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影艺术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影艺术观念

电影艺术观念范文1

杰夫・沃尔在世界摄影界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其摄影艺术风格的独特,带给人强大的视觉震撼。从艺术学的角度上来说,杰夫・沃尔创作的摄影艺术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艺术接受的过程中,以观念摄影形象深深打动人,具有典型的艺术美。对杰夫・沃尔的摄影艺术风格进行研究,能促进摄影事业的发展,在摄影界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本文从杰夫・沃尔的人物介绍及其艺术成就出发,对杰夫・沃尔进行简要的介绍,再以具体的艺术作品为个案研究深入分析杰夫・沃尔的观念摄影艺术风格,最后总结杰夫・沃尔的摄影艺术风格对现今摄影界的启示。

关键词:杰夫・沃尔;观念摄影;艺术风格

绪论

随着当代摄影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一件优秀摄影作品的要求,并不单单以摄影技术高超作为评判标准,而是加入了“艺术思想”作为一种更高的追求。每一件优秀的摄影作品当中都应该含有深刻的艺术意蕴,也就是蕴含在艺术作品中深层的含义和意义,杰夫・沃尔作为摄影界观念摄影家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观念摄影艺术风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课题以“杰夫・沃尔的观念摄影艺术风格”为研究对象,用文献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等作为研究手段,深入探析了杰夫・沃尔的摄影艺术风格,在摄影界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关于“杰夫・沃尔的观念摄影”,在国内外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研究。本人认为,对“杰夫・沃尔的观念摄影艺术风格”的探析可以促进国内外观念摄影艺术的发展。在摄影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西方摄影界首屈一指的观念摄影家打破了传统摄影固化的摄影艺术手段,以“艺术观念”为核心创作摄影作品。本课题以探析“杰夫・沃尔的观念摄影艺术风格”为目的,在我国摄影界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意义。

1杰夫・沃尔的艺术成就

1946年出生于温哥华的杰夫・沃尔,是加拿大首屈一指的摄影家,以观念摄影为主,在摄影界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强大代表性。杰夫・沃尔对艺术的狂热追求使得他始终和别人不一样,一直保持着学习和探索的状态,杰夫・沃尔的艺术成就可谓非凡。1978年创作出摄影作品《遭洗劫的房间》、1984年创作《牛奶》、1985年创作《谩骂》1991-1992一直着力创作《死亡路上的对话》,这些艺术作品是杰夫・沃尔最具代表性的,都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其特有的观念艺术思想下,将摄影界的观念摄影推至一个新的境界。不仅如此,杰夫・沃尔不断创新摄影手法和内容,他的成名作《遭破坏的房间》是采用灯箱式操作,而其后作品《画面具的人》、《更衣室》等的艺术创作手法及流程采用电影式拍摄,但其摄影作品内容皆奇异可观,与前人有很大的不同,且含有深刻的艺术意蕴,耐人寻味。杰夫・沃尔在艺术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给予摄影界的整体发展和提高一点启示,其非凡的艺术成就也为西方摄影界添加了熠熠生辉的不灭之光。

2浅析杰夫・沃尔观念摄影的艺术风格探析

2.1“绘画”艺术风格

借鉴与融合不是一模一样的照搬,而是对艺术的重新演绎和再创作,杰夫・沃尔观念摄影的“绘画”艺术风格表现为对绘画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上的借鉴,这种借鉴在其摄影作品《遭破坏的房间》有最深刻的体现。杰夫・沃尔在这个作品得到画面里,房g里的破裂床、掀翻的家具、撕毁的衣服等的摆放都是被安排的,而不是原本真实散乱的房间,让人可以想象到这场景背后的暴力。这与传统的纪实摄影有着极大的区别,杰夫・沃夫走上了一条观念摄影的道路,跟后现代画派风格类似,其艺术作品展示的内容让人有广阔的联想空间。“这件于1978年推出的作品《被毁坏的房间》,成为他新的开端;当时这件作品在温哥华诺瓦画廊的店面橱窗中展示时,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磁场,将路人从商业性的橱窗展示中吸引过来,驻足凝视;可以说,这件作品将一间卧室的内部毫无遮掩地展示在众人面前,这张照片以前所未有的电影或电视的手法―――摆拍,成为沃尔此后大部分作品的一大特色”①。

人为设计的场景被灯箱操作使得《遭破坏的房间》成为一部具有深刻艺术意蕴的摄影作品,最耐人寻味的是这部作品与德拉克洛瓦的名画《萨丹纳普拉斯之死》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场景设计和寓意上有有着高度相似。可以说,杰夫・沃夫借鉴了《萨丹纳普拉斯之死》的内容和形式,绘画和摄影的结合,这是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将推动艺术的发展。再如,其后的摄影作品《女人像》则借鉴了印象派大师马奈的名画《福列斯・贝热尔酒馆女招待》,其场景设计和寓意上也有着惊人的一致,借鉴了其内容和形式,只是画面中若有所思的女招待被一个站在空荡的摄影棚里的女人所替代了,同时摄影棚的女人与摄影者的眼神交错在一起。杰夫・沃尔用摄影独特的语言将他所在马奈作品中所探索出的东西在作品中展现了出来。

杰夫・沃尔曾在访谈中表示,他认为绘画时代和摄影时代一直是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摄影继续着摄影发明以前绘画所做的事。在这个意义上,摄影一直在模仿绘画。摄影模仿绘画,而且必须如此。因此,杰夫・沃尔的很多灵感来自绘画,“绘画”艺术风格让其摄影作品开出一朵朵因美丽的艺术之花。

电影艺术观念范文2

[关键词] 电影色彩;电影色彩思维;电影色彩艺术意识

 电影色彩从黑白灰到彩色的革命性变化过程,其实就是电影制作人对色彩认识变化及主客观世界真实认识变化的重要反映。广大电影人运用主观感知,使电影具有亦真亦幻的影像空间,为进一步提升电影艺术观赏水平提供了帮助,使电影体现了应有的价值。

一、电影色彩与电影色彩思维

电影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由文字向形象表达迈进了一大步,为人们认识事物、了解电影主题思想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电影色彩的选择在表现手段上直接或间接地再现了电影本身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使电影人的造型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电影色彩思维,是电影导演艺术意识的集中体现,它与电影色彩是相辅相成的。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电影色彩主要以现代电影观念,把视觉、知觉感受和电影主题思想及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融合起来,使色彩按一定规律将电影语言组织起来,确保构图、点线面的光影等听觉、视觉感受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电影语言的整体性,进而使电影语言形成体系,提升电影本身的真正的艺术水平。在电影制作过程中,电影色彩思维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电影制作人的个人经验、知识背景和文化修养等,与电影人对电影色彩的认知和感受有着密切关系。同时,电影如何运用色彩构思电影画面的能力也很重要。

二、电影色彩艺术意识

(一)电影色彩的文化属性

大家知道墨有分五色与五行色的说法,传统电影色彩的优势就在于它们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同时因为色彩的文化传承,电影色彩有其特有的文化特点,在时间和空间无界限的情况下,使电影本身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内容得到了有机的融合,以达到进一步诠释主题思想的效果。充满文化内涵和艺术气息是现代电影海报设计的重要特征,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法。无论是文字图形化还是字体排版及技法等选择方面都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电影人采用特殊的艺术手法重点描写人物形象,通过描写达到以古朔今的目的,而又同时反思历史,更好地展望未来。

(二)电影色彩的艺术属性

传统的黑白片时代,电影画面同样拥有色彩,点线面的结合在光影交织中逐步形成了动画影像,使传统黑白灰的影像完整呈现在大家面前。在传统黑白片的世界里,光影的交织使画面中的事物有了形状和变化,使电影画面形成了固定的色彩感受,观众兴趣不大。色彩的明度、彩度及色相在光线作用下,在一定条件因素的影响下,确定为形体表面上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并由此形成物体整体的位置和方向等。

在一定程度上,形体影响着电影色彩的变化,电影色彩主要以视觉、知觉观察色彩的变化为依据,决定电影色彩的饱和度。传统黑白片时代,电影往往只有一色为背景,在电影画面中,电影人大量采用各种艺术字体及多颜色进行渲染,以达到提高辨别率的目的。如:采用书法字体或变形美术字体,颜色由红、黑、黄等组成。电影色彩的局部性与电影色彩的整体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等量关系,但是不是局部相加等于整体,而应该是在原有色彩基础上的经验表达的结果。不同的色彩在同一空间里同时存在,使整个画面色彩饱满,进一步丰富了电影本身的视觉感受。在现代电影中,色彩是可以被同化、调和及简化的,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与色彩的明度和面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尤其是明度较为接近的颜色更加容易同化,从而形成电影色彩的整体一致性。《秋菊打官司》中秋菊穿着红色棉袄在人群中的出场;《红高粱》中红色轿子、红色太阳、红色高粱、高粱酒被同化,变成了红色;《黄土地》中黄土地与人体肌肤的色彩融为一体,变成了黄土色;《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皇宫的金碧辉煌与宫外夜景中的偏冷的灰蓝色调在面积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英雄》中秦皇宫的黑色被调和,黄色枫林中的曼妙红色身姿却被更加突出。

(三)电影色彩的基本特性

电影艺术的逼真性就是电影的基本特性。电影艺术就是时间与空间结合的“产品”,摄影机通过构图、景别选取等方式在时空上真实、完好地做好记录,同时通过后期制作等手段来逐步完善电影主题思想和中心内容,但是在电影色彩方面,呈现给观众的都是真实和可靠的色彩感受。电影色彩的逼真性和真实性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体现,是理想和情趣的色彩表现,与电影人的思想表达有密切关系。电影色彩的象征意义就在于理想和情趣的表达,它以不同颜色来代表不同主题思想及人物形象,确保电影色彩审美艺术的提升。我们可以假想没有色彩的电影会是什么样的,由此可想而知,色彩对于电影艺术的意义是何其重要,在电影中,色彩被称作为“光影世界”,这些都得益于电影影像的真实性和逼真性,在一定程度也成就了电影的艺术价值。

1964年的《红色沙漠》可以称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导演将空间分成了两种:一种是大自然的空间,被描写成了不饱和的灰暗色;另一种是现代企业的生产,被刷成五颜六色的管道和建筑。本片中,电影制作人大胆运用色彩,使主题人物形象的主观世界异常,充分表现现实生活中的非正常现象。女主人公的生活空间及个人形象被装扮成了五颜六色的景致,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有别于常理的色彩画面,这种色彩渲染的手法,使电影本身的主题思想得到了更好的呈现,使电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三、重构电影色彩艺术意识

电影艺术观念范文3

关键词:建筑;摄影;电影瞬间;艺术

1 电影摄影的关联

摄影艺术指的是运用照相机等摄影器材拍摄对影像记录的过程。电影艺术是运用“视觉暂留”的原比例,通过放映在银幕上产生活动影像,运用技术来表现拍摄内容。在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电影摄影。电影摄影是使用摄像机根据剧情的需要把客观事物运用电影技术记录下来客观事物的过程,一张随着一张连续电影的画面伴着声音和对白,出现了连续画面的错觉。

2 电影建筑学

电影建筑学的概念是创造建筑情境来提高对人感知的影响力的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建筑如何在电影艺术中向观众表现丰富的情境经验的过程。电影建筑学并非只是对物体或者空间外观形式的表现,更是建立在相关联建筑和电影的基础上对人的情感探索和对建筑的情境的探索。电影建筑学也是灵活运用建筑营造情境氛围,带给人丰富内心感受的建筑理念。

一般情况下电影建筑学有两种表达途径――电影建筑和建筑电影。电影建筑的运用在于构筑建筑物对人感受的影响力,并尝试转瞬即逝的时空情境。正是通过这样的艺术手法体现了人的情感和行动上的感触,以此为基础切入到电影建筑学的设计理念中。而建筑电影是运用电影作为媒介表现建筑情境,运用观念艺术的方式重新创造现实环境。由此,我们将电影建筑学的两种表现方式融合为一种关联紧密的思考模式:将现实环境提炼位抽象的情景,通过电影情景融入具有符合主题的建筑物,体现了构建对人感知影响的理念。

3 建筑空间与造型在电影中的艺术表现

在西方的现代史发展中,随着跨学科时代的到来,建筑艺术与媒体影像艺术之间的相互运用越来越多,源自于建筑艺术的属性与公共艺术的关联。媒体影像艺术的不断升级和进步,所涉及的学科背景也很丰富,其中有很多是建立在三维空间上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一个新兴的并具有跨学科背景的“电影建筑学”提出了。由于现代艺术是建立在工业革命的科技进步基础上的,所以有高技术支持的影像艺术与现代建筑出生在相同的时代。建筑美学的基础是建立在空间效果和形体结构上的,而电影艺术的创作形式则建立在图像与时间上的。

最早将电影艺术运用到建筑中的是瑞士建筑师屈米,他学习了苏联导演爱森斯坦的欢太奇理论后把建筑分为了三个系统―空间、事件和运动系统,然而三个系统产生的分裂正好成为了屈米的建筑起点。分裂在产生后反而会形成整体,在复杂的过程中形成了简单而又整体的解决方式。屈米在设计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时成功地将点、线、面这三个抽象元素融入基地里产生变化;然而建筑本身成为了画面的点系列,建筑周边的成排树木、路径和街道成为画面的线系列,建筑周边的音乐广场等大型建筑空间成为了画面的面系列。点、线、面系列中的建筑、路径和音乐广场相互作用,并起到了触发空间、事件和行动的相互作用中。

4 电影为建筑带来的艺术想象空间

电影是视觉艺术,建筑艺术设计也离不开对大众的视觉审美;然而各种风格的建筑在符合电影风格的需求时也会不断作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穿插在电影情节中;建筑艺术设计也在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中寻找了许多新的可能性,电影艺术也逐渐成为了建筑艺术表现的其他传播手段,建筑和电影这两种学科在不断交叉的过程中互相丰富,相互体验并生成新的设计理念。建筑艺术是本质是同时追求审美和实用的相结合。不同时代建筑物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物质和文化水平,同时彰显了当下时代的美学理念和时代特征。电影片段中的建筑物体的时空元素更能体现着电影的时代性的表达。导演在电影的选材中都会首先考虑时代的历史背景,然而建筑环境就成为了电影主题表达的最好证明,在宫廷剧中王室宫殿的建筑物就会大量出现,在青春偶像剧中一些现代城和城市loft也会出现,证明着电影时空背景下产生的故事。科幻电影中出现的各种未来建筑和未来空间元素也为建筑艺术设计带来了更加新鲜的理念和新的可能性。电影艺术与建筑通过时空化在理念上实现了更多的艺术想象空间的融合。

5 电影瞬间还原手法提高对建筑生对艺术的理解

电影自这高技术的发明后到现在成为了独立的艺术学科,电影运用了影像效果反映着这现实的状况,慢慢地形成了影像推论效果,表现了时代特性和空间效果,也在改变着我们的观察方式和实践效果。

运用电影瞬间还原的手法进行建筑摄影课程的教学,可以实现电影艺术与建筑实践关联更加紧密。冯小刚拍摄的电影《非诚勿扰》,画面感非常唯美。其中电影的情感表现也不断地融入建筑物作为背景衬托主题。对于想提高学生对艺术的理解,然而百看不如一试,借鉴电影瞬间的构图与情感表现自己融入摄影艺术中,不仅仅能了解构图,更能提升学生们的艺术情感的理解,在布置空间场景的过程中同时了解演员的情感,慢慢地了解导演的构思,迈入艺术之门。

参考文献:

[1] 王灿.越界的形体与时空――从三部电影看建筑的想象与表达[D].南京艺术学院,2013.

[2] 陈冠峰.电影中的建筑及其与现实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2.

[3] 杨晨.电影建筑学――建筑艺术表达的新探索[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3.

[4] 曹毅梅.世界电衫史概论[M].开封:河南人学出版社,2010.

[5] 马尔丹.M、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电影艺术观念范文4

为什么电影必须借助文学这根拐杖才能不断向前迈进?文学到底能给电影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文学原著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文化资源。曾有世界知名导演谈到过,文学给了导演很多东西,文学表现生活有了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个体生命,导演的所见所感终归是有限的,所以要想深刻了解生活、生命这些复杂多变的命题的真实,文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影视艺术作为时间和空间的综合艺术,本身就包含着文学艺术的因素,中国第五代导演是较为叛逆的一代导演人,他们追求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但他们的电影依然和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很多电影作品也是来源于文学作品。张艺谋曾说:“我一向认为中国电影离不开中国文学。你仔细看中国电影这些年的发展,会发现所有好电影几乎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我们谈到第五代电影的取材和走向,实际上应是文学作品给了我们第一步。我们可以就着文学的母体看它们的走向、它们的发展、它们将来的变化。我们研究中国当代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因为中国电影永远没有离开文学这根拐杖,看中国电影繁荣与否,首先要看中国文学繁荣与否。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②张艺谋是中国的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从“五虎将”时代到“三个火”时代再到“单飞”时代,他都在第五代导演席中稳坐,他的电影艺术的成功与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开掘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他对小说中地域民俗的大量表现、神秘文化想象的开掘,都是他的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

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是有区别的,但也是相通的,从审美上来说都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及对美好人性的呼唤,从形式上来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文学因素也都存在。文学是电影的拐杖,不单是向电影艺术家提供故事框架,更重要的是向其提供艺术创作的灵感。这就需要电影艺术家能用灵魂与作品对话,就像曾经有诗人说的那样,诗人需要听懂花的声音,电影艺术家要把文学看做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一种艺术化了的认知方式。对于诗人而言,要认识世界,要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情,无疑灵感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但诗情不能凭空产生,需要客观对应物。同理,对于电影艺术家而言,文学作品就是诗人的“诗情之源”。张艺谋曾经尝试着自己编写自己的剧本,但却不够成功。对此他也坦言,如果让导演们自己去写作,他认为他们还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因为他们的生活积淀不够,所以不能写出比较深刻的东西。我们几乎可以为张艺谋的每一部电影找到来源。他自己也曾经解释说他喜欢在空余时间看杂志、看小说,其实是想找点什么。他要找的不仅仅是值得一拍的故事内容,也是在找让他眼前一亮、无法克制创作的启迪、灵感。从文学原著中寻求灵感不仅是张艺谋一个导演的经验之谈,很多优秀的导演能创作出经典作品来都是文学原著的力量和作用。文学历史悠久,它是人类对世界探索的另外一种方式,是生活之外的生存空间。在这源于生活又异于生活的空间中,影视艺术家们可以体会到一种别样的审美视角、审美眼光。另外,作家尤其是思想深刻的作家长期的创作经验的积累,使得他们在揭示人性的深度、描写时代社会的复杂性、判断国家民族命运等诸多方面,比一般的影视艺术家都要更成熟一些。因此,诸多导演都会把文学作品作为自己电影作品的首选,最优秀的导演选取最优秀的文学作品,这种强强联合的趋势使中国的电影艺术得到了不少赞誉。文学的思潮、观念、风格乃至技巧的引入,文学的一整套反映生活、表达生活的方法的运用,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营养。在我国新时期后,不仅大量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文学的叙事方式、结构方式甚至文学的思潮、技巧等都被电影艺术所借鉴,推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艾•菲兹利埃指出:“我们应该看到,文学除了能够为电影化的移植提供作品之外,它能够为真正的银屏创作提供丰富多样的风格和形式:神话和传奇、主题、情境、体裁风格、美学观念,尤其是语言风格、人物心理和读者心理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因此,归根结底应把两种语言之间有益的关系这一方面放到共同的美学和文化背景中考察。”③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学姻缘关系的基础就是二者有着共同的美学和共同的文化背景,这样,中国的电影艺术就会把中国文学的创作、发展自觉地作为自己的参照物,紧跟在文学的身后以追赶社会与文学的潮流,同时也发展壮大自身,另外,中国的文学中所蕴涵的民族传统也极具吸引力,它会对电影艺术的文学特征的表现产生强大的影响。

因为自身历史久远,中国文学包孕的民族传统较之中国电影要丰富和厚重得多,在文学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历代的文学创作者不断进行传递和积累,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因此,中国电影不可能脱离开中国文学来显示自己的文学特征。文学的传统已沉淀为民族文化的表现,即便艺术形式发生变化,但核心的民族传统必定会表现出来,这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组成要素。诸如意境营造等多种文学的表现技巧都已被影视艺术家运用到了影视作品中来。电影虽然是舶来品,但是它成长在中国的土地上,就必然会结出中国化的“果实”。“意境”是中国特色的审美范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国艺术的至高追求,中国影视艺术家对意境美的追求不仅强化了电影的民族、本土特色,也提升了中国电影的艺术水准。在张艺谋的《红高粱》中,那一片片旺盛生长随风摆动的红高粱的出现,引起观众无限的遐想与思考,那是对生命力的礼赞之歌;电影《林则徐》有一个场景是江畔送别,导演为了营造诗的意境,让主人公远眺江流,只见江水与帆影,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展现了林则徐与邓廷祯的惜别之情。中国电影向中国文学学习了对意境的营造,展现了中国美学的思想境界,这只是文学表现技巧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先声夺人的运用在电影中的运用也相当广泛。在《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方式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后来张爱玲在《金锁记》中也沿用这一方法写出了主人公曹七巧的出场。中国电影也从文学中引入了这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技巧,在《老兵新传》中,大家正在讨论谁到北大荒工作时,镜头中没有人物出现,而先是一声“我去”的声音,然后屏幕上才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观众对老战士的认识是由声及形。在《幸福时光》中,影片开篇是一男一女关于结婚事情的讨论,直到男声说喜欢胖的、不喜欢瘦的女人时,镜头前才开始出现了一男与一胖女。中国电影能够形成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它对文学的审美传统及表现技巧的借鉴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有了文学这块土壤,中国电影这个年轻的舶来品,才能在中国开花结果,成为国际影坛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由上可见,文学在电影电视的发展中真的是功不可没,正如导演C•格拉西莫夫所说的:“文学是一切艺术中间具有最大容量和最高智慧的艺术。正是这些主要方面使得文学在一切精神财富中间按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而言,具有不可动摇的位置。”

作者:董敏 单位:唐山学院

电影艺术观念范文5

[关键词] 音乐电影;电影艺术;发展前景;电影营销

一、音乐电影概述

(一)音乐电影的产生

由于早期的电影并没有声音出现,所以早期的电影很难令观众长时间地坐在剧院里面欣赏画面,于是一些大型的剧院纷纷请来一些有名气的演奏乐队,在播放电影的时候配合电影内容,为观众献上与之相配的精彩演奏。严格地说来,从默片时代开始,电影艺术与音乐艺术就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联。直到1926年8月6日,世界第一部有声短片《唐•璜》在美国上映,世界第一部有声电影正式问世。其中使用了一种被称作“维他风”的唱片伴音系统,但这部影片中的声音还只限于一些音乐。

(二)音乐电影的概念、定义

音乐电影是以音乐为题材的一种电影艺术形式,是目前为止出现的一种新的音乐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音乐电影的组成是由普通电影和Music Video糅合而成的新的音乐电影表现形式。一般会以一个单一的故事为中心,创作出指定主题音乐和其他辅助音乐的片段,再按照电影拍摄的逻辑顺序将音乐作为主要叙事手法制作而成的短片。但听电影原声唱片,又跟看电影是什么关系呢?有人会因为音乐而喜欢上一部电影;有人也会因为喜欢上一部电影而四处寻找这部电影的配乐。由此看来,音乐电影的定义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必须有一个完整、独立、具备戏剧冲突的故事情节,其特点是音乐电影与音乐短片、情节MV等区分开的重要之处。

2.影片长度较短,这是新类型音乐电影与传统歌舞片的重要区分特点。音乐电影一般在10~20分钟左右,远远短于传统电影90分钟的分割线。

3.以音乐为题材,电影中穿插专门以音乐为主题的电影。

(三)音乐与电影艺术的完美结合

电影不仅在过去的世界中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念,被称为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外,对现在和将来的世界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电影被誉为是声、光、影艺术的完美结合。然而“光与影”都只是体现在技术层面对电影作出的贡献,只有音乐这种世界通用的语言,是在艺术上完美地与电影结合在了一起。音乐与电影两者有机地结合,利用视听的触动,使人们更完美地表现自己心底的思想感情。音乐用不同情感不同音调来营造与影片贴切的气氛,并能诉述一些心底无法表达的纠缠,还能传递心灵感受,用音乐突出某种动作与动态,恰当的音乐让观众对于影片的情感能更直观地理解。有了音乐的加入,不但提高了电影艺术的品味,也使视听艺术更加丰富,本来静态的画面借助动态的持续不断的音乐形式达到了完美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二、音乐电影与普通电影的区别

(一)主流电影的分支――音乐电影

作为主流电影的一个分支,音乐电影并不像其他类型片一样容易融入大众的视野。严格地讲,音乐电影应该算是新媒体电影的其中一个流派。

素有“暴力美”之称的著名导演吴宇森捧红尼古拉斯凯奇的电影《变脸》(又译夺命双雄)中,一名男童戴着耳机,子弹在他身边飞舞,柔美的音乐响起,这一镜头堪称暴力美学的典范。

Nino Rota现在的至高声誉不仅仅是因为他曾为《教父》谱写了令人动容的音乐,更是对他在电影配乐界至高无上地位的真实评价。他在早年进军好莱坞之前,在意大利电影界的地位就已经非同一般了(11岁就写了第一部宗教剧配乐),后来为19部费里尼电影担任了配乐,被后者称为“就像是上帝派来帮我完成电影的人”。1968年,由他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电影配乐原声带正式发行上市,创下了300万美元以上的收益,也使得电影原声带成为风靡唱片市场上的一种赚钱的重要手段。

对于《我的父亲母亲》来说背景音乐的烘托也起到了很大的渲染作用。伴着悠扬的曲调和电影情节,“奔跑”在整个影片中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从初见的兴奋,到追恋人的急迫,再到雪野中的焦急,到最后通向幸福的奔跑。每一次奔跑的姿势都各自不同,心情也会随着当时的心境起伏变化,同时传递的一个相同的主题,就是爱情。音乐的与奔跑节奏配合的极为巧妙,让观看者的血液也随之沸腾。

(二)音乐电影与其他类型片的区别

我们可以将音乐电影看做是歌舞片的精简版。然而并不是所有类型影片都适合改变成音乐电影这种电影形式的。受制于影片长度,如功夫片、警匪片、故事片这种需要铺垫的影片并不适合新媒体电影去追赶未来电影的发展潮流。音乐电影相对来说更加独立,它不再是故事为单一主线,音乐烘托情节,而是把二者真正地结合在一起的新形态艺术。这也是音乐电影与其他类型片最大的差别所在。

(三)音乐电影的优势

音乐电影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营销发行渠道具有多样性。从中国媒体经济的发展水平来看,整个经济模式是一个缺乏规范法律体系的领域,电影营销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其中的一个表征。音乐电影中,音乐与电影没有上下级关系,两种艺术相辅相成,是互为依托存在的。所以在后期的宣传攻势中,电影故事可以增大音乐发行方的力量,而影片本身又以音乐元素为卖点,进行交互式宣传,截取影片片段与音乐的结合运用在宣传中,吸引人的注意。在现代电影声音创作观念和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中国的电影声音正在构建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创作体系,使得当下中国的文化语境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态势给电影艺术产业领域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电影声音创作在此氛围中形成了独有的本土特征与发展趋势,并立足国际舞台。中国电影声音的学术研究仍落后于中国电影的其他专业领域。因此当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和制作领域渐次地在一般人的眼光中从事业性领域转变成了商业性和产业性并重的领域以来,认真研判、梳理、考量每年的中国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状况,并思考中国电影声音将朝着怎样的方向继续发展,不仅是电影声音工作者和研究者的责任,亦可为下一个电影发展周期的总体策划和酝酿、为进一步地提高中国电影声音艺术的创作质量水平、为中国电影走向全球并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语境下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铺设出一条基本之路。

三、音乐电影的发展前景展望

(一)音乐电影的历史

音乐电影的演进过程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在音乐电影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时期都展现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每个时期社会风气也构成音乐电影本身的延续。以下将以时间的先后来简述电影音乐的发展过程与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1.默片时代追溯电影音乐的历史

1895年在巴黎的卡普辛大道餐厅,卢米埃兄弟放映了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商业片,放映的同时还邀请了钢琴家做现场的伴奏,所演奏曲目均是通俗的音乐,这次音乐与电影的交汇就证明了两者有一个切入点与结合处。

1912年,温克勒出版了名为《音乐指示谱》的乐谱合集,专门为当时放映电影的现场来使用,得到大众的好评。

1913年各家出版商开始将音乐的类型分门别类应用于适用的情节中,其中以《动画音乐集》最为有名。

第一位正式将音乐引进电影中的是电影之父葛里菲斯,他创作的《国家的诞生》影片,首次与音乐家布瑞尔创作的美国歌谣完整结合,这是电影音乐的一大转折点。

在默片时代电影音乐总谱已经出现,作曲者事先编谱完毕后在电影放映时由交响乐团或室内管弦乐团现场演奏。最著名的是默片大师卓别林从1918年起为自己的电影创作的音乐,除了写曲之外,他还身兼提琴手、钢琴师与管风琴师等。

2.起飞时期的电影音乐史

1927年对于电影史的发展是关键的一年,因为影像与声音结合的技术渐趋成熟,使得有声电影正式崛起,观众终于能在听到音乐的同时听到演员们的声音了。

有声电影制片商对电影音乐开始关注,以音乐注入电影中的方式来建立公司电影的形象,同时也尝试其他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以达到更成熟的电影音乐语言。1927年的《爵士歌手》是第一部片中主角能开口说话的有声电影,此后不到三年,声音的出现让电影表演更具生命力,有声电影自此席卷了整个影坛,成为主流。

(二)今天的音乐电影

今天的音乐电影以音乐与形态表演被人们接受,并形成一套完整独立的叙事的美学体系。音乐是可以独立存在的,而电影却无法不在音乐中体现情绪的升级,这就是音乐电影的显著特征。音乐电影也可以叫做音乐故事片,从理论上讲音乐电影是一种集音乐、电影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其诞生之日起,已经涌现出很多优秀的音乐电影:《音乐之声》《歌舞青春》《摇滚青春》《歌剧魅影》《海上钢琴师》。现今电影音乐改变了以前电影必须是用形体方式构成的传统观念,与电影中的对话、场景等结合,形成了新的整体叙事的表现形式,有时音乐与语言结合,有时音乐和音响效果结合,有时与两者都结合来恰如其分地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

(三)音乐电影的未来

电影音乐的重要性与将来的发展是一个空间巨大的未来电影行市,各种新创意、新体裁、新风格的音乐电影会不断涌现。随着电影思想的多样化和大众眼光需求的多样化,音乐电影将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认可,不久的将来,在电影市场会占有不可估计的广阔市场。

四、结 语

电影音乐最常用的手法是根据影片的主题思想或主要人物的性格创作一个(或几个)富有表现力的音乐主题。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其他音乐作为陪衬、对比和补充,但并非惟一的手法,它随着情节进展而重复(或变奏、发展),成为贯串发展的主体。这种主题称为主导主题或主导旋律。当代西方也出现了许多不用主导旋律的电影音乐,仍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音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多元化时期,电影已有几百年历史,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音乐已成为这门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形式的多样性与独特的艺术性已渐渐被大众所了解和接纳,从只有形体表演的无声电影到配音配乐电影艺术、从单纯的语音表达到丰富的形体展示,到现在以音乐带动电影情绪的发展,音乐电影已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门类被提出,推动并加速各行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狄其安.电影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 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电影艺术观念范文6

近年来学界反复讨论中国电影体制改革转型的问题,认为中国电影由倚重于艺术价值的表达,走上市场化的生产道路,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也是对电影艺术的尊重[2]。这种观念当然是不错的,特别是在消费文化语境下,电影工业作为整个社会大生产链条中的一环,其机器复制的生产特征,以及物质性的消费模式与其他艺术门类都有相当大的距离,比如声光电效果的视觉刺激显然不如文字阅读带给人的思想震撼。从这个意义上讲,强调市场因素与票房观念是顺应电影的工业生产特征与消费模式的,是应当提倡的。但是在另一个方面,片面追求票房也可能导致电影艺术内涵的缺失,会牺牲电影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如何做出积极而又理性的选择,既能推动中国电影全面健康发展,又能够使观众充分感知电影艺术魅力的选择,这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每一个关注、重视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人,都应该对此进行认真分析、深度思考。

一、艺术电影:市场在何方

艺术电影打上了作者独特心灵世界的烙印,呈现出他们对于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对于知识分子自我的良心拷问,有些思考能够上升宇宙、历史的层面,表现出鲜明的形而上学色彩。但是艺术电影的思想价值未必能够转化为商业卖点,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点:

1、不惹人“感冒”的主题

艺术电影的主题,大多是反思当代人的生存境遇,牵涉到灰暗沉重的人生话题。总体来说,近年来的艺术电影呈现出较为统一的价值取向:立足于贫富分化、社会分层日益剧烈的当代社会,以底层人物为基本关注点,呈现社会现实的无奈与沉重,反思现代化进程中思想道德的巨变,以及社会底层伦理与主流价值观的断裂。虽说生命原生态的是艺术创作必不可少的来源,但是过多集中于社会阴暗面往往会造成情感的压抑与焦虑,不但未能写出底层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给予他们的存在以完整性的审美关照,反而会给观众的观影带来了心理上的压抑。电影成了电影作者表达自我的载体,其本身固有的娱乐功能基本被冲淡、被忽视,这是造成观众弃艺术而偷商业电影的重要原因。

2、个人化带来的晦涩

艺术电影往往采用个人化的故事叙事和影像表达方式,作为凸显作者艺术个性的基本手段,这种个人化影像表达与叙述方式在艺术电影中并不陌生。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打乱了时空顺序的团块结构组建起一个时代性的政治寓言,《绿茶》独特的个性音乐和快速的中近景镜头切换,以及艺术电影中普遍存在的频闪、晃动、拼盘式的镜像偏爱等……这种个人化的表达虽然是导演们在实践与思考中对自我认定的艺术之路的延伸和拓展,但任何思考和行动都应该建立在观众可以理解、愿意接受的基础上,否则便无意义。但导演们恰恰忽视了观众的审美趣味,将自己的兴趣凌驾于作品之上,这不能不说是《太阳照常升起》、《绿茶》等票房惨败的原因所在。

二、商业电影:好看不动人

尽管票房喜人,尽管根据营销需求配置的商业美学元素在市场上一路凯歌,大卖特卖,但商业电影中暴露的问题却使他不断地被人们诟病。故事编织上的苍白、人物塑造上的概念化符号化、情感的缺席和价值判断上的混乱,都是令观众在买票进影院“边看边骂,边骂边看”的缘由。

1、艺术元素的市场配置

商业电影中的情节、场景、人物大多不仅是因为“美”的需要而设置的,往往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市场的需要而配置的。这种模式,与其说是一种艺术智慧,不如说是一种商业智慧,其内在逻辑是受市场所引导的。例如,一些电影导演选择演员并不是选择最合适的,而是选择最被市场所认可的,尽管这些演员被配置在一起,可能会南腔北调,风格不协调,但影片这样做的目的主要不是追求艺术的完整性,而是在追捧市场的覆盖率。同理,影片中的场面、人物、动作,还有以上所说的演员的选择,其实都是为了迁就市场而“被迫”选择的结果。在这种票房(市场认可)决定一切的背景中,电影的艺术美学当然要让位于所谓的“商业美学”了。

当下商业电影生产受到市场逻辑的支配,有三个突出特征:一是编织离奇化的故事情节,迎合所谓现代观众的猎奇心理,媚俗倾向十分严重。二是类型化的叙事手法,根据市场卖点批量生产类型剧,比如情人与情敌,逆境与顺境关系是固定的。三是往往从人物造型、服装与情节上织进一些所谓的现代质素,甚至误把通俗当庸俗,甚至节外生枝,兜售噱头,不仅亵渎了电影的文化价值与大众审美情感,而且事实上也会妨碍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获得。

2、视觉奇观与思想缺席

退一步来说,就算是为市场配置艺术,真正的艺术,即便是过多迎合市场的艺术,带给人们的绝不仅仅是艳丽、奇观、暴力、性、廉价的煽情。其中多少应该包含一些能够让人同仇敌忾,能够让相濡以沫,能够让人惺惺相惜的美好情感。目前中国的大部分商业电影在价值观上过于世俗,而主旋律电影则过于高调,缺乏一种能够让大家共享的主流价值情感的构建和传达。因此,这些影片最多只是好看的电影,但绝不可能成为动人的电影。近年来,许多商业电影之所以得不到观众的认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即在于思想文化意味的缺失,主要体现为思考浅薄、想象贫弱、题材雷同、内容兑水、趣味庸俗、过度迁就于商业卖点等。从这点来说,高票房的商业电影,缺少的恰恰是一种人性的价值,所以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撼动人心。而回想过去和现在那些所有的电影经典,其最令人难忘的不仅是其中的故事、人物、场面、动作,更是其中体现的爱情、尊严、责任、勇气、正义等人类崇高的精神情感。

三、中国电影的突围

1、培育中国艺术电影推介机制

中国的电影需要逐渐重视“培育推介机制”的作用,这里提到的“推介”是指推荐加上介绍,既有结果,又侧重于介绍的过程,是将电影作品全面向外宣传介绍推广,使更多人深入了解的过程。

大部分中国电影作品,尤其是艺术电影,在市场之外缺少培育推介机制,这样一种机制不仅是要让观众看到一些被商业电影、高票房电影淹没的艺术电影中所具有的艺术内涵和情感力量,他更要让电影艺术创作者看到自己作品中的艺术价值所在,并让他们知道这种艺术价值同票房、市场的关系。国外大量的电影节、主题影展还有艺术影院,所起到的正是这样的作用。中国由于国情所限,电影节相对较少,而艺术影院也无法形成气候。目前,北京只有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在艰难地维持着艺术电影的放映。

从产业规律上来说,电影作者在一定意义上除了提供给市场更多的艺术产品之外,他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电影艺术美学创造更多新鲜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往往市场宽容度很小,观众的辨识度也差,他们需要有专业的渠道和方式来培育,而不仅仅是受市场检查那么简单。

电影艺术工作者都有着不同的艺术创作方法和美学观念,如何保持创作者对自身创作的美学自觉,同时又让观众看到、理解这些电影在艺术与情感表达方式上的新的突破,这就需要依靠独立于市场之外的培育推介机制,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了。

2、提升创作质量,提高文化品格

“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是让中国电影生机勃勃的根本之法,“创作更多受群众喜爱的影视精品”是中国电影未来追求的终极目标。[3]

毋庸置疑,思想与精神的存在,才使电影艺术具有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由于思想与精神建立在价值层面上,中国电影人的影视创作一定要坚守价值追求,提升思想高度,自觉传播先进文化,让电影作品中饱含思想的穿透力和影响力。

在创作领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尊重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进一步激发国产电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必须着重强调,电影创作不是一次简单的市场行为,每一部影片都是一次重要的价值输出,有着独特的文化贡献。为此,不能单纯地以影片创作数量为追求,以制片成本大小为标准,以明星、猎奇、炒作为包装,以血腥、暴力、低俗、恶搞为卖点;要下大力气推出一批真正能够经得起市场考验、经得起观众评价、经得起专业衡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优秀电影作品,从整体上扭转国产影片“叫座不叫好”“赢得票房不能赢得口碑”的创作局面,从作品源头来培养观众和国产电影的紧密关系,让国产影片赢得中国观众的真诚热爱和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