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节能减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装配式建筑节能减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装配式建筑节能减排范文1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

0引言

随着我国房屋建筑过程中建筑技术的提高,建筑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传统以现场为主的建筑产业并不能满足绿色、环保、节能的建筑理念。建筑产业化是指通过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建筑构件的工厂化,建筑施工的机械化,来实现高效、环保、安全寿命长的建筑施工方法。

1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1.1 国外的发展

19世纪末期,欧洲首先提出预制混凝土墙板结构,并在一些工程中得到应用,但早期预制墙板结构多用于非结构构件[1]。十九世纪末,预制混凝土传到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二十世纪初,预制混凝土传到美国[2]。预制混凝土的大发展是在二战结束以后,由于战争的破坏,战后重建使得苏联、英法、及东欧一些国家出现住房紧张、资源紧缺、劳动力不足、工程量急剧增加、技术力量缺乏等问题,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减轻劳动强度,逐步开始推行装配式建筑,使得预制装配式结构得到快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预制混凝土大板体系首先在法国被提出,但Koncz教授创建的Koncz体系则是预制混凝土大板体系的代表;到20世纪60年代,装配式结构成为某些国家的主要建筑形式。从50年代开始,瑞典受法国影响开始大力推行住宅产业化,自主开发了大型混凝土预制板工业化体系。将各建筑部件的规格尺寸、连接逐件纳入瑞典工业标准(SIS)。目前为止,瑞典大约80%的住宅采用通用部件建造成住宅通用体系。

在国外,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多用于低层、多层和高层建筑,欧洲国家( 如丹麦、德国、法国、英国等)的预制装配式结构可达16~26层,而日本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一般在10层以内[3],并且该结构形式在地震中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例如墨西哥智利大地震和日本阪神大地震中的很多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几乎没有破坏,或者修复设备连接后可以马上恢复使用[4]。

1.2 国内的发展

在国内,预制装配式结构始于20世纪50年代,多用于工业厂房、办公楼等建筑,我国借鉴前苏联经验,在重点工业建设中以装配化和施工机械化为重点开始发展建筑工业化。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政府曾提倡建筑实现三化,即工厂化,装配化,标准化,在这一时期,预制混凝土在我国发展迅速,在许多建筑领域被普遍采用,为我国建造了几十亿m2的工业和民用建筑。到 80 年代末,全国已有构件厂数万家[5],全国预制混凝土年产量达 2500万 m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采用预制空心楼板的砌体建筑成为两种最主要的建筑体系,应用普及率达70%以上。兴起中国第一次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预制装配结构的造型单一、防水技术落后、研发水平不足、抗震整体性和设计施工管理的专业化不够等问题,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应用逐渐减少,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逐渐被全现浇混凝土建筑体系取代,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逐渐退出国内建筑市场,进入低潮阶段。

进入21世纪后,装配式结构的优点重新得到重视,并且随着建筑节能减排和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及要求,预制装配式结构的研究正在逐步升温,并且在一些试点项目中得到应用。近年来,万科公司、黑龙江宇辉建设集团、中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住宅集团、黑龙江建设集团等被批准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通过研发创新,建造了多栋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试点工程。2007年12月国内首批预制装配式节能环保型住宅――上海浦东万科新里程住宅楼工程竣工[6]。另外,哈尔滨新新怡园小区4#、5#和洛克小镇14号楼,北京市丰台区万科假日风景项目D1/D8号楼,中南控股开发的四幢全预制装配式短肢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均为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7]。

2 建筑产业化的优势

2.1 节能减排

传统的现浇结构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源,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木资源的浪费。在我国对环保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的前提下,解决传统施工中带来大量的噪声和粉尘的污染迫在眉睫。通过推动结构构件的标准化、产品化,让结构的构件在工厂中加工出来,再运往施工现场,极大地减少了现浇建筑施工的环境污染问题,降低了建造能耗,实现低碳建筑的发展要求。

2.2 解决人力资源紧张问题

由于人口持续减少等原因,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随之人工成本也渐渐增加。在建筑工程总费用中,人工费用占较大的比例,迫使建筑企业向产业化转型。如果将施工中的大量现场工作转移到工厂中完成,大大地减少了施工现场人员冗杂的问题,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为解决社会矛盾,建筑产业化在未来必然会取代传统现浇结构。

2.3 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

在现浇结构中,构件会因现场的多方面因素而产生误差,质量上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如果较多的产品在工厂中加工,有一套较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就更容易满足质量要求,尺寸更加精确。

2.4 缩短施工工期

较短的施工工期可以带来更好的经济利益和抗风险的能力。装配式结构中可以省去大量需要养护的时间,提高施工效率。

3 建筑产业化的趋势

3.1 装配式建筑的成本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主要应用在北京、上海、山东等地,而在其他省份还应用比较少,是由于装配式成本比现浇结构更高。目前人工成本大约占到建筑成本的20%,但随着人工成本的比重逐渐增加,未来装配式结构与现浇结构的成本差会逐渐缩小。

3.2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我国大多数预制厂的标准还都停留在企业标准,难以推广。推行建筑产业化还需要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完善,对产业化构件产品的质量控制还需要更严格的控制监管体系。

3.3完善产业链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工程建设规模也都较大,具有较完备的技术研发体系,是我国实施完善产业化较合适的区域。加强工厂的生产能力,提高与构件生产相配套的设施,从而也带动机械、材料等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薇,曹永红,李国荣.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建筑工业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10(5):131~133.

[2] 吕西林,范力.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7.12.

[3] Ned M. Cleland. Design for lateral force resistance with precast concrete shear walls[J].PCI Journal, 1997(5):44~64.

[4] 薛伟辰,王东方. 预制混凝土板墙体系发展现状[J].工业建筑,2002,32(12): 57~60.

[5] 严薇,曹永红,李国荣.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建筑工业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10(5):131~133

装配式建筑节能减排范文2

据2015年《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中国民用建筑综合面积为545亿平方米,其中97%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我国目前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仍高达16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以如此建设速度,预计到2020年,全国高耗能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平方米。如果再不注重建筑节能设计,改变建造方式,加强“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的使用,将直接加剧能源危机。

我国《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也明确指出:“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加快建立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设计、施工、部品生产等环节的标准体系,推动结构件、部品、部件的标准化,丰富标准件的种类,提高通用性和可置换性。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加快发展建设工程的预制和装配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水平。”

因此,下一步建筑业的重点任务就是“推动建筑工业化”。建筑门窗幕墙行业作为建筑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快建筑门窗幕墙工业化的步伐,实现建筑门窗幕墙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社会意义。

一、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

建筑能耗如此之大,高能耗建筑如此之多,建筑工业化就成为建筑节能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未来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筑工业化就是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应用”的方式,改变传统建筑业的生产方式。

首先,与发达国家的现状进行对比: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装配式建筑的比例在70%以上,我国的比例尚不足7%,可见装配式建筑未来的市场规模还是非常可观的。

其次,我国人口红利已不在,以密集劳动力为主要作业工人的建筑模式已很难持续,新型的建造方式既是时展的召唤也是发展的必然。

再次,传统的建筑施工方式的高污染、高耗能已不满足我国对绿色节能建筑的发展要求。国家在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方面也给出了明确的指标,总理2016政府年工作报告指出:要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

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优势

从政策上讲:根据《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纲要》的要求,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20%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5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出台了装配式建筑专门的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不少地方更是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开始加入到装配式建筑的建设大军中。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前,钢铁工业的发展水平滞后,产量有限,钢结构的应用受到限制,致使钢结构及其知识的普及远远不如钢混结构,以致我国已成为世界钢产量第一时,一讲装配化就是钢混结构,忘掉了与生俱来就是装配式建筑的钢结构。这一点应该引起建筑业界的高度关注。

从社会环境讲: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带来城镇快速发展,意味着大量的建筑需求将持续,而建筑工业化契合了节能减排的需求,传统的高能耗建筑方式必须改变。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越来越严重的建筑人工紧缺和人力资源成本的上升,带来建筑业对提高劳动生产率需求的提升,从而使过去制约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建造成本高的制约逐渐消失。

从节能优势上讲: 据统计采用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中的一次节能就能带来可观的效益:即无须搭设脚手架,不用传统木模板、木方,节约木材90%;节约用水65%左右;节约钢材5%-8%;节约混凝土10%左右;减少现场施工垃圾90%;施工阶段,现场基本无粉尘污染;减少现场施工场地50%左右;减少现场作业人员50%以上;减少现场生活垃圾50%以上。

三、未来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关键点

1.注重系统研究和专门人才的培养

创新是生命,人才是关键。未来科技的主体是企业,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型建筑工业化研究机构,主动和高等院校、设计、研究机构联合,开展专门的工业化技术研究,建立“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机制。财政科技经费也要支持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科研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等工作。同时要高度关注人才的培养,我们既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也要培养管理经营人才,同时不能忽视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

2.建立标准化体系的同时调和标准化与多元化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我国目前建筑行业标准的监管存在缺失,制定的标准体系尚未出台行业强制性准则,产业链中很多环节并未实际按照标准执行。而标准体系的建立是实现建筑产品的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也是大幅降低工业化成本的必要条件。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讲,标准化体系的建立能够极大地推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因此在未来制订工业化建筑全过程、主要产业链的标准体系尤为重要;而建筑的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技术体系与通用化接口技术研发也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必要需求。

另一方面,目前标准化体系设计方面还处于设计定型、构件统一、规格少且强调标准化与通用化阶段,而现在消费者需求的是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在今后标准的设定中应更多的注重灵活性以及解决标准领域的制约瓶颈问题,促进行业快速发展。

3.注意结构体系的完备性

目前,社会上普遍缺少对结构体系的认知,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人们对钢混结构了解较多,对钢结构知之甚少。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钢结构、组合结构,使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的“大力发展钢结构和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标准和质量”落到实处。

4.注重工业化发展上下游全产业链的共同发展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依赖于研究、施工、设计、生产、监督、服务等全产业链的共同进步,如传统的建筑业中“建筑设计”属于独立的行业,因此设计时无需考虑施工的工艺流程,施工对设计阶段的影响也有限。而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是采用信息化的方式协同设计、施工、部品建造与装饰装修紧密的结合。从部品生产角度,很多部件需要附加在构件上,需要大量产业链环节之间接口集成的问题,这不是一家企业的事情,需要标准化设计企业、部品生产企业、建材企业、安装施工企业等一起配合完成。因此建筑工业化必须是全产业链的工业化,建筑从设计出图、生产制造、运输配送、施工安装、到验收运营的全过程都要实现工业化。

四、建筑门窗幕墙的工业化

在建筑领域,我国门窗每年有五亿平方米的产量,它的产值超过了两千亿元人民币;幕墙每年有八千到九千万平方米的产量,产值超过一千亿元。就产业化程度而言,幕墙相对比较高,大型建筑和公共建筑,特别是超高层、单元式幕墙使用率80%,一般幕墙安装方式无法实现。而门窗作为一种工业化产品,工业化的生产、加工、安装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建筑门窗幕墙工业化的定义就是采用现代工业的生产和管理手段替代传统的、分散式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目的。其特征在于以门窗幕墙系统的设计标准化为前提、工厂生产集约化为手段、现场施工装配化与标准化为核心、组织管理科学化为保证。在建筑门窗幕墙系统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建筑门窗幕墙的工业化,进而达到产品化的目标,是建筑门窗幕墙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门窗企业的工业化发展

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大环境下,门窗需要设计系统化、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工艺化;施工机械化、装配化,这样的发展模式对于门窗企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门窗企业要注意工艺标准化、设备标准化使产品性能更加稳定并且得到提高。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标准规格的门窗产品整樘出厂。对于建筑标准规格外的门窗采用标准附框或专用附框进行安装。附框内口的宽、高构造尺寸应与门窗洞口标志尺寸一致,在洞口装修阶段或装修完成后采用标准的方法进行整体安装,从而最大程度的解决标准化与多元化之间的矛盾,使门窗产品更适合于建筑工业化发展。

在生产过程中,建立智能化工厂。将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生产与柔性定制化生产相结合。满足后工业化时代不同层次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

2.幕墙企业的工业化发展

应对建筑工业化,幕墙企业要从设计、生产、施工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寻求发展与突破。从设计开始,BIM作为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贯穿于幕墙工程始终,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策划、运行和维护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设计与产品生产中注重研发,推广单元式幕墙的应用,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使部件、附件的通用性和可置换性得以提高。同时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注重预制建筑节点的延性和防水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施工管理的水平。从而达到各环节整体发展,提升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进行的速度。

总之,人类社会发展要走可持续之路,建筑业发展要走绿色化之路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和必然选择。新型建筑工业化就是建筑业绿色发展的首选之路,她为门窗幕墙企业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产品的创新,技术的进步,绿色的需求等等,只有抓住机遇、走在前列的企业才能成为舞台的主角。

装配式建筑节能减排范文3

摘 要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模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推进保障房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实现建筑业转型发展的根本途径,对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推进 保障房 建筑工业化 建设

建筑业是一个大产业,是一个支柱产业。加快推进保障房项目新型建筑工业化,促进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业化各个环节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一些先进的建造技术和建筑体系日益成熟,不少地方和企业对推进保障房建筑工业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越来越强,因此,作为保障房项目建设管理者我们一定要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切实增强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推进保障房建筑工业化的意义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模式,推进现代建筑业发展就是要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而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核心是走新型建筑工业化道路。新型建筑工业化是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生产方式,使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基地化、施工机械化、组织管理科学化,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粗放型的建筑施工方式,实现建筑业生产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并在节能减排、降低环境压力、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发展重要作用。可以说,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建筑业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高建筑业集成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建筑业现代化水平,形成以技术为主导,产业结构合理,专业化、机械化施工水平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优势的高效、节能、环保型产业集群,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理清思路,加快推进保障房新型建筑工业化建设

加快推进保障房项目新型建筑工业化建设,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的任务。那么如何推进呢?本人结合项目建设管理实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y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保障项目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规划。先在局部进行预制装配式建筑生产方式试点,时机成熟后在一定区域内推广。分阶段、分步骤解决设计模数化和材料部品化,逐步形成适应本省特点的预制装配式住宅体系,并结合实际,稳步提高单体建筑预制装配化率。

2.面上推动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在推动保障房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同时,要结合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等不同类型住房的具体要求,针对不同结构形式,分类推进建筑工业化。政府推动的大型居住社区和保障性住房要率先采用装配式住宅,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注重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把各种要素引导到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中来,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3.加强推进成套技术集成应用。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涉及到建筑构配件的模数化设计、工厂化制造、规范化运输和建筑现场的标准化装配等各个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因而也是一个产业链的整合过程,缺了任何一环都行不通。一是加快围护结构、厨卫、装修等部品体系的建立。注重防水构造、抗震性能及材料的研究,加快形成相关的设计、验收标准以及图集、工法,加快开发应用相关设计分析软件。二是对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项目,应实施住宅一次性装修到位,鼓励其他保障性住房实施住宅全装修。三是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以适合预制装配整体式住宅的外遮阳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积极推广绿色建筑。

4.坚持质量第一和集约高效的原则。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我们不仅要坚定不移地探索和实践新型工业化路子,更要牢记质量第一这个根本前提,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在保证建筑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推进建筑工业化路子,不断提升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装配式建筑节能减排范文4

(山东博远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泰安 271000)

(Shandong Brainy Architectural Design Co.,Ltd.,Taian 271000,China)

摘要: 装配式剪力墙住宅的特点是应用钢筋混凝土预制外墙、预制内墙、预制楼梯、叠合楼板、阳台板、空调板等预制构配件和功能性部品,通过工厂预制、机械化装配并考虑装修需求预留接口。

Abstract: Fabricated shear wall house is to use the prefabricated parts, such as precast reinforced concrete exterior wall, prefabricated interior wall, prefabricated stairs, laminated floor, balcony panels, air conditioning panels and so on, and the functional components, and consider the renovation needs for aside interface through prefabrication and mechanization assembly.

关键词 : 装配式;剪力墙;预制;节点

Key words: fabricated;shear wall;prefabricated;node

中图分类号:TU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105-02

1 目前国内住宅市场及施工现状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装配式住宅虽已取得长足发展,但在实施中仍面临诸多技术衔接问题。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这一过程仍需经历很长一段时间。对于混凝土建筑,从施工生产的角度来看,建筑物的主体一般由梁、板、墙、柱等基本构件以及围护结构组成,而不同的构件和围护结构具有不同的施工特点,其施工生产所需要的物资和人力消耗水平差异较大,施工质量控制的难度也不相同,施工速度也有很大差别,例如:在传统的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梁、板、阳台等水平构件的施工,由于需要搭设满堂的脚手架和模板才有工作面,占用了较多的人力和物资资源,而墙、柱等垂直承重构件施工时占用场地相对较小;总体上来说传统工法由于受到场地、天气、人员等条件或因素的影响,在建筑质量方面会存在许多的质量通病,如果将现浇施工的工法改变为预制为主的施工工法,把现场难以施工的部分构件转移到工厂里预制加工成半成品,就可以消除大部分的质量通病,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质量水平,同时能加快建设的速度、降低物料和人工的消耗水平。

2 装配式预制混凝土结构(PC)技术简介

用预制和预应力混凝土做成的构件就叫PC构件,PC中包含了两种技术,其一是预制(PCa)的技术,其二是预应力(PS)技术。这是一种不同于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新型结构体系。按照组成建筑的构件特征和性能划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基本预制构件包括:①预制楼板(含预制实心板、预制空心板、预制叠合板、预制阳台);②预制梁(含预制实心梁、预制叠合梁、预制U型梁);③预制墙(含预制实心剪力墙、预制空心墙、预制叠合式剪力墙、预制非承重墙);④预制柱(含预制实心柱、预制空心柱);⑤预制楼梯(预制楼梯段、预制休息平台);⑥其他复杂异形构件(预制飘窗、预制带飘窗外墙、预制转角外墙、预制整体厨房卫生间、预制空调板等)。各种预制构件根据工艺特征不同,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例如预制叠合楼板包括预制预应力叠合楼板(南京大地为代表)、预制桁架钢筋叠合楼板(合肥宝业西韦德为代表)、预制带肋预应力叠合楼板(PK板)(济南万斯达为代表)等,预制实心剪力墙包括预制钢筋套筒剪力墙(北京万科和榆构为代表)、预制约束浆锚剪力墙(黑龙江宇辉为代表)、预制浆锚孔洞间接搭接剪力墙(中南建设为代表)等,预制外墙从构造上又可分为预制普通外墙(长沙远大、深圳万科为代表)、预制夹心三明治保温外墙(万科、宇辉、亚泰为代表)等,总之,预制构件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和要求灵活采用,在此不一一赘述。

3 世界各国装配式预制混凝土结构技术发展

大板住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到20世纪80年代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应用达到全盛时期。日本认为预制装配建筑分为:预制混凝土(PCa)与预应力混凝土(PC)。日本的PC主要应用在装配式框架结构,采用预应力方式压接,属装配速度快的“干节点”。

日本最初的工业化建造混凝土结构为由木木结构转化成的轴线框架结构。由预制混凝土构件组拼的柱与梁结合部位不可能形成无转动的刚性节点,必须设置梁柱间的剪刀撑。解决该问题的出路是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的装配结构是一流的结构形式。

4 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NPC体系)

装配式剪力墙住宅的特点是应用钢筋混凝土预制外墙、预制内墙、预制楼梯、叠合楼板、阳台板、空调板等预制构配件和功能性部品,通过工厂预制、机械化装配并考虑装修需求预留接口。

根据日本、香港等地的调研和过往经验,这种住宅的设计中,合理应用PC构件尤为重要。首先,完全预制没有必要,适当的现场浇筑和施工是需要的,也是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必要手段。其次,过小规模的预制装配不能发挥工业化住宅的特点,反而增加了施工现场预制吊装与现浇作业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要努力探索预制构件使用的合理规模,节省工期、提高效率、提升品质,推动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NPC体系)的工艺流程:施工准备定位放线预留插筋校正竖向构件吊装竖向构件校正及临时支撑安装浆锚节点灌浆水平构件吊装水平构件节点钢筋绑扎叠合板钢筋绑扎坚向构件节点钢筋绑扎节点模板安装节点及叠合板混凝土浇筑。

工厂制作的高质量预制板与基础可靠连接,板与板连接牢靠,成为从基础、楼板、墙板与屋面的整体板式结构。例如由8榻榻米(0.9×1.8m)大板组成的房间,墙板为4块,楼板为2块可以构成抗震性能不错的房子。壁板内配置双层细钢筋网,板内预埋波纹管,插入直径16mm的钢筋使结构成一体。安装顺序为:基础(1层楼板)1层墙板2层楼板2层墙板屋面。墙板与墙板的竖向拼缝采用的连接方法希望能保证等同于无拼缝的结构相同的承载力。

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NPC体系)技术的关键节点及楼板叠合层均采用现浇处理,既增加了结构的整体性,达到与现浇结构“同等型”;又解决了建筑部件、暖通空调、给排水系统、电气系统等建筑和设备专业的要求,做到了协调统一、优化配置,在不降低结构安全性的前提下,优化了建筑性能和功能。剪力墙结构是多层和高层住宅建筑中最常用的建筑结构形式,从国内外目前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来看,受力合理,方便施工的墙板节点和接缝设计成为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是决定该结构形式能否形成推广应用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可以分为:部分预制剪力墙结构体系和全预制剪力墙结构体系。该结构体系的预制化率高,但是拼缝的连接构造比较复杂、施工难度也较大,从而难以保证使其完全等同于现浇剪力墙结构。

5 预制装配剪力墙结构面对的挑战和如何破解迷题

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研究和应用虽然取得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①建筑工人的劳动力不足和人工费大幅上涨导致更多的企业寻求新的出路。②预制装配结构如何与现有以现浇混凝土为基础的结构设计与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匹配适应。③预制装配剪力墙结构的竖向钢筋连接与水平拼缝处理是核心问题和难题。④高层住宅建筑平面布置和结构剪力墙布置与预制装配方法协调的问题。⑤多个工程实践与探索形成的共识点:1)楼梯的预制值得肯定,可以节省大量的施工人工。2)叠合楼板值得肯定,可以节省大量模板支撑两种预制叠合楼板。3)预制阳台板与空调板。预制阳台板,一定要求与叠合现浇梁板形成整体防止渗漏。预制空调板,一定与楼板,叠合现浇成整体。4)外墙板保温装饰一体化值得重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深切符合了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主义要求,是实现建筑节能减排和住宅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减少建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具有十分远大而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建伟,苏幼坡.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及其连接技术[J]. 世界地震工程,2013(01).

装配式建筑节能减排范文5

关键词:建筑行业;绿色;节能减排;信息化发展;建筑新材料;建筑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一、发展绿色节能型建筑业

1、政府推动,加速节能减排速度

数据显示,全世界建筑能耗占到总能耗的40%,我国建筑能耗约占30%左右。而在城市中更为严重,建筑物维持功能上的碳排放达到了60%。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为11.6%,但消耗了全世界21.3%的能源,不可再生且非环保的化石燃料在能源消费的比重近70%,发展方式依然粗放。此外,与发达国家建筑相比,我国建筑的寿命较短,拆除周期短,建筑能耗比重较高。目前我国新建建筑已经基本实现按照节能标准设计,但施工阶段按照标准施工的施工企业比例却远远不够,为扭转这一局面,政府意识到建筑节能规章制度从建筑的设计到施工都必须完善并且强制实施。“十二五”以来,国家不断出台建筑业节能减排具体措施和法规,完善环保建筑工程标准,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建筑业节能减排的具体发展规划,对于建筑业的节能减排起到巨大的政府推动作用,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施工企业将不再适应社会发展,而遵守法规制度并参与节能减排将是建筑企业发展的出路。

2、绿色建筑理念的推广和发展

绿色建筑提出的“四节一环保”的各项措施以节能为出发点,倡导建筑应尽可能从耗能向产能转变,虽然目前建筑还没有实现,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将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国北方,建筑采暖耗能占据了总耗能的65%,采暖耗能不仅消耗了不可再生的资源,而且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绿色生态建筑已经深入人心并得到广泛共识,未来绿色建筑将持续向无污染零排放方向发展,例如太阳能、地热能等新兴能源经过设计完全可以应用于建筑中,在满足建筑基本供能需求的同时将多余的产能储存并应用,因此建筑零排放甚至产生能源是可行可实现的,是建筑业发展的方向之一。

二、建筑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在建筑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建筑在设计阶段、建设阶段、还是最后的决策阶段都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依据,信息化平台不仅可以提供共享资源和管理信息,而且能够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当前我国建筑业信息化水平虽然飞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建筑行业信息化覆盖率和应用程度远远不够,而信息化对于建筑业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因此再次提速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整体进程势在必行。近年来,政府不断推进建筑业电子政务信息化,实现网络招投标平台,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等一系列措施,积极引进国外先进信息化平台,将先进的信息化软件加以推广,推动建筑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如2008年以来,在引进了包括BIM技术在内的一系列先进信息化平台技术后,建筑业新增固投已经达到29.31%,充分表明了先进且成熟的信息化技术可以很好的促进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工程项目是建筑业的核心,信息化对于工程项目则必不可少,建筑企业对于包括信息化在内的技术的投入加大表明企业对于信息化已经有良好的认识。2012年,中国建筑业协会通过调研结果显示,92%的建筑企业在将会在未来四年内应用或者加大对信息化技术的投入。此外,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软硬件的不断增强对于信息化软件的支持越来越强,移动信息化已经深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移动信息化对于建筑业同样适用。

三、建筑业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绿色新型材料在建筑中的使用,一方面提高了建筑物的耐久性和结构强度,而且部分材料已经接近零排放,新型材料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适用范围的多样化、全寿命周期经济性和节能环保、可循环再生利用成为了绿色新型材料的发展的趋势。时代在发展,人们对于更高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追求,保健养生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话题。在此推动下,带有零污染、净化空气等对人体有益功能的新材料逐渐涌现。抗菌材料,净化空气材料,防噪音、防辐射材料和产生负离子材料等绿色建筑材料初现端倪。舒适性建筑材料诸如调温材料在日本已经推广并应用起来,效果显著,我国已经启动此类舒适性材料的研究,不久以后也将尝试使用此类材料。全寿命周期性材料诸如轻钢建筑结构材料已经应用成熟,不仅从供材、结构强度、工期还是环保可回收利用性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日后普及率将会不断提高。此外,建筑废料的可回收利用是新材料需重点考虑的问题,环保且可回收也是建筑业新材料的发展方向之一。

四、建筑工业化的必然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指按照设计,通过现代化的生产、运输、安装和合理的科学管理的工业的运作模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建筑业工业化建造,最先进的高度工业化方法为全预制装配建造工艺,效率高且建筑物建造合理标准。其次为中等工业化方法为工地预制,构配件需在移动式预制加工厂生产制作,最后吊装完成施工。再次为改进传统工艺的工业化方法,即采用工具式模板工艺、空心砌块工艺、工业化加工石材工艺等方法。但是,就目前我国建筑业整体水平来说,达到标准工业化还需要很长一段路来走,技术方面,在理论、试验、设计、加工制作、安装等多方面缺乏专业的支持;规范方面,工业化技术和国内现行的规范、建筑标准不兼容,使得设计、审批、验收无据可依,即使试验数据完整,但是需要反复论证,大规模推广进度缓慢;企业发展层面上,企业不愿投入资金方面用于未知的工业化效益,不愿打破现行建筑方法。对此,国家正在努力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制度发展,建立健全建筑工业化的制度和评价体系,建立工业化装配式施工的评审标准。未来我国将按计划踏实推进建筑工业化,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建筑工业化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从构配件生产、机械化施工到科学管理的体系。未来建筑工业化将会步入一个快车道,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建筑行业都必须发展的方向。

装配式建筑节能减排范文6

关键词:绿色建筑;新能源;应用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得到迅速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伴随建筑行业发展而来的是建筑材料的高消耗。建筑材料的高消耗,易造成大气污染等多种环境问题,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建筑理念应运而生,绿色建筑充分运用了新型的节能技术,不仅有效节约建筑能源,而且大大提高了房屋建筑的性能,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1.绿色建筑概念

绿色建筑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又称为生态建筑,其要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地节约各种资源,包括水资源、能源资源、材料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等,减少建筑施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使建筑能够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人们提高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依据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绿色建筑需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①运用新型的节能技术。在建筑施工中充分运用多种新型的节能技术,有效减少能源消耗。②保护生态环境。绿色建筑采用的是新型的节能技术,其可降低能源的消耗,降低建筑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施工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③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绿色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而且要满足人们舒适及高效的需求,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居住环境。

2.太阳能利用技术

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我国已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沿革。利用太阳能可节省大量电力、煤炭等能源。太阳能资源一般以全年总辐射量和全年日照总时数表示。我国、青海、新疆、甘肃等地的总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均为全国最高,属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

1) 太阳能热水器作为太阳能热水系统较为低端的产品,在国内发展成熟,普及率高,最具代表性,按结构可分为闷晒式、管板式、聚光式、真空管式、热管式等,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可提供日常生活用热水,节约用电,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2) 太阳能空调系统是利用太阳能进行光热转换,以热能制冷,方法有多种,如压缩式制冷、蒸汽喷射式制冷、吸收式制冷等。

3) 太阳房是利用太阳能采暖、降温的设计方法,使房屋内活动主体空间与外界环境之间形成温度缓冲区实现采暖、降温需求。无需安装特殊动力设备的被动式太阳房应用最为广泛,尤其在气候寒冷或炎热的地区。我国被动太阳房采暖可节能60% ~ 70% ,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每年可节约标煤 20 ~40kg,发挥着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在技术水平上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4)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利用半导体器件的光伏效应原理将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电能。目前,我国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政府主管部门在相应太阳能推广政策中明确提出了应大力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的模式,优先支持一体化项目,在济南、烟台等地出台了建筑强制安装太阳能利用设备的政策规定,为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3.地热利用技术

1) 地热发电是地热利用的最重要方式。地热发电的过程是: 首先将地下热能转变为机械能,再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通过“载热体”把地下的热能带到地面上来进行利用,目前能够被地热电站利用的载热体主要为地下天然蒸汽、热水。

2) 地热供暖是通过换热将地热能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供热水,是仅次于地热发电的利用方式。其利用方式简单、经济性好。

4.风能利用技术

风能资源取决于风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风能年累积小时数。风能的利用主要以风力发电为主。我国风力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约为10 亿 kW。对于我国沿海岛屿、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地广人稀的草原牧场及远离电网的农村、边疆,利用风能可解决生产、生活能源需求。风能资源受地形的影响较大,我国东南沿海、内蒙古、新疆、甘肃一带风能资源很丰富,这些地区适于发展风力发电。但是,风能利用技术也会因风速不稳定、风能利用受地理位置限制严重、风能的转换效率低、相应设备不成熟等因素制约。

5.绿色建筑能源利用技术的评价

绿色建筑能源利用技术的评价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生态建筑能源利用技术进行评价。

1)建筑节能状况

重点应放在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及其相应的自动控制上,使建筑节能满足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具体实施与评价严格按照建设部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设部第76号令)执行。节能指标对于北方采暖地区为50%,其它节能措施要达到节能5%。

2)常规能源系统的优化

在使用常规能源时,应对能源系统进行优化,应合理地选择确定整个系统中各设备系统的能源供应方案,优化设备系统的设计与运行,避免因多种能源结构形式的重复建设而造成浪费,在满足功能与健康要求的基础上,减少对常规能源的需求量和因使用常规能源对环境造成污染。

3)新能源的利用

新能源的利用程度是绿色建筑能源利用技术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是绿色建筑是否符合“绿色”原则的直接体现与标志。其重点应放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废热资源等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新能源的利用要因地制宜,宜选择适合本地特点、性能价格比优良的技术与产品。

4)环境效益

环境效益作为绿色建筑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其是否生态的直接体现,是评判建筑是否生态的主要指标,而能源利用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环境的影响。因此,绿色建筑中应尽量使用绿色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6.新能源技术应用的思考

目前,在大力倡导应用新能源技术的同时,更应重视当前基础、常规的建筑技术。例如,不可忽视围护结构保温技术,而一味追求通过新能源实现采暖需求。有人将围护结构保温比喻为建筑物的外衣,把新能源视为建筑节能的“补药”,那么我们必须避免不给建筑穿外衣就开始大力补充新能源,不可“吃着补药裸奔”。对此,清华大学的张寅平教授曾表示“新能源的应用是趋势,但高新技术在某些清况下未必是适宜技术。所谓可再生能源及高新技术的应用一定不要用概念说话,一定要用科学数据说话。技术是否适宜一定要以应用中的实测数据来佐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太阳能电池为例,生产太阳能电池的材料制备过程需要用能,如果太阳能电池的总体产能低于其生产期间耗能,那么其大规模应用必须慎重。此外,虽然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且使用时不污染环境,但是制造太阳能电池的过程会污染环境。在寻求绿色建筑发展的道路上,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使用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不可盲目跟风。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建筑能耗与环境压力。城市是一个复杂庞大的有机系统,建设低碳城市规划设计先行。规划设计在节能减排和低碳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从源头控制建筑能耗、降低碳排放。

7.结语

当前,我国建筑节能的重点领域为北方地区城镇供热计量的改造、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的实行、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住宅全装修和装配式施工的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绿色建筑的示范等。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应从全寿命周期视角下对建筑能耗进行综合考虑,构建绿色建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梦想。

参考文献

[1]李志锋,胡朝昱.浅析绿色建筑设计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广西城镇建设,2009,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