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行动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医药产业行动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医药产业行动方案

生物医药产业行动方案范文1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工作。去年下半年,在市政府精心组织下,经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协同作战,我市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国家督查组和省检查组的高度评价。今年,食品药品放心工程仍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药品监管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全年工作的核心内容,认真抓好,切实抓出大的成效。

要继续保持对药品市场的全面、高效、严格监管,继续保持对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违法犯罪活动的高压打击态势;要结合工作实际,针对药品市场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对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要狠狠打击,特别是对一些危害大、影响大的大案要案,要穷追猛打,决不姑息;要充分发挥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的优势,推进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向深层次发展;在大力整治药品市场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大对药品市场的规范管理力度,巩固和扩大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的工作成果。

二、关于机构改革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已经完成了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任务,按照国家和省局的要求,今年要把食品监管职能划归到药监局,就是要在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其主要职责是:负责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重大事故的查处。

我们要按照国家和省里的统一部署,抓紧制定改革方案,并要在省委、省政府、省药监局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结合我们市的实际,组建食品药品监管机构。这项工作政策性很强,工作量很大,要积极主动地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逐步落实职能配置,理顺工作关系。在实际操作上,一定要坚持稳步推进的原则,处理好改革与稳定关系,组建一支精干的队伍。今年要力争做到机构、人员到位,职能、监管工作到位。

三、关于农村用药网络建设工作

农村用药网络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关心农民生活质量、关心农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项民心工程,也是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去年,我市农村用药网络建设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成效,在国家提出“两网”建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网”的构想,在区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目前已经在全市农村进行了推广。

今年,药监部门仍然要把农村用药“三网”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要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创新,要注意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县(市)区药监局(分局)要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争取在上半年就要实现一村一店的工作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药品难购买、价格难承受、质量难保证的“三难”问题,让人民群众购药方便、放心。

四、关于依法行政工作

药品作为特殊商品,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健康息息相关。药品质量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决定了必须对药品实行严格的监管。

在行政执法上,第一要努力增强三种意识。一是增强政治意识。要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以对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来认识药品稽查工作,切实担负起药品监督管理的重任。二是要树立大局意识。要把药品监管融于我市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市委提出的我市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做出的大力整顿经济环境的部署,我们要坚决贯彻执行。三是增强服务意识。药品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既是管理者,更是服务者。要牢固树立监管就是服务的观念,把服务贯穿于监管工作的全过程,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二要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是要加强学习。在深入学习有关药品监管法律、法规的同时,加紧学习食品监管方面的有关知识,做好食品监管前的知识储备。今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将正式实施,要通过深入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我们的行政行为。同时,要做好业务培训工作,全面提高药品监管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专业技术素质。二是严把“进人关”。要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切实做好基层队伍结构调整和素质优化工作。要通过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全面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第三要强化对执法队伍的监管。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要从上到下层层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强化责任追究制度。二是要采取明查与暗访、面上检查与重点抽查,自查与互查相结合等方式,健全逐级检查制度。三是坚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格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在执法过程中出现的、以罚代管等行为,要严肃处理。要坚决制止和纠正乱收费、乱摊派现象,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清正、纪律严明、行动快捷”的药品监督管理队伍,要关心支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发展,想企业之所想、帮企业之所需,出谋划策为企业服好务,真正树立起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廉洁高效的良好形象。

五、关于发展医药产业工作

市委、市政府已经把医药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确立了“大医药、大市场、大流通、大发展”的战略,制定了医药产业“十五”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医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并加强了宏观指导和调控。医药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全市经济工作大局,市政府把医药产业办设在药监局,是对药监局的重视、信任与肯定,药监局除了做好监督工作外,还要在帮促方面下功夫,推进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要以两个开发区为载体,积极为我市医药企业和医药产品“走出去”搭建平台;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重点品种,加快推进企业GMP改造和大项目进度,进一步扩大重点品种的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要利用国家强制推进GMP认证的机会,促进医药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兼并、重组,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药行业,特别是对国有医药企业进行参股、控股,鼓励具有互补性的企业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引导企业实现战略重组,发展规模经营。

当前,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为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市委、市政府明确指出,要抓住这一历史时机,全面发展我市医药产业。药监工作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都要放在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统筹考虑和运作。

生物医药产业行动方案范文2

一、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

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鄂发[]20号),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十发[]15号)等文件精神,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工作创新发展。

1、科技投融资工作取得新突破。一是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同比增长22%,20__年科研开发经费达到1980万元,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1.4%。二是银行与科技型企业实现了全面对接。认真落实“十堰市科技金融服务企业创新工作推进会”精神,出台了《十堰市科技贷款及贴息管理办法》,落实贷款1.4亿元,贴息贷款放大效应达60倍,增加银行科技贷款授信额度20亿元。三是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和企业研发经费抵扣共计7324万元。四是科技风险投融资工作开创新局面。市科技局利用自身优势,与多家风险投资公司建立联动机制,在“百亿基金再进十堰”科技分会场上,签订3项投资协议。省高投、武汉创投、深圳创投、中展信等7家基金公司多次到十堰调研,科华银赛基金公司已向先锋模具注入3000万元资金,其他风险投资机构与部分科技型企业达成了近2亿元的投资意向。五是争取上级科技经费达到2596万元,实现技术合同交易1623.82万元。

2、培育创新主体工作取得新突破。以“实施扫零工程”为工作目标,大力推进县(市)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扫零、实施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扫零和科技型企业申报专利扫零。全市新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6家,比上年增长近30%。预计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可望达到110亿元,同比增长11.7%,高新技术增加值达到24亿元。全市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重点培育企业达到24家,比上年增长40%以上。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再创新记录,支持经费多万元,居全省市、州(武汉市除外)第一,首次覆盖到全市所有县市区,市科技局作为唯一的项目组织单位在全省表彰会上作了大会发言。氮气弹簧等3个产品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新产品。

3、“双创”工作取得新突破。扎实推进创建“国家商用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创新示范区”工作。在省科技厅王延觉厅长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组织协调和落实创建方案工作进展顺利。11月5日,王厅长亲自率团赴京答辩,得到与会专家和科技部有关领导倍加称赞。11月25日,王厅长再次到十堰专题调研,对推进“集群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出了组织与实施要求。在三年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正式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000件,专利执法工作得到省知识产权局充分肯定,11月14日周霁市长召开市长办公会,专题研究并安排部署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4、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产学研”平台作用,积极推进高校与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和技术服务中心。十堰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火炬计划十堰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国家立项验收。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汽车动力传动和电子控制省级重点实验室”、湖北医药学院“湖北省胚胎干细胞重点实验室”和“省级中医研究实验室”、先锋模具股份公司“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龙公司“湖北省汽车进气系统检测中心”、市农科院“湖北省玉米工程中心”、市人民医院“十堰市生物医药产业中药饮片现代化技术创新基地”、东风精工齿轮厂“湖北省精密锻造成形技术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湖北兴升有限公司“湖北省氮气弹簧及汽车传动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佳恒液压公司“十堰市液压技术研发中心”等已成为我市重要创新平台。

5、激励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突破。市政府首次重奖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5月5日,市政府授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罗永革教授“十堰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并奖励20万元奖金。市科技局与市总工会联合出台了《关于对荣获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第一完成人授予十堰市“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的决定》,在全省为首创。登记省级重点科技成果51项,12个项目和1家企业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数目列全省地市州第四名。

6、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的意见》,在竹溪县和房县分别启动了“十堰市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园”和“十堰市地道中药材科技园”建设工作。“富民强县”工程进展顺利,扎实有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市政府印发《关于开展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行动实施意见》,加快了我市科技特派员工作进程。完善了《十堰市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示范企业评审方案》,对十堰市科技创

新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创新情况进行了评审和奖励。向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汇报了我市水源区环保治理科技攻关工作,确定了“黄姜清洁生产及达标排放科技攻关试验基地”。重点支持了“地贞颗粒开发”等68个生物医药和低碳环保技术研发项目,“汽车节能增效剂”、“利用废酸洗液综合开发正磷酸铁和磷酸铁锂”等环保项目受到国家、省有关部门重点关注。7、优化科技工作环境取得新突破。市委、市政府12月16日隆重召开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改革发展暨科技奖励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市人大开展了《科技进步法》执法情况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实施及“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情况检查,全面落实“五五普法”规划,进一步优化了科技工作依法行政环境;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召开“全市科技创新暨全国县市区科技进步考核现场会”,强化了科技进步考核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措施,受到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领导高度关注;认真研编《十堰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市政府印发《十堰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市直26个部门为成员单位,召开了“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的专题会议和部分人大代表、行业专家座谈会。目前,8个专题组的研究课题已结束,《纲要》基本完成;隆重举办20__年科技活动周和一系列科技宣传活动,全市科技系统开展了《科技进步法》知识竞赛,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推进了科技宣传与政务信息公开等,为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8、争先创优工作取得新突破。重视党建、行评、三城联创等精神文明建设,举办了“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等6个专业培训班,开展了“基层党建活力工程”、“政风行风建设”、“争先创优”等宣传教育活动。今年,市科技局获得“省科技系统综合考评先进单位”、“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组织先进集体”等殊荣,同时,被评为全省科技系统政风行风建设、科技统计、科技活动周、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卫生先进单位、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突出贡献单位、党建先进单位、综合治理、法制工作、国家安全、档案管理、新农村建设等先进单位。机关十多人获得省、市先进个人表彰,王爽同志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并申报了“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突出贡献奖表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强化,科技创新资源不足。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短缺,科技投入、科技与金融合作服务科技型企业不够,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高新产业集约集群发展程度不高,高新区和工业园区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三是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的规模化、设施配套化、品牌绿色化、质量标准化的建设进程有待提升。科技富民强县建设、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等工作有待进一步强化。四是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建设有待优化。

三、20__年科技工作目标任务与措施

20__年是实施“十二五”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的启动之年,全市科技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鄂发[]20号等文件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一城两带”建设总体目标,深入实施“科技兴市、人才强市、可持续发展和知识产权”战略,组织实施“五大科技专项”行动,打造“六大创新基地”,着力加快鄂西北商用车零部件产业创新示范区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为创新型十堰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一)推进五大科技专项行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是创新科技投入机制,推进科技投融资专项。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创新科技投入机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全面推进“银科企”合作和风险投资工作。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示范、放大作用,积极推进创建“十堰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或跟投基金”,运用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创投机构投资企业或共建创业投资机构,努力突破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瓶颈,培育创业风险投资对象和上市后备资源。

二是搭建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专项。进一步整合“产、学、研、官、资、介”等创新要素,努力搭建市校共建平台,推进技术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企业集聚。引进高校科技创新优势资源,不断提高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新能力。强化科技成果奖励措施,支持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登记省级重点科技成果40项,组织申报省科技奖励项目18个以上。积极推进在郧县经济开发区联建“十堰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

三是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服务“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建设,支持竹溪县“十堰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园”和房县“十堰市地道中药材科技园”健康发展。服务“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推进资源开发、节能减排、环保产业科技开发。加快道地中药材gap基地建设,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坚持“五个一”工作模式,强化“富民强县”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落实10名科技特派员到生产一线。大力支持武当道茶等有机农产品标准体系、适用技术体系、检测体系建设。

四是培育创新主体,积极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实现县(市)区扫零。继续落实企业研发经费按150%加计抵扣和高新技术企业按15%交纳所得税的政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遴选30家企业作为十堰

市首批创新型企业给予重点支持,采取滚动发展的方式加强管理。组织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和科技投融资项目及高新技术产业贷款贴息项目,争取省以上科技经费1800万元以上,重点支持国家“商用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创新示范区”行业龙头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经费和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五是着力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全面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针对24家成长路线图计划重点培育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分别实施资助、投资、银行贷款、创业培训等全方位支持的抚育计划,通过创新基金--风险投资--银行贷款--私募投资--创业板的路线,推进企业上市。

(二)充分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着力打造“六大”创新基地。一是以提升汽车工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打造商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创新基地。二是以推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为重点,打造汽车装备制造业创新基地。三是以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含量为重点,打造特色有机农业创新基地。四是以增强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打造生物医药创新基地。五是以支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为重点,打造武当文化产业创新基地。六是以发展环保节能新型产业为重点,打造库区生态经济创新基地。

(三)积极推进“双创”工作,努力提高全市自主创新能力。认真组织国家“商用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按照“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沟通和责任落实等工作,努力完成“创新示范区”年度工作目标;认真落实《十堰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产权制度,大力开展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专利保护执法力度,组织申报专利1000件,积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生物医药产业行动方案范文3

关键词:北京大兴区;机遇期;总体定位;北京新经济中心

中图分类号:F293;F299.2

一、北京大兴区处在历史发展新的机遇期

(一)北京实施城南加快发展行动计划,有利于大兴区吸聚要素提速发展

2009年11月5日,北京市《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公布。按照计划,城南将建成“一轴一带多园区”的产业发展格局;在未来3年内,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总额将达2900亿元,推动南城快速崛起。按照新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大兴新城是北京未来区域发展的重要节点,主要任务是依托新城、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增强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和人口承载功能,成为城市新的增长极。

(二)大兴区与亦庄经济开发区实现行政资源整合,有利于优势互补和加快发展

2010年2月3日,北京市委召开专门会议宣布了大兴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的决定。大兴和亦庄实现行政资源整合,有利于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品牌优势与大兴区资源优势互补,做大做强,同时推进国家重点高端产业功能区政策放大、空间拓展,加快建设北京南部现代制造业新区;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大兴新城和亦庄新城建设,调整完善新城功能,妥善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的协调互促问题,通过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发展环境,为所在地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为广大居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发挥产业功能区的带动作用,加快大兴乃至城市南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和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加快大兴的城市化进程。

(三)北京新机场即将落户大兴区,有利于大兴打造临空经济发展极

北京新机场即将落户大兴区,根据有关规划,北京新机场计划在“十二五”时期启动工程建设。新机场建设将会成为“建成一个机场,繁荣一方经济”的引擎。空港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国际经验表明,一个航空项目发展10年后给当地带来的效益是:产出比为180,技术转移比为116,就业带动比为112。北京新机场的远期规划目标为旅客年吞吐量8000万至1亿人次,货运年吞吐量500万吨。抓住北京新机场建设契机,依托机场资源,大兴区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将大大改善,从而吸引临空产业的聚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和居住需求。

(四)地铁大兴线和城铁亦庄线开通运营,有利于大兴聚集人气商气

北京地铁大兴线通车运营,沿途经过丰台区南苑地区、大兴区西红门地区、大兴新城主城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全线共设车站11座,对大兴集聚周边商业人气和商业街等商业配套设施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城铁亦庄线也已通车运营,并与5号线、10号线以及京津城际铁路实现换乘。地铁大兴线和城铁亦庄线的开通运营,大大改善了大兴与北京市主城区的通达性,密切了北京市主城区与大兴新城和亦庄新城的联系,促进了大兴聚集人气、激活商气,进一步优化了大兴区的投资环境。

(五)北京坚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有利于大兴区依托特色产业吸引相应企业总部入驻

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广泛吸引国内外集团企业来京设立地区总部,是北京市坚定不移的发展方针。2008年10月,在“第四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揭晓的中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上,北京市以85.6分位列榜首。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北京聚集各类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42家,同时有大型中央企业集团160余家。在空间布局上,初步形成了中央商务区、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几个特色总部聚集区,成为北京总部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依托特色产业,亦庄、望京、上地等区域的总部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同时,随着大兴区鼓励企业总部发展政策的实施,一些跨国公司、中央企业以及具有总部特征的企业总部入驻大兴,从而通过产业乘数效应迅速扩大大兴的经济总量,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通过劳动就业效应,不仅增加就业机会,而且提升就业结构,增加高智力就业。

(六)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加快,有利于大兴区打造成京津冀现代物流中心

京津冀地区已经实现贸易一体化,基础设施共建,产业转移和空间布局上的对接已经在操作。随着“京津冀城镇群规划”和“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相继完成,特别是随着北京市的机场南线、机场二通道、京津二通道、京承三期、京包高速北段、京平等高速路,西六环和京包高速公路等9条高速路的建设,以及京津第三通道和京石第二高速的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京津冀都市圈乃至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明显提速。为此,京津冀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大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并将成为促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桥梁、纽带和重要支点。大兴区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区位优势明显,并且物流业发展初具规模,有条件打造成京津冀现代物流业中心。

二、北京大兴区具有加快发展的突出优势

(一)大兴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区位优势突出

大兴区地处北京市南部,位于京城南中轴路延长线上,素有“京南门户”之称。北与丰台区、朝阳区为邻,南与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交界,西与房山区隔永定河相望,东与通州区毗邻。在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总体规划中,大兴区东部地区处于东部经济发展带,西部地区处于西部生态发展带,区位优势非常明显。从更广的视角看,大兴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京、津两大都市的交通要道,是北京面向环渤海经济圈和南部广大腹地的桥头堡,是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产业互促、优势互补的连接点。

(二)大兴区陆空交通发达,交通优势凸显

北京新机场建成后,大兴区将拥有旅客年吞吐量6000万至1亿人次、货运年吞吐量500万吨的大型国际机场,在周边区县中具备无与伦比的空中交通优势。从公路看,北京五环路、六环路横穿大兴东西,京津塘高速公路、京开高速公路和104国道、中轴路南延线纵贯大兴南北,构成了便捷的公路交通网。其中,南五环穿过北部西红门、旧宫、亦庄等镇,南六环则穿越黄村、青云店、瀛海等镇北部和西红门、旧宫、亦庄等三镇。此外,京沪、京九铁路在大兴交汇;南苑机场坐落在黄村卫星城东北6公里处,目前已有28条航线开通。从卫星城驱车到首都国际机场只需40分钟,到天津新港只需90分钟,这使大兴区成为离海洋最近的北京郊区。

(三)大兴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建设用地比较充足

大兴区总面积1036平方公里。全区均属永定河洪冲积平原,地形地貌一马平川,约占北京市平原面积的1/6,其中可利用面积高达百万亩以上,远超北京市其他区县,拥有充足的发展空间。此外,大兴区辖区内村庄多达526个。这一数量在北京十个远郊区县中居首位。按行政辖区面积计算,大兴区平均不足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1个村庄。村庄人口规模大多偏小,平均每村人口为625人。小于200人的村庄20个,占村庄总数的3.8%;在200~600人之间的村庄224个,占村庄总数的42.6%;在600~1000人之间的村庄182个,占村庄总数的34.6%;在1000人以上的村庄100个,占村庄总数的19.0%。通过撤村并点、建设用地整合和公共物品集中提供,可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进一步挖掘出大量备用土地资源。

(四)大兴区周边城市众多,市场腹地广阔

大兴处于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塘产业带的重要节点,5小时车程内有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等大城市,有廊坊、保定、沧州、唐山、秦皇岛等中等城市和固安、涿州、香河、涞水、高碑店、永清等中小城市,其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和生产要素等市场空间巨大。其中,北京市作为特大型交通枢纽城市,是环渤海地区最大的消费中心和制造业中心,是大兴区工农业产品和房地产、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市场;天津、石家庄、济南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也是大兴区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市场。而廊坊、保定、沧州、唐山、秦皇岛及固安、涿州、香河、涞水等中小城市,不仅资源丰富,而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仅对大兴区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形成重要支撑,而且是大兴区工农业产品和服务重要的市场补充。

(五)大兴区多年来蓄势待发,后发优势明显

21世纪初期,大兴区与北京其他区县相比,其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其综合实力比较弱。2008年的数据表明,大兴区地区生产总值在相邻京郊区县中仅略高于通州,低于顺义、昌平、房山,远远低于海淀、朝阳、西城、东城、丰台。但是,大兴区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等,构成了潜力巨大的后发优势。今后,随着北京新机场的建成运营,特别是随着大兴区与亦庄经济开发区行政资源的深度整合,大兴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硬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大兴区的后发优势将更加彰显。

三、北京大兴区总体定位的确定

大兴区面临新机遇,处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需要明确发展的总体定位,为大兴区长远发展确定目标和方向。总体定位的作用在于指明城市发展方向,明确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愿景。总体定位是城市走向未来的指路明灯,是实现错位发展、避免恶性竞争的途径,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虽然北京大兴区提出了一些定位和发展方向,但是仍缺乏一个高屋建瓴的、能够指明今后发展大方向的总体定位。为此,大兴区有必要明确今后发展总体方向,确定出一个具有灵魂性、目标性和主线性的总体定位。

北京大兴区的总体定位可确定为:“北京新经济中心”。

其基本含义是:“北京”是指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同时,也是正在打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是对全国和全球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城市。“新经济中心”是指在原有经济发展格局的基础上,适应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大趋势,形成具有新兴产业特征的,赋予现代管理、现代技术、现代信息的,在北京成长起来的,新的经济发展中心。对于大兴区而言,“新经济中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新兴产业发展的聚集地;二是北京新的经济发展中心。大兴区在承接北京城区产业转移的基础上,不断培育和发展现代制造、文化传媒、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现代农业以及围绕临空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等,壮大大兴产业规模,并逐步在北京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名列前茅,成为北京新崛起、富有新兴产业特色的经济发展中心。

将大兴区确定为“北京新经济中心”的重要缘由在于,按照北京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兴是城市发展新区,鼓励和支持发展新兴产业。同时,大兴区面临着北京新机场启动、大兴地铁开通运营、城南行动计划实施、亦庄行政资源整合,以及北京城区产业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尤其是北京新机场即将落户大兴区和亦庄行政资源整合的机遇,这些在北京其他16个区县是无能比及的,这将给大兴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也是超越式发展。同时,大兴区在现代制造业、文化传煤、生物医药、现代物流、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较为明确,也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围绕临空经济也将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大发展,会形成新兴产业的聚集区,这为打造北京新经济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北京打造世界城市的需要,更着眼于未来长远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大兴区总体定位为“北京新经济中心”,这是大兴区追求的终极目标(宏伟目标),是远期发展目标,是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来实现的。

确定“北京新经济中心”的总体定位明确了大兴区在北京的经济地位,指明了大兴区的发展方向,是大兴区发展的灵魂和生命所在。“北京新经济中心”集中体现了大兴区作为北京南城所应承担的带动北京南部地区和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责任,树立起在北京乃至全国的品牌形象,对大兴区今后发展具有纲领性意义。同时,“北京新经济中心”的总体定位可统领功能定位、产业定位等其他定位。

四、确定北京大兴区总体定位的依据

将大兴区总体定位确定为“北京新经济中心”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依据:

一是《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的实施。2009年11月5日,北京市《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公布。按照计划,在未来3年内,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总额将达2900亿元,推动南城快速崛起。在该计划中,涉及大兴区的部分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其中:涉及重大基础设施共22项,包括重大交通设施13项,环境精品工程4项,能源项目4项;涉及重点产业功能区建设2项,分别为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涉及主导产业4项,包括物流、生产业、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四个产业。北京城南计划将极大地促进大兴区的发展,使之成为“北京新经济中心”。

二是大兴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行政资源整合。随着大兴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的顺利进行,大兴区的经济实力也得到了显著增强,多项经济指标在北京各区县中名列前茅。2008年,大兴区和亦庄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达到了7624169万元,在北京各个区县中排名第四位;工业总产值之和达到了23772278万元,在北京各个区县中排名第一位;地区进出口总额之和达到了3858303万美元,在北京各个区县中排名第三位。因此,大兴区已具备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发展成为“北京新经济中心”,而且随着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资源互补优势的逐渐体现,大兴区的经济实力将进一步得到增强,发展潜力极为巨大。

三是面临北京新机场落户大兴区以及国际产业转移、新兴产业大发展的机遇。北京新机场选址大兴区即将成为定局,这将使得大兴区打造北京新经济中心如虎添翼,加之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国际产业向中国和北京转移,包括医药服务外包、软件服务外包、装备制造业转移等。同时,大兴区正处在新兴产业大发展时期,大兴区可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是拥有良好的公路、铁路等道路交通网络以及通往主城区的地铁大兴线和城铁亦庄线。在公路交通方面,五环路、六环路、京开高速、104国道、京津塘高速构成了区域内主要道路;在铁路交通方面,京沪、京九两大全国铁路主干线在大兴区境内交汇,大兴区还建有年吞吐量1400万吨的铁路货场,并且具有北京唯一的公路转铁路运输的综合物流商港,大兴区物流中的“公-铁”联运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大兴地铁和亦庄城铁的开通运营将大大改善大兴区与北京市主城区的通达性,进一步为大兴区聚集人气和商气,优化大兴区的投资环境。

五是具有京津冀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大兴区位于整个京津冀区域的地理中心位置,是北京向华北平原辐射的前沿和发展的腹地,联结着京津冀地区的两大发展主轴,既是北京-天津发展主轴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北京-保定-石家庄轴线上的关键区域。同时,大兴区在北京区位中具有“连接一轴(南中轴)、横跨两带(东部发展带、西部生态带),关联多中心(大兴新城、亦庄新城)的重要战略地位”。

六是拥有良好的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和城市发展格局。大兴区以新城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金融、商贸、地产、会展以及生物医药、新媒体、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现代制造、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同时,重点构筑“四大产业功能区”和“十大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中部一体、东西两翼、产业集群、城镇组团、生态融合”的城市发展格局。

七是可以实现与周边地区的错位发展。可以实现同丰台(总部经济、新兴金融业等)、朝阳(中央商务区)、亦庄(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通州(文化创意、都市型工业等)、房山(现代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以及河北固安(电子信息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等)等地区经济发展的错位竞争。

八是可以统率其他定位。“北京新经济中心”总体定位体现了21世纪北京经济格局的变化,具有深刻的发展内涵,高屋建瓴。总体定位为“北京新经济中心”可以统领功能定位、产业定位、项目定位、空间布局定位、品牌形象定位、发展模式定位、运行机制定位等,并指导其他定位找准方向、明确目标。

五、实现北京大兴区总体定位的关键举措

确定大兴区总体定位的关键举措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北京南城发展和新机场建设为契机,以大兴新城和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以现代制造业、文化传媒、生物医药、休闲旅游等新兴产业项目为抓手,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打造“北京新经济中心”为目标。其具体举措如下:

(一)成立“北京新经济中心建设”领导小组

第一,建议由大兴区主要领导担任“北京新经济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大兴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

第二,建议成立“北京新经济中心建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以及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步骤等工作。

第三,建议成立“北京新经济中心建设”顾问委员会。有选择地聘请国家、北京的知名学者、政府官员等作为顾问。

(二)积极争取“北京新经济中心”定位纳入北京市规划当中

第一,将“北京新经济中心”纳入大兴区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中。

第二,在产业发展规划、城乡统筹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设施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中,将“北京新经济中心”作为制定规划的重要思路予以体现。

第三,积极争取将“北京新经济中心”总体定位纳入北京市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中。

(三)制定建设“北京新经济中心”的政策文件

第一,制定“关于建设北京新经济中心的有关意见”的政策文件。

第二,围绕“北京新经济中心”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如出台资金保障政策、土地指标与土地使用政策、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组织保障政策、技术创新的鼓励政策、行政手续快速通道等方面的相关政策。

(四)注册“北京新经济中心”商标并设计相关品牌

第一,在工商部门和网络域名管理部门注册“北京新经济中心”商标和网络域名。

第二,围绕“北京新经济中心”设计标识标志、品牌形象,如纪念品、纪念册、纪念邮票等。

(五)着力建设新兴产业基地

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新媒体产业基地等为依托,以现代制造业、生物医药、文化传媒、现代物流、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以及围绕临空经济形成的产业为重点,建设新兴产业基地,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六)加大新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围绕新城建设,加大道路交通、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电力电信、旅游观光、生态环境等公共设施建设力度,为打造“北京新经济中心”奠定基础。

(七)开展拍摄宣传片、举办文化节等活动

第一,围绕“北京新经济中心”主题拍摄宣传片、新闻片等。

第二,开展“我为打造‘北京新经济中心’做贡献”等系列活动。组织居民参与“北京新中心”的标识标志设计、展览论坛等活动,并组织优秀活动单位和优秀活动个人评选等。

(八)积极争取发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企业债券”

根据建设“北京新经济中心”所需城市建设资金的需要,在财政收入、固定资产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以大兴区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为主体,选择资信程度高的证券公司为债券主承销商,积极争取发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企业债券”。

(九)围绕“北京新经济中心”加强与其他地方的区域协作

建设“北京新经济中心”会对大兴区的周边区县,乃至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要建立和加强与周边区县,尤其是河北省确定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互促互进、共存多赢的发展关系和相互联动的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周一星,孟延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J].城市规划汇刊,1998,(3):22-27.

[2]Ebenezer Howard 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张捷.当前我国新城规划建设的若干讨论―形势分析和概念新解[J].城市规划,2003,(5):71-75.

[4]毛曦.试论城市的起源和形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8-42.

[5]李佐军,杨晓东等.城乡创新发展蓝皮书・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权衡等.中国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8.

[7].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J]. 求是,2010,6(11).

[8]杨晓东.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讨―以陕西省榆林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例[J].中国市场,2010,(42).

生物医药产业行动方案范文4

【关键词】采暖热负荷;工业热负荷;分布式能源站

1、概述

热负荷是制订城市供热规划的重要依据。集中供热系统的热负荷主要有采暖热负荷、通风空调热负荷、生活热水热负荷和生产工艺热负荷等。其中采暖和通风空调热负荷是季节性热负荷,而生活热水和工业热负荷则多是常年性热负荷。季节性热负荷随气候条件而变化,在一年中变化很大,但在一天内波动较小。常年性热负荷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小,在一年中变化不大,但在一天内波动大,特别是对非全天需热的用户。

2、采暖热负荷

2.1采暖热负荷的确定

采暖热负荷是季节性负荷,其负荷量与室外温度、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有关。一般情况下,在实际工程中,调研现状及近期采暖热负荷主要是向城市规划部门、建设部门落实各类建筑面积的现状及发展情况,向燃料公司了解采暖用煤供应情况,向锅炉部门了解采暖锅炉运行情况。

2.2利用天然气解决采暖热负荷

根据实际调研结果,综合考虑经济性、环保性、节能性等各方面因素,对于一个城市,采用天然气实现集中供暖是不经济的,我们推荐分布式能源站的型式,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可以采用以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的采暖形式。一次能源以天然气为主,可再生能源为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二次能源以分布在分体用户端的热电冷联产为主,其他中央能源供应系统为辅,实现以直接满足用户多种需求的能源梯级利用,并通过中央能源供应系统提供支持和补充;在环境保护上,将部分污染分散化、资源化,争取实现适度排放的目标;分布式能源实现多系统优化,将电力、热力、制冷与蓄能技术结合,实现多系统能源容错,将每一系统的冗余限制在最低状态,利用效率发坏发挥到最大状态,从而达到节约资金的目的。

对于一个城市供热,应大力推广和利用清洁的天然气资源。近期主要以解决居民和公建生活用气以及重点企业的生产用气为主。长远来说,规划城区发展建设小型分布式能源站。能源站选址主要位于电负荷、制冷和采暖热负荷相对集中的区域。

3工业热负荷

3.1工业热负荷组成及特点

一个规模较大的工业园区,通常有若干个不同的产业组成,其中生产过程用汽较多的企业类型有化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现代纺织及加工产业以及食品加工产业等。对于用汽量较大、距离电厂较近的企业,推荐采用电厂集中供汽,集中供汽不经济的企业推荐采用燃气锅炉房来解决工业热负荷。

根据对城市现状工业发展的调研,结合城市产业发展布局和现有企业的详细用热情况分析,从供热质量、运行安全、投资效益等方面考虑对以下几类工业用户不实行集中供汽。第一,距离规划热源点距离较远,管网投资过大且供热效果不佳;第二,用汽压力参数过高,规划热源无法满足;第三,企业生产用汽量不大,同时为间断生产用汽;第四,企业生产工艺产生余热,可实现自身循环利用。

3.2利用天然气解决工业热负荷

根据国务院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到2017年,除必要保留的以外,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的燃煤锅炉,禁止新建每小时20蒸吨以下的燃煤锅炉。”对于工业热负荷不大,且用汽企业距离汽源较远,采用集中供汽不经济的企业不考虑集中供汽,推荐采用燃气锅炉房来解决工业热负荷。采用天然气分散锅炉供热是一种简单易行的供热方式:投资少,建设周期短,结构简单,运动可靠,但综合能源利用率较低。

目前相对成熟的供热模式是热电冷三联产系统(分布式能源站),天然气可以达到很高的能量利用效率。其原理如图1所示。热电联产与分散锅炉供热相比有较大的优势,热电厂是利用高品位热能发电,低品位热能供热,体现了能级的合理利用。

图1 热电联产系统示意图

4、结论

(1)利用天然气资源解决城市中大型公建的采暖热负荷是一种既经济又环保的能源型式。

(2)对于城市用汽量不大的企业工业热负荷,推荐采用燃气锅炉替代燃煤锅炉来解决,热电冷三联产系统有较大的优势,天然气可以达到很高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蔡龙俊,陶求华.燃气热电联产在工业园区的应用[J].区域供热,2005(1):12-15.

生物医药产业行动方案范文5

1.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依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平台,集聚资源单位21家,专家250余人,新增数据1600余。推介粮油等新品种24个、配套新技术101项。新建了白酒、唐桥豆腐乳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化星火科技培训,培训猕猴桃、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种植大户、龙头企业技术人员1000余名,在生猪、伏季水果等产业领域组建了覆盖全市131个村的农村科技信息员队伍。

2.科技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继续深化“特色动植物新品种引选育及配套技术”等2大科技专项,引选育和推广新品种216个,开展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41项(套);继续抓好“粮食规模化”、“*脉伏季水果”等科技示范。深化*市*“农田修复及山体植被恢复”、都江堰高原村“新猕猴桃标准化生产”等技术集成示范和邛崃市白杨等5个扶贫村科技扶贫示范。启动“龙门山脉冷水鱼产业恢复重建、邛崃市临济镇“千亩茶叶标准化”科技示范。

3.民生科技项目加快实施。启动了城乡医保信息化平台、农村节能住宅技术等重大项目,组建了*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地震灾后饮用水源有机磷类农药非常规指标流动注射自动分析方法及应用等项目研究,加强农村饮水安全技术开发与应用;组织实施震后农村民宅低成本抗震房屋建筑新技术研究,在*小鱼洞董坪村推广技术应用达到7000平方米;完成了都江堰市玉堂安置点污水处理项目,启动了“促进灾区医疗卫生重建、加强急性突发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项目”等。

二、扎实推进重大事项和重点项目,“中心”“基地”建设进展顺利

1.对接国家、省重点项目取得成效。争取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立项120项,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0项,共获得经费支持30.2亿元;“基于网络协同的级进模数字化集成设计制造技术”等158个项目获得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立项,经费支持8183万元,占全省立项数的59.2%;374个项目获得四川省级科技计划7827万元经费支持,组织推荐2010年第一批四川省科技计划申报项目254项。

2.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应用软件、集成电路设计及产业化应用”等7个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精密数控机床等8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进一步深化,半导体照明、医疗器械技术等技术创新联盟加快筹建。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得到加强,获批国家大容量注射制剂、中药饮片炮制、OLED工艺等6个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核心机要安全SoC芯片”等11个项目被确定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智能信息系统、数字广播电视设备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化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海峡教育科技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9家单位被评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3.新技术新产业加快推进。组建了新能源产业专家顾问组,成立了*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制定并实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积极申报国家高性能纤维材料基地、新能源产业化基地。组织实施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各试点单位合同采购LED灯7144盏,示范工程累计装灯721盏。全年组织实施128项新技术新产品开发项目,支持经费3700万元。建成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综合信息短信服务平台,组织发送新技术新产业综合信息15期,编印《科技决策参考》专刊3期。

4.科技金融服务取得进展。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系统性融资支持,全年共为15家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200多万元,引导风险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15个项目、总额1000万元的知识产权质押担保贷款。帮助22家科技企业、4家风投机构获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补助552万元。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企业保险金额21亿元。

5.区域技术市场建设不断深化。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取得成效,我局成为全国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单位。制定出台了《*市技术市场推进专项管理暂行办法》,设立专项经费补贴技术市场服务机构。积极推进*市技术转移促进联盟建设,西南交大技术转移中心评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全年我市共登记技术合同5782项,合同成交金额达46.1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1.98%和10.69%,其中技术交易额44.63亿元。

6.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服务不断拓展。平台功能进一步完善,已建成开通大型仪器设备等7个功能平台。平台资源更加丰富,共享资源单位达到114家,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达1185台(套),价值10亿元,科技文献达到4120多万篇,资源数据库130个。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化,新建平台服务工作站33个,实现全市19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全覆盖。

三、加强环境建设,积极营造科技创新创业氛围

1.完善和落实科技政策法规。启动了《*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立法调研。制定了《*市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实施细则》,已评审近184个申报产品。对全市26个技术标准研制项目进行了资助,经费达85万元。配合制定出台了《*市首台(套)及关键部件产品认定试行办法》,参与认定我市“CDK城市客车”等61个产品及产品系列。

2.组织实施*市知识产权战略。深入开展“4.26”宣传活动,了《20*年*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加快建设中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开通了“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公益服务热线。深入开展“雷雨”、“天网”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成功进入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执法“5.26”工程试点。加快区域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双流县、崇州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经济技术开发区等4个园区获批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探索开展知识产权特派员工作,在工业集中发展区建立了知识产权特派员工作站,首批聘任了25名特派员。

生物医药产业行动方案范文6

当前,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依然存在,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部分领域前沿布局滞后,面临低端锁定的风险。进入第四季度,从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综合判断,新兴产业总体将继续保持向好发展势头,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望领跑新兴产业,产业区域布局差异化趋势将进一步显现。

基本情况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新兴产业增速有所回落,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区间。从整体发展速度看:初步预计,1-9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0%左右,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略低于2013年增速。从地方发展速度看:1-7月份,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678亿元,同比增长7.9%,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4个百分点,低于2013年增速8.2个百分点。1-9月份,江苏省南京市六类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含高端软件与新兴信息服务业和生物农业)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16亿元,同比增长16.1%,低于2013年同期增速。

产业发展模式进入深度调整期,逐步由无序状态进入有序发展阶段。部分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破产事件频发为各级政府敲响了警钟,大干快上的盲目投资、不断突破底线的兜底等现象正在逐渐减少,一些行业在政府引导下,开始探索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逐步规范市场秩序。比如,国内光伏产业上下游企事业单位自愿发起成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标志着我国光伏行业将逐步走上自律、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宏观发展环境日益完善。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云计算、物联网、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研究出台了一批重大产业政策,组织实施了2014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工作,扩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规模,推动了相关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新兴产业宏观发展环境日益完善。截至7月底,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国家资金投入达到70.5亿元,累计带动地方资金、社会资本638.5亿元,中央财政引导资金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二)各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呈现新特征

结合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地方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措施,推动区域聚集发展。各地纷纷出台相应政策,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比如哈尔滨市出台《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15年将初步建成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贵州省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打造“贵阳新医药产业圈”等。

各地积极探索新兴产业发展新模式,助推经济转型升级。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产业格局和市场环境,各地逐步探索政府规划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市场配置资源的新兴产业发展新途径、新模式。

浙江省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指导意见》,积极培育发展信息经济,作为新常态下撬动政府转型、产业转型和企业转型的新动力。许多地区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带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覆盖了东、中、西部地区,一些地区甚至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群”,对新兴产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地方加快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性基金,转变政府支持方式,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四川省首次设立省级财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每年资金规模为20亿元,主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创新能力建设以及成果产业化等;上海市政府《关于加快上海创业投资发展的若干意见》,将连续三年每年新增安排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亿元,用于补充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庆市成立由政府主导的、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联合发起的海外并购基金,重点围绕新兴产业,通过海外并购快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三)行业发展呈现新趋势

科技创新逐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焦,构建产学研用联合创新体系,支撑引领作用开始凸显。

近期,中芯国际与武汉新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签署合作意向,成立“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携手打造国内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研发机构;百度宣布与联合国启动战略合作,共建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利用百度的大数据技术,对行业数据进行分析加工及趋势预测;中国科学院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签署一份为期五年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纳米技术、复合材料、消费电子产品等化工新材料领域开展研究。

产业支持重点逐步从鼓励重大技术、产品和装备的试点示范向推广应用转移,大力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今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后,有关部门相继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电动汽车用电价格政策、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免征车购税车型目录等配套落实,落实指导意见。近期,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和环保部五部委《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产业化工程实施方案》,针对危害大、影响面广的突出环境问题,重点开发推广一批急需的技术装备,突破一批关键性环保技术,推动成熟技术产业化应用和推广。

行业发展情况各异,分化现象愈加明显。从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行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新材料、生物医药等行业发展相对平稳,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行业则进入深度调整期。据报道称,泰国国家和平与秩序委员会已经批准两条连接中国和泰国的高铁项目,总成本约为7414亿泰铢,新的高铁线将成为连通中国、泰国和东南亚国家的重要干道;今年以来,我国的特高压建设不断利好,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并有望成为继高铁后的另一重大原创技术高端装备出口领域;随着国家政策进一步聚焦,节能环保产业将保持快速发展,有望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主要问题

(一)体制机制难题亟待破解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深层次原因都源于体制机制。

一是部分领域的政策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政策落实不到位,阻碍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些行业了发展指导意见,但是没有及时制定或修订相应的配套措施,导致发展混乱,破坏了市场秩序。

二是政策部门条块分割,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决策机制,造成政策分散,调整迟缓。比如,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RII)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相关产业园(基地)已超过30个,产业园规划面积超过2.8万亩,到2020年的规划投资额将超过5000亿元。机器人产业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显现。

三是部分领域存在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导致有限资源无法做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有些地方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对外地企业或产品设置不合理障碍。

(二)企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影响经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

一是全球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进出口贸易风险增大。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纷纷占领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保护主义开始向新兴产业蔓延,并逐步由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向国家援助和政府采购措施转变。

二是我国经济进入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新常态,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增多。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主要面临来自要素成本上升、高端技能人才匮乏、创新频率高但产业化水平不高等方面的风险和挑战。

三是一些地区和行业过于重视大型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培育和支持力度不够。比如,一些地区从短期效益出发,对大型企业集团往往提供土地、税收等多方面的优惠,但忽视本地中小企业的培育和发展问题,特别是一些创新活跃、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

(三)部分领域前沿布局滞后,面临低端锁定的风险

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决定以来,有关部委和各地政府纷纷出台行业或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但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被锁定在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继续付出高耗能、高污染的沉重代价。

比如,光伏企业大量集中于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等低附加值环节,核心技术基本上依靠从日本和德国的“技术租借”;电子信息产业在芯片、光电、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基础性技术还有待突破。

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对新技术的前瞻性布局不足,导致研发滞后、替代迟缓、前景判断失误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是政府部门之间规划和政策衔接协调不利,缺乏系统性的宏观布局,导致整个产业链脱节,难以形成相互匹配的高价值产业链。

四季度走势判断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保持向好发展势头

总体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层面的支持方向由试点示范逐步转向推广应用,产业引导资金扶持力度加大,资本市场活力不断激发,市场需求前景良好,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更为有利。因此,我们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第四季度将继续保持向好发展势头,增速较第三季度有所回升,部分领域或迎来发展高峰期。

具体来看:一是相关部委相继出台政策,激发新兴产业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重点围绕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完善产业宏观发展环境,抓紧研究出台一批重大产业政策,深入推动区域集聚试点工作,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在第四季度释放市场活力;

二是困扰新兴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有望取得突破。上交所正在研究推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势必会为新兴产业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推动一批本土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政府、协会、企业等也在积极探索产业引导基金、融资租赁、众筹等新的融资模式,破解新兴产业融资难题;

四是各地也结合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台激励措施,推动地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比如,北京市印发了《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加速科技创新对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新一代信息技术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根据新一代信息技术板块涉及上市公司公布的经营数据显示,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公司已经成为战略新兴产业业绩最好的板块。从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因素综合判断,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望在第四季度迎来一波发展高峰期。

一是密集的产业政策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近期,国务院《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14个部门联合《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14专项行动的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物联网工作要点》等,这些政策的陆续落实,将为信息技术产业第四季度快速发展提供助力。

二是大规模的产业引导基金将推动相关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引导基金。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告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已于2014年9月24日正式设立,该基金将采取股权投资等多种形式,基金一期总规模1200亿元,重点投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兼顾芯片设计、封装测试、设备和材料等产业。

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北京、天津、安徽、山东、甘肃、四川等地相继出台地方集成电路扶持政策,设立投资基金、支持地方龙头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兼并重组。在第四季度,围绕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来迎来一波投资潮。

(三)新兴产业区域布局差异化发展趋势将进一步显现

经过几年的探索式发展,各地对自身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发展环境等的认识不断深化,一些省市政府逐步摆脱脱离地方产业实际、盲目大干的发展思路,开始注重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依据本地区产业技术水平、资源禀赋,从中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培育重点,出台符合自身产业特色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逐步形成重点突出、集聚发展的新兴产业区域布局,区域差异化发展趋势显现,并将会在四季度呈现扩大态势。

比如甘肃省酒泉市以新能源项目落地为契机,大力发展新能源发电产业,带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进而促进智能电网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安徽省合肥市紧抓国家试点机遇,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加快智能机器人应用推广、研发产业化和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等建设,初步形成产业优势;深圳市抓住国务院近期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密集出台扶持政策的有利时机,加紧制定配套措施,扶持本地企业发展,抢占市场先机。

相关链接

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