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医学救援预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紧急医学救援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紧急医学救援预案

紧急医学救援预案范文1

>> 美国的灾害紧急救援管理 突发化学中毒事故紧急医疗救援应重视的问题 雪灾春运期大型综合医院紧急医疗救援分析 谈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的建设 关于消防部队参加大型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机制的探讨 大型灾害事故救援中装备器材保障体系的构建对策 谈灾害事故中医疗救护应急救援中护士的作用 危险化学品事故及紧急救援 关于电梯紧急救援的几点思考 桥梁的事故灾害及加固技术的研究分析 大型灾害事故现场消防通信保障方法研究 消防官兵灭火救援中的紧急避险研究 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与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浅谈 突发事件一体化紧急医疗救援模式的探讨 指挥调度型的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高层建筑灾害事故现状及抢险救援对策 地震灾害救援研究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手术室的紧急救援护理 气象要素对化学灾害事故救援处置的影响分析 大型建筑物灭火救援的相关问题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胡卫建,李虹,李元峰,等. 区域性灾难医学紧急救援体系建设的研究[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1): 45-49.

[3] 代小舟,沈骥,赵万华,等. 汶川大地震四川省医疗救治阶段工作纪实[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10):797-802.

[4] 沈骥,苏林. 汶川地震四川省卫生应急救援及反思[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志,2009,4(4):197-200.

[5] 胡卫建,赵万华,李无峰,等. 汶川地震的紧急医疗分级救治[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1):20-24.

[6] 胡卫建,苏林. 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体系运行模式探讨[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6,3(3):14-15.

[7] 胡卫建,李元峰. 建立灾难医学区域性紧急医疗体系的构想[J]. 西部医学,2010,22(3):393-395.

[8] 冯庚,杨萍芬,付大庆. 院前急救预案——现场急救攻防策略[J].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0:180-183.

紧急医学救援预案范文2

项 目细 目要 点

笔试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国际卫生条例(2005)》《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等内容

基本知识传染病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

卫生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应急作业中心的框架与核心要素;卫生应急队伍装备目录、卫生应急服装与卫生应急标识规范;物资保障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工作原则

法定报告传染病及O157:H7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O104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中东呼吸综合征、黄热病、寨卡、埃博拉、动物源性流感等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测及防控措施(如预防性服药、病例隔离、院感控制、媒介控制与消杀、风险沟通、健康教育等)相关知识

监测报告

与分析突发急性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分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收集、报告、分析

突发急性传染病风险评估及预警

现场调查调查方案、问卷和数据库设计

调查资料的分析

病因假设的形成和验证

病因推断

调查处置中的个人防护

标本采集

与检测样本采集、预处理

样本的运输和保存

不明原因疾病的标本检测策略

实验条件的准备及标本检测方法、步骤和操作规程

检测结果判读、解释

生物安全

现场处置疫情控制策略及措施的提出和实施,包括病例隔离、接触者管理、院感控制、预防性服药、媒介控制、应急接种等方面

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策略与措施的提出和实施,包括灾后快速风险和需求评估、应急监测、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环境卫生措施、风险沟通和健康教育等方面

技能

操作监测报告

与分析监测数据分析

监测报告撰写

风险评估报告撰写

现场调查

与处置调查问卷和数据库的设计

调查资料的分析和展示

调查与处置过程中的消杀

现场访谈

调查处置中的个人防护

标本采集

与检测样本采集、包装、运输

实验条件的准备及样本检测

检测结果判读、解释

生物安全相关基本知识、操作和管理规定

自救和互

救能力自然灾害场景中野外生存的基本知识和自救能力

盲样

检测盲样检测

(复赛开

始前,由中国疾控中心下发盲样本)标本检测时限

检测结果准确性

检测操作与记录规范性

主要参考资料:

1.《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

2.《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沈洪兵、齐秀英主编)

3.《现场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张顺祥主译)

4.《卫生统计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方积亁主编)

5.《卫生应急管理》 (人民卫生出版社,吴群红、杨维中主编)

6.《传染病控制手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7.《传染病突发事件处置》(人民卫生出版社,冯子健主编)

8.《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人民卫生出版社,刘剑君主编)

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风险评估》(人民卫生出版社,WHO主编,倪大新、金连梅译)

10.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管理办法》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12〕11号)

11.《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技术方案(试行)》(2012)

12.《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国卫办应急发〔2017〕54号)

1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08〕207号)

14.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10〕183号)

15.《卫生部办公厅关于使用国家卫生应急队伍标识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11〕126号)

16.《中国卫生应急服装技术规范(试行)》(卫应急指导便函〔2011〕192号)

17.《Framework for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perations Centre》(WHO,November2017)

18.《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2005)》(WHO,Third edition)

二、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

项 目细 目要 点

笔试相关法律、法规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法律依据及职责

中毒卫生应急知识突发中毒事件相关概念

毒物和中毒的基本概念

毒物对人体健康损害和影响

中毒卫生应急准备卫生应急相关组织机构

预案、技术方案

专家组和救援队伍

专业装备及物资

应急保障与管理

中毒卫生应急调查信息监测、报告与风险评估

信息通报

调查方法与策略

病因分析

样本采集与毒物检测样品采集

样品保存

样品运输

样品现场快检技术

样品实验室检测技术

污染物处理

医疗救援现场标识、分区和现场医疗救援布局

现场检伤分类

救援人员、危重症伤病员洗消及污染物处置

毒物清除技术

特效解毒剂使用

中毒诊断、病情评估及器官功能支持等

工作报告报告分类

报告内容及格式

报告撰写规范

技能

操作现场调查调查方案的设计

调查资料的分析

病因假设的形成和验证

病因推断

现场急救技术心肺复苏

电除颤

气道开放与通气

洗消体表毒物清除

体内毒物清除

毒物及污染物处理

样品的采集、保存和快速检测采集样品的选择

采样量、标识、样品预处理等

食品、环境样品、生物医学样品现场快速检测

毒物及污染物处理

个体防护选用防护用品的选择

防护用品的检查与维护

防护用品的使用

盲样

检测

盲样检测

样品接收与处理速度

检测策略

检测报告撰写与质量控制

检测内容为生物医学样品中的常见农药、重金属及其他有毒化学品

主要参考资料:

1.《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及技术方案(2011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编)

2.《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培训教材—中毒事件处置》(人民卫生出版社,孙承业主编)

3.《实用急性中毒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任引津等主编)

4.《卫生应急工作手册(2005年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王陇德主编)

5.《急性化学损伤应急救援与救治》(化学工业出版社,王卫群等主编)

6.《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培训教材—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人民卫生出版社,刘剑君主编)

7.Casarett and Doull’s Toxicology(Eighth Edition, Curtis D. Klaassen)

8.GB/T27921-2011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技术

9.GB/T 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

10.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试行)和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应急发〔2017〕54号)

1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10〕183号)

1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08〕207号)

三、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

项 目细 目要 点

笔试卫生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国际搜索与救援指南和方法》及国际救援队客观分级测评等内容

紧急医学救援的基本知识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建设与管理

救援野外生存常识、人文与地理知识

四类灾害现场的常识

灾害现场的自救与互救常识

紧急医学救援的现场处置四类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策略

紧急医学救援的媒体应对

灾害现场的心理救援

灾害现场的医疗后送

灾害现场的灾后防疫

核和辐射现场的辐射监测、计量估算、检伤分类等

技能

操作现场风险评估与报告现场风险评估与报告的撰写

信息报告

紧急医学救援的现场处置基本技能操作检伤分类

心肺复苏与通气

止血

包扎

固定

搬运

现场处置中的个人防护

紧急医学救援的现场处置综合技能操作综合创伤的诊断及现场处置

现场截肢术

主要参考资料:

1.《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培训教材-紧急医学救援》(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宗浩主编)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3.《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4.《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应急发〔2007〕262号)

5.《国际搜索与救援指南和方法》及国际救援队客观分级测评

6.《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国卫办应急发〔2017〕54号)

7.《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人民卫生出版社,刘剑君主编)

8.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08〕207号)

9.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10〕183号)

紧急医学救援预案范文3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护理预案;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66-0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要及时迅速的启动护理应急预案,以保证大部分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护,最大限度地减少伤残及保存性命。由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通常具有不可确定性 不可预见性情况复杂的特点[2]。其医疗救援处置难度和要求都很高,这是反映某医疗救援机构的应急水平和能力。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应对的重要一环,“预案管理”有着其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3,4]。预案是根据预测及经验,对潜在的和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及影响程度提前制定的相关的应急处置方案。然后按照既定的预案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让应急处置更为有效规范。

公共卫生护理是疾病控制中心很关键的元素,世界各国都重视。比如20世纪初美国就开始培养专科护士专门从事公共卫生护理工作,美国还出版相关杂志《公共卫生护士》。在丹麦每名公共卫生护士需要负责5000人的保健指导工作;而日本的每个町(类似我国的街道委员会)都配有公共卫生护士,当居民患某种疾病时,就会有人对其进行保健指导;而我国目前公共卫生护理工作的状况如何呢?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SARS)严重威胁我国政府,人民意识到公共卫生安全和国防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一样重要,总理做出“加大投入、改善设施、健全体系、完善机制”的重要指示[5]。随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也迅速发展起来。自2004年国家共为疾病控制机构基础设施投入近百亿元。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导致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长期存在,并严重影响公共卫生的安全,因此,我国的公共卫生合理管理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关于公共卫生护理的管理问题

关于我国的关于公共卫生护理管理问题有:护士执业管理不到位;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不规范(国内外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感染中有 30%~50%与不恰当的护理操作有关[6]);缺乏公共卫生护理工作质量监督。

1.1 传统护理预案管理的优劣:对于护理预案的管理,目前各医疗机构常用的模式有:针对不同类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建立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比如群体中毒应急预案、群体车祸伤应急预案、矿难应急预案等。这种护理预案管理模式优点是每个预案的针对性强,通常此类预案中可以较评估和安排各个阶段所需的物资人力和分工,但弊端是相对一个医疗机构来讲,预案多且种类繁杂,不利于实际组织。预案管理的不可预见性、复杂性、突然性和必要性,因此,传统的预案管理难于在实际工作中起预期作用。在突发的紧急状况面前,要想按照既定书面预案组织救援,既可能因为难于记忆而不宜实施,又可能不适应具体情况而组织效果达不到预期甚至于少数地方预警机制不健全,根本就无法对各类突发事件进行分析预测而无法形成针对性应急预案[7]。

1.2 创新的预案管理模式值得探索:通过分析传统单灾种的预案管理模式的优缺点,合理有效的预案管理模式要求能够帮助管理者有效组织应急体系,并能够帮助应急参与者明确自身的责任,因此,有效的创新的预案管理模式最好预案种类精而少并且内容简单明了便于记忆,分工明确。

2 对公共卫生护理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该摒弃传统的单一类型式预案应急处理方案的弊端,归纳出创新的“统一式应急处理方略”。其四大核心环节分别为: 急诊科组织第一波应急处理;在统筹指挥下,各相关部门和科室各司其职,形成次级处理流程;动态评估,流程再优化;双轨制确保日常急诊患者运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只需牢牢抓住这四大核心环节就能组织起有效的应对[8]。该统一式应急处理策略的预案管理模式在5.12汶川地震医疗救援;甲型 H1N1流感防控以及青海玉树地震医疗救援中都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不失为一种探索方向[9]。具体环节如下:

2.1 急诊科初级处理:在日常管理中急诊科护理管理者需要强调医护合作,重视管理技能,需要反复演练应急处理,在面对突然发生的灾害事故时全体医护人员能够训练有素地组织起初级的应急处理流程,应对第一波灾情[4,10]。主要是快速动员急诊护理人员,划分区域集中人力,分区域集中收治不同类型的伤病员[11]。

2.2 统筹指挥,各司其职,动态评估,优化流程:在该应急处理策略的指导下,日常工作中医院各职能部门及临床科室应该明确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中各自的职责,并在不断的联合演练中得到强化,在医院领导下开展具体的应急处理工作,医务部护理部负责突发灾害事故需要对总体预案的制定及管理;从医院收集整理信息,动员和整合资源,协调各科室和职能部门,指导并支持急诊科应急预案的实施工作的开展。后勤保障部应根据急诊科提出的实际需求确保物资支持,总之,各部门应该迅速、积极主动、高效地合作。

突发事件的灾情伤情会随着救援工作的深入不断发生变化,管理层不断根为提高项目县卫生行政部门以及适宜技术的推广示范基地的工作开展,对各地卫生适宜技术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级,进行相应的奖励,促进基层与各大型医院信息教育对接。

2.3 技术的筛选及应用:结合当地社会需求进行技术的筛选,做到因地制宜。要结合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应用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为提高农村地区疾病的筛查诊治能力,需要与当地的医疗卫生技术队伍和专业建设互相结合。

2.4 设立公共卫生护理专科护士:从其他国家的经验中,我国护理管理及教育者已认识到了建立专科护士制度,但建立专科护士培训制度的重要性。建立公共卫生专科护士是今后预案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可以在CDC培养配置相关的公共卫生专业护士。

2.5 加强公共卫生护理人员的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是提高公共卫生护理服务质量的重点。目前国内从事公共卫生护理的护士数量不足且素质参差不齐。因此要为护理人员穿凿继续接受教育的条件。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可以创办公共卫生护理相关的专科杂志,以增进护理人员对健康保健及健康管理方面新知识的认识。

2.6 健全公共卫生护理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的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管理功能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实现远程的医学咨询、培训系统的对接、教学、会诊等管理功能。通过建立这样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供公共平台服务,可以及时、系统的完成适宜技术信息的编辑和分类,并且掌握本地的医疗机构技术水平和能力,从而反馈医疗卫生机构对卫生适宜技术的筛选与需求,方便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和开展的情况进行过程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 万明国,王成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1

[2] 张安琴.突发公共事件护理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护理实践与研究上半月版,2010,7(1):78

[3] 胡卫建,苏林.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体系运行模式探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6,3(3):14-15

[4] 李远建,曹钰,勾承锐.构架灾害事故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6,3(3):16

[5] 王翠兰.我国公共卫生护理管理中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5,8(5):59

[6] 徐明,何长新.临床实习人员普遍预防知晓率调查.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7):664-665

[7] 李璐.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研究[J].重庆医学,2007,36(18):1904

[8] 叶磊,刘敏,李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护理预案管理模式探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1(9):160

[9] 叶磊,刘敏,李明凤.从青海地震救援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方略[J].重庆医学,2011,40(13):1336-1337

紧急医学救援预案范文4

中国灾难医学救援体系建立在国家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框架下。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家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必要时派出国务院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灾难医学救援涉及社会多个部门,沿用传统行政指导模式。一旦灾难发生,中国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调集各路医务人员,赶赴灾区实施救援。但是速度不能替代效率,不计代价的救灾投入,未必能换来民众满意度的提高。提高灾难救援效率,必须依靠科学的方法及完善的理论成果为支撑。

解决问题须从正视问题开始。参加灾难救援的医务人员都能深刻感受到救援体系还未完善、救援中还有许多不够科学的做法、急救的应对缺乏实战性等问题。具体而言,中国灾难医学救援在灾情评估、指挥管理、现场救治、分级转运、民众自救等环节,存在以下问题。

在灾情评估方面,灾难医学救援基础的不足。快速、准确的医疗卫生需求评估,能为开展灾难现场医学救援提供决策依据。卫生灾情评估包括评估救援重点地区、地理环境、伤员人数及伤情、所需设备资源等。卫生灾情评估的不当,必然导致救援指挥系统无法统筹安排医疗救援力量,使应急预案的实施、救援力量的分配、药品器械的准备、转运工具的衔接等方面出现偏差。

汶川地震中,灾情伤情评估的不到位,使一些医疗器材历尽艰辛带到灾区,却不能发挥作用;而由于搜救现场缺乏必要的急救设备和经验,费九牛二虎之力搜救出的伤员,却在获救后短时间内死亡。

在指挥管理方面,灾难医学救援的统筹不力。目前,中国突发公卫事件的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组织管理网络已初步形成,制定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制定的应急预案、管理体制、运行体制和有关法律制度。

然而问题在于,应急预案大多建立在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设施完好的前提下,且往往只涉及一种灾害原因,对多灾原因和次生灾害考虑不周。灾情发生后,全国各地医疗队迅速奔赴灾区,不同部门、行政区域、上下级和友邻区域间的应急预案无法对接。大量临时性指挥机构各自为政,缺乏明确的统一组织管理体系;地方和军队的隶属关系不同;通信联络体系不完善;数据信息不统一;后勤保障体系不配套,这都造成灾难医学救援的效率大打折扣。

在现场救治方面,灾难医学专业人员短缺。目前中国共有4类11支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但专业灾难医学救援人员依旧严重短缺。大多数紧急赶赴灾难现场的医疗救护人员,没有经过灾难医学的专业培训,不了解灾难医学救援的特点,缺乏灾难医学救援的特殊技能。

时间就是生命。伤情的复杂性使灾难现场救治方式打破内、外、妇、儿的院内分科,全科和专科医疗救治工作须同时并举。而传统大医院专科医生习惯于护士分诊、患者排队医疗模式,加之囿于电力、检诊设备、治疗条件及恶劣生态环境的限制,即使是知名专家也很难在灾难现场开展专项救治。有些医疗队甚至无法自救,反而为灾区增加新的负担。此外,由于没有经过训练,一些医生没掌握基本的拣伤分类技术,往往根据表象转运伤员,而真正的重伤员却可能被留了下来。在创伤医生缺乏、卫生条件简陋和医疗设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截肢、盲目穿刺、盲目插管等违反诊疗常规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高致残率及高感染率也为后期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

在分级转运方面,凸显后方救治体系薄弱。灾难现场伤员的转运在灾难医学体系中不容忽视。转运环节不顺畅导致的转运滞后、二次损伤、途中死亡等现象时有发生。而缺乏伤情救治原始记录的现场转运,又增加了后方医疗单位的收治难度。

伤员转运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向何处转运。在中国,除了少数大城市建有依托综合性医院的创伤急救中心,尚未见到独立的按照创伤分级救治伤员的专业创伤治疗中心。因此,对创伤的评分系统难以统一,无法统计突发伤病患者的严重程度与死亡、伤残的关系。

同时,由于缺乏专业化创伤救治中心,患者往往在首诊医院内无法得到正确的评估和确切的治疗,部分伤员被转运到无救治条件的区、县医院而不得不再次转院,丧失了实施救治的时间窗。这一现象,在中国现阶段突发性群体交通事故伤员的转运中也普遍存在。

据美国宾州创伤中心的数据分析,同样的创伤伤员转往不同级别的首诊医院,专业化的创伤中心由于人力、物力、经验的充足,比无经验医院的抢救成功率高60%。因此,美国将创伤中心分为初、中、高三级,并立法规定,创伤评分超过一定数值时,必须向上一级中心转运。这为创伤的分级治疗奠定了基础。

紧急医学救援预案范文5

关键词:急性中毒 职业病危害 应急救援 应急预警 应急管理

石油炼制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料、中间产品、产品大多为易燃、易爆及有毒物质,且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及使用等过程中,还伴随着有毒有害气体的产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毒有害气体主要有硫化氢、氨气、苯蒸气等高毒物质。随着生产工艺技术的发展,石油化工装置日趋大型化、复杂化,装置发生泄漏、火灾、爆炸等灾难性事故的概率也随之增加,一旦发生事故,存在急性中毒的风险,甚至会造成人员的死亡。某石化企业拟建设350万吨/年炼油项目,该项目主要以进口高硫M100重油作为原料,原料油一次加工能力350万吨/年。减压蒸馏、延迟焦化、催化裂解、制氢加氢、苯乙烯、硫磺回收等14套生产装置采用联合布置、集中控制、统一管理。以向化工新材料板块提供必需原料硫化氢、丙烯等产品装置为核心,通过优化总流程,生产出优质的成品。

一、急性中毒职业病危害事故识别

该建设项目使用原料油中硫含量较高,其生产工艺介质中硫化氢的含量也较高,硫化氢主要分布在生产装置的塔顶气、干气、酸性气、含硫污水、粗汽油、柴油、液化气、渣油等介质中,容易发生泄漏的部位有脱水口、采样口、排凝口、计量仪表接口等;加氢装置的工艺原料气循环氢及干气中含有较高浓度的硫化氢;硫磺回收单元硫化氢浓度达80%,副产品蛋氨酸装置的硫化氢气体浓度为93%。液氨除减压蒸馏上艺使用外,主要作为硫磺回收装置的副产品存在;苯乙烯单元使用苯作为主要生产原料之一,苯蒸气主要存在于乙苯苯乙烯装置及储存罐区等。

总之,该建设项目生产过程存在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多、分布广。除上述高毒物质外,各装置单元还存在大量原料油炼制过程的液化石油气、干气、汽油等物料。生产过程中物料常处于高温、高压环境中,具有潜在的火灾爆炸和中毒危险,在发生意外事故的情况下,极易自燃或遇明火燃烧,造成火灾爆炸,大量有毒物质泄漏扩散,尤其是硫化氢、液氨、苯等高毒物质泄漏扩散,有发生急性中毒等职业病危害的危险。

二、对策建议

通过定量分析建设项目发生急性中毒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等,在假设泄漏事故场景隋况下,在致死浓度扩散范围内的人员都会面I临急性中毒的危险,特别是在距离泄漏点很近的位置,由于泄漏出的有毒物质浓度更高,可能会造成威胁人员生命安全的伤害,其中以硫化氢泄漏事故急性中毒死亡概率最高。后果分析中采用了应急计划指南ERPG指标,用于指导企业制定突发急性中毒事件的应急预警范围,对企业的应急救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指导企业的应急救援。其中以EPRG-2值更有意义,因为在低于这个浓度时,暴露60 min的情况下,大多数能够安全逃生。

根据急性中毒事故后果定量分析的结论,建议建设单位通过以下措施加强事故的预防控制,加强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管理和应急管理工作,以积极预防各类泄漏中毒事故的发生,做好应对紧急情况的预警及各项准备工作。

1.首先应在工艺设计上控制预防职业病的发生。避免工艺设计中的不合理,降低和控制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引起急性中毒职业病危害的高风险

该建设项目使用的原料为重质原油,硫是其中含量最大的非烃类元素,硫化氢几乎存在于减压蒸馏加工及其后续过程的各个环节。工艺设计上应提起注意的是废水管道要全程封闭;阻聚剂等助剂配制生产工艺要设计密闭;完善脱硫精制工艺、酸性水汽提工艺的设计等,以提高硫的回收率,减少污水及工厂燃料气等物料中硫化氢的含量。工艺设备布局上要注意避免将油泵类等设备布置在低洼处,以避免硫化氢在低洼处聚积。

2.完善有毒及可燃气体自动检测报警器位置、数目、报警浓度等内容的设计

在易泄漏有毒有害气体的危险点,按规范要求安装固定式有毒气体检测报警器,随时检测有毒气体的浓度并超标报警。按规范要求请有检测资质的部门对检测仪器进行定期校验,保证生产装置区有毒及可燃气体自动检测报警器的有效性,防止泄漏的各种有毒及可燃气体在工作场所空气中积聚,对作业工人健康造成危害,并防止发生中毒、爆炸等意外事故。

3.各类预案应重新修订,并建立健全

根据该建设项目的生产特点、工作场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特点等,并结合本次评价的职业病危害事故风险评估结果,将各类预案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相关机构重新修订;并将专项预案和分厂预案构成种类等进行重新修订,以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预案。

4.制定中毒后现场紧急救治等方案

鉴于该建设项目存在发生急性中毒事故的可能性,并结合本次评价的职业病危害事故风险评估结果,完善设计中毒后的现场紧急救治、隔离和疏散措施及预警范围等方案。将高毒物质硫化氢、苯、氨等造成突发事件作为救治重点,针对性制定有关各类急性中毒的现场救治及应急救援内容,制定并完善发生急性中毒事故时现场应急医疗救援行动的有关内容;指导作业工人在发生事故时正确进行自救与互救。

5.建立应急医疗救治网络

应考虑在应急救援计划基础上建立应急医疗救治网络,建立健全三级应急医疗救治体系。与新厂区距离较近的医院及三级医疗救护中心等医院签订应急医疗协议,并对上述医院核查确认其应急医疗能力。包括总的床位,治疗各类化工急性中毒的能力,缓解病情的设备及一些特定的能力等,医院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事故医疗所必须供应的医疗用品的数量等。应急救援预案中还要对各自的职责、义务、指挥权,运送病人的路线等进行制定,以保证事故情况下及时有效地实施现场急救和安全转送中毒人员。

参考文献

[l]黄德寅,刘茂,王丽,等.风险分析在急性中毒职业病危害事故预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r7,20(3):200-202.

[2]夏元洵.化学物质毒性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l:327-332.

[3]刘茂,吴宗之应急救援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5.

紧急医学救援预案范文6

【关键词】应急演练;方案;组织;策划

1 项目概况

湖北省麻竹高速宜城至保康段MZTJ-4合同段位于湖北省保康县,是《湖北省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战略战略规划》中规划的“七纵五横三环”是骨架公路第一横,也是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综合交通规划的“六大综合运输通道”之横一,麻竹高速公路是横贯湖北省中北部的一条东西向省际通道。本合同段共有18座隧道,单洞总长41945m,占路线全长的45.2%;其中分离式隧道8座、连拱隧道1座、小净距隧道9座。地质条件差,主要为页岩,且IV、V级围岩占85%,安全风险高。为了切实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故的水平,项目及时制订了《隧道坍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了多次现场演练,为项目生产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

2 应急演练的作用

应急演练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其重要作用突出地体现在:可在事件或事故真正发生前暴露预案和程序的缺陷, 使其更具有可行性;发现应急资源的不足(包括人力和设备等);改善各应急部门、机构、人员之间的协调;增强公众应对突发重大事件或事故救援的信心和应急意识;提高应急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岗位与职责;提高各级预案之间的协调性;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进而减少和降低人员财产损失。

3 应急演练的组织

应急演练的过程可划分为演练准备、演练实施和演练总结三个阶段。

演练前应详细制定方案,在人员、装备、资金、通讯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分解任务,并落实到部门和具体经办人。

应急演练结束后应对演练的效果做出评价,提交演练报告,并详细说明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按照对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有效性的影响程度,将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为不足项、整改项和改进项。

演练的参与人员包括参演人员、控制人员、模拟人员、评价人员和观摩人员,这五类人员在演练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演练过程中都应佩带能表明其身份的识别符。

(1)参演人员

参演人员是指在应急组织中承担具体任务,并在演练过程中尽可能对演练情景或模拟事件做出真实情景下可能采取的响应行动的人员,相当于是通常所说的演员(本次演练中的五个专业职能组)。参演人员所承担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

①救助伤员或被困人员;

②保护财产或公众健康;

③获取并管理各类应急资源;

④与其他应急人员协同处理重大事故或紧急事件。

(2)控制人员

控制人员是指根据演练情景,控制演练时间进度的人员。控制人员根据演练方案及演练计划的要求,引导参演人员按响应程序行动,并不断给出情况或消息,供参演的指挥人员进行判断、提出对策。其主要任务包括:

①确保规定的演练项目得到充分的演练,以利于评价工作的开展;

②介绍整个演练活动过程情况;

③确保演练的进度。

(3)模拟人员

模拟人员是指演练过程中扮演、代替某些应急组织和服务部门的人员,或模拟紧急事件、事态发展的人员。其主要任务包括:

①扮演、替代正常情况或响应实际紧急事件时应与应急指挥中心、现场应急指挥所相互作用的机构或服务部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些机构或服务部门并不参与此次演练;

②模拟受害或受影响人员。

(4)评价人员

评价人员是指负责观察演练进展情况并予以记录的人员。主要任务:观察参演人员的应急行动,并记录其观察结果。

(5)观摩人员

观摩人员是指来自有关部门、外部机构以及旁观演练过程的观众。

4 峰儿垭隧道防坍塌安全演练组织策划

随着现场施工的全面展开,18座隧道基本转入洞内作业,为检验《隧道坍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坍塌事故的应急救援水平,全面检阅项目各部门“以人为本,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协调一致”能力,计划于2013年11月21日上午10时,在峰儿垭隧道出口举行隧道坍塌事故应急救援演练。

4.1 精心策划

项目部由安全部牵头于演练开始前一个月便着手制定峰儿垭隧道坍塌事故应急救援演练的《实施方案》、《演练脚本》,同时分解任务,成立以分部经理为组长的现场应急救援指挥小组,下设应急救援组、医疗救护组、安全保卫组、技术保障组、综合协调组五个专业职能组,扎实做好筹划准备工作。

演练实施的基本过程:

峰儿垭隧道出口右洞正在进行掌子面钻爆施工,现场专职安全员突然发现距掌子面约10米处初支拱顶开裂、变形,并有扩大趋势,安全员马上发出报警信号,通知掌子面作业人员立即撤离现场,同时查看进出洞人员登记表,确定洞内被困人员。与此同时,安全员向现场指挥报告情况。

现场指挥立即启动隧道坍塌应急救援预案,并向上级部门报告事故现场情况,通知各救援小组立即赶赴事故现场。

首先安全保卫组到达现场,立即拉起警戒线,维持秩序,防止无关人员进入。

技术保障组到达现场,到洞内查看坍塌情况,确定初步抢险救援方案。

应急救援组在医疗救护组到达事故现场前,按照应急救援原则以及技术组的方案立即组织抢救,并从逃生管道将被困工人救出。

医疗救护组携带急救箱到达事故现场,立即进行简单的医学检查和急救,等待救护车的到来。

综合协调组赶赴现场了解现场救援情况,同时拨120急救中心请求救援,调配救援资源,开展专业救援。

安全保卫组继续做好保护事故现场工作。同时,技术保障组组织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现场信息搜集,为事故调查、形成事故调查报告做准备。

现场指挥清点各职能组人数,确保全部安全归队。最后开展事故调查。

4.2 明确责任,组织有力,切实做好协调配合工作

为了既能保证安全,又能清楚观看到坍塌演练过程和效果,项目部及时召开现场办公会,对洞口外场地布置、洞内演练部位、观摩台设置距离等都进行了详细安排,并落实到部门和具体经办人,为演练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项目部多次组织召开演练专题会,使演练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演练脚本及演练实施方案修改了五次,从时间上细化各项目标,从内容上深化各个阶段,细化演练分工,从实战上强化各种环节。在正式演练前进行预演,以增强相互配合和协同作战能力。

5 应急演练取得的成效

本次演练参演人员共50余人,以峰儿垭隧道掌子面局部岩体坍塌,两名作业人员被困受伤为背景,应急救援预案启动、部门协同救援为主线,人工施救、专业施救等手段展开救援。演练历时30分钟,达到了预期效果。

1)提高了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增强了应急演练的意识。加强应急管理,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以人为本、科技兴企”为理念,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重要体现。通过演练,让我们看到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开展经常性、针对性的演练是十分必要的。演练还教育了广大参建人员,对增强他们对隧道安全工作和应急救援处置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锻炼了隧道救援队伍的能力,提高了应急救援的水平。通过演练,进一步提高了隧道应急救援队伍的技能熟练程度和专业水平,为隧道坍塌事故实际救援处置提供了经验和方法,为确保建立一支拉得出、打得响、战得胜的优秀应急保障队伍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演练,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在应急救援中的职责和任务,并熟悉掌握应急救援处置程序、方法和注意事项,有效地提高了整体应急救援的反应、指挥和实战能力,增强了各部门、人员之间的协调性,以免延误最佳救援时期。

3)完善了隧道应急救援的体系,增强了预案的可操作性。事前预防固然重要,但事后救援也必不可少。演练可以发现问题、检验预案的可行性,为实现“以人为本,统一指挥,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应急管理机制目标和进一步健全完善隧道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和处置程序探索了方法、提供了经验、明确了目标、找到了差距。通过演练和组织观摩,进一步促使各项安全措施、防范措施、应急预案真正落到实处。

安全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项制度完善,安全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压力和形势会更加严峻,只有不断的加强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工作,才能真正起到预防的作用,有效降低损失,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