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教育教学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师德教育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师德教育教学案例

师德教育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教学案例;教师教育;教师技能

1 教学案例及类型

“教学案例”的指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师范生的知识水平,以文字、语言、影像等形式呈现的有典型意义并能促进其分析和讨论的实例描述[1]。

教师教育课程的安排顺序是理论学习、技能培训、教学实践。三个过程环环紧扣:师范生先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入手,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再结合理论进行教师技能的培训,加强每一项技能,逐渐形成综合教学能力;最后展开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所以,本文按照师范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将教学案例分为:理论学习型、技能培训型和教学实践型。

2 教学案例在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中的应用

在教师教育各理论课程中,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体系,以及在这些理论中论点不同的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联接主义理论、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等,认知主义学习理路中的发现学习论、意义学习论等。教学案例可以把理论课程中抽象的教育理论具体化,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的特定教育现象或具体课堂教学实况中,为师范生提供接触课堂的平台,既能升华理论学习,又为教学实践做好铺垫,是教师教育理论课程中极具价值的财富。下面就以对“最近发展区”理论和意义学习理论的学习为例来说明教学案例的应用。

2.1 教学案例聚焦

案例1:以旧拓新,启发式导入

在“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一节的导入中,教师这样设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的形成过程,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多少个?该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学生回答)我们知道男性体内有很多的,而女性则一般是一个月才能产生并排出一个卵细胞。另外,小,卵细胞大。那么和卵细胞的这种数量和形态上的差异是怎样造成的呢?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有哪些异同?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案例1从表现形式上属于描述型案例,教师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首先请学生根据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再由两个演绎式的提问自然把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通过复习,学生不仅对已有的基础知识加以巩固,而且根据老师的引导,学生能扎扎实实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2.2 分析教学案例,链接“最近发展区”理论

案例1中,教师以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作为新课的支点,这种旧知识导入是教师最常用的导入方法。教师首先分析教学目标与学生现有水平之间的差距,根据教学内容的内部联系,大体上分为两个步骤,并创设了几个最近发展区。在导入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的作用,由提问层层递进,帮助学生通过这两个发展区,最终实现知识的同化和思维的发展。在分析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师范生对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3 “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的问题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导向作用。教师在新、旧知识衔接处通过设疑,可以把学生引入“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层次从一个“最近发展区”过渡到另一个更高层次的“最近发展区”。随着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发展,学生认知水平在不断变化,他们所在的最近发展区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分析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同时预测可能发展水平,将教学准确地指向最近发展区,在最佳时间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 教学案例在教师技能训练中的应用

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教学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等[2]。在教师技能训练中,教学案例几乎涵盖了每一项技能,利用微格教学,师范生通过教学案例的研究、教学案例的获得及讨论、教学案例的修改等环节,可以迅速有效提高教师技能。

3.1 理论学习,小组熟悉

在微格教学前,组织训练者学习教学技能、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理论知识。尤其是对教学技能进行全面的学习,分析教学技能的分类、每种技能的定义、作用、运用方法及要领等。一般小组成员在5~10人左右,分好组后每个成员之间要互相尽快了解,利于之后对问题的研讨。

3.2 展示教学案例,示范观摩

针对各项教学技能,提供相关的教学案例进行示范,这些教学案例以课堂教学片断的录像形式展现,使训练者对这项教学技能的应用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因为选择的教学案例具有典型性,所用的技能单一,所以非常适于师范生进行学习与研究,加深对这一项技能的理解。

3.3 认真备课,编写教案

训练者确定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后,正确分析教材,根据训练的教学技能需要来选择适当的实施方式,编写教案。

3.4 角色扮演,进行录像

微型课堂要由扮演的教师、学生和摄像人员组成,教师由参加训练的师范生轮流担任,学生由小组的其他成员扮演,整个实践过程用录像的方法准确记录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虽然这是一个模拟的课堂,但是它改变了传统高校课堂的教学模式,师范生有了“上课”的机会,由原来的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把教师技能训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3.5 组织讨论,反馈评议

(1)录像材料作为教学案例

录像真实地记录了“教师”角色的实践表现,把“教师”备课时的设计以及对教学技能的理解直观地展示出来。若“教师”角色的教学技能水平很高,其录像可以作为示范观摩的教学案例,循环利用;若“教师”角色的教学技能水平还有待加强,那么其录像就是为他自身技能提高而量身定做的教学案例;若“教师”角色的教学技能水平较低,则其录像可以作为反面教学案例,为其他师范生的讨论提供材料,通过分析此教学案例的不足,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分析讨论教学案例,进行评议

小组成员通过反复观看、反复比较各个“教师”呈现的录像,以此为教学案例,进行讨论交流、交换意见。

在评议的过程中促进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改进自己的内隐决策,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各项技能。

3.6 修改教案,反复训练

训练者深入研究本人的教学案例,对照评议结果提出的问题,修改完善教案,重新实施教学,根据小组成员的不同实际情况决定反复训练的次数。在重复的过程中,通过教学案例的循环利用,快速提高教师的各项技能。

4 教学案例在师范生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案例在师范生见习和实习等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能促进实践者知识结构的变化——由理论性知识逐渐向实践性知识过渡。于2009年2月~2010年4月在温州市钱库高级中学见习、实习过程中,积累了教学实践的经验,通过撰写教学案例,有效发展了实践性知识。下面具体以在“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章节复习课”中的教学实践来具体说明。

4.1教学案例分析

通过教科书和网络途径,本人研究了大量的关于复习课的现成教学案例,发现在传统的复习课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往往采用讲授法把章节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概括,列出知识框架,尽管有的教师在其中采用了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但都流于形式,容易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是浙科版教材《生物学(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第三章知识,这章内容与人体自身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之后具备了对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现象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结合教材后,本节复习课的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即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美国“泡泡男孩”的生活,把复习的知识点连贯性地加以整合,经过学生对短片的观察和对问题的探究、讨论、总结,建构出自己的知识结构。

转贴于 4.2.教学实践

从网络中下载“泡泡男孩”的视频,结合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将“泡泡男孩”的故事分割成若干片段,由这些片段分别引出知识内容。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作为“协助者”播放“泡泡男孩”的短片,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学生通过观看短片,并结合已有的经验,自主解决科学问题。

4.3 撰写教学案例

综合课堂上教师教学、学生表现以及课后指导老师的评价,本人草拟了教学案例的初稿。而且各教师通过讨论交流,指出其优点,发现其不足:如个别短片内容和知识点联系不大;由于截取的操作问题,部分短片跳跃性过强,应该舍弃;部分短片时间过长,使本节课教学目标无法达成,建议每个短片时间把握在30秒~1分钟等等。本人虚心接受了其他教师的评价和建议,反思分析后进行多次修改,最终完成定稿。

4.4 教学案例指导教学实践

撰写的“免疫复习课”教学案例以书面的形式反映了本人教学实践经历,对复习课的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仅为本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为其他同学以及其他教师提供了参考,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

5 总结与反思

5.1结论

针对师范类毕业生,在高校的课堂、教师技能的训练、中学的实习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教学案例应用的优势,教学案例对师范生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育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2)教学案例是教师提高教师技能的有效媒体。虽然教师的切身经验很重要,但是教学案例呈现的情境为师范生进行了其它教师的技能展示,提供了成为优秀教师的参考点和共享经验,使知识不断交融与延伸,教师技能共同提高。

(3)教学案例有助于教师在记忆中不断扩展解决具体问题的案例库,使教师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能根据他们从以往案例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来采取行动,从而提升教师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判断能力。

5.2 教学案例在教师教育中应用的不足

尽管教学案例的应用有很多优点,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首先,教学案例一般来源于教学实际,当每位教师在编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掺杂自身的一些偏见,造成教学案例的不客观性,阻碍学习者正确认识和把握问题。其次,教学案例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有文字、图标、录像等,它们在教师教育中应用时必定会使师范生在课堂上引起头脑风暴,通过课堂的互动,促进师范生的讨论交流,这就要利用课堂上大量的宝贵时间。同时,教学案例并不是适用所有的教师教育课堂。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5.

[4]Towl, A.R. etal. ASCI case collection.1963:293.

师德教育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案例故事法;职业教育心理学;教学

职业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心理学分支课程,目的是为职业院校培养合格的队伍[1]。然而,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心理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学效果不佳。案例故事法是案例和故事的结合,是基于案例教学法提出的一种提高教学技能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编写案例故事、讲故事和讨论来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案例故事教学法根源于杜威的反思学习理论。杜威提出个体与环境之间互动的经验对于学习者比较重要。通过运用故事教学案例,给学生提供对所学知识反思的机会。虽然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较多,但是以“案例故事法”为关键词搜索知网发现,案例故事法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因此,根据案例故事法的五个步骤将案例故事教学法融入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中,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职教师资队伍做好准备。

一、自由写作

自由写作阶段主要是学生案例故事写作过程的热身,可以跟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在自由写作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呈现一些案例故事,并让他们自己写下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自由写作结束后,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由学生报告自己可能遇到的问题,别的学生可以提出建议。

二、编写案例故事

自由写作后,开始编写案例故事。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编写出一个真实情境下的案例故事。以“学习动机”这一节内容为例,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缺乏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编写一个职业学校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案例故事。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只有职校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才能激发其内部动机。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认可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不同的学生缺乏动机类型不一样,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动机结合自身的体验编写案例故事。案例故事需要有事实,还要呈现问题,此外在细节上还可以建议学生从人物的性格和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对话等这些方面入手。

三、讲或听案例故事

编写完案例故事后,再次将学生分组(跟第一次分组不一样)。每个小组中分配三位学生,一个负责讲案例故事,一个重点记录和听故事,另外一个学生负责监控时间。每五分钟为一轮,一轮结束后,三个学生轮换角色。讲故事的学生需要大声讲出案例故事,别的学生不能打断其讲故事。讲完以后参与者总结出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案例故事讲述者和倾听者之间应该多交流。在课堂中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技能,并促使他们参与别人的案例故事。

四、讨论

一些研究者认为讨论是案例故事教学的重要环节。皮亚杰提出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可以促进知识的内化[2]。案例的讨论对准教师的职业发展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学生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自由发表自己对案例故事的观点。讨论以6名学生为一组,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学生的案例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相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你对这个案例故事还有没有别的观点?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始终围绕案例故事进行讨论。同样以学习动机这一课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所呈现案例中不同学生动机不足的原因。如有的学生缺乏内部动机,对职业教育没有认同感,觉得职业院校地位较低。另外一些学生没有外部动机,觉得职业院校毕业以后收入不高,企业不认可等。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有的学生可能是低层次的需要没有满足,如家庭经济困难、吃不饱、穿不暖。而有的学生则是缺乏相对高层次的需要,如缺乏父母的关心与爱。针对不同学生写的案例故事,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如何根据诱因理论,归因理论等来提高该案例中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

五、总结

老师需要对学生案例故事进行分析总结,分析理论在案例故事中的运用。教师在总结中要对每个学生的案例故事及课堂表现作出合理的评价。学生也要对自己案例故事的情况进行反思,可以在个体层面反思也可以集体反思。前者包括自我问询,后者包括同伴间相互经验的交流。集体反思因为涉及跟学生或老师的外部对话,比自我反思程度更深。总结与反思是案例故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既可以巩固案例故事教学法的成果,还可以为以后的案例故事教学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包昆锦.《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行动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7-60.

师德教育教学案例范文3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本特征

1.注重行动导向,强调方法学习。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更多的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主要是准备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

2.注重互相合作,强调全面学习。所有需要学生解决的学习问题,由学生共同参与,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使问题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获得经验的过程。

3.注重兴趣培养,强调独立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目标的重要任务。一方面是内在的,通过好奇、兴趣等心理作用,来提高求知欲;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教师的鼓励、学生间的配合、取得成果之后的喜悦等等都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通过让学生独立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完成工作内容,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独立检验结果,从而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案例

这是一个《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与制作》的教学案例,采用引导文教学法。引导文法是借助一种专门的教学文件(即“引导课文”)来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采用引导文教学法,目的是促进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教师一定要“放权”,让学生在教学实施的各个阶段都是独立的、主动的,教师的行为局限在准备和收尾阶段,而不是在教学过程之中。

1.获取信息。首先给学生观看用flash制作的四杆机构的课件,然后下达任务书:做出四杆机构三种运动形式的模型;解释说明所开发产品的用途、使用的材料,从理论上阐述产生曲柄的条件;知道产品有什么技术上的缺陷,为后续产品的开发做准备;改变构件的长度、改变固定件等是否可以得到其他产品?

2.制定计划书。接到任务书后,自行分成三个小组制定出工作计划。比如:(1)先自学课文中的有关问题。(2)画出设计图纸。(3)选择材料,加工顺序,安装。(4)证明产生运动的过程。(5)找出产品缺陷。(6)未来新产品的开发展望。

3.做出决定。学生们经过几天的努力,把制定好的计划书交到老师的手上,老师随即对计划书进行讨论。首先看计划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可行、选用材料是否合适等。比如教师发现一组学生采用铜合金作为杆件的材料,就问学生为什么选用此材料。学生说金灿灿的好看。老师及时地告诫学生:铜合金价格比较贵,成本高,可在产品外表上涂上涂料取得相同效果。总之,要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最终做出科学的决策。

4.实施计划。学生开始独立完成计划的每一个环节,小组成员各有分工,遇到不懂的问题一起讨论,老师在其中及时引导。比如:在证明曲柄存在的条件时,运用到数学中的“反证法”,有些同学不理解,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并提供“反证法”方面的资料,最终得到了解决。

5.检验。完成计划后,学生对每一个环节进行检验,比如对所设计产品的质量进行检验,绘制成质量监控单;对后续产品开发的可行性进行研讨,制成报告单等。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们不但要运用《机械基础》的知识,还需要运用相关学科《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知识,在检验的过程中加强了各学科的横向联系。

师德教育教学案例范文4

一、专业理念的建立

先学后教中的“先学”是指在课堂上学生紧紧围绕目标所进行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后教”是指课堂上学生在先学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的相互讨论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古人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我想如果一个人不想钓鱼,你就是教给他钓鱼的方法,他也不会钓鱼的,所以首先要解决的是学习欲望问题,这种学习欲望又如何培养呢?

教师掌握着人类最好的学习方法:好为人师。我们都很清楚,上学我们没有搞懂的知识,容易遗忘的东西,当了老师,给学生讲上一遍,就能倒背如流,并且记得很牢。有的老师说一道题讲了八遍学生都不会,想想八遍能不累吗?为什么讲八遍,一遍足矣,剩下的七遍完全可以让学生给学生讲,不仅教会了知识,还培养了一个雄辩的人才。我老激励学生上课积极参与教学,勇于上台展示,乐于给别人当先生。实际上我们的课堂深层次改革就是要让好学生帮助差学生,是兵带兵、兵练兵、兵强兵,老师就是老兵,是地位平等的首席发言官,如果把高效课堂比作战场,我们应该扮演将军,去组织、指挥、统帅打仗,而不是亲自打仗。从我国的文化传统来看,我们所接受的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意识作为一种文化“浸泡”了我们每位教师的教学观念,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先教后学”的传递式教学理念。这种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已经固化了的“东西”,改变起来确实有相当的难度。

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会,还更应该关注会学与乐学。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来看待课堂教学,就不仅是知识、书本和教师,更重要的还有学生的个体体验、生活经验及他们对知识的建构能力。离开了学生的自我成长、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其成长就是片面的成长,是脱离生命成长规律的成长。让学生参与课堂不是简单地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参与度也不是单一的以多少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为标准,解放学生的过程也是体现教育智慧的过程。

二、先学后教,学案导学模式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做法

1.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求:每节课刚一上课,老师就把当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用语言的形式告诉同学们,同时提出3~5个问题让学生们看书后解决。问题刻在学案上,接着学生用6~15分钟的时间看课本。在些过程中,老师可能还要在黑板上出几个准备演练的练习。看完书,或者让先让学生进行演练,或者先解决提出的问题。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没有养成很好的自学能力,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自学时还会有一部分学生看不出应该掌握什么、什么内容是重点、自己什么地方还是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自学前为他们写出引路提纲。引路提纲就是把与教学要求相关的提纲都写出来,只让学生根提纲在书中找答案,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高效率发挥提问的应用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求:上课提问是学生集中注意力和学好知识的必用方法。在提问过程中,一个相同的问题可能要同时问四五个学生,有时一个问题通过几个学生像成语接龙一样共同完成,这对学生们认真读课本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提问时,提问的对象要因题而异,对于学习差些的学生,我们可以提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原来不爱学的学生通过自学,完成这些任务,老师及时地进行鼓励和表扬。对于复杂的、容易出错的问题,可以叫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回答完毕后,再让其他学生再评判正确与否。

3. 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求:无论是什么学科,几乎都要讨论,因为通过看书,还有许多总是没有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讨论,先要让学生们几个人一组进行讨论、比较后,再提问或到黑板上演练,会使许多学生的思路比老师还宽,有时还会弥补老师没有想到的情况或方法。所以教师根据课本内容、班级或个人实际情况,应该有意识地设计或组织学生尽可能多地对实际问题讨论解决,而不是老师直接说答案。

4. 对练习和当堂达标题的操作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要求:练习有讲前演练练习,讲后有书面作业或者小考。这是学生们形成能力、把知识和应用联系起来的过程。尽量避免以讲代练、以练代测。第二类练习是学生在学了解题方法后进行的作业或当堂达标。

师德教育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民族地区;数学教师教育;案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2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加大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力度”。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融仫佬族、瑶族、毛难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地处广西民族地区的高校理所当然地承担民族地区数学师资的培养,为广西民族地区输送合格的数学教师。教师教育中案例教学策略的研究很多,本文试图从广西民族地区数学教学的视角探讨案例教学,以期为丰富案例教学理论,研究民族地区高校的数学教师教育模式,以期抛砖引玉。

一、立足民族地区,开发案例资源,多样化地呈现案例

案例资源开发应立足民族地区,放眼发达地区,以保证案例的丰富性。案例资源开发包括选择案例材料、撰写案例、整编案例等。案例材料的选择应遵循典型性、时代性、地域性、适切性的原则。所谓典型性,就是所选择的案例材料是数学教学中的典型事件、典型问题;时代性就是案例应与时俱进,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适时反映广西民族地区数学教学中的新问题、新观念、新现象等。地域性就是具有广西本地域民族数学教育特征的案例,如选择仫佬族、毛南族、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数学教学案例。适切性就是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广西民族特点相适切的案例。案例材料的收集为案例撰写和整编提供基本素材。收集案例材料的主要途径有:

1.走进仫佬族、毛南族、瑶族、壮族等民族地区中学进行课堂录像、课后访谈;

2.聘请仫佬族、毛南族、瑶族、壮族等民族中学数学教师到高校叙述他们自身的教学案例;

3.收集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数学课比赛录像。

4.深入实习生的教育实习现场,对他们在民族地区中学数学实习课进行录像、课后访谈。

5.购买全国优秀数学课堂教学录像光盘、网络下载全国优秀的数学课堂教学录像。案例材料收集后,及时进行再加工,可以撰写成文本案例,剪辑成视屏案例,制作成动漫案例,录音成为口述案例,以便在日后的教学中多样化地向学生呈现案例,激发学生分析、探究案例的兴趣。

二、依据案例类型,结合民族特点,指向性地设疑

案例设疑可以使案例分析、讨论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对民族地区高校师范生来说,就功用而言案例可以分为示范性案例、诊断反思性案例。示范性案例是指案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行为、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为师范生提供榜样示范性的成功案例。诊断反思性案例是指存在亟待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需要师范生诊断和反思的失败或反面案例。教师在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民族特点,根据教学目标、教育教学原理、学情,围绕案例设计具有思考性、启发性和移情性的一系列问题,供学生学习、讨论。

三、善于倾听,关注民族学生心理,适时有效地作出反应

倾听是现代数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更是现代民族地区数学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教师要关注民族学生心理,善于倾听,帮助民族学生建立信心,提供与他人交流沟通的平台。倾听贯穿于案例教学全过程,从案例呈现、设疑、讨论到评价总结等环节都需要倾听。有效的课堂倾听,应遵循平等性、客观性、全面性原则。所谓平等性原则,就是教师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关注民族学生心理,以“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倾听学生心声;客观性原则,就是教师撇开自身的主观臆断,客观公正地倾听学生心声;全面性原则是指倾听内容和对象的全面性,即倾听学生的各种观点与看法,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的课堂倾听策略,还需要倾听学生的思想、情感、需求,从倾听中解读学生对民族地区数学教育教学的认知,对数学教育理论的理解和应用理论解决数学教学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倾听不仅是对信息的纳入,更重要的是对所纳入信息的及时、有效的反应。教师可以作出如下反应:一是启发引导,在倾听学生分析、讨论案例过程中,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认知冲突状态时,教师适时启发,使学生“柳暗花明”;当学生的思维方向游离教学目标时,教师及时引导,使学生“回归正轨”;二是颔首微笑,教师真诚、善意、鼓励的微笑,可以使优等生得到更大的心理支持,使学困生、胆怯生得到鼓励和赞赏,促使他们更乐意展示自己的观点。三是不动声色,当学生的答案还不够完善或问题解决的多种策略还未答全,教师倾听时不急于评价,有意“留白”,达到“无声胜有声”之效。

四、提供平台,多民族和谐共组,促进多角度分析讨论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讨论可分为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无论是少数民族学生还是汉族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绩差学生,小组讨论都能为其提供交流的平台。班级讨论使大家共享各小组的讨论结果,汇集全班学生的智慧,分析、解决小组疑难问题。组建讨论小组是小组讨论的前提,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一般为4~5人,以自愿为前提适当调配,成员除了在性别、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力求搭配合理外,更注重壮族、瑶族、仫佬族、毛难族、汉族等多民族学生和谐搭配,促使大家在学习讨论中互相接触、互相了解、互相帮组,共同进步。小组之间力求均衡,保证小组任务完成的质量和组间竞争的公平性。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巡视,适时引导、适度参与。在组长的组织下,围绕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展开多角度的讨论,控制讨论的时间和方向,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鼓励组员大胆发言,发言者结合自己的民族背景、案例背景、自身对数学教学的认知以及数学教育理论,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者不随意打断发言、不带个人偏见地认真倾听,分享他人的观点,修正、完善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同学激烈、和谐的讨论中形成小组结论,当然,对于开放性问题的结论应。班级讨论是在小组讨论基础上的进一步讨论。让各小组长汇报本组讨论的结果,提出本组讨论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要鼓励各民族学生广开言路,使讨论多角度、深层次。引导学生在剖析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案例中所涉及人物的民族心理、民族习惯、民族文化等,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就小组遇到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以教师的角色体悟案例中执教教师的教学智慧。调控课堂,使讨论低耗高效。

五、淡化权威,强化民主的课堂管理

民族地区高校部分教师多年来习惯于“一言堂”的课堂管理方式,而案例教学是一种“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极大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导致对课堂管理的灵活性、应变性、调控性提出更大的要求。案例教学的课堂,学生不再只是静静地听、默默地记,而是以案例主人翁的换位角色,移情地判断案例问题、诊断结症的根源、作出决策。在这过程中,有静态的观察、思考、判断、倾听,也有动态的发表观点、观点的相互碰撞、相互接纳,这就需要教师淡化权威,强化民主,有效调控课堂,使学生思维既不能离题,又能擦出精彩的火花。民主型的课堂管理策略主要有以下两个:其一,建构良好的课堂环境。良好的课堂环境包括良好的物理环境和良好的心理环境。案例教学的良好物理环境主要是课桌椅的安排,应突破传统的秧田式,取而代之的是圆形、田字格、半圆形、马蹄形、马鞍形等形状,以拉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物理距离,便于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良好的心理环境,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愉悦的心理氛围。其二,促进师生之间的顺畅沟通。案例教学中信息交流多向化,从教师流向学生、学生流向教师,形成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流向、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相互流向。信息交流得以顺畅的必要条件是良好的沟通,而信任是良好沟通的基础,无论是哪一层次学生,哪一民族学生,都应得到教师的信任。师生之间的沟通顺畅功于课外,利在课内。在沟通过程中,教师放下权威,以朋友的心态理解、接纳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层次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民主型课堂景象。

参考文献:

[1]王海秋.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师德教育教学案例范文6

关键词 英语绘本 兴趣 热爱

默然回首,从事幼师行业已经有三个春秋,这其中有成功、有失败、有收获、有失落、有欢笑、有沮丧,对我来说都是难忘的动情故事。

昊德宸鹏兴幼儿园是深圳市罗湖区莲塘片区的省级幼儿园,孩子和家长的素质都很高,家长们都积极配合班级老师的工作,但每个班级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就像带他们的班主任一样,每个班主任有自己的做事风格,每个班级有不同的学习、生活风气。

作为学校的英语老师,与主班和配班老师不同,主班和配班老师需要固定在一个班级负责教学和管理,我教的是三个不同的班级,轮流授课。我带的三个班中,大二班是我跟班时间最长,和孩子们的感情最深的班级,同时因为大二班的班主任做事严谨,对孩子们要求严格,所以大二班家园关系最和谐,班级氛围最融洽。

1英语教学的日常安排

从2016年1月5日自己生下二胎小宝时,有段时间没有和孩子们相处,时间长了心里想孩子们,孩子们也会经常发来问候,5月份休完产假重新回到班级后,孩子们都异常热情,都追在自己身后说:柳老师,我想你了!柳老师,你回来啦! 柳老师,你还教我们么?

重新回到岗位,面对即将升入小学的,同时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班孩子们来说,我想仅仅教给他们课本的这12单元的内容不足以表达我对他们的爱和期望,我想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和学习方法都教给他们,我想让他们在幼儿园的最后阶段过的开心而有收获,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知识,我想激发他们的英语兴趣,我想让他们在幼儿园的最后阶段来享受英语,享受英语知识、文化和传统,我希望在幼儿园的最后阶段激起孩子们的英语学习的热情的种子并将这兴趣的种子带进孩子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我园的英语教材用的是时代佳音幼童英语系列教材,共6册,每册12单元,3个单元为一个主题章节,一个单元4个学习模块,编排的顺序:单词,句子/故事,字母/词组,歌曲;该教材根据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设计课程,单元课程取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如:日常饮食,表达情绪,动物,颜色等,通过螺旋式复习将所学内容融入日常生活中。

2我的困惑与突破

上学期英语教学按一周4个课时,每课时一个教学重点,根据教参设计的进度分别为:单词,句子/故事,字母/词组,歌曲;那这学期我开始改变以往的教学进度,按:单词,子母游戏1堂课,句型和歌曲第2堂课,故事表演第3堂课,第4堂课用复习,而且课堂上的主角不再是我,而是孩子们:比如课前歌曲律动,我请小老师来带大家一起唱跳,而不是我自己带大家一起唱跳;比如在单词和子母学习阶段,经常通过游戏来强化孩子们的记忆;比如在故事的表演阶段,会设置情景,请孩子们上台表演,请所有孩子们看小小童话剧,这些都是课本的,这样做够么?我时常问自己,都说语言是工具,我何不利用这个工具带孩子们去外面的世界挖掘呢。

3英语绘本带来的激情

在这个想法的驱动下,我从两方面开始执行:每周一首课外英语儿歌,每周一次英Z绘本分享课,从五月四号休完产假重新回到岗位上的这段时间的实践效果来看,孩子们花在英语课本学习的时间少了,但是孩子孩子们掌握的效果反而进步了,更让我窃喜的是孩子们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而且孩子们让我收获了作为教师最好的回馈:我自己非常满意的课堂,孩子们收获满满的英语课堂,孩子们踊跃举手畅所欲言的英语课堂。

每周一次的英语绘本分享课成了孩子们的最爱,每次我拿起英语绘本坐下来,整个教室就会冷却下来,迟到的孩子们也会加快脚步,在每次分享新故事前我会对上周讲的故事做个简短回顾,在讲故事期间也会请孩子们积极动脑,随时提和故事有关的问题,每次开讲时我会故意翻错页,孩子们个个争先恐后的提醒我:柳老师上次不是讲到这里。

4 喜欢你,喜欢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