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与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案例与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案例与反思范文1

【关键词】教学案例 《扇形统计图》 反思

《扇形统计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案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1 师:我们每天都要吃饭,而我们的膳食是否平衡有营养呢?老师这里有一副图是“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它是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现出来,从这个宝塔中,同学们知道我们需要的食物中哪种最多?其次呢?

(反思:以“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引入,有利于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又渗透了对学生的健康饮食的教育。)

1.2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张“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的统计表”,你能把它填写完整吗?……

1.3 师:老师把这张统计表制成了一张条形统计图,从这副条形统计图中,同学们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能计算出每一类食物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2.引入新知

师:刚才,同学们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不能看出每一类食物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不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反思:先要求学生计算每种食物摄入量占食物摄入总量的百分比,再呈现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主要是让学生读懂统计图,并在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中,认识扇形统计图。)

3.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师:从这个扇形统计图中你清楚地看到了什么?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反思: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说说:“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体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点与作用。让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认识扇形统计图,体会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4.巩固练习

(数学书中85页:说一说)

师:观察这些统计图,说一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再说说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教学案例与反思范文2

关键词:《找规律》;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118

教学片段一:

教师组织学生玩记忆力比赛游戏。男女两名学生各拿一张写有一个多位数的卡片,男生记的内容是162536496481,女生记的内容是123412341234。结果女生获胜。

生:不公平,女生记的数字有规律,只要记住1234,然后重复3次。

师:你们也这样认为吗?其实,这是一次不公平的比赛,女生之所以获胜,是因为她们记的内容有规律,记起来非常容易。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分析:通过“记卡片”的游戏,唤起学生对“规律”的有意注意,形成良好的期待心理。比赛的形式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已经找到了盆花的摆放规律,按照规律,左起第15盆是什么花?同学们可以用笔画一画,也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学生活动后指名交流)

生:我用15÷2=7……1,所以第15盆是蓝花。

师:你能说说15、2、7、1分别表示什么吗?

生:15表示第15盆花,2表示2盆2盆放,7表示有这样的7个2盆,1表示还多余1盆。

师:7是不是表示有7组呢,1是不是表示余下1盆呢?因此,我们要在7的后面写上7组,1的后面写上盆。

师:那你怎么知道它是蓝花?这1盆是在第几组里的?

生:是第8组里的第1盆。

分析:应该说,这位同学是非常聪明而且表达能力相当出色的学生,他在教师的追问下能清楚地表达出第15盆花为什么是蓝花的理由,分析也很有道理,教师也能抓住重点让他将理由充分表述,也给其他的学生一个解题的思路。但没有追问2表示的意思。

师:还有没有其他意见?

生:第1盆蓝花是单数,第15盆也是单数,所以也是蓝花。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电脑老师是怎样说的。(点击多媒体演示1、3、5……是蓝花,是单数;2、4、6……是双数,是红花。因此,第15盆是蓝花)

分析:学生其实已经抓住了盆花摆放的规律,找到了单数的花是蓝花,双数的花是红花,教师借助电脑将这个规律呈现。我们一直抱怨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加强。其实,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鼓励和创造机会的。在这里,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如设问:你怎么就从第1盆是蓝花就能确定第15盆也是蓝花的呢?虽然该生已经回答到了单数和双数,但让他充分展开,一方面让更多的学生听清楚听明白,一方面也能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师:还有同学有其他想法吗?

生:我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师:你是不是这样数的,先蓝再红,一个个数下去,数到第15盆的时候正好是蓝花。这样数,是不是容易弄错,我们是不是可以画一画?(学生试画后,教师多媒体演示)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我用15÷8=1(组)……7(盆)算出来的。因为书上画了8盆花,我以8盆为一组,余7盆,我再数一下,第7盆是蓝花。因此,第15盆是蓝花。

师:你真有创意,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也判断出了第15盆是蓝花。好,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了三种方法得出了第15盆花是蓝花,有的是画的,有的是数的,还有的是算的,都很好。下面,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做“试一试”。

分析: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大胆表达不同的想法,这非常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当学生回答数的方法时,教师比较自然地渗透了用笔画一画的方法。可是当学生回答出15÷8=1(组)……7(盆)时,教师不该仅仅用“有创意”这样的话来表扬学生,这其实是本课非常精彩的生成点,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资源,让学生比较并展开讨论,突出除数2与8的本质,从而让学生理解找规律的重要性。

教学片段三:

师:谁来说说彩灯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生:彩灯是按红、紫、绿这样3个3个排列的。

师:照这样排下去,从右边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呢?(刚才教师已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尝试练习,接下来是教师将有关学生的思考结果在投影上显示出来并让学生自由交流)

刘伟东同学:我是用画的方法,但我没有从第1个画起,而是从第10个开始画的,按照红、紫、绿这样一个个地画下去,第17个是紫色。

师:他画得真好!他没有从第1个画起,而是利用了前面9个彩灯的规律从第10个画起,真不错。还有同学想说说自己的方法吗?

马明春同学:我也是用画的方法,不过我用代替红、紫、绿,第17个是,所以也是紫色。

王中企同学:我是用计算的方法,因为17÷3=5(组)……2(盏),所以第17盏是紫色。

师:你能解释一下这里面每个数字的含义吗?

郭毓斌同学:17表示第17盏灯,3表示每3盏灯为一组,5表示17盏灯里有这样的5组,2表示还余下2盏灯。

师:因此,我们只要看第2盏灯是什么颜色就可以判断第17盏灯的颜色了。回答得真棒,还有同学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

杨雨诗同学:我是用17÷9=1(组)……8(盏),书上画了9盏灯,我把9盏作为一组,余8盏,再数一下,第8盏是紫色。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想到了很多的方法都得到第17盏彩灯是紫色的,那我们再来思考一下,第18盏彩灯会是什么颜色呢?

分析:通过学生提前的预习教师放手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方法尽情地表达。因此,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第一位学生想到了一个很有创意的方法,同样是用画一画的方法,但他没有一个一个地画,而是在第9个的基础上从第10个画起;而马明春同学提出用“”表示不同的彩灯,也用画的方法解答了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将两者的优点整合,有效地利用学生课堂上生成的精彩,那该多好!而在王中企同学与郭毓斌同学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都通过了计算的方法求出了第17盏彩灯的颜色,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列式时对数字的理解,让学生回答每个具体数字的含义。但不足的是本课的重点是找规律,既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列式计算,为何不让学生自己辨别一下哪种计算方法更为简便与实用呢?显然学生4的回答是受教学片段1的影响,这是在前面一个环节中教师没有处理好而导致的。这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比较,为什么在这两个算式中想到除数用3或9.3表示什么含义,我们以后在用计算方法求证时一般如何来找除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这个除数是怎么来的。

教学反思:

数学不仅是一种“告诉”,它更是一种体验、一种激励与唤醒。我被学生独到的见解所折服从这三个片段不难看出,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地学习心态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得投入、说得流畅、合作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地调动思维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了预习的好处。但教师在很多细节处理中都没有很好地抓住生成性的动态资源,没有让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成为课堂中涌动的精彩。

我们一直在说:预设是有效教学的基石,生成是有效教学的灵魂。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做得比较好的是预设,如何抓住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比较、判断、辨别,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及突破难点,我们的思考还很不够。

教学案例与反思范文3

关键词:变量与函数;概念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247-02

2015年7月22日-8月5日,由兵团教委,教研室组织的中学数学继续教育培训在石河子大学成功举行。本次活动是全疆数学教师的再教育,再深造。其中由兵团教研室杨卫平主任组织的“变量与函数”说课活动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作为普通教师的一员,笔者有幸参加了观摩活动,深受启发。下面从以下几个案例提出自己的反思:

案例一:例1、日气温变化图:图18.1.1是某日的气温变化图,根据这张图,你能否得到某个时刻的温度?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每一个时间t,都有一个唯一的气温T与之对应.

例2、高尔夫球的轨迹

我们用l标识高尔夫球飞行的水平举例,用h标识高尔夫球的飞行高度.此时高度h随着水平距离l的变化而变化。

例3、水中的波纹

把一块小石头投入池塘中,就会激起一阵阵的波纹。

面积S随着半径r的变化而变化.每一个半径r都有唯一的面积S与之对应.

反思:考虑实例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此案例对课本上提供的例子作了修改,选择了"一日内的温度变化"、"高尔夫球的运动"、"水中的波纹"这样三个例子.如果后两个例子学生在生活中根本没有经验,学生理解起来会有困难。

案例二:例1、《名侦探柯南》中有这样一个情景:柯南根据案发现场的脚印,锁定疑犯的身高.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例2、我们班中同学A与职业相扑运动员,谁的饭量大?你能说明理由吗?

反思:此案例的设计意图是想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但现实世界中各种量之间的联系纷繁复杂,应向学生说明我们数学的研究方法是化繁就简,本节课只关注一类简单的问题.当然,这里的问题是作为研究“背景”呈现,教学时应作“虚化”处理,以突出主要内容。否则,教师不易控制课堂节奏,会在这一环节浪费大量时间,这样的引入是否有必要?

案例三:问题一:一辆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t/时 1 2 3 4 5 t

s/千米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不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

3、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__________,t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

这个问题反映了匀速行驶的汽车所行驶的路程____随行驶时间___的变化过程.

问题二: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午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张,票房收入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售出票数(张) 早场150 午场206 晚场310 x

收入y (元)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___.不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

3、试用含x的式子表示y.__y=_________________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这个问题反映了票房收入_________随售票张数_________的变化过程.

问题三: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设重物质量为mkg,受力后的弹簧长度为l cm,怎样用含m的式子表示l?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所挂重物(kg) 1 2 3 4 5 m

受力后的弹簧长度l(cm)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___.不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

3、试用含m的式子表示l. l=___________m的取值范围是_____。

这个问题反映了_________随_________的变化过程.

问题四: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圆的面积为20cm2呢?30 cm2呢?怎样用含有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半径r? 关系式:________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面积s(cm2) 10 20 30 s

半径r(cm)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___.不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

3、试用含s的式子表示r.__r=_________________s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这个问题反映了___随___的变化过程.

问题五:用10m长的绳子围成矩形,试改变矩形的长度,观察矩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矩形的长度值,计算相应的矩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设矩形的长为xm,面积为sm2,怎样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s呢?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长x(m) 1 2 3 4 x

面积s(m2)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___.不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

3、试用含x的式子表示s=_______________,x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_。

这个问题反映了矩形的__随__的变化过程.反思:此案例引用了课本的五个实例。第三个例子,由于不少学生在理解“弹簧问题”时面临列函数关系式的困难,可能冲淡对函数概念的学习,对于繁难的概念,我们更应注重为学生构建学生所熟悉的、简单的数学现实,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过难、过繁的背景会成为学生学习抽象新概念的拦路虎.

教学案例与反思范文4

小数除法是北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是一节枯燥无味的计算教学课,若将它设计成一节有趣味的生活数学,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重要性、趣味性、实用性,就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学生在熟悉的、喜欢的情境中进行探究,探究的热情高涨,就会探究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案例

【片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本课的主题图。)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图意,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在甲商店买5袋牛奶11.5元。

生2:在乙商店买6袋牛奶12.90元。

师:大家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3:两个商店牛奶的品牌是一样的,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呢?

师:说得真好!你们知道哪位同学买的牛奶便宜吗?

生4:甲同学花的钱少,甲买的牛奶便宜。

生5:我认为他的说法不对,应该算一算才知道谁买的便宜。

(学生们点头表示赞同。)

师:哪个便宜我们就买哪个,这位同学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请同学们想一想,该怎样算呢?

(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发言。)

生1:应该用除法计算。

生2:应该求出单价,用总价除以数量,可是小数除法,我们不会算啊?

师:你们的想法非常对,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这时教师板书课题:小数除法。)

师:请同学们四人一个小组讨论交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能最先找到解决办法。

生1:甲乙两商店的牛奶一盒大约2元多。

师:你是怎么估算的?

生1:因为11.5除以5,商应该是2点多,而12.90除以6,商应该是2点多。

师:究竟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呢?

生2:可以先分别求出两个商店的牛奶每盒多少元,再进行比较。甲商店的牛奶单价是:11.5除以5;乙商店的牛奶单价是:12.90除以6。

师:这两题都是小数除法,怎样计算呢?这是一个新问题,同学们可结合生活实际和你学过的知识,自己先想办法,再在小组内交流。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3:我们组在计算甲商店每盒牛奶多少元时,先把11.5元化成角,11.5元=115角,115÷5=23角,23角=2.3元。在计算乙商店每盒牛奶多少元时,先把12.9元化成角,12.9元=129角,129÷6时有余数,我们就把12.9元化成分,12.9元=1290分,1290÷6=215分,215分=2.15元。得出乙商店的牛奶便宜。

师:你的想法不错。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4:我们组开始时是这样想的,但觉得这样做太麻烦了,我们发现可以用小数直接去除整数,只要在列竖式时,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其呢?

(这位学生挠了挠头,有点说不出来,此时有位学生迫不及待地要说。)

生5:11.5除以5,先用11元除以5,商2元余1元,余下的1元与十分位上的5角合起来是15角,15角除以5商是3角,2元3角就是2.3元。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这时,有些学生已经在座位上交流起来。)

师:认为他的方法有道理的举手(全班同学都举起手来)。这位同学的方法非常正确,我们用掌声给他鼓励。

生6:我们组也这样尝试过,计算11.5除以5时比较顺利,但是在计算12.9÷6时,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怎么办?

生7:在余数后面补0再继续除,因为在小数点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以把12.9看成12.90.

师:如果以元为单位时,我们想一想,计算小数除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8:在计算时,商的小数要和被除数的小数对齐。

师:同学们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下面的学生不停地点头。)

……

【片段2】

师:我们已经探究出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学们能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吗?

生:异口同声“能”。

(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课件展示一组画面,并配音说明:四位同学星期天结伴去公园玩,车费一共花了18元,请你算一算,平均每人花了多少钱?

师:谁来说说你的算法?

生1: 18÷4=4……2,说明平均每人花了4元多一点。

生2:我是用估算的方法,如果每人花4元一共就花16元,如果每人5元就是20元。所以每人花4元多一点。

生3:我是用竖式计算的,当除到有余数2时,就是余下2元钱,2元就是20角,再用20除以4商5,就是5角。所以平均每人4元5角,也就是4.5元。

师:你再说一遍,我板书给同学们看一看。

师:你真是太棒了,说得太好了!

(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

二、反思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基于此认识,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让生活中的数学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兴趣盎然。收到的效果是一般的分析讲解所达不到的。本节课,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来,他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究,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表现出了很高的兴趣和智慧。

1.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这节课,借助多媒体形、声、色的特点,变教材的静态为动态,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数学问题,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并且通过不断的质疑、讨论,让学生在一节课中不仅学会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2.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合理地改变和利用教材,提取生活中的素材,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想学—会学—学会—应用,体会数学的重要性、实用性。

3.以说促思,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数学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领着学生去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去学习,成为思维上的懒惰者。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是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本节课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创设讨论交流的机会,注重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小学生都乐于表现自己,教师提供的素材又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数学,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整节课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案例与反思范文5

本案例选用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部分《营养与健康》教材,探索以研究性教学为理念设计教学过程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实际教学发现: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学习情感得到了更好的体验,所学的知识能很好用于指导生活实践。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一、研究性教学案例的材料设计

本节教材的规定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构成人体营养素的相关知识和营养的意义,懂得制订合理营养食谱的要求和依据,根据人体所需营养素的需求状况,科学制订营养食谱。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是创设研究情景,本课研究情景的创设要考虑到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能完成上述教学目标,其中最关键的是掌握怎样科学合理制订营养食谱。通过阅读教材发现,本章节涉及内容较多,但本知识点较浅,对于一些实际操作性内容、方法较少,教师需要给学生提示一些研究参考以利于学生把握方向。具体研究情景、研究参考如下:

情景材料:目前社会上由于饮食爱好、习惯的差异,越来越多的人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本校学生尤其是一些高三学生及某些家长因饮食喜好的差异、生活习惯不良、对合理营养缺乏认识等种种因素,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导致学生及其家庭成员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导致“大胖墩”和“豆芽菜”的数量大增,甚至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和自身美观。我从网上和生活中摄取了一些镜头和图像,截取了一些实实在在、活生生的案例,加以对比剖析,并制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放映出来,以此导入课题,形象而直观地让同学们了解营养过剩、营养缺乏等不合理营养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危害。

问题材料:通过学习书本上相应章节的理论知识和课堂上幻灯片的影像及图片,根据情景材料中描述的现象,请同学们为自己和家人制订一份合理营养的食谱。

具体要求为:

(1)简要说明你制订合理营养食谱的依据是什么。

(2)预测你制订食谱后的饮食习惯会有什么改变。

其他材料:

(1)根据制订合理营养食谱的依据,分析我们平时的饮食习惯、爱好有些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2)根据分析确定怎样才能让自己和家人从日常摄取的食物中吸收合理、全面的营养素。

(3)根据自己和家人的饮食习惯及爱好,以及每天对营养素的需求,制订出某一时间段的营养食谱。

(4)参考书查阅方向:体育运动类、医学保健类。

二、研究性教学案例的教学过程设计

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研究能力,但他们长期囿于应试教育,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适当地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和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同时学生个人能力有限,很难以个人的力量较好地完成上述研究。因此,教学中可采用小组组合共同研究的形式,便于学生互相讨论拓展思维空间,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高中学生个性较强,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意见、观点,以指导者的身份接受学生的提问和咨询,教师应以民主参与的形式进行教学。为更好地创造研究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培养能力的机会,课中安排了类似论文答辩的“研究成果招告会”。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对本组为自己和家人制订的合理营养食谱(研究成果)进行阐述,学生和教师有针对性地找缺点并提问,小组成员逐一进行答辩。

具体教学过程:

(1)对营养与健康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对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2)观看情景材料,回忆自己和家人的饮食情况,根据材料,研究参考。

(3)学生自己组合研究小组(5~6人为宜)按材料进行研究。

(4)教师巡回各小组接受学生提问和咨询,进行适时的指导。

(5)学生根据研究写出相关材料,制订合理营养食谱。

(6)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对本组制订的合理营养食谱(研究成果)进行阐述,学生和教师进行评述,小组成员逐一进行答辩。

(7)教师归纳点评,对本课进行总结性发言,评出最佳食谱。

(8)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求学生为父母亲制订一份合理营养的食谱。

三、研究性教学案例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生体育健康的思想。本案例将“营养与健康”收入到课堂,进行了营养相关知识的教学,变平时的灌输式教学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开展讨论,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体育理论课的资源,将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变得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本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多媒体的运用,采用情境教学模式、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以情入境、以境乐学,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又激活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学案例与反思范文6

    师:(出示统计表) 四个城市小学生人数情况统计表

        城 市 名 称         小 学 生 人 数

            A                91995

            B                94955

            C                95955

            D                98955

    师:根据这个统计表,你能知道什么?

    生1:我知道A城市小学生最少,D城市小学生最多。

    生2:我知道这四个城市小学生人数的后三位数都是995,万位上都是9。

    生3:我知道这四个城市的人数都比9万多,都比10万少。

    师:同学们真会发现!这些数据都是经过认真调查统计获取的,一个不多,一个不少,都是准确数。(板书:准确数)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说得这样准确,而是主说出大约是多少。例如,我们班有67人,大约是几十人?

    生:大约是70人。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67人接近70人,所以大约是70人。

    师:像这几个城市的小学生分别大约是多少万人,为什么?

    生1:A城市大约是9万人,因为91955接近9万。

    生2:B城市大约也是9万人,94955也接近9万。

    生3:C城市大约是10万人,因为95955接近10万。

    生4:D城市大约是10万人,因为98955也接近10万。

    (师进而引出“近似数”和“≈”,板书如下:)

        91955≈9万

        94955≈9万

        95955≈10万

        98955≈10万

    师:刚才我们把这几个数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为什么有的约等于9万,而有的约等于我10万,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看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这几个数只有千位上的数不同,千位上是1、4,近似数是9万。

    生2:我有补充!千位上是5、8,近似数是10万。

     生2:我发现这几个数的近似数与千位上的数有关系,如果千位上的数比5小,这个数就更接近9万,所以它们的近似数是9万;如果比5大或等于5,这个数更接近10万,所以它们的近似数就是10万。

    师:同学们说的太妙了!如果把一个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关键要看千位上的数,如果小于5就舍去,如果满5就向前一位进“1”再把后面的数舍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四舍五入法”。

    生1:老师,我有不同意见!如果千位上是5,而这个数不是95955,而是95000,我觉得它的近似数可以是9万!就不能“五入”了!

    生2:但也可以是10万!

    生3:我认为既可以是9万,也可以是10万!

    师:能讲讲道理吗?

    生1:因为95000比9万多5000,比10万少5000,它既接近9万,也接近10万,所以它的近似数可以是9万,也可以是10万。

    生2:因为95000离9万和10万一样远,所以说它的近似数是9万行,是10万也行。

    师:你们说的还真让人信服!像95000的近似数,完全可以这样理解!还有其它不同意见吗?

    ……

二、反思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教师要用动态的眼光,钻研教材,营造体验式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深刻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受体验,最大限度促进自身发展。本案例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尽管如此,教材的编排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有些教学内容难以展现出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教师应想方设法为抽象的教材内容选择、补充生活背景,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易于感受。本案例通过提供富有生活气息的四个城市小学生人数的统计表,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信息,引入准确数,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67人大约是几十人,四个城市小学生人数大约是多少万人,并谈谈理由。从学生用“接近”一词来表述理由可以看出:学生不仅体验到了这些数的近似数,而且明白了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入“近似数”和“≈”,顺理成章,学生非常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