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课程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设计范文1
2数据分析观念由《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统计观念”改造而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统计观念”强调的是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处理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等。《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正式版)》将其修改为“数据分析观念”,就是希望改变过去这一概念含义较“泛”,体现统计与概率的本质意义不够鲜明的弱点,而将该部分内容聚焦于“数据分析”。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在有关数据的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数据的某种“领悟”,由数据作出推测的意识,以及对于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和应用价值的体会和认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正式版)》对于数据分析观念一是过程性(或活动性)要求:让学生经历调查研究,收集、处理数据的过程,通过数据分析作出判断,并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二是方法性要求: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背景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三是体验性要求: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3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正式版)》增加的核心概念。运算是数学的重要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各个学段中,运算都占很大的比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和掌握各种运算的知识及技能,并发展运算能力。运算的正确、有据、合理、简捷是运算能力的主要特征。运算能力并非一种单一的、孤立的数学能力,而是运算技能与逻辑思维等有机地整合。在实施运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力求做到善于分析和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使运算符合算理,合理简捷。总之,运算能力不仅是一种数学的操作能力,更是一种数学的思维能力。
4《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正式版)》提出的推理能力与过去相比,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进一步指明了推理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正式版)》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它对教学的启示是,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推理是数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推理进行思维的方式,二是基于数学推理的特点,突出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这条主线,指出在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两种推理功能不同,相辅相成——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三是强调推理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的各个学习内容,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过程,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的环节,贯穿于三个学段,合理安排,循序渐进,协调发展。
小学数学课程设计范文2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是课本第4~5页例3、“做一做”,以及第8页练的第1~5题。这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对小数乘小数首次进行算理与算法的探究。
教学内容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引入,分为两个层次:①探究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的算理与算法。②探究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不需添0占位)的算理与算法。例3让学生先尝试根据问题情境分析数量关系,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结合以前学习的经验猜测是否可以把“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看作整数来计算,在猜测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分析算理;接着独立探究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的算理与算法;在完成“做一做”之后,引导学生对比归纳,完成对算法的建构。学习活动线索为猜想、尝试、说明、验证,学生在探究、交流活动中明晰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第一,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算理与算法,理解了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初步感悟了转化思想在小数乘法中的价值与应用,学会了计算小数乘整数,为探究小数乘小数做好了知识技能、活动经验、数学思想方法等准备。
第二,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在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提取相关条件,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同时,他们已经历过多次计算方法的迁移、推理活动,能够在大胆推测的基础上进行计算算法的探究。
第三,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是难点,需要多次转化、推理。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们需要借助估算、直观图式来判断积的范围,借助直观、动态的演示活动理解算理,借助范式的语言表达来说明算理与算法,借助思维导图来完成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与提升。在独立探究、交流对比中习得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并能正确估算小数乘小数的积的范围,正确笔算小数乘小数(积不需要添0占位);能够运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估算、笔算等探究算理与算法的活动;经历独立猜想与尝试、独立笔算与验证、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经历独立推理的活动,感悟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良好的估算、计算习惯,能够自觉地用估计的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能够借助思维导图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学会迁移算法以解决新的计算问题;学会独立反思总结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教学环境与准备
本节课通过实物展台、PPT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呈现教学内容,开展学习探究活动。根据班级规模大小,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班级学生分成2~4人的学习小组,以便他们进行讨论、分析和汇报。
教学过程
1.准备“乘”——复习回顾旧知
①谈话引入:同学们已经知道乘法中有因数、因数、积;在上节课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那你们会计算4.08×5吗?学生独立笔算。
②交流计算过程,提醒注意小数点的位置、积末尾小数部分的0要化简。
信息技术支持:根据学生讲解的笔算过程和注意点,利用PPT完整演示笔算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明晰旧知的过程,直观演示到位。
师:如果两个因数分别是4.08和0.5,又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小数乘小数。
2.探索“乘”——探究形成新知
①出示例题:每平方米要用油漆0.9kg。给一个长2.4m、宽0.8m的长方形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教师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具备吗?可以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
信息技术支持:PPT呈现一问一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根据问题线索圈出相应条件,回答每个问题,从而清晰地厘清数量关系。
②学生列出:2.4×0.8=。课件演示:第一步,估上限。0.8个2.4,得数比2.4小。第二步,接近估。两个因数分别看成最接近的整数:2×1=2。积大约是2。第三步,借助每一小格是边长0.1米的正方形方格图演示直观算法(如图1)。
信息技术支持:根据学生猜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PPT随机呈现解决“2.4×0.8=”的方法,以凸显算法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积累计算的经验,为笔算做好铺垫。
③教师提问:怎么笔算2.4×0.8?学生独立思考后,明确:将两个因数同时转化成整数,再计算。学生独立尝试算一算或请1~2名学生在投影下展示自己的算法,进行算法与算理的说明。重点交流:积的小数点是怎样确定的。
课件完整演示借助“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如图2)。
师:面对新的问题“小数乘小数”,我们是怎样解决的?
生:将新知转化成旧知。 师:怎样才能知道计算结果一定正确?
生:可以验算。
师:怎样验算?
生:估算、再算一次都可以。
信息技术支持:整理学生的回答,用PPT动态演示加直观讲解的方式,演示转化的过程、积的小数点确定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表达算理。并且用提示语的方式,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明确验算的需要和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④教师提问:怎样求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学生列出算式1.92×0.9=,并独立尝试估算和笔算。课件演示:第一步,估算。1.92接近2,2个0.9千克大约是1.8千克;如果每平方米用1千克,共需要1.92千克,但是实际应小于1.92千克。第二步,笔算(如图3)。
信息技术支持:在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的基础上,整理学生的算法,PPT演示估算、笔算两种方法,笔算的转化过程、积的小数点确定的过程,进一步明晰算理和算法。
⑤教师让学生回顾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总结先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计算中可以尝试估一估、画一画、算一算、验一验的方法。
3.试着“乘”——初步巩固运用
①出示“做一做”:5.4×1.07=,0.45×0.6=,你能独立算一算吗?学生独立完成。
②课件演示计算过程(如图4),学生校对答案,然后同桌中的一人选择一道题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③教师提问:想一想,有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学生思考后明确:0.45×0.6的积应该是三位小数,整数部分添0来占位,末尾的0要化简。
信息技术支持:在PPT中用不同色笔和动态演示的方式,突出计算过程中的易错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算法。
4.归纳“乘”——总结算理算法
①出示已经完成的四道题:观察例3与上面各题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观察后明确:积的小数位数是两个因数小数位数的总和。
②组织小组讨论:小数乘法应该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整展示算法(如图5)。
③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可以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数?学生思考后明确:依据积的变化规律来转化并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数。
信息技术支持:利用PPT直观提示,帮助学生用范式的语言表达完整的算法。
5.我来“乘”——巩固形成技能
①出示“闯关1”: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说一说理由。
②出示“闯关2”:练第5题。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进行并列式解答,并集体交流。
③课堂作业:完成练第1题、第4题。
6.我会“学”——借助导图反思
师:同学们,小数乘小数的计算,今天你是怎样学会的?有什么收获?
组织小组交流的同时,通过课件演示思维导图(如图6)。
信息技术支持:PPT动态演示小数乘小数的算理与算法:从“旧”知到方法再到检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构建学习路径。
7.我会“学”——评价反思与拓展学习资源
①师:这节课你的学习效果如何?请从对本节课知识的兴趣、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成果的喜悦、学习方法收获的程度四个方面做出评价吧!
学生独立评价后,和小组内的其他同学互相说一说。
信息技术支持:PPT出示的活泼有趣的评价方式,能激发学生自我反思和评价的兴趣,使其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②师:课后大家还可以登录手机、计算机学习平台等,进一步学习小数乘小数的知识。
信息技术支持:利用PPT展示了更多的学习平台,以帮助学生拓展学习时空,接近新的学习方式。
设计亮点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本节课的教学预设是运用网络教研的形式,通过教研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微课程设计,为学生开发自主学习的新平台和新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力求在明晰算理、掌握算法、提升计算技能等方面予以突破。
1.基于潜在学情,为学而备
(1)已有知识重沟通
新课开始,从复习4.08×5这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开始,唤起已有小数计算、探究小数计算算法的经验。
(2)已有计算经验重迁移
在复习中,提示学生:能不能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推测,再计算?重视已有计算经验的迁移。
(3)已有解决问题经验重系统化
在新授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对三个问题的有序回答,明确解决稍复杂的小数乘法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实现解决问题经验的系统化。
2.基于核心知识,明辨算理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算理是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样算法、数形结合的方式,将算理予以明晰。
(1)估计中明范围
每次计算之前都让学生估一估,即可以估上限、下限,估范围,估大约是多少,发展数感。
(2)直观中明表征
借助方格图帮助学生理解2×0.8与0.4×0.8的积合起来表示的就是2.4×0.8的积。
(3)转化中辨算理
课件中动态演示转化的过程和积的小数点位数确定的过程,帮助学生明确怎样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将新知转化为旧知、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等难点。
(4)归纳中明算法
在完成四道试题的计算之后,组织学生对比确定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在讨论交流之后完成算法的归纳。
3.基于核心素养,发展学力
学科知识只是获得学科能力、发展学科素养的载体,在习得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发展以下四方面的能力:
第一,激发学习动力。练习环节用“闯关”的方式让学生来完成对新知的巩固练习。
第二,培养持续学力。针对五年级学生学习新知的特点和思维的特点,用课件演示本节课核心知识形成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学会建构知识学习路径,发展学力。
小学数学课程设计范文3
关键词:应用数学;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手段
2009年4月我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是首批升本专业之一,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设置是我们学习本科教育、研究本科教育和实践本科教育的重要工作。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1]。高等院校必须紧跟社会发展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具有特色的教学与实践模式,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上,而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课程体系设置,因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的前身是数学教育专业,自1978年学校成立招生办学以来,数学教育专业就是学校首批师范类全日制专科的招生专业之一,至今毕业生人数已达1 500人。除此之外,从建校开始,数学系就曾与云南师范大学联合办学招收全日制本科数学教育专业学生61人,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对数学教师的需求逐渐增大,对专业和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1998年起又连续办了五届本科成人教育函授班,毕业生人数383人。
1充分认识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
数学正形成三大分支: 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和应用数学。基础数学,即传统的纯粹数学理论,如拓扑学、泛函分析、抽象代数、微分几何等。计算数学,即计算机与数学相结合形成的直接应用于生产、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产品,它由数学模型和算法构成,通常表现为软件的形式,如快速报价系统软件、中长期天气预报软件、计算机模拟技术等。应用数学,用数学的观点、理论、方法去理解自然和社会,把实际问题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化建立描述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选择或创造合适的数学工具,并借助计算机求解该模型,最后通过模拟或实践修正该模型,使之达到最优[2]。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应该说数学与应用数学方向是非师范教育,培养目标主要不是教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非师方向与建设历史较长的综合大学和理工科大学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不同,后者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数学研究和应用人才[3]。如果我们也把培养目标定位在数学研究和应用人才上,这不符合实际情况,至少目前是这样。虽然将来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考上研究生,并能够做数学研究和应用工作,有部分同学继续学习与数学学科关系紧密的应用技术类专业,如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或相关的理工科专业,但大多数学生主要还是从事基础教育师资的,所以我们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改革。
2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重要性
正如自然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工具一样,计算机语言也是应用者和计算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电子设计比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尚需一批既懂专业又懂程序设计语言的学生去实践。而对于常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其管理和维护也需要使用者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目前,虽然软硬件技术平台在飞速发展,但还没有一个不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就能进行软件开发的环境,要使学生毕业后进行软件开发工作,就需要较深入地掌握先进的可视化开发工具,如Visual C++、Java Builder、VisualBasic、PowerBuilder、Delphi等,但是目前的课程设置,还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能力和知识的要求在不断变化,已经从单纯的专业能力,向综合能力和综合知识转变。这个转变也直接对大学生产生了影响,计算机、外语、金融类课程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4]。而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来说,程序设计语言课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时,除了报考基础数学和学科教学法方向外,还可以报考计算机、自动化、经济类等方向,这些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对他们考研大有益处。
3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选择与设置
经过考查、分析、论证各门课程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将相关的课程和教学环节组成一个体系,减少授课内容的重复,增强课程的总体效能,实现减时增效[5]。程序设计语言种类众多,而且各有优缺点,目前流行的语言主要有:C语言,侧重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模块化程序设计等;C++或Java语言,侧重讲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应用程序编程接口;VC++、VB或Delphi侧重讲解可视化编程技术、组件技术、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及应用程序开发等。
从培养学生编程能力的侧重点不同,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也可分为两个层次,语言级程序设计,重在语言(如C、C++)级程序设计技术与原理;工具级程序设计,重在利用工具(如VC++、VB、Delphi)开发应用程序。无论选用哪种语言,都应讲解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编程技术。
由于不同的要求和学时所限,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设置中可以采用“1+X”的方案,其中X部分由各新建本科院校自定,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M选修课程。在规划必修M选修课程时,可根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定位和学生的发展方向,制定合适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也可将典型核心课程整合,构造新课程,如运筹学、数学建模等课程。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设置应贯彻少而精、不断线的原则,在第1学期修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可以开设如下程序设计语言课程。
1) 第2学期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总72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18学时),侧重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模块化程序设计以及程序的测试与调试技能等;
2) 第3学期开设VB,总54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侧重讲解可视化编程技术、可视化编程环境的使用等;
3) 第4学期选修C++或Java,总72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18学时),侧重讲解面向对象设计方法、类及其对象等;
4) 第5学期开设数值计算软件Matlab,总72学时(其中理论18学时,实验54学时),侧重讲解矩阵运算、绘制函数和数据图形、实现算法、创建用户界面、连接其他编程语言的程序等;
5) 第6学期选修中小学课件制作,总72学时(其中理论18学时,实验54学时),侧重讲解课件制作技术,为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做好准备;
6) 第7、8学期学生忙于实习、找工作、写毕业论文和报考硕士研究生等,学习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效果不好,开设综合性较强的数学工具软件及其应用课程,如Mathematica或Maple,总54学时(其中理论18学时,实验54学时),侧重讲解数值计算与符号演算。
4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课程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6]。教材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数学与应用数学的专业特点,以应用为目的和出发点,选择教育部推荐的“十一五”规划教材、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奖的教材,或者著名大学编写的实用性较强的教材,如谭浩强教授编写的《C语言程序设计》。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规划教材、重点教材的编写工作,提升专业教材建设的水平层次和竞争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在激烈竞争的教育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除了抓好本科层次教育外,还应适当发展专科生、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教材建设应体现多样性、层次性;同时,还应注重学科性质和专业特色,选用教材应体现出程序设计语言课与专业课、基础学科和培训教材的联系和差异[7]。程序设计语言课程选用的教材不仅能传授最新的知识、体现教材的学科特色,而且应考虑教师主体的自身需求和受教育者兴趣、态度、接受能力等个别差异,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5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
5.1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知识点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实践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起更大的作用,很多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实验课教学形式讲授,在教学计划中需列出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以行动引导学生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实验中,一部分是验证教材的知识点,这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计属于应用型的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除了对所有学生进行统一的要求之外,还应做到因材施教,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借助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联系实际开展实践性教学,如在数组应用中根据考生的成绩获取考生信息的问题。通过这个例题使学生掌握数组的使用方法,弄清楚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过程,从而学会利用二维数组处理矩阵运算、矩阵求转置、解线性方程组等[8]。通过实践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更清楚和形象地了解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充分显示应用数学的魅力所在。
5.2改进教学手段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采用集中授课和上机实践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革[9]。网络化教学平台是在校园网支持下构建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从事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环境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开展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实践,使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更加适应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服从于教学内容,要着眼于人才培养,同一课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集中授课时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多功能教室授课比较适宜,教师可以直接使用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CAI课件等,从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逐渐过渡到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夯实程序设计基础知识也是必要的。而对于上机实践时,精讲多练、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受到普遍推崇,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工具软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项目开发提供了环境。
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科学合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扩大学生视野,使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师生互动式和计算机辅助式教学有益于构造自主探索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这也是教师倡导和学生向往的教学方式。
6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建设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作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认识到应用数学的重要作用,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应用数学,21世纪的知识经济需要具有应用数学专业特长的高素质人才,给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进一步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考虑和解决的实际性课题。
参考文献:
[1] 成宝芝,郭险峰,郭宗光,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与实践模式研究[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3):142-144.
[2] 王涛. 今日应用数学与高师应用数学教育的特殊意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2):66-69.
[3] 刘绍武,莫海平,韩超.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绥化学院学报,2009(5):145-147.
[4] 张侨平,严启平. 关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调查报告[J].湖北大学学报,2006(3):244-247.
[5] 王文豪,张亚红,陈晓兵.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5):156-159.
[6] 伍一. 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J]. 黑龙江教育,2008(6):52-53.
[7] 沈中和. 高校教材建设发展的新思考[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3):335-336.
[8] 谭浩强. C程序设计[M]. 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38-140.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
New University 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Programming Languag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ZHENG Ji-gang; GUO Xiu-qing
(Baoshan College, Baoshan 678000, China)
小学数学课程设计范文4
【关键词】作业 年龄特点 生活化 开放性 创新者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还是教师和家长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依据。但那种周而复始、形式单一的作业已变为学生一个包袱,成了一个枯燥而又不得不投入的一种负担,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受到压抑。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该如何看待作业,如何让作业成为学生学习、创造、游戏的乐园,使作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呢?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的教学作业设计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1.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童趣性作业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学习了“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我设计了一道“帮助小青蛙找妈妈”的游戏性作业,即:池塘里有好多荷叶,小青蛙的妈妈就藏在得数是142的荷叶下面,请你帮助它找一找妈妈在哪片荷叶下面。这样设计把一道道计算题融合在故事情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2.设计具有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学生完成数学作业也是一种数学学习活动,布置生活化的作业,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生活化的作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并逐步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
2.1 生活观察。观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请你在家观察一些蝴蝶、窗户、房子等平面图形的形状,有什么发现?对具有这种特征的图形你有什么感觉?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些轴对称图形。
2.2 生活调查。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强学生的数感。如数学活动课“节约用水”教学后,可让学生调查家里或学校每月的用水情况,根据调查的结果,写一份合理用水的建议书。
2.3 生活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如: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后,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家中消毒液的说明书自己配置一些消毒药水给厨房用品消毒。
2.4 生活探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不仅能深入理解数学,体验乐趣,而且能自主建构知识。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可让学生做一回装修设计师:如果你家的地面要进行重新装修,你能为你爸妈提供一份装修建议表吗?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来考虑:
(1)算出每间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每间房间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2)根据自己家庭的生活条件和自己的爱好,在材料表中选择你需要的材料?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钱数?
(3)如果在客厅、餐厅的四周贴上大理石条,共需要多少米?
3.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在作业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每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机会,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3.1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一星练习、二星练习、三星练习三类,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作业。如:在学习小数乘法简便计算后,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星级作业:
*(1)5.4×72+5.4×28 〖WB〗(2)(1.25+2.5)×4
**(1)5.4×99+5.4〖DW〗(2)7.5×10.1
***(1)7.4×5.6+7.4×5.4-7.4〖DW〗(2)8.4×7.2+0.84×28
3.2 自选型练习。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设计些具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和结果的练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如在学习分数乘法后,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信息:据《金融时报》的消息,2006年夏天,我国农业生产喜获丰收,平均每公顷增收150千克,全国共增收2.52亿千克,比去年增长3%.让学生根据此信息进行提问,并自行解答。
4.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创新者
开放性作业,内容形式新颖,问题解决具有发散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在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处理问题的同时,得到自己认为满意的答案,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创造意识。另外,开放性作业起点低、层次多、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样化,学生容易下手,能使所有的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进行思考,体验成功,体现“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大众数学的思想。如学习了“百分数应用题”后,可设计这样的题目:“天天乐”快餐店推出以下优惠措施:
套餐 18.00元 冰淇淋 7.00元
第一周:每套16.20元;买一个冰淇淋回赠2元券。
第二周:降价20%;买一个冰淇淋回赠2元券。
第三周:买5套以上打七折;买一个冰淇淋回赠2元券。
如果每人给你20元钱,你准备在哪一周买?你打算怎么买?
小学数学课程设计范文5
一、做到练习设计的多样化
这里所说的练习设计多样化,就是由练习的“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我们通常的练习一般是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受到知识点的限制,习题往往具有针对性,呈现出单一性来,所以其综合程度不高。那么,除此之外,特别是在知识复习阶段的练习中,就一定要体现出练习内容的综合化,即使是对同一内容的或者是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检测,也要变换一下题型,或者与别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这样,就让单一的知识呈现复合状态。多样化的练习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与条理化,可能让知识灵活运用,以提高了练习的有效性。比如,在认识的图形的教学中,各种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的周长计算与面积计算时,可以设计出这样一道综合性的知识题目:用自己的方法在纸上画出面积是2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各一个,再分别画出周长是12厘米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各一个,这道题看起来简单,但是包含了很多知识,需要学生每个图形都要计算,又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练习更注重解题的过程
做练习既是巩固知识,也是老师对学生的一个评价,老师把一应俱全反馈给学生。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时很多练习题目只是从结果上对学生做出评价,便是很少注重过程。比如,有关图形的周长知识练习题,学生在做练习时,只要运用公式套上数字就能得出答案,但是,学生是不是真正的理解公式呢,是不是只是对公式进行了简单的记忆?所以有题目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理解情况。基于此,老师要给学生出一些注重过程性的习题,通过练习,既了解了学生对周长公式记忆情况,还可以看出学生是不是能对这一公式的来历有深刻的理解,这样一来,“周长”的本质就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他甚至从这个习题中用同样的方法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公式。
三、多呈现习题的实践性
我们的教学决定了小学生只是在模仿老师在做练习,老师讲一个知识点后,给出相似的练习题,学生便能模仿做出答案,但是,解决实际性的习题能力却不高。所以,为了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老师就要把练习与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多设计一些实践性的练习。在做这类的练习时,老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多从生活中收集信息,把自己的经历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结合起来并做出数学解决,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计算器的认识》时,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器,计算一下生活当中很多的数学问题,比如,把家长每天消费的钱数记录下来并算一算一天一共用了多少钱,一周合计是多少钱,一个月是多少钱。也可以分别计算一下自己每天可以走多远的路,一个月走了多少路等。还可以计算每天水龙头漏几桶水,一个月是多少桶,这些水可以供应一个人用多少天,这样的练习设计,更能体现出生活化,通过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还了解了社会,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在这种练习中,学生学会了思考、观察、分析,也学会了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
四、多设计开放型的练习
小学数学课程设计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现状;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21-01
课后练习是实现课堂延伸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其它场所进行学习,一般来讲,小学数学的练习设计难度不高,经过系统性学习的学生都能够独立的完成,但是,如果难度过大、训练量超标,则会极大的削减学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不良心理。在新课程的教学背景下,教师需科学的进行课后练习的设计,站在学生的角度及立场进行合理设计,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数学知识的运用技巧,学会多种方法进行解题。
一、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做出的一切决策及开展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数学教学中的练习设计也是如此,其存在的价值是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记忆及运用能力,其训练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教材、练习册等,应该拓展到生活中。但是,从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现状来看,其训练的范围维持狭隘、训练量非常之大,因此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现阶段,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不足不仅表现为练习设计的创新性不强,同时也提下在训练量较大、拓展性不强、合作训练较少等。在缺乏趣味性、创新性、合作性的前提下,学生的发展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二、新课程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策略
1、设计的练习要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面对单一的练习,教师应该设计出更多生动有趣的练习,让学生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不反感,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完成课程练习后,不仅能够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一些生动有趣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意识,同时能够让学生认识自我,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针对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更应该要设计出新颖、有趣的练习,来调动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感受知识的魅力,在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
2、设计的练习要具有典型性,突出学习的重点。每个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课堂时间和课后时间也是有限的,如果教师所设计的练习过于分散,又无法突出重点,学生也无法对课堂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把握不住学习的重点内容,就会导致本末倒置,忽略学习内容的重点,无法吸收到学习内容的精髓。这就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设计课堂练习,使设计的练习具有典型性,突出学习的重点。只有设计出具有典型性的练习,并引领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才能使学生真正把握课程的整体框架,对整个课程的大致内容能够了然于心,事半功倍地提高学习的成效。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不仅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而且要针对教学的不同内容开展练习的设计,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灵活差异的设计,避免重复练习,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优化课程的练习的同时,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循序渐进地吸收所学的知识,最终达到课程要求的学习目的。
3、设计的练习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在设计练习的时候不能只是设计单一的练习,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在数学练习的数量和质量上应该灵活的要求,不能一概而论。同时教师设计的练习要具有层次性,所设计的练习要从简单到复杂,使学生在练习的时候能够先易后难的掌握知识,在练习的时候通过对简单知识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循序渐进的接受复杂的练习,从而在知识的掌握上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同时这样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练习过程也是知识的一个掌握吸收的过程,在练习结束后学生能够轻松地把握知识的重点、侧重点以及难点。
4、设计的练习要具有应用性。数学源于生活,所以教师在练习的设计上要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生活的设计不仅能够反映知识的作用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加熟悉,更加容易的接受知识。同时通过这样的练习传递给学生一个理念,那就是要将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将知识和生活融为一体。只有这样对知识的练习,才能热爱学习,了解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能力,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日常的生活里,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去。通过教师所涉及的练习,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知识相关的问题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5、设计的练习要更具多样性。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如果题型过于单一,就会使学生死板地将知识生搬硬套的套进课堂练习中,降低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的意识,使学生在思维上懒惰,不愿分析问题,探索知识,久而久之会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灵活性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这样设计的练习是不可取的,教师设计的练习应该更加多样性。通过多样性的练习,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样性的练习,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加发散,更具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通过多样性的练习,使得学生学习起来更加主动,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从而能够更加主动地学习知识,更具有对知识的自我探索意识,进而提升对知识的把握能力。
数学练习设计的科学与否与教师自身的专业性有着直接的关联,新课程教学理念下,教师应从题海战术中抽离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课后设计,准确的进行定位,将课后练习变为学生自我锻炼和提升的领域,通过生活化、趣味化的练习设计来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阶段其设计的重心要有所变化,随着学生个人能力的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多角度思维能力都要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