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影视文学文艺常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戏剧影视文学文艺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戏剧影视文学文艺常识

戏剧影视文学文艺常识范文1

文章首先介绍了儿童文学的类别和内涵,然后从文本选材、阅读引导、师生共情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儿童文学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的培养,提出了在儿童文学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培养的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

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深入改革以来,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重人文轻工具,课程资源开发的泛化,教学方法放任、单一等不一而足。这些质疑其实说到底还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问题。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不同的要求与偏重。阅读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去分解文本,而是在充分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去分析、模仿、拓展,从而使学生理解文本思想,揣摩文本情感,接受文本熏陶,获取美的体验。特别是在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不仅注重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增长认知,而且要使学生开拓视野、启迪心智,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总目标[1]。

一、儿童文学概述

王泉根教授在其《儿童文学教程》中就把儿童文学分成六类:第一类是韵文体儿童文学,包括儿歌(传统儿歌与现代儿歌)、儿童诗歌、儿童歌词;第二类是幻想体儿童文学,包括童话、寓言、幻想文学;第三类是叙事体儿童文学,包括儿童故事、童年小说、少年小说、成长小说、动物小说;第四类是散文体儿童文学,包括儿童散文、少儿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第五类是多媒体儿童文学,包括图画书、卡通、儿童影视、儿童戏剧、网络儿童文学;第六类是科学体儿童文学,即儿童科学文艺,包括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诗[2]。这些形式多样的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特别是新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方面提出的目标,需要依靠大量课外儿童文学的阅读来协助完成。就义务教育中小学学段来说,各类儿童文学作品主要以三种文体样式出现:儿歌、童话、小说。其中,儿童最早接触儿童文学样式是儿歌,儿歌大多贴近儿童生活,在锻炼语言、积累常识、增强表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童话是儿童在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后接触最广泛的文学样式,童话不同于神话,童话相较于神话更加活泼、纯真,其非功利特征追求的是纯粹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唤醒。小说则是在儿童具备一定社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大量接触到的儿童文学样式。

二、儿童文学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培养

(一)文本选材

前文提到,在中小学学段,学生主要接触三类儿童文学文体样式,而这三种文体样式又以童话居多。童话故事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其有趣的故事情节、色彩鲜明的插画显然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更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近年来,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理念受重视的程度提升,特别是在课外阅读上,容易在选择阅读文本上迁就学生的兴趣,这样就会使他们仅依据个人兴趣盲目选择阅读内容,造成他们接触到的儿童文学题材单一、阅读面窄。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设计上的缺位,使得本地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在本地区流传已久、具备深刻文化底蕴的民谣、故事以及大量的民间文化资源很难进入学生的视野。此外,文化具有天然共通性,但当前我国中小学教材在儿童文学的选材上偏重国内作品,对近现代西方作品涉及较少,像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经典作品少之又少。而相当一部分被选入的国外作品在翻译和整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了说教内容,使得文学本身蕴含的思想与情感没有得到有效表达。朱自强在其《儿童文学概论》中写道“儿童文学是‘幻想’文学。”[3]所谓“幻想”,不仅是文本的天马行空,更需要读者具备“反叛”精神。而反观造成学生不喜欢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语文课本太过于重视教育意义与理性知识,对儿童“幻想”的压抑使得学生认为语文课就是意图直白、内容枯燥的说教课,最终不仅达不到所期望的“教育意义”,更难以体现语文课阅读教学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引导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由经济、文化大国向经济文化强国的转型,文化产业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良性发展的趋势,而儿童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同样表现出其鲜明的创新发展特色。比如,深受少年儿童喜欢的网游《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等衍生图书的热销催生出“网游童书”的概念。在驳杂的范围与内容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特别是近几年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伴随着网络游戏、动漫、影视的强劲势头,儿童文学的类别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产生着新的裂变,因此,引导学生阅读儿童文学迫在眉睫。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具有音律美、色彩美、意境美的特质。引导学生阅读,在学生的认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去唤醒学生在阅读中对生命、情感、意识、审美的多重感悟。特别是儿童文学对于“真、善、美”的终极追求,让学生在阅读中自觉体味到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对于美好、善良、友爱的无尽求索,但不可否认,我们的现实社会仍然存在着“假、恶、丑”现象。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去“蒙蔽”学生的双眼,让学生在儿童时期长期沉溺于“弱就是善”的悖论里。在儿童文学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去认同“美”的内涵与形式;去参悟成人世界的复杂,让他们懂得快乐与成功、痛苦与失败都是成长的必修课,而真善美的价值体验则是成长的果实。儿童文学不论形式如何变化,都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投射出生活的影子,让学生透过善良的眼睛去观察、发现新的世界,用自己真挚的情感体验去感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三)师生共情

儿童文学的阅读体验是开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的途径。在教学情境中,除了要关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我们还要注意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及延伸。将课堂阅读中所获得的阅读理解、阅读感受,所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技巧等方面应用于课外阅读,体会阅读材料在思想、情感、结构、表达等多方面的特色[4]。教师作为成年人,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知识储备,特别是其完善的心智水平,以及教师参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对于学生个性的觉醒、创新意识的激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进行创作思考的。其在谋篇布局、写作技巧、思想情感等方面不仅存在着个性特征,也存在着共性特征。因为“真正成功的文学作品,不应当是意义确定的、完结的,而应当是意义含蓄的、留白的,这样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阐望。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它当然也讲究文学的蕴含。”[5]如《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这一类经典的儿童文学,其中好与坏、正与邪、美与丑的判断对于儿童来说,是他们通过运用其联想能力、创造能力将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具体化解构而得出的。这种解构是基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基于学生无功利的自在审美。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所获得的语文素养提升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不应该以成人的立场去定义学生的丰富的内心。阅读教学本来就是在追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终极境界,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其成长中的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去认真陪伴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与学生的心灵实现沟通,从而去了解学生色彩斑斓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忧愁与欢愉,和学生的感悟与体验产生共情,去洞察学生对于儿童文学的纯真价值追求。

三、结语

儿童文学的阅读会涉及多方面的影响因素,阅读教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正视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教育方法,才能使阅读教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

[2]王泉根.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2-93.

[3]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2.

[4]王本华.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谈中小学生课外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2(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