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范文1

一、提出问题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案例

观察法:如,在进行“汽化”教学时,可这样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①教师让学生把用酒精浸泡过的湿棉球包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观察温度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②学生做实验,进行观察,很快就发现温度计的读数在下降.③教师又让学生对着包着湿棉球的温度计扇风,同时观察温度计的读数.④学生做实验,进行观察,发现温度计的读数在很快下降,等到棉球干了,温度计读数却上升了.⑤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由此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学生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例如“为什么棉球湿时温度计读数会下降?”“为什么对湿棉球扇风时温度计读数会下降更快?”等.然后教师总结:“学生通过仔细地观察学会了提出问题,一般来讲,提出问题之前都需要对有关的现象进行详细地观察,提出有客观依据的问题.”这样就渗透了运用观察法提出问题的教育.经过这样的训练一两次以后,在探究教学中学生自己基本上就会用观察法提出问题了.例如在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只要先演示凸透镜成像实验几种现象,即移动光屏和蜡烛,让学生看到放大的像、缩小的像等.然后教师就可以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由此想知道什么问题吗?”学生就有可能提出:怎样才能得到放大的像?怎样才能得到缩小的像?像为什么是倒立的?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用凹透镜行吗?等问题.

观察法和实验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讲,先进行实验,再在实验中进行观察.用实验法来研究浮力与体积的关系时,可这样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①学生做实验.先把橡皮泥揉成球放入烧杯的水中,橡皮泥在水中下沉,最后沉到水底,再把橡皮泥做成船状放入水中,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②教师提问“根据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

同样地,对于联想法例如紧接着上述例子,可通过教师引导:同一块橡皮泥两次在水中的状态不同,你见过轮船吗?你对轮船在水面上航行有什么疑问吗?”对此学生将会展开丰富的联想,并且提出一系列问题.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法、实验法、联想法等多种科学方法提出问题.”这样就渗透了运用科学方法提出问题的教育理念.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的大小关系时,可这样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①教师可先出示这样两个实例:一是灯泡接入电路时,灯泡热,与灯泡相连的导线却不怎么热;二是与大功率电炉相连的导线为什么显著发热.②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两个实例提出问题: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电流产生的热量是不是与电流和电阻有关?电流产生的热量除与电流、电阻有关外,还与其他什么因素有关?

二、猜想与假设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案例

创设情境法:在教学“平面镜成像特点”内容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猜想:①教师先播放视频,学生观察.视频内容是小华到商场买衣服,通过平面镜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发现自己举右手时,镜子里的小华却举起了左手;自己往后退,像也往后退;尤其是把手放在镜面上时还能于镜子里的手像重合.②教师引导:“奇怪吧!不信你试一试,根据你观察到的现象,你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那些猜想呢?

分析比较法:在教学“汽化”内容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猜想:①教师用湿的酒精棉球在黑板上画出相隔一定距离,并用大小一样的圆,其中一个圆用红外灯照射,让学生观察哪个圆干的快.②学生观察到用红外灯照射的哪个圆干的快③教师此时提问“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蒸发的快慢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你猜想.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学生可能会认为离平面镜越远,所成的像也越小.教师可这样来引导学生猜想:“请学生观察粉笔A在平面镜前由近而远地向平面镜移动时所成的像,用相同的粉笔B移动到A像的位置,比较像的大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大小.”通过平面镜成像情况的再现,给学生一个仔细观察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机会,学生的猜想就有了根据,防止胡乱猜想或模式化.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有关现象,再在这些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比较,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再做出猜想和假设.这样,不仅学生能提出科学的猜想,而且对学生渗透了一种科学方法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俘丽媛,韩萍,李丽君.物理教学与物理科学方法[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范文2

一、初、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

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相比,其变化是:①从直观到抽象。比如,初中讲机械运动是指物体的运动,而高中是讲质点的运动。②从单一到复杂。比如,初中研究二力平衡而高中研究多力平衡,从初中的匀速直线运动到高中匀变速运动、变速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③从标量到矢量。初中的代数运算到高中的矢量运算,在语言上从浅显表达到比较严谨、规范的表达,物理量从定性讨论到定量的计算。④初中物理涉及问题的特点简单、直观、具体、形象;高中物理分段运动多过程、连接体、临界状态。⑤初中物理涉及公式、定理、定律少、简单、容易记;高中物理涉及公式、定理、定律多,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应用。⑥初中的学习由于教学的进度比较慢,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变化不多,而且学习方法比较简单、机械,既不习惯于复杂计算,也不习惯于独立思考,只要记住公式,把题中的已知条件代入就可以知道答案;高中的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的密度大大提高,概念多,公式多,抽象,物理规律复杂,物理规律表达方法灵活,对数学能力要求高,如力学对三角函数的要求,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来学习的方法,是行不通的。⑦初中物理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是比较低的形象思维,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对物理问题简单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高中物理对思维方式要求比较高,常常要用到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⑧初中科学探究主要是指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高中课程科学探究,主要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比如,在初中物理中对摩擦力的探究主要是研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而高中物理对摩擦力的研究是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间压力的关系及计算公式、研究最大静摩擦力,引入静摩擦力。一个定性,一个定量。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知道,初中课程的科学探究注重探究过程的体验、初步处理实验数据、简单描述实验结果,并尝试解释;高中的物理科学探究注重探究或验证物理规律,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

二、初、高中知识内容上几个重要的落差点

从初、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来看,存在几个大的台阶,成为衔接的主要障碍。

1.模型工具运用的力度加大

初中物理教材强调直观性,而高中,学生面临着使用大量的抽象物理模型问题如质点、轻绳、轻杆、光滑平面、光滑斜面、点电荷、电场线、磁感线、等势面、理想伏特表、理想安培表、理想变压器等。比如,以简单的月球绕地球的运动来说,如果不引入质点这个模型,月地之间的距离就不知从何算起。初中针对的是一些要学习的“知识”,而到了高中,要针对的是很多的学习知识的“工具”,或者说是“解题思想、解题方法”。这些“理想化”了的纯物理模型,学生在理解上是个难点;在应用上,建立物理模型则更是个难点。

2.矢量的问题导致物理问题难度加大

虽然初中物理知识也涉及到矢量的概念,但只限于知道和了解层次。但进入高中,矢量的问题成了物理内容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分析、要运算,如求合位移、合力的问题涉及到矢量法则的运算,以至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动量、冲量等问题,矢量已经成为了物理知识中的一大关注的问题。

3.图像法处理问题成为非常重要的方法

对于直观、内涵深刻、形象抽象一体化的“图像法”,初中涉及的也不多,就是涉及到,也只是应用它形象、生动的一面,避开它深刻、抽象的一面。而高中在研究物理规律,处理物理实验数据时出现了大量的图像问题。初中应用图像的目的是“由抽象向形象”过渡,而高中则需要“由形象向抽象”的过渡,高中应用图像要去解决大量抽象的问题。例如,变化率问题,初中是由变化率看图像,而高中却要由图像看变化率。初中用图像的直观性“解决”一些问题,而高中是要由图像去“抽象”出一些问题。特别是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交流电等内容中,对图像的应用层次更深,应用到三角函数关系。在单摆、电磁感应、电路分析的内容中,从图像中还要分析出更深刻的含义,图像的斜率、与坐标轴截距、与坐标围成的面积所表示的物理意义等。高中还往往把图像和函数式(公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演绎。

4.从静态到动态的变化,是初、高中的一个跳跃

初中讨论的变化问题,也都是形象、直观的,所进行的变量的讨论与分析,与“函数”结合的不紧密。初中的计算,也只是根据公式,代入已知的“量”来求未知的“量”而已。初中的“量”和“数”,主要是静态的。而到了高中,“公式”已经演变为“函数式”了,“量”、“数”演变为“变数”、“变量”了。在高中,更多地注重变化规律问题的探讨,甚至有很多“变化范围”、“极值”、“多元性变化”问题的讨论。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工具大量地用于物理问题之中。

三、衔接中要注意的几个原则问题

1.循序渐进原则

这是最主要的原则其包含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知识的难度上,要循序渐进。高一物理开始的教学,要放慢速度、降低难度。对一些问题,开始时候尽量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多做练习和复习,逐步向抽象化过渡,比如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教学中,防止过早的做整体法、多物多过程的问题,防止一步到位的教学。二是所给学生的问题(探究、思考、讨论的问题),开始的时候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块,然后逐渐增大问题的难度。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由初点,逐渐向高点过渡,在一些知识上进行复习与补充,比如在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中大部分内容初中已学过的,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在初中也有了,在教学中必须做好新旧知识之间的过渡和衔接。例如,在选修3-1“电路的计算和分析”中,要对初中的串、并联特点进行复习,逐渐增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开始多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之后再多注重能力的培养。知识需要学习,能力和习惯也需要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2.以大多数为主、少数为辅原则

在教学中,应该以新课标为准,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教学,特别是普通中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较差,为了便于今后的教学、树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对基本概念应理解透彻,练习做题、布置学生做作业也是以基础题为主,而那些综合性强的、偏、难、怪、繁的题目,一定不要做,以免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个性差异是不同的,因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一样。在物理课堂上,看似学生都懂了,其实真正理解掌握的很少。普遍的情况是学生感觉都懂了,而做起题来又不会做。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多给学生自己探究和体验的时间,多给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时间,多给学生归纳问题和整理思路的时间,多给学生理解的时间。

3.教学方式多样化原则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应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恰当地变换教学方式,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和速度,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消除个人的思维僵化。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推理、分析能力。让学生听老师讲,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培养学生虚心好学的品质。让学生探究,锻炼学生的个性品质,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归纳、分析、记忆能力,等等。

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摩擦力教学;实践与总结;操作性;归纳整理

1.正所谓实践是产生真理的唯一标准,初中物理课本中所归纳的公式、定理等都是科学家通过实践活动加以认证的严密逻辑体系的再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例如,冬天马路结冰后特别容易滑倒,当你在冰上撒一层盐后就不那么滑了;大雪过后,在冰上行走与在雪中行走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自行车的刹车系统是如何进行工作的,引导学生对此生活现象进行积极思考,考虑这中间蕴含着哪些物理现象,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等,让学生从生活回归物理教学,并能深切体会到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无形中训练学生主动猜想、思考、观察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积极性。

2.初中物理教学课程中关于“摩擦力”的教学安排,其目的是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引入新课,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有意识地留心观察,从而对教学案例“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的猜想,试图通过“合理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整理”等教学流程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并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实践学生便会更深刻地感受到与摩擦力有关的两个物理因素“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深刻的记忆,增强其动手操作的能力,为接下来的物理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规律的总结总是借助一定的实践活动加以证明,组织学生动手进行操作,是此次教学的重点。首先要准备实验工具,教具准备齐全后,将学生进行分组实践,由他们自行选择他们认为应该用到的实验器材,以便证明他们猜想的正确性。实践活动开始前,教师应介绍此次活动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让各个小组自行安排,做好组员任务分工,做好实践记录,共同完成此次摩擦力的实践活动。实践进行以后,教师要注意观察各个小组的操作流程,及时纠正他们的失误,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是激情澎湃的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殿堂的启蒙培育,它主要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进而回归到物理知识领域,训练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这个阶段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自身综合能力的养成等对于接下来的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与总结”的教育方法,一方面能考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进行猜想验证,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最重要的是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勇于尝试;另一方面,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在小组活动中,成员之间相互鼓励,相互监督,共同探讨真理,从而为今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方式;研究

物理作为初中生必学的自然学科,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科学性,物理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了解自然规律的平台,并且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解,帮助他们熟悉自然界中某些事物发展的本质,并理解一些现象的科学内涵(例如雷电的形成、电流的形成、人体的静电现象等)。正是因为物理严谨的科学性,使学生们接触它的时候也带来了一些困难,比如对有些现象的解释太抽象,并且在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中,都是以老师授课为主,老师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只一味的向同学们简单的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忽略了课堂的灵活性,导致初中物理的教学方式存在较大漏洞。因此,借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平台,老师应该在物理教学的课堂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1.结合案例分析物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案例一——力学

力学是初中物理课程中最基本的章节,它是带领学生走进物理世界的开篇之章,因此力学知识授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也会奠定学生们对物理印象基础。在我国几乎所有课程的教学模式都是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物理老师在讲授力学这一章时也是这样,缺乏和学生的交流,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不了主体作用,并且物理是一门相当乏味的自然科学学科,因此,许多学生在接收物理知识时都存有被动心理,有的也只是为了完成学业的需要,并没有真正的去好好掌握。

1.2案例二——欧姆定律

初中物理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章就是《欧姆定律》,它作为初中物理课程中最基础的知识章节,影响着许许多多初学者对物理课程的印象以及日后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物理老师,在讲授该章节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而不是一股脑的把所有知识概念都讲完。

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物理老师在讲授这一节时一般都是先把需要解释的概念给学生讲解一下,然后把这一章节涉及到的公式(主要是I=U/R)在例题中给同学们讲解。这种授课方式如果不是天生对物理充满兴趣的人在听起来时都会觉得很无聊。这就直接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学习这一章时上课不认真听讲,老师留的作业题也是抄别人的,使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教学任务也几乎不能按时完成。

1.3案例三——物理实验课

物理实验课是带领学生走入物理世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教学资金的缺乏,许多初中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这一门课程,或者是开设了这一门课程,却因为缺乏实验道具和器材,而从未真正上过。这种教学漏洞的出现,损失了教育学生学习物理的最好机会,由于物理知识大多数都十分抽象,初中生基本上无法从理论课上真正搞懂那些知识,而又没有最直观的教学实验来演示,错失了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最佳机会。

2.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

2.1消除力学知识的学习障碍

由于力学知识是物理课程最基本的入门知识,因此学好它对学好物理课程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初中是一个人学生生涯中最容易对事物充满好奇的时间段,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把他们引入物理的世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问,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教师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可以在上课时带一个苹果,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真实的体验万有引力;在讲授自由落体的知识时,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实验,用自己的笔、纸片等来感受自由落体的妙处;在讲力是相互的这一章节时,老师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报名来前台互相感受一下;在讲摩擦力时借助实验道具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演示等。

2.2学习欧姆定律的有效途径

其实要想有效的学习欧姆定律,在老师授完理论课的基础上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开设这一章节的实验课。欧姆定律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欧姆定律并不适用于所有物体、导体的电阻不是一成不变的、串并联电路欧姆定律的推广式不同。

这些有关电路的问题在实际的课堂讲解上是十分抽象的,教师只有亲自带领学生,让学生们在实验课中自己动手,体验欧姆定律的实验表现,才能使他们把这些知识真正掌握,否则即使他们掌握了理论要点,也无法真正的与实际相结合。

2.3充分借助多媒体资源

其实以上方法适用于所有物理章节的学习,实验课是物理教学中的重点课程不能忽视。随着科技的发达,多媒体教学方式也逐渐引入了物理教学的课堂,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实施,给学生们带来了一种学习知识的新鲜感,PPT上鲜活的文字、图片以及教学视频等内容增加了物理教学的趣味性,也增加了学生们对物理课程的兴趣。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要充分借助多媒体资源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在多媒体中得以具象化。

此外,改变教学最根本的方式是增加教师授课的趣味性,一个幽默的物理教师和一个死板的物理教师教学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要改变教学方式还需要教师从自身寻找问题,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老师,不仅要把知识完整的传授给学生,还要让他们能够接受并且消化成为自己的东西。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多媒体教学的方式逐渐走进了千千万万的大中小学校,因此,物理老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的力量来使枯燥的物理知识多彩化。此外物理课程中还应该多安排一些实验课程,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感受物理世界的多姿多彩,培养他们不断探索科学的精神,培养他们对物理课程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红岩.《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案例与分析》.教学实践,2012

[2]代卫建.《初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实验探究技能的培养》.新课程·中学,2010年9月8日

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范文5

1.忽视了试验教学的重要性

伴随着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现代课堂越来越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声、光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忽视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把教学工作重心放在理论教学上,导致学生对声、光现象认识不足。另外,部分学校由于建设资金不足,实验器材匮乏,实际课堂很难顺利开展实验教学,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待加强。

2.实验教学模式僵化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做到一对一辅导,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试验方式以课本为主导,单一、落后的实验方式显得过分僵化和生硬,学生的思维模式受到限制,学习能力因此难以提升。

二、积件思想影响下教学的特点

积件思想影响下的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其原理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各种教学思想进行收集和整合的过程。积件库中存储额大量教学信息,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地利用网络平台从积件库中检索、设计、管理、评价以及使用各种教学信息。图1是基于积件思想的物理多媒体教学模式。积件一改课本教学的弊端,教师可以在积件库中自由选择、重组设计教学模式,积件思想影响下的教学模式将传统多媒体技术媒体类型进行了转换,如将文字投影片转化为文本;将录音带转化为音频;将幻灯片转化为视频、图像;将立体模型转化为三维动画,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1:基于积件思想的物理多媒体教学模式

三、基于积件思想在初中物理声、光现象教学中的应用

积件思想在初中物理声、光现象教学中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全面提高课堂效益,是培养我国社会需求物理人才的重要保障。为满足现代课堂的实际需求,积件库综合使用了文本、图像、音频以及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声、光现象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点知识,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声现象的角度出发,对积件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做了以下介绍。

声学是初中生接触物理学科的开端,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阶段教学引导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提供动力保障。《声音的特征》这一节教学内容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声音的音调、响度以及声色等特征。为发挥积件库的作用,笔者将积件思想纳入到教学理念的范畴,《声音的特性》教学案例利用积件库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课题

导入课题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后期教学任务完成的依据。在开展《声音的特征》教师之前,教师可以从积件库中下载与声音特性相关的音频或者视频材料,在课堂上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准备好的积件材料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音频分别播放钢琴、小提琴以及二胡等乐器的音乐,通过提问“为什么同一旋律的音乐用不同乐器播放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感觉?”“为什么男声、女声和童声会不一样?”等,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会不断思考这些问题,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2.新课教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事先准备好教学工具,如吉他、直尺以及多媒体教学资源等。以课本上敲击音叉的实验为原型,教师可以请学生代表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吉他弦,明确响度和发声体震动幅度之间的关系;另外,教师还可以轻学生代表波动吉他和直尺等物体,分辨二者音调的差别;紧接着,教师可以通过音频播放不同乐器演奏同一种音乐的声音,让学生从听的过程心中感受音色的不同。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积件资源播放鸟鸣声、蛙叫声以及汽车的鸣笛声等,引导学生争取而理解音色这一概念。

3.巩固学习

初中物理学习教学案例范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直观生动

初中阶段是物理教学的启蒙阶段,初中阶段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多以基础知识为主,在基础知识中,各种物理概念所占的比重非常大,因此,如何搞好物理概念教学对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至关重要。概念是构成物理学科最基础的细胞,教师只有保证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掌握概念学习的技巧,深刻透彻地理解各种概念,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最终实现物理学科教学目标。传统的概念教学往往将死记硬背视为法宝,事实上,这样的学习方式往往是事倍功半的,概念教学看似简单,其中却蕴含各种各样的技巧和策略,作为教师,要学会运用这些技巧和策略来开展概念教学,以更加轻松有效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对概念进行分类整理

初中阶段的物理W习会涉及到力学、热学、光、电、磁等各种物理现象,这样难免会让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杂乱无章,从而在学习其中概念的时候感到手足无措。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对概念进行分类整理, 这使之以系统的方式存储于学生的头脑中,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概念学习负担,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概念分类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同时还更容易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找发现规律,在系统化的基础上形成理论。一般来说,初中阶段的物理概念主要分为这样几类:一是对物理现象的定义,像是机械运动、磁场、电磁感应现象等概念就属于这类概念,对于这类概念,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需要进行定性理解即可;二是描述物体或物质的属性的概念,像密度、质量、电阻等都属于此类概念,通过对这些概念的学习可以从不同角度描述物质的特性,是对物体或者物质的一种较为全面的认识方式;三是描述物体的物理状态的概念,包括速度、温度、能力等都属于此类概念;四是引起物体物理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的相关概念,如力、压力、压强等;五是描述机械工作性能的概念,包括功率、效率等这些描述快慢和能的利用率的概念。这样将概念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这对提高概念学习的有效性会大有裨益。

二、重视概念的引入环节

物理概念是一个抽象概括后形成的知识点,概念本身往往包含很多的内容,本质特征常常比较抽象。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学习概念之前最好设计一个引入环节,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直观地展示或者直白的描述概念,这样会大大降低概念的理解难度,提高概念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从简单易懂的生活实例中来引入概念,如在讲到“力”这个概念时,可以请来两位学生靠在一起互相推对方,让学生感受彼此所承受的力,或者用拍巴掌的方式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又或者,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来引出概念,如,在讲到“液体压强和流速”的问题时,可以准备两个纸杯叠放在一起,然后向纸杯的上方吹气,这时候会发现在上面的纸杯会被吹的飞出去,而下面的纸杯则安然无恙。通过这个直观的实验现象,学生会对相关的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再进行接下来相关概念的引入和讲解就会轻松很多。

三、积极利用实验手段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实验往往承担着揭示概念本质和规律的任务,这是因为实验活动相较于其它的讲解方式更加直观生动准确,可以轻松地将概念的本质和规律以具体的形象展示出来,这样会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笔者在讲到“浮力”这个概念时,就在课堂上给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先用弹簧测力器挂一个重物,然后让学生观察一下测力器显示的示数,接下来再用手托着重物的下方,这时候再观察测力器的示数会发现变小了很多,分析下来是由于手向上的托力导致的测力计示数变小,接下来,再将重物放入水中,这时候学生观察发现测力计的示数像刚才一样也变小了,这个时候,学生自然会想到变小的原因是因为重物下面有托力,而这个托力不再是手的托力,而是“浮力”的托力。这样一来,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关于“浮力”的概念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掌握了它的本质和内涵,这就给接下来再进一步讲解奠定了基础,对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会大有裨益。

四、巧用概念记忆技巧

在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如何准确牢固的记住概念内容是概念学习中的一个难点部分,如果教师能够教给学生一些巧记概念的技巧,将会大大提高概念学习的效果,为了更好地记住概念,我们可以采用歌诀、顺口溜等有趣而又轻松的方式教学生记概念,如在学习光的折射的规律的时候,就可以把折射的规律变成一段顺口溜:“空气饺(角)大于玻璃水饺(角)”,经过这样一编制,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折射的规律,又比如,在学习“惯性”的概念时,为了清楚地记住惯性性质和特征,我们就可以用“物体有惯性,惯性物属性,大小看质量,不论动与静”这样一段口诀来帮助学生记忆,学生很快就能牢牢记住这些内容,并且记忆的过程也不再那么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趣味性,可以说是一个实现寓教于乐的有效手段。

概念是整个物理学习的基础,打好概念基础对学好物理至关重要。作为教师,我们要尽量减轻学生概念学习的负担,通过各种技巧和方法的运用来提高概念学习的有效性,要努力将“地基”夯实,这样才能为进一步构建物理“大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观泉.物理概念教学三步曲[J].中学物理,2010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