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的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的发展趋势范文1
摘要:21世纪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中、管理科学的发展是决定国家能否全面实现现代化、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与科学技术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新时期管理科学新的发展趋势及其特征值得我们去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
传统的管理学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管理所处的环境不变或变化不大。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实环境不仅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而且变化的趋势也会越来越难以预测。进人新时期以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信息技术及高科技的发展以及政府对社会生活的有限干预,迫使管理学将发生新的革命。我们既然生长在一个世界飞速变化的时代,就必然要有变化中的管理。没有变化的管理就不会有生命力!
总体而言,新时期管理科学的变革将是深刻而复杂的,其发展趋势必然会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人本管理思想将日益兴盛
重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目光远大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历来都强调人的重要作用。不过,如果我们仔细加以分析,就不难发现,在不同的时代,企业家、专家、学者对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是有很大差别的。在传统的管理思想中,是把人作为和土地、资本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认为它们都能创造价值。在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中,则只是把人看作“经济人”,因此,片面强调金钱的刺激作用,强调运用严厉的控制手段来管理工人,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家、专家、学者对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把企业职工不再仅仅看成一种生产要素,不仅仅看成一种“经济人”,而是看成“社会人”和“文化人”,把他们看成企业的主体。于是就提出了“人本管理”的新思想。“人本管理”是与“以物为中心”的管理相对应的概念,它要求理解人、尊重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般认为,人本管理可分为五个层次: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具体则包括这样一些主要内容:一是运用行为科学,重新塑造人际关系;二是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质量;三是改善劳动管理,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四是推行民主管理,提高劳动者的参与意识;五是建设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等。
从管理发展的轨迹看,管理明显地正在从理性的科学管理—“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非理性的人文管理—“人本主义”的“软”管理转变。人本管理的兴起说明了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属都是围绕人而展开的,因而在组织中如何更加尊重人、信任人、培养人、发展人、实现人与工作的完美融合,将是未来管理者更加关注的主题之一。
二、创新管理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创新这一名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是指某种新事物的引人或引人某种新思想、新方法、新装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或指创造性、新意。而在组织学中,创新就是指以新思想为指导,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创造出不同于过去的新事物、新手段,即把广义的创新概念引人管理领域,成为管理科学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创新管理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对创新活动的管理;二是创新型管理。引人创新概念的前提和结果必然是管理创新,同时,这种管理的内容理应包括对创新的管理。一般而言,创新型管理不同于传统型管理,它是把创新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使管理随着技术、市场及组织内外条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它也要求整个组织及其组成人员必须是创新型的,把创新作为其各种活动的主旋律。一言以蔽之,创新既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企业赢得竞争胜利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可以预言,创新管理是未来组织(包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它有助于企业促进全面创新,使创新活动由单项创新转向综合创新、个人创新转向群体创新。实践证明,创新管理既有利于降低组织内部的交易成本,又可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和带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创新必将是未来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公开秘密。
三、由“硬”管理向“软”管理转化将为大势所趋
管理是人的管理,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客体虽然兼有人和物,但是对物的管理取决于对人的管理,所以,管理客体主要也是人。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都很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从近代外国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来看,都是与工业文明密切相关的。二十世纪初有基于“经济人”假设的泰罗的科学管理,30年代后有基于“社会人”假设的梅奥等人的行为管理(行为科学),50年代又有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的马斯洛等人的人本管理,80年代以来则又出现了现代的文化管理,强调超越自我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管理发展史表明,管理本身明显存在着由理性的科学管理即“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非理性的人文管理即“人本主义”的“软”管理的转变。可以说,“软”管理与“硬”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软”管理的发展是以“硬”管理的存在为基础,而“硬”管理又靠“软”管理来提升,需以“软”管理的指导为前提。“硬”管理主要是高扬理性、崇尚科学的西方管理思想,“软”管理中则含有“天人合一”、人际关系融洽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那么,形成在中西管理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软”管理与“硬”管理的融合,并以“软”管理为主的中国式管理,乃是当今时代向我国管理界所提出的历史性任务。
四、知识管理的地位将日益凸现
新时期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从传统的对有形资本的管理向对无形资本的管理转移。企业如何开发知识、利用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就成为企业管理所遇到的又一新课题。
对知识管理的理解是多样的。最宽泛的理解认为,知识管理就是知识时代的管理,最狭窄的理解则认为知识管理只是对知识资产(或智力资本)的管理。介于上述理解之间的认识又有两种:一种认为是对知识的管理,另一种认为是用知识来管理。尽管理解不同,但是对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长并需要加以管理的认识却是相同的,对知识管理日趋重要的认识也是一致的。
五、管理信息化将主导现代管理科学的变革
管理学的发展趋势范文2
论文摘要: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学区管理中的权力分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变化,促成了学区管理由集权管理到分权管理的发展态势。
学区是美国公共教育管理体系中的基本行政组织,它管辖着若干个学校。学区管理中权力分配的变化与发展直接影响着学区内学校及教师的发展。本文拟从由权力分配方式角度讨论美国学区管理的特征及其发展态势。
一、美国地方学区管理权力所涉及的领域
涉及到学区管理的权力领域主要包括:主要由学区管理人员掌控的权力;主要由校长掌控的权力;主要由教师掌控的权力以及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掌控的权力(见图1)。学区管理中的重大事务主要由行政管理人员决定;学校设施维护方面的事务主要由校长决定;课外作业及留级升级方面的事务由教师决定;校庆及福利等方面的事务由管理人员和教师共同决定。学区内最重要的决策主要涉及到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及教师发展,在强调民主权力的学区这些都属于共享权力范畴。
美国学区管理中的权力分配曾经是当地的政策问题,20世纪大半个世纪以来,地方学区更强调集权管理,但在过去的10至20年间,一些州,如堪萨斯州和肯塔基州,采取了以学校为本的管理政策,呈现出一种由集权管理转向分权管理的发展态势。
二、集权管理
在美国的学区管理中,集权管理描述的并不是各个学区管理中权力分配的具体情况,但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权力分配的总体状况。不同的地方学区集权的表现形式及集权特征并不一致,形成集权管理的因素各异,集权程度也因所需要作出决策的领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集权表现
美国地方学区的权力分布因各州各学区而异,并不存在绝对集权的学区,只是各个时期各学区集权的具体程度不一样。就集权的领域而言,各个时期学区集权的领域也存在差异,各个学区的表现形式也存在不同。当然,集权表现形式也存在共性,这可以从民众反应比较强烈的一些事项中反映出(见表1)。
第一,决策方面。在美国,民众的民主意识比较强,参与决策的欲望较高,而普遍认为学区的决策方式单一,代表性不足。在学区只有领导阶层才能作出决策,关键性决策中代表性很强的教师被排除在外,教师的利益不能较好地得到维护。此外,由于美国的地方学区有权征税,学区内的纳税居民也希望自己能
参与学区的重大决策,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虽然学区董事会成员中不乏纳税居民,但数量有限,而且并不一定能真正代表纳税居民的心声反映百姓的诉求,再者,在董事会决策过程中并不一定具有真正的发言权。
第二,交流沟通方面。美国地方学区集权主要体现在沟通渠道和沟通时效上。由于交流与沟通的渠道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致使信息不能很好回流,许多利益诉求得不到倾诉与体现,信息经过学区各级传递后,管理者可能将信息过滤;由于教师排除在关键胜决策之外,他们也会对校长的意见持保留态度。很多意见得不到及时沟通,也会延误处理与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
第三,管理结构方面。美国地方学区由于大多数专业人员不能参与关键性决策,僵化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结构不能有效地处理各种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由于校长和教师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们无法对学生提出的需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恰当的反应。而事件处理不当造成的不良后果往往又由基层人士负责,这无疑加重了他们的工作负担,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集权特征
1.集权的表征
美国各州地方学区的集权程度和集权表征有差异,不同学区的督导对学校的控制与监督不一样。有些督导非常严格地控制着校长的活动,而另外一些督导则相对民主。地方学区内各校长对教师的控制与管理也不一样。总体来看,在较为集权的学区表现出了金字塔状的组织文化特征,即权力集中在组织的上阶层。当金字塔从底部向顶部移动时,人员的数量减少,但被赋予的权力增多,而当金字塔从顶部往底部移动时,人员的数量增多,但被赋予的权力减少(见图2)。
2.集权方式
金字塔状集权学区组织结构使督导拥有一定的权力对校长进行严格的控制。早在1987年彼得森就
将督导与校长的关系划分为监督、输入、输出、行为、选择性社会化、环境等六种控制机制,反映出督导集中自己权力的不同方式。校长又模仿督导的方式,形成类似的控制方式。而学区督导对校长的控制以及校长对教师的控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区集权方式,形成一种集权式组织文化。学区集权方式归纳为六种类型(见表2)。
(三)影响集权的因素
决定和影响着美国地方学区集权的因素很多,包括社会方面、政治方面、文化传统方面、经济发展方面和法律制度方面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古典理论的影响
古典理论认为:效率是衡量生产力的唯一尺度;人的行为是理性的;工作应该分成多个构成部分并接受高度监督;为确保较好地管理,统一的政策、规则和规范是必要的;人不是生来就喜欢勤奋工作的;为建立一个共同的目标,并较好地协调完成目标,权力的等级制是必要的。这种规范化的理论影响了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的组织形式,也影响了教育领域的组织形式。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集权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形式,
20世纪早期,古典理论影响了一些城镇学区管理模式的形成,并被当作在教育改革中有创新精神的成功典范。古典理论倡导的这些理念符合工业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有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 2.联邦和州的法律制约
在布朗对托皮卡董事会诉讼案中,布朗赢得了胜利,该董事会受到制裁,使更多的董事会和督导害怕被起诉或被州政府制裁,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许多学区变得更加集权。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一些领域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如涉及民权的法案以及残疾人权益方面的法案),促使督导和学区董事会采纳了规范行为的制度与政策。在规范教师及其他底层人士行为的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的行为活动空间与权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自主决定权。
3.州政府的行政干预
在美国,各州的宪法允许并要求立法部门和教育部门对地方教育进行控制。这种控制,随着20世纪80年代政治改革压力的增强而上升,州立法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干预使学区管理结构更趋于集权化。促进学区合并的法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些法案使学区数量更少了、规模更大了,学区合并使州教育部门与地方学区的关系变得更具可控性。复杂的立案程序、财政控制以及课程指示都激励着集权管理,同时也激励着聘请能较好地实现这些功能的专家。
4.价值观与办学理念的转变
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使学区董事会和督导担忧会失去对教育的控制。倡导教育公平的人认为教育具有公益性,任何公民都有权接受教育,学区董事会和督导应该确保每个公民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均等学习机会;而提倡保证教育质量的人则认为学区董事会和督导应该确保学区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观念上的差异与矛盾影响着学区的价值观与办学理念。价值观与办学理念的动摇使董事会和学区督导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进而加强对学区教育的控制。
三、分权管理
分权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大城市学区的学生类型越来越多元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管理理念。分权与自由联系在一起,并且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在美国分权理念多次被用来解决少数民族提出的代表性不足问题。近年来,由于政治变化及专业发展原因,学区居民干预教育事业的意愿加强,使得分权管理进一步发展。分权有利于开展校本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虽然各个学区在分权管理的表现形式上与分权管理发展的动力上有所差异,分权管理也不能反映权力分配的具体情况,但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学区分权管理的发展态势仍在上升。
(一)地方学区分权管理的发展态势
美国地方学区分权管理从董事会成员的产生方式和人员分布方面得以体现。学区董事会成员通常以两种方式产生,即:选举和任命。近年来,任命方式产生的做法越来越少了,这主要是因为一些选民认为被任命的董事会成员对学区的需求很少给予回应和满足。1992年,唯一一个不准以选举方式产生董事会成员的弗吉尼亚州改变了这一相关法令,到21世纪初,93%的学区董事会声称其所有成员都是由选举产生的。学区董事会成员90%是非党派分子,基本不带政治色彩,候选人之间很少发生竞争。成员中约8%的人是亚裔,4%的人是拉丁美洲人,大约犯%是女性。
学区分权管理的发展态势还体现在学区董事会成员结构方面。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很长一段时期内,董事会成员主要是白色人种男性人士,在社区往往拥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在一些知名的社区更是如此。在1989年有94%的董事会成员是白人,至2001年下降到86%,非白种女性成员比例上升到40% 。
(二)地方学区分权管理的发展动力
美国地方学区分权管理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动力。
第一,实施分权管理可以增强决策的弹性。决策的弹性体现在决策的灵活性和快捷性两方面。由于董事会组成结构的变化,可以使董事会成员更具代表性,有利于体现民众对教育的要求,使董事会的决策更具适用性和灵活性。学区实施分权管理可以增强教师的权力,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并及时予以适当满足。对于学校而言,实施分权有利于灵活地作出决定进行适当的变革,以便更好更快地应对社区发展提出的新需求。因此,无论社区居民、教师还是校长都渴望获取更多的实权,尽力推动学区分权的发展。
第二,实施分权管理可以更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通过分权,学区员工手中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可以灵活地处理各种事情,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高的职员容易得到学区领导的赏识,而领导的赏识又可以转化成一种动力,促成的良胜循环有利于他们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能够较好地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环境是学区职员所需要的,所激发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能也是学区领导所期望的。
管理学的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 中小学;社会化管理
一、西方中小学社会化管理
西方中小学社会化管理,是指在国家有关法律制度的框架内以政府办学和管理为主导、社会各方依法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共同具有学校管理权力和责任的管理制度。1 西方中小学社会化管理,是在西方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形成的学校管理理念和制度,是学校与外部社会关系的反映。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相继制定了法规,以法确定了在国家、地方和学校层次上建立社会参与学校管理的体制,形成了社会团体、私人、财团等在国家的管理和制度约束下以一定的形式参与学校办学和管理的新机制,至此形成中小学社会化管理制度。20世纪末期,为了革除中小学管理中的“官僚”弊端,美国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创新,进一步扩大社会参与的程度,如特许学校和认养学校等。开放学校理论主张,打破学校中心和封闭性,建立和发展向社区开放的学校。学校直接由学生、教师、家长和社区决定。近几年,教育质量备受各国家的重视,为提高教育的质量,教育管理的质量也必须提高,因此提高管理质量也成了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研究热门。中小学社会化管理的趋势程“加强与社会的直接联系,并重视家长的参与及作用。”
二、中小学社会化管理的必然性
(一)学校教育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
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四个方面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方面,学校教育与它们之间存在直接和间接的、正向和反向的、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学校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它只是把社会活动的各环节简化并净化,然后再呈现给学生。所以说学校教育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既然如此,学校的管理当然也少不了社会的参与,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会使学校的教育功能与社会脱钩,这不符合教育学提到的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中小学管理提高和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学校管理十分重视效率、质量,从而往往忽视了教师之间的情感问题,这给学校对教师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民主意识不断增长,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单位中的权威影响力也在不断下降。学校领导集体权威的影响力若不足,那么它在学校管理中所起的影响力也会降低,易造成秩序混乱、管理质量下降等问题。在校长负责制发挥其良性作用的同时,为方便管理,事无巨细一律找校长,有的事都要求在校长会议上表态、拍板,校长从无奈到习惯,无意中助长了校长的专制及权力的扩张,并且加重校长管理的负担。
美国的中小学是由董事会管理的,参与的人员有社区的居民、家长代表、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医生、律师等。各类不同职业的代表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监督,使问题的解决更加全面有效。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学校管理能提高管理决策的民主,提高管理的效益,同时也能减轻学校管理的负担,节约管理费用。多方面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必将减轻学校管理者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使学校管理更全面更到位,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使中小学管理更加富有弹性和活力。
(三)弥补学校资源不足的需要。
众所周知,我国对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根据中国教育部数据显示,2002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为31142383.3万元,小学的预算内经费为10473153.2万元,占预算内经费的33%。2003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为34538582.6万元,小学的预算内教育经费为11566847.3万元,占预算内经费的33.5%。国家教育资金的投入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但是在比例上仍处于原有水平状态。事实上,初等教育的对象数量庞大,需要的各项经费不会比高等教育所需经费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第十五条中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研究表明,城乡发展存在差别,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长期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要想让民间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中,那就必定要投资者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这样投资者才会觉得投入有所值。据调查显示,中国民间资金目前大约有12万亿元人民币,中国民间财富的总额已超过国家生产总值。①
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农村学校缺乏相应的条件,城市学校因推诿各种责任让校外良好现成的条件搁置,造成不应该资源浪费。实现中小学社会化管理能为学校利用社会资源提供良好的途径,从而很好地巩固课堂成果。社会参与学校管理也能使学校教育目标与社会所需保持一致,同时也拓宽了教育施展的平台。
总之,教育作为事业已经不再是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事,是一种公共事业。以往学校作为独立个体存在,没有外界参与管理,学校只能是社会中的一块“净土”,学校的发展容易与社会脱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逐步重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参与学校管理将是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周在人 改革中小学管理的几点思考[N]云南教育,1999(7、8):18-19.
[2] 张捷 陈铭 当今国外学校管理改革的新趋向[N]外国教育研究,1998 (3):54-56.
管理学的发展趋势范文4
随着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的走来,如何通过现代媒体去获得信息,管理学校流程,是一个摆在各位老师面前的大课题。现代教育技术的展开,为学生获取知识、检验学习效率、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提供了有力的手段。我区虽然在去年把各校的计算机基本配齐,但如何把这些计算机生动活泼地用起来,是到了该想一想的时候了。既然我们在现代教育技术的领域里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那毫无疑问,我们也应该能够成功地走出第二步。
二、 推进我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关键是抓好三个环节;
1、 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是现代教育技术生存的根本空间;
学校是以教书育人为主,人员的配备、硬件的建设、软件的投入,都是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现代教育技术的装备,绝不是为撑面子、赶时髦,那种把硬件搞好,然后将它们束之高阁的做法是要不得的。我们应该在进行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的同时,把以下三个重点要素放在思考的首位。
A、 学生的学;
我们的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时刻应以学生为出发点。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扎扎实实地把学生的“学”做好。例如:现代教育媒体都是有声有色的对象,那么我们就应该去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兴趣、多角度、多层地刺激学生的大脑,从而让学生学得好,学得活。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现代教育媒体的不足,对比已有手段,衡量权重,拿出最佳的学习方案,以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进行学习。另外,我们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现代媒体去获得知识,感受学习的乐趣,感受发现的激情。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正确的学习态度。
B、 教师的教;
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不是难为老师,更不是需要老师去完成复杂的代码。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准确传达信息。做到让学生在愉快中学,让方法与知识在一个潜移默化中传递。使老师的教改变为扶持与培养,让老师更少地指导学生。例如:有一堂社会课,上课的老师从磁带里放出了一段摄人心魂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母亲让我们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健康地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让所有在场的师生们深深地感受到母亲的伟大,。毫无疑问,这较之那些空洞的说教,天花乱坠的表演不知要深刻多少倍。
C、 资源建设;
现代教育技术不应该是一个空中楼阁,也不应该是空架子。在搞好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想到资源的建设。仅有硬件没有软件,那是没有灵魂的躯壳。硬件要上,软件更要上。有了充足的应用软件,才能把硬件的优势体现出来,才能把“教”、“学”步骤进行统一。那些只重视看得见的硬件,不注意无形软件的人,是不能够走得足够远的。例如:有许多学校的幻灯机年年更新,但上课需要的灯片却寥寥无几,屠龙刀在手,却无龙可屠,这样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搞还好些。
2、 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管理当中,是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极大体现;
现代教育技术从规模建设上来说是趋向于电子产品,而电子产品的优势就体现在其速度快,处理事务的能力强,有海量记忆信息的能力,一旦操作得当,无人值守能力强。基于以上特点,如果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学校管理流程当中,那将能充分体现技术在管理中的优势。对上传下达的数据准确处理,更好地为学校教学工作服务。
A、 无纸化办公势在必行;
无纸化办公是我区所倡导的一种办学理念。要在广大意义上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花大力气搞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的内容要切合当前应用的实际,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那些老掉牙的内容只会挫伤老师们的积极性,与最初的构想背道而驰。例如:我校的教师培训每周进行,现在看来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B、 有效地提高我区行政管理的效率;
我区现有一个专业网站,提供每天的网上通知,谁也否认不了的就是:这一形式的确为我们政令的上传下达节约了不可估量的时间。一所学校节约那么一点时间,全区三四十所学校加起来,这一历史的贡献不可等闲视之。我们学校有一个WEB站,是样也提供了一些基本的服务,老师们在网上可以轻松地交谈,广泛地探讨问题,交流各自的思想,查看周工作计划等。同时还通过软件实现了大队部的礼仪评分系统,使老师们能及时了解本班的得分情况,迅速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C、 为我区学生、教师提供优质的服务;
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资源是根本,各个学校在计算机基本到位的情况下,势在必行的是进行资源的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购买资源,例如:已经有的课件,图片、声音、视频等,让老师们上课更加方便,想学乐学。另一方面可取的是进行宽带互连,让学生与老师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里去探索。
3、 现代教育技术是展示我区风采、展示我区品牌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育技术不但是一个区的经济水平的综合体现,同样也是一个区的文化、思维的集中体现。我们不但要把硬件建设与经济实力结合起来,也要把思维与教育前瞻结合起来。不但进行必要的硬件建设,更要把建设的宗旨体现出来。从而展示出一个大区、一个先进区的风采。
A、 立于教改的前端;
教育教学改革始终应体现其先进性,把现代媒体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一直是我区在开展的课题。
B、 学生的良好发展,是现代教育技术深入人心的最忠实、准确的反映;
评价一个区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现状如何,不是以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来衡量的。相反却应该是看整个应用的程度和水平如何。一个是教师的应用水平,一个是学校的管理水平,再则是看学生在感受现代教育技术带来好处的时候,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如何。例如:学生可以每周、每天上机查询资料,自主地获得信息,自主地处理信息。能够用现代媒体做一些简单的作品或应用。倘若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完成,这不是就充分地证明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人心吗?
C、 网站是反映我区综合素质的一个极佳窗口;
我们知道,现代人的生活里不能没有网络,而网站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全新的信息来源方式,它及时、生动是反映着每天的世界各地的事情,存储着等待我们去处理的大量信息。一个网站的可以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这可是最为经济的宣传方式。所以说要把我区推广,网站是一个好的选择。
三、 我区现代教育技术当前的一些问题及对策思考;
A、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更加深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去,将是我区需要大力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把它作为一项事业来抓,天天喊现代化,关键是实实在在地做,要花大力气研究如何利用现代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生动地传授知识,全面了解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是我们永恒追求的目标。要避免那些形式主义,上公开课才用媒体的方式是要不得的做法。
B、组建一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执行机构。在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时候,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障碍,那么一个强有力的执行团体,是推进工作的保障。对于学校是这样,对于局内也是如此。
C、要建设好资源。资源是活生生的肉,没有血肉的填充,媒体只是一批饰物。一方面要建好课堂资源,另一方面需要建好提供自由探索的资源,虽然资源建设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但只要规划得好,运用恰当,何尝不是一种先进性的体现呢?
D、抓素质教育、抓现代教育技术,关键是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没有大批操作熟练的教师,那就谈不上现代教育媒体的灵活运用。教师对于信息的获取尚且如此陌生,又如何指望能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呢?所以培训教师是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第二步。
管理学的发展趋势范文5
在万灵生息的地球上,有一个以旅游观光、保健康体、生态科考而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区,她就是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
五大连池位于中国黑龙江北部的黑土地上,以丰富的火山圣泉驰名中外,1060平方公里沃野浩瀚、山水环天,14座火山遗迹令人震撼流连。登极山巅,环目鸟瞰,群峰星罗,五池依恋,茫茫石海,波涛万千,这是地球运动的千古绝作,这是大自然奉献人类的珍贵遗产。
六月的五大连池,万物复苏、春意盎然。在这个夏天里,五大连池风以景区成立三十周年为契机,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迎接挑战、提振信心、化转危机。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镶嵌在欧亚大陆桥上的璀璨的明珠----五大连池正写下昂扬奋进的新篇章。
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要求,五大连池风景区通过对学习调研阶段的系统总结,坚持围绕科学发展解放思想,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查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原因,切实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的努力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动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形成了推动科学发展的共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工作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将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与五大连池风景区旅游发展的实际相结合,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自觉将其应用于发展实践,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驾驭旅游经济发展的能力,推动五大连池风景区旅游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在进一步梳理旅游资源中明确了五大连池风景区旅游战略定位。将五大连池风景区旅游定位为国际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温泊药泉体验地、天然火山博物馆基地。根据这一定位,我们把最具影响和品牌力量的五大连池风景区进行了重新布局, 同时强化市场监督与管理,景区各部门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的要求,我们认真组织、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召开了活动动员大会,使全体职工进一步提高了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重要意义的认识,从思想和行动上提高了践行科学发展的自觉性与凝聚力;同时成立了相应的活动组织领导机构,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按照学习调研阶段的各项要求,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学习实践活动,结合实际认真学习研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景区各部门、专家学者及游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查找和梳理总结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通过召开专题会,对查找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改进工作明确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在具体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良好的成效。 首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工作,提升推动科学发展的指导理念。通过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将工作的总体思路确定为: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践行“美丽与发展双赢”的理念,以景区建设为核心,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家庭旅游为重点,推进旅游惠民工程建设;以特色产品为卖点,加强旅游市场营销;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为目标,确保景区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加快景区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我们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形势,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旅游生产力。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全国和各地“保增长”的经济形势下,我们通过对旅游业经济形势的客观分析和判断,坚定不移地推动景区不仅要“保增长”,而且要“快增长”。
第三是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科学规划指导景区科学发展。为充分发挥规划对推动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性作用,进一步清晰科学发展的思路,明确发展的规划定位与分区布局,提高了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积极融入于国家振兴旅游规划,大空间共享旅游市场的开放型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基于学习调研阶段的一些成果,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我们还形成了以下几点共识: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紧密结合五大连池旅游风景区产业发展的客观实际,立足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既不能迟滞不前,也不能急于求成,要正确把握和运用客观经济规律,以此作为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放宽眼界、拓展思维,牢固树立大旅游的产业观,将旅游融入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旋律,努力实现好旅游产业的综合拉动功能和社会价值。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破除制约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深层次矛盾问题,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措施,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主线,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
(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要把我们旅游能为群众做什么、做好什么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工作的最终标准,旅游发展是第一要务,旅游惠民是核心要务,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造福人民。
(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美丽与发展双赢”的科学理念,要充分发挥旅游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将生态环境保护自觉纳入旅游开发建设的全过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旅游业,推动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旅游开发建设中要处理好统筹区域联合发展、统筹淡旺季均衡发展、统筹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协调发展的关系。
管理学的发展趋势范文6
1.管理学的价值性困境:回顾、争鸣与评论
2.再问管理学——“管理学在中国”质疑
3.秘书学具有鲜明的管理学学科属性
4.中国管理学发展方向之管见
5.实践视角下的管理学学科属性
6.管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学科地位
7.中国管理学反思与发展思路
8.管理学批判理论述评
9.安全系统管理学的建构研究
10.管理学百年回顾与展望——第4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述评
11.走向21世纪的管理学
12.管理学百年与中国管理学创新发展
13.国内外管理学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的比较分析:2001~2009
14.管理学如何才能“致用”——管理学技术化及其方法论
15.PBL教学法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6.管理学: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
17.寻找管理学理论的科学性
18.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管理学学科半衰期研究
19.元管理学:研究对象、内容与意义
20.“管理学在中国”研究的理论反思与实践探索
21.论管理学的普适性及其构建
22.基于知识图谱的管理学理论前沿分析
23.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与学科定位
24.东方管理学视角的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
25.从管理学到公共管理学——历史角度的考量
26.管理学的元问题与管理哲学
27.管理学范式理论述评
28.经济学与管理学区别和联系的再思考
29.试论我国教育管理学的理论类型
30.比较安全管理学研究
31.基于CSSCI的我国管理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32.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改革与设计
33.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的发展述评
34.“管理学在中国”研究:概念、问题与方向
35.构建中国管理学理论自信之路——从个体、团队到学术社区的跨层次对话过程理论
36.调节变量在中国管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37.中国管理学发展进程:1978~2008
38.中国管理学研究情境化的概念、内涵和路径
39.中国管理学构建问题的再思考
40.试问管理学——管理学在中国侧议
41.科学观之演进与管理学科学属性之争
42.扎根理论研究法与管理学研究
43.基于管理学视角的旅游规划失灵分析及对策
44.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实践与思考
45.管理学方法与经济学方法的借鉴、融合
46.中国当代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分析
47.再思管理学学科性质与使命——管理学价值分析方法论探索之导引
48.管理学门类的诞生:知识划界与学科体系
49.个人知识交互现象及管理学意义
50.中国教育管理学30年:成就、特点与问题
51.西方管理学属性之争对中国管理学元研究的启示
52.论教育管理学的社会科学属性
53.网络范式下的管理学研究及前沿热点
54.公共管理学:定位与使命
55.中国情境下的管理学研究探索——基于理论发展脉络的视角
56.管理学合法化运动的历史、危机与前瞻
57.混沌理论对管理学发展的启示
58.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
59.本土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回顾与展望
60.管理学研究中的社会网络范式:基于研究方法视角的12个管理学顶级期刊(2001~2010)文献研究
61.经济学视角下管理学研究方法建构探究
62.管理学的意义虚无、境界考察及价值反思
63.学术期刊核心编委群体识别和测度——以管理学CSSCI期刊为例
64.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65.管理学学科属性的定位——基于交叉学科的视角
66.管理学研究的理性回归和道德坚守——管理学在中国的历史与现实
67.中国战略管理学的近期发展:一种本土视角的回顾与前瞻
68.论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教学改革
69.中国管理学发展进程:1977—2006
70.管理学视角下的民营化现象:一个多层面的研究框架
71.对2000年以来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方式的考察——基于805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内容分析
72.论管理学范式革命
73.“管理学在中国”——本土化学科建构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
74.管理学发展的历史逻辑
75.论管理学的现代主义遗产与后现代精神
76.浅议管理学中的案例研究方法——特点、方法设计与有效性讨论
77.“中国管理学”发展中的范式问题
78.面向中国问题的管理学研究
79.从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到公共管理学——西方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范式”变化
80.2009年我国管理学热点问题研究
81.我国信息管理学发展现状与趋势
82.管理学研究方法:基于人的特殊性视角
83.论本土实践经验对中国管理学的理论建构
84.学术期刊开放存取现状与模式研究——CSSCI管理学期刊案例分析
85.管理学的历史演进:研究范式的角度
86.中国管理学案例研究:综述与评估
87.问题与抉择:高等教育管理学发展中的反思
88.西蒙管理学研究方法论探微
89.基于引文分析的文献老化研究——以图书情报和管理学为例
90.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91.论教育管理学的性质
92.西方管理学流派的重新划分
93.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对象与方法及其相互借鉴
94.图书馆学、情报学与信息科学、信息管理学等学科的关系问题
95.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管理学——从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说开去
96.论中庸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97.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是关于公共教育管理的科学
98.管理学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