字学习虽难,但仍完全有办法实施教授。从教授这方面说,应树立一个自觉意识.既然是一种非常难以掌握的文字,那么一定要在教的方法上下足功夫。笔者大学时期曾给来华的外国小学生做家教,后曾在英语培训学校做助教,对于第二语言的英语教学和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都有一点浅显的体会,这里试提几点建议。

初学汉字的学生,面临的最大心理障碍,是怎样转变书写本国拼音文字的习惯,接受汉字书写的思维模式。因此,对学生做一点必要的甲骨文知识的诠释.不仅引人人胜,激发其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汉字的起点,而不局限于灌输书写的笔画概念。实际上.对外汉语的初级课本,必然牵扯很多甲骨文中已出现的字,最简单的日常对话中,使用频度最高的一些汉字,不妨从甲骨文的角度去诱导进入。譬如,人、大、天、夫、女、好、姓这几个字,看似不属同一类.却可以归纳起来,从摹画人体的甲骨文角度去解释。从站立的成人,讲到人的头顶上方是天空,头发上插簪子就是夫.跪地垂头者是女子l再讲到有孩子的女人就好,进而讲到中国的姓氏,女称姓、男称氏等等。这样,就从讲解文字顺势讲到中国文化。笔者建议,教师可将涉及甲骨文的那些字一一列出,最好配以对应的漫画图片,相信一定会比单纯地让学生死记硬背笔顺、笔画的效果好。甲骨文字体,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让他们从感情上逐渐认同这样一种复杂而难学的文字形态.也能让学生在学习汉字过程中,触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我认为,甲骨文对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作用应引起关注。当然,有一个度的把握的问题,因为甲骨文是非常古老的文字,即使中国学生学习汉字,也不宜涉入过深,涉及它的目的是一种手段.为诱导外国学生更好地建立汉字意识.而非掌握中国古文字。所以说,甲骨文的利用,仅仅是~个抛砖引玉的办法,不可本末倒置。

“识字识半个”,是一种不够严谨的学习方法,中国人经常作为调侃式批评,但是对于外国学生学习汉字,却可能非常管用。比如江,河,湖,海等字,共同特征是水字偏旁,老师不必急于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可以集合起来先教水偏旁。通过讲解水偏旁,使学生理解了三点水表示和水有关的字。这样学生碰到尚不认识的一些汉字,如汗,滴、流、淌等,就会知道这些字也是和水有关的。根据已知的偏旁来猜测生字的大致意义,恰似于中国人学英语时的记忆词根,虽然对新词具体意思不能确定.但是大概属什么意义的范围,还是可以猜得一些的。中国人孩童时期的启蒙认字,也在运用这样的方法,即使到了完成初级、中级教育阶段,中国人在遇到一些不认识的汉字时,仍会根据自己已知的部分来推测意义和发音,对外国学生为何不能尝试呢?笔者建议,对一些最常用的汉字,先按偏旁分类的办法,让学生熟悉某个偏旁形体的表义和书写,再具体到各个字的书写、表义。

汉字的独体象形字,在初期教学中必定要求记住,而当基本的偏旁部首掌握之后,自然要深人到台体字问题。汉字合体字主要是形声、会意两种,近80%是形声字,即形符部分和声符部分相结合。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组合造字这一特性,作为汉字教学的一个重要办法。一种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独体象形字的组合,如“你”字和“心”字结合成您,“我”字和。虫”字结合成蛾。更多的则是偏旁部首与别的许多字的组合,由两个已经熟悉的组成部分,讲到一个个不认识的生字,使学生的记忆更加容易。教师可自行制作偏旁卡片、独体字卡片,通过不断地组合、拆分,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这种汉字识记的方法,特别适合于已拥有初步汉字量的学生。

学生建立起对于汉字的感性认识之后.下一步可以考虑,让学生利用电脑来进行汉字水平的提升。关于利用电脑学习汉字,留美学者张正生教授谈丁自己某些见解口]。他认为:利用电脑学习汉字,固然有一些弊端,如已有的手写能力会变得生疏,乃至丧失,辨认手写体汉字的能力下降等等。但是,利用电脑的中文输入软件,所获益处相比更多。一个好处是:书写简单了,敲键盘比一笔一画地写字,当然窖易得多,效率也高得多,并可以巩固汉语拼音。又一个好处是:电脑的自动纠错系统,可帮助学生识别错字,进行自我改正;电脑字体的标准化,免去了因写字写得羞引来学习自卑感。再一个好处是:电脑教学和社会活现代化接轨,便于教学交流、商务沟通。等等。张教授的看法很有见地,但我们必定涉及这样一个问题,学习汉语的学生,伺时才适合用电脑学习“书写”汉字?因为根本不会笔画顺序,不理解汉字部首偏旁等特性,就上电脑“写”字,实际还处于拼音文字的模式之中。我认为,利用电脑书写汉字的时段,应放在传统汉字教授方式使学生有了一定量的“识字”,汉语拼音已经过关,开始学习双音节词汇和成语的时候,此时可考虑加进电脑教“写字”的方式。汉语进化到如今,已经从单音节为主转变为双音节居多的语言。利用中文智能输人法,可以让学生连续敲击双音节词的拼音,电脑就可以弹出备选词汇进行选择。有的三字词以及成语等两字以上词,利用电脑效果尤其好,几乎不用选择,敲打拼音就会直接显示想要的短语。我认为,在学生急速扩大汉字词汇量的时候,加入电脑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一方面可以验证自己汉语拼音的正确与否,另一方面又可以训练学生识别静态汉字词语的能力。我认为,还有一个大的好处,将外国学生易于掌握的汉语拼音字母,快速地和汉字字型结合、映照起来,让学生建立一种感觉,感到将拼音字母转化为汉字字型其实不难,掌握好了甚至觉得非常简单,大大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汉语教学案例分析范文3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硕士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H1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2-0013-03

基金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传播研究基地”资助;2011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对外汉语视域下的语言实践与地域文化体验创新模式研究”(11D060)的成果。

作者简介:李国慧(197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于2007年设立,当时只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5所高校被作为试点培养单位,2009年扩大到了63所高校。这个专业是在加快汉语国际推广,解决汉语师资匮乏的背景下产生的,还是个新兴事物,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借鉴的经验不多。我们认为,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是建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核心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科定位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是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前沿专业。在学科建设上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等多重学科的属性于一体;在课程设置上也具有综合性,既要突出实践技能操作,又不能放松理论探讨研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具有综合性,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1]为了推进汉语国际化,使汉语尽快走向世界,必须加强汉语师资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些环节中,课程建设是关键。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构架趋向

虽然我国在专业硕士的培养及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是不难发现很多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还囿于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比如,很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模式几乎完全等同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的培养方式,缺乏实践性、技能性。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课程体系的构建趋向应该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理念体现开放性

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发展战略由对外汉语教学转向全面的汉语国际教育工作,重心也由把外国人“请进来”学习汉语转变为“走出去”推广汉语。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应具有开放性的思维,反映在课程建设上要灵活多样,具有创新性,不能生搬对外汉语的教学模式。在国内教授汉语和走出国门讲授汉语完全是两个概念,社会环境、教学环境、语言环境都不同。国外教学对象学习动机复杂多样,需求也多元化。[2]这就要求我们打开思路,让我们的学习者在知识储备方面、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及技能操作方面做充分的准备,而不仅仅是只掌握汉语知识。

(二)内容组合注重知识性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招生主要面向对外汉语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外语专业等一些文科专业的本科生,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理工科学生。因而生源复杂,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差异很大,这就给我们的培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3]因此丰富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尤为重要,知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1.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理论意识,培养理论素养,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术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梳理整合,转化为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成果,推动教学模式更新,提高教学的科学性。[4]

2.教学知识。包括与教学相关的语言知识、中华文化知识、二语习得知识等,拓宽学习者的思路,完善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走上讲台做充足的准备。[5]

(三)课程设置强化技能性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后将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在世界范围内教授汉语并传播中国文化,因此在技能上必然要求严格。除了要具备一般汉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外,要精通两门以上外语,还要具有在异域文化背景下推介中国语言文化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合作的素质,更要学会比如剪纸、制中国结、打太极拳等技能。这些能力素质的具备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来支撑。

(四)体系构建突显实践性

教学实践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时限一般是两年(也有少数高校是三年),其中有一年的时间是实习,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获得全面的技能。

(五)整体设计突出跨文化意识

作为国际汉语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博晓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在文化传播上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比如仁者爱人、厚德载物等人文精神以及勤俭、孝道等传统美德。更要传播当代文化,让世界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强大。但这些文化因素的传播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这样在异域文化背景下,本着、入乡随俗、沟通协作的原则,才不会造成尴尬甚至发生冲突。

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构架思路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因而课程设置要突出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的特点。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培养经验,梳理并整合了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四大模块 + 一大环节”的课程体系构架思路是比较科学的。具体来说,“四大模块”是指:预备课程模块、核心课程模块、延展课程模块、操练课程模块;“一大环节”指实践环节。以预备课程为先导,核心课程为基干,操练课程为侧翼,延展课程为补充,加上有效的实践环节,将使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体系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预备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以汉语及文化知识为主线,兼顾外语课程,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中华文化、当代中国概况、英语等课程。这些课程是学习者本科阶段学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细化知识点,比如现代汉语课将细化出四个板块:语音、语法、词汇、汉字,并拓展出一些与汉语国际教学相关联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夯实语言基础。

(二)核心课程模块

主要开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方法论、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跨文化交际学、外语教育心理学、汉外语言对比研究、汉语语言要素教学、汉语分技能设课教学等课程。在这一模块中,学习者将系统学语习得与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探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同时学习者还会获得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避免在交际的过程中发生冲突和障碍;另外学习者还会有针对性地掌握语言要素及各种课型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课堂教学实践做好准备。

(三)延展课程模块

主要开设外国留学生汉语习得偏误分析、汉语教材与教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与语言教学、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汉语国际推广专题、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等课程。在本模块中,学习者将系统学习偏误分析理论,通过对不同国籍留学生偏误实例的研究,增强预测偏误、识别偏误、纠正偏误的能力;并在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研究困扰孔子学院的汉语教材瓶颈问题,探讨汉语教材编写的国际视野、教材资源的共享与整合;还将研究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完美融合到教学中去。

(四)操练课程模块

在这一模块中,主要开设课堂观察与实践、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教学调查与分析、教学测试与评估、中华文化才艺展示等课程。主要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依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反复观摩不同课型的教学示范录像,了解课堂教学的规律和程序,对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进行反复模拟、操练,并对教学活动加以调查分析,协助任课教师进行考试命题,更重要的是对中华传统才艺,比如剪纸、制中国结、太极拳、篆刻、书法、民乐等进行训练,为今后开展课外活动做好准备。

(五)实践环节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读期间,约有一年的实践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汉办”的考试,被派遣到国外的中小学或孔子学院任志愿者,但大多数在国内实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实践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观摩见习期。走进留学生课堂,观摩优秀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听课前由导师布置听课要求,包括先了解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等;听课时认真做好详细记录;听课后整理笔记,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写出“听课笔记”,评析课堂教学的优缺点。

第二阶段:模拟试讲期。通过前一阶段对不同课型的观摩之后,学生对教学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感悟。由导师选定试讲内容,指导教案的撰写,学生分组试讲,先由学生自评,然后导师评议,个别环节导师做示范。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期。一部分学生通过“汉办”择优考试或是校际交流,去海外顶岗实习;另一部分学生留在学校或联系其他高校及教学机构,在国内顶岗实习。虽然实习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压力,但却是对他们所学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考验。顶岗实习期间要和导师保持联系,每月至少做三次书面汇报,借以把握学生的实习状况。

学生在实践环节始终不离导师的视线,导师要充分发挥有效监管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R].2007,(10).

[2]许嘉璐,石锓.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热点问题的访谈[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3]杨金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