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劳动教学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劳动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劳动教学案例

初中劳动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初中英语 微课程 移动互联网 高效 兴趣

引言

随着新一轮初中英语教学课程改革标准的进一步推进与实施。国家大力提倡教师要大胆革新传统教学,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告别传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生硬的扮演“搬运工”的角色。要加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构建学生互相交流的平台,加大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涌入人们的生活。移动电话、平板、智能手机等等已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网络智能工具。同时,网络教学资源的发展也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巨大冲击,它是将教学课程资源信息化、电子化。学生可以随时借助身边的网络工具进行读取、拷贝、查看、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一些缺陷。那么,教师就要有效利用好信息教学资源,发挥英语语言学习的本质。让学生在课堂中和课堂下都能够及时的对英语知识进行回顾学习。

一、微课程的概念及特点分析

微课程的特点是以“微视频”为教学载体,将传统的教学课堂进行有效压缩。以视频代替纸质书本的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其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一种是教学课堂视频,一种是以课堂教学为背景的教学设计、教学素材、名师点评等等。它是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着重于解决学生学习实际问题、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创建情景模式为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创建平台。从多角度、多维度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微课程教学时间短,一般为5~10分钟。其主要是选取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教学片断或者教学案例。将教学重点针对性的压缩为一个教学片断,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次,由于微课程本身是一种压缩性的教学课程小片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是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的一种着重于解决学生学习实际问题、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资源开发时,它是结合众多名师的教学精华,鼓励师生互动、优化教学过程的新型教学模式。再者,由于微课程是以视频为载体,在当前信息技术发达的背景下,使得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方便,可选择性也较多。最后,微课程在教学主题选择时具有指向明确、教学内容相对完整的特点。同时还包括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课堂专家点评、学生信息及时反馈等等环节。这就对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锻炼提供很大的作用。

二、微课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课下巩固教学知识

为有效的将学生课下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认识微课程教学的特点。确立好教学的主要目标及课下学生所要达到的自主学习目标。教师要提前备课,充分掌握课堂内容的重难点。例如学习初中英语(新目标)九年级Unit 8《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课时。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的主题,设置教学情景。由主讲教师进行视频讲学,一般将传统课堂45分钟教学时间有选择性的压缩到5~10分钟。后期由多名教师进行视频录制处理、上传。其主要是选取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的教学片断或者教学案例。进行微视频录制,后期由多名教师进行PPT和视频处理。由学生登录学校精品课程平台,或者在学习资料网下载相关教学视频。然后自主学习,并针对有疑惑的问题通过邮箱或者QQ与教师联系,也可以建立班级讨论QQ群。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教师也能够及时的解决学生的疑惑。

2.强化教学重点

鉴于微课程教学模式特点,教师在展开初中英语教学时就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优化。那么,笔者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以线构面的教学策略。就是围绕“微课堂”这一教学主线,然后延伸教学内容。有效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收获,以此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程的形式,将教学重难点整理归纳。然后以电子储存的形式拷贝给学生进行教学引导,设置案例分析,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例如播放一段伟人的视频。包括科学家、运动员、劳动模范、园丁等等。让学生展开讨论,并组织学生用英文表达。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设想、规划。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规划能力。

三、总结

综上可知,微课程是基于当前社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它完美的结合传统教学的优势,发挥互联网教学的广阔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模式进行全面革新。有效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所以,本文通过基于课下的微视频将传统课堂进行深化,然后在将学习面临的共同问题,教师选择有价值的进行课上讨论研究。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莉霞. 重视学生情感 激发学习兴趣――浅谈英语初始阶段的教学[J]. 学周刊,2012(25).

[2] 焦红肖. 浅谈如何让初中英语课堂“活”起来[J]. 学周刊,2014(23).

初中劳动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贯穿于初中思想品德(简称“思品”)的始终,并为思品教学效果的提高做出了贡献。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创造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笔者用具体生动的教学案例,阐述初中思品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初中思品教学中很多知识都是抽象的,而现实的生活又是非常具体、实际的,这就要求初中思品教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一旦学生掌握了高效的自主学习方法,其学习效率自然会事半功倍。在初中思品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采用比较法、案例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高效、轻松地掌握要点。

比如,教师在讲授《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节课时,可以选取案例学习法,给大家列举一个案例:一位女青年去超市买了某品牌的护肤化妆品,结果在使用一个月后,脸上起了小疙瘩,而且经常莫名其妙地出现晕眩现象。女青年在出现上述症状后,向超市要说法,但超市方面强调:以前并未出现这类情况,与女青年个人身体状况有关。女青年觉得非常委屈,向法院提讼,要求超市赔偿。这个案例推出的同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书本知识解答与当堂课紧密相关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消费者享有对产品的知情权,当侵权后,消费者就应当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最基本的法律意识的体现;有的学生认为超市自然要对女青年进行医疗费及精神损失费赔偿,但必须要在鉴定、检验商品的质量之后才能付诸法律赔偿,这样使学生懂得了在消费生活中,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当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生活中遇到的案例出发,用教材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采用激励性评价的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情绪波动较大,比较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此,思品教师要巧妙地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不失时机地予以激励与鞭策,这同时也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坚强动力。所谓激励性评价,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不用“完全错误”“这么笨”等否定性的语言来损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而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点,从细微处寻求闪光点,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用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当学生的想法出现合理的成分时,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尊重他们独立思考的劳动成果,提高他们的自豪感和学科认同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大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最终促使初中思品教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三、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放弃过去以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载体的教学途径,让教师发挥教学的组织、管理作用,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扮演教学的主人公角色,鼓励学生多读、多听、多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权利与义务》这堂课时,教师要运用多媒体这一高新技术,提前制作好课件,采用播放教学录像——《榜样的力量》来让大家感触到奉献在一线岗位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道德品格和高尚风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感觉和听觉器官,采用几人为一个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探讨教学内容,大家就会意识到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权利与义务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结合多媒体的视听效果,会引起大家强烈的心灵共鸣,使学生进一步得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权利是履行义务的前提,人民只有享受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和自由,才能履行建设、保卫国家的义务,调动公民履行义务的积极性;义务则是实现权利的基础,公民只有自觉地履行义务,为国家、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才会为更有效地享受各项权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必要的条件。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或者无法提供答案时,教师也不应当严肃地说教,而要多用一些亲和力较强的语言激励学生,放下师道尊严,用类似“说得很好、接着说下去”等语言,让学生从师生良好互动中感觉到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假若学生的意见不妥当或者偏离教材内容时,教师要理解学生也确实独立思考、认真研究了,具备正确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也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而应当和学生谈心,分析其不妥当出现的原因,以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错误情况,从而充分调动和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在教师或父母的教导下,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怀下,才能逐步培养起学生的爱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教学的最佳境界,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首先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把正确、健康、积极、美好的事例讲授给学生,让他们找到自我学习的榜样,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和精神文化素养。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谈举止、爱心去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尊重课堂、尊重教师、尊重知识的意识,用道德的感召力,提高自主学习的热情。

比如,在讲到《日常道德规范》这节课时,教师要把雷锋“螺丝钉”精神讲给学生,强调雷锋精神作为道德的楷模,永不过时,而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道德规范的内涵。学生获得强烈的心灵启迪的同时,便会增强自主学习的劲头和激情,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并在生活实际中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标准和要求,努力塑造自己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规范。

初中劳动教学案例范文3

【摘 要】目前,微课及其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备受关注。微课是一种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形式,是为教育服务的。从学科课程与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微课的应用,得出结论:微课应有助于三维课程目标的达成;微课的制作和选用应置于教学设计整体中考虑。最后通过具体的案例,深入分析微课的应用和价值。

关键词 微课;翻转课堂;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10-0058-03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小学的日常教学也受到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微课”、“翻转课堂”迅速成为教育工作者研讨的热门话题。很多学校、教师开始着手制作微课,并尝试利用微课进行教学。

微课以短视频为主要载体,内容短小精悍(一般不超过10分钟),在学生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内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个问题。通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设备,微课能为学习者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资源。利用微课,学生可以随时学习——既可提前学习,也可在课后再次观看加深理解,还可在一段时间后复习使用;学生可以在任何场所通过观看微课学习,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更是扩大了微课学习的空间。

微课特有的优势,引起人们研究它在教育中应用的浓厚兴趣。目前,对微课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方面:微课改变教育教学的方式的研究;怎样开发优质微课的研究。

关于微课改变教育教学的方式,研究最多的是“翻转课堂”,即把“教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教学结构翻转过来,构建“学生晚上提前在家通过微课学习新知识,第二天在教室进行师生、生生的深度互动、交流,完成知识的掌握和内化过程”的教学结构。一些实践证明,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课堂上集中通过互动解决重难点问题的效率,教学效果较好[1]。

关于怎样开发优质的微课,研究者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提出一系列建议:时间要短,但要完整地讲清楚一个知识点;进行微课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任务驱动、问题导引,重视学生兴趣;通过减少画面中与学习目标无关的因素,添加提示性信息和字幕,进行概括、小结等方式,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为学生的思维搭建支架等[2]。

微课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冲击,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受到极大关注。然而,冷静下来思考,微课应当为教育服务。对学科教育工作者而言,应当围绕着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微课这种新的形式有什么优势,能如何促进学科教育的目标更好、更高效地达成。而不是以微课为中心,去想怎么改变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它能够得以应用。下面将从学科课程与教学的角度,探讨微课的应用,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从学科课程与教学的角度思考微课的应用

1.微课应有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在翻转课堂中,常常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新知识,课上进行交流、练习、讨论,对知识进行难点突破和巩固深化。这种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助于知识目标的达成。

然而,在国家颁布的学科课程标准中,从三个维度对课程目标提出要求,“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样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得出的过程,理解知识的背景和来源,在此过程中获得学科方法、情感态度上的体验和提升。上述过程是作业和习题无法替代的,学生自主思考解决书面问题通常只能较好地达成知识目标。

这提醒我们在利用微课进行翻转课堂时,应避免将课堂上的时间都用在“知识的交流、难点的答疑和讨论、练习题的教学”上,不应挤压学生体验知识得出的过程、动手和动脑探究的过程、在交流互动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态度价值观的提升的过程。

单从知识与技能目标看,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重视技能目标的达成。例如,对一些有实验的学科,课前学生观看的微课视频中的演示实验,无法代替通过实物展示的真实实验演示,更无法代替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学生必须通过实物观察和动手练习熟悉实验操作规范,提高实验操作的技能。

总之,在学科课程中应用微课,要努力实现三维目标,而不只侧重于知识目标的落实。由于微课特有的优势,它可以在实现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要求教师在设计、使用微课时能有意识地从三维目标出发。

例如,在制作微课时可以增强微课和学生的互动性,培养动手能力,增强学生体验。遇到实验时,不仅要给学生播放实验录像,还要设法通过微课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常见器材,亲自动手实验。

又如,微课适合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的特点,不仅可以开发有助于知识目标达成的难点辅导,还可有目的地开发一系列有助于达成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拓展性微课程,供感兴趣的学生选择学习。这样既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又具有选择性,能够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求。

在翻转课堂中,只要精心设计,微课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2.微课的制作和选用应置于教学设计整体中考虑近两年,微课的制作越来越流行,各地的微课比赛也不断展开。评价微课时一般将其视为解决一个小问题的独立的教学短视频,对其本身的质量进行评价。

然而,当把微课运用到翻转课堂中时,短视频就应成为教学设计整体中的一部分,不应把它独立起来处理。例如,针对一节课的教学,在制作或选用微课时要处理下面的问题: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时,教材、微课、导学案各发挥什么作用;微课一般不能解决一节课的所有问题,应该针对重点问题制作微课,微课的内容和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怎样相辅相成,怎样避免微课内容和课堂上的内容简单重复等等。

只有处理好上述问题,微课才能真正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教材、微课、导学案都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资源,恰到好处地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如果微课的内容和课堂上的内容简单重复,不仅降低了学习效率,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事先考虑好微课和课堂教学的关系:通过微课让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给课堂教学留出哪些空间、课堂教学怎样和微课内容衔接、课堂中设计哪些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

教学案例中的微课应用分析

下面以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教材《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一课的教学为例,分析其中微课的应用。这是一节探究课。探究教学是课程标准提倡的教学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是物理课程的重要目标。然而,在探究教学中常常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在短短一节课内,学生面对新现象,要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并开展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实际上学生匆匆忙忙,探究的思维并没有真正展开。“评估”是物理课程标准中的探究“七要素”之一,在真实的科学探究中非常重要,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也很有价值,而在探究教学中往往没有时间展开;另外,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常常假设学生没有预习,按照教材设计的探究思路一步步展开教学,而实际上部分学生提前阅读过教材并自认为掌握了探究的思路和结论,使探究教学的效果受到影响。

微课的应用和翻转课堂给困难的解决提供了启示。通过学生课前的预习和思考,为课堂上探究活动的充分展开赢得时间。在课前预习时,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教材,通过教师制作的微课引导学生对教材上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在教材的探究思路基础上,学生展开批判性思维,设计新的探究。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在课前,先通过第一段微课介绍摩擦力的基本知识;在微课末尾提出研究的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并布置任务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是如何探究该问题的。然后学生观看第二段微课,获得科学探究方法、思路上的指导(主要针对科学猜想、设计实验时猜想对控制变量的影响),第二段微课末尾布置任务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和改进。学生在评估时,由于来自生活经验的影响,一般会在教材中的猜想基础上,提出更多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物体运动速度’有关”,并基于新的猜想改进教材的实验探究过程。

在课上,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快速地对学生自学知识的成果进行检查、反馈、提高。然后开始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学生交流对教材的探究过程的学习和评估,并讨论增加新的猜想后实验设计应如何修改。全班师生讨论并确定方案后,学生开展探究、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总结在知识方面的收获和在科学探究方法方面的收获。

在此案例中,为提高探究教学的效果,借鉴了翻转课堂的思路,应用了两段微课。第一段用微课介绍知识,比起教材的文字介绍,微课具有传递信息形式丰富、直观、信息量大的优势。第二段微课为学生评估和设计新的探究方案搭建支架,直接指向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同时,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微课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估,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又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课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开展探究活动,经历知识得出的过程。微课被置于教学设计的整体中,课前、课上的学习探究活动融为一体。

在信息化时代,必须认真思考信息技术对教育方式带来的影响和改变。技术是工具,教育是目的。以育人为中心,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研究微课的应用,可以促使微课在教育中发挥最大效用,也有助于微课的推广普及。

注:本文为北京物理学会课题《初中物理课程中科学方法教育的设计与实践(批准号WLXH1429)》和《初中物理教师培训微课模式研究(批准号WLXH1442)》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初中劳动教学案例范文4

初中阶段统计知识常常以统计图的形式呈现,所以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是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关键.曾有位数学教师形象地把现在统计图的教学比喻为烧一条鱼,教师对“鱼头”(图的解读)、“鱼尾”(图的应用)重视不够,把主要精力放在“烧鱼中段”(图的制作)上,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对统计图的解读能力弱化.

案例呈现 七年级《统计图表》

小王应聘时,经理说:“我们公司股东和员工“有福共享、有难同当”,你看从2010年到2012年员工的工资总额增了5万元,股东工资总额也只增加了5万元.经理拿出了三年的工资总额统计图给他看.〖TPcf1.tif,BP〗〖TS(〗〖JZ〗图1〖TS)〗

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1:从统计图中增加的数量来看员工和股东的工资总额都是增了5万元,他们的增加都是一样的.

生2:观察上面的统计图,我发现员工工资总额2011年比2010年多了25,2012年比2011年也多了25,所以画出来它是一条直线.那么股东的总利润也是每年增加25,也是一条直线.显然这两条直线是两条平行线,就像经理说的股东和员工是有福共享,有难同当的.

案例分析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1只是关注了统计图中员工和股东工资总额的具体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判断,而学生2也仅仅是从统计图中工资总额的变化角度作出的判断.两名学生在面对统计图中大量的数据及数据所传达的信息时,观察得不够仔细,没有挖掘统计图中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也没有对数据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整合,对统计图的信息刻画得还不是很全面,甚至得到了错误的判断.其实,这两位学生还需要从各个角度对统计图进行深入分析和数据整合.比如说,学生1没有注意统计图中没有员工和股东人数这一重要信息,自然也就不会想到从人均工资的角度来进行比较才更为合理,这是典型的统计图所给信息不全面所致.学生2只是观察到在统计图中纵坐标总额都是增加25,增加的幅度是一样的,但没有注意到两者的起点不一样,会导致员工和股东相对于原来的增加比例是不一样的,这是典型的对统计图中的隐性信息挖掘的不够深.

对于教师而言,上述两位同学出现的这些问题也是初中学生观察统计图时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加强对学生“读”统计图方法的指导,即在教学时运用相应的功能性教学语言作为学生的一个认知铺垫和方法引导.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的工资增长百分率和人均收入的角度进行引申,将两张统计图画出来,学生自然就会发现员工和股东工资之间的差距有多大.2 优化统计图解读指导的策略引导

2.1 通过引导性语言,逐层深入,加强统计图的整体认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引导性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一种引导工具、一种教学手段,对思维的发展更具影响,在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性语言更是如此,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引导学生解读统计图的作用.

改进策略 上述教学案例中,在教师出示课本中的图表以后,可以运用如下的引导性语言:

师:在这张统计图中你读到了哪方面的信息?

(统计图教学中读与思不可分隔.让学生读是为思作准备,学生只有读的表象才有思的内涵.)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问题的抛出,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观察这些数据并进行快速的分析.通过学生的回答就能看出个体的读表、读图能力.)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2010年、2011年、2012年的数据你知道什么?

(通过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观察的角度,从而使抽象的问题变的比较直观具体)

效能分析 如何让学生通过读图对数据进行正确分析并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是教师在教学中比较困惑的,上面,教师利用上述一系列递进式的“元认识的提示语”,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冲突中一步一步地去学习去观察统计图,并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设――教师对统计图的读法进行指导.这些都体现了教师心中有引导学生读图的价值目标.相信,如果教师不断渗透读统计图的方法,学生的感知、操作、对比等能力才会有大的提高.

策略引申 学生一般对统计图没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也就是说拿到一张统计图不知道从何看起,更没有对数据进行思考的习惯.对学生的读图可以从三个层次逐步进行引导:首先,看统计图中能直接读到的信息.如具体的数据、统计图的名称,纵轴的单位等.其次,经过简单分析后能得到的信息.包括数据间的比较(多少、倍数、百分比、差值等)及数据的整体变化(极端数值、平均数、变化情况等).第三,超越数据本身的读取,包括通过数据来进行推断预测,能否解决统计的问题?为什么会呈现这种情况?让学生预测这趋势发展等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统计知识应用于生活.

2.2 通过追问性语言,逐步拓展,把握统计图的细梢末节

追问性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语言,它是对学生问题回答后的反馈或新问题的提出,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因此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目标.在统计图的教学中运用有价值、有指导的追问性语言,能让学生对统计图的细梢末节有更加完整和准确的把握.

改进策略 在上述教学案例的统计图细节的解读中,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如下的追问:

师:看统计图是先要观察什么?

生3:看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师:那上面的图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呢?

生4: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工资总额.

师:那统计图中的横轴、纵轴给了你那些信息呢?

生5:观察上面的统计图,我发现员工工资总额2011年比2010年多了25,2012年比2011年也多了25,所以画出来按横坐标是年份,纵坐标是总额的话它是一条直线.那么股东的总利润也是每年增加25,也是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显然倾斜程度是一样的,是两条平行线.

师:教师:很好,观察的很仔细,有没有同学发现这两条线的起点是不同的.那他们的增长率一样吗?你知道他们的增长率分别是多少吗?

学生的兴致很高都拿起笔在计算.……

效能分析 本案例,学生在老师一系列的追问下,对统计图观察再观察,认识再认识,抽丝剥茧般层层深入地从统计图中获取了有用的信息.同时达到了如下目的:引导学生发现统计图格中平均工资的不同;暗示学生用工资总额进行比较是不合理的,进而让学生想到用平均工资的增长幅度去比较;启发学生不断地思考和探究.学生自然就会发现员工和股东工资之间的差距太大了.这样的设计就显得非常的自然,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能更好地发现存在的问题,抽象出数学的本质.这样的追问性语言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兼顾到培养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并实现知识性、技能性目标.

策略引申 在对统计图的解读中,学生容易忽略统计图的细梢末节,从而导致对统计图的解读不全面、不细致.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利用追问性教学语言对统计图的读法进行方法指导,即拿到一张统计图后要先看图名、制作日期,从而明确这张图说明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再看图中分了几项,每一项表示什么意思,单位是多少.这些内容在图中的位置并不显眼,但如果忽略或看错将直接影响图中数据的分析.在读每一组数据的时候要兼顾全局,重点选取,才会从数据中得到正确的信息.

2.3 通过比较性语言,类比迁移,理清统计图的区别联系

课堂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材料入手,利用比较性语言能突出知识点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极大地引发、调整和促进学生知识的类比迁移的进程.监控和调整学生的理解过程,使他们更清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进行统计图教学时,运用比较性语言对理清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进策略 在上述教学案例统计图的选择中,可以运用如下的比较性语言:

师:这里用了什么统计图?

生3:折线统计图.

师:那么我们能用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吗?

生4:不能

师:为什么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3:……

师:统计表和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统计表和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效能分析 通过教师比较性语言,让学生认识到图各有各自的好处,每一个图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也都有其局限性.因此,应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之后,明确统计图的特点:条形统计图――能清楚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能直观表示数据的对比;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例如,要反映五个班的数学考试成绩.可以用表格,也可以用图描述.表格能够给出原始的数据;条形图可以看出这五个班不同的情况;扇形图能反映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统计表表示的数据精确,但不太醒目.统计图很形象,只是个别的数字不容易精确表示出来,没有表所呈现的数量和精确性.

策略引申 统计图是整理数据的常用手段,也是生活中数据和信息的一种最直观、最有效地表示形式,由于统计图的形式不同,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它们的作用也不同.这其中既有数据整理的方法,也有信息表达、传递的方式.因而在反映信息时,利用比较性语言能更容易地明确图和图有什么不同.从处理信息的角度来看.要让学生弄清楚,想要反映什么问题,目的是什么,使用何种统计图.3 统计图解读中功能性教学语言操作的思考

统计图解读教学中教师的功能性教学语言运用很重要.恰当合理地运用功能性教学语言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从而容易指导学生将统计图的解读引向纵深.但是如果功能性教学语言使用的时机、运用的方式不当,则容易徒具形式,浪费时间,甚至对统计图产生误读.所以对功能性教学语言的运用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3.1 选准恰当的“契机”

在运用功能性教学语言指导学生解读统计图前,首先要把握好以下2个“契机”:①就教材而言,教师应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着力分析、研究教材、找准统计图解读的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易混点和易误点.因为对目标的把握和重点内容的理解,是找准功能性教学语言使用切入点的前提.②运用时机是指导学生的关键,就学生而言,应该在学生想弄懂又不知如何懂,似懂非懂,想使力又不知如何使力的时候,教师依据具体情况选准时机运用功能性教学语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2 选对适当的“方式”

在运用功能性教学语言指导学生解读统计图时,应关注以下几点:①根据学生特点与经验水平,教师的教学语言设计既要简洁扼要,又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由此及彼地展开,适时给学生铺了一个“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通过步步深入,从统计图的现象深入到本质,进而领会了统计图解读的方法和技巧.②功能性教学语言的设置要疏密有间、张弛得体,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让学生参与思考,并对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考虑.从而促使每个孩子都能深入地理解活动内容,在原有水平上,用不同的速度去实现自身的发展.③根据不同的情况,寻找合适的功能性语言,如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运用引导性教学语言;当学生遇到易混点和易错点时,运用比较性语言等等.

33 选择适合的“对象”

初中劳动教学案例范文5

摘 要:在如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为一体,是新课改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新课改的有效手段。以初中思想品德为例,在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利用信息技术发挥思想品德德育优势这一主题谈几点感悟与体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发展。当前,我国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德育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仍在很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方法机械化、教学内容单一化、教学过程程序化等等,致使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效果不能得到全面、充分的发挥。而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弥补传统思想品德课程的不足,它可以使思想品德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教学互动的平台,充分发挥出思想品德课程德育的优势,进而促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不断发展。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思想品德教学情境,提高德育效果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常常是以口头讲解的方式对思想品德教材上的素材和德育理论知识点进行分析论述,学生只能以被动者的身份对教材上单一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汲取,学习方式枯燥无趣,致使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效果不能有效发挥出来。而信息技术具有视、听、形、声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优势,利用其可以创设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感觉仿佛真正处于思想品德教学所设置的情境中,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兴趣,也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优势,从而提升德育效果。

例如,以“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单元中“我爱我家”内容为例,上课一开始,我就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2003年央视春晚由麦玮婷一家四口演唱的歌曲《让爱住我家》的视频,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以此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情感氛围,接着又用信息技术展示学生带来的家庭生活照,随意点击照片,被点到照片的学生要为全班同学介绍照片的拍摄时间、拍摄背景、拍摄内容,介绍完毕后,谈谈自己对家的感受。让学生借此思考:家是什么?作为一名中学生,打算以后在生活中怎样孝敬父母?如此,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出了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被吸引,而且通过播放音乐、视频营造出的浓厚德育教育氛围,使学生深深体会家庭的温暖与亲情,感受父母给予自己的爱,从而懂得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使学生学会承担起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与家人一起营造出和谐温馨的家。

二、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思想品德教学资源,实现德育教学生活化

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在现实社会中经常发生的一些社会时事和热点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被人们所了解和掌握。而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式,教师所教范围只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素材和理论知识,导致学生不能接触更多、更广的德育信息资源,学习视野受到严重限制。而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呈现大量与书本理论知识相关的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料,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鲜活的德育信息,从而使课堂教学案例得到保障,并使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德育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使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以“过健康、安全的生活”这一单元中“保护自我”这部分内容为例,本课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使青少年了解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而单纯依靠教材上的案例素材,会让学生觉得课程内容机械单一,学习视野变得狭窄,所以,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学生遭受侵害的事例,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将有代表性的事例为学生呈现出来,如“浙江天台5个小孩溺水身亡”“贵州毕节5名男孩垃圾箱闷死”“南平实验小学凶案事件”,并播放了这样一组材料:据有关调查,我国中小学生因意外死亡的人数平均每天就有四十多人。从而为学生敲响安全的警钟。另外,展示一些具体的视频、图片等情景材料,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材料中的内容进行交流探讨,并总结出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技巧和方法。这样,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的学习资源不再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本上,教学资源得以大大拓展,而且所展示的事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极为接近,不再与社会生活脱节,实现了德育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危险和不安全因素,使学生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与技巧,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以合理恰当的方式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种种不利因素,使思想品德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教学互动的平台,充分发挥出思想品德课程德育的优势,使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都得以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初中劳动教学案例范文6

【关键字】初中历史;新课程;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含义是指:以合作思想作为核心灵魂,依照数人一组的标准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进行教学和指导,小组的组员之间亦要互相讨论和帮助,以共同学习和完成任务。它不仅是新课改的新要求,也是历史教学中的新课题。据此,本文对这新的教学模式做出初步的探究,以期填补相关研究空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合作学习”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它迎合了新课程历史学科发展要求。历史新课程强调历史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是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传统课堂上的模式通常是这样的:教师扮演“讲述者”,单一地向学生灌输、演讲和传授;学生扮演“倾听者”,被动地接受、倾听和理解,这样的模式动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则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弊端,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第二,它体现了学生的自身价值。“合作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和受教育权的主体,而不是教育工作的“附属品”。另外,“合作学习”有利于加强师生平等交流,打破沉默严肃的课堂氛围,营造轻松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和学习的自信心。

二、初中历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活动案例

1.教学分析。本文选取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作为实践活动案例的素材。该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秦汉昌盛的宗教文化、雕塑艺术和史书,重点包括两个:一是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二是司马迁和史记。本课的难点是宗教文化的影响和意义,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较大的难度。2.教学设计。依照“合作学习”的模式,先把全班学生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三个小组,并分别选出各组的组长两名。在上课之前,教师布置学生按照要求做好预习工作,各组成员分工搜集资料并通过内部讨论制作能用于课堂展示的资料成果。课堂上,先由教师导入新课。然后,由三个小组依次展示课前资料搜集的成果和学习成果,进行教学活动。第一小组以展示PPT的方式对佛教的传入,以及道教的起源进行介绍,并以组员互动的方式引出一系列问题,供全班进行讨论。比如,佛教和道教的主张分别是什么?为什么封建统治者提倡和扶持佛教与道教?佛教和道教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有哪些?等等。学生进行讨论后,由教师对上述问题的讨论进行总结,并进一步讲述宗教对我国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对我国宗教文化的深层领悟和理解。第二小组首先派出两名组员,以讲相声的方式将司马迁及其创作《史记》的故事向全班娓娓道来;接着其他组员依据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分别轮流讲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史记》当中所记载的人物事迹,比如大禹治水、屈原投江、陈胜吴广反抗暴秦……让一个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最后由教师对司马迁及其《史记》的历史地位做出全面总结。第三小组首先播放秦兵马俑的纪录片,将秦兵马俑的实况活灵活现于课堂上;接着,采用知识问答竞赛形式向全班提问关于秦兵马俑的问题,让同学们抢答,答对的由教师作记录并给该同学所在小组加分,三个小组都要参与活动。这样不但能增加课堂趣味性,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够使同学们在游戏和欢笑中对知识有更深入的记忆和理解。

三、关于“合作学习”实践活动案例的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讲述的是文化史,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角进行讲述、思考、讨论,培养学习兴趣,发挥个性和才能。上课之前,教师把学生按照个人研究兴趣等标准划分为三个小组,由组长负责任务的分配,各成员负责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上,三个小组分别向全班作课前学习成果的展示,并充当课堂主角进行演讲,形式多种多样,有相声、故事会、PPT演示、视频播放、知识问答竞赛,等等。教师则成为配角,适时给予引导和总结。这一过程既强调学生的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又充分调动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活跃和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拉近与历史知识的距离,更深入地感受历史、体会历史。这次的“合作学习”实践活动案例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的搜集、总结和研究,也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思考。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如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取得“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指导学生实践思考”这两者之间的平衡。1.“合作学习”案例的现实效果。通过开展上述“合作学习”实践活动案例,可以总结出“合作学习”的现实效果:第一,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并且活动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第二,它能够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扭转教师单调授课、学生死板听课的旧模式,使教师放下传统的绝对权威而退居为课堂的配角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也极大地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第三,它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与合作的乐趣,增强成就感;第四,它能够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在组员之间的互动合作中,形成融洽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合作学习,共同进步;第五,它有助于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教师放下绝对权威的架子,还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发挥空间,让学生大胆抒发己见、展现自我,促进学生在互动中激发思维的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2“.合作学习”案例存在的问题。上述实践活动案例进行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课堂时间安排上不足,课堂上仅限于活动成果的展现,而诸如资料收集等大部分的学习过程和活动仍然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一点体现了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欠缺的;第二,课外学习部分需要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但当今许多学校的初中学生课业比较繁重,课余时间很少,恐怕难以完成课前准备的任务,尤其是对于住校学生来说,只有双休日的时间才能到校外开展社会调查,致使课外学习开展的难度增加;第三,各组成员的个人兴趣和能力存在差异,由组内个别能力强或对课题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负责整个小组全部工作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样不但会使某些组员滋生懒惰和依赖心理,更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初衷。

四、实现“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主要策略总结

第一,合理分组。实现“合作学习”,首先应当懂得如何合理进行分组。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特长、兴趣、性格、智力思维等各方面因素,按照每组一定的人数(通常为4至8人)进行,组员之间要存在各方面的差异,比如性别、个性、成绩、特长等方面的差异,甚至还可以把学生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方面的差异也纳入分组考虑的范围。这样,才能使每个组员在相互搭配、相互补充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有效避免个别能力强的组员包揽全部工作、个别能力弱的组员坐享其成的现象发生。第二,明确任务。比如前述的教学案例当中,第二组除了两位演技好的成员负责以富含趣味的相声形式介绍司马迁及《史记》以外,其他的成员也要依照自己的兴趣去收集、准备和讲述一个史记里的人物事迹故事。这样,通过组内合理分工,使每个组员都应有自己的明确任务,确保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杜绝发生个别组员坐享他人劳动成果的现象。第三,把握确定活动形式和内容的时机。比如,当教师谈论秦兵马俑的历史意义时,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秦代雕塑艺术的宝库,代表了秦代雕塑领域的最高水平。有的学生则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始皇剥削人民的残暴证据,是广大劳动人民用血与汗浇筑而成的封建皇权统治的象征。教师此时可以不发表任何意见和评价,按照学生各自的观点分为正反两组,让他们课后进行资料收集和准备,下节课以辩论会的形式对该问题进行讨论。第四,合理把握课堂时间的分配。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不要草草结束。因此,课堂时间不充足,等于剥削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通常课堂讨论的时间应为5~10分钟,而其他的活动则应依照具体情况来做出安排。第五,重视有效引导。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当合理的合作者、指导者、引导者,以平等交流的形式参与到学生活动当中。应当注重在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小组如何分配任务;指导小组如何合作;指导小组如何交流和讨论;协调组内分歧,等等。当个别学生出现学习和合作的态度问题时,应及时予以引导和纠正,对该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无论是课前准备阶段还是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或难题时,教师都应当及时予以帮助和引导。第六,重视课堂评价。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以及结尾处,教师应当把握时机适当给出合理评价,评价的方面应当包括“合作学习”的形式、小组参与程度、活动开展的态度和活跃程度、活动内容水平,等等。评价时应当注意要激励和肯定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共同合作和共同进步的意义,鼓励他们今后更积极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还要对团结、有团队精神的小组,以及有合作精神、热心帮助同伴的组员给予及时的表扬。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