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管理学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管理学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管理学的理解

对管理学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正电子;狄拉克方程;湮灭;空穴

1.引言

正电子的理论预言和实验发现揭开了反粒子的发现之幕,这也无疑是近代物理界的极为重要的和极其有意义的发现,它的发现标志着我们对物质的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尤其是对基本粒子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既不能产生,也不会湮灭,如电子,我们通常的电子都是指带负电,而且规定电子所带的电量大小为单位电量,直到正电子的发现,对基本粒子的认识翻开了新的一页。现如今,我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正、负电子可以相互转化,成对的产生或者湮灭。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总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通过概括和整理,使之成为概念。本文简单介绍我们该如何去理解正电子的概念,这就是本文探索的目的。

2.正电子的理论来源

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狄拉克方程,该方程式描述自旋为粒子的波函数方程,是对薛定谔方程进行洛伦兹变换得到的,它同时遵循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原理,是相对论量子力学重要基础。

狄拉克1928年提出了合理真空理论假说――狄拉克之海,认为这些粒子是电子的反物质,很好的解释了方程中反常的负能量问题,对反粒子的存在做出了合理的预言。

此外,根据狄拉克方程求解得到的结果,电子不仅有能量取正值的情况,还有负值的情况,而且正负态关于能量为零的点完全对称。虽然这个结果很有意思,但解释起来遇到了“永动机”的问题,这与物理基本规律是肯定矛盾的。针对这个矛盾,狄拉克于1930年提出了空穴理论。该理论考虑了电子是费米子,那就必须满足泡利不相容原理,负电子填满了所有的真空状态,这样电子就不能找到能量更低的态,而且正能量态中也就没有电子,所以任何一个电子都不能找到能量更低的状态,也就是说整个系统非常稳定,电子不可能跳到能量更低的状态,对外辐射能量。此外,我们至少需要两倍于电子静止质量的能量,才能把某个电子从原来的负能态激发到正能态,可以看作一个正能态对应着一个负能态空穴。正能态电子所带电荷为-e,而且所具有的能量大于或等于一个电子静止能量,因为它们必须满足电荷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所以负能态的电子的带电量应该就是+e,能量也应该大于或等于一个电子静止能量。这个粒子就是狄拉克所预言的“正电子”。

3.实验发现

狄拉克本人虽然对理论作出了完美的解释,空穴理论给出了反粒子概念,但实验上还并没有观测到正电子,正电子理论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承认,包括狄拉克本人,当时也不是完全确认理论自身的正确性。

不过,狄拉克的预言因为找到实验上的证据被证实了。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等人在研究宇宙射线是电磁辐射还是单纯的粒子问题,观察到高能光子穿过重原子核附近时在磁场中的偏转情况,这一细节引起了他的注意,虽然当时著名的物理学家康普顿做出了解释,但并没有使安德森及其合作者信服,随着后来的观测,在云室中拍摄了一张照片,发现宇宙射线进入云室穿过铅板后,轨迹确实发生了弯曲,而且,在高能宇宙射线穿过铅板时,有一个粒子的轨迹和电子的轨迹完全一样,但是弯曲的方向却“错”了。第二年,安德森又用γ射线轰击方法产生了正电子,从而从实验上完全证实了正电子的存在,正电子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4.结束语

对于大学生本科生来说,我们大学生在学学物理中该如何理解正电子,本人认为我们大学生要了解一些有关于正电子的理论来源,从源头了解正电子的实质。当然考虑到本科生物理知识有限还不具备研究高等量子力学的客观条件所以大学生只需了解其基本大意就行,对于某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刨根问底,可以说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一定的提高和发展。但我们大学生要对正电子的性质与概念要有清楚的了解,一定要区分开正电子与空穴,两者有极其相似的地方。但本质不同。正电子真实存在的。如同电子、质子一样时基本粒子而空穴则不然,它是一个为方便解决物理问题而创造出的一种概念不是真实存在的,这一点我们要清晰。

【参考文献】

[1]P.A.M.Dirac,The Quantum Theory of the Electron.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Series A.1928,117(778):610-624.Doi:10.1098/rspa.1928.0023. Bibcode 1928RSPSA.117.610D.

对管理学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管理;教学管理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的进行,各高校都在原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教学环境,以满足高校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这就对高校的日常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国外大学的国内招生、民办大学迅速发展,对于本已十分激烈的高校间竞争而言越发严峻,如果高校应变能力不强,内部管理落后,必将严重影响高校自身的竞争能力。

高校虽然是人才培育的摇篮,但是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同样是独立存在于市场中的企业。企业管理理论同样可以应用于高校管理,在日常管理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供应链管理理论是企业管理理论中比较成熟的管理理论之一,该理论同样适用于高校的教学管理。高校若能成功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必将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高校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一、企业管理与高校管理之可比性分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管理理论对于每个企业而言都具有指导意义。在市场竞争中高校是独立的个体,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可以看出企业管理理论在高校的日常管理中同样适用。

(一)从生产要素角度看高校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为市场提品和服务,而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同样也来自市场,比如资本来自金融市场,原材料、设备等来自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来自劳动力市场或人才市场。而人才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高校是人才市场的主体,为市场提供高素质人才,而它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所需要的各种要素如书本、桌椅、教室、教师等(以下称教育资源)也同样来自市场,所以从市场角度看,高校和企业一样,也就是说,高校也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它的发展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则,否则就会出问题,甚至无法生存,因此高校内部管理完全可以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和原则。

(二)从竞争形势看高校管理

加入WTO后我国高校面临的竞争形势并不乐观,一方面随着国家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高校扩招,再加上民营学校的异军突起,高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国外教育机构纷纷进入,其中不乏国际知名学校,它们在各个层面上与国内学校争夺生源。很明显,能否在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高校的竞争能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而企业管理模式已经身经百战,效率很高,值得高校管理者借鉴。

二、供应链管理理论

供应链管理是指企业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操作、控制、优化、集成,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仓库、配送中心等直到最终用户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对企业采购、供应等环节进行优化组合,来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从而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优化。它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的管理方法,体现了一种系统、协调、合作的思想。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精髓就在于追求最小供应链成本。

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供应链内部各点之间的信息共享。传统的生产计划与客户需求的偏离较大,信息传递的长鞭效应使企业的生产计划与客户需求之间存在了差异。供应链管理模式则可使供应链上企业的生产计划决策信息的来源不再限于一个企业内部,还有来自供应链上不同的企业,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各企业围绕客户需求这个主线,彼此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保证彼此计划之间的一致性,使同一供应链上的企业间有效地协同合作与控制。

在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高度发展的今天,广泛实施供应链管理,利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对供应链中的各种运作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管理,整合企业已有资源,能够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在快速多变的市场中处于主动地位。

良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将是企业能否以较低成本、较短的前置时间、快速回应顾客需求、获得满意的关键所在。因此,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企业利益的实现。成功的供应链管理能够协调并整合供应链中的所有活动,最终实现供应链连接的一体化、无缝化,在诸多方面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三、供应链管理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的运用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其组成结构及运作情况直接关系到企业整个运营过程的好坏,所以在快速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前提下,供应链必须具备对市场变化快速响应的能力,才能够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运行。而教学管理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在教学计划的框架中组织调度各项教学活动,建立稳定、协调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具体内容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师资力量的配备与调整,课表的编排与制定,教材的建设与管理,教学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以及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估等等。引进这个概念对提高高校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教学管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变化,使之适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教学计划调整,排课变化等,只有完善有效的体系运行才能快速准确的做出反应,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保证各级教学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协调合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学校的适应能力

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优化链上成员组合,保持快速的客户反应,创造竞争的时间和空间优势,实现供求的良好合作。供应链把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紧密连接在一起,并对之进行协调、优化管理,使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关系,使产品、信息的流通渠道达到最短,从而可以使消费者的需求信息沿着供应链逆向准确地、迅速地反馈给生产商,生产商据此对产品的增减和改进、质量的提高、原料的选择等做出正确的决策,保证供求良好地结合。链上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下一个环节的工作,而且会影响企业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任何一个地方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的断裂。

高校为人才市场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活动相类似,都存在着大量的外部内部供应商和外部内部客户,对于高校来说,其外部供应商是指为高校提供各种教育活动资源的人或组织,如教材出版、生产教学设备的企业等,高校的最终“产品”是各种类型的毕业生。比如说排课是教师上课的供应商,教学计划是排课的供应商。外部客户是人才需求单位,比如说教师在上课时学生是他的客户,而他的供应商则是为他提供各种上课所需资源的部门或工作人员,为他提供各种培训机会的人事部门,提供教材的教材科,提供课表的教务处,提供学生名册的系部,提供教室、桌椅的后勤部门,提供教学仪器设备的教辅部门等等。它们彼此相互依赖,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链上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最终都会对毕业生的质量产生影响。同时,高校必须具备随市场而动的应变能力,这种适应能力能提高高校的竞争力,比如市场需要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毕业生,高校则可以进行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的修改,增加相关的课程及实践环节,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供应链管理为高校的灵活运作提供可能,增强了教学管理的适应能力,保证了教学管理的有序进行及教学秩序的稳定,这对于高校生存和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二)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节约“劳动”成本,减少重复工作、浪费和不确定性,从而降低教学管理费用,创造竞争的成本优势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是通过相互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建立共享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产品和信息在网链间迅速流动。它除去了中间不必要的环节,有效地减少成员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大大缩短了流通路线,从而减少了库存量和资金占用,有效降低了库存成本,最终使流程简单化、高效化、低成本化。

高校的教学管理是一项繁琐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对于成绩录入这一项工作来说,传统的处理方式是教师提交文本的成绩单,而各级教学管理部门为了统计各种数据,需要根据文本的成绩单重新录入然后再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的重复劳动,如果提供一个操作平台,要求任课教师在提供文本成绩单的同时将成绩录入到系统中,这样省去了重复录入工作,不仅节约了大量劳动成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的效益基于各成员间的协调,而协调的基础又依赖于信息共享。传统的供应链各个成员之间不易实现信息共享,处理方式仍然以手工和半自动化为主,各个成员之间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信息,企业对于市场的变化反应迟缓,无法更快地向市场供应产品。企业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必须改变原来传统的信息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供应链的优化和重组,实现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信息共享,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

信息化、网络化是目前的高校教学管理发展的趋势。对于高校来说,各级教务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教务管理系统作为一个共同的操作平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完成高校的教学管理任务。比如教师有变动,通过电子网络可以告知所有部门,做出相应的反应,教学计划随之调整,排课也联动,同时教室、教学设备等都可以联动。

四、如何实现良好的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需要全方位的进行规划、组织、领导、控制,保证系统运行良好。

良好的信息渠道是基础。网络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使信息实现共享和即时更新,可以引进如ERP等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使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再者要对所有相关部门的员工和领导者进行系统的培训,提升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引入高校,并能实现按照供应链管理进行日常的教学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适合教学管理的特点,并监督实施。

供应链管理应用于教学管理必将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金立印.服务供应链管理、顾客满意与企业绩效[J].中国管理科学,2006(2).

2、杨帅.基于系统观点的供应链管理模型研究[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5(16).

对管理学的理解范文3

一、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也有中学生自身的因素。心理问题的形成和一切事物发展规律一样,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在数学学习中,它以学生生理、心理素质以及原有数学素养为基础,通过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差异呈现出来,这种差异既对学生自身数学发展水平产生作用,又形成学生间的心理差异,学生心理问题则由心理差异的非正常发展而产生。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还必然受到教学中其它要素的支配和刺激。其主要原因为:

1)现行数学学科难度的骤增。以现行的数学课程来说,从小学到初中,抽象的程度跳了一层,到了高中又再跳一层。许多学生在以文字为代号的《代数》上转不过弯来,曾经有学生对我说:“我就是理解不到是个数字,而且还能算出来。”还有学生在过去的抽象推理经验不足的情况下,面对错综复杂、更为抽象的几何时,一步步丧失对学好数学的信心,必然产生对数学的焦虑。

2)教师责任心不强的原因。教师责任心不强导致教学态度不认真及教学中的随意性,而引发学生心理问题,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手段是能否形成学生心理问题外部因素的关键。教师教学态度和教学手段的影响并非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在备课时,由于教师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设计上的不合理都会在教学时引起学生心理混乱,造成人为的心理差异。而在教学中又不注意及时获取(或根本忽视)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使学生已经表露出的不恰当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合理调整,这样就会加大学生间心理差异。

3)学生群体间的不良感染因素。学生群体间过多和不良的教学环境也会促成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群体在学习中的情绪感染则起温床和催化作用。班集体凝聚力、进取心强,对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抵抗作用就大,反之就能促使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由于学生间情感接触时间长,交流速度快,而且易于接受和消化,因而在学生心理问题形成中,班集体影响能量不可低估,这也是为什么要重视班集体学风建设的依据。

二、心理障碍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心目中,数学是某种让人害怕的东西,是极其难学的。只有聪明的人才可以真正学懂数学。有人曾调侃地指出:数学使学生觉得自己很愚蠢。这就反映了一些不喜爱数学的教师和家长的体会。在无形中使那些敏感的学生们头脑中关于“数学”的一些消极的观念固化下来。虽然数学难学,但数学技能对于将来从事各种职业并取得成功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数学无处不在。然而,由于社会和家庭的种种压力,以及在学校中不甚恰当的学习方法,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特别是在做数学题时变得异常紧张,总要想方设法逃避数学问题。于是产生了一批害怕数学却又不得不学数学的人,他们常常处于极端矛盾的心理状态下,也正是“数学焦虑”的存在,阻碍了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其影响表现为:直接阻碍了学生的数学认知过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知识的记忆效率;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 转贴于

三、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及解决对策

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大致为:依赖心理、急躁心理、定势心理、消极厌倦心理、自卑心理等。

1)依赖心理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及解决对策。数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障碍,教师应注重课前布置合理的预习内容,上课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并有意识地设置课堂情境和解题情境,课后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以诱发学生最佳的解题动机,提高解题的自信心。长此以往,既可以激励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造潜能,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解题的成就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和高涨的激励情绪,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从而克服依赖心理。

2)急躁心理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及解决对策。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没对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筛选,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包括“该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针对学生这种心理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保持积极、乐观、平和的心境,消除学生心情急躁,情绪紧张等。帮助学生冷静分析题目的信息材料,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挖掘题目的真实内涵,并适时引导,指点迷津,勾起学生的联想。这样,往往能峰回路转,令学生欣喜万分,解题欲望倍增,进而消除急躁或心灰意冷情绪,提高解题效率。

对管理学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 美国 问题 借鉴

任何理论的出现都是由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现实的社会条件共同作用而成的。历史渊源能够表明一种理论产生、发展、演进的轨迹,现实的社会条件则是推进原有的理论在不断变化的新环境中发展、创新的基础。理论的演进伴随着的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变化,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的深化不断转化成形形的理论,充实着现行理论的体系。当代公共管理学的发展和演进也必然遵循着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以下即对公共管理学的理论起源及现状做一个系统的回顾和描述,从中探寻美国公共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得失,并将其与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进行对比,力求为我国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经验和理论指导,从而真正使理论与实践达到有效结合。

美国公共管理学的理论起源及现状

从标准学术意义上来说,公共管理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真正作为一门完全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理论渊源来源于公共行政学。回顾公共行政学发展演进的历史,其理论源头可以追溯至20世纪初期形成的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和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流行的新公共行政学。发展至20世纪70年代末,公共管理学在公共政策和工商管理两个学科的强烈影响下,终于形成自己的体系。如今的公共管理学已成为一个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的交叉整合型的学科体系。

学术界一般认为,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在1887年发表的《行政学研究》一书,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学科,是公共行政的奠基之作。随后,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一系列的理论随着时间的延续相继诞生。20世纪60年代的布凯南的“政府失败说”,以其实用性和创建性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他们认为,政府官员们追求私利是导致政府管理无效性的必然的结果,因此必须对整个政府的管理体制重新进行设计,否则就不会出现行政改革家们所追求的行政行为的高效率。伴随着西方经济危机的加深,传统的官僚制政府体制的危机也随之凸显,发达国家政府又掀起新一轮行政改革的热潮,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理论于是顺应时代的潮流而诞生。奥斯本认为,官僚制的政府组织形式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而今天的社会环境与官僚组织产生的环境大不相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更加追求效率,因此,用企业家精神来重塑政府是相当必要的。随着时间的演进,先前的理论在风靡世界的同时也遭受到了许多批评,在这些批评之中能够直接针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尤其是企业家政府理论的一套具有替代性的新理论被提出来,即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建立一些具有完整的整合力的公共机构,坚持管理的自由化和管理的市场化理念,关注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扮演的角色。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国内出现了新公共管理运动,以解决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对于公共事务的管理为核心目标。通过对各个学科相关知识的融合,重新创建一个公共管理的新知识框架,从而适应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迫切需要。公共管理学以公共管理问题为核心,融合来自于各个学科的知识,突破了先前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限制。它研究的核心议题是“提供公共服务时,除了拓宽和完善官僚机构之外,其他机构也可以提供所有这些职能”,并围绕该核心展开对公共机构与公共部门经济效益之间关系的研究。公共管理学研究的问题远远包括以往的公共行政学涉及的主题,如公共服务供给、制度选择、政府腐败等。总之,一系列与公共管理相关的理论的提出,共同拓宽了公共政策研究的主题和范围,形成了广泛综合的知识结构框架以及新的公共管理方式。

美国公共管理学存在的问题

公共管理学的可信性。随着上述众多的公共管理理论学说在美国的诞生及发展,公共管理的研究领域大大扩展,所吸收以及包含的知识框架也越来越多。然而,美国的公共管理学仍然存在众多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学者Van Riper就已经提出警告:学者要认真了解公共管理学的历史,否则便会误解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传统。然而,直到2001年,芝加哥大学的林恩教授(Laurence E. Lynn Jr)才开始关注到该问题。林恩在2001年发现,许多著名的学者连学科发展的真实情况都不能掌握,因此他们所建立的理论的可靠性以及所提供的建议的可能性都存在众多疑问。例如,威尔逊在1887年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之后,并无意推广这个并不恰当的主张,这个事实就被当时的众多学者所忽略。

重要问题研究的肤浅。即使众多的公共管理理论发源于美国,事实上,美国的公共管理学者的学术水准以及对政府改革的影响并非如外人想象中那样理想。许多美国学者也没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在某一时刻的公共管理现象,而是只对其作镜花水月式的简单描述,没有深入分析可以随环境、价值以及权力的转变而改变的公共管理的本质。例如,美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严重经济危机,直接致使美国政府权力极度扩张,公共管理部门膨胀,对大企业监管加强,继而导致美国大政府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美国的公共管理学者们在针对具体的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并没有把握住公共管理的实质,与此同时,在关键时刻也缺乏先见之明,没能够深入研究公共政策在运行之初可能带来的后果。

美国公共管理学对我国的启示

鉴于以上对于美国的公共管理学的现状以及问题的描述,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国公共管理学在为该学科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某些重大的问题。因此,认清美国公共管理学的现状,了解美国与中国在公共管理之间的差距和差异,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任晓林教授曾撰文指出:“中国公共管理相关理论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借鉴、学习、吸收与创新的道路,包括对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借鉴。”以下即为笔者总结出的几点启示。

确立公共管理学特有的问题意识。公共管理理论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解决政府问题。根据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定义,公共管理理论就是为解决国家、政府、社会公共事务而存在的。因此,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其根本目的就是改变我国公共管理的现状。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因此,目前的公共管理系统应当根据我国的政治现实,适当而积极地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的决策机制以及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功能。我国公共管理理论成熟的标志就是首先能够准确分析并有效解决中国在公共领域存在的问题,即解决政府管理中存在的内部问题以及与政府自身相关的外部问题。因此,中国的公共管理必须从实证分析入手,注重对经典案例的分析以及组建包含典型案例的案例库,在此基础上建立理论模型和数据模型,并以此为重心来展开相关的理论研究。

对管理学的理解范文5

初三的学生对元素、原子、分子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基本上已经把元素的概念和要素、单元构成的概念混同。而学生对分子、原子也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从元素看,元素确实是宏观上物质组成的要素,基本构成,但是元素究竟是什么,却是我们要在化学中让学生体会的。从分子、原子的教学处理上,我们也要有所侧重,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在此基础上,也要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去了解分子、原子的特征,理解分子原子间的关系,解释一些宏观的现象。

基于以上了解,我在第三章教学中大致分成三大步骤。

一、知识铺垫的过程

我们在物质构成的教学中首要的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微粒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教师必须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图表、电化教学、多媒体课件、影视录像等,加强直观教学,把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形象思维强化认识的表象,从而推进抽象思维的发展。另外,在学生初步形成了抽象概念以后,要加强运用,把抽象概念演绎到具体的问题解决之中,使抽象认识具体化、形象化。

物质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能被我们的感觉器官感知。例如:水、过氧化氢、石头,第二章中进行试验的一些物质,都是我们能够感知的。那这些物质内部的微观结构是怎样的呢?用滴管吸取少量花露水后,可以把花露水一滴一滴挤出;粉笔可以被折成一个个小段,还可以磨成粉,用放大镜观察粉末,还可以看到它是由一个个更小的颗粒组成;这些都表明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当我们把一滴水一步一步地分割,分到一定程度,它仍然能够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但是如果我们再继续分割,表现出的就不再是水的化学性质。

但是,我们肉眼已经无法观察。需要通过眼前的现象告诉学生,肉眼看不到微粒是存在的。到第六章,学生学习的溶液的形成时,我们正好可以联系第三章的知识,明晰溶液中物质分散的形式,区别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在学生已经知道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了解微粒的性质,利用微粒的性质去解释一些宏观的现象。如:手握法检验装置气密性、湿衣服晒干等。知道了物质由微粒构成以后,引导学生去思考: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相同吗?学生都知道是不同的,结合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提出不同物质由不同微粒构成,分子、原子、离子的引出就显得水到渠成。不同物质具有不同化学性质的原因,就是构成不同物质的微粒不同。

同种物质由同种微粒构成。例如:水就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在水中能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就是水分子。大量的水分子聚集在一起以后就形成了宏观上的水,一杯水的质量就是构成这一杯水的所有水分子的质量之和。

学生到这里形成对分子、原子的认识。分子、原子、离子都是微小的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由什么微粒构成就由什么微粒保持它的化学性质。

二、深入理解的过程

电解水后从现象上分析,生成了氢气和氧气,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说明构成水的微粒在通电以后变成了构成氢气和氧气的微粒。利用模型,教具或者视频播放探究水电解的过程。得到电解水过程中的一些基本信息。

在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反应中,保持水、氢气、氧气化学性质的微粒分别是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在反应中水分子被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大量氢分子构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大量氧分子构成氧气。从上述反应可以发现,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不变,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的结构又是怎么样的呢?原子结构的学习正式浮出水面。

水就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在水中能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就是水分子。大量的水分子聚集在一起以后就形成了宏观上的水,一杯水的质量就是构成这一杯水的所有水分子的质量之和。而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就是构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质量之和。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知识的引入和渗透也可以在这里展开。

元素概念的形成,到这里也就变得很方便。

不同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氢气分子中的氢原子,氯化氢分子中的氢原子,双氧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这许许多多的氢原子的总称就是氢元素,都可以用H表示。

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这一观点在第一章中就已经有所呈现,再结合微粒的观点形成的元素概念,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不同物质中可能含有同种元素,物质的总质量也是组成物质的元素质量之和(这里可以为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埋下种子)。

三、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

当学生学会了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看现象,形成了分子、原子、元素的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如:化学式的书写,根据化学式的计算、符号的含义的学习,都要用到在前两个阶段形成的微粒观和形成的相关概念。

对管理学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 细节护理; 急性脑出血; 护理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6.34.05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4-0100-02

急性脑出血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类病症,患者在出现该病后常常会对生命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因此需要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干预,帮助患者改善临床症状,尽早恢复。目前临床对于该类患者,往往会及时进行对应的治疗和干预措施,然后对患者进行护理,临床常用的护理方法就是对患者进行常规干预,但常常很难取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同时无法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认可度,因而探究一种有效的方法,改善患者临床情况,同时提高患者的满意率就成为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课题[1-3]。本次对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5年10月接收的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护理,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细节护理,旨在提高急性脑出血的临床护理效果,同时为临床相关工作提供参考,现将详细情况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5年10月接收的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护理,60例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关于急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且不包括患有严重肝肾等脏器疾病或精神病等可能对本次研究产生影响的疾病患者;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并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0.5~74.5岁,平均(60.35±3.45)岁;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0.5~75.5岁,平均(61.23±4.1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而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即按照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同时对患者病情进行持续监测,发现异常时及时报告给主治医生,便于采取对症措施进行干预;做好呼吸道的护理,使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及时清理患者口腔的分泌物,加强气道湿化;对患者定时翻身,保持患者皮肤清洁,被褥的干净;并做好抢救记录等常规护理[4]。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细节护理,首先对患者病情进行持续观察,并将细节护理融入到工作当中,例如在对患者输液的过程当中,观察患者病情的同时查看输液的速度是否合适,避免因为输液过慢对患者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同时避免因为输液过快,造成患者无法吸收而出现水肿的情况;脑出血患者由于病情出现后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颅内压,造成颅内压出现不同程度升高的情况,此时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在排出的同时,会出现一定的困难情况,影响患者正常呼吸,因此需要帮助患者进行排痰等护理,同时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观察,查看患者有无其他严重不适,并进行对症干预;护理的同时,将细节护理的理念融入进去,例如护理人员需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衣衫应该干净整齐,给患者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时在进行查房翻身和护理时,随时注意保暖,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休息氛围,确保患者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尽快恢复。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进行调查,将调查问卷设置为很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3项,请患者进行勾选,勾选后现场收回,并对作答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总满意率,总满意率=(很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同时观察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将两组所得数据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试验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为96.67%,明显大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在临床中较为多见,患者在出现该病症后对于生命安全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进行对症干预,从而帮助患者得到有效的恢复;临床常用的护理方法就是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干预,但常常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而且护理本身就是相对繁琐的一项工作,如果出现细小的失误和不到位都有可能引起患者不满意,从而出现医患纠纷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不利于医院整体形象的提升;因此在护理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提高对于患者的护理质量,还要能够改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认可度,因而探究相对有效的护理方法就成为医护人员共同关注的课题[4-5]。

细节护理主要是在细节上着手,对急性脑出血的病情状况进行密切的观察,以患者为中心,增强对每项护理工作的细节管理,并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提升护理质量[6]。本次对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护理,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细节护理;从结果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o理总满意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细节护理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效果良好,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因而值得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永稀.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3):104-105.

[2]刘惠勤,魏万梅.程序化护理干预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2):282-284,288.

[3]赵正平,何燕.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0):124-125.

[4]周晓云.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与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9):1846.

[5]孟庆荣.神经外科应用细节护理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248-249.

[6]程华.临床护理干预对10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24):143-149.

[7]李素贞,赵翠梅,梅景华,等.12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院前救护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