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院医疗风险管理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院医疗风险管理方案范文1
对于医院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广泛开始,并且在2000年之前逐步开始实践的探索,美国和欧洲国家相对走在前列,目前香港特区医院对于医院风险管理也有了切实可行的探索。BettmanaM.A.最早将风险管理即RM的概念引入医院管理方面,其中最先发展的便是医疗与保险行业的合作,而风险转移在医疗风险中的应用作为其理论基础也在美国被广泛接受。香港医疗管理局从1997年开始,试行了一系列医疗风险管理的制度与措施,并且也有了一定的实践成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医疗风险的评估已经渗透到医院各个部门与科室中,在大陆开始引进医院风险管理时,RM在医院风险中的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但由于一开始仍缺乏实践指导,早期的中文文献以引进理论的可行性分析为多,至2009年以后,部分大医院开始将风险管理理论运用于实践,对其理论的研究也更加细致。
二、医院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
1.医院风险的定义。
医院风险是指某些潜在的事件,可能会威胁到病人安全,或者消耗医院额外资源的事件。前者也可以具体论述为医疗损害风险,指在医疗诊治过程中,由于可能出现的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给受治者带来的人身伤害甚至死亡的风险。由于两者侧重点不同,针对后者的风险研究最先引入风险管理概念,而实际上前者是后者的诱因,因而目前越来越多针对医院风险管理的研究开始侧重于前者。
2.医院风险的成因。
医疗行业始终是一项走在科学前沿的行业,这就导致了医生职业高技术含量的特点。笔者认为,由于普通人群很难在短期掌握大量的医学知识以至于在医疗过程中,病人对于医疗难度的估计很难达到准确,所以往往会对潜在的医疗风险估计不足。而客观上任何临床医学活动都存在着医疗损害风险,并且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意外或死亡率。而这一种必然产生的医疗差错和病人不合理预期之间产生的矛盾,往往就是医院风险产生的原因。比如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能会因与疾病有直接关系的心律失常而导致死亡。又如癌症病人可能需要服用已知有毒性及会危及生命的化疗药物,尽管效果较好,病人仍有可能因中毒致死;再加上治疗前的解释不足或病人的家人难以接受丧亲之痛,则事件很可能被视为医疗事故。另外除了诊疗程序的内在风险外,人为或系统因素也会增加组织风险,产生了整个医疗程序的总风险。比如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缺乏技巧,对病情和风险解释不足,还有例如统计学证明,肝脏活组织检查出血率为0.15%,其中有的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止血。
3.医院风险管理的特点。
医院风险是难以彻底规避的,而且一旦出现往往具有风险水平高、事先难预测、其损失频率及程度难测量、后遗症多、处理难的特点,并且处理难度很大。例如:输血传染的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病毒(HCV)在80年代透过输血传播,而这种病毒1989年才被发现。检测血丙肝病毒的试剂,则到1991年才面世。这使得一些需输血的病人即使在那时输入的经过检验的“干净”血,但却因此原因染上丙肝。
4.医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医疗卫生行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行业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而任何项目的重要风险处理失当都可能导致医院经营的失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及医院的消亡。而通过合理的风险管理,一方面可以树立医院和医生在患者心中的良好形象,避免医疗纠纷,也能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
三、医院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医疗风险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涉及到整个医院运用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领域。目前针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已经具体到某一项具体的手术或者科室进行风险规避和风险转移等。以下仅罗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研究内容。
1.设备与器材。
设备与器材属于折旧与消耗品,并且往往在医院运营成本中占据较大的部分。与此同时,耗材中的一部分器材还可能造成院内感染隐患,这就是之前所说的医疗损害风险。鉴于设备与器材的风险管理同时设计两个方面,在评估其风险时必须兼顾潜在的医疗损害风险。目前国内医院的医疗器械大多数统一由医院供应中心管理,而医疗器械在出厂到最终应用的途中经历较多环节,即使只考虑医院的环节,在入库检查、储存、发放等各个环节均可发生包装损坏、灭菌不合格、表示不清、失效等等风险。这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一次性无菌注射器的管理。ZhuL等对目前中国由注射相关器械导致的医疗风险的研究认为,目前中国和用药错误有关的医疗损害中大约三分之二和注射过程相关,而注射相关器械的选择使用等方面的失误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进行风险规避的讨论中,医院方面在验收方面的投入急需提高,对于可能会直接接触病人导致医疗风险的耗材需要专人进行养护和保管查验。另外一方面,大型设备的风险管理则更加接近企业中的投入产出成本风险管理。医院对于大型检验或者治疗设备的购置一方面要考虑其折旧成本,另一方面需要考虑不断更新的医疗检验技术。
2.药品。
目前国内对于药品的风险管理水平远远低于美国医院的水平。尤其在目前中国对于药品销售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改变的政策使得风险管理的研究很难开展。在部分省市实行的药品零差率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医院对于药品的风险成本,但药品与商业医疗保险的结合在目前发达国家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处于过渡阶段的中国最终很可能也会走向商业化的药物保险。另一方面,和医疗器械不同,药品的有效性以及使用风险多数由药品的生产公司以及研发公司承担,医院在其中承担的仅仅是不合理用药造成的医疗损害风险,这方面风险的规避则有赖于临床医生的专业水平,医院的风险管理在其中不占据主导地位。
3.手术及高危险性治疗。
外科手术以及其他高风险的治疗方式在医院医疗损害风险中虽然不占据数量上的多数,但一旦发生医疗损害其占据的风险权重却居高不下。一方面个体的异质性决定了医疗方案的不可复制,而医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层次不齐,医护人员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等软性指标,都增加了原本就具有较高风险的治疗方法造成医疗损害的可能性。国内外目前对于这方面风险规避的研究还较少,一方面可能由于其弹性较大,很难系统制定规避的方案,另一方面由于其产生的风险成本很大,也难以通过商业保险的方式转嫁风险。
4.医疗护理综合。
医疗护理安全管理是医院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医院的主要职能是对患者进行诊治和医疗护理。因此医疗质量的高低是医院风险的主导因素之一。对于医疗护理业务的管理主要是对医护人员的管理。香港明爱医院对于这一方面的管理有如下措施:(1)促进院、科两级专业技术责任制度;(2)实施临床程序守则以减少不同单位临床做法上的差异;(3)实施急症分流制度;(4)制定药物使用安全手册,药物标签自动化,出版药物新知识,提高医务人员对药物事故的警觉性;(5)减轻一线医护人员工作量,加强对临床部门的业务支援;(6)统一医疗记录表格;制订医疗记录管理标准及手册;(7)设立感染控制小组;统一感染监测和呈报制度;制定感染控制评审机制;(8)推行全院的医疗、护理素质与质量保证计划。
5.应对投诉与纠纷。
大陆近年来医闹较为严重的医疗纠纷甚至杀医事件屡见不鲜,和大陆医院在这一方面缺乏必要的探索有关。而这一方面可以参考香港特区医院的风险管理方法。香港特区的大部分医院通过以下四种途径进行管理:(1)设立药物咨询电话热线;(2)制定投诉和反馈机制,有效监督服务质量;(3)推广病人约章以及有关病人的权利和责任教育;(4)通报公众投诉摘要和病人建议。
6.财务风险。
目前中国的公立医疗体系下,公立医院自负盈亏,因而必须走向市场化,医院所有的经营决策都以医院会计核算为依据,在经营决策实旌过程中财务部门合理的控制是不可或缺的。结合中国国情,李健华等人在文献中提出了医院财务风险的几点成因:(1)外部环境的影响。(2)风险意识的淡薄。(3)财务决策的失。(4)会计制度的局限性。(5)财务活动的复杂。(6)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王楠等人则提出应该量化医院财会对财务风险的评估指标。目前主要采用总资产收益率、所有者权益收益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资金安全边际率、速动比率、应收款周转率等7项指标来进行检测。这七项指标中任何一项的较大波动都被认为可以独立提示较高风险的产生。
四、国内医院风险管理的局限性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发达国家医院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操作。目前国际上对于医院风险管理大多采用企业风险管理的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实践。下面简单介绍荷兰、美国和德国进行医院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并通过这三个案例对于中国现状提供借鉴。
1.荷兰:
据统计,对病人造成致命性或永久性伤害的医疗差错,仅占医疗差错总量的小部分(如上图)。所以必须认真分析并找出所有差错发生的主要环节和原因,防微杜渐,才能做到有效防范,并从根本上减少差错。“ShellerBeter”计划首先要求各级医疗机构查找和总结差错发生的主要原因,之后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实施安全管理系统(SMS):SMS来源于shell公司风险防范管理系统。其主要实施框架如右图。它的主要内容是风险清单和医疗差错及不安全事件报告系统。
2.美国:
医疗风险管理程序主要借鉴其他行业,包括四个阶段:医疗风险的识别(MedicalRiskIdentification)、医疗风险的评价(MedicalRiskMeasurement)、医疗风险的处理(MedicalRiskHandling)以及医疗风险管理效果的评价(MedicalRiskManagementEvaluation)。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构成一个风险管理的周期循环过程”。风险的识别和评价通过医疗机构历年数据的回顾性研究,分析测量以确定导致医疗差错的可能因素,从诊疗护理过程和保健传递系统中寻找可能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对风险可能发生的各个可控方面进行干预、教育和鼓励行为改进。最后通过一个持续的评估测量报告系统收集信息定期进行效果的评价。
3.德国:
近年来,德国多数医院引进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事件报告系统criticalincidentreportingsystem,CIRS以评估医疗实践潜在的风险。这个系统的目的在于发现潜在的风险并且进行改变削弱风险。这个报告系统分为三个步骤,第一阶段为发现风险,第二阶段为改善以及修补风险,第三阶段为调整进一步降低类似风险的发生。具体关于CIRS的理论借鉴BillBrewer在企业管理中提出的CIRS理论。
五、医院风险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1.医院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
与西方发达国相比,我国医疗机构对医疗风险的认知虽然还很有限,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形成,但广大医院管理者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在管理实践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医疗风险的基础认识上,需要结合国情因而学术界目前仍然没有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二是由于缺乏具有执行力的大型医院进行实践研究,对医疗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深入;三是医疗专业的立法尚未健全与完善,医疗风险引发的医疗纠纷处理尚未有专业的医疗法律依据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研究探讨和解决。
2.医院风险管理的风险规避探索。
我认为,对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进行风险的合理规避和转嫁,就中国的商业医疗保险的现状看对医院风险的商业保障在中短期内很难实现,因而规避风险就显得更为重要。郭文梅等人提出应该从内部审计的层面入手进行医疗风险的合理规避,审计内容既包括对医护人员风险意识的评估,也包括对医院硬件设施的管理。医疗的施予主体为医护人员,但目前国内外专门针对医学生风险教育的专门课程很少见。所以这一方面的统计资料较少。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遵循的是基础理论课一桥梁课一临床课一见习一实习的模式,由于教学计划安排、师资力量等原因,风险教育处于一种随意的状态,医学生缺乏对风险的感性认识。李艺虹等人认为临床实习生对医疗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甚少,对《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法》等也不太清楚,法律法规意识淡薄,是导致目前医疗风险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而参照美国的医学生在学习阶段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风险的承担意识,得到形成在日后遇到风险评估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时就有很大的帮助。
六、结语
医院医疗风险管理方案范文2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医患问题;护理人员;管理制度
1 引 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医疗风险无处不在,人们对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关系也逐渐的得到了认识。护理风险管理是通过合理的控制条件,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成本,或者尽可能的减少由于各种灾害带来的护理损失。
患者可以通过护理风险管理得到医疗保障,同时护理风险管理也可以推动医疗机构的快速发展。所谓的护理风险管理就是通过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经验或者教训等有效的对风险的存在进行评估和判断,进而通过有效的解决途径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以保障患者的权益。护理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不仅是医疗机构等的重要保障,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医护人员的职能。
2 护理风险管理的概念
传统的医疗风险是指单方面的对患者带来损失和损害的概率,而如今随着护理管理的完善,护理风险管理除了考虑了患者,还考虑护理风险给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带来的损失。风险管理是通过问题的所在,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潜在危险的概率,从而针对将会产生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通过护理风险管理在国内外的发展,得出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管理工程。如果满足合理的有效的对护理风险管理进行评价,则需要一定的管理原则,其管理原则,见表1。
3 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多方面意义
3.1 护理风险管理存在意义 据调查研究显示,如果能在医疗过程中较好的认识,则能在护理风险中有效的控制患者和医疗机构的损失。对护理风险进行等级的划分,并对相应的等级进行风险报告,当遇到相应的护理风险时可以有效的对情况进行控制。护理工作是护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可以有效的控制医疗风险必须对于风险等级掌握,进而进行评估和解决。
3.2 护理风险管理得到重视的重要性 在医院或医疗机构护理的管理者应对护理风险管理有足够的重视,例如对于一些护理管理的部门设立和建设。管理者可以通过设立一些区域性的管理办公室,并设立一些护理风险管理的岗位,统筹规划好相应地区的医患纠纷,并对护理风险进行合理的处理。
3.3 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合理十分重要 如今医患纠纷逐渐的得到了大家的重视,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医患纠纷是由于医院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化,由于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量的新药物进入市场,合理的控制新药物的管理并制定新药物的使用制度可以有效的控制护理风险。同时由于医院人员变动有可能相对较大,对于人员变动存在的风险也应的到重视。因此,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应该根据当前形,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方案,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护理风险的产生。
3.4 护理人员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护理人员是与患者直接接触的个体,因此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并定期开展一些讲座,丰富护理人员的知识。引起医患纠纷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由于护理人员素质偏差。护理人员的态度差很大程度上会引起隐患纠纷。护理人员还应做到知法、懂法,由于护理人员不重视法律的要求而造成的医患纠纷十分常见。护理人员应该重视在医疗过程中的书写问题,在进行理疗过程中应及时的做到对病人的病情、病因以及后期影响做到详细的介绍,这也是减少医患纠纷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程艳敏,刘岩,刘亚民.医疗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4):265-267.
[2] 戴青梅.国内外护理风险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7):103-104.
[3] 连斌,黎爱军,樊震林,等.医疗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体系构建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5):309-312.
[4] 张鹭鹭,李静,徐祖铭.高级医院管理学(第二版)[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239-247.
医院医疗风险管理方案范文3
引言
就现阶段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虽然已经取得了初期的改革成果,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医疗事业中有关于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部分还需要继续加强,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系统的完善。在传统的医疗体系建设中,财务管理问题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就导致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期”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医疗改革事业需要做出进一步的重大战略调整和部署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范良好的财务管理,有利于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降低医疗风险。因此,针对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问题,如何进行科学安排与把控已经成为当今医疗事业改革的焦点之一。本次研究将采用实例研究的方法,“以小见大”地分析存在与我国医疗财务管理中的普遍问题,以期能够更好地帮助我国医疗事业与民生建设进行有机结合。
一、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经过对现阶段我国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的研究,阻碍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1.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资质亟待加强。需要明确的是,为了确保医院财务体系的正常进行,应当对该环节的直接参与者――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的相关资质进行进一步的核查与提高。第一,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需要从思想上加强对医院财务问题的重视程度,否则就没有办法依据医院的要求来完成既定的工作,耽误医疗改革事业的进行;第二,专业人员应当及时、定期进行业务审核与培训工作,否则将会导致自身工作业务不熟练、工作积极性匮乏等问题。
2.维护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配套设备不到位。为了进一步配合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趋势,除了要求相关从业人员进一步完善相关知识技能,同时也需要院方从物力和财力上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支持,以期打造一个健全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运行和维护体系。具体而言,我国大多数医院已经在门诊收费、药品药房以及住院收费等信息化管理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并且有效地解决了医院长期以来遇到的财政问题;然而,由于相关财务信息化的配套设施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建立,在实际操作中就会产生难以满足现代医院管理需求的负面效果。
3.医院缺乏对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效监督。在相关信息化管理制度和设备已经配套到位的情况下,我国医院还缺乏对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效监督。这种监督不应该仅仅是对医院的内部财政管理问题进行简单监督,而是应该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实现“自上而下”“由内到外”的复合监督体系,从各个层面都加强对于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把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院缺乏对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效监督”的重点问题。
二、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具体分析
针对以上对于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对现行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做出调整和改善:
1.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资质。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资质,应从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两方面着手,而不能只追求片面的理论学习。例如,对于医院管理人员而言,要加强自身对于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知识的学习,通过定期举办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培训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对于医院而言,则是要进一步支持对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建设,从思想上重视对这一内容的普及。另一方面,针对现在信息化发展的强劲势头,为了配合医院财务管理体系的进一步信息化趋势,相关从业人员也需要积极学习电子计算机知识,否则将会因为缺乏基本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常识,知识陈旧,业务技能不适应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2.完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体制建设。影响医院制度对内部起不到控制作用的关键在于,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体制建设不健全,因为健全财务管理的机制体制才能保证医院的财务状况沿着既定轨道发展。例如,对于具体的财务问题,需要强调责任落实到个人的重要性,而对有误的负责人进行相应的处罚。其次,可设立一个医院财务工作监督小组,保持制度落实的长期性和真实性。
3.进一步完善医院财务的预算制度。财务预算制度在规避财务风险问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可以有效分析院内下一阶段的财务收支状况,还能够通过定期评价预算的执行情况,为下一阶段的财政工作做出科学指导。另一方面,为完善风险控制和预警体系,院方可借助第三方机构或专家进行财务预算和风险分析。
医院医疗风险管理方案范文4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随着新医改的深入实施,要解决医疗费用过高过快增长、医疗服务效率低下供给不足两大难题,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公立医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管理中,同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而对于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此,公立医院应该按照一定的规范,并且通过财务风险管理的实施,进而针对辨识评估出来的重要风险确定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系统来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从而让公立医院顺利完成战略目标与持续健康发展。
一、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财务风险概述
顾名思义,公立医院即政府投资兴办或者出资运营的医院。公立医院体现了政府对于医疗体系的介入,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实行医疗服务监管,培养医疗服务专业人员的重要手段,在医疗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化,公立医院外部安全风险和内部经营风险系数进一步增大,为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
2004年9月,COSO委员正式《企业风险管理D整合框架》,用“内部环境”的概念代替了“控制环境”的概念,并进一步扩展了“控制环境”的内容,正式引入了这一概念。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并对国有企业如何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公立医院风险管理的一个侧重的方面就是财务风险管理,它力求用对的财务对策,采取合理的财务手段和技术,对公立医院的资金运动全流程进行管理和控制。它涉及评估公立医院面临的财务风险并制相关的管理战略。因此,积极主动地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公立医院的竞争优势,显得十分必要。
二、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控制环境方面
首先是公立医院管理者对此并不积极,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管理者多为临床的专家教授,在财务管理方面缺乏专业性,认为掌握现金流是财务管理的关键,只要现金流情况正常就不会发生财务风险,在此过程中,由于对内控认知不足,缺乏从专业角度考虑,不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比如,某公立医院病房楼预计1年半竣工,结果盖了5年半还没有完全投入使用,费用超出预算近1倍,此案例显示工程项目控制环节失效,控制环境恶劣,诱发财务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可能知道但觉得控制得太严会影响很多事情的自由度,对其造成束缚,动力也就消失了。其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强,能力不高,在制订及执行中均不到位;第三,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认识水平有限,对财务风险的认知不足,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
2.公立医院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公立医院融资筹资的渠道还很单一,公立医院的资本结构尚不合理。所谓资本结构指的是公立医院整体资本结构中长期资本的占比和构成关系。公立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立医院过于沉重的资金成本,还本付息的能力严重不足,这些归根结底都是资本结构的不合理所致。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渠道大部分为自有资金投入和借入资金。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公立医院上市公司寥寥无几,涉及到上市的医疗机构都是旗下拥有医疗资产,由于公立医院上市融资渠道不畅,导致我国公立医院目前对银行的依赖较大,负债结构也是不合理的,长期负债少,短期负债多。这样容易诱发的问题是一旦公立医院资金链出现困难时,除了让自身的信用受到损失导致后续再融资能力下降,还导致后续资金成本的增大。由于公立医院现在都在进行更新改造,资金需求量很大,很容易出现资金链的风险。
3.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产生财务风险隐患
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在公立医院的运营管理中尤为重要,其是公立医院内部监督制约的一个重要系统。公立医院应该重视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的重要性,设立相应的内部控制机构,才能切实有效防范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发生。但是就我国目前公立医院的实际情况来看,公立医院内部财务监控体制仍然缺乏,监督和有效制约机制不足,这种内部环境下财务风险非常容易发生。比如某公立医院购置CT机,在新设备到公立医院安装调试当天,相关人员发现机器已经生锈。说明公立医院设备购置环节控制失效,产生财务风险隐患。
三、构建内部控制框架下公立医院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对策建议
1.公立医院财务风险防范机制的控制环境改进
控制环境的好坏决定了公立医院财务风险防范机制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很多公立医院院长一般都是各自医疗专业中的顶尖高手,学术水平非常高,并且在担任院长之后仍然不会放弃自己的专业,依然会在专业中倾注大量心血,因此在管理中不可能倾尽全力,应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所以应该设立CFO岗位。目前公立医院重大决策中缺乏财务人员的参与,公立医院在进行重要经济决策过程中一般只考虑医疗目标,不考虑经济效益和财务风险,即使考虑也不周全,缺乏认真测算。
因此在加强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内部控制环境中,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并且使总会计师切实发挥作用是必要的。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发现公立医院在设备更新还是维修、基建项目投资等方面出现重大偏差,在预算方面流于形式,在成本核算方面难以全面协调开展工作等等,其结果就是公立医院忽略了财务的相应位置导致的。公立医院重大经济决策应该有财务专业人员参与意见,应提前作出可行性分析,利用NPV、投资回收期等财务指标加以分析,最大限度的防范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
2.公立医院筹资管理主要内部控制措施
首先是筹资方案要合法合规,根据公立医院筹资预算的要求,并经公立医院董事会批准。筹资规模、结构方式和预计筹资成本,筹资时机的选择等都需要在方案中做好约定。同时,财务处应采用杠杆系数法并结合其他方法来评价筹资风险。
其次是公立医院无论是从金融机构还是非金融机构的贷款,都必须要签订筹资协议,并在协议中约定贷款种类、利率、金额、期限、本金偿还方式、违约责任等事项。公立医院的贷款都必须由法人或其授权人签字贷款,严禁越权签订筹资协议。
再次是应严格按照筹资方案所规定的用途使用对外筹集的资金。对于长期借款,应根据金融机构要求,编制长期借款计划使用书。包括项目可研报告、公立医院批准文件、项目批复书、借款金额及期限、用款计划、还款期限与计划等。另外,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出于市场环境变化等特殊情况,不得不改变资金用途的,应按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做好书面记录。重大资金用途的改变,必须经公立医院董事会决议。
3.加强公立医院内审部门的监督职能防范财务风险
首先,公立医院应单独成立内审部门,将分散的内审职能从办公室、投发处统一划入内审部。内审部受公立医院董事会或者监事会领导,并且独立履行相应的内部审计职责。
其次,公立医院应按照内审规范的要求进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的范围不以医院管理层的命令来定,而是要按照内审规范的要求兼顾全面,重点突出。尤其对于高风险的项目、重大的资金支付、重要的医疗科室部门应建立持续的监督评价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再次,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内审部门的人员组成要能适应公立医院内审工作的要求,尤其需要财务风险管理人才,能对公立医院各方面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同时,公立医院应定期举行内审人员的培训,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肖飞.基于内部控制框架的公立医院财务风险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9).
医院医疗风险管理方案范文5
【摘要】风险管理是指单位透过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以最小的成本来取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办法。引申到护理管理中,其管理内容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可靠的管理系统;二是有效的进行风险控制。目的就是全面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保证病人能获得有效而安全的治疗和护理,同时维护医院和护士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风险管理; 护理; 管理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进一步加深,一方面,医院作为一个经济实体,获得经济效益是其根本利益所在;另一方面,人们也在不断通过报刊、杂志尤其是电脑等获得大量的有关健康与疾病的知识和信息,人们对自身健康权力的关注,决定了医院是一个具有一定风险的单位。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护理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在护理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策略,不但可以提高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帮助管理者抓住工作重点,增强管理实效,而且可以有效的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增进护理团体的健康性;有效的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实现安全护理目标,并能充分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一 护理管理中的护理风险衡量与评价
护理风险评价是在明确可能出现的风险后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性进行的估计。对护理风险进行定量分析和描述,包括护理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程度,确定危险等级,为采取相应的护理风险管理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从护士的角度来说,如美国护士在遭到保险范围内的时,保险公司为其支付律师费、证人费、专家费、差旅费、医疗检验费等费用
二 护理风险及风险程度
在护理工作中一切影响病人康复的因素,工作人员自身的因素,以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等都将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在护理管理过程中还必须考虑由于服务质量差和不可靠的系统造成的护理风险,风险的大小是以对病人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医院受损失程度来确定的,发生的概率与风险大小不一定成正比。
1 护理错误 包括未能完成既定治疗护理计划(执行错误)或实施了错误的治疗护理计划(计划错误)。如执行医嘱错误,用药错误,实施护理对象错误,错误的实施治疗护理方案,不遵守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及分级护理原则,不认真执行消毒技术规范等。有些是显性的,能被病人或同事及时发现,有些是隐匿的,存在错误却没被及时发现或因为独立工作而不易被别人发现。
2 应急能力差 医护人员缺岗或脱岗,抢救设备、器械管理不善或缺损,后勤系统运行不良,导致急救不急,延误抢救时机和影响疾病的转归。
3 与病人沟通不良 因护士在口头语言和躯体语言上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与病人的交流。如语言简短、表情淡漠、态度生硬、厌恶和恶语伤人等。
4 医护耦合行为不良 包括护理病历与医疗病历不一致;医护之间对护理级别的界定不一致;医嘱开出的时间与护士执行时间不一致;滥用口头医嘱过后补漏;病人病情变化时应答不及时。护士工作不认真,伪造生命体征及病情等。
5 确认资质 护理风险管理一个重要的职能是必须保证各项护理工作是在合法的范围内开展。确认医院资质,确认护理人员资质,还要确认各类消毒物品、医疗器械是否达到理想的标准,以保障护理工作的安全性。
6 实施风险管理评估 任何管理实际上都是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的策略引入护理管理,能有效的减少护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少和控制已发生的差错事故导致病人和医院损失的程度,但不能完全消除差错事故的发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各护理管理部门可根据医院自身情况设计合适的量化表格、定期考核、比较分析、评估实施的效果。
三 护理管理中的护理风险处理
护理风险处理是护理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风险处理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基础上采取的应对风险事件的措施。主要包括风险预防和风险处置两方面的内容。
3.1 风险预防:风险预防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基础上,对风险事件出现前采取的防范措施。具体包括:我院护理部定期将质量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高发或危险程度高的护理风险环节和事件进行通报,并定期组织护理风险理论培训,为护理人员提供护理风险的理论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情况、护士如何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等讲座。这些讲座是根据护理风险报告和对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的调查结果由临床科制定计划,由教学科聘请教师或高层护理管理人员组织教学来完成的。此外,我们还准备将护理风险教育的一点经验和教学情况制作成网页,在护理部的网页上,与护理同行一起共享。
3.2 风险管理:护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就是信息反馈,如护理文书合格率是否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和防范风险意识是否增强等,为今后的管理提供依据。通常我们采用的方法有调查问卷法、护理文书抽检、不定期组织理论考试等。采集的数据全部录入计算机进行分析和总结,使护理风险管理更有效率。
3.3 护理风险管理的优点:医院经营生命,风险最大,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风险的发生,维护病人的安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实现风险管理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的最佳体现。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帮助护理管理者抓住工作的重点,将主要精力集中于重大风险上,将工作方法从被动"救火"转为主动防范。可提前对护理风险制订对策[2],确保在风险发生时迅速做出反应,避免忙中出错,造成更大损失。增加团体的健康性及提高护理队伍的水平。风险管理的核心也还是在于提高护士素质,减少风险的发生,以保证安全护理。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必然可以促进团体的健康发展,提高整个护理队伍的水平,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连斌,孙亚林. 医院医疗风险管理初探[J]医院管理杂志, 2002, (06) .
[2] 褚晓静. 加强护士法制教育 规范执业自律行为[J]医院管理杂志, 2003, (01) .
[3] 程红群,陈国良,蔡忠军,刘希华,王健康. 医疗风险管理的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 2003, (01) .
医院医疗风险管理方案范文6
关键词:在用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 对策
在当今社会,医疗器械是医生开展诊疗工作的重要工具。而医院在使用医疗器械时一旦发生故障,不仅会影响医务工作的开展,还容易给医护人员和患者带来生命威胁。在用医疗器械,顾名思义,指的是正在使用的医疗器械。
近几年,人们对在用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问题也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问题及其对策展开深入研究,从而提高医院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效果,提升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
一、目前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日常维护管理工作不到位
当前,医院各项医疗业务工作的开展,都建立在在用医疗器械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因此,在用医疗器械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这将对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以CT设备维修为例,该设备经过长期使用后,设备的重要部件之一的球管灯丝将出现老化和绝缘度下降问题,以至于容易引起设备高压打火,继而导致球管击穿。所以在CT设备日常维护管理工作中,还要定期进行该部位的检查与维护,并且做好容易引起高压打火的高压电缆头和插座连接情况的检查,以免设备出现高压打火现象。但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医院并未认识到在用医疗器械日常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未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设备的预防性维护。而直到设备出现故障,才会开展设备的维护工作。
此外,很多医疗机构本身并没有建立专门的器械科,只是由厂家根据合同进行设备的定期维护。在这种情况下,医疗机构的在用医疗器械就存在着较大的管理风险。因设备故障而导致医疗工作无法开展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从而给医院的经营带来不便,同时也给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人身安全带来了隐患。
(二)缺乏完善的器械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的采购和验收工作,将直接关系到医院承担的医疗器械风险的高低。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医院尚未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采购论证、采购管理和技术评估制度,所以不能保证采购回来的医疗器械能够完全满足临床需求。
一方面,一些医疗机构尚未建立专门的部门进行医疗器械的采购,同时也并未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各种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的确认;另一方面,很多医院的医疗器械采购并未公开,也未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采购管理制度和验收制度。在进行医疗器械验收时,大多数医疗机构并没有专门的医疗器械保障部门进行器械的专业检测,同时也未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设备验收,因此也无法确保在用医疗器械的实际质量。
在医疗器械采购和验收过程中,医疗器械购入时的包装标识、说明书和合格证明等原始资料也存在着遗失现象,并且多数器械采购和验收文件的保存也比较混乱,而这些资料的缺失,将给器械的使用和维护带来较大的风险,从而导致医疗机构的医疗器械使用风险有所加大。而从医疗器械市场监管情况来看,国内虽然有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进行全国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但也仅能从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进行医疗器械监督,很难真正落实医疗器械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三)医疗器械的操作不规范
实际上,目前很多在用的大型全自动医疗器械都比较智能化,在多数情况下可以进行自身维护,并且能够主动进行报错提示。但由于临床医护人员缺乏设备操作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很多情况下容易进行设备的误操作,从而导致设备发生故障。据估算,在用医疗器械故障中,因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导致的设备故障占到60%以上。而医院在用医疗器械往往具有规格杂、门类多的特点。与此同时,医院又没能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操作培训,所以才导致误操作问题的发生。针对类似于监护仪和输液泵等普及型设备,由于医院要求医护人员学会使用这些设备,所以这类设备的操作方法就能被大多数医护人员所熟知。
此外,一些在用医疗器械还应该由具有专业资格认证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才能够避免误操作问题的出现。就目前来看,医院显然缺乏资格认证制度和操作规范化程序,以至于误操作现象仍然频繁发生。
(四)医疗器械保险制度缺失
近年来,随着医患纠纷事件的逐渐增多,人们对医疗活动的高风险性也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在没有任何风险保障机制的情况下,医务人员通常会采取增加检查诊断项目的方式,避免凭借经验进行疾病的诊断,以免自身承担过多的医疗风险。但针对在用的医疗器械,医院尚未建立器械保险制度,所以,在用器械的维修和维护将缺乏一定的经济保障,因此医院也不得不承担相应的医疗风险。就目前来看,多数医院采取的修理基金制度,具体来讲就是将医疗器械的采购资金和修理基金放在一起。但是,由于医院将大部分基金用于设备采购,所以实际上无法真正确保医疗器械能够得到及时维护和修理。
此外,一些医院通常采取拖欠厂商费用或挪用其他经费的方式进行设备维护和维修,以至于给在用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留下了较大的隐患。
综上所述,为了避免因医疗器械保险制度缺失而造成的医疗事故成医患纠纷发生,应尽快建立 起医疗器械保险制度。
二、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器械的日常维护和检测
针对目前在用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在用医疗器械的定期检测,以便督促各大医疗机构落实器械的日常维护和检测工作。而对各个大型医疗机构来讲,则应该建立专门的在用医疗器械维护管理部门,并且进行专业人才的招聘,以便安排这些人员加强医疗器械的日常维护和检测。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对医疗器械进行全面的维护和保养,以确保在用医疗器械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继而降低医疗器械风险。而具体需要开展的器械检修工作应包含预防性检修工作、故障性维修工作和改造性检修工作,在用医疗器械维护工作则包含日常保养、一般性保养和重点保养。根据医疗器械的价格、风险度、故障率和使用频率等内容,可以对设备进行具体分类,然后对风险程度高的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从而有效降低医疗器械的使用风险。
(二)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管理制度
为了控制在用医疗器械风险,还要建立完善的医疗器械管理制度。具体来讲,就是政府需要对上市后的医疗器械的采购、使用、内控、监管制定详细的管理规定与实施方案,而医院则要建立包含医疗器械采购验收制度、医疗器械风险评估制度、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制度等制度在内的多种制度,以便从多方面进行医疗器械的监管。
针对上市的医疗器械,政府需要建立第三方审查机构,并且实施上市医疗器械的分权管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上市医疗器械的监管。比如在医疗器械生产者管理上,要求其进行不良事件报告,并且进行医疗器械的质量检测。在医疗器械采购方面,医疗机构还应该根据国家规范要求建立医疗器械采购论证、采购管理和技术评估制度。通过建立这些制度,则能够从源头上进行医疗器械风险的管控,为医疗器械的使用管理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
同时,针对医疗器械购入时的相关资料,还要进行档案的建立,并做好资料的保存管理,从而为医疗器械的后期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规范医疗器械操作流程
规范在用医疗器械的操作流程,可以减少医疗器械的误操作现象。一方面,医疗行业应该加紧对通用的器械安全操作指南的制定,以便保证医护人员能够合理操作在用的医疗器械,继而有效预防误操作引起的故障。另一方面,医院应该组织医护人员参加相关的培训和讲座,让全体医护人员了解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加强对医护人员设备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感,能使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器械操作,降低器械故障的发生率,继而有效降低在用医疗器械的使用风险。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即督促医护人员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器械操作,并采取在器械合适位置上挂警告牌等措施。
(四)建立医疗器械保险制度
医疗器械保险制度的建立,不仅能够使医院的医疗风险和经济负担得到合理分担,还能够借助第三方保险公司督促医院加强在用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在用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具体而言,医院可以进行医疗责任保险的购买,将部分医疗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在国外,很多医疗机构都采取了这种风险管理措施,以降低医疗机构承担的医疗器械风险。在购买保险时,医院可以根据医疗器械的价值和风险等级,为风险高且价值贵重的医疗器械购买保险;而风险较低的医疗器械,则可以不购买保险。
三、结束语
加强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工作,不仅能够维持医院工作的正常运转,还能够减少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给医护人员和患者带来的安全威胁,并减少医疗事故与医疗纠纷。因此,各大医疗机构理应认识到加强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做好目前自身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以便采取更合理的对策保障医疗器械的安全,并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欧阳昭连,池慧,杨国忠.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三)[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8(02):51- 59.
[2] 欧阳昭连,池慧,杨国忠.在用医疗器械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四)[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8(03):59-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