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教学优秀典型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教学优秀典型案例范文1
案例研究有价值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典型的案例中,必然包含着一些能以小见大、反映出某一类事物或教育活动的基本共性的教育学元素。阅读此类文字,能够从他人成功的故事中获取经验,从他人失败的故事中吸取教训。
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案例研究的文章,都值得我们阅读。任何人都没有绝对宽裕的时间和绝对充沛的精力去阅读所有文章。这就要求作为读者的我们,必须学会选择那些值得研究的案例进行阅读。
我们知道,案例只是一种呈现,一种建立在个案的真实描述与分析解剖的基础上的呈现。教育教学研究中的案例,可以是对学生、班级、学校等特定研究对象的连续不断的成长过程的客观记述,可以是对具有特殊性或代表性的学生学习故事的解析,也可以是对教学过程中一些隐含着共性意义的精彩细节的回忆,还可以是对实践中突发事件或遇到的困惑的记录,甚至可以是师生交往的曲折经历的介绍与反思。
表述方式上,案例通常采用先叙后议、叙议结合的形式。其中的“叙”常采用故事描述的形式,也有日记式。“叙”的作用,是通过对具体事件具体现象的真实描述,将案例所涉及的背景、人物、事件发展过程客观呈现在读者眼前。“议”的作用,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个别中归纳出普遍意义。“议”不但可以通过理性反思促进作者的成长,也对读者起着很好的参考借鉴作用。
依照案例的此种结构特征,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有价值的案例研究文章呢?
有影响力的专业期刊上刊载的案例,是首选内容。比如《人民教育》上刊登的教育教学故事、经典课案等,比如各学科专业期刊中的课堂实录、典型现象分析等,比如《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上发表的某些有代表性的成长故事、某些特殊个性学生的转变故事等。这些案例通常是针对当下教育教学活动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展开研究,目标性和时效性都很强,能够对读者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成体系的案例专著,也可以作为阅读对象。选择此类读物,当然要以自己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方向。做班主任的,可研究一两本班主任工作的案例分析书籍;做语文教师的,可阅读几本有关语文教学的案例。
网络上案例很多,但多数价值不大。这些案例有的表述不完整,缺少必要的描述,不能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有的观点错误,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强词夺理,生拉硬拽。当然,那些已经拥有了较为丰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艺的优秀教师提供的案例,另当别论。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即使是在上述推荐阅读的期刊和专著中,受作者教育教学思想与教育教学能力的局限,有些案例呈现出的技术、方法甚至教育观,也有可能并不真正符合教育的本质。这就需要在阅读中正确运用自身所学,以理性的思辨为依托,剖析出其中哪些内容符合教育规律,哪些内容违背了教育科学。
案例作品的阅读中,还有一种类型的文章需要警惕,那就是对某些名师的示范课的评价分析文章。该类型的文字,受作者与被评价者间关系的影响,其分析往往缺少了客观公正性。
总之,对于这种能够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技能的技术性阅读,身为读者的我们,除了必须精心挑选阅读物之外,还要能够运用理性分析的眼光去审视这些案例,把他人经验和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只有做到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从别人的案例中获得自身成长的有益元素。
教育教学优秀典型案例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教育,教学效果
何为“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途径”,如何做到将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我认为重在“借助途径,深度融合”。一方面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又要掌握好一个“度”,使两者做到有机结合,应用好,才是真正的“深度融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技〔2014〕6号)的部署,研究制定了《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同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2014年3月6日下发了关于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旨在“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信息科技打造智慧校园,推动区域及学校教育观念、教学水平、办学能力与特色的提升,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教科研水平等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挖掘和提炼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典型案例,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及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优秀的研究案例、实践成果及理论总结”。
在国家大力倡导信息技术应用的情况下,深入探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议并促进学校建设校本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师生能够充分利用好“碎片时间”,使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从当前发展情势来看,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了新一轮。国家层面上,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等国家规划将教育信息化同教育改革和发展紧密相联,给出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战略定位,并通过国家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各类学程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诉求及其发展方向给出明确的计划,并落实到重大工程项目中,如在“十二五”期间以“三通两平台”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深化发展,开展全国性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工作,特别是在国家层面上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企业参与的深度和规模,如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单位合作推动网络接入、教师培训、应用模式创新实践等工作。同时,各地区也都在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尝试,北京在基础教育领域以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项目和北京数字学校建设为基本架构,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实验打造百所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系统化应用的学校, 通过凝聚和共享跨区县、跨学校的优质资源,推动首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模式的变迁,推动教育均衡,加速教与学方式的创新实践;广东省以实施“粤教云”项目为依托,推动云端结合的区域教育信息化运行和服务体系的建构,推动云端课堂、交互式课堂的试点,为教师提供“名师伴我行”和网络化研修专业发展服务,为学生提供基于交互式数字教材(由人教社数字公司出版)的自主学习服务;上海市以虹口、闵行等区县为代表,推动电子书包项目的探索实践。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正在从以前的仅仅作为教学或管理手段,逐渐向将信息技术更高层次融合到教育教学过程发展。
我院(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各个专业、各个课程教学团队结合课程特点及我院所具有的软硬件资源,在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途径方面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1.针对重点、难点制作大量“微课”视频并上传到网络教学资源库中,方便了课程组教师间的交流与分享,同时,也为同学们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2.充分利用校园网、网络服务器等便利条件,开发相关、相近课程的慕课资源,与兄弟院校互通有无,为师生提供便利条件。
3.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参考大量的相同、相近的课程资源,将优秀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们充分利用网络,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集百家之长,吸收好的教学成果为己所用。
4.充分利用移动教学课堂形式,将师生人手一机(每人手中必定有一安卓或者是苹果手机)充分利用起来。开发相关的教学软件,提供相关的APP应用,将移动信息技术教学引入到课堂,引导同学们课下利用手机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充分利用了时间,解决了一部分同学每天拿着手机除了刷微博、看空间、玩游戏、聊天等便不知道做点什么的问题。
通过上述各种途径来解决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问题,扩展了教学手段,使我们的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同时延伸到课外、课余时间上,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蕾 信息技术与高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研究,当代职业教育/2014年第9期
[2]任剑岚 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教育与职业》/2015(2)43-44
[3]李野,姬红旭,张磊,胡高山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 《职业技术》,2015(10):102-103
教育教学优秀典型案例范文3
一、专业阅读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阅读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必由之路。阅读会让我们的青年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青年教师更加富有教育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因此,要让阅读成为青年教师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这样,青年教师就会在阅读中不断有新的感悟和发现,形成自己的“睿智”和“卓识”。
教育经典中大师们深刻的、高度的感悟和解读,成功的教育教学案例和教育故事会影响青年教师,教育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不断思考自身的教学实践,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问题。这样教育经典就能推着青年教师往前走,使他们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
二、集体备课 敦促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真正能使青年教师成长的集体备课是由备课、听评课、反思三部分组成。集体备课备什么?备对教材的理解,备教学过程的设计,备练习的设计,备拓展的内容,备学生的接受状况。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听评课。只有有目的的听评课,并做到结合理论及实践评价总结所听的课,才是真正的集体备课。
在集体备课中,有的教师能做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对问题鞭辟入里;有的教师的语言如潺潺小溪,优美动听的词汇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自然;有的教师生活情感丰富,那饱满的情绪让人如沐春风;有的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独出心裁,给人曲经通幽之感;有的教师导入语、过渡语的设计“举一发而动千钧”,课堂能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目标制宜……如果用心的教师,在这其间必定会不懈怠地努力去取长补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其实,集体备课的目的,是就某一教学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真正有效的教学设计,还需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升和再创造,以便更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情,而就是在这样的反复磨炼中,青年教师的教学个性就慢慢地形成了。
此外,在集体备课中处于弱势的青年教师决不会甘于缄默其口,不甘于自己的见解不被人重视,不甘于孤陋寡闻。他们会在积极利用这个机会吸华取精的同时,注重自己的积淀。
三、案例分享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促进教师的成长,案例研讨必不可少。研究案例,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供青年教师分享,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二是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共享和讨论这些案例;三是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化对这些案例的理解。
要实现优秀案例的分享,首先需要总结和编辑教师提供的优秀案例资源,引入校外优秀教育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校本教学经验与知识;其次是要在学校内部建立教师共享交流平台,通过教师的互动与交流,经专家引领,教师在案例知识分享过程中对教学经验产生多元的理解,并进一步实践创新。
四、以赛代训 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为激励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鼓励教师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才华,尽可能为青年教师创造更多施展才能机会,组织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竞赛活动。
一是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课、青年教师展示课、说课竞赛、板书设计竞赛等。
二是在校内开展优秀论文、优秀教案、优秀课件的评比活动。为教师们提供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并对活动及时总结,表彰成绩优秀的教师,从而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是抓住一切机会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论文、教案、案例、范文等评选活动,把他们的科研成果送到各级教研刊物发表,为他们争取成功的机会。
四是办好校刊和教师成果集,这可为教师增加发表作品以及相互交流的机会。
一系列的教学教研竞赛活动,充分调动了青年教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积极性,真下收到了“我搭台,你唱戏;我评议,你进步”的培训效果。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笑容与希望一起荡漾,促使青年教师自信地走在专业成长的大道上。
五、精心反思 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反思,是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提升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法宝。教师只有反思才有感悟,只有反思才能提高,只有反思才有进步。
一个能迅速成长的教师,必定是一个会“反思”的教师;一个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必定是一个会“反思”的教师;一个能成为名师的教师,更是一个会“反思”的教师。当“反思”成为一种教师的自觉行为、一种校园文化,那便会有与众不同的价值意义,青年教师的成长就会突飞猛进。要做一名爱思考,会思考的青年教师,就应当从学会记教学“反思”开始。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可以总结课得失,反思教学成败,梳理工作思路,捕捉精彩“插曲”。在回顾一段段教育经历的同时,扪心自问:“我做好了吗?我做错了吗?哪里出了问题?我该怎么办?……”使青年教师在反思中学会反思,养成勤于反思,善于反思、乐于反思的良好习惯。通过反思,树立鲜活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融洽师生关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和生命境界,使每一节新课都比上一节课安排得更合理。这样日积月累,青年教师的教学才会日趋完善,成长和进步才会更快。
教育教学优秀典型案例范文4
令人喜悦的是,2010年国家启动了“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国培计划)”,开始将国家级教师培训的重点转向农村。各级各类培训机构也推出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走进名校”“观课议课”等“品牌培训”来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由于课程设计者和授课教师大多来自城市,缺少对农村教师培训需求的深入调研与分析,特别是缺乏对农村教师内心世界和生存状况的深入了解,某些培训课程与方案的设计存在着“城市化”的特点。这常常会造成培训内容针对性差,培训效果不够理想,不能有效解除农村教师的困惑、促进他们“跨越式”发展等问题。如何为农村教师量身设计培训方案和课程?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农村教师培训与教研工作的实践经验,谈几点认识。
一、提升教育信念,激活专业情感
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不仅地处偏远,信息闭塞,而且还存在着发展机会偏少、职称评定艰难、生活待遇偏低等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常常成为制约和影响农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的关键因素,甚至导致他们的职业倦怠、自我发展动力不足和专业情感投入不够。因此,培训机构在培训课程设计前,应创造条件深入到农村学校中,充分开展调查研究,与农村教师广交朋友,理解他们的现实生存状况和内心世界,在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和主要困难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目前农村教师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专业情感和职业态度等内容开设培训课程。无论课程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研讨交流等哪一种培训形式,都要努力从不同角度激活农村教师的专业情感。一方面,可以聘请教育教学专家帮助农村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从积极面对现实、追求人生价值和教育理想的角度激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聘请本地区优秀的农村教师代表“现身说法”,让农村教师在看到榜样力量同时,感受到自我发展可能和方向。
授课教师的教育信念能够直接影响农村教师对教育、对学生、对学习的基本看法,授课教师的专业情感又能够影响农村教师的教育态度、教育理想和教学效果。因此,培训者在课程设计时,首先要关注受训教师自身的情感与体验,努力从根本上触动他们追求专业发展的“神经”。
二、扫清发展障碍,提供专业知识
教育教学实践证明,一个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其前提是必须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而现实中的农村教师队伍非专业教师数量很大,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学科学习,在教学中存在对某些专业知识拿不准,对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把握不清,对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建构困难,甚至存在错误认识等问题,这严重地影响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甚至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培训机构应引领非专业教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专业知识的补习和更新,并将补习和更新纳入到农村教师培训课程的整体规划中。一方面,培训机构可以聘请高校专业教师或专职教研员,结合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就相关知识点和知识系统,进行专门讲座与补习,更新农村教师专业知识并拓展他们的学习视野。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可以聘请一线优秀教师,通过对易错、易混知识点的梳理,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专题讲解,为农村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当然,还可以通过一定的在线研修管理系统,为非专业教师提供专业阅读并安排自学,采取过关考试的形式提高非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为他们从事学科教学工作扫清发展障碍。
教师的学科知识既影响教师教学的内容、教学过程,也影响教师对教学法的选择。因此,只有有效地在培训课程中帮助农村教师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让农村教师专业达标、教学达标。
三、提供课程资源,辅助专业支持
由于受地域、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影响,目前农村“小学科”教师队伍普遍存在人数少、单兵作战、缺少同伴交流、外出学习机会少、优质教学资源相当匮乏、缺乏基本的教研活动等实际问题。基于农村教师生存现状和教学实际,培训机构除了要系统讲授开发课程资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外,最好还要向教师推荐优质的教学网址,在培训前有计划地收集、遴选一定数量的教学参考资料,如教辅书目、优秀教学设计成果、教学课件、课堂教学实录光盘、学业评价试题等,在培训时提供给农村教师。培训后,最好还能进行跟踪服务,积极搭建农村教师与优秀教师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借助网络论坛和QQ群,随时将新的课程资源补充,促进农村教师的合作学习和交流。此外,培训机构还可以利用多方联系的优势,积极帮助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与城市学校优秀教师结成互助对子,让农村学校也能共享到城市学校优质的课程资源。
随着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和计算机的普及,各级培训机构对农村教师还应增加课件制作、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整合等教学技能的培训与训练,通过网络实现开阔农村教师视野、丰富农村课程资源的目的。
四、开展实践演练,提升专业技能
事实上,教师的专业技能必须通过反复的教学实践演练才能有效习得,“光看不练”的培训是很难真正转化成农村教师的实际能力的。目前一些教师培训机构设计的培训课程,大多还是以“专家一言堂”式的讲座或名师的“个人表演”为主,而鲜见农村教师上台展示自身的思考和培训成果。这就导致了对于名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农村教师只能羡慕和远观,却很难模仿。因此,在设计培训课程时,培训机构应有意识地创造条件,搭建舞台,让参与培训的农村教师能有机会在专家、名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技能实践演练。比如,可以把现实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技能,如制订课时教学目标、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设计板书、绘制教学板图、制作教学课件、有效结课、进行教学反思等,进行逐项分解,指导参训教师进行分项演练,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技能。这种“参与式”培训,可先要求学员个人在小组内进行互助式的演练,然后在集体汇报中展示一项自己认为最得意的教学技能,供大家学习与分享。同时,培训机构还可以从中发现农村教师普遍存在的薄弱技能,从而再组织更深入的交流、点评和指导,真正使每一位受训教师都能在实践演练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五、通过案例分析,形成教学策略
运用案例进行教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并深受学生喜爱。实践证明,在教师培训课程中引入案例分析方法,同样深受教师欢迎。因为案例不仅是一个个鲜活的、真实的教育教学故事,它还具有一定的事实材料和情景,能形成一定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引导农村教师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要素中,轻松自然地抓住学习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更快地形成一定的教学策略。
教育教学优秀典型案例范文5
关键词:镇本培训;专业化;发展
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如何让我们的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我们街道采取了几种策略,为教师搭建学习和历练的平台,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分层次培训,使教师在原有的水平上都能获得专业发展
(一)加强新教师培训,提高适应力
这里我们所讲的新教师是指工作2年以内的教师。在新教师的培养上,我们分两步走。首先是对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不到一年的新教师的培训,以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我们街道一般是聘请本街道最优秀的园长对他们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其次是对工作一年以上经过区里考核已转正的年轻教师,一般是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区进修学校和青岛幼儿师范学校参加业务理论培训或到本区、市发展较好的幼儿园观摩学习。
在培养方式上,一改过去“一人讲,大家记”的被动模式,而是创造机会让他们多看、多听、多说、多模。多看:即多观摩老教师、骨干教师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多听:即多听听老教师、骨干教师及有教育教学经验的老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方法等;多说:即不懂的问题要求他们要多问,在培训与教研活动中要多参与互动;多模:即照本宣科,将观摩的优秀活动,自己模拟上一遍,并请有经验的老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
(二)加强骨干教师培训,激活内驱力
1.外出培训。为了让优秀的年轻教师尽快地成长为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我们街道每年都安排他们到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区参加学前教育最前沿的培训。
2.挂职培训。近几年,我们街道每年安排1~2批骨干园长、骨干教师到市实验幼儿园进行挂职培训。他们每天除了观摩其一日活动、了解他们的生活常规外,还参与他们的教研活动,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
3.二级培训。我们街道要求:凡是参加外出培训的教师,回园后都要进行二级培训,并做好记录备查。这种以点带面的培训形式不仅使我街道幼儿教师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在培训的过程中,骨干教师的角色进行了转换,从一个学习者(听)转换为一个演讲者(说)。
(三)加强老教师培训,提高带动力
老教师是教龄满10年以上的经验型教师,对老教师的培训主要采取两种培训形式:一是发挥强项,二是加强弱项。发挥强项:即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老教师将自己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服务家长等常规工作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加强弱项:即对老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培训,使其能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和信息交流。
二、以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为契机,建立长效练兵机制
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是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为主线,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开展基于岗位、基于问题、基于教师发展需求的练兵活动。通过以训导练,以练促教,以赛促提高为目的,改进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所谓基于岗位、基于问题、基于教师发展需求的练兵活动,其实就是在对本街道在职幼儿教师整体技能水平进行全面分析的前提下进行的,通过分析确定本次大练兵活动的内容:技能技巧(钢琴、舞蹈、绘画、纸工、乐理等技能)、朗诵、课堂教学、教育教学理论等,促进了教师业务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提高。
三、在研中培、实践中练,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成立由骨干园长、教师组成的中心教研组,开展有效的研究
1.课程研究与教师的专业成长。2007年,街道中心教研组对本街道各幼儿园园本课程编制条件、背景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同时还分析了本街道地理环境、教育资源与各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确立了构建镇本课程的愿景。为了使镇本课程适合每个幼儿园的需要,我们整合街道优质教育资源,并以南城阳中心幼儿园《和谐教育课程方案》为蓝本,吸纳各园的优秀主题活动案例,经中心教研组研究、分析、筛选、统编等,编制完成了流亭街道幼儿园课程——《和谐教育课程方案》。
2.集体教育活动研究与教师的专业成长。集体教育活动作为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实践阵地。2005年至今,我们街道十分重视对集体教育活动的研究,举行公开课、优质课、同上一节课、一课多研等活动,所举行的活动都采取开放模式:即开放课堂、开放评价、开放研究。首先由执教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自我剖析,然后由骨干教师进行评价,再由评委老师点评。在这个过程中,执教老师、评委老师、听课老师共同受益、共同成长。
3.一日活动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我们街道在辖区内的所有幼儿园开展一日活动的研究。首先是各社区幼儿园自主进行,评选出本园中的优秀班级,然后街道成立“中心指导组”深入到各幼儿园进行现场观摩和评析,指导教师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入手进行研究,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自主有序、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对每所幼儿园进行观摩评析之后,推出5~6个典型的半日活动在全街道范围内开放观摩。实践证明,这种现场的观摩学习效果远比单纯的理论培训要好得多。
4.主题案例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首先由辖区内的社区幼儿园自主研究,选出本园最具特色的案例,从设计意图、设计目标、内容安排上进行归纳整理并参与街道的评选。各园对主题案例的归纳整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人参与研究的过程,在这一活动中,教师们在理念和经验上都得到了提升。
5.压担子、带新人、促成长。压担子即让骨干教师承担教育、教研任务。比如,让他们承担教科研任务,让他们带新教师,给新教师上示范课,让新教师观摩骨干教师组织的半日活动等。给他们一片蓝天,让他们自由翱翔。
(二)研讨活动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培训方式
教育教学优秀典型案例范文6
[关键词]西部 校本研究 农村 中小学 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028-04
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一个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教育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教师,教师是教育质量好坏的主要因素。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力量和主要参与者,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他们工作在教育第一线,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推手。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教学的成效,关系到学校能否为社会培养出思想品德高尚、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技能熟练、能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优秀人才。教师的专业要持续发展,就要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寻找各种条件和机遇,探索发展的途径。西部属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使用于教育的经费受到限制,这给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教师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开展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研究,走自我发展的道路。开展校本研究,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改革,能推动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不断往前发展。
一、校本研究的含义
所谓的校本,源自英语的“school-base”,意思是“以学校为根本”或“以学校为基础”。20世纪初,欧美的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以校为本”的教育改革,探索解决学校教育实际中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改革从最初一些学校的“小打小闹”演变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校本运动”。校本研究指以学校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基础,以学校主要负责人、教学人员为研究主体力量,针对学校存在的各种教育教学具体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其主要含义涉及for school(为了学校)、in school(在学校中)及based on school(基于学校)等三个层面。“为了学校”,指的是研究的目的旨在解决学校及其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课程改革中所碰到的问题和挑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双重发展。“改进”是校本研究的主要特征,研究既要解决学校和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各类问题,也要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校本研究的问题一般不涉及宏观问题,而是涉及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强调具体问题的解决,把具体问题的解决放在首位。强调从具体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把决策和理论体现在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修正、补充和完善。“在学校中”指学校自身的问题由学校的人解决,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乃至家长构成解决问题的主体力量,他们组成研究共同体,分析研究问题的原因,寻求问题解决的渠道。学校领导和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体验和观察研究活动的变化情况,以实践的方式检验理论、方案、计划的效度。“基于学校”的意思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切都以解决学校的问题为核心,围绕学校具体问题开展,“组织的各种培训、开展的各种研究、设计的各门课程等,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的种种潜力,让学校的资源能被充分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力释放得更彻底”。(许伟等,2009:34-35)
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自身存在问题的研究,是一种以学校管理者、教师为研究核心力量,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改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学校、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发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以学校的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为研究主体力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校本研究的以学校和教师问题为研究基础的教育研究模式有着与专业研究工作者的教育科学研究不同的本质和特征。
二、校本研究对教师发展的促进
教师发展也称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所从事的学科及其相关专业教育教学与研究能力方面的发展,即教师在专业思想、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成长过程。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界加大了对教师发展问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起许多国家学者的关注,成为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话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中小学教师开展课程改革所需的素质已不再是传统上学历层次的提高和专业知识的获取,而是教学能力与教育研究水平的提升,实现的是由“教学型”到“教学研究型”教师的转变。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问题解决的一种校级课题研究活动,对促使学校问题的解决和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具有双重意义。
(一)促使教师反思教学行为,提升教学实施能力
“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包括教学监控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方法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师激励评价能力、分析反馈能力,等等。”(贺永旺等,2011:15)校本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反思、研究和总结的过程,是教师教学实施能力提高的过程。在研究中教师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按新一轮课改要求,用新的理念和理论观点审视、评价和分析自己教学行为,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探索问题解决的策略。
(二)促使教师学习新理论,以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校本研究要求教师带着有关案例问题,深入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运用先进的理论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探究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师的理论学习旨在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学习的目的比较明确,学习愿望强烈,往往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研究学习,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成效。
(三)促使教师研究解决问题,提高教育研究能力
校本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教学实际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论文及课题研究材料的撰写,这些工作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论文是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成果最好的表现形式,课题研究材料是教育教学案例的一种升华,案例研究能给论文和课题研究提供翔实的材料。校本研究使教师把教育教学行为与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经验与教育教学做到有机结合,促使教师拓宽研究的思路,开阔研究的视野,扩大研究的渠道,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现状解析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具有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构成要素包括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评价能力及交往能力等,核心要素是教学实施能力。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大都位于偏僻的乡镇,办学经费紧缺,教育发展困难,教学实施能力和教育研究的能力整体不高。不少教师教学思想保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安于现状。面对新课改,教学方法简单,没有创新精神。教学手段落后,无法较好地利用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能效。他们不写论文,不做课题研究,不知什么是科研,也不知道要研究什么。总体说来,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体现在施教能力、反思和研究能力、技术手段运用能力等方面。
(一)教学能力整体不高
教师的教学能力指的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教学选择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校教师受办学经费的限制,个人专业长期得不到发展,教学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主要表现为:教学选择能力不高,教学设计能力低下,教学实施能力不足,教学评价能力不强,教学创新能力不够。教师教学选择能力不高指的是在选择用于教学的资源时能力不足,不知道如何选择教学的目标、合适的教材、有用的资料、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设计能力低下指教师不能根据选择的资源及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目标,创设符合实际的教学情境,采用有效的策略,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教学,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教学实施能力不足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没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不高,缺乏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沟通能力,缺乏课堂协调能力和指导学生的能力。教学评价能力不强指教师教学评价能力有限,评价方法较为简单,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够客观和恰当。教学创新能力不够指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较保守,教学没能体现新课改要求,热衷使用老的方法,采用 “灌输式”、“教条式”等方式教学。
(二)反思和研究能力不足
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调整的能力。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精神较弱,不少教师的反思限于教育教学问题,方式较为简单。邓泽军教授做的调查发现,“53.7%的教师在遇到教育问题时趋向于与同事讨论,而查阅书籍报刊以及自己摸索这种内省式反思方式仅占14.4%和3.5%。”(邓泽军,2013:40-41)大多数教师不做教育教学研究,缺乏科研成果。邓泽军教授的调查还表明, “从未发表过论文和著作的教师比例占到了49.4%,其中38.8%的教师写过论文但未发表。”(邓泽军,2013:40-41)
(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不强
西部农村学校由于信息技术建设起步较晚,硬件设施配套不足,很多学校只配有一间多媒体教室,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极低,教师缺乏必要的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意识比较淡薄,有效运用能力普遍偏低,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邓泽军教授的调查表明,“西部农村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电教设备的较少,仅占调查总人数的27.9%,而不太会用、从来不用、很少使用及学校没有的比例则高达54.5%。” (邓泽军,2013:41-42)
四、开展校本研究的策略
西部中小学教师能力现状不能令人满意,需要通过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学案例研究、小课题研究等研究方式,梳理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难题,从中寻找有价值的研究论题,探究问题解决的路径,以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促进自身发展。开展基于本校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使自身专业获得可持续发展。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研究的方向和合适的研究方式。
(一)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是把教育行动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的一项研究活动,可以用“观察”、“反思”和“运用”等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研究的特点包括“为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和“由行动者研究”三个方面。“为行动研究”指的是研究的目的旨在解决教学的实践者及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建构新的学术理论,其具有实用性和即时性。“在行动中研究”指的是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研究的环境就是研究者即教师所处的教育教学工作环境;研究过程就是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研究者行动的表现。“由行动者研究”指的是研究的主体力量是在一线工作的教师,不是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研究的问题是学校特有的问题,属于个案研究。研究结果是解决问题,在小范围内有效,不值得推广运用。教师是行动研究的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面临许多问题,应认真梳理,从中选择研究的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是:发现问题 (确定问题)、分析问题 (界定并诊断问题的初步原因)、拟定研究计划、收集资料与实施计划、检验措施的有效性、依据效果修正原始计划、整理研究成果。行动研究能使教师能自觉地从事研究,培养教师感知问题的敏锐性,增强教师对学生需求的关注,随时收集资料并思考其意义,发展其在教育活动情景中分析、反思和决策的能力。
(二)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它非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即研究者)以叙事或讲故事的方式对教育教学事件进行描述、分析、论证和反思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有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教育教学事件中发掘隐含其中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解释、发现或揭示教育的本质与规律。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研究者既是教育教学事件的叙述者,又是事件的记述者。如果叙述的内容是叙述者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那么这样的教育叙事研究就可以被看作是叙事行动研究。这种研究方式旨在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者只是教育教学事件的叙述者,而事件的记述者由其他教师或教育研究者承担。这种研究方式常被专职的教育研究者所采用,通常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从教师的叙述中,或从教师所提供的资料(如备课本或工作日志)中分析和归纳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从而解释或揭示教育教学的规律。叙事研究的过程通常是:确定所探究教育现象之中的研究问题―选择研究个体―搜集故事,建构现场文本―编码并重新讲述故事―确定个体故事包含的主题或类属―撰写研究文本,确认与评估研究。
(三)教学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case)指的是已发生的、真实的、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包含在内的典型性事件。教学案例则是对教学活动中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学规律、教学思想、教学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和分析,其一般是课堂教学发生的真实故事,是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或困惑所做的真实记录。其内涵包含五个层次:1.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过的、不是虚构的。案例的撰写者为当事人或者直接的旁观者,其亲历事件的发生过程。2.所描述的事件或情境中包含有矛盾冲突和普遍性的疑难问题。3.反映的问题必须是典型性与普遍性问题。4.案例所描述的事件以及所反映的主题能给人们带来思考,给其他教师带来借鉴。5.案例的叙事性。案例以讲故事的方式描述出来,或以理论逻辑的方式将事件概括出来。教学案例的结构: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
教学案例研究是以教学中的某一现象即教学案例为研究样本,通过观察、反思、讨论、查阅文献等分析和研究,以一定的形式来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是教师提升教学成效的一种方式,在教学案例研究中,教师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他人的教育教学进行剖析,也可以以“当事人”的身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享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分析诊断问题并寻求对策,自觉调整、改进、完善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案例研究的步骤是:明确案例主题―精心设计―进入教学―反思教学―撰写案例―形成案例。
(四)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基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属于校级课题研究的范畴,与“学术派”的教育理论层面研究不同,它“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教师个人或几个人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并取得结果,其研究结果可以直接被应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并取得实效”(徐世贵等,2011:25)。小课题的显著特点是研究的范围小,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时间短,用于研究的方法简单,容易操作。其研究的问题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在教学实践遇到的,可以是某个单元、某个环节的问题,也可以是某些现象、案例。课题的研究形式多样化,可以申报立项,也可以不申报立项。研究的内容和时间自主,研究什么、何时研究、如何研究由教师自主决定。研究的组织形式可以是个人行为,也可以是小组行为。研究的问题源于实践,成果可直接运用于指导具体教学实践。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反思自身教学行为,选择有价值的课题,对各种疑惑进行研究。
小课题的研究方案:问题现状―成因解析―研究目的、内容与对象―研究时间―采取措施―成果预测―研究成员。
五、结束语
教育要发展,其根在改革。改革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力,没有改革,教育的发展就会停滞。教师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力量,教育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受经济因素的制约,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方面遇到不少困难,应在现有有限的条件下,树立教育科研意识,根据新一轮课改要求,立足本校问题实际,开展校本研究,以科研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施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推动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
[ 参 考 文 献 ]
[1]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许伟,胡庆芳,等.校本培训创新:青年教师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 贺永旺,等.提升教师教学实施能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