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224-02
分析化学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构成化学化工类各专业及相关学科专业本科教学的必修基础课,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改革,基础课教学方法已由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逐步改为CAI课件和网络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实现在学时数不断压缩的情况下,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的要求。但是,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如果仅仅是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势必造成教师讲课速度加快、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而疲于记笔记,最终感觉一堂课下来只对其中的动画有点记忆;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仍没有突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在分析化学教学中针对性地引入案例教学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状况,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体会如何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科研生产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走入社会能迅速融入实际工作中。
一、调整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吻合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1829年的英国法学界,是指教学者选用实际生活中的典型问题制成教学案例,然后以团体讨论的方式,引发学习者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给予成员真实状况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或多个完整案例的分析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案例作为媒介,辅助学生将学到的分析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灵活地用于解决科研、生产中的分析问题,在面对实际的分析工作时能像一个分析化学家那样思考并解决问题。一个完整的分析案例包括分析方法选择、试样采集与制备、样品分析测定、分析结果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与控制几个步骤,而目前以华东理工大学和四川大学合编的工科分析化学教材为代表的教科书偏重介绍各种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测定技术,对于试样采集与制备、质量保证与控制方面着墨较少。实际分析工作中,由于试样状态、组成及各成分含量多寡的复杂性,实际试样的分析案例不仅是被测样品的定量分析测定过程,还包括试样的前处理和实验结果的后处理。若沿用原有教材内容,学生接触实际分析化学工作后,由于对实际样品分析过程缺少全面性了解,就会出现学无所用的情况,对大学教学的实用性和合理性产生落差。所以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吻合,让学生掌握完成一个试样测定的全面分析流程,是有效实施案例教学的保证。我们根据实际样品分析程序调整教学内容和次序,将最后两章“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与富集方法”和“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合并,调整至第二章;将分析结果的质量保证和评价调整到误差及分析数据处理章节,作为第三章;同时增加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教学学时,学时比例由9%调整到18%。在学生掌握了分析方法选择原则、试样采集与制备、分析结果数据处理和质量保证与控制等样品分析过程的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结合实际案例的剖析讲授各种分析测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实践结果表明,教学内容调整后培养的学生接触实际样品分析任务时,不再只会单一地根据试样组成选择分析方法,而是能从样品的采集、保存、预处理开始全盘考虑分析方案,独立完成一个样品的全分析过程,参加工作后能很快独挡一面开始工作。调整后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教学内容见表1。
二、案例的来源与选择
将案例教学法作为分析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分析试样,正确选择分析方法,给出准确可靠的分析报告,以指导生产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案例的来源主要通过两个渠道:教师科研项目和生产企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案例的选择原则遵循以下条件。首先,案例内容要与教学重点和难点相对应,借助案例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深化分析化学基本理论。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显著提高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深度。其次,案例的选择要具有代表性,如选择在应用化学、药学等相关领域均能涉及到的原材料、生产排污等样品的分析案例,可以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了解掌握分析化学在化学化工领域普遍的应用性理论和方法,同时了解分析化学在化学化工领域的特殊地位。案例的选择还要紧扣社会的发展需求,让学生感到掌握分析化学技能的紧迫感和重要性。如奶制品中蛋白质和三聚氰胺的分析检测等。这种案例的引用使学生在学习中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又增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案例教学法实践
案例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基本上可分为案例讲解型和案例讨论型。我们根据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模式。大一化学分析为主的基础阶段,以案例讲解型为主;大三仪器分析阶段,以案例讨论型为主,采用项目参与的体验式案例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方法如下:在案例讲解型为主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过程包括三个内容:(1)系统讲解基本理论;(2)用问题式方法引入实际案例,或通过案例剖析进一步讲解重点和难点概念;(3)从实际案例基本理论或从基本理论实际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其中(1)、(2)两步不分先后,可以在系统讲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再结合理论剖析实际案例;或根据教学需要先提出问题,交代案例概况讲解相关概念剖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将所学理论与实际事件有机结合,加快、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记忆。该阶段的案例选择行业性的成熟案例,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为辅,培养学生在面对科研和生产中的分析化学问题时,能以分析化学家的素质解决问题。在案例讨论型为主的阶段,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分析化学知识和技能,很多学生已进入教师的科研组,有些学生已开始关注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和热门问题,所以适宜开展各种互动式的案例讨论型教学方法。学生根据科研课题或感兴趣的行业问题,从拟定案例题目开始案例撰写设计案例实践案例总结。此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作为导航者,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案例相融合,让学生在案例完成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基本理论。
四、案例教学考核方法
在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的同时,将案例教学的思路进一步引入期末考试中。大一化学分析期末考试减少了概念性考题的比例,增加了“案例剖析”的新型综合测试题,重点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三仪器分析期末考试,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情况,考核方法不同。毕业后继续读研和继续从事化学化工类工作的学生,一般在大二开始进入教师课题组,他们也是积极配合、参与案例教学的群体。期末以提交案例报告的形式考核,要求一个分析任务要设计2~3个以上的分析方案,通过实验验证后,在案例报告后附结论性报告。针对毕业后转行和不能认真参与教学的学生,采用以基本概念为主、案例剖析为辅的闭卷考核方法。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的改革,逐渐改变了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走出考场头脑一片空白的现象。特别是大三的仪器分析结课考核形式,全面提升了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实践证明,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案例教学,使学生在“了解典型案例-讨论解决方法-建立并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强化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出能直接面向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本科生。
参考文献:
[1]Merseth K K.Cases and Case Methods in Teacher Education[C]//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New York:Macmillan,1996.
[2]李娜,刘锋,李克安.以案例教学教给学生分析化学家的思维方式[J].大学化学,2010,25(5):31-35.
[3]高琳.分析化学教学与实践案例分析关联性初探[J].科技文汇,2011,(9):105-110.
[4]武亚军,孙铁.中国情境下的哈佛案例教学法:多案例比较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0,3(1):12-25.
化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2
关键词: 初中数学 生活化教学 实际问题
引言
数学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数学课堂同样离不开实际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自身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1.生活化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各种事物,各种景象都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出促进学生学习的典型素材和资料等,有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上,如果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对于整个教学是有积极影响的[1]。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丰富的图形世界》这一节新课时,数学教师可以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导入新课时给学生播放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上海东方明珠、南京鼓楼区、西方的一些建筑物、夕阳下的一棵小树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体会图形世界的现实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学生观看之后继续引导:在这些画面中是否感受到数学的影子等,让学生从这些实实在在的事物中体会数学的奥妙。
2.生活实践探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综合生活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不仅可以消除学生觉得数学课枯燥乏味的情绪,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学生只有大量地参加实践探究活动才能形成对数学的全面认识。
例如,(结合图片)阳光下,一条旗杆AB与它在地面上的影子BC所成的角度是多少度呢?(图2,生众:90°)
这样的一个平面图让学生觉得很抽象,所以我带领学生拿着三角尺等工具来到操场上,分别让学生从各个角度测量旗杆和地面所形成的角度,每个学生测量之后都在地面上画出一条线,最终呈现出上图所示,紧接着问学生:随着太阳的移动影子,在这个过程中,旗杆所在思维直线与影子所在的直线位置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自参与生活实践,会很快地理解并回答出:不会发生变化,那么本节课的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就算达到了[2]。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素材围绕“生活中的数学”设计教学环节
数学贴近生活是新数学最鲜明的一个特点。以往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数学知识本身的严密性、逻辑性,学生总认为数学是抽象、深奥的学科。而实际上,数学知识并非空穴来风,恰恰相反,数学中每个知识点都是因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成功的课堂教学首先应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3]。教师在设计每一节的教学环节时,都要围绕着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设计,尤其是例题解析。
例如,在教学概率时,我选用这样一个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例子:某商场为了吸引顾客,开展有奖销售活动,设立了一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转盘等分为16份,其中红色1份、蓝色2份、黄色4份、白色9份。商场规定:顾客每购满1000元的商品,就可获得一次转动转盘的机会。转盘停止时,指针指向红、蓝、黄区域,顾客可分别获得1000元、200元、100元的礼品。某顾客购物1400元,他获得礼品的概率是多少?他分别获得1000元、200元、100元礼品的概率是多少?这样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非但不会感到陌生,反而会产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最终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教学过程中问题设置的生活化
问题设置在整个教学中起着连接和启发作用,课堂问题的设置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问题设置的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4]。问题设置一方面要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不同安排和提出,另一方面是在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后将问题生活化,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对知识的巩固和吸收。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活数学》时,本节课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带领学生一起探究数学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那么在整个教学中需要有力的生活实例证明生活中有数学的存在。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学生每天吃的小食品袋子上有很多数字,学生会看到上面有克数等标志。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问题设置生活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参与实践的能力。
结语
校园数学生活化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生活讲授知识。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使数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王永超.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策略刍议[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0).
[2]徐书玲.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青年文学家,2009(13).
化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3
一、项目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溶解度可以描述溶质的溶解极限,能够用数据、图表描述物质的溶解度信息。
2.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调控物质的溶解和结晶;能够利用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差异设计方案,使不同物质分别处于溶解、结晶状态,通过过滤实现物质分离。
二、项目实施过程
1.项目导入。
实物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粗盐与餐桌上的精盐,激发学生兴趣,引入项目主题。
教师展示,学生通过比较粗盐与精盐,唤起已有的社会经验,从而激发学生思考:海水中除了水、氯化钠之外,还有哪些物质?“天日映成”“海水煮盐”得到的是粗盐还是精盐?它们的分离思路是什么?
在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之后,教师紧接着提出:如何从粗盐中得到氯化钠?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核心任务:设计从粗盐中分离出氯化钠的实验方案。
本节课的导入没有直接指向学习目标中的溶液知识,而是从生活经验出发,但学生在学习、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本节任务的完成,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有效教学提供保障。
2.项目学习活动过程。
将学科知识的学习穿插于具体的任务活动中。在提出核心任务后,教师引导:
从粗盐中分离出氯化钠就是将粗盐中可溶于水的物质和难溶于水的泥沙与氯化钠分离。
布置子任务1:我们先来尝试如何将粗盐中难溶于水的物质与氯化钠分离。
学生活动一:
(1)阅读课本59页方法引导。
(2)分组实验:过滤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收集信息,并提醒大家。
①小组要分工明确,互相合作。
②粗盐加少量水溶解。
③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④小组交流并得出结论。
⑤小组讨论交流回答课本59页的问题1。
由于学生还没有形成实验技能,可能操作不太规范,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在巡回中发现,一开始有些小组不会叠滤纸,有的不知道怎样让滤纸紧贴漏斗。
(3)学生展示。
小组展示过滤后的食盐水,互相比较、观察。
小组代表展示回答59页的问题1,其他组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及时给予鼓励、评价。
通过本次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得出可溶物与不溶物的分离思路。
布置子任务2:那些可溶物质如何与氯化钠分离?
学生活动二:
(1)阅读课本58页的资料一、资料二。
(2)交流研讨59~60页的问题2和问题3。
教师指导:
①先仔细分析资料,从中能获取哪些信息?
②资料二中物质比较多,为了便于比较,我们重点比较氯化钠和硫酸镁。
③比较资料二表格中的数据,注意得出这些数据的前提条件。
在教师的指导提示下,学生有了重点比较对象,归纳出每种物质的溶解情况,以及随温度变化的规律,能比较顺利地解答后面的问题。通过对各种物质溶解条件的强调,对后面溶解度的学习做了铺垫。
学生活动三:
学生交流展示:各小组代表积极踊跃表述他们的讨论结果,仔细聆听,对其他小组的发言进行补充、纠正,气氛非常活跃,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学生初步学会了通过控制溶质、溶剂的比例,蒸发可让更多的氯化钠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表二中每种物质的溶解情况,都是指明在一定温度、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所溶解溶质的质量,这个质量就叫这种溶质的溶解度。
由此引出溶解度及溶解度计算公式,并引导学生归纳不同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关系,从而了解溶解度概念的价值,知道调控溶质、溶剂的比例溶液状态就会发生变化。
布置子任务3:实验探究:调控物质的溶解与结晶。
对于这个探究实验,和现行人教版教材相比,是一个全新的内容。现行人教版教材中,对于饱和溶液的配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相互转化,以及结晶常见的方法,也是通过实验以及查阅资料的方法得出相关结论,并掌握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溶解度概念。这些实验在教材中已经提供具体的实验内容与方案。在以往的教学中,只要教师演示或学生小组实验,就能很顺利地得出结论,难度相对来说较小。而在项目学习中的这部分教学任务,是在学生了解溶解度之后,对溶解度概念及其价值的应用,要求学生通过对硝酸钾溶解度曲线的分析,设计实验,探究配制室温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以及结晶的方法,整个任务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探究,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
对于这部分的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一开始我们总觉得学生的化学学科知识比较欠缺,而且刚刚接触到溶解度,还不是太熟悉,理解的还不是很透彻,而且从传统的学习方式一下子转变为项目学习,觉得难度颇大,怕学生理解不了,完不成任务,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这样设计了教学过程:
1.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适当点拨。如:由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你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
(由小组长组织,对每位同学提出的方案、意见进行讨论、交流,设计出你们组认为最好的方案。)
2.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各小组对刚才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确认本组的方案到底是否可行,并得出结论或通过探究修改方案,继续探究,直到得出满意的结论。)
(教师巡回,收集各组的实验方案,发现问题或操作上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导。也可直接参与到某个小组的活动中,详细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思路。)
3.实验后小组间进行交流、展示。
(每组学生代表将实验方案以及结果展示给大家,并互相评价这些方案是否可行,哪些方案较好。)
(教师点评,并帮助同学完善方案。)
通过实验探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设计出多种方案,虽然说原理基本相同,但各组有各组的特点、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取10ml水,称量3g硝酸钾投入烧杯中,搅拌至溶解。
(小组展示:由硝酸钾溶解度曲线查出20℃硝酸钾溶解度为30g。相似方案有取20ml、100ml水的。)
(大家讨论后认为100ml水用的药品太多,还浪费时间,选用10ml或20ml水即可。)
(2)取20ml水(有取10ml的),称量10g硝酸钾,不断投入烧杯中,搅拌至不能继续溶解,称量剩余硝酸钾。
(小组展示:不能继续溶解,说明得到了饱和溶液,而且可确定20ml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
(同学们认为,如果水中加的硝酸钾多了,称量剩余固体也是有误差的。)
(3)烧杯中放水,称量总质量,加入硝酸钾至烧杯中出现不溶物,再称量总质量。
(同学们讨论认为,可以得到饱和溶液,但水的量不确定,不选用。教师建议,一定量的液体最好用量筒取用。)
(4)烧杯中加入水,一直加硝酸钾搅拌,看到有固体出现,进行过滤。
(小组展示:出现硝酸钾固体,说明溶液肯定是饱和的,通过过滤,还把固体硝酸钾除去。)
(同学们讨论认为,可以得到饱和溶液,但质量不确定。)
(5)称量5g硝酸钾投入烧杯中,逐渐加入水,直到全部溶解。
(同学们认为:加入的水是否多了不好确定。)
经过大家讨论,认为方案(1)和方案(2)较好。
对于接近饱和的溶液更快地完成饱和溶液的制备,大多采用搅拌、振的方法,各小组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晶常用的两种方法。
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利用控制溶质、溶剂的质量比,判断溶液是否饱和、能否结晶或继续溶解。
(2)通过今天的项目学习,归纳多种可溶性物质的分离思路。
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在“做中学”。由于学生的化学知识技能和实验操作技能都不太熟练,占用的时间比预计的时间超出了许多,但结果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得多。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已发现每个小组配制饱和溶液的方案不尽相同,在展示环节,每个小组代表都积极展示他们的方案,有些方法甚至是教师没有预想到的,同学们把日常生活的经验,以及所学的学科知识充分应用到实验探究中,既增加了乐趣,又学到了相关的学科知识。
(3)继续布置任务,检查进度。
通过今天的项目学习,我们已经懂得了混合物分离的思路,请同学们设计从粗盐中分离出氯化钠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做好实验记录,便于交流展示。
三、项目学习反思
项目学习是提倡并践行“做中学”教学理念的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都有明显的改变。本节课的项目学习中,教师将教学任务分解成几个小的子任务,分别布置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自学、合作、交流研讨、实验探究等方法,真正体现了在“做中学”,让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能够领悟到相应的学科知识。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项目学习中,特别是在实验探究中,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自己的错误、不足,并通过讨论、交流、再动手,让自己小组的实验更完善,并得出了相关结论。随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给予鼓励和评价,树立信心。
项目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思考分析能力。通过表达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项目学习,收获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培养了其他更多方面的品质。
化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4
关键词:成人教育;档案;管理;规范化
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为国家提供了很多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了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进程。成人教育学生档案是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是对整个教育发展过程的记录。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要加强对成人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要注重对成人教育档案的管理。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同时也是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的重要衡量因素,是我国成人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信息来源。面临成人教育档案工作量的不断增加,如何能高效规范管理,促使成人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对成人教育学生档案管理范围、特点的介绍及其作用的分析,指出成人教育学生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意义,并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一、成人教育学生档案管理的范围、特点和作用
(一)范围
成人教育学生档案管理的范围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第一是文书档案。主要是上级教育部门的决定、决议、指示、命令、条例、规定、计划等文书材料以及学校的工作计划、总结、报告、请示、批复、会议记录、统计报表、招生简章、招生专业目录、办学申报材料、合同书、员工调查表等工作材料。第二是学籍档案。主要学生身份信息、学籍信息、异动信息、毕业信息等。第三是教学档案。主要根据考试大纲所形成的文档、试题等。第四是学位档案。主要是对学生工作的文件、学位申请书等。
(二)特点
成人教育是指有别于普通全日制教学的教育形式,是一种社会性极强的教育活动。它有自己的宗旨、内涵,有自己的本质特点及规律。成人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由其教育的对象——“成人”决定的,成人教育学生档案具有显著的特点。一是数量庞大。成人教育在于扩大教育机会,提高国民素质,实施终身教育,教育时间长,人员数量多。成人高校扩招政策的陆续出台,办学方式的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市场化也是成人教育学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来源分散。成人教育学生有来自成人高考的、自学考试的,也有来自远程教育的。办学点并存的办学模式,使得学生来源和分布分散,导致学籍资料的产生和形成比较分散。三是异动频繁。成人教育学生大多数容易受家庭、工作、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转学、转点、转专业、休学、退学等异动情况,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故学籍流动性特别大,学籍异动频繁。
(三)作用
成人教育学生档案能够对高校成人教育工作中某一阶段的工作成果进行展示,通过这些档案文件能够反映成人教育活动的发展状况,为今后成人教育管理提供更好的指导意见。同时,档案文件中的历史性材料能总结出教育经验,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好地提高成人教育的工作质量,促进高校成人教育的稳定发展。另外,成人教育中的学生档案能够分析和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问题,能对管理者在教育上的创新思路、理念、方法提供指导,从而优化工作教育。
二、成人教育学生档案管理的问题
(一)管理难度大
成人教育学生涉及的范围广泛,办学形式、特点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办学形式主要包括业余、函授、自考以及远程教育等形式,课时安排较少,再加上学生大多来自社会,一旦学生管理出现临时问题,难以召集所有学生来解决问题。因此,学生档案管理难度系数较高。
(二)管理具有不统一性
因多个教学点办学并存,成人教育的学生较为分散,有的学生档案由高校本部直接管理,有的由教学点间接管理,这使得成人教育学生的档案管理不能集中,这种分散的档案管理不利于进行规范化、统一化的管理。
(三)管理内容复杂多样
成人教育学生多来自在职工作人员,因工作变动或家庭因素等,多出现异动情况,转学、转点、信息更改等。这些不确定性的变动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另外,档案管理的不连续也给教学工作带来不便。可见,成人教育学生档案的管理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
三、成人教育学生档案管理策略
(一)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
为了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以及管理流程的顺畅,成人教育学生档案管理体系构建首先要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端正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提升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要加强对人员的培训,提升其对繁杂资料的整理能力,实现对档案的准确归档,并要加大对档案学、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引进。还要通过一定制度约束管理人员的行为,逐渐完善其工作能力。
(二)实现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成人教育学生档案管理内容制定要结合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需求,并以共同约定的形式形成。另外,要加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面对面交流,通过定期开展学生档案管理交流会议,实现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对管理人员的岗位角色以及其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明确,并要为任务的实现配备充分的资源支持,并为其提供选择资源的能力,同时,也要让管理人员承担管理责任,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将管理工作进行落实。
(三)引进现代化的先进管理技术
科技的发展为知识的传播和管理提供了支持,成人教育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也逐渐引入了信息化的管理理论和技术。因此,有关人员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进行学生档案管理。首先,要将学生的档案资料进行计算机程序的录入,通过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实现对档案的网络化管理,减少因纸质管理带来的损坏、信息缺失的问题。其次,要提高硬件设施中服务器的配置,保证宽带的覆盖能力,增强数据处理的安全性,提升数据管理的速度。再其次,软件方面要应用现阶段流行的B/S模式,实现对不同用户群体的覆盖,统一管理平台,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档案资源体系,并逐渐以一种生动、丰富的方式实现和用户的交流。最后,要将学生档案进行云盘备份,保证其在出现特殊问题的时候及时恢复能力,提升档案管理的安全。
综上所述,成人教育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对提升成人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下对成人教育的重视,其档案管理水平也被教育者关注,但同时成人教育人数的增加也加剧了档案管理的负担。因此,这也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者只有树立积极的管理理念,提升个人管理技能,增强责任意识,才能实现我国成人教育学生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秦丽媛.山东省高校档案网站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2]阿胜.网络创业-金融危机下的小本生意经[J].生意通,2009(2):38-40.
[3]徐向玲.简论高校成人教育档案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2011,(7).
化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化体验 大学英语课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2-0046-03
文化体验式英语教学强调的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通过交际情境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中西方文化并学会如何运用而不是孤立地学习语言。这种教学法体现了交际教学的原则,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英语,要求学生可以融入教师设计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这样的环境达到在体验中学习的目的或者说亲身接触学习的内容。文化体验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流,以教师为课堂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虽然能够对语法规则倒背如流,却不具备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学生只有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英语,才能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将英语口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的介入让学生感受英语社会的文化生活。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导入者、助学者、信息输出者和信息反馈接收者,使课堂教学从“传授式”的模式向“体验式”模式转变,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
一 教学背景
大学英语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们打好英语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各专业学生今后就业、创业服务。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摆脱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不再以课文讲解和语言知识传授为重点,而是突出训练学生的英语表达交际能力。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最基本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的差距,口头表达能力较弱。有的专业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认为英语无实际用处,更导致英语学习兴趣大大降低,消极应付英语学习,甚至对英语失去信心。体验式教学是英语教学活动中一种倍受推崇的教学方法,其将英语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
本学期我担任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级数学教育(三年制)1班的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班上共49人,我将班上学生分为8组,这样每个小组就是六或七个人。本学期采用全新版《大学英语》系列教程的第三册。在每周2个学时的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综合教程和听说教程,隔周进行一次与课文内容和主题相关的口语活动。
二 教学过程
文化体验式英语教学的理论主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体验学习理论。所以在体验式英语教学中要强调和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符合体验学习圈的循环理论。为此,体验式英语教学在实践中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教学内容、目标与要求分析
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是《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五单元的Text A。课文题目是Writing Three Thank-You Letters。本课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背景知识:Thanksgiving Day. 如果不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就难以很好地理解文章。一门语言,不可能脱离其文化。文化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为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对于这次的活动,就来一次中美两国节日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相关的节日材料,在课堂上尽量营造出真实的语言环境,再进行交流和展示,从中深刻了解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知识。
2.设计情景与材料准备
我在中美两国文化中各选取了四个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进行准备,不可重复。提前让各个小组抽签选好自己的节日,明确任务。这八个有代表性节日分别是:The 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Boat Festival,The Lantern Festival,The Mid-Autumn Festival,Thanksgiving Day,Christmas,Halloween,St. Valentine's Day。
各小组选定节日后,我为本次课设计了一个情景:下周我们要举办一个中美传统节日的交流会,各组分别介绍一个传统节日,除了通过PPT介绍该节日的来历、庆祝方式、风俗习惯、特色食品等相关内容外,还要准备回答其他组提出的相关问题。各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相互沟通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体验与感受、感悟
经过一周的准备,学生们带着各自准备好的材料来到了课堂。八个组抽签决定展示的先后顺序。在我做了简单的开场白进行导入后,各组便开始展示,每组先派出一个代表作为发言人进行至少三分钟的PPT展示,然后全组回答其他组至少三个相关问题。
仅以第一组的展示为例,介绍本单元相关的西方传统节日――Thanksgiving Day:
化学教学案例分析范文6
关键词:苏教版;化学必修教材;实验设计能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2-009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2.036
从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方面来说,传统的化学教材中教师演示实验比例很大,很少出现探究实验和设计实验,并且教材实验往往侧重于化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及元素化合物基础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实验的验证性和培养基本操作技能,实验方法和技术落后,不利于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提高。新课改下,化学教材发生变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发展学生设计实验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分析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其中关于培养学生化学实验能力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要求,具体为:①改进或设计实验方案;②了解实验条件的控制;③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④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装置图的能力。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对于教材的研制和使用具有指导性作用[1]。所以本文针对考纲里对实验设计能力的四点要求,对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进行案例分析。
一、设计实验方案
教材在“活动与探究”和“交流与讨论”两个模块直接涉及到实验设计内容。教材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安排实验,由简及繁。教材在安排设计性实验时,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先从水平较低的设计性实验开始,逐渐向水平较高的设计性实验进发,循序渐进,从而使教材中的多种多样的设计性实验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水平。从模仿设计开始,到有指导的设计,再到独立的设计,逐渐增大实验设计的程度,使实验设计在教材体系中有层次地呈现。
以下为两本教材中典型的实验设计案例(按照在教材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案例1:设计分离或提纯的方案
①实验室中用氯化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受热制取氧气。从反应后的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中分离、回收这两种物质,需要用哪些分离方法?请设计实验方案。
②现有混有少量氯化钾的硝酸钾粉末,请参照两者的溶解度曲线,设计实验方案提纯硝酸钾。
案例2:
有四瓶无色溶液,分别是NaCl、NaBr、KBr、KI溶液。请根据有关物质的性质,参照第47页的“资料卡”,设计实验将它们区别开来。
案例3:
设计Fe2+与Fe3+相互转化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现象。
案例4:
①用铜片、锌片(可从废电池拆取)或铝片、纯碱溶液、白醋(或柑橘)等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电池,并测试是否能产生电流。
②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燃料电池制作实验。
案例5:
依据乙酸乙酯的分子结构特点,运用已学的有机化学知识,推测怎样从乙烯合成乙酸乙酯。
纵观上述五个案例,教材实验设计安排完全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思维发展顺序,以及实验设计的梯度变化,案例1—案例5在教材中按照先后顺序出现,依次按照从获得物质的手段和方法(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物质的性质研究( 物质性质的探究) 物质性质的应用及反应规律研究( 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电化学问题研究)物质的合成( 物质的制备与合成) 这一线索来安排。这样安排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要领,培养实验设计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同时每一个案例之前都会有一些知识储备,涉及到概念、定律、原理,实现理论分析到实验研究方法的跨越。这些概念、定律或原理都与实验原理、方案及实验步骤密切相关,不仅为学生提供设计实验的基础知识,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领会实验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理解熟悉每一个实验操作步骤及技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并通过讨论得出实验结果。
各个案例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性,注意实验之间知识与技能的衔接。如设计提纯某物质时,必然会用到基本的分离手段,这就要求学生对前述知识完全掌握。教材正因为考虑到知识间的衔接,各个案例安排得层次分明。
教材的设计实验部分还包含了一些趣味性和生活性实验,如案例4中的简易电池实验设计,验证草木灰中含有碳酸钾。实验设计倾向于生活化、趣味化,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同时,充分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感受化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各方面的应用[2]。
另外,在每个设计实验后的“练习与实践”栏目都安排了设计型习题。教材通过专题性的实验设计习题, 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实验设计的原理, 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从根本上使学生对实验设计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最终使实验设计的兴趣发生质的飞跃。
二、控制实验条件
“实验,实际上是条件控制下的观察”,“所有的实验,都是在条件控制下进行的。”[3]探寻、控制实验的最佳条件,可以说是化学实验的灵魂、成败的关键。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而且对教师的实验研究、乃至化学学科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学生控制实验条件的探究活动,发展控制实验条件的能力[4]。
《化学1》第6页“整理与归纳”栏目要求学生说出一种金属与另一种金属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以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这样,教材直接提出实验条件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形成重视实验条件的意识,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地加强对实验条件的关注和区分。
“化学史话”栏目介绍化学家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探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获得化学科学发现的历史。从感性上激励学生自己发现改进实验条件,获得更好的实验现象与结果。
“活动与探究”栏目通过具体实验条件控制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改进实验条件的思维过程和科学方法。如《化学2》专题2第30页,“活动与探究”栏目,通过改变过氧化氢溶液的量以及所用催化剂,让学生观察氢气生成的速度,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条件的重要性,初步掌握控制实验条件的科学方法。
教材完全按照学生认知特点,从初步了解实验条件,到理解实验条件的重要性,再到探究实验条件,使学生逐步掌握实验条件的控制,领悟控制实验条件的科学思维。
三、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
化学实验处理的方法包括:化学用语法、表格法、线图法[5]。
教材中所有实验都采用表格法进行实验处理,采用表格法的优点是直观、全面、易懂。另外,有些实验还采用了线图法。
在教材《化学2》专题2第32页“交流与讨论”栏目,给出合成氨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随时间按变化曲线,引导学生通过线图法处理实验数据。该方法可以有效避免繁杂的计算,曲线往往包含丰富的信息,学生只要认真分析,就可以体会到线图法的优点,从而引导学生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开发利用线图法处理数据,优化方案。另外,教材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实验选择更有效的实验处理方法。
四、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本教材重视培养学生改进实验装置的能力,一套好的实验装置对于实验的成败、药品利用率、结果处理等关系密切。新课标提出实验装置应该简约化、安全化、绿色化、生活化。本教材设计充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并且对装置的安排体现梯度性。
《化学1》专题4第2单元中“硝酸的性质”,“观察与思考”栏目中铜片分别与浓、稀硝酸在相同装置中反应,并给出具体的实验装置。学生初步掌握该实验的原理,最重要的是掌握本套装置的构成特点以及优缺点。教材在本单元“练习与实践”栏目中又安排了铜与稀硝酸反应装置改进与选择的习题。
以下为本习题的具体内容。
3. 甲同学采用如下页图2中的图Ⅰ所示装置验证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并用排水法收集NO气体。
①反应过程中的实验现象是 。
②乙同学认为虽然收集的气体是一氧化氮,但并不能说明反应中一定生成一氧化氮。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
③丙同学采用如图Ⅱ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证明了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一氧化氮。该同学的步骤如下表所示,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④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丙同学的实验存在什么缺陷?你认为应如何改进?
上述两图均为铜片与稀硝酸反应的装置。图1为“观察与思考”栏目铜片与稀硝酸反应的装置,图2为“练习与实践”栏目中所给铜片与稀硝酸反应的两套装置。
习题中的问题设置不仅使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改进装置的方法。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对比会发现各套装置的优缺点及侧重验证的性质。从而为以后改进实验装置提供参考,掌握改进思想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问题①的设置,巧妙地加强习题与前文的联系,装置Ⅰ与“观察与思考”栏目铜片与稀硝酸反应的装置有很大的相似度,引导学生对比发现装置的优缺点,同时使基础知识顺利地迁移到本题中来,初步渗透装置改进的内容和特点。
问题②从表面上看仅仅是考察一氧化氮的氧化性,其实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改进实验装置的必要性和出发点。本实验中,要证明反应生成气体是一氧化氮就必须使反应装置隔绝空气,从而引导学生选择改进实验装置的侧重点。
问题③通过及时解决问题②所提到的疑问,学生在情感上获得改进装置的奇妙感,从而激发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实验装置的改进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装置Ⅱ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从未或很少接触到,这也为学生以后改进装置提供依据,渗透装置选择和改进的思维,掌握一些实验装置改进的关键点。
本习题最后问题④要求学生自己从环保的角度改进一套装置,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体现实验装置的简易化、绿色化原则。
总之,教材安排突出装置改进的思维训练,不仅使学生认识到装置改进的必要性和关键点,而且更注重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自己动手改进装置。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体会装置选择和改进的方法,发展创造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学考试大纲[Z].2010
[2] 王后雄,黄郁郁.新课程天地人教版化学新课标教科书新增实验的要素分析[J].化学教育, 2007,(4):13-16
[3] 陈耀亭等编著.中学化学教学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