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1

一、从教案到“学案”

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在当今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拿不出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为此,在我县推广“学案”的教育改革中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学案”。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助学方案,称之为“学案”,我县由县教研室牵头集体编制了一套“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或讨论交流,并在“学案”上作相关的学习记录。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

二、“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学案”的编制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步骤、分层次地从知识、技能到理论及运用逐步加深。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不同层次目标指导进行自主学习。“学案”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学习目标

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然后带着目标进行学习。

2.学习过程

“学案”的学习过程分为五个部分:⑴快乐自学。基本史实概念的识记、理解和掌握是学好历史的基础。根据每一节教学内容和要求,以教材为本,设计自学指导,学生通过一边快乐自学,将重点知识在书本上打记下来,一边完成自学练习。⑵合作探究。根据本节课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在“学案”中设计一些问题,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教师对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加以指导。⑶展示交流。学生把本节课中自学和探究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展示交流。⑷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要求掌握的内容进行小结板书。⑸达标检测。达标检测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运用能力首先体现为对各种历史问题的分析解答能力。达标检测训练的方式一般采用近年来各级考试所涉及的题型,包括直接选用例题和老师自己设计题目,根据各节不同情况也可以设计其它训练形式。训练内容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它章节相关内容,或中外历史事件的联系对比,在强调综合学科能力的今天,要尽可能多设计一些跨学科综合能力训练题。达标检测训练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学生自学时按照自己能力水平,不同程度地完成训练。

3.学后反思

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一方面,学生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启导学生反思:⑴提出掌握某一部分知识的新技巧;⑵探索知识的综合联系,设计问题并解答;⑶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社会问题;⑷发现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甚至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质疑;⑸提出推理或假设,引发辩论;⑹提出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并设想初步研究方案等等。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后与教师进行交流。

三、学案在课堂教学的使用

1.学案不等于教案

备课中不忘备学生,我一般在备课中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结合学案教学的五个环节认真备课,教师通过掌握学情,认真结合学案,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容易掌握的部分蜻蜓点水即可,重点在于突破疑问较为集中的部分。这样节约出了给学生表达、思考、讨论、探究的宝贵时间,大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2.使用学案时,我要求学生自学前首先要认真阅读学习目标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明确了学习目标,既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又可以对照学习目标进行自我检测,这种有的放矢地学习,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使用学案与练习册的根本区别之一。

3.用学案引导教学不是把教学过程完全丢给学生

在使用学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工作在于把握课堂的大方向,适时协助学生突破障碍,鼓励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等等,换句话说使用学案的过程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师的教学过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 学案导学 初中 历史教学 应用

采用学案导学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和谐统一。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随着素质教育与时俱进的深入展开,教与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挑战传统教学法,已成为每一位教师教学研究的中心。实施学案导学,既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也保证了学习质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从教案到学案的改变

传统初中历史教案教学模式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侧重教师如何将课本知识的呈现,而弱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行备课,学生课上只能被动学习。在时下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又过多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课堂上场面“活跃”并没有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变,就是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并提前印发给学生。学生依照“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梳理知识线索,并尝试用所学的新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进行自我能力训练。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通过自学而掌握;疑难的内容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以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初中历史学案导学的实施

1、编制历史学案

制定一套设计科学、适合本校学情的历史学案是初中历史教学成功的关键。它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历史学案的设计笔者认为应遵照以下原则:

(1)遵循课标要求。编制历史学案要围绕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控制学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具有启发性。学案设计过程中要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3)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学案中的问题设计至关重要,是学案导学的核心部分。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应有层次性,把握好问题的梯度,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规律,做到循序渐进。问题设计还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2、指导学生预习

学生在阅读教材相关知识后,自主地完成学案上的对应内容,同时在自学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将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明确学习的重难点,经过自己的思考生成新的问题。教师对于学生自学过程应给予一定的指引。通过历史学案相关环节和问题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明白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哪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哪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等。教师还应提示学生将预习中产生的疑问做好记录,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的意识和习惯。

3、课堂教学重在引领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应组织学生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全面准确透彻的掌握、理解、运用知识,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防止学生的讨论失控而偏离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努力达到以下目标:(1)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2)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3)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及时给予正确、恰当的评价。教师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浅显的问题或错误的回答教师做好引领,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4、精选巩固练习

学案中的巩固练习的设计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符合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七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八、九年级学生应把练习题的选择重点放在学生思维的调动和能力培养上。通过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

5、课堂总结

在历史学案的最后环节设计为课堂小结,笔者认为十分有必要。学生对本课所学的收获及时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梳理等能力,促使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是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三、初中历史学案导学的成效

1、促成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养成。通过预习,对新知识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在预习中有了自己困惑的问题。经过预习这个环节,学生就提前找出了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一来,学生听课的时候,对这部分重点听,对重难点的突破很有帮助。

2、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学案导学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学案给了学生一个路标。学生看了学案就知道这节课该如何把握,并知道应该怎么去学,避免了以往那种散漫的学习。

3、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学案导学改变了教师以往备课,备学生环节无法落实,课堂上教师是主人,学生按着教师备课的路子走的状况。由于历史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预习,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有目的地参加听课,因而课堂上学生自我参与率高,教师围绕学案中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一改以往教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低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赵加琛,张成菊.“学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2(2)。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管理学 案例教学 模式

一、案例教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其主要要求教师依照教学目标,将案例作为基本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对案例相关内容的分析基础上,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管理学是管理学科中的基础性学科。作为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基础,管理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的现代管理理念。因此,管理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而案例教学法刚好可以为学生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仿真环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管理问题。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模式与管理学基础教学之间存在密切相关的联系,两者有效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成效。

二、管理学基础教学中案例教学模式的作用

案例教学模式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首先,案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案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较,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进一步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宽了学生思维空间。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学生可以借助于自己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其次,案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针对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书籍资料,以开阔学生视野。这样通过积极的课堂参与,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最后,在案例教学模式中,由于结合了相关的具体实践,更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过去的管理学基础教学只是局限于课本教材,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案例教学模式则在理论与实际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学生对管理学基础的学习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结合相关的具体实践,更有利于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更好地应对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案例教学模式对促进管理基础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其一,在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此,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对学生课堂上的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其二,掌握课堂节奏,控制案例教学时间。虽然案例教学法对促进管理学基础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所占的时间不宜过多。在确保学生充分动脑思考的情况下,教师应合理控制案例教学的时间。其三,教师应该做好案例教学的充分准备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向学生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

三、管理学基础教学中案例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基础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基本的环节。首先,在案例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必须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并对其进行合理的编写。这一阶段是整个案例教学的基础环节。为此,教师应该针对课堂教学内容,从多方面搜集相关的资料,仔细筛选,选择与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案例。如果相关的案例较为难找,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生活中或者网上一些事件进行相应的整合,自己编写案例,以不断提高案例教学的实效。

其次,管理学基础教学中教学案例的课堂分析环节,是管理学案例教学的重点。为此,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案例教学的针对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控制好学生的学习时间,并进行积极的引导,避免讨论时间过长而影响整体的课堂讲课节奏。

最后,总结教学案例。这一阶段是教师在课堂分析和讨论结束之后进行的。对此,教师必须针对整个课堂讨论进行最终的点评,指出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帮助学生不断掌握管理学知识。

四、结语

案例教学模式是现阶段课堂教学中的新兴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高校教师应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坚持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另一方面要借助于实际案例,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管理问题,提高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不断提高学生管理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春林.案例教学法在成人法学教学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1(5).

[2]刘刚.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准备与组织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10(5).

[3]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0-089-1

一、教材分析(略)

二、学生分析

由于学生在小学学习中没有接触过历史,但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学生对这一课会有浓厚的兴趣,但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时挂图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三位人物的简单描述资料。

引导学生观看资料。然后总结导入新课。

2.学习新知

多媒体展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形势示意图》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在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课件显示曹操图像,简单介绍相关情况)

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

多媒体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引导学生了解官渡之战的大致经过。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学生阅读课本,前后互相讨论得出:曹操获胜的主要原因是重视人才,善于纳谏;而袁绍自持兵多将广,不听谋士许攸的建议,相反把许攸气走,终招失败。

……

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3.自主探究

(1)阅读材料

材料一: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

材料二: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材料说明了什么?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谁能顺应历史的潮流,谁能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2)活动。学生分成三组,结合老师给出2则材料,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此时的王朝,你会看到什么景象?

4.合作交流

(1)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那他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曹操要完成统一,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呢?)

(2)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为什么曹操在这次战役中能取胜?

(3)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怎样的豪情满怀的诗句?该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抱负?这一年曹操53岁了,他的壮心是什么?

结合画卷里的提示和课本插图以及小字部分和课外阅读资料总结回答。

5.组织讨论

(1)讨论下列问题:

①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②赤壁之战的结局怎样?你认为应该不应该这样?请谈谈你的理由。曹操在这次战役中失利的原因?

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2)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的讨论进入。积极活跃,展示自我,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6.拓展延伸

(1)大陆和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时在什么时期?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现在在台湾像之流要搞“”,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告诉人们,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

(2)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3)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5

一、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案例

在法律常识教学中选择的案例一定要保证其真实性和教育性,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坚持案例为教学服务的原则。

1.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案例的运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和遵守法律。在学习一个法律知识时,会有许多相关的案例可以运用,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例如,在讲授第五单元《与法同行》第二框题“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时,笔者选取了电影《三杠爷》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合理而不合法的现象,从案例中悟理。

2.案例的选择必须注重时代性和时效性

教材中选用的案例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但有的事例显得很陈旧。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当地最近发生的具有典型性的案例,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我国公民基本义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我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笔者选择了“保卫”的案例,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学生在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学习到了相关的法律知识。

3.案例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除了要选择近期发生的、学生熟知的具有很强说服力的案例外,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选取学生关心的法律案例。因为有些基本法律学生还没有感觉到它们的重要性,所以不是很关心,例如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教师在选择法律案例时一定注意学生的关注程度,注意选择学生身边发生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这样更能起到教育作用。例如在教学“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的内容时,可以选择学生在超市购物时发生消费争议的案例。在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时,要教给学生解决消费争议的原则和方法。这些学生熟悉的案例能引发学生情感的认同,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学生身边的案例,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引起注意,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的选择和运用

法律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案例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

1.精选案例

由于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合法权利的案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具有典型性和教育性的案例。如果在当地有比较合适的案例,就尽可能不用外地的案例,如果有近期发生的合适的案例,就不用书本中陈旧的案例。在法律常识教学中,要避免纸上谈兵,尽可能通过法律案例去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和运用法律。

2.案例在教学中的呈现

在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展示案例。例如,在讲解“检举揭发、正当防卫是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有效手段”时,把案例制作成教学视频,用视频展示几种正当防卫的情形,要学生区分防卫过度和正当防卫的区别。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寻找案例中的因果关系。

3.案例探究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6

一、恰当运用环境暗示,替学生营造一片快乐沃土

环境暗示主要是利用具体环境来实现对学生的暗示,它包括物化环境暗示、艺术环境暗示和心理环境暗示。无论是优美惬意的物化环境的陶冶,还是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的感化,都能使学生在无对抗的状态下,乐意、自觉地接受环境暗示信息。

1.物化环境暗示:此时无声胜有声

物化环境暗示是指通过一些实物营造某种场景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自觉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参与活动。许多活动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人们无意识地对外界环境各种暗示所做出的反应,因此,暗示是个人和环境之间一个不可或缺的交流因素,若能引发人与环境之间的“共振”,则人与环境间的不断交流就能达到最为和谐的境界。例如:挂图在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学校购置与教师自制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在学生迈入化学门槛之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设计绘制仪器装置平面图,学生完成以后,组织评比,并将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用来布置实验室,与温馨整洁的地面、有序摆放的仪器、琳琅满目的化学手抄报、积极奋进的化学家画像交相辉映,给学生营造一个具有良好暗示作用的化学学习心理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浓浓氛围。

2.艺术环境暗示:山色空朦雨亦奇

艺术环境暗示是指用艺术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含蓄地、间接地对学生心理和行动产生一定影响。洛扎诺夫认为艺术是最有力的暗示。当学生在享受艺术美时,身心处于松弛状态,而大脑仍处于机敏状态,这种状态特别适宜于人的潜能开发。教师应着力发挥化学潜在的审美功效,创设美的课堂意境。例如:化学反应过程的现象美、实验装置的流畅美、化学家们的追求美、化学史上的发现美都是可以让学生领略的科学之美,能够引导学生对化学美产生新奇、愉快、向往的审美感受。再如:刘禹锡的《浪淘沙》“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道出了金的获取方法。谜语“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眼睛看不到,手摸也没有,咀嚼无滋味,无他活不久。”道出了空气的性质。这些艺术手段的运用都能促进学生愉快学习。

3.心理环境暗示:蓬门今始为君开

心理学家泊恩海姆发现:凡是来自环境的刺激,是对整个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要素,因为它作用于人的心理,会从多个侧面、多种渠道影响着人们心理,这种立体式信息途径决定了环境暗示的多维性和情境性,而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环境的胁迫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师运用心理环境暗示的时候,既要当好一名导演,又要让每个学生做好演员,在活而不乱、分而不散的和谐环境中“演”好每一台戏。例如:在做镁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之前,笔者提醒学生保持安静,强调要用眼睛仔细观察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这就暗示着该实验的现象比较鲜明。这样,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把本来很容易忽视掉的“一屡白烟”这一现象记住。在学习燃烧条件时,笔者提问:如果有人拔打电话“119”,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再问:通常用什么物质来灭火?待学生回答水后,笔者将氧气通到水中,水中白磷立即燃烧,学生非常惊讶,因为在刚才教师的暗示之下,水是用来灭火的,现在竟然水中生火,让学生在无意识之中产生了学习的欲望。

二、巧妙运用他人暗示,给学生找寻一方灿烂天空

他人暗示是指被暗示者从别人那里接受了某种观念,使这种观念在其有意识和无意识里发生作用,并使它实现于行为之中。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体态、活动等暗示手段给学生一些积极的暗示。

1.语言暗示:弦外之音荡涟漪

叶圣陶教诲我们:教师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天才,但也可以摧毁一个天才。毋庸置疑,教师的语言是给予学生心理暗示的重要途径,若用的巧妙,则效果颇佳。例如:在讲评作业时,教师应尽量避免采用点名批评的方式。点名批评容易让学生联想到“老师不太喜欢我。”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结果与教师的初衷背道而驰。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教师也可以采取书面语言暗示,如在平时批改作业和试卷时,对进步的学生写:“你进步真大”、“哈!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对于退步的学生,可以写:“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比这次更好”。通过书面语言暗示,常常产生“蝴蝶效应”。比如学生的作业整洁了,学生愿意与老师沟通了,学生更加尊敬老师了,学习成绩进步了。因而,教师在书面语言暗示方面,不要怕耽误时间和精力,说不定教师手中的笔还真是一支神奇的魔力棒。

2.体态暗示:于无声处现真情

体态暗示就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愿望表露出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教育或顿悟教师的教育意图。心理学家马若琳指出:信息传播的总体效果等于7%用词,加38%口头表达,加55%形体语言。就是说,教师除运用语言暗示外,还可运用神态、体态等行为暗示,这是沟通师生情感的特殊信息传递渠道,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愠一嗔都能引起学生的生活情感和心理活动的微妙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能体现暗示的委婉特点。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更易相信所见到的而非听到的事实,教师的行为是对学生最有力的暗示。笔者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时,努力通过行动做出表率,暗示学生纠正。例如:有学生做完实验不整理就走了,如果简单地当众责罚,往往起不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实验习惯的作用,所以笔者总是亲自整理,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以此暗示学生作出判断,选择行为,次数多了,学生也就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啦。

3.活动暗示: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最大“敌人”不是自己能力不够,也不是学习内容深奥,而是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动机障碍。如能依托学生喜爱的活动平台,则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激活学生内在潜力,实现活动暗示的终极目的。当我们安闲地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我们的精力全集中在电影上,并没有有意识地去记忆某一个情节,然而,往往就在这种放松的精神状态中,对电影的情节却产生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心理学家毕希名教授认为,这种创造力的假消极状态,对于开发人的生理潜力却具有特殊的功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情境,这种情境的设计与我们通常所采用的直观教学不同,直观教学提供给学生的是实在的观摩物,增强学生感性认识,而暗示法设计的情境,是让学生处于放松的假消极状态,以利于激发学生的感知和记忆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定期组织开展化学魔术晚会、化学新年晚会、科技节、小论文竞赛、家庭小实验等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心情放松,他们关心的是在活动中如何施展自己的才华,也就在无意之中巩固和学习了化学知识。

三、积极发挥自我暗示,为学生打开一扇自信窗户

自我暗示是指自己用某种观念影响自己,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并促成它转化使它实现为动作或行为。心理学家威廉姆斯指出:无论什么见解、计划、目的,只要以强烈的信念和期待进行多次反复地思考,那它必然会置于潜意识中,成为积极行动的源泉。比如美国拳王阿里每次回答记者的提问后,总忘不了说一句“I’m the best!”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学生书写方程式缺这漏那是一个通病,这是由于学生书写时,常常缺乏检查意识造成的,一般在教师的提醒下能够改正过来。但考试的时候,没有了教师的提醒,只能依靠自己。几乎每个学生书写时都会忘记标上箭号而被老师打上“血淋淋”的叉,此时学生不妨把这种痛苦扩大化,想象这种疼痛是被利箭所射带来的。因为要记忆的东西经过强烈情感的过滤之后,就会使人记得更深刻、持久。以后,每次书写时,学生就想象成被利箭所伤,这样就会大大降低错误几率。

尽管心理暗示对初中化学教学具有不容低估的作用,但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有当它和具体的教学行为结合的时候,教师“无心”的心理暗示,能在学生不设防时悄悄地潜入学生的心灵,才有可能使教师的暗示真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另外,心理暗示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故教师要坚持积极、正面引导学生,避免负面暗示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总之,只要我们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心理暗示会对建构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4.

[2] 张景浩.积极心理暗示效应应用个案.教育科学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