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教学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模块化教学案例

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1

二、概述

本节内容选自《省编数学》第一册,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第三小节“对数的运算”,课时数为2课时,面向工科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开设,建议在高一第一学期,第十二周左右完成授课任务。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对数的概念和自然对数、常用对数,以及熟练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的基础上,利用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来研究对数的运算法则,由此进一步理解同底两正数积的对数、同底两正数商的对数以及正数幂的对数。利用对数的运算法则,把两正数积的运算转化为对数和的运算,把幂的运算转化成其底的对数与幂指数的乘法运算,从而简化运算。同时也为电子线路中增益G的学习中打下基础,并且运用求放大器增益的公式,可以简化电路的数字运算,并判断该电路是放大还是衰减。同时也为后面由图像分析研究放大器的频率特性奠定理论基础。

本节课的要求是结合专业实例,了解对数运算法则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求放大器的增益问题,并能结合电子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拓展,会用计算器求常用对数的值,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拓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更进一步地去掌握电子线路内容。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专业课教师在讲授放大器放大倍数的内容时,往往感觉学生的计算能力存在明显不足。对于对数的运算感到吃力,也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带来很大的困难。通过数学课程改革,我们将数学课程做了相应的调整,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应用模块,并且根据专业不同,调整授课章节的顺序。本节内容属于基础模块部分,在电子专业讲第三章“单级低频小信号放大器”之前,为学生讲解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为学生学好专业课奠定基础,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电子线路”中的这部分内容,同时有利于学生以后实训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从学习中充分体会数学与专业课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1 理解对数运算法则的推导;

1.2 掌握对数的运算法则;

2技能目标:

2.1 能够利用对数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和化简;

2.2 会正逆向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

2.3 会用对数运算法则解决专业课中的实际问题。

四、案例设计分析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在高一阶段所学的专业课程中,有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电子线路》。这门课程与数学的联系非常紧密,其中在第三章《单级低频小信号放大器》和第四章《多级放大器和负反馈放大器》中,要求学生理解增益的概念并会求解,因此学生需具备以下四种必要的数学能力:(1)能够熟练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求常用对数的积的对数和幂的对数;(2)会比较常用对数的大小;(3)能够用描点法画出放大器的频率响应曲线;(4)能够根据放大器的频率响应曲线分析放大器的特性。因为工科学生的数学水平很有限,所以专业课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感觉到很吃力。缺少了这部分数学基础知识,使得专业课教师付出很多的努力,但学生依然达不到预期结果,成绩非常不理想。所以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是本案例在设计过程中的关键之处,为此我们数学组合专业组老师经过商讨做了如下尝试:

1.合理设置教学进度

我们与电子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了专业课的教学进度,并能够根据这一进度,灵活调整数学课的教学计划,可将某些章节进行前后置换,或者将某一章节分成两个部分进行教学,突出数学的服务功能,体现其应用价值。对于本节内容而言,可以让专业课教师先给学生初步讲授电压、电流、功率等基本概念,会求电压放大倍数 ,电流放大倍数 ,功率放大倍数 ,同时数学老师讲解对数的运算法则,解决求增益问题,最后再由专业课教师结合相关专业实际进一步讲解。由于学生在数学课上已经掌握了以10为底的常用对数的运算,使得本来是本节课计算的难点问题在数学课上给予突破解决,也使得各部分知识前后衔接,也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游刃有余。

2.凸显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本节内容以专业课的相关知识进行导入,中间环节设置了与专业相关的例题和练习,同时在最后一个环节又以电子线路的有关内容结束,因此本节课从始至终,在适当的环节穿插引入了专业课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专业课程的密切联系,逐步改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能够察觉到数学在专业课的学习中会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从而真正达到中职数学课程的服务与工具功能。

3.数学方法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对于求放大器的电压增益、电流增益和功率增益,在以往的专业课教学中是一个难点。如果没有数学知识的支持,学生对常用对数的求值根本无从了解。而本节课通过对对数运算法则以及常用对数的运算的学习,很好的解决了这一个计算问题。

五、教学方法

1.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重点:掌握两正数的积、商、幂的对数的运算法则,并能运用他们进行简单的计算,会用计算器求lgN。

难点:理解并灵活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解决放大器的电压增益、电流增益和功率增益相关问题。

2.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两种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教学法”与“引导探究教学法”。

本节课利用求放大器的电压增益问题,引出与数学相关的对数运算问题。学生通过填空题的形式,互相交流,讨论,分享等方式,自己推导出对数运算的三个运算法则。并尝试用此运算法则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师利用学案的引导,设置不同的问题,以及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步推导出对数运算法则,并且在讲授对数运算法则的同时,借助专业课的背景知识,解决电子线路中的专业问题。使得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能够融合在一起,既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并逐步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师在教学方面所需的资源与工具

校内资源:数学教材及参考书、电子线路教材、相关的网络资源、与数学教师和电气专业教师共同备课并形成教案、导学案及教学课件。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几种常见放大器。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的资源与工具

数学教材、笔记本、导学案、计算器、电表等。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复习旧知 实例引入

[新课引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放大器:

专业课教师在此之前已经讲解过放大器原理,学生已经对放大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出下面问题。

[提问]已知某交流放大器的输入电压是100mV,输入电流为0.5mA;输出电压为1V,输出电流为50mA,求(1)该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 、电流放大倍数 和功率放大倍数 ;(2)该放大器的电压增益 、电流增益 和功率增益 。

(其中在电信工程中,对放大器的三种增益,作如下规定:1.功率增益: ;2.电压增益: ;3.电流增益: )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小电子产品和专业知识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兴趣。也为学习对数的运算法则作铺垫。而如何求lg1000,就是本节课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环节二:推导法则 简单应用

[推导法则]教师通过导学案,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推导法则。

法则一:

法则二:

法则三:

[分配任务]

法则一由小组一完成,并且完成两道运用法则一解决的跟随练习题:

1.

2.

法则二由小组二完成,并且完成两道运用法则二解决的跟随练习题:

1.

2.

法则三由小组三完成,并且完成两道运用法则三解决的跟随练习题:

1.

2.

[结果交流]每组选派一个同学将本组讨论的结果用实物投影打在屏幕上,与其余组的同学分享交流本组所推导的法则,并如何运用此法则解决简单问题。

[设计意图]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环节三:熟练法则 巩固练习

[引例求解]已知某交流放大器的输入电压是100mV,输入电流为0.5mA;输出电压为1V,输出电流为50mA,求(1)该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 、电流放大倍数 和功率放大倍数 ;(2)该放大器的电压增益 、电流增益 和功率增益 。

解:

(1)

=10×100=1000

(2)

电压增益

电流增益

功率增益

[学生练习]

1. 放大器功率放大倍数为100,问功率增益是多少分贝?

2. 如果输入电压为20mV,输出电压为2V,问放大器的电压增益是多少分贝?

[设计意图]引例选自“电子线路”教材例3.1.1和例3.1.2,而两个学生练习题选自“电子线路”教材习题3。通过这一环节 ,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过渡到专业知识,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将知识运用到专业课程中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环节四:课堂小结 梳理知识

1.积的对数:

2.商的对数:

3.幂的对数: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梳理,让学生理解对数的运算法则,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

环节五:布置作业 巩固提高

[必做题]数学课本课后题1、2

[选做题]电压增益是-60dB,试问它的电压放大倍数是多少?

[设计意图]作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的题型与例题相对应,选做题是幂的对数的逆向运算,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拓展提高的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评价设计

1.评价方案

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职业中学 计算机基础 课程改革

一、前言

职业中学承担的是紧缺型人才培养培训的重任,必须注重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学校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改革包括对应知应会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和考试办法等几方面的改革,它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企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培养上。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是职业中学进行计算机教学工作的最终目标和任务。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职业中学所有专业的必修课,如何让这门课程适应目前学生的现状及社会的需求,我在本文提出对课程改革的几点浅显意见,与同行商榷。

二、目前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职业中学所有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有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信息获取三种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职业中学学生,特别是占大部分比例的农村学生,一是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资源匮乏,没有开设信息课,二是追求升学率,学生大部分没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灵活性不高,传统的评价考核办法。因此,我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三、课程改革的措施

1.应知应会目标

对职业中学学生,应以实用知识为主,重点是培养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知应会目标如下:

①系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熟练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

②熟练掌握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数据处理、演示文稿制作。

③熟练掌握在Internet上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④培养良好的信息安全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预防计算机犯罪。

⑤掌握利用计算机收发电子邮件,利用Internet进行主动学习,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基础。

2.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的调整

计算机应用基础内容的改革必须从“应用”这个角度出发,来规划教学大纲。在满足计算机基本知识的传授及实践操作的基础上还应强调当前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应用的最新发展,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最大的满足。

教师可根据本校机房设备实际、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有教学案例的教材、讲义或实验指导书,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首先本着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为前提,以各行各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实例作为教学案例,其次通过这些来自于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组织相关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教师通过精心的挑选,对每一案例明确提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和多种操作手法,而且知识点尽量覆盖教学内容操作技能要求,以“案例”带动知识点贯穿整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这样学生也就容易接受这些知识点。

3.教学方法的改革

①强化上机操作

学生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必须在应用中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采用投影仪,按知识点来组织教学。利用实用性较强,内容丰富的教学案例,使教学效果直观生动,课堂传授的信息量大。教师重点讲计算机“能做什么”,明确指出学生应该会做教学案例题。提供尽可能多的上机时间,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轻松愉快地学习。

②优化教学环境

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必然会出现有的学生收获少(吃不饱),有的学生跟不上(吃不了)的情况,影响教学效果。应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后,教师可利用监控功能随时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课程进展,并利用教学网络的辅导功能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实现个别化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还可以很容易将现代计算机及应用的最新发展告诉学生,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在给学生以知识教育的同时给学生以素质教育。

③制作教学案例课件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课件,使教学更具直观性,深入浅出,将原来抽象、复杂叙述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④课程结构模块化

所谓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就是把教育内容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也可以是操作单元,还可以是一个情境模拟单元。同一模块既可以供一个专业使用,也可以供几个专业共用;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学不同的模块,也可以对模块做增减。这里要指出的是模块操作单元,即实践性环节,放在何时进行值得研究与探讨。可以把先学习、后模拟实习的做法改为边学习、边模拟实习,即理论授课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的做法。这种边学习、边模拟实习的做法,既可以确保实践技能课的顺利进行,也可以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四、评价和考试办法的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评价和考试应取消笔试,考试内容全部在计算机上完成。可采用“按模块分阶段”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试办法。充分利用计算机考试系统,按知识点的结构模块,分阶段考试,通过第一阶段过关考试者才可申请第二阶段的考试。这样,学生在一个学习阶段应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确保学生对每个模块的熟练掌握。这样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就会有明显提高,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论

通过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和视野。通过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搭建一个知识平台,利用计算机工具让学生在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春燕.办公自动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3

Pro/E课程是工科学校主要课程,它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先修的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AutoCAD等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并在该课程中得以应用,也为学习后续课程如CAM技术、CAE技术、CAD二次开发技术等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就业后从事机械类相关岗位工作的一门实用性课程。因此,在Pro/E教学中融入高职特色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Pro/E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教材种类繁多,与专业联系不紧密。Pro/E软件虽然在我国应用有一定的时间了,但是版本从开始到现在也升级了很多代,导致培训教材的编写上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大部分出版社在利益的驱动下虽然纷纷出版了各种各样的教材,但是这些教材真正针对第一次接触软件绘图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比较少,加上软件升级很快,往往教材跟不上版本的更新。有的教材过分强调于命令与按钮的介绍,实践性不够强,不是具有行业背景的从业人员所编写。有的教材是资深行业人员编写,此类教材多注重于生产实践,解释文字过少,只适合于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行业设计师作为参考用书。真真针对不同的高职专业需要而编写教材几乎没有,虽然现在教材种类繁多,但是专业联系不紧密。

(二)教学方法单一,多注重命令的讲解。传统的Pro/E软件教学方法一般是照教材,先介绍命令和按钮的用法,然后让学生遵循教师的操作步骤学习操作技能,最后由教师指定相关图例进行综合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使学生了解每个命令的具体用法,缺点是软件内容多、命令多,学生对部分概念及操作方法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的上,只会绘制练习过的图例对于综合强的进行独立操作时常常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割裂了软件之间、软件与相关专业课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容易造成知识脱节,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不能相结合。

(三)Pro/E实践教学与专业联系不够,实践教学内容相对落后。在Pro/E实践教学中,目前实践教学的内容一般多采用的是教材上面的例子,这种实践教学,并没有充分体现出现代机械设计的先进设计思想,仍停留在浅层次的由二维到三维的“抄画”阶段,阻碍了该软件课程与其他机械相关课程的横向联系,阻碍了学生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实训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的完成任务,Pro/E软件的实际应用价值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三、高职Pro/E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实现课程模块化,针对不同专业创建不同模块。紧紧围绕各高职工科专业学生以后工作的岗位的岗位职责和要求,将课程分为二维草绘、基础零件设计、复杂零件设计、装配与仿真、工程图制作、模具设计等几个模块,并针对不同的专业确定不同的教学模块。课程的模块化有助于教师在针对不同的专业时展开不同的教学内容,改变了教师以往在面对不同的专业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块进行教学,让学生真真学到了本专业应该学习的东西,学习内容得到了明确。

(二)以典型产品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具备岗位迁移能力。Pro/E以教学案例都是教材已有的,老师一般是照教材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案例虽然学生很容易上手,但是往往不能适应学生的专业,同时这样案例与实际有一定差距,让学生进一步失去了了解自己专业机会,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案例典型化,对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和岗位进行分析,归纳出一些典型机械零部件作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案例,使学生一毕业就能从事相关岗位的工作,并具备相应的岗位迁移能力,最主要的是这些联系专业的典型产品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专业,从而也变得有血有肉。

(三)教学项目模拟化,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变过去的一讲一练的教学方法,把pro/e的教学课堂搬到专门的机械cad/cam实训室进行,每人一台电脑,实现教学的一体化,课堂上不再围绕菜单、命令或者操作步骤去讲解,精选容易获取、且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作为实训项目,模拟企业的工作过程,安排学生分小组协作完成。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一讲一练的教学中,学生学过之后容易忘记的弊端,让学生在工程案例讲解后,要求学生当场在电脑上进行操作,并适当安排相似案例供学生练习与思考,锻炼学生解决相似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于一体。具体选用的项目包括减速器的三维数字化设计、风扇的三维数字化设计、虎钳的三维数字化设计、齿轮泵的三维数字化设计等。

(四)实现多样化考核模式。将学生的考试实现多样化,把考试分数分为几个部分组成,平时作业情况(20%)、考勤情况(15%)、技能测试结果(15%)、项目实训成绩(20%)、期末综合考试成绩(30%)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减少部分学生与考试的焦虑,同时也提高了平时教学中学生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结语

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现代焊接工艺及设备 案例式教学 模块化

《现代焊接工艺及设备》是材料科学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核心课之一。课程的设置针对培养相应专业学生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中结合先修课程中已讲授的知识,较为全面地讲授电弧理论的基础知识、各种焊接方法的发展现状和技术基础,为学生从事毕业设计和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结合金属焊接冶金的特点来探讨各种金属焊接时的基本规律。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焊接工艺及设备》课程注重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时展的要求。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推行项目导向、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模式,体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而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融入了背景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对案例式教学法的定义特点 具体案例的设计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1、案例式教学法的定义及特点

案例式教学法是通过模拟真实的事例,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进行体验、分析、决策,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融入了背景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概念和定律融入到具体的工程案例中,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典型案例的选择与设计

案例教学应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典型案例的选取,要求典型案例既能体现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充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随着就业市场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变化,典型案例的内容和要求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应密切关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在选择设计该课程的教学案例时,就注重联系当前的一些重点和热点项目和工程,例如,国家体育场的钢结构大量采用由钢板焊接而成的箱形构件,交叉布置的主桁架与屋面及立面的次结构一起形成了“鸟巢”的特殊建筑造型,其焊接工作量大,难度高,将鸟巢焊接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炼成课程教学案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西气东输”项目中的管道的焊接质量要求极高,焊接质量检测也非常严格,也是非常合适的焊接典型案例的素材。

3、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与实施

在精心准备教学案例的基础上,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准确的贯彻实施,是案例式教学法取得成功的核心所在,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具体采取了以下的几种措施,使案例式教学法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课前精心准备,教师在上课前,要准备好相关的案例,并有具体的案例分析和论述的结果。如在某焊接结构的工艺制定的案例准备时,教师就需要把该结构的材料及结构特点梳理清楚,并通过查阅手册,制定出几套焊接工艺方案,并要总结出各个方案的特点。

课堂教学时,教师公布相关的案例,也可提供一些所需的参考资料,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并形成一定的文字资料。然后各个小组,选派代表阐述他们的成果。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要结合案例和所设情景,将各组的讨论结果做具体的点评,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规律,同时要将案例进一步引申,与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有机融合。使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来深入理解课程的基本原理。

4、案例式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案例式教学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的探索;培养了0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具体的案例,各小组同学要尽其所能去查阅资料,分析案例,进行角色扮演。在此过程中,是由学生自己来考虑如何完成每个问题,而不是教师逐一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式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5、案例式教学法存在问题及对策

案例式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1)缺乏规范的案例材料,部分学生反映有的案例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例如,煤矿用滑靴的堆焊修复案例,由于学生对该件结构和使用环境不了解,所制定的工艺方案较含糊,不具体,没有起到应有的锻炼作用;案例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大纲的要求,紧密结合教材的知识点来巧妙设计,同时还要兼顾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等。(2)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时间不足,由于案例式教学至少要包括案例解读,分组讨论,教师总结引申等环节,会占用较长的时间,常常使各组选派的代表没有足够的时间作充分的发言,而其他同学的主动参与的机会更少。针对这种现象,指导老师要加强督促,课堂上可采用随机点名或抽查的方式,以保证所有的同学都能尽快转变角色,积极参与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来。

6、结语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它适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具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力,是教学方式上具有革命性的创新和尝试。在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也要相应的转变角色,由原来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主导的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 柳邦强,沈斌.浅谈模块化教学在焊接实习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

[2] 熊震宇.中美高校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J].电焊机,2009,(03).

[3] 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秦涛.焊接专业在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9).

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专业需求;高等数学;模块化教学

【基金项目】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课题编号Y-JG14-09

高等数学是高职高专院校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教学质量对于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有深刻影响,也关系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模块化教学改革就是为了使《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专业需要,给学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的“必要、够用”的数学知识,为学习专业知识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一、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

1.学生知识和应用能力脱节

在学习《高等数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能听懂,能做题,但不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方法解决专业中的实际问题.学生把它当做纯粹的文化课,考试过关得学分,对其意义知之甚少,更不知与所学专业的联系.加上大规模的扩招,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素质整体滑坡,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对学习兴趣不高,甚至畏难、抵触,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2.教师理论和实际案例割裂

一方面,数学教师大都是数学专业毕业,以理论功底和教研能力见长,欠缺相关专业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往往从数学角度出发,相关专业的理论和案例或实例背景结合较少,因此教学显得枯燥乏味.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只在需要时,才会引用某些数学公式或结论,使数学学习和专业学习始终处于分离状态,无法有机地结合.

3.教材体系和专业融合欠缺

目前高职高专使用的教材,内容虽已删繁就简,但仍沿用学科理论体系,理论全面,案例不足,仅仅降低了深度与难度;强调的仍是高等数学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与其他专业学科的相互渗透,应用性与实践性不突出,更谈不上与专业相结合,应用数学原理、方法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学生体会不到高等数学对专业的影响和重要性,致使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

二、 基于专业需求整合教学内容,使高等数学内容模块化

通过与我院各系开展专业认知活动及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各专业课程与高等数学的相关度、专业核心课程对高等数学的基本需求以及高等数学学科体系本身特征,在“必需、够用为度”原则和服务于专业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对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借鉴其他院校经验,在教学中,打破教材原有内容的安排方式及知识系统,遵循知识体系协调、有机衔接、解题过程向下兼容、学生建构知识的原则,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构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所需要的基础模块;以“服务”为宗旨,构建与专业内容相结合的专业结合模块,可依专业需要选择、组合.其中“基础必修模块”包含各专业所需的共性知识和必需的数学能力,内容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和一元函数积分学,为各专业的基础必修模块;“专业结合模块”在基础模块知识的基础上,将所对应专业及职业岗位需求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进行拓展;“应用提高模块”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模块,重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模块组合上,围绕“加强职业针对性,突出应用性、实用性”,各专业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学相应的教学内容,不同的专业类别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组合.在模块组合上,围绕“加强职业针对性,突出应用性、实用性”,各专业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学相应的教学内容,不同的专业类别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组合.

三、高职数学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途径

1.加强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相联系

教师通过探究数学与各专业课程的联系,弄清相关专业的职业标准与能力要求,了解该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以及这些所需的数学知识;要主动与所教班级的相关教师联系,了解他们的课程设计情况,各门课程所用的数学知识以及其深度,走进所教班级的专业课的课堂,接受跨专业的学习,并让这种学习成为高职高专院校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2.教材的改革

教材体现模块化思想,模块与案例相结合.教材中每个模块的内容,要体现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点的要求,以专业教学所需要的教学案例为主线,并突出模块化思想.各个模块之间虽然相互独立成篇,但是各模块的知识点之间应该具有一定的逻辑上的关联.教材要保证各模块中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和各问题之间衔接的自然合理性.

3.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模块化教学案例范文6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教材一体化;课堂一体化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如果要想实现中职教学一体化的高效率,那么就要采用教师、教材、课堂一体化的方式。教师一体化即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材一体化即要根据中职学校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的教学宗旨,实施模块化的教材;课堂一体化即不仅要将教学场所设定在教室内,还应该将其延伸到实验室、机房、车间、生产厂房等实践基地。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中职计算机教学一体化的方法作初步的探讨与分析,以期为广大教师带来一些启发与思考。

一、教师一体化

普通中学教师对于文化知识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缺少专业领域的实战经验。如果依然沿用以往的教师体系来展开教学活动,那么不仅无法适应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更无法培养出生产、服务、创新三位一体的高级人才。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实施双师型的教师一体化。第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第二,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首先,如果教师在专业知识的理论方面基础较差,无法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讲解,更无法采用正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那么学生就不会高效地学习,从而无法将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以计算机专业为实际教学案例,教师不仅应该懂得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例如: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历程、用途等,还应该懂得计算机的应用基础、编程、制图等技术知识。其次,如果教师只懂得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缺少实践技能方面的经验,那么会造成自身纸上谈兵的现象,这样就不利于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在上机学习Flash时,学生不会利用软件创建帧、时间轴,这时就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给他们,以便其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层次不同,这就导致他们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遇到不同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如果教师缺少较丰富的实战经历,那么将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教材一体化

普通中学的教材是以文化知识为重点,有针对性地来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中职学生需要进一步掌握所学专业的技能知识。所以,如果还延续普通中学的教材就无法适应他们的学习情况。将职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有针对性地、目的性地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是中职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首先,教材要实行双向融合模式来编著。教材既要结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采取二位一体的思考方式来有方向性地制定模块化的教材内容。可以将其分成三个模块,即计算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其次,有层次化地设定教材内容。根据模块化的教学方式,第一学年应该以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为主,包括计算机的应用基础、办公软件的运用、基本系统的理论等;第二学年应该以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的能力为主,包括:3DMAX、FLASH动画、计算机的组装和维护等;第三学年应该以较高层次的计算机理论与技术知识为主,包括:网络设计、语言编程、数据库等。根据教材的布局特点,教师需要为学生重新分配自己的教学内容,以此来适应新的教材。

三、课堂一体化

传统的授课场所以教室为主,教师通过讲台上的讲解来为学生传播知识。但是,中职学生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要培养目标,单纯将设施场所局限在教室内,不仅无法适应中职教育的特质,还无法让学生深入地掌握专业技能。所以,这就需要将教学场所延伸到编程室、计算机机房、公司等实践基地。自然而然地也就要求教师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传授知识。首先,教师采取上机操作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学习FLASH为教学案例,笔者以具体的操作例子为内容,通过为学生演练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习。比如:需要创建一个动画帧,笔者就会先让学生观看自己的操作步骤,然后再让学生上机操作来重复笔者的步骤,从而加深他们的印象,以便提高其职业能力。其次,教师让学生自主操作实战。在学习具体的专业知识时,笔者会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实践,然后配合学生的操作情况,与他们进行实时互动,及时地帮助其解决遇到的问题。在上机操作PS时,笔者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讲解修复人物照片的方法,然后给出他们具体的人物图片,最后让其自行完成操作,对人物进行抠图、磨皮、美化等。而笔者在一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一体化教学体系是适合中职教育任务的科学模式。它不仅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情况,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一体化教学模式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探索、发现,以此来培养出更高层次水平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潘玉红.中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教育:文摘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