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艺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装饰艺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装饰艺术论文

装饰艺术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装饰绘画汲取了优秀的中国及世界传统文化营养,使得其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下文化艺术处于多元化格局的大文化语境之下,把握时代的脉搏,以现代的全球化、多元化文化观念,以及后现代主义、和合的审美视角来审视装饰绘画的认识观,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

一、装饰绘画本体语言的内涵

沈柔坚先生说得好:“任何一个画种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强调特点为的是能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它的规律性,求得更充分地发挥它的特殊效果。”的确,任何一个画种都有自己的特点,装饰绘画是一种既现代又传统的艺术形式。我国装饰绘画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历代的新陈代谢,新旧交替,从远古时代的彩陶,商周的青铜器,春秋战国的漆器,到汉代的像砖,魏晋至唐宋的敦煌壁画,明清的民间木版年画……上下几千年,形成了我国装饰画独具风格的艺术传统。装饰绘画脱胎于装饰艺术,它之所以能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意趣,即装饰画的本体语言。装饰画的语言包括“求变”的语汇,即寻求“变化”的构成元素;求美的“语法”,即追求形式美的法则;求合的“句式”,即综合多变的表现方法,三者的有机结合,焕发了装饰绘画的独特魅力。

二、装饰绘画的语态认识观

装饰绘画灵魂是求美,形式美感高于一切,即形式高于内容。这正是装饰绘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装饰绘画艺术功能在各种绘画中比较起来更长于歌颂、象征、启发、诱导”…的原因。正因如此,装饰绘画被有些人认为是肤浅的,缺乏崇高的审美理想,而难登大雅之堂。艺术就像一个大舞台,各种艺术形式就像不同的演员,它们在艺术的舞台上极尽能事表现自己,目的是在愉悦中教育观者。在这里,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任何一种客观存在的艺术形式,都有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条件,当然这是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前提。

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全球化”的生存趋势也影响着艺术领域,艺术语言、艺术风格趋向国际化、多元化,而多元化、民族化的文化特征,使得装饰绘画在现代社会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和特殊的艺术价值。装饰绘画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语言形式,审视装饰绘画的语态认识观,具有现实的社会价值。

1.装饰绘画的“现代”时态认识观

“现代”时态的语态认识观,是将装饰绘画的语言,放置于当下的时代文化大背景之下,使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保持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装饰的风格是以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中心思想为基础一~诸如宗教、哲学、王权、风俗、实用和唯美等意识形态所产生出的装饰艺术,往往会形成一种不同于前一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已故工艺美术家陈之佛先生曾说:“装饰艺术即是思想的表性,故装饰亦与其他美术同样有其时代的背景。埃及时代的装饰,希腊时代的装饰,罗马时代的装饰,文艺复兴时期的装饰,王权中心的装饰,自然各自由时代思想为背景而表现出来的。”由此可见,任何艺术形式、美术样式都不能脱离当下的时代文化背景。要坚持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就必须将其置于当下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只有坚持“现代”时态的认识观,才能更准确、更有效地反映时代的精神。

(1)全球性、多元化的时代背景

当我们穿着牛仔裤,吃着肯德基,喝着可口可乐,看着世界足球赛,挂在互联网上聊天、购物,欣赏着高清好莱坞大片,谈论着次贷危机、金融风暴的时候,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在人们的13常生活中,正在发生着全球化的过程。“全球化”是一个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多维、复合的概念。全球化不仅带来了全球经济的相互依赖,也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当代中国文化正处在全球范围的国际性文化交流的大环境中,中国艺术也在这样的语境中转型。一个民族的艺术想要得到振兴发展,必须吸收他种文化先进的、科学的、有益成份,经过异质同构,使民族民间的艺术获得新生。“当一项艺术开始拒绝向另一项艺术吸收营养时,它就开始僵化了。”丁韶光先生的重彩装饰绘画,就是传统中国重彩画与西方现代观念的完美结合。丁韶光先生的画作融中国线条、中国风格的重彩、敦煌主题,以及西方画家毕加索和马蒂斯创作中的平面变形人物于一体,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的现代装饰重彩画。由于有中国古代工笔重彩的传统技法、又有西方装饰绘画的韵昧以及世纪末分离派艺术的情趣,丁先生的现代装饰重彩画作品能为东西方普遍接受。

(2)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

后现代主义也是当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出现的哲学思想潮流,它深受尼采、弗洛依德的影响,表现出深刻的怀疑主义和反本质主义。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艺术家试图突破传统审美法则的约束,淡化和消解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主张艺术贴近民众,大量采用大众传播媒介。在多数作品中带有某种戏谑的调侃的意味,带有强烈的娱乐性。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探索,实际上都是要求改变以往西方文化艺术“人”的“主体”和“物”的客体相分离、相对立的状况,以人们需要为本,进入“人”和“物”、“主体”和“客体”相联系,相融合的更高的境界。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同传统文化的联系,在其创作中,传统被引用、被改造和重构,使之生成新的意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的装饰艺术吸收历史上各种装饰风格,汇集了各种文化、历史、美学和视觉语言的材料,表达出了从未有过的多种多样的方式;鲜亮色彩的不调和,在自然中看似矛盾的材料组合,奇异造型的堆砌,让材料自身说话,以表达个人情愫,使艺术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美国艺术家麦克·j·阿信布莱纳的作品常以玻璃、金属、麻绳以及树皮等材料制作,以表现“骨骼”为主,以此来象征战争之恐怖。他的作品通过综合材料和奇特的造型构成关系,给人的视觉和精神上带来强有力的刺激,风格独特、制作精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和合的审美趋势

自从“国家问世界”转变成了“全球世界”,许多知名学者提出了关于全球文明的见解,其中先生与张立文先生的学说最有代表性。先生认为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我国文化应在“天人合一”、’中和位育”、“和而不同”的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上,加上新人文精神的追求,促进世界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元和谐共生状态;张立文先生指出,中国文化目前面临着人类共同的五大冲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不同文明间。他根据和合生存世界(地)、和合意义世界(人)、和合可能世界(天)的原理,提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用和合观来化解冲突、构建新文化。“和”即和谐,和睦,和平;“合”即融合,结合,合作;“和合”即是两种以上不同要素的协调、结合、融合与和谐。和合包括了冲突和融合,冲突是融合的原因,融合是冲突的结果。这些不同的要素处于共同存在、共同生长的状态。

滕守尧先生在《审美文化与艺术生存》一文中指出了文化与艺术的关系,“一种健康的文化最终必然发展成一种审美文化,而审美文化就是以文学和艺术为核心的文化,就是物质生活不断向审美和艺术的层面提升的文化,也是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文化。”张先生的“和合”的文化观建构了“融突”、和和愉悦、审美意象,以及审美体验的主客体、情与景、心与物、善与美的融突和合。这些和合美学要素的构成方式,是最具生命力的方式,是艺术创造和心灵境界的生命活动。但它们只有在融突和合中才能获得生命的存在、延续以及发展,“全球化”、“多元化”、“后现代主义”、以及“和合”的审美趋势,是装饰绘画本体语言的大语境,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要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就要坚持“现代”的语法时态。

装饰绘画的“主动”态认识观

装饰绘画本体语言的演进和丰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在不断地自我增益、完善中成为了语汇丰富、句式多样的语言形式,它不断以主动的姿态完善自我,作为主体的创作者也应以主动的姿态坚持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

自然界的物种多种多样,才使得整个生物世界的生态保持着平衡;人类的艺术世界也因为不同艺术门类,不同画种各自独立的面目,才使整个文化艺术世界生机勃勃。纵观人类艺术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艺术门类都具有其它艺术门类不能替代的本体语言。同样是戏剧,话剧不能代替歌剧;同样是曲艺,相声不能代替小品;同样是绘画艺术,油画不能代替版画,水粉不能代替水彩,装饰不能代替装饰绘画。不同艺术门类的本体语言构成了艺术种类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根源,就在于客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人们审美感觉能力的丰富多样。装饰绘画以其独特的面目和形式,记载和表达了人类的情感,扩大了人类的审美感受,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如果装饰绘画不坚持自己的本体语言,而向某一大画种看齐,那它就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因为装饰绘画原本就是借助于别的画种的表现方式,由于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得以脱离依附,具有任何画种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装饰绘画如果放弃自身的本体语言,就等于放弃了装饰绘画本身。

装饰绘画在装饰艺术的母胎中经过了漫长的孕育,并且逐渐成形、不断完善起来的,正是由于充分发挥了装饰绘画在材料、技法、风格等方面的特性,才使得装饰绘画能从装饰艺术的母胎中脱离出来,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绘画表现形式。当代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现代人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装饰绘画所特有的轻松、乐观、唯美,正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压力,释放不良的情绪。试想,一幅冷色调画面、图形简洁明快新、线条圆润优美、微微流动而有韵律感的长形现代装饰绘画作品,置于工作节奏快、严谨、高效的现代高科技企业的办公室、会客室、休息室内,人们会产生惬意、舒畅、平和的心情,起到了缓解现代工业环境下的人们的紧张和不适感。再如,将质地粗矿的大型纤维艺术品,缀以自然属性的竹材、木块、或粗陶、石块,搭配色彩不同的织物,作成装饰壁饰作品放置于某人工智能齐全的现代化办公环境中,就会打破单调、冷漠的人工化的空间氛围,激发出人们对自然的追忆,产生返朴归真的亲切感。这说明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以及由本体语言而产生的独特审美魅力,在当代社会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装饰绘画的本体语言蕴涵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每一位从事装饰绘画创作的工作者,都应充分发挥装饰绘画的特点,在当代“全球文化”的大环境下,坚持装饰绘画的语态认识观,并将它运用于创作中。

装饰艺术论文范文2

“陶艺”概念一般分为两个基本的概念。一个是传统意义上的“陶瓷艺术”的简写;另一个是独立的新词汇———“陶艺”(当代陶艺或者现代陶艺)。“陶瓷艺术”在当代更多的指向是一种“传统陶瓷文化”的代名词,它具有传统陶瓷文化的一切象征意义。而“当代陶艺”概念是相对于传统陶瓷概念而新提出来的新定义。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使用这样的概念,这也仅停留于局部的语言交流与理论讨论层面。“陶艺”概念注重更多的是指一种陶瓷个性化语言的表述,是一种传统陶瓷艺术表现不曾涉及的新的艺术形式。相对于传统陶瓷的概念,现当代更注重材料本身泥性的表现,以及艺术家在造型及其釉色上全新科学探索与尝试。在这样的一种创作观念下,许多陶艺家的创作不再是为“实用主义”所局限(当然许多现代陶艺作品依然选择实用主义创作的原则),或者不仅简单的以“实用主义”为原则,而是以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的形成与创造。在创作作品时,或者在品评的原则上,传统的评判标准已经无法满足这些作品的实际传达内涵。在工业浪潮冲击下的西方国家在20世纪中期已经开始,不断出现许多和现代艺术浪潮观念相融合的陶艺家。诸如对现当代艺术各个艺术流派观念的吸收而衍生的同抽象、表现、波普、极限、超写实等风格相吻合的各个代表艺术家和代表作品。“陶艺”是个外来词汇,一般认为日本20世纪30年代开始使用“陶艺”一词,但不管怎样其涵义已非传统陶瓷艺术的名称所能加以概括。

传统的“陶瓷艺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艺术特色以及在评判标准上都有自身的艺术标准和价值。例如,唐代的三彩艺术,以肥为美的大国造型风格;宋代精致简约造型的推敲及其釉色内敛的表现与追求等。现当代陶艺的造型与装饰在国际范围内同样具有着各自时代民族与地域的创作风格,当然国际间的文化互动与影响,主流性质的文化侵袭同样可以在世界不同国家的当代陶艺创作中生根发芽。这种状况使许多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群体开始逐步关注外来文化对于陶瓷语言的表述。现当代陶艺发生之时,陶艺界普遍的认同观点是美国的现代陶艺之父彼得·沃克思,他对于泥土的颠覆性破坏,重新演绎艺术家内心的个性化表述,以硕大的泥块、泥条叠加成不同的简约造型,之后再挤压、敲打、干燥的各个过程中,人与泥土在创作过程中的交融与碰撞,思想的碰撞在沃克思手下,同样可以直观的在泥土的形态演绎中凸显出来。彼得·沃克思的作品第一次纯粹地讲述手的泥性塑造与烧成火的温度在手工艺术中的价值,而在整个艺术圈,使得现当代陶艺以纯艺术的创作形式介入到主流的艺术领域,并影响到其他设计与绘画领域的现当代的艺术创作,这种文化变革对于陶瓷艺术的转型具有着颠覆性的历史开创意义。相呼应的亚洲区域,日本的陶艺家八木一夫同样以抽象的艺术感受创作了影响深远的陶艺作品《萨姆萨先生的散步》,前卫的理念和造型表达,使得陶瓷艺术在观念领域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大门,开创了日本在亚洲现当代陶艺发展的先锋地位。当这些陶艺家的作品及其理论宣言逐步介绍到国内时,对于从事陶瓷学科研究的人群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早期的中国现当代陶艺创作也经历过对于国外观念、材料的学习与借鉴,而关于以崭新的观念重新思考中国现当代陶艺的路在何方?尚处于启蒙时期,因此早期的中国陶艺发展之路并非顺畅,而是在多次的艺术家探索中,逐步走出一条结合民族特色与传统艺术风格相吻合的现当代陶艺之路,例如,国内的陶艺家秦锡麟对于民间青花的吸收与创新;黄焕义关于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再如,李林洪以抽象新彩装饰思考绘画与陶瓷的关系;又如,姚永康《世纪娃》的全新创作,开启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现当代陶艺之风迅速蔓延国内外。对于“陶艺”概念的界定,目前尚不能给出清晰的答案,这种概念的模糊性主要还是源于陶艺对于边缘学科的介入较多,现当代陶艺很难再以传统为造型与装饰为主题的概念风格加以描述,同时正在不断变化与延伸的陶艺创作,使得它的发展趋势和创作潜力日益变大,这些新文化与新观念的不断注入,将为我们全面理解陶艺的概念提供更多可视的窗口。例如,以下几个方面的新阐释就为我们重新认识陶艺开拓的视野:第一,陶艺的功能性不断在拓展,而且以独立艺术品风格为主题的个性化创作日益进入大众的视野“。器”到“艺”的转化,为陶艺的发展开辟了许多新空间。第二,陶艺设计对于人性化和艺术性的重新思考,使得功能性质的陶艺作品兼具了工业与手工的两种特性。工业化解决了量化的问题,而手工的创意思维解决了产品的心理消费问题。第三,陶艺的创作与观念思考正在步入艺术的大概念之中,是当下人们对生活的全新体验,对当代社会的体验,对传统陶瓷文化的认识,也是当代人对生存现状的一种心灵镜像与艺术阐释。第四,陶艺为“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打开了新门户,对多学科、多材料、多知识结构体系的交织为“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应运而生的就有公共陶艺、装置陶艺等艺术学科的出现“,民俗陶艺”也在其新观念促动下产生的新艺术门类学科的一种。第五,陶艺改变了人们对“陶瓷材料艺术”的一种单一的认定,使得它从狭隘的“大众实用主义观念”逐步走向“大众审美范畴的艺术”,这种观念的转变既是社会化物质发展的显著标志,也是社会精神文化提高的普遍结果。

二当代陶艺对于运用材料的特殊性

当代陶艺对于材料的特殊性要求,是解决陶艺作品形式美感的先决条件。为了充分展示陶艺家的个性化艺术魅力,需要陶艺家对其作品的原材料加以新的改良与运用,同时在釉色装饰、成型、技法、烧成温度与烧成次数上都需要进行很大程度的调整与认识。例如,许多陶艺家在泥质里面增加不同比例的熟料,来保障作品的尺寸和造型;再如,在釉色的研制上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使作品在装饰美感这一环节做到尽善尽美。由于陶艺材料的特殊性,使其在造型语言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艺术家正是在这种情境中不断积累经验,开创陶艺在造型与装饰领域的新局面。在随意的制作习法中,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造型逐渐会变得具有一定的特征时,人们将无法放弃这样一种简单材料所带来的心灵上巨大的愉悦。如今,越来越多的陶艺家,逐步走出因技术所给予陶艺家的巨大心理约束,而是在创作中寻求一种艺术在心灵上的寄托。本文将从陶艺创作所带来的艺术和原始陶艺创作的特殊情感出发,来整合现代陶艺在本土文化追求上的空间与价值依据体系。陶土与瓷土是艺术家不断研究、琢磨的对象,在创作过程中寄予材料更多的是一种感情注入,长期的陶艺创作使陶艺家对于泥土的感情,如同画家对于笔墨语言以及绘画纸张的感情一样,长期地运用泥土创作陶艺,像饱含一种久违的创伤感一样需要泥土的抚慰。所以,对于陶瓷材料特殊性的认识不能简单停留在材料的物理性质上,更多的是陶艺家自己对于情感纽带———陶瓷材料之泥土的一种深深迷恋之情。突破物理概念材料的认识,长期的体验泥土所给予陶艺家的身心感受,这才是和而为一的创作理念。如陶艺家伊娃的陶艺作品,事先在泥料中增加了氧化铝来提高材料的坚固性;其作品不加任何装饰釉色,直接体现高岭土的洁白与细腻。作品在空间转换上耐人寻味,阐释一种不同外力作用下的自然反抗与形体声张。

三当代陶艺造型语言的多元性

陶艺对于形体的塑造具有自身的语言特征,最为重要的特征在于能够直接将艺术家手的痕迹保留在作品的原貌之上。另一方面,模制成型的过程也不同于雕塑,雕塑模制是一个特定的环节,是介入材料的重要途径,而陶艺模制成型同样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好的模具制作必须充分考虑作品在各个环节由于坯体收缩所带来的制约性;还有一个显著不同就是陶艺的表现手法一般是空心成型,便于烧制,所以捏塑成型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独特艺术语言融入其中。技巧运用的语言表现也拓展了立体空间构成的艺术表现形式。另外,烧成的条件与烧成方式也对塑造对象的语言形体提出了很多特殊的要求。如上面陶艺作品,造型是以拟形手法为主,表现海中生物的特征。再如,作品殷俊峰《壶》在造型上抽象表现人体的婀娜多姿,加之色彩上对比强烈,如同舞台上的模特一样绚丽。多元化的造型语言主要源于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和开阔的艺术创作氛围。边缘化的陶艺作品风格逐步成为当代陶艺创作的主流,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涉及陶泥这种材料,这种创作群体广泛介入陶艺的直接后果就是,陶艺在造型表现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艺术思维的介入使陶艺的形态越来越丰富多彩,当然陶艺的生命力在社会的舞台上日益显现出新的光芒。陶艺不仅在造型上不断寻求多样化的外观,而且在烧成技艺和釉色配制上,也充分体现出“科学与艺术”互动关系。

四当代陶艺的地域文化特征

地域性是产生不同艺术形体语言与装饰性艺术语言的介点之一。地域性是不同的气候、人群分布、社会化观念以及当地的多种文化机构和物质结构所共同构建的外部因素。所以,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于陶艺面貌的呈现举足轻重,也是我们研究陶艺在造型与装饰艺术风格的切入点之一。诸如龙泉以器为主体的创作面貌,还有佛山以公仔造型为主体的雕塑风格,景德镇作为当代陶艺之都,在各种创意衍生品的陪伴中,释放出中国现当代陶艺面貌的大能量。如景德镇的湖田影青与高岭土泥质是该地域的两个特殊性符号语言,黄胜的陶艺作品《月下闻清琴》,影青釉色与造型、内容、画面的结合恰到好处,使作品整体气势更胜一筹。此其一妙。但其作品却完全不被釉色所吞噬,而是将作品所蕴涵的“静谧”与“空灵”含蓄为一体,作品的釉色既有一种莹润玉质的高贵感觉,又透露出作者清高和寡的艺术创作审美趋向;同时“无为”的个人内心情调在作品中被深深包裹,其作品整体所透射的内蕴美感,无不衬托出作者在创作中的内心“醇静”与“透彻”,这种“为艺而歌”的舞者恰似“影青”艺术文化所包含的哲理与涵义。而龙泉的青釉陶艺作品在造型上较之景德镇器型更加单一,主要原因是龙泉哥窑、弟窑的釉色装饰具有开片效果,如“蟹爪纹开片”等釉色装饰;而宜兴紫砂泥的料性决定了该地域的陶艺作品应能充分运用该材料的特性进行创作。如郑智君陶艺作品《墟乐-碑》,通过对传统乐器的变形处理,来思考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在烧成上作者运用多种彩喷矿物质釉料,以达到外观古旧且具有文化意味的形象。北方耀州的陶艺作品以刻画法装饰为最富特色,在造型上追求圆浑、大气的运势;例如,代表作品“倒流壶”在器皿底部的处理节奏明快,中间腹部浑圆饱满;把与流的曲线设计贯穿如虹,加之半刀泥的刻绘手法,使得西北陶艺作品的厚重与灵巧并重,釉色澄静后浊,更增加了作品的特殊审美意趣。再如,磁州窑陶艺作品器型大腹翩翩,口沿浅显,张力很大,装饰上刻花工艺莽利尖锐,加之黑釉与坯体的强烈对比,突现出北方陶艺作品的酣畅淋漓等。其实每个地域文化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都深深地烙印于该地艺术家的思维中,并通过他们的思维表现出具有人文韵味的艺术作品。

五当代陶艺成型方法的种类与选择

装饰艺术论文范文3

课程设置相对滞后不利于高职毕业生就业,课程开发主体应进一步扩大范围,将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相结合,使行业和企业成为课程开发设计的重要主体,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才能确保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具体方式有:第一,建立学校与企业的长期校企合作关系,让企业参与教学和专业建设,让教师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更新、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根据装饰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开发;第二,建立由行业和企业管理者、设计施工一线专家、政府就业部门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发挥政府的协调和宏观调控能力,制订招生计划,进行专业剖析,进而让行业、企业的专家直接参与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多方主体在课程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

二、以就业为导向设定课程目标

高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进行课程目标设计,要具备以下三点要求:第一,要具备高职教育的共性目标要求;第二,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第三,要制订明确的职业核心能力要求、专业核心技能、职业拓展技能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根据职业岗位和具体岗位标准确立课程目标,就业方向要明确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中,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思想,使课程目标与就业目标达成一致,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岗位竞争力,使学校教育贴近就业需求。

三、选择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设计高职装饰艺术设计课程内容,要求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能力本位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方向。能力本位以装饰专业群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取向,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制订能力标准,再将职业能力进行分类和量化,进行课程标准整合,由此出发选择具有实际性、实用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第一,要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第二,要形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关键能力;第三,要形成职业能力拓展和应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和就业弹性。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设计思路,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实行课程结构模块化

以就业为导向,通过课程结构的模块化设计,增强课程内容的灵活性,增加课程的弹性,便于实现不同教学阶段的内容衔接;对职业能力课程进行优化和柔化,促进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衔接。相对于传统课程形式,模块化课程便于形成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岗位所需人才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即针对装饰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构建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的课程体系。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块主要采用阶段式教学形式,体现出“能力递进、学训结合”的特色。装饰专业基础课主要安排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完成学习,以基础实训练习为主、设计理论为辅。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主干设计课作为课程体系的重点,安排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完成学习,包括效果图表现技法、AutoCAD、3dsMAX、Photoshop、装饰材料与构造、装饰预决算、室内设计专题等课程。通过毕业设计、实训报告、优秀毕业生评比等工作,学生可培养社会工作能力与职业素质,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的实践能力转化。

五、开放性教学方式

开放性的教学过程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装饰艺术设计教学的必然要求。首先是教育过程的开放,教学过程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现成的学科概念和结论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学习实训场地和学习路径,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锻炼学生的各项工作技能。其次是教学评价的开放,从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转变为融入企业行业一线行政与技术人员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把单一的书面试卷评价方式转变为注重学生在实际工作情境中操作能力的评价。这种开放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集中学习变为分散学习,使学生逐步养成敢于探索的工作态度,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和教育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具有现实意义。

六、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实训建设

装饰艺术论文范文4

公共空间的地面设计装饰中,具象图案拼贴的装饰手法占有显著地位,它是人们从具象的自然形态中美化和创造出来的。具象装饰图案的设计要摆脱纯自然的束缚,采用归纳的手法获取自然形态,并将其演化为具有装饰美感的图案。具象图案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植物装饰图案、动物装饰图案、人物装饰图案、风景装饰图案、器具装饰图案等五大类。

(一)外形特征具象化处理。物体的特征是事物内在和外在本质的综合体现,也是区别于其它不同事物最重要的依据。有特征才会有个性,有特征才会存在有“变化”。因此设计变化的第一步即为认识自然中各事物的外形特征。不同植物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动物、人物及不同地貌的风景亦是如此。所以,将自然形态进行变化设计出具有美感的图案,就必须抓住自然形态的特征,亦可说是其外形特征。

(二)形象的规律化处理。所谓形象的规律化处理,就是将自然形态的主要特征进行单独描述,用适更加符合人们审美的手法和形式,通过点、线、面、色彩和肌理视觉要素进行变化,进而采用归纳法使图案画面秩序条理、不散乱。采取任意一种线条表现形式如直线或曲线,亦或使用点或面的表现,来规范梳理自然形态,都应符合自然形态的规律,做到变化与统一相协调。

(三)对比的形式感处理。对比的手法主要指的是夸张与省略的对比或加强与减弱的对比。此时的夸张,指采用超常规的视觉表达方式对事物特征进行刻意放大和突出渲染,使得形象更加集中,更加典型生动,进而设计出具有装饰美的图案。省略,则是夸张的继续和延伸,基于其夸张的本质特征之上对表现对象进行提炼和升华,减去其冗余附属成分,留有具有典型而有夸张特征效果的部分。在此,需要区分一个概念,“简化”是留其精华,而非“简单化”。“加强与减弱”是公共空间地面设计中常与“夸张和省略”并用,也是“夸张省略”的互补。加强,是在夸张的基础上,对表现对象的特征增加表现点、线、面、色、肌理等视觉要素的力度,起到强调的作用,强化对象的特征、力量、性格和装饰效果等方面。

(四)添加手法与理想化处理。添加,是对自然真实形态采取的一种“变化”手段,在变化的图形上按主观设想添加其它要素,组成一个新的完整的图案形态。图案设计中采用添加法,为达到完善和丰富图案形象的目的。地面设计的理想化处理,是添加手法的再创造过程,添加要素主要是创意内涵,是设计者通过主观幻想,将不同的元素或描述对象进行加工再创造,表现出设计者的主观理想意象。

(五)形态的拟人化处理。现代公共空间的地面设计中的图案装饰的拟人化手法,是典型的视觉形象的创造手段,又称人性化、人格化,即将欲表现的对象寓于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行为,力求表现人与物的情趣与感情的交流与沟通。拟人化手法是设计者主观意象的延伸,这一方法是在夸张与省略基础上的一种理想化再现。

二、错视图案拼贴的地面装饰

错视是一种令人们感兴趣的视觉现象,因为错视不仅能够引起人们心理上的不安,也能给人们带来惊喜和快乐。看上去能使人的眼睛产生错视效果的图形都可归纳为错视艺术图形。错视的种类有许多,能用到地面设计的大体分为归纳的错视、反转的错视、限于平面可能的错视、回转的错视、透明的错视、深度空间的错视、间隔的错视、其他的错视等。

三、结语

装饰艺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线条;造型艺术;情感;创意设计;现代装饰画

线条的造型变化作为一种艺术创作表现手段,同时也是现代装饰画创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构成要素。线条造型在装饰画运用中散发着特有的重要光彩,它通过不同的形态和形式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心理感受;它用自己的丰富造型产生独特的言语,从而向人们传递着要诉说的情感。好的线条创意形式表现会使人们在心里对现代装饰画产生理解和共鸣,跨越地域限制、打破语言冲突,融合各个国家和地域的文化差异,以不同的艺术涵养来表现传递达到一个无声胜有声的艺术视觉体现。所谓的线条造型就是以不同的形态创造装饰美感。而装饰艺术的定义:指某种客观的对象,在适应的客观的环境里面,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创作出有艺术气息并且富有美感的作品。

一、现代装饰画构成元素——线条的语言概述

现代装饰画是现代艺术打破传统绘画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讲究与环境协调和美化效果的特殊艺术类视觉作品,其视觉性最初来源于图案和图形,因此构成其画面的语言形式则是点、线、面。而在这三种构成要素中,线具有独特的、丰富的造型语言,更具有符号和图形的某种特征,在表达视觉效果的同时也传递出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现代装饰画风格多样、运用材质多样,线的变化在现代装饰艺术中无论是点汇聚变化形成的线条,还是平静安稳的直线,运用都必不可少。线条的定义是点的移动就构成了线条。线条的造型语言分为有形和无形。像直线、曲线,虚线这一类可以被直观的呈现在视线内,被认知熟识的将他归类称之为有形的线条;而无形的线则是客观的表现,可以是运行的轨迹,可以是大自然的轮廓,可以是一种状态。在线条的造型上面,有形的线条更能表现出自然界的特征,它们有些无法在人们视线里存在,但是它们的存在是客观且实在的。根据线条的造型又可以被分为直与曲、粗与细、疏与密、长与短、虚与实、斜与正各种线形。直线的造型语言,横线的平静、竖线的直率、横竖结合的安定……一种男性性格,一种力量之美。直线条的疏与密不同的排列也暗示着不同的情感,紧凑的线条会给人安定,由此也可以看到浓厚的稳定性、安全感;稀疏的线条会给人通透,单纯眼前一亮的情感。直线的粗与细表达的情感:线条的粗细产生远近的效果。粗线条往往会然作者感觉到稳重与强韧……而细细的线条作者会认为秀气、轻盈。直线的长与短表达的情感:相对中长线的情感更偏向安定、平稳。而相对短线段情感就显现的易碎、紧张、飘渺。曲线的造型语言:S曲线、C曲线、自由曲线、抛物线、波浪线……而它们似乎都有一个共性,柔和、浪漫、优雅……一种女性性格,一种魅力的展现。有序密集的曲线会体现出稳定,无序密集的曲线会体现出更多不同的情感。粗线条的曲线往往会便显出稳定,细线条的曲线在粗线条的映衬之下给人一种较远的视觉情感感觉。漩涡线的造型语言:一种神秘的向往态势,动态感十足,让人们产生浮想。折线:神经质、跳跃、敏锐……激情澎湃的动感。例如生活中的音频表现跳跃的动感、笔直矗立的山峰的轮廓线表现的惊心的矗立之感等。线的造型艺术表现形态是丰富的,因此,也能产生丰富的情感语言特征,让人们在现代装饰画中体验不同的情感表达。灵活的运用线的不同形式语言,按照一定的形式美法则进行组合,就能形成造型各异,层次丰富做作品,将其运用于现代装饰画中,不失为一种理想并富有个性及创意的表达方式。

二、现代装饰画中线的不同造型艺术的表现以及情感表达

在现代装饰画中,对于不同造型艺术线条的运用,也是体现设计者创意的一种方式。比如,在变化比较丰富的现代装饰画中的线条造型,形象表现方法会十分客观,细节的刻画会很详细,柔和的线条相对的运用也会比较丰富,无论是背景的表现还是主体物的表现,疏与密的线条造型以及变化的排列丰富了画面的同时也修饰整个画面。线条造型在现代人物装饰画的表现中将人物平面化的同时,对形象的表达也会十分精致。有序的线条排列,各种穿插的布局表现,线与线之间的切割分布,会用到统一之间的线与线的排列,也会用线条的创意表现来丰富画面。线条造型在现代装饰绘画的抽象表现与造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线条的变化错觉在装饰画中的运用也特别广泛。日本艺术家波点女王用点的变化制作出各种视觉错觉,同样线条造型也会有视觉错觉。同样长度的两条直线段在其首末加上不同的符号,在同一画面,视觉的错觉会让两根线段看上去并不是一般长度;同样长度的两条直线段垂直摆放,视觉的错觉会让人感觉到竖着的线条会相对比较长一些;同样长度的两条直线段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之下也会让人发生错觉。从现代装饰画中的线条曲折变化、粗细变化、疏密变化、深浅变化中,可以看出创作者都有加入自己的思考,线条的变化与丰富在视觉体现上不会觉得疲劳并且能看到线条的形象动感,仿佛是一首诗篇,又仿佛是一首美妙的轻音乐,还像是一个舞者在蓝澈的大海自由律动。我国晋代画家顾恺之曾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意思就是没有神韵以及情感的物体形象不能成为好的作品。在现代装饰画中,不同的画家正是以不同感觉的线条去表现情感特征。

结语

线条造型在现代装饰画中的运用广泛,每一种现代装饰绘画的风格成就不同的造型艺术,然而不同的线条造型变化方式在情感上的表现也发生了变化。不同的线条的造型艺术代表着不同的创作理念和情感体验,每一个画面的表现都有独特的情感。同时,如此丰富的线条语言也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方式,是进行思维表达和语言传递信息的方式载体。运用线的不同造型艺术构成有规律的对比,能够让现代装饰画的画面更具有较好的层次感和装饰性。通过探究如何将线的造型艺术运用于现代装饰画中,可以更好的提高大众对现代装饰画的审美观念,并且能够充分理解构图元素——线条的造型艺术,达到更具实际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赵爱民.浅析装饰画的形式表现[J].美术大观,2008(02).

[2]陈世雄.线条的语言[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装饰艺术论文范文6

1.塔基座装饰。北宋塔基座主要由须弥座组成,高度一般在一层或者两层。在须弥座束腰位置设置壶门,并在其上用斗支撑一个平座,平座上设置有三层莲瓣,再向上即为塔身。北宋塔基座上有不少雕刻图案,这种雕刻主要出现在石材砌筑的基座建筑上。开封铁塔在位于基层倚柱上粘贴三层莲花砖,并形成了两层束腰壶门结构,其上的浮雕内容主要以佛像为主。在拐角位置安装有狮子造型的雕砖。西北面位置处的角狮造型挺胸勇猛,惟妙惟肖十分可爱。狮子上面出现两层立、平砖,向上又出现了一个束腰并在各角安装有侏儒柱,上枋之上设置倚柱和壁面花砖等,该位置即为第一层塔檐。

2.塔刹装饰。塔刹为塔建筑中最高部分,被人们视为塔上最为崇高的位置,因此北宋时期人们对塔刹装饰非常重视。宋代塔刹材质主要有木质和金属两种类型,比如原阳玲珑塔塔刹就是金属制作而成。北宋时期的塔刹类型别具一格、多种多样,外形有桃形、宝瓶以及相轮造型等。宋朝前期塔刹主要以相轮为主,最具代表性的是瑞光塔,其塔刹主要由多种相轮组合而成。另外,苏州罗汉院中的双塔塔刹主要有宝瓶、相轮等组成,其高度接近塔总高度的四分之一,这种类型的塔刹非常少见,主要受到南北朝塔刹的影响。北宋晚期的塔刹主要是宝瓶塔刹,比如唐河的泗洲塔,不过宝瓶塔刹的外部线条由生硬逐步向柔和方向发展。

二、单体木结构装饰

我国古代木质结构建筑中,不管是民舍还是宫殿均由很多单独的建筑物组合而成,但是对于每个单体建筑物来讲主要由屋顶、屋身以及台基组成,不过在北宋时期将这三个部分称之为上分、中分、下分。下面主要围绕这三部分内容对北宋建筑装饰艺术进行分析。

1.北宋屋顶装饰特点

(1)屋面装饰特点。北宋大型建筑中以九脊殿为主,例如黄鹤楼和滕王阁均是采用九脊殿屋顶组合而成。九脊殿和四阿顶相比多了两个山花面和四条屋脊,欣赏起来形象更加丰富,而且还多出一些装饰位置,北宋屋顶装饰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主要有正脊和鸱尾、垂脊和垂兽、走兽和嫔伽、瓦当和重唇板瓦、垂鱼和惹草等内容。

(2)正脊和鸱尾。在礼制思想影响下,北宋建筑等级较为严格,其中正脊和鸱尾受建筑物等级划分影响比较明显。建造时必须依照建筑物的等级,通过调节瓦的层数来确定正脊高度,另外建筑物等级高低还会给鸱尾大小带来影响。对现存的北宋建筑调查并参考相关文献得出北宋建筑鸱尾形象有两大特点:一是和之前鸱尾相比造型更为丰富,欣赏价值有了很大的提升。北宋建筑鸱尾除了边沿刻画有鱼鳍外,身上布满了鱼鳞,而且其嘴、眼以及头部位置的雕刻更为精细。整体形状也有很大的区别,有高度较高且呈现矩形的,也有高度较低接近于方形的。二是鸱尾的形象由鱼逐步向龙转化。通过对《瑞鹤图》中宣德楼鸱尾的研究,很明显能够感觉到眼、须以及鱼鳞等造型和龙的造型非常接近。

(3)垂脊和垂兽。北宋时期的建筑中垂脊由瓦垒砌而成,和正脊的主要区别在于高低和位置的差别。垂兽和唐代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垂兽由平板浮雕方式逐渐向立体龙头形象转变,其上唇向前伸,同时张开大口,不过后身仍然保持直板状态,形成了只突出头部形象而不露身躯的垂兽形象。

(4)走兽和嫔伽。早在隋唐时期垂兽之前,走兽并没有出现,当时建筑建设过程中通常使用三角形戗砖支撑上部的垂脊,到了北宋时期才添加了走兽和嫔伽形象。走兽和嫔伽在很多北宋建筑上都有体现,比如开封铁塔每层塔沿挑角位置都布置有嫔伽形象,雕刻精细,造型非常优美。考古工作者在北宋永昭陵甚至发现了陶制的嫔伽形象,由此可见北宋建筑中嫔伽形象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5)瓦当和重唇板瓦。北宋建筑上使用的瓦以圆瓦当比较常见,并且在瓦当正面雕刻有、宝相花等图案。例如在北宋皇陵中曾经出土一批瓦当和重唇板瓦,并且瓦当上雕刻有兽面纹、莲纹等。整体来看这些瓦当和之前时期的瓦当相比,装饰性更强,而且图案各种各样,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6)垂鱼和惹草。这两种形象主要用于装饰屋顶山面,北宋《营造法式》对这两种的使用尺寸和位置有明确的规定:“凡悬鱼,施之于屋山搏风版合尖之下;惹草,施之于屋山搏风版之下,搏水之外。”其中垂鱼能够使拼接更加牢固,而惹草能够达到遮朽的目的。其实这两种物件的作用是保护椽头,避免雨水腐蚀,只是古代建筑建造者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其进行了处理。《营造法式》中“造悬鱼惹草之制”对垂鱼和惹草纹样做过描述“或用花瓣,或用云头造”。该描述和黄鹤楼建筑上的垂鱼和惹草形象基本符合。建筑物上的垂鱼和惹草能够很好地装饰山面,增加了山面的可观赏性。

2.柱子和柱础装饰特点

北宋建筑中的柱子造型多种多样,主要有方形、八角形等,其中圆柱占据很大比重。圆柱材质以石料为主,且圆柱上雕刻有各种花纹。在北宋现存的遗物中,晋祠圣母殿前龙檐柱和登封初祖庵大殿石雕柱均是北宋建筑柱子的典型代表,其中晋祠圣母殿前龙檐柱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木盘龙柱。初祖庵大殿石柱雕饰和《营造法式》中的描述基本相同,尤其对雕刻的花纹、人物等内容和其记载的完全一致。从雕刻手法上来看,其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十二根内、外柱上雕刻的内容含有几十幅画面,植物和人物的安排非常巧妙,几乎没有雷同。例如,在莲花、荷花等花草中出现的化生童子形象各不相同,十分生动有趣。内、外柱使用的雕刻手法不同,在柱头和柱脚位置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内柱的八角轮廓,但是在柱身这八个棱面则融为一体,和雕刻画面起伏不定,只能大致分清正面和背面。其正面雕刻的是一个手持宝剑站立的大王,其头上雕刻有飞舞的降龙,脚下雕刻有云朵。背面雕刻有飞舞的双凤,采用的雕刻手法十分巧妙。宋代柱础大多使用仰覆莲和覆盆等形式,且柱础上大都雕刻有花草、动物图案,例如河南汜水等慈寺柱础上雕刻有多只玩耍的狮子等。不少柱础上雕刻有很多花纹,其中以莲花和牡丹花比较常见,例如,苏州罗汉大殿柱础上雕刻的有牡丹花纹等。另外,有时候即便使用同一种花纹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通过对北宋建筑的柱础研究,得出当时人们已经将柱础当作重要的装饰位置这一重要结论。

3.北宋建筑台基装饰特点

台基是古代建筑三分中的下分,一般使用砖石砌筑,当时使用台基主要为了增加建筑的气势,从而达到“高台榭,美宫室”的效果。为了实现和地面的自然过渡,需要建设成不同形式的台阶,其主要由阶基和须弥座组成。

(1)阶基。通过对宋画建筑中的阶基研究发现,宋代的阶基一般以石条为框架,并在中间铺设虎皮石和条砖。《营造法式》记载有关阶基的制作有两种方法,一是将石块平砌,另一种是叠涩座,即将石块层层叠涩,在中间位置束腰,并在该位置设置隔身版柱,在版柱间设置突湖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