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典型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教育典型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范文1

【关键词】学前教育 职业情感 职业知识 职业技能

职业能力是幼儿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也是其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以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为前提,以学生对工作环境的熟悉为基础,以教学实践为根本路径。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单一教学技能的训练,还包括教学情感的培育;不仅包括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教学场景的把握;不仅要求书面考试的成绩,更要求教学实践的检验。

1.职业情感培养

相关研究表明,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动力来自教师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精神。培育职业情感、加强职业认同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前提。职业情感的培养受制于多个影响因素,一是职业本身的趣味性,这种趣味性与学生的个性相关,比如有的学生就喜欢和孩子在一起玩耍,而有的学生觉得和孩子在一起不舒服。这是一种本源性的影响因素,对学生在学校能否踏实地学习本专业知识,走上岗位后能否主动追求教学进步具有重要的影响。二是行业地位。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行业声望和行业报酬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从业选择。幼儿教师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被认为是“看孩子”的工作,没有科学性和专业性可言,而且长期以来,幼儿教师的工资报酬偏低,这些不利的外部因素也阻挡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这一行业的认同与选择。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学校首先应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安排轻松愉快的“交朋友活动”,帮助学生尽早熟悉学前教育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情感,领略职业精神。所谓“交朋友”活动就是让学生与校内实训中心的学院附属幼儿园小朋友结对子开展活动,每周有一个半天的固定时段,学生与结对子的小朋友在幼儿园、学院或附近社区开展各种活动,从最初的自由交谈、讲故事到协助基地园教师开展各种大型游戏活动和户外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孩子的爱心,进而提升其对本专业的认可度,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应充分利用当前社会形势转变和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高度重视的机会,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宣讲会。总之,情感的激发和专业的认同是促进学生职业情感发展的基础,做好这两项工作,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职业知识学习

见习活动虽然不是直接尝试各种学前教育工作,但是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和熟悉学前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对学前教育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和对其专业理论的理解,同时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评价、反思等教育技能,为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教育经验。

学生的见习活动需要学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应由双方教师共同设计与理论教学同步的实训项目,并努力涉及儿童行为表现、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观察、记录与评价等方方面面。在每次学生下园后,还应以教育现场观察与研讨、案例讨论、观察报告、调查报告、教育笔记等形式收取反馈信息,教师及时指导、帮助和小结,并将学生下园见习作业的成绩作为专业课程成绩总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提高学生见习的实效性。模拟仿真教学作为一种具有实践性、动态性、交互性、协作性的教学方法,宜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各个年级的专业学习过程,由双师型教师指导进行,一般应采用小组教学形式,既有模拟仿真教学活动,又有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案例分析和现场点评。应用模拟仿真教学,能有效拓宽理论教学的视野, 缩短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培养未来教师的应用技能,使学生克服面对教育现场、实施教育活动时的紧张、慌乱心理,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

3.职业技能实践

要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按培养方案所确定的最终专业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目标,仅有职业情感培养和职业知识的学习显然还不够。当前,普通职业教育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个应用性的学科,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是学生接受专业教育后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实训与顶岗实习。

3.1 小组项目式实训。

这种模式主要通过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它以项目小组为实训的基本单位,针对专业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或实际工作中的典型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

整个过程在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下,由项目小组学生协作完成。该模式立足于幼儿园实地操作,具有研究性、真实性、针对性、灵活性、规范性和全面性的特点。首先,小组项目式实训采用的是小组工作坊的形式,基本上是三个人一组,学生的组合尽量考虑特长优势互补和能力的强弱搭配,形成学生水平的阶梯式分布,即能对学生实训起到一个自然的激励和互助作用,又能有效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其次,小组项目式实训面对的是真实的职业工作情境和典型的工作任务。在实训项目实施前,每个学生要交出自己的计划或方案,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分析、选择最好的计划,其负责人作为小组项目主管,综合并领导实施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依据现实的职业情景进行富有教育智慧的反思调整与推进。

3.2 坚持多岗实习。

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上岗即到位、多岗位速迁移、发展有潜力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学校应改变传统的学前教育实习,特别是顶岗实习中只安排幼儿园教师这一单一岗位的实习模式,而要求学生在全程化、阶梯式、零距离接轨的职业能力训练活动中,在做强幼儿园教师岗位实习的原则下,拓展保育员、育婴师、0~3 岁儿童早期教育以及学前教育各种培训机构的儿童美术、语言、舞蹈以及学前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实训。这种以幼儿园教育为主的学前教育专业群多岗位的实训活动,能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的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祁海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及培养.辽宁教育研究,2003, (11).

[2] 何立立,关金.沈阳市优秀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调查.辽宁教育研究,2003,(10).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范文2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 音乐课程 改革策略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背景聚焦

2011年10月8日,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以下简称《意见》)文件,对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标》)这一纲领性文件,提出10条实施意见,指出教师教育培养机构要“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①。

随着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各个师范院校从不同角度对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从事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的高校教师也开展了相关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学界对《课标》的解读和研究以理论性研究较多,实践研究较少;关于小学、中学职前教师培养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较多,关于幼儿园职前教师培养课程改革的研究不多;而从《课标》入手,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改革的研究非常少,结合《课标》的基本教育理念,探索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更是基本没有涉及。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长期以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要么沿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体系,注重对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专业性培养;要么就是“蜻蜓点水”式的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注重对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音乐教育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在于现有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音乐教学内容组织不合理、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单一等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承担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所需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教育实践能力,已不能适应当下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所以立足《课标》 “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贯彻教育部关于《课标》的实施意见,改革现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三、结合《课标》理念进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策略

如何结合《课标》的基本理念,进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笔者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改革现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目标,力求“育人为本”

一直以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两种倾向,一是沿用中师、幼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培养出面向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技能突出的幼教人才,“重技轻艺”;一是沿用部属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培养出面向中师幼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深厚而实践技能稍弱的理论研究型人才,“重理轻技”。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转变,越来越需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面向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良好的音乐专业技能,具备有持续专业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的现代幼教专业人才。而原有的两种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当前幼儿园教育的需要,亟待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课标》中指出:“幼儿教师是幼儿音乐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支持者、引领者,在研究和帮助幼儿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专业发展。”要实现这一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首先要做好表率,践行“育人为本”观念,争取做学生音乐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支持者、引领者,与学生共同成长与进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应引导学生在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实践,丰富自身的专业体验,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学会因材施教的方法,关心帮助每一个幼儿的成长,为幼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好基础。在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帮助、支持学生奠定下今后作为专业人才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既有“育人为本”的观念,又有“育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基础。厘清了这一观念,结合《课标》的要求,我们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新的音乐教育目标应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音乐教育观、儿童观的培养目标,音乐素养的培养目标,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目标,音乐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所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习得良好的音乐素养,养成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奠定良好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基础,具备儿童音乐教育实践的能力。音乐教育观、儿童观的培养要以观念养成为抓手;音乐素养培养要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为重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要以幼儿园音乐教育需要的为标准,够用为原则;音乐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幼儿成长的需要为基础,突出“育人为本”。

(二)改革现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内容,凸显“终身学习”

《课标》指出:“ 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实现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增强适应性和开放性,体现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在《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要实现这一发展要求,同时解决学时少、班额大、学生音乐基础薄弱的现实存在,课程内容的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实现音乐内容的分类综合,避免知识的交叉重复,优化知识结构,为适应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发展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声乐、钢琴、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欣赏、钢琴即兴伴奏、合唱指挥、儿童歌曲创作等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和内在知识体系的特点,考虑学生今后教学的需要,笔者提出将音乐课程分成三大类课程来教学,即声乐类课程、器乐类课程、音乐教法类课程。

声乐类课程包含:声乐演唱方法、技巧与演唱形式,视唱练耳,儿歌表演唱,合唱指挥等内容。

器乐类课程包含:音乐知识与音乐作品鉴赏,钢琴基础方法与技巧,儿歌即兴配奏,钢琴伴奏等内容。

音乐教法类课程包含:幼儿音乐集体教育活动实践,幼儿歌唱训练方法与技巧,幼儿钢琴演奏训练方法与技巧等内容。

三类课程内容实现了相近音乐知识技能内容的综合,实现相关领域的系统化、规范化,同时又涵盖了学生今后从事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增加学生个体音乐教育实践的相关内容,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在以往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的内容的关注,而忽略对学生“教”的内容的关注。注重对学生自身音乐技能掌握多少的关注,忽略对学生传递知识能力的发展,常常出现学生自身具有优秀的演奏技巧、演唱技能,但不了解幼儿的音乐学习特点,缺乏幼儿教育活动实践的机会,无法把自身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幼儿,不能有效地组织幼儿音乐活动,无法在幼儿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充当有效的支持者、促进者,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与专业发展。所以要使学生获得不断的发展,就需要增加学生个体音乐教育实践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特点,如幼儿声乐能力、器乐能力发展的特点,给予学生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特点,学会设计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组织的基本方法与手段,学会根据幼儿情况和教学实际条件调节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手段,从而让学生具有音乐教育活动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在实践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吸纳幼儿园音乐教学改革前沿知识与成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加深专业理解,适应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逐渐深入影响到当前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幼儿园音乐教学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幼儿园音乐教学方式的改变,到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的拓展,都发生着深切的变化。从对幼儿音乐学习内容的关注到对幼儿音乐学习品质的关注,从对幼儿学了多少首歌,跳了多少支舞的关注到对幼儿音乐学习过程的愉悦与否的关注,无不体现出当今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中对“人”的关注所发生的重大变革。而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与幼儿园脱节的现象较严重,如承担音乐教学的教师闭门教书,知识观念更新不足,使用的教材陈旧,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教学案例缺乏,音乐教学内容、方法等严重与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实际脱离。所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迫切需要吸纳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最新研究成果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如幼儿园音乐游戏活动优秀案例、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模式、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组织方法,保持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和完善,才能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幼儿音乐教育动态,以适应当前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

(三)改革现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手段和方法,突出“实践取向”

《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现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大多还是采用讲授制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观念还停留在教给学生多少东西,而不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学习,缺乏主动学习的驱动,所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1.借用多媒体资源,丰富音乐教学的课堂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实践。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来临,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音乐教学手段:如鼓励学生课余搜集优秀的声乐曲、钢琴曲;在网络上查找曲谱、幼儿音乐教育案例;收看相关的音乐教育视频;利用qq群实现师生的课余交流互动等,力争构建出一个立体的音乐学习通道,避免学生音乐学习信息仅仅是从教师讲授的单一渠道获得,促使接受学习的通道变得多元化、立体化,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实践,锻炼学生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

2.采用情境教学方式,创设愉悦的音乐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兴趣。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基础差,缺乏自信心,缺乏参与音乐实践的信心,创设愉悦的音乐教学场景,采用多种练习方式,给予学生当众演唱、演奏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 如可以“在钢琴课堂教学中可采用齐奏、合奏、重奏、个别弹奏等逐渐递进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胆量,消除弹奏的心理障碍;同时为了辅助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安排、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技能展示、表演及比赛,走出琴房和教室,展示自己学习成果, 踏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如儿童歌曲即兴伴奏比赛、自弹自唱比赛、四手联弹比赛、独奏比赛等等”② ;可以在声乐演唱教学中采用齐唱、独唱、表演唱等逐渐递进的方式,让学生习惯当众演唱,逐渐形成良好的歌曲范唱能力,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成长。

3.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感受音乐教育的魅力,积累音乐教育实践的资源。

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又称个案研究法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形象直观的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育实践的能力。如钢琴教学中对典型乐曲弹奏,可以有效促使学生掌握钢琴演奏的基本奏法;声乐教学中对典型歌曲的演唱,可以促进学生对歌曲演唱基本方法的掌握;儿歌配奏中典型儿歌的学奏,让学生学到儿歌配奏的一般步骤:确定调式、分析选择和弦、选择音型、确定终止式、编配指法、儿歌弹奏,从而掌握儿歌配奏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模式的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典型的幼儿园歌唱活动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参与分析和讨论,了解幼儿园歌唱活动的基本环节:导入、新授环节的设计、音乐活动过程的设计、活动延伸,从而促进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感受到音乐教育的魅力,积累音乐教育实践的资源与能力。

4.采用模拟课堂的教学方式,熟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的基本流程。

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教师或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和谐的、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法。采用模拟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教师或幼儿)更直观的熟悉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流程,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组织的方法与技巧,构架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以此锻炼教学技能、实践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为正式走上讲台做好准备。

5.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检验学生音乐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音乐教育资源,具备了较高的音乐专业技能,熟悉了儿童音乐教育流程的基础上,可以从课堂内的实践转移到课堂外的实践,深入幼儿园一线进行音乐教育实践。借用幼儿园真实的音乐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实践音乐教育活动,如让学生组织一次歌唱活动、组织一次打击乐演奏活动等,可以充分的检验学生掌握音乐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水平,并可以通过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让教师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弥补,从而通过多次的活动实践,提升学生的音乐教育实践能力。

新《课标》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教学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从学科现状出发,结合当前音乐教学实际,立足《课标》“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探索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期待更多同仁关心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ER2013-008)。

注释: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范文3

关键词: 《中外学前教育史》 教育讲古团队 教学实施

《中外学前教育史》是我校学前教育(师范)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28个学时,2个学分。开设该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外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情况,掌握中外主要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考察、分析学前教育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以致用。作为该门课程的主讲教师,我一直重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成功申报了绍兴文理学院第五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现将该改革项目的一个成果――“《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学习团队的实施”推介如下,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团队是指为实现某个共同目标,完成某个共同任务,由两人或两人以上所组成的相互依赖、影响和促进的集体。学习团队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学习目标、教学目的,完成某个特定的教学任务,两名或两名以上学生通过分工协作而开展的形式多样的集体性的学习和教学活动。《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的实施对象是我校学前教育(师范)131班,该班有41个学生。根据该班的班情、学情,依据学习目标明确性、学习态度端正性、学习方法正确性、学习兴趣广泛性与学习能力互补性的组建原则,我们组建了教育讲古、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模拟上课、成果展示等五个课程学习团队,不断培养学习型学生,促使学生合作共赢,和谐共享,博采精华,吐故纳新,勤思善学,学用结合,成长成熟,异质互补,提升超越。每个课程学习团队的实施情况有同有异。

一、教育讲古团队的实施

该团队要求学生能够流利流畅、声情并茂地讲述中外古代儿童教育故事,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思想精华与现实启迪,能够联系中国和外国的历史与现实、古代与现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组建该团队,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和幼儿故事讲述能力。

(一)选编教育故事

学习中国学前教育史时,学生选编了“孟母三迁”、“曾子杀猪”等经典儿童教育故事;学习外国学前教育史时,学生创编了“柏拉图的教育故事――论坚持”、“昆体良的教育故事――论游戏”等多种寓意深刻的教育故事。

(二)讲述教育故事

学生事先将教育故事制作成课件,熟悉教育故事内容,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脱稿讲述教育故事,概况该教育故事的启迪或价值。一个学生讲述“曾子杀猪”时概述:“古人教育幼儿时非常注重言传身教,注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用自己言行一致的处事原则为孩子提供一个学习榜样。希望大家今后无论是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师长,都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三)评价教育故事

教师事先将“教育讲古评分参考标准”分发给学生,师生对照标准,既要评价讲古者的基本功、表现力和创意,发现其优点,找到其缺点,指明其今后努力的方向,又要评价教育故事主题的鲜明性、人物的独特性、情节的曲折性、结构的完整性、内容的丰富性、语言的质朴性与启迪的教育性。

(四)开展总结反思

讲古者要总结教育讲古的优点与缺点,反思所得、所失、所疑、所难。一名讲古者写道:“优点是讲述教育故事较流畅,声音较响亮,语速较合适,表情和动作较适当。缺点是教育故事与现实启迪衔接不恰当,现实启迪概括不全面。”通过总结反思,力争探索出教育讲古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二、案例教学团队的实施

该团队要求学生能够精选案例,研析案例,例证理论或观点,能够从各个案例中分析、比较各种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概括出某些一般性的教育原理。组建该团队,重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其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精选案例

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精选案例是有效进行案例教学的良好开端和重要保证。教师要求学生阅读中外教育名著,如朱熹的《童蒙须知》、张雪门的《幼稚园教育概论》、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福禄培尔的《人的教育》等,选择具备一定典型性或代表性的案例。

(二)研析案例

研析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主体部分。教师是研析案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讨论各种案例,引导他们剥去各种案例的非本质属性,揭示其内部特征及案例与教育理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促使案例教学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例证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善于用各种经典案例验证学前教育家的各种教育理论观点,揭示出案例与观点之间的关系,使案例和观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使教育理论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如学生用各种经典案例验证了陈鹤琴的“小孩子好游戏”、“小孩子喜欢合群”、“小孩子喜欢被称赞”和“小孩子都喜欢野外生活”等儿童心理特征。

(四)总结评价

案例教学结束后,学生和教师都应进行总结评价。学生既要总结评价自己的优点,又要总结评价自己的缺点,增强反思性学习能力,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创见,充分肯定各种见解的合理性,同时指出其不足之处,让学生自己补充纠正,切忌简单公布“标准答案”。

三、课堂讨论团队的实施

该团队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准备,深入研讨,解答疑惑,总结反思,能够从讨论中更全面地解析问题,更深刻地掌握知识,更系统地表达结论。组建该团队,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设计讨论题目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设计讨论题目。陈鹤琴是中国现代一位杰出的学前教育理论家和著名的学前教育实践家,其幼儿教育思想是系统和深刻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我们设计了多个课堂讨论题目,现举例如下:“陈鹤琴是如何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育方法的?”“陈鹤琴列举的当时中国普通幼稚园存在的四种弊病现在还存在吗?为什么?”“陈鹤琴幼儿教育的内容与现在幼儿教育的内容有何共同点?有何不同点?原因何在?”“陈鹤琴详细记录了他儿子陈一鸣言语发展的情形,总结出儿童一般言语发展阶段。你认为这合理吗?为什么?你觉得应该怎么做?”上述讨论题目角度独特、新颖别致,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点燃其思维火花。

(二)提出讨论要求

为了深入开展讨论,保证讨论的有效和高效,教师提出以下四个讨论要求:“班级分若干小组,每小组讨论1个问题。”“每小组选定主持人、记录员、质疑者、发言人和总结人。”“每小组课前准备好讨论的各种事宜,上课时开始发言(8分钟以内),然后提问与答疑。”“每小组讨论后进行反思与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三)做好讨论准备

首先,学生应审好题目。审不好题目,无法实施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题意,理清思路,理解重点问题。其次,要充分准备角色。如主持人、记录员、质疑者、发言人和总结人等各个角色,既要做好必要的物质准备(如发言稿、摄像机等),又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如克服怯场心理、害羞心理等)。

(四)组织讨论活动

讨论开始后,主持人主持本组讨论,介绍小组内的任务分工等;发言人就本组讨论的题目发言,表达观点;质疑者反驳发言人的观点,发言人再次论证自己的观点,双方激烈讨论与争辩;总结人系统总结本组讨论的得失,赞成与反对的观点;记录员真实客观记录本组讨论的实情。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的讨论,及时调整讨论的重点、形式、方法与方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全面的讨论,不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五)开展讨论总结

课堂讨论团队的主持人全面总结了“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课堂讨论”的优缺点,推动讨论教学的改进与完善。教师开展了讨论总结,概括为:“准备充分,资源丰富;全员参与,多向互动;问难答疑,论辩激烈;优缺并存,扬长补短。”

四、模拟上课团队的实施

该团队要求学生能够做好备课、上课和评课等活动,能够从中学会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了解教学对象,调控教学环境。组建该团队,重点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创新能力,形成学生的实践智慧,塑造学生的教师角色。

(一)认真备课

模拟上课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就学前教育制度史的某些教学内容模拟上课。学生备课与教师备课的内容要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如学生认真准备“中国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教师认真准备封建社会时期“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等。学生认真准备“古代希腊的学前教育”,教师认真准备古代希腊时期“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史想”等。教师要修改学生的教学课件,学生完善教学课件后才能够上课。

(二)精心上课

学生运用恰当教学方法,精心讲授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学生上课时教学语言规范,仪表举止得体,教态自然亲切,教学互动适度。

(三)科学评课

教师课前将“模拟上课评分参考标准”分发给学生,师生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素质、教学效果与教学创新等方面进行科学评课。美国著名的教育评价学者斯皮尔伯格说:“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一次务实的科学评课会使施教的学生改进不足,使听课的学生获得启迪,不断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

(四)总结反思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现在的学生要成为将来的名师,只有不断总结反思。一个施教的学生善于总结反思,撰写了以下感言:“优点是流畅地讲完了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详略得当,条理清晰,课件精美,图文并茂;缺点是声音不够响亮,板书不够工整。”字数虽然不多,但句句是肺腑之言。

五、成果展示团队的实施

该团队要求学生能够及时记载与分析教育讲古、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模拟上课等团队成员的表现,适时展示各个课程学习团队的成果,能够从中学会解析教育文献,整合教育资源,凸显教育成果。组建该团队,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得与处理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一)及时记载

该团队成员选用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设备,或利用钢笔与纸张等文具,将深刻的教育讲古、精辟的案例教学、激烈的课堂讨论和精彩的模拟上课及时记载下来,保证其完整性、系统性与真实性。上述文献以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呈现出来,是最基本的信息源。

(二)认真分析

该团队成员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等方法,认真比较对照上述各种文献,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为作鉴别、下判断、得结论、制展览提供确凿有据、可靠可信的信息。

(三)适时展示

该团队成员在期中和期末两个阶段,依据科学性、教育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标准,将教育讲古、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和模拟上课等团队成员的成果制作成板报、墙报或多媒体课件,适时展示出来,供师生赏析与品评。

(四)总结反思

该团队成员善于总结反思,善于改错纠过,善于认识、提高与完善自己。一名成员进行了中肯的总结反思:“优点是做成果展示时思路较清晰,结构较合理,框架较明朗。缺点是拍摄的部分图片比较模糊,视频剪辑技术不高。今后要掌握摄影技术与视频剪辑技术,制作更加精美的成果展示,不负众望。”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范文4

一、依托课题研究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认真组织

我省幼教学会“十二五”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并推荐优秀、有价值的课题参加中国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二五”课题的申报工作。

2.对通过立项的课题进行分类分片,注重不同类别、不同片区课题的过程指导。

二、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的指导,推进我省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1.积极协助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指导各地按照下发的《省乡镇中心幼儿建设基本标准》要求建设或改建一所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加快乡镇幼儿园的建设。

2.积极协助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以结对帮扶、教学观摩、跟班培训等不同形式,组织开展全省第三届乡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及骨干教师培训。

3.继续协助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做好省级示范幼儿园结对帮扶乡镇中心幼儿园活动,及时发现典型经验,进行推广,让全省农村幼儿能享受优质教育。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全面提升办园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

1.开展2011年度教师案例和论文评选工作,并推荐优秀论文参加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组织的“学习和贯彻《纲要》实践经验征文评选”活动。

2.积极协助省教育厅基教处开展优秀省级示范幼儿园、省级示范幼儿园的评估和复评工作。

3.协助省教育厅基教处开展全省第五届幼儿教师技能技巧竞赛活动。

4.协助省教育厅基教处开展全省幼教行政干部和省级示范园园长的培训工作,推进幼教队伍建设工程。

5.组织开展《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与培训,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幼儿园的保教工作的指导。

6.协助省教育厅基教处继续开展以公办省级示范幼儿园为依托的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试点工作。

7.继续协助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做好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重新统计、新会员发展和会费的足额收取工作。

四、加强民办幼儿园的管理,规范全省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范文5

1.1《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尽管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了改革,尤其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但在学前教育学的实践教学内容上,仍然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教学内容繁、难、偏、旧,且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学前教育工作实际差距较大,滞后于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实际,理论教学替代了实践教学,既使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也只让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匮乏、随意,缺乏系统性和应用性,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进程。

1.2《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当前,《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多以讲授为主,只注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学生的学习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中,教师教学很辛苦,学生学习更疲倦,甚至面对枯燥乏味的知识,学生处于被动记忆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极差。

1.3《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形式缺乏多样性

高职《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实训。高职《学前教育学》的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教学计划、规范的实训方案。实训教学目标不明确,理论教学的学时远远高于实训教学的学时,教师在主观上不重视实训环节。一方面,从校内实训来看,学前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不够完善,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使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严重脱节,更谈不上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从校外实训来看,学生见习的时间很难保障,随意性较大,即使学生实习时间比较充足,一般实习时间为半年或一年, 但基本上去幼儿园实习都由学生自主选择,分散实习,而且学生选择的实习单位多数是私立幼儿园,缺乏科学有效的专业指导。

1.4《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评价缺乏实效性

目前,《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仍然以闭卷笔试为主,评价内容局限于书本中的基本理论,即使有考查学生实践能力的实例分析题,所占比例也微乎其微,学生基本上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导致学生考前背讲义、考后忘讲义,高分低能,即使有的学前教育学教师将平时考查与期末笔试相结合,但笔试成绩占相当大的比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降低了学习学前教育学的兴趣,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2.1 以职业发展为导向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

2.1.1 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合理地进行整合,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将学前教育理论最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增加实践教学授课时数,使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研究当今学前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学以致用。

2.1.2 合理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开发学前教师职业素养训练模块

《学前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不仅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更应具有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的迁移能力。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国家和社会对学前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需要岗位职业能力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师应重新审视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教学开发学前教师职业素养训练模块。具体内容如下:(1)学前教师职业素质训练模块;(2)幼儿园教育活动训练模块;(3)幼儿园环境创设训练模块;(4)幼儿园的管理与领导训练模块等。

2.1.3 强化职业能力训练,改革教学实践方法

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应遵循高职学前教育规律,构建师生积极参与的互动课堂,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可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直观教学法、情境模拟法、调查实践法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学前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正具有从事未来学前教育工作所必需的职业能力。

2.2 以实践能力为本位构建实践教学实训模式

实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应依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解决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全程实训模式。

(1)课堂教学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前教育学》实训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通过分析与讨论典型案例,观看幼儿园教育教学实录、设计幼儿园教学活动方案,在师生的双向互动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设计中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课时比例应各占50%。

(2)校内实训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根据教学需要建立专业实训室,包括蒙台梭利教育训练室、感觉统合训练室、奥尔夫音乐训练室、亲子教育活动室、微格教室、学前教育模拟实训室等。在实训室活动中,在学前教育理论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技能模拟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组织开展活动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3)校外实训即幼儿园教育见习与实习,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一方面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另一方面科学建立一支由幼儿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组成的实践教学指导团队。同时,在实践教学安排上实行三年一贯制,即学生从入学之日起按学期划分阶段有计划地深入到幼儿园教育见习与实习:第一、二学期主要结合学前教育理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环境以及各种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第三、四学期在幼儿园见习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到幼儿园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散实习,第五、六学期集中实习或顶岗实习。这些形式对学生的从业素质与从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了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多层面岗位的适应能力。

2.3 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健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具有监督促进的作用,而且可以实现以评价促教、以评价促学、教学相融、教学相长的目标。

2.3.1 实施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内容评价

《学前教育学》实践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职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等内容进行考核, 尤其重视职业技能的考核,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学生平时出勤、学习表现、调查报告、课堂参与程度、实训、期末考核等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分配考核内容的权重。其中,平时成绩10%,调查报告5%,实训43%,期末考核42%。知识的考核重点体现在理论联系并应用实际能力方面。

学前教育典型案例范文6

作业,对教师来说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对学生来说,是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收获成功的平台,因此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前教育学》是中职幼师专业必修的理论课程,单单依靠课堂教学毕竟容量有限,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但是如果作业只是机械式地重复教材内容,不仅枯燥乏味,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发挥其教育功能。因此,《学前教育学》课程应该设计有效的作业,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有效作业设计的特点

(一)富有挑战性

有些教师总担心学生缺乏思考能力,布置的作业大多只是对所学知识机械式的重复,这其实是对学生的轻视。中职学校的学生虽然知识学习的水平较低,但是很多学生的思维很灵活,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适当增加作业的难度和灵活性,避免枯燥乏味,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查阅资料、独立思考、相互交流甚至争论,在学习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二)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作业,问题通俗易懂且有针对性,注重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作业,能满足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和兴趣,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选取自己擅长的领域来完成作业。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创新,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愉悦和成功的体验,促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实践性表现在其理论来源于学前教育实践,同时这门课程的建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学前教育实践。因此《学前教育学》的作业设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教育基本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基本的教学技能,把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教育学理论与其他相邻学科相联系,重视教育问题和现象的分析、思考和探索学习,培养学生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使幼师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工作中能更快地适应教育工作岗位。

三、《学前教育学》有效作业设计的类型

(一)拓展型作业

拓展型作业是指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课外阅读或文献检索,使学生不局限于教材知识和课堂上教师的讲授,额外收集教育信息、拓展知识的一类作业。在现今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学会利用各种信息传媒来获取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引导学生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信息媒介,了解教育新动向、新成果,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的新发展和新变革,了解现代科技、信息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等,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对学习学前教育学这门课程是非常有益的。

(二)体验型作业

体验型作业是指让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实践,丰富学生的直接体验,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一类作业。如:教学活动设计、模拟课堂、幼儿园见习实习等。《学前教育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不能只偏向于理论阐述,应该多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的教育技能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也可以利用学校组织的见习和实习活动,让学生模拟幼儿园教师的行为或进行某项技能的练习。幼师生只有储备一定的教育技能和经验,毕业后才能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

(三)评价型作业

评价型作业是指运用所学的学前教育理论,对教育问题、教育现象进行分析并独立作出判断的一类作业。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教育教学工作中真实的、典型性的、富有启发性的、新颖的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学习,学生对案例或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时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鼓励创新。完成这类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既要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还要自己选取评价角度、找到判断的依据,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反思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