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的特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影艺术的特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影艺术的特性

电影艺术的特性范文1

[关键词] 电影音乐;审美特征;艺术表现

电影导演为了使影片故事情节的渲染性达到最大化,一般会借助音乐来实现这一目的,利用音乐诠释影片的内容。作曲家会根据电影导演的整体思路,深入了解影片故事中所要展示的主题思想才会进行音乐的创作构想。电影音乐和电影画面结合,需要体现出电影的艺术构思和美学欣赏的原则。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电影音乐具有“画面音乐”之称。电影音乐,顾名不难思义,是进入电影中的音乐,音乐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使命,体现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价值。这就决定了它带有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审美属性:一方面,它具有音乐艺术的审美属性,例如抒情性、形象性、表现性、表演性、节奏性、韵律性等: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电影艺术的审美属性,诸如互动性、综合性、蒙太奇性、画面性、银幕性、造型性等。这种特殊的审美属性,决定了电影音乐特殊的审美品格――电影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关联性

电影音乐不像普通的音乐只为展示自己的美,而是要完成电影整体的艺术意图的传达。不论是引起听者的联想和想象也好,还是直接唤起人们的情感认知也好,还是纯粹展示音乐本身的美也好,纯音乐都不存在同另一个外在的艺术元素之间的关系问题。当音乐进入电影艺术以后,音乐与画面的形象一同出现,画面中表现的剧情和展示的人物性格、场景的气氛都变得具体而真切,画面中的一切对于音乐是在进行客观说明的。由于音乐与电影画面中展现的事物、人物与电影情节的密切关系,人们往往根据画面的形象内容和电影的剧情来感受音乐。而作曲家进行电影音乐创作时不能像创作纯音乐时那样自由发挥,因为音乐被置于故事氛围和情节之中。当音乐被附上直接可观、生动的画面时,人们对音乐的感受自然会与故事内容联系到一起,产生比较明显的感受和理解。电影音乐要从属于影片的总体构思,它必须要受到影片作为母体的制约,不能离开电影本体范畴。电影《美丽人生》的音乐之所以一次次打动观众的心,是因为它的出现让观众看到一颗父亲对孩子的无私之爱。

(二)电影音乐的审美形态具有多样性

电影音乐的审美形式丰富多彩,无论是器乐还是声乐,无论是民族音乐还是外国音乐,只要符合人物和场景,就被赋予了灵魂,就能深入观众的心里。如《恋爱通告》中的古筝曲、美国影片《星球大战》中的交响音乐,《我的野蛮女友》中的《D大调卡农》等。在电影《英雄》的配乐《风》中,将日本鼓用中国的传统打法演绎并且加入中国叉和人声,听起来杀气腾腾,震人心神。在电影《夺命感应》的电影配乐中加入了澳大利亚土著人的乐器作为音乐的表现形式,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效果。电影《英雄》中,西洋交响乐团发挥了巨大的表现力,北方粗犷、豪迈、果敢的人物性格和帝王霸气、大漠孤烟、黄沙漫天的意向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三)电影音乐的审美指向性

电影音乐是以电影为载体的特殊艺术形式,其内容必然是为电影服务的,电影中的音乐是有目的存在的,或反映主人公心情,或烘托影片气氛,或控制影片节奏等。总之,它必须受到电影情节和画面的制约。如在反映主人公内心情感时,观众从视觉上得到的审美特征是人物最直接的喜怒哀乐,音乐的作用就在于对这种内心进行一定程度的渲染。电影逐渐走向时,观众的审美更多关注在多角度变化的画面、局促的电影节奏上,衬托的音乐也必须具有紧张、刺激的审美特征,因为只有这种明确的指向性,才能保证音画一致。《与狼共舞》中,影片的最后,狼叫声的原生态音乐,哀伤、壮丽,宣告了印第安马背文明的结束,引起观众对于现代文明发展造成的破坏的深切思考。

(四)电影音乐的乐段组合性

从宏观上讲,电影主要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综合,亦即画面艺术与声音艺术的综合。而在电影的声音艺术中,音乐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电影音乐不同于一般的音乐的一个重要价值特征是它不具有时间上的连贯性,而是以间断的形式呈现。电影情节的变化推进和画面的跳跃性以及音乐和画面的从属关系造成了电影音乐的这种价值特征。电影音乐受到蒙太奇结构的直接制约。描写情感情绪完整的纯音乐很难配合电影急速跳跃的画面。电影音乐有相对完整的片段,但大多数情况下,电影音乐是数以秒计的短促片段,把这些片段组合才构成一部电影的电影音乐。电影音乐必须与电影画面紧密结合,并遵循电影叙事的时空系,其内容、结构、长度,都必须由电影的要求来决定。

(五)电影音乐的审美效应产生的吸引力巨大

许多电影音乐到处演唱、演奏,甚至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程度,电影音乐成为音乐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许多电影音乐作品,也成为名歌、名曲。影片《霸王别姬》的音乐《当爱已成往事》,《人鬼情未了》的音乐《奔放的旋律》,《海外赤子》插曲《我爱你,中国》,影片《魂断蓝桥》的插曲《友谊地久天长》,《泰坦尼克号》的插曲《我心依旧》等,都为影片的传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而那些以演唱电影歌曲而闻名的歌星数不胜数,如席┝•迪翁、惠特妮•休斯顿、成龙等。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聂耳、雷振邦、谭盾,著名电影音乐指挥家尹升山,著名电影音乐歌唱家郭兰英等,更为广大观众所熟知。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和录音器材的不断更新,电影音乐越来越为大众所喜爱认可,欣赏电影音乐也成为一种美好的艺术享受。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

作为电影艺术的基本结构元素之一,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是多方面的。

(一)电影音乐营造画面的具体氛围,渲染声画合一的艺术效果

音乐都在抒发着情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有感而发,揭示了人们的内心活动。在电影《雏菊》中,贯穿电影的配乐是由钢琴和小提琴打头阵,多了大提琴的浓墨,整首乐曲就具有神奇的力量。音乐由小提琴开篇,紧接着钢琴响起,这种基调让人的眼前闪过的是一种充满阳光、宁静和谐的生活。当过渡到女声和声和大提琴混合时,女声空灵的唱腔衬托着大提琴的厚实,让人的心也不由得跟着震颤,这好像置身于梦境一般。画面中的雏在微风的吹拂下,有节奏地颤动着,而大提琴的琴弓正是随着雏菊的颤动而有节奏地触碰着琴弦,神奇的画面,让受众感到每一次触弦,雏菊的颤动是那么有力。隐喻了女主人公其实拥有不为人知的力量,埋藏在她看似柔弱温柔的外表下的是一颗寻找真爱并且为爱人牺牲的坚强的心。

(二)电影音乐能最大限度地丰富作品的表现手法,有效地提升作品的质量品位

以强烈的感染力、震撼力强化艺术效果。《美丽的大脚》是一部立意清新的唯美电影,电影中多用意象的艺术手法来展现自然背景、文化思考、生存状态、民俗风情等。静态的画面中插入非常和谐的音乐和静止的画面相互交织、相互融合,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了乡村教师的善良和质朴,引领观众进入一片纯净美好的艺术天地。通过音乐和流动画面有机融合,在观众心目中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恋爱通告》虽然是一部爱情文艺片,但是其中的主题音乐《你不知道的事》贯穿剧中,让每个怀春的少女憧憬爱情的美好。

(三)电影音乐在电影中还能激发联想,引发时空的转变,帮助画面转接

欣赏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联想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将电影音乐视作一串简单的音符在连续进行。电影音乐往往采用一些特别的音乐来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联想,有时通过音乐交代时间背景。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以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革命歌曲乃至《国际歌》的片断,表现了“”时期的时代背景。让受众联想到那个时代的生活状况。通过视听,观众内心会自然产生一种心理联想,这种联想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及音乐的渲染,在观众的心目中会出现一种不自主的情感释放。

(四)电影中的音乐可以帮助剧情加大情绪的渲染

我们都知道电影如果没有了音乐就显得毫无生气,音乐给大家带来的不光是听觉上的享受和剧情上的渲染,更重要的是加大了艺术感染力的效果。电影情节从一开始直到发展过程到顶端都需要音乐起着调节作用。轻重缓急之间使观众产生了联想的享受。这就是优秀的电影给观众美的感觉和评价。例如在日本很有名的电影《东京审判》中,就是按照音乐节奏和电影情节发展合拍共进的。开始时音乐低缓,到了阶段音乐开始激荡热烈,让人感觉心跳加快。著名电影《泰坦尼克号》音乐的节奏也是伴随剧情的发展不断变化节奏,来烘托电影达到艺术的顶峰。

(五)电影音乐抒发着情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有感而发,是人们内心活动的揭示

电影是艺术,而艺术是对生活的升华,因此其也承担了弘扬善良、美丽,鞭笞凶恶、丑陋等责任,即电影的抒情功能,而抒情功能最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的描写以及一些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感和心境,而这也正是音乐的表现力所在。观众通过音乐的抒情,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物,并形成对人物的喜爱或憎恨。影片《人工智能》中的略带金属质感的间奏,《红颜祸水》的悠扬华美之曲,《侏罗纪公园》中时而壮美时而婉转但都不缺乏气魄的和声,《冲出亚马逊》中时而低沉、时而高亢但总给人以振奋的乐音,都让受众完全沉浸于影片中,被影片的情绪所感染。

三、结 语

电影音乐的审美特性在于它形成了对电影主题思想的融合与烘托,显示出电影音乐语言审美特征上的升华,展现音乐与特定画面结合上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这些审美属性是征服观众的深层原因所在。电影音乐在伴随电影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具有自身一套完善的创作体系,电影音乐这种画面与音乐“化合生成”的特殊艺术作品,必将如其他优化变异的事物一样,以独有的杂交优势,呈现出巨大的创造性、丰富的表现力和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王维,卢冰.浅谈电影音乐美学[J].电影文学,2008(09).

[2] 张爱民.论电影音乐在电影艺术作品中的功能[J].电影文学,2008(13).

电影艺术的特性范文2

【关键词】龚贤;性格;绘画;艺术特点

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艺术特点与艺术家的性格是息息相关的,而一个人的性格除了与生俱来的特性外,更多的是在后天生活的磨炼与自身的发展中逐渐形成,性格特征与艺术特点的确立都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从艺术家精神世界及其变化的角度来审视其作品方能对其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和剖析。

一、龚贤性格的形成因素

“性孤僻,与人落落难合。”这是他好友周亮工对龚贤的评价,而后黄宾虹、郭沫若等同评“性孤僻”,然而其性并非字面上的孤僻,而是心灵的孤僻。我们可从龚贤存世的400多首诗里追寻到所涉及的友人就有100多位,其中有遗民、贰臣、僧侣、隐士、书画家、当朝官员等,更是超越年龄,老少皆有,可见其交友之广,志同道合之人不乏。那么龚贤的“孤”“僻”从何而来,这便要从他的身世谈起。“壮游虽我志,此去实悲辛。八口早辞世,一身犹傍人。”从这两句出自《将之广陵留别南中诸子》的诗中,可见家中八人遇难,自己只身一人,是痛苦的孤寂。龚贤在1655年时续娶成家,“荡子中年复有家,柴门流水向山涯,娶来小妇疑仙女,为我移栽天上花。”由此可见他爱妻子向往新生活,把过往的痛苦留在心里,一个人独自承受,可知他的性格实际上是内向、平和、积极的。龚贤年幼丧母,壮年丧妻,我们又从“一去巴江二十年,总无消息到南天”这句诗中得知其祖父、父亲的境遇,他经历了改朝换代,看尽人间疾苦,也尝尽酸甜苦辣,锻炼了超凡的意志和心态。从这里我们便能理解,了解他的人知道他交友甚广但又孤寂,甚至是因为孤寂才有更多朋友,但是难以抚平心灵深处的孤寂。而与人“落落难合”则是他的士气所致,也呈现出了他性格孤傲的一面,龚贤有着读书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所以遇到气味不能相投的人,便凸显出“不合”,这种“不合”更多体现的是“真”。

二、从龚贤对绘画思考来看性格

龚贤一生没有对艺术停止过思考,今世存留很多手记、笔稿,如《香草堂集》《画诀》《柴丈人画稿》等,从这些笔墨文字中可见其性格端倪。

(一)从研习与读书来看

龚贤介绍了自己的一段学习经验:年轻的时候有幸见到米氏云山对其爱慕不已,为之震撼,却学不到,而后过去40年,终有所领悟,他认为“读书养气,未必非画苑家之急事也。”说明龚贤这40年来一直坚持学习,有了量的积累才有了质的飞越。体现了他性格中“稳”的特点,表现出他冷静、不急不躁、坚持不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二)从龚贤自评来看

龚贤,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等,别名虽多,但是最入人心的非“半千”莫属。好友周亮工说:“半千落笔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同此理者还有曾灿、程正揆,这不论龚贤是否真的如此狂,但他真的就此“半千”情怀作为他绘画作品中的境界来追求,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中一颗耀眼之星。“我用我法,我法尽,而我即为后起之古人。”另一方面汲取传统以及重视师承。从他对艺术的见解中可见他对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有了这些上层建筑才有了我们所看到的龚贤。

三、龚贤绘画的艺术特点

(一)荒寂的山水意境

“画固多类也,山水为上。山水无声之诗也,可以托意深远。”从龚贤的这句话中,我们得知他喜爱山水画,用山水画的形式才能准确地表达他自己的心境,唯有山水才能将他满腹诗文完好呈现,抒感,体现才学,心之所向,在山水画中找到了释放与归宿,所以他忠于山水画。龚贤是昆山人,幼年移居金陵,他居住在如此秀美、水清的江南,当不负这娇美的景色,他以长江以南一带为主要表现对象,也许承载了几分对这片土地的情感与喜爱。龚贤山水画又异于别人,画上罕有人物,他说:“他人画者,皆人到之处,人所不到之处,不能画也。”从中看出他不画人,是因为他所画的地点不适宜有人出现,画中情景多为荒、寂,若画有房屋,人便在屋里也不必画出来,显得安静。值得思考的是,或许他的构图、画法中就不适宜有人物出现,山不动云水动,已经形成了动静结合的对比关系,人物的出现也许会起到反客为主的作用。龚贤隐居、漂泊多年,苦难让他坚强,有了自我保护的外壳,他是寂寞的。一方面家人早离世,他孤独的漂泊生活;另一方面他生逢乱世,作为遗民,他满腹才华无用武之地,再加上他在艺术上的理解比一般人层次要高,能与之交流的人并不多,且交通不便,与友人联络困难。从以上两点来看他性格孤僻寂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与人落落难合”便是他与人相处的一种自我保护现象,他喜欢清静雅致的生活,爱画山水,才选择不画人。“耐尽繁华惟寂寞”这就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寂寞是他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二)厚黑的积墨方法

龚贤认为“墨气不可以岁月计,年愈老,墨愈厚”。从中得知墨气回荡、层层积染的画面是他心境的真实刻画。他作品中黑、重、厚的墨色实则把他谦厚的个性表现无疑,“墨”如才学般随着他的钻研与学习越积越多。龚贤的性情是安静的、稳妥的,在“黑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透彻且厚重的墨色,想得到这样的墨色必须使用层层渲染的积墨法,不急不躁,稳中带静。龚贤师从董其昌,受其师《南北宗论》的影响,他强调水墨是文人画的正宗,尤为推崇含蓄润泽的笔墨趣味。可想而知龚贤在董其昌这位大家的引导下,依旧认为水墨为文人画的正宗,非水墨画无以寄情骋怀,再者龚贤一生坎坷,或许单纯又富有变换的墨色才是他所追求的艺术境界,单纯可以令他的身心平静,“墨分五色”又可以满足其对色度的追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龚贤的绘画能力。明末清初绘画形式呈现多样化,意笔画中色彩的使用率逐渐提高,而龚贤的传世作品中少有设色,在《秋山飞瀑图》中描述“酷好余画者,数以青绿见索,遂有糟粕,可厌如斯。虽亦远慕古人,实则不如用墨之尽善”,可见龚贤更喜用水墨来作画,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高冷,坚持,不随波逐流,注重自身的艺术感觉,这就是他的真性情。

(三)洁净的笔法与图式

龚贤用笔讲究以书入画,一笔一划皆有起有收,他说:“中锋锋乃藏,藏锋笔乃圆。笔圆气乃厚,此点叶之要诀也。”用笔朴拙老辣、圆润苍劲,简练流畅且极具变化是他的追求,呈现了他沉着稳重的个性。在“黑龚”的山水画中有面亦有线,且做到了面中有线、线中有面,并且他能在重复运用绘画语言的情况下,画出变化丰富的画作,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可见突出他性格敏感、心思细腻的一面,而他的构图中画面不拘小节,能画大山大水,就算是画小景也能画出小中见大的气象,用“尽精微,致广大”来形容十分贴切,这是龚贤广阔的胸襟和理性的思维所致。

结语

龚贤,文人气十足,情感丰富,包含多层性格。他一生作品多样、类型丰富,从诗词到绘画,无不体现出其才华横溢。他性格孤寂又亲和、理性中又包含感性、直率中有着谦厚、痛苦中凸显坚韧,他的绘画艺术用笔圆润苍劲、积墨厚重、墨色清亮、简中见繁、宁静致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和无尽思考。

参考文献:

[1]颜晓军,田洪.龚贤研究文集——纪念龚贤诞辰39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张卉.龚贤艺术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

[3]孟繁玮.中国绘画大师精品系列:龚贤[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

电影艺术的特性范文3

【关键词】悬高测量;桥梁墩位;方位角

全站型电子速测仪集光电测距仪、电子经纬仪和微处理机于一体,不仅能同时测角、测距,而且精度高、速度快,尤其是它提供的一些特殊测量功能如对边测量(RDM)、悬高测量(REM)、三维导线测量、放样测量等,给公路测量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要想充分发挥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的功能,除了要掌握上述测量功能的基本原理外,还应在此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

一、悬高测量的原理

所谓悬高测量,就是测定空中某点距地面的高度。全站型电子速测仪进行悬高测量的工作原理简单,只需把反射棱镜设立在欲测目标点的天底(即过目标点的铅垂线与地面的交点),输入反射棱镜高,然后照准反射棱镜进行距离测量,再转动望远镜照准目标点,便能实时显示出目标点至地面的高度。利用全站型电子速测仪提供的该项功能,可方便地用于测定悬空线路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要想利用悬高测量功能测出目标点的正确高度,必须将反射棱镜恰好安置在被测目标点的天底,否则测出的结果将是不正确的。

二、特殊情况下悬高测量的应用

然而在新建公路工程中,线路经常穿越池塘、河流、沟渠等水体,此时无法在水面上安置棱镜,测量跨越水面的净空就相对变得复杂了,必须采用一些改进的测量方法。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应在图上选择方便架设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的A点(见图 1),量取公路中线与过路线的交点(即目标的)B至A点的平距DAB以及A点至B点的方位角,A点的平面坐标。然后到工程现场用全站型电子速测仪或RTK的方法放样A点的具置,用水准的方法测量A点的高程HA和水面高程H水。在A点架设全站型电子速测仪,量取仪器高Hi定向后按照A点至B点的方位角来拨角定位B点方向,旋转镜头瞄准过路线定位B点,测得A点至B点的高度角β。则B点至水面的净空V=DAB×tgβ+HA-H水+Hi。

图1

三、桥梁墩位的定位测量

在桥梁改建工程中,旧桥墩的墩位尤其重要,因为在旧桥改建设计中新的桥墩经常要躲避旧桥墩。在跨公路立交或跨干沟的旧桥墩位可直接安放小棱镜测量墩位坐标。当桥梁跨河流时,由于水面上无法安置棱镜,所以无法直接测量墩位,此时应用一些特殊方法进行测量。首先在桥面上测量桥梁伸缩缝的位置EF(见图2),在桥台能放置棱镜的情况下还应测量桥台的四个端点位置。在能观测到桥墩位置的已知点A架设全站型电子速测仪,定向后用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的竖丝瞄准桥墩的边缘(即圆柱体的切线位置),读取方位角αAB,再瞄准另一个边缘并读取方位角αAC,外业工作已完成。内业部分,在图上绘制伸缩缝EF及A点,根据测得的方位角αAB和αAC,绘制直线AB和AC,做AB和AC的角平分线AD,则AD必然通过圆心O,伸缩缝EF也必然通过圆心O,由此可确定圆心O的位置。由圆心O做切线AB或AC的垂线OM,则圆的半径为OM,因此可确定桥墩墩位。

图2

虽然GPS、RTK、VRS等卫星定位技术主导了现代测绘领域,但卫星定位也存在某些局限性,尤其在公路测量中,路两侧行道树遮挡卫星信号,使得上述测量难以得到固定解。此时全站型电子速测仪仍然以其方便灵活而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的许多特殊功能是卫星定位无法实现的。

参 考 文 献

[1]杨俊志.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的测量原理及其检定[M].北京:测绘出版社,2004:95~143

[2]徕卡TPS800系列全站型电子速测仪使用手册.

电影艺术的特性范文4

[关键词] 电影 音乐美学 融合

一、电影艺术的特征

1、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审美特征

电影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其本质被克拉考尔说成为“物质现实的复原”。电影艺术是一种运动的视觉艺术。首先它和摄影绘画一样具有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光、影、色、形。电影艺术能够像戏剧、舞蹈艺术一样,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功能,艺术地表现和再现出现实中的生活情景。

电影艺术所具有的审美特征是真实性、价值性和娱乐性。

电影艺术的真实性,真实,其实质是艺术的真实,是艺术对生活准确的提炼和概括。它包括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真实。内容的真实是艺术对社会生活内在规律的深刻反映,是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揭示。形式的真实是艺术对社会生活外在规律的反映,是社会生活外表的再现或是表现。我们通过所说的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就是这样一个意思。

电影艺术的价值性。电影艺术具有特有的观赏的艺术价值和净化心灵、移风易俗的教育价值。电影能让你亲临其境,亲身感受。进入到你想像中,或是未曾想到的世界中去体验,使你将你的全面情感投入到电影的情节和音乐中,你的思想感情都会随着影片中的思想情感和主人翁的命运,随着电影音乐的节拍而起伏变化。

电影艺术的娱乐性。电影艺术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依托现代化的音画设备,给人带来高级视听享受。使人倍感身心愉悦和畅快。

2、电影艺术所具有的知觉特征

电影艺术所具有的美感是它的知觉特征的集中体现。电影艺术的美感首先是电影的形式美,其中包括我们视听感受中的绘画和音乐美。还有电影艺术本身的电影语言美,即蒙太奇运动表现的美。在电影中往往是音乐和语言相结合,音乐和场景相结合,电影美术的声光色影相交织,通过这样一种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创造出电影艺术所特有的美来。其次是电影的内容美。电影通过故事内容深刻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善良愿望,或是批判现实,或是揭示丑恶的东西,或是颂扬美的东西,形成一种为大众所接受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美。通过形式与内容最佳结合,让人感觉到一种意蕴深远的更高境界的美。

二、音乐美学的特征

1、音乐美学的审美特征

第一,音乐美学的艺术语言美。音乐是以声音为表现手段,以听觉为对象的声音的艺术,或叫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声音,主要是由人们根据审美原则,加工创造出来的,而且由一系列乐音根据不同音高排列有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音乐学中所讲的乐音体系。在音乐美学的乐音体系中,它依据自己特有的律动美的法则构成了音乐艺术语言美的形式。

第二,音乐旋律的运动的时间性。音乐主要是在时间中运动的一种时间艺术。由于音乐的物质材料是声音这一特点,这样又赋予了音乐美学的另一个审美特征,即音乐旋律的运动的时间性。对于音乐的审美欣赏,随音乐的演奏、演唱而开始而开始,结束而结束。

第三,音乐美学的抒情性。这种审美特征是真接区别于造型艺术的。造型艺术讲究以直接表现的手段再现外部现实生活,而音乐艺术,则是通过内心的表现,来反映人的感情、意志、命运等。

它的表现方式,既可以直接地抒发人的内心情感,也可以采取间接方式,借音乐的语言来描绘社会生活场景或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的感情和意志,表达人们对于生活及生命的思考和体验,造成一种音乐艺术特有的意境,塑造出特有的音乐艺术形象,《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等这些古典音乐就是采用了间接表达的手段。

2、音乐美学的表现手段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音”声之象也。2这是古人对于音乐美学的最初理解。音乐美学的表现手段,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声音,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乐音。以乐音体系为载体,音乐美学才可以充分地表现和反映现实生活场景,抒感。声音有其特质,不同的声音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音乐有着许多影响因素,民族、地方风格的不同,时代环境音调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音乐也不同。这也就是音乐艺术塑造音乐形象,再现一定外部现实生活的特性。

三、音乐美学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

1、音乐美学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手段。

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音乐作为电影综合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电影艺术中对于表现故事情节等许多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影中音乐的演奏通过现代技术处理,随电影放映而被观众所感知。电影音乐与对白、旁白、音响效果等其他声音因素结合后,如与画面配合得当,能使观众在接受视觉形象时,补充和深化对影片的艺术感受。电影音乐如脱离画面单独存在,则失去其视听统一的综合功能。在电影中,可以通过改变音乐的力度、密度、音色,突出某些乐器或增加立体感、增减混响程度等等,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而变化。所以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2、举例说明音乐美学在电影作品中如何与电影情节融为一体

在电影中音乐美学通过音乐来渲染烘托画面的情绪及气氛。一种是以此来加强画面所表现的事物的节奏特征,如火车奔驰、紧张追逐、风暴雷鸣、海潮起伏等;一种是以此来对加强对于辽阔的草原、晶莹的海底世界、科幻片中的外空间这些特定场景所作的色彩性、气氛性图景描绘等。

电影艺术的特性范文5

【关键词】电影艺术;美学特征;传统文化

创作电影,其实也是在创作美的艺术。观众对电影艺术的欣赏,实际上就是对“美”的艺术形象的感知与领悟。美既是人生命追求的意义所在,也是人对于客体的一种价值判断标准。在人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中,电影艺术的“美”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电影艺术使观众在精神领域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生命价值的满足。这就意味着,要求和衡量电影艺术要用美学理论的标准来进行。电影理论全面、深入发展的突出表现是电影艺术美学特征的完美呈现,同时,电影艺术的美学还是对电影进行思考的一种方式。研究电影艺术美学特征时要把这种思考方式牢牢掌握,进而提高受众在电影艺术创作和欣赏时的自觉性。为中国电影的创作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电影人张艺谋,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镜头语言与民族传统美学的有机融合,使得他的作品充满哲理的思考和诗情画意的美感。

一、电影艺术:电影与美学的有机融合

生活是由一个个社会现象组成的,生命的终极追求在于透过生活获得美的真谛,也就是说要通过研究表面现象去追求本质。电影是通过再现生活场景来传达思想和传递情感的。本质和现象缺一不可,两者的结合成为电影艺术存在的现实依据。可见,电影艺术是电影与美学两者之间的完美融合。电影有助于美学确定自己真正的研究对象,并以此为依据深入发展;美学有助于电影更加深入地探究画面与声音等现象,也就是更加深刻地理解电影的真正内涵。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不同的物质载体,以拍摄电影为例,电影艺术是运用摄像镜头来展现的。电影通过摄影机拍摄下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具体镜头来反映生活,表现在银幕上则是欣赏者最直接的欣赏、审美对象。电影的一个镜头包括连续的一组画面,制作者根据分镜头剧本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拍摄,得到许多不同长度的镜头画面,再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把它们剪辑组合,并配以音响效果,影片即摄制完成。每个镜头的设计和创作都应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镜头中所包括的各种因素,从画面构图、光线配置、色彩运用到人物表演、节奏处理、音响效果等,都应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使每个镜头在表现思想内容的同时,能产生一定的美感作用。摄影机的运动也同时实现了对镜头画面的自由驾驭,从而增强了画面的生命力和真实感,这也切实的论证了电影与美学结合综合表现艺术的重要性。中国电影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给中国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印迹的深处,正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蕴与风情神韵。张艺谋,作为中国当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以专业的镜头语言作为主要的叙事工具,利用声音和画面的完美结合,并融入经典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美学思想,在有序的叙事情节中,实现一种饱含民族情感的审美愉悦和对传统文化的由衷赞美。

二、电影美学:电影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也就是说,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那么什么是审美现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观点不同,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而电影理论家们认为电影是无须界定的。可见,美学家对待审美现象和电影理论家对待电影的态度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研究电影艺术具有哪些审美特征时,电影受众的审美取向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电影艺术的第一个审美特征是具有视觉呈现性的特点。因为电影总是用有视觉呈现性的画面语言来叙述故事的。所谓视觉呈现性,指的是电影所表现的东西必须是看得见的,能够被呈现在银幕上的。画面语言是电影特有的表现方式,它凝炼而又独特,是电影艺术特有的个性。电影艺术的第二个审美特征是具有色彩表情性的特点。比如,红色会让人联想到火焰,给人以温暖、热烈、热情奔放的感觉;黑色会使人联想到无边无际的黑暗,让人感到孤独、恐惧甚至绝望;而蓝色会让人联想到广阔的天空和浩瀚的海洋,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觉。这些都是人类在生活实践经验中一点一滴总结出来的,从而赋予了客观的色彩以情感的内涵。色彩强烈的表情性,使得它成为电影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抒情手段。电影艺术的第三个审美特征是接近生活,逼真自然。要求电影接近生活,不但是指外在现象的逼真,更指内在情感的逼真。有些电影过多的使用“巧合”、“偶遇”等情节,意在模拟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但其实这种表现手法往往是拙劣的,是最不真实的。电影能否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归根结底取决于电影艺术家对待客观现实的根本态度。电影强调真实性,但并不意味着排斥艺术的“假定性”。反而有时候还常常借助这种“假定性”,来达到艺术的真实这样一种审美效果。只有牢牢把握了电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再加上对蒙太奇手法的合理运用,对声、光、电、色彩、画面、音响、音乐等艺术元素与电影语言的有机组合,才可能创作出生动感人、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物化出具有丰富内涵的电影艺术作品。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不但能吸引观众,更能感染和启迪观众,持续的发挥它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张力。张艺谋电影饱满的展示出其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这归结于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崇尚与继承。张艺谋提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意象和精神气质,通过镜头、语言、画面构图和电影叙事语言等集中表现出来。张艺谋对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不断地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移植到他的电影当中去。从他指导的电影《红高粱》可以明显看出,他在电影拍摄中通过一个个独特的镜头语言,凝练的呈现出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影像或美感景象,带给受众美的享受。另外,从电影叙事的角度来看,他将我国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的美学符号化,并进行艺术放大和适度夸张,使电影画面所承载的叙事内涵不断加宽、加深,从而使影片具有强大的艺术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三、艺术影响:民族文化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每一部电影的成功,都标志着电影艺术的星星之火在逐渐燎原,电影艺术存在的最根本意义在于,影片本身在获得受众的肯定时,能够把其最精华的美学思想也传达给受众并传扬下去。出彩的电影如何能在变幻多样的大环境下获得成功与肯定,值得我们去深思。电影《英雄》是张艺谋拍摄的第一部武侠片,他的拍摄理念和制作原则依然深刻的体现在这部影片当中。张艺谋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与探究,并将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无限放大,在影片中形成了独具内涵的意象符号,将一部武侠片以“诗情画意”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影片将每段故事都用不同的色彩进行表现,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张艺谋内心对于中国古典美学与叙事内涵的深刻解读以及完美表达。张艺谋的电影美学思想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让电影人看到中国民族文化与电影融合的更多可能。在影片当中,张艺谋展现了自己对于民族文化中色彩含义的理解和感受,他的电影美学思想也通过色彩完美地表达了出来。电影《英雄》叙事的主要工具是色彩,同时色彩也对于环境氛围的营造、人物情绪的表达和审美取向的引导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影片中泼墨般的大量运用色彩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展开,不同的色块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主题、情感和内涵,而且这些颜色都能在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找到对应的内在精神含义,这也显示出张艺谋对自然美学和中国禅意思想的深刻把握。视觉的冲击是最强烈的,人们在看到画面的时候,首先扑面而来的是色彩,色彩对于刺激并调动人的情绪和情感是第一性的。影片中如此大块的、夸张的色彩运用,无疑是张艺谋对于色彩运用的一种大胆尝试。探讨张艺谋电影艺术风格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可以发现,他运用色彩为电影带来了一种艺术美的叙事风格,为电影注入了丰富多彩的美,为电影带来一幅幅精彩的历史画面和一种发现人、发掘人性的美。另外,张艺谋将武侠中的精神气度和神韵在影片中进行放大表现,使整个武打场面呈现出一种唯美和诗情画意,这深深体现了张艺谋的电影美学理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纵观张艺谋电影,从受众的观赏心理、审美取向、生活方式等角度分析,其中深具民族特色的普遍性规律存在。第一,在观赏心理方面,影片切合观众亲身体验,从影片营造的“现实生活”中观众能体悟到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人生感知。第二,在审美取向方面,张艺谋电影演绎民族悠久的历史故事、描绘民族浓郁的风土人情、展示民族独特的风俗民性,从而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同。

参考文献:

[1]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2]姚晓蒙.电影美学[M].东方出版社,1991.

电影艺术的特性范文6

一、中国电影中美术构图元素的运用

美术构图,是为了画面的美感,是为表达画面的主题思想和寓意服务的,那么电影中很好地运用美术构图这一元素,能够突出影片表达的主题思想及其影片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从观众视觉上造成一种视觉冲击力,给观众一种画面的美感,更好地吸引观众、感染观众、打动观众。很多中国电影都采用了美术构图元素,使电影画面的叙事性与造型功能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体现了一部电影的艺术风格,为电影主题风格服务。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所导演的《黄土地》《红高粱》《老井》等优秀影片,都很好地运用了美术构图这一手法。如影片《黄土地》的开头:满眼的黄土高坡塞满了画面,沟壑纵横的黄土地总是占据着影片画面的三分之二的空间,一位八路军战士爬过了一道道黄土高坡,走向生活在最为贫瘠的陕北山沟的乡村,收集民间民歌“信天游”,为服务。这样的构图结合着哀婉忧伤的音乐,让观众全身心贯注于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之中,也为影片所要叙述的故事做好了很好的视觉和感情的铺垫。厚重的黄土地与信天游的音乐背景,为广大观众讲述了一个军民爱情故事。八路军战士看到一支迎娶的队伍在唢呐锣鼓的吹吹打打声中,行进在影片的画面之中,那构图几乎都是对角线构图,一是为了给观众造成视觉冲击力,二是也符合黄土高坡的自然地貌。在影片中,黄土地占据着画面的大部分空间,只是在画面的上端留下一线蓝天,这样的画面在影片中很多,一是表现黄土地的荒凉和贫瘠,二是表现了陕北人民生活的沉重,三是为女主人公最后偷偷参加八路军埋下伏笔。单说影片的开端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难以忘怀的美观和印象,这就是美术构图元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无论什么样风格的电影作品,都离不开美术构图元素,通过美术构图把每一组镜头画面都设计得符合影片主题表达需要,通过画面虚与实、形与量的比较、比例的对比,营造出生动唯美的画面,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中国电影艺术中色彩元素的运用

色彩是美术作品离不开的重要元素,一幅美术作品通过不同的色彩基调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在中国色彩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寓意,如白色用来表达对逝者的悼念和哀伤,白色也代表着纯洁;红色用来装饰喜庆,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也有祈求平安和辟邪的寓意;黄色在人们思想当中就是权贵的象征,具有大富大贵的寓意;绿色代表着生命与和平等等。色彩元素恰当运用于电影艺术,可以为表达影片的主题思想服务,也更能增加画面视觉冲击力,很好吸引观众。在黑白电影时代,画面色彩虽然单一,但是画面通过不同黑白层次色彩也能表达电影的主题。在彩诞生之后,美术色彩元素成为电影艺术重要的色彩语言,色彩元素被电影人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作用。尤其在中国电影中,色彩的运用更是精道凝练,运用不同色彩基调来表现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影片很多,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大量运用了金黄色,反映了荒无度的宫廷中充满着诡异、恐怖和残酷的争斗,大片符号化的金黄色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气氛,在感官上刺激观众的视觉。导演张艺谋是电影运用色彩的高手,他电影中色彩元素的运用极大烘托了影片主题,给中外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大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效果。尤其“中国红”被张艺谋运用到了极致,在他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红高粱》中,那些红灯笼、红棉袄、红盖头、红嫁衣、红辣椒、红花轿、红剪纸等等,这些红色给人一种温暖和活力。影片《红高粱》中大片的红高粱象征着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顽强坚韧、英勇无畏、朝气蓬勃而又狂放不羁的劳动人民,他们敢爱敢恨,敢于同日寇做不屈不挠的斗争。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一盏盏大红灯笼像火一样温暖,与灰色的高墙大院形成鲜明的对比,冷暖对比营造出生活在这里的姨太太们悲催的囚禁生活,这些色彩的运用,都对突出影片主题思想和增加影片的文化内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是形成电影的艺术风格重要元素。在中国电影中往往运用黑白与彩色进行影片故事回忆。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导演一反常态地运用彩色表达回忆的内容,象征过去的夫妻浪漫的美好幸福,运用黑白表达“父亲”去世后“母亲”现在生活的凄凉和忧伤。这种黑白与彩色对比手法的运用更能恰当地表达影片的主题思想,也积极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当然除了张艺谋导演成功地运用了色彩元素,其他很多国内导演也是如此,尤其很多主观色彩的运用更能增加影片的艺术魅力。

三、美术造型元素在中国电影艺术中的运用

电影艺术中的美术造型包括场景、人物、服装、道具、色彩几个方面,美术造型运用于电影艺术中甚至还参与到了剧本的讨论、后期制作,乃至于电影的主题和结构等方面。美术造型元素运用于电影艺术中各个方面,对一部电影的整体视觉造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造型艺术是电影艺术的重要手段,电影作品通过人物造型、场景布置和色彩对比等美术造型设计来完成。电影艺术是一门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与时空艺术的综合体,美术造型元素被广泛运用于电影造型艺术当中,电影制作人运用电影手段和方法,创作出以造型语言为基础的并能充分发挥出电影特性的电影艺术作品。在电影场景设计上电影美术造型设计要求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逼真地为电影作品创造出一个真实可信的社会与生活环境,把观众带入到一个逼真的时代氛围,仿佛置身于电影营造的那种情景之中。如电影《活着》,电影开头从福贵赌博的场景、一路回家的场景、家中衰败的场景,塑造的都是那么真实可信。随着福贵一生的坎坎坷坷经历,场景也在不断变化着,这些场景的设计都离不开美术造型设计。

电影人物的塑造更是如此,美术造型的参与保证了电影形象的典型性和艺术性。如电影《手机》中主人公严守一的形象塑造,假话连篇,言口不一,居然还能主持《实话实说》电视节目。《天下无贼》中的傻根那种憨厚朴实的形象塑造,与奸诈狡猾的贼人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就是同一个演员在不同影片中通过美术造型的塑造,可以扮演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如电影《叶问》和《锦衣卫》,演员甄子丹塑造了爱国大侠叶问和青龙的形象,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影片中的服装设计更是需要美术造型设计,古装戏、现代戏、战争片、爱情片等根据不同年代和需要,要有与之匹配的服装搭配。道具上也需要美术造型元素,如电影《活着》中的道具瓷器在不同时期不同变换,显示了影片中主人公福贵的人生遭遇。影片开始赌博输掉一切的福贵回到家中,高宅大院内摆放的都是一些实用的小瓷器,标志曾经辉煌富裕的家庭已经衰败不堪。气死父亲之后,福贵只能变卖碗、壶等生活必需品,可见福贵穷困潦倒到什么地步。通过一些电影道具造型设计揭示了社会与人生的风云变幻。

四、中国电影中时空营造与光影造型

电影艺术既是视听综合艺术,又是时空艺术,电影美术在塑造电影时空方面具有兼容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电影利用美术的透视手段来营造电影的空间,通过一组组具有立体透视的镜头画面组合与剪辑,在播映过程中又具有了时间性。银幕上的造型形象通过美术透视法则营造出逼真的虚拟空间,播放过程中的时间因素和运动因素,就构成了电影艺术性的重要元素。电影艺术利用美术、蒙太奇、摄像、表演和光影等手段,营造出来一个四维虚拟时空艺术。电影美术师在场景设计上要首先树立运动观念,设计出来的立体空间一定要与剧情相符合,更要考虑到摄像机镜头的特性和拍摄镜头的运动变化,拍摄出来的场景空间一定要具有真实性。如我国的神话题材的电影《神话》《人皇伏羲》《白蛇传说》等都利用了美术透视营造出逼真的四维空间场景。另外,美术讲究明暗关系,通过明暗层次进行艺术造型的塑造,那么电影也利用了光影效果来营造画面的明暗。运用光影效果营造出来的电影画面的明暗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如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中《花样年华》。大部分画面拍摄都很暗淡,既符合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符合生活的真实,这样的明暗场景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电影离不开光影造型,美术利用光影塑造明暗关系,那么电影利用美术光影造型因素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