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用风险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信用风险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信用风险管理

关于信用风险管理范文1

【关键词】 会计信息;失真;客户信用;风险管理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分析

实务中,发现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普遍,集中表现为:第一,大多数企业主要会计要素核算存在偏差,虚盈实亏、虚亏实盈、违规设置账外账,部分企业出入悬殊;第二,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白条抵现金、财务管理混乱、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提前确认收入、粉饰报表,帐帐、帐实不符;第三,会计师事务所仍存在审计程序不完整、对重要审计事项关注不够、出具的审计报告类型不恰当等问题;第四,部分企业违法违纪行为性质严重。具体分述如下:

(一)资产失真

1.从应收帐款等项目来看。一些企业将应收帐款长期挂帐,使购销双方彼此渔利;或将坏帐损失不做处理,有意制造潜亏;或转移制造费用作其他应收款挂帐;或虚列待摊费用以调节当年费用等。

2.存货核算失真。存货是企业为销售和耗用而存储的各种物质,其经常不断地耗用(或销售)、重置,具有鲜明的流动性而被划入流动资产范畴。一些企业材料盘存盈亏,不作转帐处理;或毁损材料不报损,造成虚盈实亏;或将材料假出库以虚列成本费用;或对尚未收到发票帐单的入库材料不作估价入帐。

3.应摊未摊费用挂帐现象。不少企业没有按《会计准则》规定核算待摊费用,而是把待摊费用作为当期损益的调节器,经营好时多摊一些,经营差时则少摊一些或者完全不摊,随意性很大。尤其是一些经营比较困难的企业,经营者出于业绩考虑,待摊费用长期挂帐不作摊销。

4.固定资产核算失真。主要表现为企业不按规定计提折旧 ,比如对未使用的固定资产仍提取折旧,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当月计提折旧,停用的固定资产当月未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仍提取折旧;另有一些企业对固定资产清理收益不按营业外收入记帐,以调减当年利润等。

(二)负债失真

目前一些企业将应收帐款长期挂帐;或拖欠货款从中获利;还表现为企业虚计预提费用,以调剂成本费用;另有一些企业又把发生的应付帐款不入帐,造成企业财务状况不实。从利息和税金项目看:一方面虚计短期借款利息以调节期间费用,调整利润;另一方面在销售产品过程中,采取隐瞒销售收入、转卖销售退回产品、购销双方直接交换产品等手段,达到偷漏税金的目的。

(三)利润失真

凡是不属于真实利润的帐面利润,均属于虚拟利润,或称其为“纸上利润”。从收入的角度看,一些企业将预收帐款提前转作营业收入,以调增本年利润;或以虚设客户、白条出库等方式调增营业收入;还有一些企业将已实现的销售不作销售收入处理;或将应列入当期的收入挂在“预收帐款”、“其他应付款”等帐户上待结转下年;或延期核算销售收入。从成本费用角度看:一些企业擅自超出财务制度规定的标准,扩大费用开支数额,把应由个人承担的支出转由企业承担,虚增成本数额,以调节利润;还有一些企业将发生的期间费用转做待摊费用以调减当年利润。

(四)资本失真

投资人的权益,数额上等于总资产与总负债的差额,会计上也称为净资产,表明投资人对净资产拥有的权益。由于资本失真的原因,使得投资人权益不清,在所有权与经营分离的情形下,若此类现象不能及时制止而任其发展下去,企业能否实现持续经营令人担优。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产权不明晰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

(1)产权缺少明确归属。近年来,由于为社会管理者和国有企业所有者的职能分开,国家对企业的监督职能大大削弱,新的国有产权的代表机构又尚未完全建立,产权虚置问题自然显得比较突出,企业的会计信息得不到有效监督,必然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2)产权界定不明确。产权界定不明确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理由有二:一是产权界定不明确,将会使部分产权置于公共领域,形成所谓“公共产品”,为谋求公共产品产权利益的企业往往扭曲会计信息。二是产权界定是确定会计信息监督权限的前提,产权与监督权如不对等就无法有效地实施会计监督。

2.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财会制度不健全,导致帐实不符。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混乱,形成有帐无实物,有物无帐,或往来帐项清理不及时,形成大量呆坏帐;有些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会计人员执行的内部监督职能形同“虚设”。

3.企业主观部门和一些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干预。表现为夸大政绩或出于某种特殊目的而不考虑企业实际及所面临的市场状况,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给企业硬性下达各项经济指标,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和诱发了企业弄虚作假,人为调节会计信息的行为,使企业会计报表反映虚盈虚亏,以便满足有关部门的考核。

4.部分企业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如有会计人员不能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坚持依法办事;有的会计人员对领导伪造、篡改会计数据敢怒不敢言,对会计工作缺乏信心,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5.“本位”思想作祟,假帐真作与真帐假作。某些企业领导将小集体甚至个人利益和意志强加于会计制度、政策法规及国家利益之上,通过调整会计科目、虚列往来帐或转移收入等手段,假帐真算或真帐假算,以便对政府及主管部门邀功请赏,或满足银行贷款所需条件,或达到偷漏国家税费之目的,严重者则采取对内对外两套或三套帐的作法。

6.制度不健全,监督职能弱化。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起步阶段,一些经济法规和财务制度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与之相适应及配套的相关法规和制度实施却往往滞后于现实需要,形成制度的“空当”,导致有空隙可钻。

三、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产生的信用风险

1.会计信息失真造成信用缺失,金融秩序混乱,使金融运行中的无效成本加大,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加剧,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基础。

2.会计信息失真对货币政策、信贷原则造成冲击,严重影响了决策者的正确决策,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导致信贷等授信投放不能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央行的政策执行,破坏了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助长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银行与银行之间的不公平竞争。

3.会计信息失真对银行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逃废银行债务 。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很多,但客户信用风险是授信业务最一般、最主要的风险,会计信息失真是造成客户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企业借分立、联营、股改、投资、合资、合作之机绕开银行,利用虚假会计账簿、报表将银行授信形成的有效资产转移给新的公司,采取“金蝉脱壳”的方式将债务、包袱甩给老企业,或另一个空壳公司,从法律手续上使银行的债权失效、脱保。

四、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产生客户信用风险的治理对策及建议

1.解决产权问题,加大有效监督力度

一是,应明确产权关系,划小共有产权范围,缩减层级,变过去由政府委托管理为产权人直接委托人管理,产权人对人有直接任免权力,硬化产权人的监督作用。在明确了产权关系的同时,应建立和完善人(经理人)市场,对于不称职的人实行市场禁入制度,使人必须忠实地完成其职责,克服人行为失控及操纵行为。

二是,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府要在法制约束范围内行使宏观调节、制定产业政策、维护经济和信用政策等职责,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会计行为,改变目前企业财务会计行为和利益体现上对政府的盲目被动状态,增加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三是,财政、税务、审计等政府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维护国家财经法规的严肃性,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在处罚上决不能手软。

四是,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全面推行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计签证制度,未经审计签证的报表不具法律效力,以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

2.强调企业法人对会计报告的法律责任。新修订的《会计法》针对多年来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强调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要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和控制在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下会计信息的残缺生成现象。

3.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建立“高效、精简、统一”的报表体系。利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落后的报表收集方式,建立一套“高效、精简、统一”的报表体系,改变过去会计信息传输过程中多套报表并存、多头布置、多头管理的局面,按照“统一设计、口径一致、集中布置、一表多用、数据共享“的原则,规范和统一会计报表体系,增强报表的适应性和兼容性,为加强会计报表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打下基础。

4.建立科学的会计人才评价、选拔和培养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应挑选一些政治水平高、业务能力强、专业对口的骨干力量从事财会工作,并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逐步建立会计人员业绩考核、奖励、评价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会计人才成长,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由于会计知识更新快,会计工作政策性强,还要实行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学习,使其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的需要。

关于信用风险管理范文2

关键词:利率互换 风险定价 信用风险

近期,我国金融市场上信用风险暴露呈抬头趋势,2013年末,“诚至金开1号”信托计划出现兑付危机,30亿元本金安全受到威胁。此风波虽已暂告平息,但非标产品中类似的“定时炸弹”已成为高悬于金融市场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4年3月4日,上海超日太阳能公司公告称“11超日债”原定8980亿元的利息仅能支付400万元,从而成为国内首例违约的债券。一时间,信用风险向债券市场传染的可能性引发广泛的忧虑。

在当前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市场尚不够成熟的背景下,我国债券市场有效防范风险的有效之举是灵活运用现有的金融市场产品。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利率互换(Interest Rate Swap,IRS)是发展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工具,创新性地运用该产品可以激励投资者充分发掘与信用风险有关的信息,强化风险的价格发现,实现信用风险的市场化分担。

理论基础

信息经济学研究发现,在现实的不完全信息条件之下,信息成本与经济周期波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Mankiw和Reis(2010)指出,信息成本包括获取信息的成本、吸收信息的成本和处理信息的成本。由于信息有成本,人们会根据成本最小化的原则来确定信息获取率或信息到达率。人们并不总是基于最新的信息做出决策(粘性信息),或由于信息处理能力不足而放弃某些信息(理性无知)。这些摩擦因素造成经济在面对冲击时难以快速恢复到均衡状态(Mankiw和Reis,2002;Sims,2003)。因此,更有效的信息获取手段对于平滑经济波动也具有积极意义。

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金融市场上,信息成本对冲击的放大作用更加明显。大量研究显示,当经济景气走弱时,金融市场上的信用风险将呈上升趋势。而且,根据Merton模型(Merton,1974;Vasicek,2002),投资者持有公司债券相当于向公司所有者售出一个看跌期权(Put),当公司价值下降到某个与债务水平相关的门槛值以下时,公司所有者将违约。因此,当经济景气走低时,公司价值下降会造成信用风险趋势性上升。Mishkin(1990)指出,当金融市场出现恐慌时,中介机构成本上升,投资水平下降,经济活动进一步萎缩。

为降低信息成本对经济运行的摩擦作用,价格体系,特别是金融市场价格体系,对信息的传递作用受到了理论界的重视。2002年,美国开发出了宏观经济衍生品(Macroeconomic Derivatives),对重要宏观变量的未来预测值进行交易。Gurkaynak和Wolfers(2006)根据2002年到2005年的数据分析了宏观经济衍生品的运行情况。他们认为,根据衍生品价格预测未来宏观经济变量走势所获得的结果,与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所得结果基本一致,但前者准确度更高。Ohl(2014)进一步指出,私人信息可以通过均衡价格体系进行传递,这可以降低信息获取的成本,使经济波动更加平缓。

由以上理论研究可知,在当前信用风险概率上升的背景下,通过发展金融衍生品实现风险信息的有效发掘和传递,是维护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稳健运行的重要途径。

既有风险防范体系面临新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已经建立了较为健全的风险防范体系。特别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构建了以自律管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框架,不仅对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信息披露制定了具体规定,而且通过信用评级追踪和后续管理,不断规范发行人信息的持续披露。

然而,在经济增速换挡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的叠加阶段,信用事件的分散爆发使收集风险信息的成本急剧上升,这使既有风险防范体系面临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景气下行,易造成信用事件多发

近期的“11超日债”、“诚至金开1号”和“吉信松花江77号”等信用事件均发生在景气下行且杠杆率普遍偏高的行业。这些行业中的部分企业由于经营现金流减少、难以覆盖债务本息支出,因而信用风险明显增加。在此背景下,既有风险防范体系的集中监管主体和自律管理主体由于资源有限,将难以覆盖整个市场上存在隐患的融资主体。

(二)企业资金周转空间系统性减小

受多种因素影响,近期债券市场资金面整体偏紧,债券收益率处于高位。此外,近两年地方政府债务和信托产品均处于偿还高峰期,市场上资金周转需求强烈,企业以再融资偿还债务的压力明显放大。因此,陷入偿债困难的融资主体,已经越来越难以通过再融资腾挪空间。在此情况下,需重点监控的行业或企业可能在短期内快速增加,超出既有风险防范体系可重点管理的半径

(三)信用风险的隐蔽性提高,发掘信息的成本上升

现阶段,我国某些非标产品的结构设计存在结构复杂、委托链长、透明度低等缺陷。一些银行将理财资金外包给非银行机构管理,其究竟属于银行代销产品,还是通道业务,本身就存在比较大的争议。这使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存在模糊性,容易引发市场忧虑。另外,由于资金周转的难度增加,陷入支付困难的企业也有可能去掩盖其困境。在11超日债事件中,超日公司2012年三季报仍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3%、净利润同比增长39.13%。但一个月后公司即宣告停牌。而且在该信用事件爆发前,融资主体还存在隐瞒债务的倾向。这些因素都会推高发掘风险信息的成本,使信息成本超出集中管理主体所能承担的范围。

由于与风险相关的信息成本显著上升,债券市场急需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促使大量交易者去充分发掘私人信息,并使拥有私人信息的交易者通过揭示风险获利,应鼓励将私人信息变成公开信息,从而分担集中管理主体发掘信息的成本。

IRS的交易结构及功能特点

(一)IRS的基本交易结构

利率互换也称利率掉期,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名义本金交换利息额的金融合约。本币利率互换交易1一般分为“固定对浮动利率互换”和“浮动对浮动利率互换”。

在固定对浮动利率互换中,交易一方(固定支付方)在合约期间,同意付给另一方按固定利率(协议利率)计算的现金流,交易另一方(浮动支付方)则同意回付按某个浮动参考利率计算的现金流。比如,固定支付方按固定利率计算利息,定期支付给浮动支付方。浮动支付方按Shibor利率加减一定利差计算利息,定期支付给固定支付方,交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固定对浮动的利率互换

在浮动对浮动利率互换中,交易双方分别按照不同的参考利率计算现金流,相互进行支付。比如,交易一方按回购定盘利率为参考利率计算利息,交易另一方按Shibor利率加减一定利差计算利息,双方定期相互支付,交易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浮动对浮动的利率互换

(二)IRS的三大功能

1.降低融资成本功能

出于各种原因,交易者在不同债务融资形式中的融资利率不同,存在着相对的比较优势,利率互换可以使这种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当交易双方都需要借入相当于互换本金的债务时,可以通过互换交易使总的负债成本降低。

如X企业可以按3%的固定利率借入资金,也可以按Shibor加1%的浮动利率借入资金;Y企业可以按4%的固定利率借入资金,也可以按Shibor加3%的浮动利率借入资金。那么Y在借入固定利率债务方面存在比较优势。如果双方进行一笔利率互换交易,由X借入浮动利率债务,而Y借入固定利率债务,则双方的总负债成本就能够下降。

2.资产负债管理功能

利率互换本质上是风险敞口的互换。由于利率互换可以实现固定利率债务敞口与浮动利率债务敞口的交换,因而可以成为交易者改变负债敞口以匹配资产的有效工具。

3.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功能

IRS可以让对风险判断更准确的一方通过交易获利。如在固定对浮动的利率互换中,固定支付方认为其持有的某固息债券的收益率可能上升,形成损失。那么,他可以选择一个浮动支付对手签署互换协议,协议本金与债券本金等值,协议利率等于债券利率。这样他可以将自己持有债券的风险敞口转移给浮动支付方,自己则承担参考利率波动的风险。如果其预测正确,则可在交易中获利。在浮动对浮动的利率互换交易中,交易双方基于各自的预测交换不同参考利率波动的风险,判断更准确的一方可以从交易中获利。

IRS在信用债市场的创新性应用探讨

利率互换交易赋予交易者通过交换风险敞口获利的机会,也就为交易者提供了通过发掘风险信息获利的机会。而理想的风险管理工具正是通过提供激励机制,促使风险信息被充分发掘,以保证风险的准确定价。在准确定价风险的前提下,一旦信用事件发生,市场化机制将保证损失在各参与主体之间公平且有效的分配。因此,成熟的IRS在防范债券市场风险方面可以对既有的风险防范体系形成有效补充。

(一)IRS在信用风险管理上的创新性应用

根据《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定义文件》(2009年版)的定义,IRS中浮动金额的参考利率指交易双方约定的在利率确定日用以确定浮动利率水平的利率指标,包括但不限于人民币一年定存利率(TD)、Shibor、回购定盘利率。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IRS交易多是以上述三种利率作为浮动参考利率的,尚没有出现将债券到期收益率作为浮动利率指标2的情况,但如果创新性地将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作为浮动金额的参考利率,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管理信用风险。

对于信用债券而言,其收益率波动既是市场风险的一种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信用风险的信息。因此,将IRS创新性地应用于信用债市场,既可以发掘市场风险信息,又可以同时发掘市场风险背后的信用风险信息。下面的例子是笔者设计的一种应用于信用债的IRS交易结构。

假定交易者A持有某只特定评级的信用债,如果A预期未来一段时间该债券收益率将上升,那么为防止相应的损失,或利用收益率变动获利,A可以寻找对收益率持不同预期的交易者B进行互换交易。此互换交易中A直接将所持债券的利息转移给B,并换取B的浮动支付,其交易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IRS在信用债市场的创新应用

若A、B双方对于债券信用风险溢价的变动趋势存在分歧,则IRS协议可规定B按照该信用等级同期限债券收益率,或者该债券本身的收益率,加减双方协定的利差,向A支付利息。交换中的固定利率可设为债券利率,以全部转移交易者A持有某只债券的利率风险敞口。通过这个交易,A可以按市场化定价将债券收益率波动所造成的风险敞口转移给B。

例如,当IRS交易开始时,某债券的价格等于其面值。IRS协议可规定,在每个支付时点,A按票面利率向B支付债券利息,而B按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向A支付利息。由于开始时债券市价等于面值,所以当IRS交易开始时,债券票面利率与收益率相等。在随后的协议期限内,若债券信用风险提高,收益率相应上升,B需要向A支付高于债券利息的金额,A从交易中获利,也恰好覆盖其所承担的风险;反之,若债券信用风险降低,收益率相应下行,B向A支付低于债券利息的金额,B从交易中获利,但A所获得的支付也与其承担的风险相适应。

本文所提出的创新型IRS交易模式为交易双方提供了一种激励,促使他们充分发掘关于某类债券或债券市场整体的信用风险的信息。如果该产品被充分应用于信用债市场,其定价将成为反映信用风险的有效指标。信用债市场的风险是由整个市场上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所共同决定的。因此,IRS的这种创新广泛应用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信用风险的市场化定价和市场化管理。

需要指出的是,债券投资者可以通过创新运用IRS来对冲由信用风险引起的收益率波动,但如果债券投资者预期债券违约概率很大,最好还是应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一类的信用衍生品来进行更充分地对冲。利率衍生品终究不可能完全替代信用衍生产品。

(二)IRS与信用违约互换(CDS)交易的差异

在这个IRS交易中,A转出的仍然是市场风险敞口,而非信用风险敞口,但是对于信用债而言,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紧密相关,交易市场风险敞口同样可以起到管理信用风险的作用。表面上看,IRS的这种创新应用与CDS有类似功能,但两者仍然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这可以通过对比IRS与CDS的交易结构得到很好的说明。如果A与B开展的是直接转让信用风险敞口的CDS交易,则交易结构如图4所示。这与本文提出的IRS交易存在三点显著的不同:

图4 CDS交易结构

第一,在CDS交易中,A向B支付的是一笔浮动费用。这笔浮动费用与债券发行者的信用风险溢价是直接相关的。而在IRS交易中,A向B支付的是固定的债券利息。

第二,在CDS交易中,若债券的发行主体不发生信用事件,B对A则无支付义务,只有当信用事件发生时,B才有义务补偿A在信用事件中所受到的损失。而IRS交易中双方始终要进行相互的利息支付。

第三,CDS交易更容易纵。比如交易者B可以人为地压低债券价格,制造债券发行者信用风险溢价上升的假象,使A在CDS交易中多支付费用。在现实的CDS交易中,这种操作手法并不鲜见。而在IRS交易中,如果双方约定以Shibor或同评级债券的收益率作为浮动参考利率,那么B意欲操纵交易就必须影响整体的资金价格,或影响多种债券的价格,这对于单一交易者而言是无法做到的。即使双方约定参考该债券本身的收益率,那么B也只能通过炒高债券价格来减少其在IRS中对A的支付。这虽然会造成A在IRS交易中的损失,但A的现券头寸却会因此获利。A甚至可以卖出所持有债券,并购入相同评级但市价更低的债券,由此产生的资本利得可以弥补其在IRS交易中的损失。

(三)创新应用IRS相对于其他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的优势

除了与CDS的显著差异以外,本文所设计的IRS交易相对于其他市场化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也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这增加了其在风险管理中的实用价值。

1.相比信用风险缓释工具,IRS的参与主体更加广泛

自2005年人民银行提出发展人民币IRS、2006年试点推出以来,人民币IRS市场发展非常迅速。截至2013年底,已有108家交易商通过签署交易主协议,并向交易商协会备案内部操作规程和风险管理制度,成为IRS市场的参与者。相较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风险管理工具,IRS拥有更为广泛的参与者基础,可以为更多市场成员提供风险管理手段。

2.相比国债期货,IRS涉及的标的券种更加广泛

尽管国债期货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套期保值功能,但其应用范围仅限于国债交易。而IRS只要求交易双方约定名义本金,却不限定是何种债券的本金。理论上讲,任何债务的利率风险均可使用IRS工具进行管理。另外,IRS的参考利率选择也更为灵活,可以是Shibor、定存利率、回购利率及其他利率。

3.相比其他产品,IRS市场更具深度和广度,市场基础设施更加完备

就市场深度和广度而言,IRS是交易规模最大、最活跃的人民币利率衍生产品。2013年共发生2.4万笔人民币IRS交易,名义本金达到2.7万亿元。同时,IRS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日益完善。IRS市场已于2012年实现了交易确认和冲销业务的电子化,2014年又推出了集中清算业务,这些都为IRS交易活跃度的进一步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注:

1.本币利率互换交易是交易双方互换等额的按本币计价的名义本金,并据此计算利息互换额的利率互换交易。不同币种的本金之间也可以进行利率互换交易,这种交易一般涉及本金的交换,也被称为货币互换。

关于信用风险管理范文3

关键词: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引言: 当前中国推行利率的市场化,并逐步健全金融市场系统,受各地政府的支持,许多商业银行在经营方式方面的变化十分明显,许多小企业逐步取代大企业而成为其主要客户群体,业务增长点也落到小企业上,许多商业银行的发展重点转移到了小微信贷业务上来,并建立了以微小贷款为主要业务的部门。但是,较短的贷款期限、较大的数量以及较快的周转频率是微小企业贷款的主要特点,这决定了其较大的风险性。所以,以管理相关风险为主要对象,本文展开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

一、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概述

(一)小微企业贷款及其信用风险的概念。关于小微企业的贷款,目前还没有科学的解释,如果其解释没有任何异议,其概念可以解释为小微型公司通过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部门的帮助,在资金方面,获得其帮助的整个过程。民生银行是最先提出开展微小贷款的机构。“频、短、急、小”等是微小企业贷款的主要特征,这种贷款方式与零售型贷款十分相似。当交易对象对事先约定的风险不能正常履行时,经济的主体受此影响,在债务偿还方面发生了风险就是传统概念中所指的信用风险,也叫做违约风险。在贷款领域内,信用风险主要受风险与财务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金融产品受交易对象以及债务人等的影响,在义务以及信用的履行方面违背合同条款,使其市场价值受到影响,持有债券与金融产品的一方在经济上蒙受巨大的损失。

(二)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当前中国的企业结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企业为小微型企业;中国当前的税收中,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来自于小微企业,并且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出口业务发生在小微企业,同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小微企业参与了技术与产品的创新。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二零一五年之前的有关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共计15.26万亿元贷款余额发生在小微企业中,这在中国全部的金融机构中,其占比达到了百分之三十以上。近年以来,贷款余额方面,小微企业成上升趋势,具体见下表1:

表1: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统计表 单位: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但是从不良贷款的角度分析,中小企业的增长趋势也十分明显。根据2014年三月以前的数据显示,共有3891.7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发生在小微企业中,其占比接近百分之二。中国银行监管委以确保小微企业在各商业银行中的贷款情况得到保障和进步为目标,通过各种文件对其加以保护,以这些文件为基础,围绕核算成本利润、定价风险、约束激励、信贷带批、培养专业人才以及通报违约信息等制定了专门的体制,以此来支持各商业银行针对小微金融贷款而成立专门的营业机构,特别是小微企业在信贷方面的风险管理机构的创建与优化,对商业银行中创建与小微公司贷款方面的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在授信方面的流程的完善给予鼓励。通过上述体制与政策的制定,极大的帮助了小微企业在贷款方面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的健全。

二、我国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特殊性

(一)高风险导致贷款高成本。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其首要重视标准就是安全性。许多银行受小微企业经常发生“不认账”或者“倒闭”等特点的影响,对其信贷质量没有足够的信心。银行利益与其坏账率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在管理贷款企业的成本方面,小微企业的成本高于大中企业,但是在收益方面,小微企业的作用却并不明显,于是,大型企业成为许多银行贷款的首选,而小企业则没有优势。

(二)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的担保要求更高。受小微企业具有较高的经营风险的影响,商业银行一般会在不动产方面对具有贷款要求的小企业提出抵押要求,抵押物多为经营者或者公司拥有的房产与土地。而作为小微企业,其特点就是缺乏积累资金,生产活动几乎占据了其全部的资金,不动产相对较为匮乏,对银行的这一要求无法满足。

三、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银企信息不对称。在信贷领域,银行依靠使用和占有信息来判断市场信息,在企业与银行中存在的一个长期情况就是信息的不对称。当企业就某个项目而向银行进行贷款时,该项目在收益与风险方面的信息,银行的了解远不及企业,而对有关情况的了解,银行在财力与物力方面都需要较大的投入,如此一来,对银行与企业的契约关系形成了极大的影响,银行在决定是否进行信贷之前会发生逆向选择,之后则会发生道德风险。

(二)贷款定价机制不科学。受小微企业在行业分部、数量、经营体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直接造成了银行与小微企业在信息方面的不对称。假设风险是所有商业银行的首要关注点,针对小微企业在门槛的准入以及授信方面提高标准,各个客户在这种方式下,其定价不具备个别权利,而定价制度选择统一的上浮利率方式,大部分小微企业就会失去合法的融资渠道与途径,无论是银行还是企业,这种模式都是不适用的,要想双方能够取得双赢,必须采取区别化的对待方式。

(三)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复杂性和技术要求高是当前金融风险的主要特点,受其影响,该管理学科具有交叉性和新兴性两大特点,其内容包括金融学、管理学、数理统计学、经济学和会计学,上述学科,从理论上为风险管理提供了依据。受此类学科交叉性特点的影响,有关工作者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非常高,专业的培训是该行业上岗的前提,使工作人员对有关产品与业务不同风险做到熟知,使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通过不同的预防方法来针对不同的风险。但是,当前中国还缺乏此类的专业人才,即使当前在技术方面,对中西方的要求不一样,在管理商业银行方面,中国的现代化还远远不够。

(四)金融市场的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当前中国的金融系统内,中介服务部门是管理风险的关键性部门,其中评价信用的机构、律师事务所、独立的审计和会计事务所以及有关咨询管理公司和金融信息公司都属于中介服务部门的范围。许多投资者在上述咨询或者中介公司的保障下,其获取完整、真实市场信息的几率得到大大的提升,使得不对称或者确实的信息带来的道德风险得到合理控制,使小微企业的投资者在决策风险时更加准确,保障了小微企业的顺利发展。但是,当前中国还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证上述中介机构的发展,在行业领域内,上述服务机构的健全和建立应该得到充分的关注。

四、优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信贷市场信息的对称性。首先必须由政府出面加强对征信系统的管理。对个人信用系统加强重视,创建国家性的信用系统。将中国传统的诚信美德进行大力的宣传,通过经济、政治以及法律等各种途径,对守信这一问题进行全面性的宣传,市场经济为守信者开通绿色通道,而对不守信者则设立很多屏障。

(二)完善贷款风险监测和评估机制。在贷款的初级调查时期,对贷款后涉及的管理与工作部分、控制风险以及管理贷款的方法等就要提前制定好,贷款对象的设计与确认要通过产品销售与风险等管理完成。适时跟进贷款后的管理工作。通过相关预警体制,预先发现相关信用风险的发生,进而将银行的损失降到最低,单纯的将目标放在清算破产之后进行赔偿,对银行的损失来讲是巨大的。所以,信用风险是伴随着贷款的开始到收回贷款资金的整个过程的,要想是资金得到安全保障,就必须针对贷款管理,制定出科学、严格、标准、清晰的管理体制。并且,对贷款发生之后的相关要求与职能型工作也要加以重视,用不同的规避、管理、化解和防范风险的方式来应对不同的风险,通过各种途径来解决贷款过程中发生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将风险降到最低。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其对贷款的有关评价与审查办法必须健全,使与分析调查客户、评估有关不良资产风险、处理、预警不良资产风险等内容,经过全面的整理之后,形成责任分明、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流程。

(三)注重管理人才培养。银行要想获得告诉的发展,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发展。优秀的员工是促进小微公司发展信贷业务的关键因素。银行内部不同阶段要想提升效率,就必须不断培养与提升有关管理人员的技能与专业素质。第一,对客户经理实行常态化培训。第二,实行系统化的管理和选拔人才机制,使人才得到重视,能力得到发挥,充分发挥客户经理在不同领域的长处,使小微企业贷款的有关岗位能够汇聚综合素养也业务素养都突出的员工,对其进行经常性的培训,使其专业技能得到提升,使其在信用风险方面加强对小微企业的关注。第三,保证实现有关约束和激励制度。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对小微企业予以完善,这一方面需要在信用资产的监管体制方面予以完善,另一方面还离不开客户经理对有关制度的遵守。以防空风险意识的提升为目标,评价标准的制定必须要针对性强、科学性强,这对客户经理积极主动的应对风险,进行风险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四)加快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当前社会,在金融领域内,在风险管理方面,许多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十分重要,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机构包括独立的审计、会计和律师事务所、专门的评价信用的部门、合法的技术管理咨询企业、信息企业等。上述公司和机构,对商业银行而言,在提供及时、真实和全面信息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道德风险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使中小企业的投资部门在决策风险方面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结语:当前,中国针对小微企业贷款方面,各商业银行的余额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风险的加大,从银行的角度分析,信用风险是所有信贷风险中最大的风险,为此,需要银行针对小微企业贷款,展开有效的控制措施,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促进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从而使中国经济发展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关于信用风险管理范文4

关键词:宏观压力测试 银行体系 信用风险 实证分析

一、引言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表明,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格局已经形成,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和溢出效应日益强化,现代金融体系呈现出高度复杂性、结构性以及同构性的特征。在严峻形势下,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不断研发评估金融体系稳健性的工具。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2009年5月正式的《稳健的压力测试实践和监管原则》中强调了压力测试的独立地位,它应成为验证计量经济风险模型准确性的重要工具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ICAAP)的组成部分。压力测试也是金融稳定评估规划(FSAP)中基金组织量化评估成员国金融风险的重要工具。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主要国家加大了运用宏观压力测试评估金融体系稳健程度的力度。2009年2月,美联储等美国金融管理部门联合对19家美国银行控股公司(BHCs)的资本情况展开全面压力测试(SCAP),以期在经济发展形势不确定时,督促BHCs持有充足资本缓冲,降低银行体系可能遭受的不可预期影响,并确保对有承贷能力客户的信贷需求。2010年7月,欧洲银行业监管委员会(CEBS)公布了91家银行压力测试结果,目的在于揭示欧洲银行体系面对冲击的准备程度,在经济不佳以及欧洲债务出现危机的背景下,压力测试结果显示超九成银行达标,为稳定债权人信心,促进市场快速恢复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国内开展压力测试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进程也在快速推进,银监会于2007年12月了《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督促商业银行加大开展压力测试的力度。但纵观国内压力测试的开展情况,总体呈现出“宏观压力测试少,微观压力测试多;自上而下的少,自下而上的多”等特征,表明宏观压力测试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有非常广阔的拓展空间。

二、研究设计

(一)压力测试的基本理论巴塞尔银行全球金融系统委员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压力测试定义为利用一系列方法来评估金融体系承受罕见但是仍然可能的宏观经济冲击或者重大事件的过程。Berkowetz(1999)认为压力测试是关注于“尾部”事件的一类特殊风险模型。在微观领域,可以作为风险度量工具VaR的重要补充,帮助金融监管当局更好地监管个别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在宏观领域,可以通过研究银行间市场的传染效应、反馈效应以及信贷衍生品市场发展引起的风险问题来对金融系统稳健性做出评估。将压力测试方法引入实务领域加以运用是我国近年来才展开的内容,相关学者对此做出了积极探索。其中黄学元等(2006)提出了一个信用风险的宏观压力测试实证架构,利用其检测了香港银行体系受到宏观经济冲击时的抗压能力;徐明东、刘晓星(2008)详细分析比较了国内外主要宏观压力测试架构及方法;徐光林(2008)运用线性模型,重点测试了GDP增速等指标恶化时,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扩张的受影响程度。张志暹、边永平(2008)运用VAR模型和蒙特卡罗模拟分析,揭示了甘肃银行体系在面临经济冲击时所暴露出来的脆弱性及其承受冲击的能力。华晓龙(2009)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利用假设情景定量分析了宏观经济波动对中国银行体系贷款违约率的影响。本文在研读压力测试文献和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尝试设计了“极端且合理”的宏观压力情景,并构建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宏观压力测试实证分析模型,试图从数量关系上刻画在宏观压力情景下银行体系信用风险水平的变迁情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政策实践性。

(二)压力指标的选择 本文选取代表银行体系信用风险的不良贷款率(NPL)作为承压指标和被解释变量,选取具有重要影响的宏观经济变量作为压力指标和解释变量,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反映解释变量(压力指标)和被解释变量(承压指标)之间的映射关系。实证模型设定如下:

NPLi,t=αi+βj, t+λx, t+y, t-1……+εi,t(1)

其中,αi代表常数项;j、x、y为表征压力指标的宏观经济变量,β、λ、为模型回归系数。考虑到宏观压力指标(GDP同比增速,M2同比增速等)对银行体系资产质量存在滞后期影响。因此,模型中引入解释变量的时间滞后效应t-1;εi,t代表随机误差项。一般认为,为避免解释变量之间的同期相关性、保证模型处理的有效性,纳入模型的压力指标不宜过多,因此本文将对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率影响最为显著的3个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这三个指标经过模型独立性检验和相关性检验以后筛选得到,筛选过程从略)纳入模型,包括:一是GDP同比增长率(GDP)。GDP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景气程度的核心指标,理论及实践表明,GDP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二是M2同比增长率(M2)。近年来,由外汇占款规模不断扩大引发的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深刻影响着银行的经营行为和实体经济融资的可获得性,从而对投资、消费等实体经济活动产生明显的制约或强化效应,由此使得M2与实体经济的景气循环及发展形势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并最终影响到银行体系的信贷资产质量。三是商品房销售价格平均增速(FJ)。房地产行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房地产贷款在银行业贷款中的占比近年来不断提高,以开发贷款为例,2009年银行信贷资金已占到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的34.48%。因此房地产贷款已成为影响我国银行体系稳健程度的重要因素,有必要关注以房价为主的宏观经济变量对银行体系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

(三)宏观压力情景的设计 为体现压力测试的主旨及意义,设计宏观压力情景应符合“极端且合理”的原则,这要求情景中既要体现引发金融风险的小概率事件,将测试目标定位于尾部风险,又要保证情景发生的可能性,使测试结果具有参考意义。由于平衡上述两方面的难度较大,因此压力测试诸多环节中,关于设计压力情景的讨论和争议总是最多的。在设计方法方面,成熟市场经济的金融管理当局或IMF等国际性金融组织一般运用宏观经济生成器(如一般均衡动态方程组)进行测试;普通实证分析或业界实务采取历史情景法或专家设计法(即假设情景法)较多;本文采用历史与假设结合的方法设计压力情景。根据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内外部主要矛盾和主客观方面因素,本文对有可能产生大量银行坏账的极端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分析如下:实体经济方面,2009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外部经济低迷使我国外贸出口行业继续萎缩,此外,节能减排压力也将成为牵制GDP增长的重要力量;货币政策及价格调整方面,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为刺激本国经济,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在造成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同时还引起严重的资产价格泡沫;政策措施方面,为防止流动性过剩带来的信贷猛增、通胀引起的“负利率”以及资产泡沫,央行将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回收过剩流动性的力度,甚至采取加息等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同时,迫于来自贸易逆差国的压力,人民币重启升值通道。此外,为保障民生,政府将会加大平抑房价的政策力度。在上述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经济增长出现失速,加之2009年贷款增幅过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过大等影响银行业稳健运行的隐患尚未消除,银行体系信贷资产质量面临严峻考验。将上述宏观压力情景转换为GDP、M2和房价3个压力指标的冲击强度,需进一步分析3个指标时间序列数据的历史变迁情况,计算出分位数及其所代表的发生概率(表1)。参考上述压力指标历史数据的统计参数及其所反映的发生概率,结合当前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认为GDP、M2具有“极端且合理”的特征。对于房价平均增速,本文认为借鉴银监会于2010年初部署的压力测试冲击强度较为合理,即房价较2009年底下降10%、20%和30%。据此设计出量化的压力情景如(表2)。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近年来,由于商业银行内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外部经营环境的优化等多种原因,17家银行的汇总不良贷款率数据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图1)。图中显示出不良贷款率的时间序列数据呈现出较强的单边下滑趋势,以2005年3季度末为分界点,之前呈现快速的下降趋势,第4季度小幅上升, 4季度末又重启下降通道,但趋势明显放缓。由于整体趋势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因此在认为整体趋势是由银行经营内外部条件趋好的前提下,以分段线性函数拟合不同阶段不良贷款率趋势线的结果如(图2)。为保证实证结果更加拟合现实状况,首先需要对趋势项进行剔除,处理方法为不良贷款率减去趋势(NPLM= NPLyi),最后得到的是能够反映宏观经济对不良贷款率影响的波动情况。由于波动的绝对数值较小,且假设在具有足够长时间序列的情况下承压指标(NPLM)和压力指标(GDP等)服从标准正态分布,为了获得更好的拟合结果,进一步将其标准正态化,方法为:(X-期望)/标准差。

(二)回归分析运用标准化处理之后的承压指标与压力指标,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考虑到GDP、M2和房价影响信贷资产质量的滞后效应,在回归时对3个压力指标均加入1-4期的滞后项。在保证宏观经济对不良率影响的意义与主观判断一致的前提下,剔除不显著的回归结果,系数估计见(表3)。总体看,模型的拟合度较高,且一般检验效果较好。3个压力指标中,滞后4期的GDP、当期M2的回归结果显著,对于不良贷款率变化的解释度较高。而商品房销售价格平均增速对于不良贷款率的解释相对较弱,但该指标的滞后效应非常明显,滞后3期的显著性明显增强,且标准误差值达到最低。三个指标的回归结果都符合一般的经济学意义,即滞后4期的GDP、当期M2和滞后3期的房地产销售价格平均增速与不良贷款率呈现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模型回归结果可知,3个压力指标中,M2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GDP,房价对银行体系信贷资产质量变迁的解释力相对较小。运用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结果,建立如下方程实施压力测试:

NPLM=-0.253*GDP-0.362*M2-0.095*房价(-3)-1.33

(-1.99) (-2.11) (-1.59)

将宏观压力情景代入上述方程,得到的压力测试结果如(表4)。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仍然存在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一是实证分析数据仍然较短,虽然理论上作为承压指标的宏观经济变量服从标准正态分布,但收集的建模数据较短不支持此假设,影响了模型估计效果,此外有关数据的时间序列还未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拟合效果。二是本文采用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尽管估计效果较好,但仍不能很好地反映现实中复杂的经济关系。基于上述几方面问题,应对压力测试结果持一定的审慎态度,在此前提下,本文实证结果分析如下:首先,压力指标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通过估计系数判断,M2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最大,GDP次之,房地产销售价格平均增速的影响最小。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解释:一是流动性的充裕程度与GDP、房价存在密切关系,间接影响信贷资产质量;二是由于主动(金融危机以来实施的积极货币政策)和被动(外汇占款)增加的M2深刻影响着银行经营决策的审慎性,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信贷资产质量。其次,宏观压力测试结果显示,重度冲击下的不良贷款率达到6.05%,低于自2003年以来不良贷款率的平均值,一方面表明近年来银行体系不良贷款率的下滑主要源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经营审慎性的提高,宏观经济循环对于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程度相对次之;另一方面假设压力情景下形成的信用风险损失对银行体系的影响相对有限。最后,压力指标对不良贷款率的滞后影响各不相同。其中M2、GDP的影响是当期的,房地产销售价格平均增速的影响滞后三期。这一结果说明M2、GDP的先验关系尚不明朗。凯恩斯理论认为货币当局通过控制M2影响GDP,但由于近年来我国M2处于被动超发局面、金融危机产生的救市效应等其他因素影响,M2与GDP对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未符合预期。而房地产市场波动产生的财富效应首先影响人们的心理因素,继而影响开发商的投资决策,随后影响钢铁、水泥等上游行业的生产与库存,因此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传导时滞较长。

(二)建议 实践和理论证明,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变化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结合压力测试的实证分析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程度的逆周期经营策略,例如在M2大幅增长以及经济增速较快时,应能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强化放贷的审慎原则、提高贷款审批标准,以此确保信贷资产质量。此外,应前瞻性的根据经济形势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节奏与力度,提前制定和调整本行的信贷政策。如在房地产价格快速增长时,应能及时控制对房地产行业及其密切联系的上下游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二是央行作为管理流动性的政策主体,虽然不直接制定和实施银行监管措施,但应运用相关法定职责参与银行体系资产质量的控制。宏观上应确保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大对过剩流动性的回收力度,维持资产价格以及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商业银行提供稳健有序的金融运行环境;微观上应加大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定向票据、窗口指导等政策的实施力度,加强对银行体系的结构化调控,确保金融机构贷款的合理有序增长。三是银监会应探索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风险预警体系,关注在信贷高速增长、宏观调控政策调整以及经济形势突变之后银行的集中度风险、行业信贷风险等重要的风险源头,及时分析风险的发生机制和传导机制,加强对银行的风险提示。此外,除了组织商业银行开展微观压力测试以外,还应常态化开展宏观压力测试,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及时评估和揭示银行业运行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脆弱性,以增强出台和调整监管政策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黄学元、蔡家辉、方荣:《检测香港银行信贷风险的宏观压力测试架构》,《香港金融管理局季报》2006年第12期。

[2]徐明东、刘晓星:《金融系统稳定性评估:基于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国际比较》,《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2期。

[3]孙连友:《金融体系压力测试:概念与方法》,《济南金融》2006年第2期。

[4]高同裕、陈元富:《宏观压力测试及其在我国面临的问题》,《南方金融》2006年第7期。

[5]张志暹、边永平:《宏观压力测试在区域金融稳定评估中的应用研究――基于甘肃实证》,《金融研究》(增刊)2008年。

[6]华晓龙:《基于宏观压力测试方法的商业银行体系信用风险评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

[7]郜利明:《经济的周期性与压力测试中假定性压力情景的设定》,《金融管理与探索,金融管理与研究》2009年第2期。

关于信用风险管理范文5

风险管理――信用卡市场的表决器

信用卡业务本身所独有的无担保循环信贷的产品特性、透支贷款实际发生的非计划性、无固定场所、授信个体多、单笔金额小等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风险程度较高的银行业务;然而信用卡相对较高的透支利率,又使其能够产生远高于其他银行业务的丰厚收入。面对这种所谓“高风险、高回报”的产品特性,银行是否具有平衡其风险与收益的能力将成为能否竞争制胜的关键。

信用卡业务是一些国际领先银行的重要赢利来源之一,经营良好的信用卡业务净资产回报率比传统的信贷业务高出一倍以上,如全球最大发卡银行的花旗银行,2004年信用卡业务净盈利100亿美元,加上坏账拨备100亿美元,实际毛利达到200亿美元,占其赢利的1/3。而对于一些风险管理水平处于低位的发卡银行而言,如果风险控制不当,信用卡业务就成了他们的滑铁卢。如美国Providian因其对“次优信用”(Sub-primer)者目标市场客户群体的风险控制不当,导致利润大幅下降,股票价格下落95%以上。GE信用卡公司由于对信用损失率估计过低,导致贷款利率不配套,最终造成亏损,在其利用数据库进行市场营销时,部分非目标客户被混入发卡对象,进一步抬高了总体坏账率。First USA/BankOne在合并的时候,顾客的付账不能及时在计算机系统内得到体现,而被收迟交费,由于客户服务代表无法更正系统错误,造成许多顾客愤然离去。NextCard曾被称为E-时代先锋的信用卡银行,但因为该公司在OCC的年检中被发现其把许多属客户故意拖欠不还的普通信用坏账归为“欺诈”损失(“欺诈”损失被归纳于一次性损失,财务上不需要相应的储备金)而被要求大量增加储备金来预备将来的信用损失,导致NextCard丧失流动资金,不得不宣布破产。上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很多信用卡公司盲目发展和疏于管理,导致2003年9月末已有350万韩国人未能按期还款,占韩国工作人口的16%,其“信用不良客户群体”大约有三个群体,一为青少年,二为下岗失业人员,三为专“吃”信用卡的人。事实证明,尽管信用卡业务经常被列为“高风险、高回报”的产品,但由于风险与回报平衡点的不易确定性,相同的风险往往对应着不同的回报,在信用卡领域,缺乏风险偏好和容忍度控管的“高风险”不可能带来“高回报”。

按照个人年收入分别超过4500美元和9000美元的标准,中国城镇居民中的“大众富裕”人群和富裕人群总数已达到1500万,而且该客户群的数量每隔四年将翻一番。但目前信用卡持卡人仅占中国内地消费者的0.5%,相比之下中国台湾地区的数字高达63%。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亚洲第二大个人金融服务市场,预计信用卡利息收益和商户手续费每年将增长50%以上,到2013年将达到50亿美元。在这个快速增长的市场里谁将占据有利位置对商业银行显然具有深远意义。未来的十年对哪些银行是“最好的时代的开端”,对哪些银行是“最坏的时代的开端”耐人寻味。

数据说话――把握信用卡风险的脉搏

信用卡业内有句俗语,“数据是王”(Data isking),面对数百万级的客户群体只能“以数据说话”(Letthe data speak for itself)。一些国际领先银行在信用卡风险管理上遵循着这样的原则:“数据应作为关键的信息来源;信息作为了解客户的关键内容;要达到一致的无偏见地了解客户,客观性和控制是关键:要达到有效率的、客观的、控制下的实施,自动化是关键;检测和测量是量化评估、学习和调整的关键”。在当前国内信用卡业务的快速拓展期,“以数据说话”是当前国内商业银行通过风险管理实现利润增进的关键。信用卡管理者要转变经营观念,扭转喜欢冗长繁文的传统管理方式,注重数据分析,从事实出发,凭数据说话,及时进行市场消费趋势预测;及时跟踪信用卡项目实施,适时作政策重检;制订风险管理政策必须与市场反应息息相关。与之相关,数据仓库建设和数据挖掘能力的提升是“以数据说话”的必要条件。

“以数据说话”的核心是风险回报平衡点的把握(例如某跨国银行信用卡业务近年的风险回报平衡点是账面收益大于坏账金额的1.6倍)。在保证盈利的前提下,信用卡中心测试各种不同的管理策略,以得到丰富的数据来最优化预测回报率和贷款损失率之间的平衡点,以使客户准入门槛符合银行的风险偏好,并使风险回报平衡点被控制在银行既定的容忍度之内。这包括:

数据传送和保留。信用卡风险管理对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和保留期的要求很高。一个数据库和平台建立以后不宜频繁更新,所以要求它有一定的可塑性,包括加入新数据,修正整理错误数据,在现有的数据上构造衍生变量。所需的数据包括潜在客户一般信息、现有客户即时性信息和档案型资料。这三者:互为补充,交叉影响。

预测模型的建立。信用卡风险管理通过大规模定制来减少人为主观偏差和节省人工成本,各种模型的建立是实现这种自动化的关键。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持卡人财务状况、每月消费数目和付账情况来推测他可能带来的利润。

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在现有数据选择有“歧视”的情况下,所得到的结果也会与整体有偏差。例如,经过一段时间的贷记卡发放后,国内银行的信用卡中心可分析研究开账信用额与该账号利润之间的关系。但显然利润和信用额之间并没有百分之百的对应关系,它同时受一些其它因素的影响。在相同信用额的情况下,利率高、卡上消费多的账号赢利可能比较多,而最低应付10%月账单的租房族带来的利润可能会小一些。对数据的分析一般根据数据的类型和产生背景而选择适当的数学/概率统计/计量经济等方法,目的在于揭示内在变量的关系。最常见的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利率的高低对潜在客户申请兴趣的影响的程度,我们可以比较客户是更关心利率还是信用额。

在当前国内个人信用外部数据匮乏的环境下,对银行内部客户交易数据的挖掘分析也能够为确定目标客户和风险回报平衡点提供有力支持。由于当前国内信用卡市场还有大量的潜在新客户尚未挖掘,因此低息额度节余转进(balance transfer)暂未成为银行客户争夺的主要手段,在对银行现有客户增值项目中,对现有大量睡眠卡中的潜在VIP客户的数据挖掘和增值服务亟待启动,一个常用的方法是提高潜在VIP客户的信用额度。但是,提高信用额度对风险管理部门来说非常敏感,因为

转移余额大多数是在额度内进行,提高信用额度(CLI)将直接增加风险暴露。所以,通过提高信用额度来博取持卡人好感、增加忠诚度、刺激消费的同时,风险部门和决策者应严格检查各种条件和假设,以确保在增加信用额度的账户上的整体盈利性。在这个例子中,比较简明直接的方法是对每张银行卡列出其盈亏方程式(最主要的几项):

利润CLI=收益一成本一信用损失=余额×利率×循环利率+卡上消费额×银行提成率一资金成本一信用额度坏账概率

这里的余额是指在增加额度后的新余额,主要是从以往的数据中获取,也可以根据持卡人的特性构造模型预测:“坏账概率”是与持卡人“行为评分”(BehaviorScore)对应的概率。

服务创新――竞争制胜的快车道

当前,文化竞争力已成为信用卡业务创新的新课题,而对中国本上市场消费文化地区差异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其中各类客户群提供有吸引力的定制服务,将成为信用卡业务竞争制胜的重要因素。在中国的个人银行业务领域存在着典型的“80/20法则”,即富裕客户占中国本土个人银行客户总数的2%,利润却占个人银行业务总利润的55%~65%;“大众富裕客户” 占中国本土个人银行客户总数的18%,利润却占个人银行业务总利润的40%~50%;而占客户总数80%的大众市场则基本不盈利。国内业界大部分只是将信用卡区分为一般客户和VIP客户两级,而花期银行对信用卡客户按五级进行客户分层和差别服务,并通过收费标准和服务种类等手段抬高一般客户的入行门槛和高端客户的出行门槛,其与信用卡增值服务相关的个人理财业务内容也远较目前国内的人民币理财业务类型更为丰富,囊括了银行账户、交易账户、保险业务、遗产管理等多项内容。此外,还设有专门为“富豪”提供定制服务的“私人银行业务”。在信用风险管理策略上,一些国际领先银行的个人信用评估模型已从“账户评分卡”、“行为评分卡”发展到“客户评分卡”阶段,加入评价客户账户表现好坏的指标,逐月评价,分析客户账户的赢利性,调整准人条件,为银行的客户策略优化提供支持。在客户服务技术策略上,国际领先银行一般通过单一视图整合个人客户信息,客户的所有账户信息均可在一个界面看到,实现了业务流程“无缝化”,对高端客户的服务效率远远高于国内银行。如若国内业者在客户细分、差别服务和专业管理方面还不去未雨绸缪,则2007年中国放开本土的零售金融服务国际竞争后也难以亡羊补牢。

在全世界信用卡机构中,产品革新有两个主要模式:参数化产品和整体客户关系产品。参数化模式给产品的不同功能赋予不同价值,这样一来就能轻松改变产品功能,从而制造出高度符合客户要求、定价灵活透明的产品。在一定银行风险和利润标准下,客户可以根据个人需要修改产品,如Bank One的新产品“Choice'’信用卡:消费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优惠项目、消费奖励方式、支付日期和其它功能;其中,选择有些功能会影响信用卡的定价,有些功能则对价格影响不大。整体客户关系产品是把几个简单或复杂的产品捆绑起来,以便客户更有效率地管理金融需要。例如,银行可以提供银行、证券经纪和保险服务综合产品,并配以客户关系定价和忠诚度优惠项目,鼓励客户只选择该银行独此一家金融机构。Woolwich银行曾经把它的银行业务模式改造成一项独特的服务,叫做“开放一抵消计划(OpenPlan Offset)”。这项服务通过同一抵押品来保证一系列贷款、储蓄和其它金融产品。它向所有贷款提供单一利率,即分期付款利率。此外,客户的贷款债务和存款资产可以相互抵消,银行只对一个账面余额计算利息,客户所需支付的利息额每日根据余额加以调整。这项产品吸引了140万新客户,并使不良抵押贷款下降了12个基本点。

关于信用风险管理范文6

准确筛选高危风险患者,并将全院高危患者整体情况综合展现,对于防范医疗风险、防止医疗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我院自行开发的住院患者医疗意外医疗事故风险预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基本架构和模块功能,借助计算机,建立风险评估模型,从医院各基础系统中自动抽取数据,实现对患者医疗风险的自动、实时、动态预警。该系统已成功上线运行近2年,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

医疗风险;风险预警;信息系统

目前,医疗风险预警临床实践研究较少,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1-2],提出切实可行的预警措施,且可早期便捷普遍应用的研究较少[3]。医疗风险预警的目的在于减少医疗事故,降低医疗风险为患者、医院、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4-5]。2014年,我院自主研发、编制了一套住院患者医疗意外医疗事故风险预警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住院患者病情危重程度评估(具有实时性、自动性),病情风险趋势分析等功能。系统可为医院多个部门提供使用服务,如医务科利用此软件实时关注医院中病情复杂、危重的住院患者,可以通过软件的趋势图了解全院高危风险患者总体情况,及时启动医疗应急预案。科主任、住院医师可以通过这套系统,对于本科室病情复杂的危重患者做到一目了然。至今,该系统已上线运行2年,经考察系统对患者评估分数与患者实际危重程度具有一致性;系统可反映出潜在高危患者,这些患者在临床表现中病情稳定,但是系统中评分较高;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提示对高危患者高度关注,提示采取早期干预措施,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意外医疗事件发生,在保证正确处置高风险患者,规范医疗行为上取得了较好效果,社会和经济效益良好。此住院患者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已成为临床辅助决策的重要工具,现对其开发应用过程进行总结。

1系统设计思路

1.1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采用MicrosoftSQLServer2005,SQLServer拥有易用性、可伸缩性、可与其他服务器软件紧密关联的集成性、适用于决策支持的数据仓库功能等优点[6-7]。

1.2风险因素设定及评分规则定义

采用德尔菲专家论证法和回归分析法[8],确定11大类病情预警规则:病人一般情况、不良事件、各类评估单、病情信息、易发事件、药品情况、材料情况、危机值、特殊菌株、院感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得到预警规则明细以及相对应的条件分值。病人病情基础分值为0,各项预警规则加权总分为病人病情预警风险值,分值越高风险越大。预警规则下设22项规则项目,共计1000多条规则明细和条件分值。

1.3软件编程实现

运行架构采用传统C/S结构,即广泛应用的客户机和服务器结构,通过该结构充分利用两端硬件环境的优势,将任务合理分配到Client端和Server端来实现,降低了系统的通讯开销。为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采用集中式存储和分布式应用构架,设计了用户账号及密码存储体系,各局域网用户需通过账号授权获得使用权限,并通过身份认证进入系统获取相关资源。为保证数据安全,对数据库及服务器运行环境进行备份。

2系统架构

2.1系统总体设计框架

利用SQLSERVER的SSIS工具对医院现有各大系统的数据库进行数据抽取,将清洗过的数据存入中间表。对照系统内置的风险评估规则,由计算机后台即时计算出全院患者的风险指数并排序。再依据预警标准,筛选出高风险患者并自动预警提示。

2.2系统模块

日常业务模块对应医生填报、病情预警显示、病情信息明细显示、风险趋势图示等功能;系统规则设置模块主要用于维护风险规则的名称、分类、权重、明细归类等功能;系统维护模块主要用于维护数据库、人员账号权限、参数设置等功能。

3系统特点

3.1自动挖掘

系统设计时,采取自动的数据抽取过程,保证数据同步和实时性。从HI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移动护理系统中的数据、电子病历系统(EMR)中抽取的数据是异构的,通过SQLSERVER的SSIS进行数据抽取,并且通过SQLSERVER的任务来定时抽取,每天从基础系统中同步抽取数据三次,保证了数据实时性的要求。

3.2动态预警

系统运行时,将抽取出来的数据,进入病情评估模型运算,按照得出的总分数,由高到低显示患者信息。预警标准为预警各指标都达到风险临界值,即患者加权平均分在50分以上。干预措施分为调整治疗方案、请求会诊、死亡风险预案(告知家属)[9]。医生可参考风险指标明细确定采取何种干预措施。医务处管理者可根据全院高危患者的数量和发展趋势启动院内预警预案,如床位数量、应急专家、感染防控、医疗器械和耗材储备等[10]。

3.3快速响应

系统运算时,将数据加工与数据显示相分离,确保快速响应的用户体验。在根据住院患者病情情况打分排序的时候,每一个患者病情分值计算要考虑到种种影响病情的因素和权重[11],计算颇为费时,系统在数据抽取之后,就把所有在院患者的病情分值计算出来,这个过程是通过SQLSERVER的作业任务触发的。用户需要的时候,直接将病情分值排序显示即可。这种数据加工与数据显示相分离的设计确保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获取结果很快速。

4系统功能

4.1预警功能

根据预警规则,系统将住院患者的医疗风险值按照既定的规则进行分值计算,并按照分值高低进行排序。用户登录后,主界面即显示当前高风险患者住院号、姓名、年龄、科室、床号和风险评估分数。

4.2查询功能

用户登录后,可对单个高风险患者对应指标进行查询,风险因素类别、风险因素明细,都有对应的详细数据指标对照。

4.3风险趋势分析

系统可以进行历史信息检索,对全院一段时期或者跨多个年度进行风险趋势分析,也可以对单个科室进行一段时期或者跨多个年度进行风险趋势分析,风险趋势主要综合高危风险患者数量、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运算。

5小结及完善方向

5.1能够挖掘海量数据信息重要的决策分析价值

住院患者风险预警系统,将原有不同软件系统中海量数据进行整合和处理,把病情复杂、有潜在医疗风险的患者筛选出来,使数据得到了充分的二次利用,发挥数据信息重要的决策分析价值,医疗管理者及医务工作者在医疗活动中对这些患者给予重点关注,从实际上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提高医疗安全、减轻经济损失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2能够构建相关的资料库进行风险趋势化分析

从电子病历系统中抽取的数据,可以通过全文检索技术进行有价值的文本提取。有了每个个体患者的风险值和指标后,可以进行风险的趋势化分析,为研究医疗风险的早期征兆、成因规律、发生背景、过程和后果影响等提供重要信息[12],使管理者能够及时进行风险转移,更好地化解、分散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5.3系统进一步完善方向

建立健全可靠、有效的实时监控系统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探索性的工作。提高住院患者风险预警管理水平应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医疗风险量化模型建立[13],实现风险因素的识别及量化,确立风险因素的计算机表示及参数,规则参数及风险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定义。各个信息系统中涉及到风险因素的相关基础数据的提取、转化,并存储到医疗风险预警的数据库中,特别是文字记录(包含电子病历)的提取、分析及处理,以及在临床运用过程中的有效性、可行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邱雨婷 夏炎 王强 高雅琪 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办公室

参考文献

[1]蔡燕颜,姜仁仁.早期预警评价系统用于基层医院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5,22(2):76-78.

[2]王东红.我国医疗风险预警研究现状分析与展望[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2):28-30.

[3]李男君.关于对医疗机构风险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7):122-123.

[4]肖艳.强化医疗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5):2989-2990.

[5]毕桂泉,王再岭.医院加强医疗风险管理初探[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2):144-145.

[6]闫平.基于SQLServer的数据仓库性能优化方法研究与应用[D].上海:东华大学,2014.

[7]王龙雪.基于SSH2应用系统的SSIS整合方案研究与设计[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

[8]吴国松,李洋,柳丽影,等.基于Delphi法的医疗风险识别技术评价研究[J].中国医院,2014,18(4):25-27.

[9]吴茜,龚美芳,田梅梅,等.住院患者护理风险预警控制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5):581-584.

[10]魏玉梅.关于医疗质量风险预防体系的构建[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21):197-197.

[11]任静.医疗风险识别与防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22(3):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