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设计专业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设计专业课程范文1
一、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传统学院式课程设置偏理论化,缺乏市场基础
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在本科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形成。而这种本科传统的精英教育的思维和培养模式,不利于高职学生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缺少与市场结合的实践类课程。同时,传统艺术类专业本科“重艺术,轻技术”的课程设置模式同样延伸到了高职高专课程设置中,而这种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高职高专学生毕业时存在的普遍问题:艺术修养低,技术不扎实。动手能力差。带着这种问题进入职业岗位后最直接的表现现象为“眼高手低”,从而无法适应职位的需求。
2、课程结构设置缺乏优化,不能突出高职高专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艺术类的课程设置从课程内容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综合课和专业选修课,而从这些分类中不难看出开设的课程门类与本科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相比较基本没有变化,而高职高专艺术类的学生需要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就只能对开设课程的课时进行压缩调整。但是这种课程门类广但课时短的课程开设方式无论是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深度,还是从教学效果方面都无法满足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培养高技术职能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高职高专的艺术类课程设置缺乏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过于学院化。课程内容的分类与课程之间的关联性由于缺乏足够的学时造成知识重复出现
3、学期式课程安排体系影响课程课题完成质量
目前,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的课程开设方式为学期式,即每一门课程按照学期制安排,同时开设若干门课程,每周保证22-24课时量,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办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但是随着高职高专的转型发展,目前的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专业的发展需求,学期式课程设置使设计类专业的专业课之间缺乏衔接性。每学期同时开设的课程之间具有相应的衔接及关联性,这样使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认知由浅入深、由易入难,但是学期型课程设置无法体现这种特点,造成本应该是按照先后顺序衔接的课程内容同时存在,从而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时出现知识盲点,造成专业知识不扎实现象。课程内容一般按照基础-专业这种模式进行授课安排,同一周2-3门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在课程前期学生的精力尚可,但是在后半学期随着每门课程专业程度的深入课题的复杂化,过多的大作业同时出现,大部分学生对课题的完成度无法达到教学效果。
二、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课程设置其表现形式既是课程体系,又称课程结构,它是教学计划的精华。通过对西安翻译学院高职高专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陕西省室内装饰行业从业人员现状及用人单位的需求进行调研,结合陕西省经济发展情况,对西安翻译学院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初步拟定出西安翻译学院室内设计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
1、精简课程内容,突出专业特色化课程
结合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市场需求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综合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进行调整,并对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重新确定。高职高专的课程主要集中在5个学期内完成,公共基础课占30个学分,其中使用英语占12个学分即216课时。英语作为西安翻译学院一个特色课程,对大部分专业的学生有极大的提高,但是对于艺术类的专科生而言,其入学英语水平低于其他同等专业学生水平,并且根据艺术生的特点,在五学期中他们的英语水平没有太大的改变,因此可将该课程的学分减少以增加其他技术型课程的学分,以满足高职高专技术化人才的培养。对目前开设的9门专业基础课进行调整,将《专业英语》、《应用文写作》两门课程取消,将《效果图技法》课程的学分由6学分增加到8学分,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进行调整。同时在专业基础课课程中增设2学分的《场景速写》课程,通过该课程以提高学生对空间、构图、透视等内容的训练,同时亦能为手绘效果图技法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课程内容应有侧重点例如《素描》课程,可根据室内设计技术的专业方向进行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内容设置,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空间及结构的训练上,加强学生通过本门课程训练学生的空间感等教学内容。对超出高专高专学生承受能力的课程应将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调整,例如《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这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后续课程有很大的关联,但是现在的课程内容无论从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专科学生的学习承受能力,以至于出现了学期末学生大部分不及格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应对本门课程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收缩删减调整,以适应教学要求。专业综合课程作为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核心,调整课程内容时应从培养目标、市场需求、专业特色的角度来进行。《室内设计》课程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存在“广而不专”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将本门课程进行细化,分为《住宅室内设计》、《办公空间室内设计》、《展示空间设计》,使学生对室内空间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同时有更多的学时将各类室内空间进行设计训练。计算机辅助课程目前开设3门,从课程的整体效果角度考虑将《CAD》、《3D效果图》两门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这样可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合理的进行学时分配,同时将《计算机图象处理》课程更名为《计算机图形图象设计》,在原有《Photoshop》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CorelDRAW》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后期处理的需求,并且将该门课程安排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之后。《店面设计与景观设计》课程为两个完全不同方向课程的综合,店面设计在《展示空间设计》课程中存在,因此将课程更名为《景观设计》旨在于学时掌握必要的环境艺术设计知识。
2、灵活授课设置,使课程内容衔接合理化
为了实现各课程间在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互相配合和衔接,将现有的课程授课方式调整为学期式、阶段式课程授课方式相结合。公共基础课保持学期式课程授课设置方式不变,但是尽量将课程安排在下午,这样能保证专业课程的授课效果。专业基础课采用学期式和阶段式两种课程设置方式相结合,如《场景速写》、《效果图技法》等课程,这类课程不需要过密集的训练,需要长久的练习,保持对课程的熟练,因此采取学期式的课程授课方式;又如《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由于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学生为文科类生源,对于该门课程的课程内容理解力差,学期式的授课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课程内容知识的堆积速度,使学生对知识点有充足的理解和解决的时间,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其它课程如《素描》、《色彩》等课程每周4学时的课程设置方式使学生无法进行长期作业创作与训练,只能进行短期作业,从而出现了学生专业绘画水平不升反降的现象,因此将课程改为阶段式授课使学生能够在完成课程内容的同时并通过集中训练使专业水平得到提高,为专业综合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专业综合课采取阶段式课程设置方式,专业综合课课程内容之间具有相应的衔接及关联性,如学生应先学习《装饰材料》课程对材料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再学习《住宅室内设计》课程时对课题设计才能有深入的理解。另外每一门课程的课程内容同样有着知识点的先后衔接,阶段式课程设置能够使学生将同一门的课程知识进行集中的学习和消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及教学的效果。专业综合课按照课程内容的先后衔接顺序进行设置,即在同一学期内同时开设多门课程,结束一门课程后再开始另外一门课程。这种课程设置不但解决了学期式课程设置方式下课程内容缺乏先后顺序从而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时出现知识盲点,造成专业知识不扎实现象,而且使学生对每一门课程的专业知识的认知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同时也避免了学期末课题设计集中学生应付作业的现象。
三、结语
城市设计专业课程范文2
【关键词】物流专业 实训课程体系 建设 成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85-02
针对物流这一新兴专业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实训课程体系的状况,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总结了20多年交通运输管理、物资管理专业教学与实践经验及多年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情况,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经验,依托交通行业优势,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取得了较好效果。为使物流专业的发展更能适应社会和行业需要,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顺利对接,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组建了研究小组,确立课题,在深人物流企业对其岗位能力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物流专业的核心职业技能,本着以培养核心技能为目标的原则,拟定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以进一步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本文拟对该校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及成效进行综述。
一、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一)做好前期调研与规划工作
围绕物流专业核心技能,要想在原来课程体系和模式下实现开发一套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物流实训课程体系,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比较困难。为此,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项目组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发放《广西中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岗位需求调查表》,分析并综合调查情况,同时通过学生实习与就业反馈、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对物流专业岗位群进行分析,确立物流专业毕业生所需的岗位能力与综合能力;其次,对专业教学方案、课程标准等进行规划,如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开发;最后结合实践能力需要,初步建立教学综合实训体系。这是进行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此外,陆续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学业考核认定、教学效益评价与反馈、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制度,以保证实训体系的顺利实施。
(二)建立一支实训教师队伍
能否有效地进行实训体系的开发和建设,教师是关键。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充满活力、全身心投入教育教改工作的教师团队,把握教改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做了以下工作:
1 选送教师参加企业一线的实践活动。这是教师建设与实施物流专业实训体系的重要一环。近两年,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项目组四名教师先后到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万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清楚地了解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熟悉物流企业各岗位对能力的具体要求及各岗位群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企业文化。回校后,他们根据企业对专业的要求调整教学方案,设置实训环境等,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模拟与实际训练,使教学、实训与社会和行业良好对接。
2 选送教师参加培训学习。近两年多时间,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项目组成员先后参加全国中职物流专业国家级师资培训、新加坡一广西项目培训、广西中职物流专业师资培训等,特别是到新加坡学习“教学工厂、教学企业”的理念,不仅使项目组成员了解到省内外、国内外物流行业发展的概况,开阔了眼界,而且亲身体会到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和教学改革的紧迫性。该校物流专业项目组教师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其办学理念、实践教学思路也得到升华,在如何建设物流专业实训体系上得到极大的启发,从而使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 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活动与专业技能比赛。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课题组教师大部分是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大学所学的专业均不是物流专业。为此,课题组经常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活动,如实训教学研究、教师间互相听课与评课、教师基本功比赛、课堂教学竞赛。同时,一方面让项目组老教师带领年轻教师进行教案撰写、实训教学指导、讲课示范等,另一方面邀请学校和企业资深教师及行业能手进行具体的指导。此外,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比赛,如参加教学课件、说课、全区优质课等比赛。
4 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教改活动的积极性。一方面,增加教师间听课与评课次数,营造教师间互相探讨教学与实践经验的氛围。另一方面,引导教师主动参与课题研究。
(三)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从无到有、从有到完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2007年之前,学生的实训主要依托交通系统的企业,如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主要方式是外出参观;其次是采用多媒体实训教学,实训效果较差。该校项目组经过两年多的调研,走访兄弟院校,发现学校没有自己的专业实训基地,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因此,从2007年起,除与企业进行合作关系,充分依托海尔集团广西配件物流中心、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万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真实环境的专业训练外,立足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以我为主,借助行业”的模式,构建提高专业技能的教学情境,组建了3D物流模拟实训中心、超市物流、电子商务模拟实训及计算机操作能力实训中心,改造了海尔广西备件物流中心,完成了物流综合实训基地的规划、设备设施采购方案等相关工作,并计划尽快完成该基地的建设。到时,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将实现模拟仿真与真实环境并举,集教学实训、培训、上岗考证、服务广西等的功能,保障模块化实训教学的实施。
(四)对学生进行多环境、多渠道、多角度的实训教学
实施模块化实训教学,能使学生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同时,集中时间在校内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进行专业综合实训,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领悟知识、掌握技能。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从物流2007级(三年制)开始,在3D物流模拟实训中心对学生进行物流各岗位模拟操作实训教学,在海尔集团广西物流备件中心进行真实岗位工作训练。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也较差,为此组织了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和实训效果、如何改善实训方式等的讨论会,大家认为,必须进行模块实训教学,并要有一定的实训标准等。于是将确立的实训模块及实训标准在2008级(三年制)学生中进行试验,发现实训效果有了明显提升;接着进行总结,结合物流行业工作流程和行业对各岗位能力的要求,对现有实训课程内容进行完善。将实训课程分为3个模块,确定每一模块实训项目(课程),修改实训课程标准,编写相应的实训指导书,初步构建物流实训课程体系。将修改和制定的实训课程标准、指导书等运用于2009级、2010级物流专业学生实训,取得较好效果。此外,通过一系列的实训工作。在总结2009级、2010级物流专业学生实训基础上,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完成了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
(五)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按照中职办学要求,广西交通运输学校严格按照“2+1”模式组织教学,物流专业学生经过两年在校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第三年即走向社会、走向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一年后适应社会、顺利就业。
二、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校内实训教学取得新进展
在物流专业实训体系不断完善过程中,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通过不断改进物流专业的实训教学,近两年效果明显。一方面,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提高,表现在2008级学生实训比2007级学生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到课率、各岗位工作模拟完成情况、订单录入速度与准确度等方面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广西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技能大赛,获得个人多项二、三等奖及团体项目二等奖(第二名)的好成绩。
(二)学生顶岗实习表现突出
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项目研究是从2007级顶岗实习阶段、2008级第三学期、2009级第一学期开始,通过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等20多家用人单位、班主任和学生本人的反馈,发现不同时段的学生实习情况大不相同,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越来越令人满意。具体表现在:适应社会的专业理论水平上升,实践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弱势,虚心请教,适岗能力明显提升;积极投入工作中,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遇事善于思考,遇到挫折时不气馁,顺利时不骄傲;工作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大胆与同事、领导沟通与交流;遵规守纪,爱岗敬业。可用表1说明2007级~2010级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
(三)学生就业情况越来越好
城市设计专业课程范文3
【关键词】实训课程;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空乘专业
实训课程是空中乘务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开展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实训课程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空中乘务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缺少专业设施设备
除了民航所属院校外,大多数高职空乘专业缺乏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条件落后。绝大多数高职空乘专业建有体能训练中心、语言自主学习中心、形象设计室、形体房等常规实训室,缺少专业技能实训条件。
(二)缺乏实训教学专业教师,师资力量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与航空培训企业合作,由外聘企业教师承担客舱服务等专业实训课教学。部分高职院校引进航空专业毕业的教师,建有模拟客舱,可以开设空乘服务实训课程,但条件简陋。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奔赴运输培训企业进行专业实训,还有部分空乘院校则由于缺乏专业培训教师,加上没有实训基地,只好暂不开设实训课程。
(三)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训管理制度,实训效果不佳
尽管高职空乘专业都有自己的实训管理制度,但由于设施设备的缺乏,很多制度只是泛泛而谈,不够科学规范,很多学生甚至不知晓这一制度。在形体训练,形象塑造、体能训练方面的实训效果良好,教师学生都较为满意。但由于缺乏专业实训条件,专业实训教师,规范的实训管理制度,因此专业实训效果参差不齐、差强人意,实训现状堪忧。
二、《空乘服务概论》实训课程的设计
(一)实训课程设计说明
空乘实训课程体现学生主体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做一体化,学习地点复合化;课程评价方法多方位多主体,有效引导学生学习;组织管理方式多层次项目式,保障实施效果和专业、课程目标的达成。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实现工学结合。满足“学历+证书”的毕业要求。
(二)实训目的和要求
课程设计以职业岗位群需要确定培养目标,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重点考虑理论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的有机统一。既保证高等教育所必需的知识理论要求,又突出航空服务职业教育的特点,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做到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教学研究相结合。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加深对航空业的基本管理原理的理解,掌握从事航空业务管理的基本技能,并运用相关理论处理一些实际问题。
(三)实训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训内容:空乘服务的内容与基本过程,空乘服务管理与创新,空乘服务补救。
项目一、空乘服务的内容与基本过程学时:4学时
1、实训目的:明确空乘服务内容与空乘服务的关系,掌握空乘服务的基本内容与延伸内容,掌握空乘服务的基本程序,理解空乘服务系统性与严谨性的特点。
2、实训主要内容:让学生充分掌握空乘服务的基本程序以及航空安全员的工作程序,空乘人员专业术语,民航客运术语,国际旅客运输常识,国内旅客运输常识。
项目二、空乘服务管理与创新学时:4学时
1、实训目的:了解我国各航空公司的服务管理状况,明确空乘服务创新的意义,了解空乘服务创新的不同模式。
2、实训主要内容:空乘服务工作流程设计与顾客价值,航空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航空服务的控制,创新及服务创新。
项目三、空乘服务补救学时:4学时
1、实训目的:理解空乘服务失误的原因,掌握空乘服务补救的原则、方法与基本策略。
2、实训主要内容:因服务承诺不能兑现引发的乘客投诉,服务过程中的失误造成的服务失败,空乘人员个人因素造成的服务失误。服务补救的原则与策略。
三、《空乘服务概论》实训课程的组织
(一)实训课程的教学组织
1、教学中要明确培养目标,突出能力的培养。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力求使基础理论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2、技能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3、实训教学中应灵活运用传统和现代的多种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在专业技能课程中应使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同时注意借鉴和创新;4、利用现代化的各种教学手段,采用项目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现场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张贴板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强、符合企业的空乘专业人才。
(二)实训课程的考核评价
1、建立以空乘服务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开放式、全过程的评价与考核体系,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制定以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训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2、突出阶段评价模式,包括对学生完成空乘服务课程某一阶段学习任务进行评价;以某一模块为内容,通过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对学生掌握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程度进行的评价。
3、强调目标评价模式,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即从注重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转变为注重掌握民航乘务员岗位的流程和要求,以便为完成本岗位的工作任务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成富.高职空中乘务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4.
[2]宋晓燕.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2-5.
城市设计专业课程范文4
课程设计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一个贴近实际且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也是交通运输(航运管理方向)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航运管理课程设计安排在第三学年学生学习完“航运管理”课程后进行,是结合学过的专业理论知识做一次综合性训练,以便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具有必要的想象力和系统优化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一个源于实际的管理决策问题。根据多年的专业课授课经验分析,认为将“多型船在多条航线上的优化配置问题”选定为课程设计内容较为合适。这一选题不仅是航运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一项经常性重要决策,而且涉及知识面广、与以前学过的课程知识联系紧密,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和难度。但如果对于这样一个比较复杂且有难度的课题,列出全部已知条件和计算参数,则与航运企业实际经营管理业务操作环境有较大差异,同时学生既不能明确这些参数如何得到,也会质疑其中许多参数的取值。因此,为了保证训练效果,采用开放式课程设计的形式,即任务书中只给出最基本的要求和少量的控制性已知条件,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和数据,补充其他必要条件和计算参数。其基本设计思想和希望达到的效果为:(1)学习和掌握航线配船的步骤和方法,将航线配船的理论知识和运输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将本课程学过的航线配船和其他课程学过的相关基础知识,如航运经济学、运筹学、计算机应用等理论紧密联系起来,并使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得到进一步拓展;(3)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对设计案例、收集资料、处理数据、趋势预测、运用数学优化软件计算(如Excel、Lingo、Matlab等)以及进行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做一次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4)通过对全过程的总结分析、独立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和研究报告撰写能力。希望这一课程设计不仅能够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专业知识、锻炼实践能力的基本目的,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部分潜力大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数量较多的学生群体,将应用型与研究型教学方式融于一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课程设计内容与特点
1.课程设计问题简述
“多型船在多条航线上的优化配置问题”是“航运管理”课程的重点内容,特点是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求解过程中要用到线性代数、运筹学、航运经济、船舶货运等多门学科的知识,而且计算中还要根据经验和市场环境对大量的计算参数做出合理的分析、估计和预测。为了更加直接地让学生接受课程设计中涉及的操作原理和专业知识,了解行业发展状况,训练和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任务书中只给出少量的控制性已知条件,形成一个已知条件不完善的开放式课题。学生必须根据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查阅、补充必要条件和数据,设计航线配船优化方案。课程设计任务书中主要给出三类基本参数,包括船舶参数(各型船的数量、载重量、净吨位、航速、燃油消耗率、柴油消耗率、船价、船员定编等)、港口参数(各装货港名称、各卸货港名称、船舶在各港的装卸效率范围等)、航线运输需求参数,同时任务书中设定每位学生的这一参数都有所差异,以保证每位学生求解时应用的基础数据有所不同,以便消除同学之间互相抄袭课程设计报告的可能性。除了这些基本参数之外,再根据选题涉及的航区情况设定一些特殊限制,以便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做事周密性。如任务书中注明“因某种客观原因,某型船不能配置在某航线上营运;如果将某型船配置在某航线上,则该型船每个航次需要增加等潮或减载时间若干天”等类似限制条件,让学生思考怎样用数学方法去处理这些实际中常常遇到的特殊情况。设计任务书给定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确定但不充分的已知条件,查阅相关文献,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必要的数据参数,制订这一船队的年度货运配船计划,使船队总的营运效果最好,并给出合理的专业解释。对于这样一个较为复杂且贴近实际的课题,课程设计任务书和说明书中仅给定问题中的控制性技术、经济参数,而将大量与管理水平、市场波动相关的计算参数留给学生去查阅、分析、估算、解释。这对于已习惯于教师给出完善的已知条件、完全按照预定套路解题的本科生来说,具有较大的难度和挑战性。但在互联网和学校图书馆的支持下学生完全具备开展这些工作的客观条件。
2.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按照传统授课模式,对于这一复杂问题教师会在课上讲授“大船配大线”的原则,让学生按照这一原则用既定的求解方法试探求解。但是根据已学相关专业课知识和相关计算机技术,完全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开放式课题的属性及要求,建立航线配船优化数学模型,并设计对应的算法求解这一问题。
3.课程设计的特点和难点
上述开放性课题对学生来说存在四个难点:一是要将以往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针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具体问题设计求解方法。在基础课程学习和课后练习中往往是针对假定的简单情况进行求解。例如,在学习线性规划时,例题和课后练习题目一般只有几个变量和几个约束条件,规模较小,可以通过手工计算求解,以便深刻理解其基本原理。但在航运管理课程设计中一般设有4~6个船型、5~6条航线,例如,当问题中设有4种船型(K=4)、5条航线(G=5)时,根据数学模型(1)—(3)形式的特点,在该问题中就有K×G+K=24个变量,K+G=9个约束条件,针对如此规模的实际问题,用手工计算则比较困难,必须借助计算机求解。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还要具有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学会运用数学方法模拟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给定的少量已知条件求解该类开放式课题,要么从根本上理解教材中的数学模型,要么自己尝试建立新的数学模型,两者都有一定的难度。三是如何查阅、分析、估算、选定、解释任务书中没有给出的大量参数,特别当由不同渠道获得的数据有所不同、甚至互相矛盾时,如何处理、怎样取舍?这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任务书对于如何选定计算参数没有给出统一的规定,但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对参数的选定或取舍给出合理解释。四是当求出问题的最优解后如何验证结果的正确性。由于课题中涉及的实际问题约束条件多、模型中变量和参数数量较多、求解过程繁琐,而且学生数量较多、每位学生的基本数据也不同,使得指导教师和学生都难以检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这样可能会造成实践训练效果不佳、事倍功半。这就需要指导教师(或课题组)和学生寻找验证求解方法正确性的简便途径。
三、保证教学效果的基本措施
1.采取的措施
这种只给出一些控制性基本参数,而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他计算参数,或者说在一定的框架下给出一些已知条件,允许学生自主确定相关数据的做法与现实中航运企业经营管理业务的操作环境较为接近。显然,对这样的求解过程及结果既有统一的评价尺度,又能发挥学生的个性。但这种由学生自主选定一些已知条件的开放性课题与常规做法相比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教学效果。
(1)由于开放性课题的基础数据、求解过程与方法、最终结果可能存在差异,教师检查、批改的工作量很大。为此,课题组针对本课程设计编制了应用型决策支持系统———船队规划决策支持系统(FPDSS),在课程设计中期检查阶段下发软件,便于师生验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通过操作标准验证软件、对比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为避免同年级学生互相抄袭,设定每位同学求解时应用的基础数据不同(如给出的案例中采用每个学生的学号作为其中某一航线的运输需求量),已知条件这一微小的变化会使计算结果出现较大差异,加之每人选定的其他已知参数也各有不同,使得结果的差异性规律难以猜出,这就迫使每位学生必须独立求出结果。
(3)为了避免低年级抄袭高年级学生课程设计报告,设计出了工作量、深度、难度都基本相同的航运管理课程设计任务书系列,对每一年级的学生都更换课题内容。由于任务书中给定的控制参数较少,更换课题内容也显得相对容易。
(4)为了保证课程设计的效果,提高效率,设定了集中指导答疑的时间和地点,并规定了中期检查时间,要求所有学生必到,接受统一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给出中间成绩,确保每位学生确实自己经历了数据处理过程。
2.基本要求
(1)由于课程设计任务书中给出的数据是不充分的,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船舶、港口、航线、费用等方面的资料,通过适当方法将原始调查数据转换成数学模型中需要的规范计算参数。
(2)提示学生可以应用Matlab、Lingo、Excel等软件求解数学模型,但不限定求解方法,且鼓励学生自主编程计算。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为了便于指导和检查,原定所有学生都到学校机房统一上机,但考虑到学生都配有计算机,为了提高效率仅设定每天答疑时间和地点,学生根据自己需求确定是否需要前来答疑,不需要参加答疑的学生可自行安排作业地点。但在规定的集中检查时间,所有学生必须到场,接受统一检查,给出中间成绩。
(4)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在最后一次集中检查、给出中间成绩之后再下发FPDSS软件,要求学生将自己独立获得的计算结果与用FPDSS软件计算出的结果做出比较。如果存在差异,必须找到原因,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
(5)按学校制定的实验设计报告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完善课程设计报告,至少包括问题描述、参数准备、方法说明、设计结果和总结建议5个部分。下发指导书后两周上交课程设计报告。
四、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
1.成绩评定
实践教学环节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考核原则来检验学生的学习质量,否则,难以检验实践性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对课程设计结果的成绩评定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对于每一个等级都给出明确的评价标准。例如,优:自己独立设计数学模型、求解方法或求解程序,按要求的格式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并按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同时利用FPDSS优化求解航线配船问题,比较分析了求解结果可能存在的差异和原因,并写出客观、真实的总结、体会和建议。又如,及格:按要求的格式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并按时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利用FPDSS软件求解航线配船问题,结果基本正确。
2.效果分析
显然,学生花30个学时认真做完这样一个具有一定复杂性和难度的课题后,都希望得到指导教师的客观评价,以便知道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教师来说,当学生数量较大时通常在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近些年来,“航运管理”课程每年级的学生数在150~220人之间,一般配置2~3名指导教师,可以想象成绩评定的工作量之大。如果不能及时给学生反馈课程设计中的问题,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事倍功半。检查验证软件FPDSS的开发应用使得每位学生可以自己检查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大大减轻了教师评定成绩的工作量。在此基础上,指导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同学撰写的课程设计报告、总结与体会和书写的完整性及规范性,对每份课程设计报告的质量迅速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从整个课程设计过程观察,学生出现的比较普遍现象是,接到任务书开始感觉有些迷茫、不太适应,但大多数学生对未知的专业问题表现出浓厚的探询兴趣;中期面对大量的不确定性问题有些不知所措、深感困惑、急于试探;后期随着分析结果浮现,渐渐理出头绪,但还不清楚自己获得的结果的正确性;等到用FPDSS软件验证了自己的结果后,就会有思路豁然清晰、大功告成的成就感和喜悦感。这种开放式课程设计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探索热情方面的效果非常显著。多数学生反映的收获包括:
(1)加深了对船舶资源优化配置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所学数学优化方法在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查阅数据、汇总整理资料,不仅锻炼了查阅、分析、处理实际数据资料的能力,而且接触、了解了与本行业相关的专业性数据库、网站和港航企业、管理机构的基本情况,为以后踏入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在求解过程中同学之间积极展开交流,探讨针对复杂的具体问题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数学模型并设计相应的优化求解方法,实践了课堂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课程设计中,大量使用Excel、Matlab、Lingo等软件处理数据、实现算法,掌握了常用软件的运用技能,积累了相关软件的应用经验,提高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
(5)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细心、耐心、专心和统筹思考的重要性,前期工作任何小的疏忽都可能对后期结果有较大的影响。此外,下发FPDSS软件的时间选在学生完全准备好计算参数并已经初步求出计算结果之后。这一方面给学生验证求解结果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据,为学生提供一个练习和检验各种专门计算方法的捷径,使其具有自我纠错能力;另一方面也避免学生从开始就有依赖思想,训练学生独立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城市设计专业课程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8-0000-02
目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但是我国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尤其是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有待于加强。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课程设计是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并对其教学的质量与水平进行一个完善的评价,其在整个计算机教学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1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目的
1.1 对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加强。计算机老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都会对教学过程进行一个配套的设计,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完成本课程的配套综合实验。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课程设计,应该选择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巩固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综合性题目必定会接触到众多的知识点、课程以及相关领域,这就需要学生在对其相关内容的掌握基础之上,还要不断的对自己的知识面进行拓展。
1.2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和独立设计能力。学生在面对教学课程设计时出现的问题,首先要对其问题进行清晰的思考,然后有步骤的解决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环节,最后回过头对其解决方法进行一个完整的验证,使其方法可行。与之同时,学生在对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都会计算机里的应用软件和算法进行使用,而这种使用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并且对学生的在计算机领域中的综合能力进行一个有效的培养。
而且,课程设计的实现过程,需要学生独立地对计算机资料进行反复查阅,与此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在查阅的工程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进行问题的思考时,势必会对怎样解决问题提出一系列的想法,其中就会涌现一些创新的想法,同时在创新能力上学生将会得到培养和提高,逐渐形成了独立设计能力。
2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环节
2.1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选题环节。在计算机教学中,选题在整个课程设计中是首要环节,并且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中制定题目时应该参考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来选择难以程度,既不能太简单而让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又不能太难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拓展设计目标,提出创新方案;对于计算机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课程设计,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在选择题目时,教师应该结合课程选择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题目,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又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其兴趣也会对整个教学课程设计造成质量上的影响,教师在课程设计的选题环节应该鼓励学生立足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相关领域上对计算机的问题进行研究,然后提出相对比较新颖的教学课程设计题目,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课程的之前应该多于学生进行交流,并为学生计算机课程提出符合学生要求的题目,教师再对其提炼和丰富。
选定题目之后,教师可以按照学生要求对设计好的课程进行大致描述,并且在此基础之上给学生传达此题目的实际意义,还要预想此课程题目能够在学生中达到怎样的一个效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对题目上有一个明确的把握。
2.2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实施环节。教师应该在学生实施课程设计过程中全程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当学生面对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适当的启发并且有目的的引导他们去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为整个课程设计的实施安排好时间的分配。这里的课程设计所需要的时间分为课程设计开始与课程设计要求的课时。在进行实践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的一个提高,因此,我们所熟知的课程设计大都安排在学生学完理论知识课以后。如果将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在期末考试之前,学生由于要备考,从而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如果将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在开学,那么就会造成因为学习时间较短而没有达到之前预想的效果。根据相关经验得出,教师应该在学期期末考试后进行课程设计,因为刚刚经历完期末考试的学生,思维会比较集中,在放假前进行课程设计所达到的效果将会非常好。在对于课程设计中一些非综合性的知识,教师就可以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就进行非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并且有目的的让学生对还未授课到的内容进行自学。因此,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有效的激发,还能够保证在以后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有充足的课时可以运用。如果课程设计的课时不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2.3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验收环节。教师在最后都会对学生课程设计质量进行严格的检验,这个环节就是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验收环节。在学生实现了计算机课程设计题目的算法后,教师在对其算法进行可以科学的测试,并且还要向学生公布其测试的指标是什么、方法是什么。这个环节能够保证教师对学生课程设计的质量进行客观公正的测试评价,并且可以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研究和创新进行鼓励。比如学生在对特征进行检测和匹配的时候,教师给出了roc曲线,并要求学生合理的使用专业的测试图像集合与测试方法,并对其的面积及特征的正确匹配率进行计算,由此来对学生进行测试后的优缺点的一个客观评价,并鼓励学生使用新算法。
教师应该实行一种额外加分制度,对于那些在课程设计中提出优秀解决方法的同学进行鼓励与额外的加分。然后,教师将学生课程设计出来的结果以及老师所给的评价与得分都在网上予以公布,并对所有学生进行一个综合的排名。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有些学生因为偷懒而去抄袭其他同学的结果,起到一个相互监督的作用,并且有效的保证了课程设计的延续性,并提高了学生课程设计成绩评定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3 结语
当前高等教育所提出的研究型教学思路,要求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要加强课程设计,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该以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课程设计框架,开展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同时还要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设计题目的兴趣,增加解决问题的渠道,以及执行客观的课程设计评价指标,提高学生课程设计的质量。同时,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中,教师给出设计题目的工程背景或现实应用意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设计题目。在课程设计完成之后,学生们可以通过统一的测试标准和平台客观评价自己的课程设计结果,使课程设计更具准确性和客观性。
参考文献:
[1]申杰.计算机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6:66-68,82.
城市设计专业课程范文6
关键词:会计类专业 实验 课程体系
一、引言
目前大部分高校会计类专业学科主要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其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而实验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实验教学是会计类专业教学的特色之一,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促使理论与实践全面迅速结合的有效方法。但近年来高校与用人单位在人才输送与吸收的衔接上存在很大问题,主要原因是学校的实验课程内容单一、实验效果差、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所以会计类实验教学内容安排的是否合理,对培养会计人才的应用能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就对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适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目前大部分高校会计类专业的实验教学过程还存在实验环境布置、实验指导方案以及组织实验教学实现形式等环节上还不够完善的问题。从实验设备上看,无论是机器等硬件设施还是实验的软件水平都与理工科实验教学存在很大差距,整个实验教学还都停留在照搬书上数据的低端水平。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作为整个实验的重点部分,必须要建立实验教学过程的监督机制,保障实施效果,避免教师不在岗、学生实验自由散漫等现象出现,并通过制定有效的考核标准和成绩评定标准来约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行为。
二、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构建
(一)增设跨专业实验项目,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会计类专业各学科之间知识交叉紧密,这就要求无论在本科的理论课程设计上还是在实验课程的设计上都需要做好整体优化,整合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三个学科知识。企业里很多岗位都需要学生具备跨专业的综合能力,做核算的不仅要懂预算还要懂审计,可以说一个岗位所需的知识几乎囊括了会计类的所有专业,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通过增设跨专业的实验项目来为学生提供认知这种复合型岗位的机会,进而达到培养会计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目标。毕业前的综合实验项目设计要综合会计类各个专业的显著知识点,允许学生跨专业选择实验项目。实验项目按照理论课程设计包含必选项目和可选项目两部分内容,必选项目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专业要求,可选项目不仅可拓宽学生的个人知识领域,而且其灵活性的选择还可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可以依据未来的岗位定位和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实验项目,而非本人的专业。
(二)模拟岗位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岗位综合能力 一名会计类专业毕业生要想成为合格的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经济法律和财经时政信息。当然,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是表明了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而能否将这些知识有效的付诸应用并将工作做好,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所以,通过模拟实验环境,设计岗位角色,采用分岗实验的方式为学生构建岗位人员的操作平台和交流平台,并与其他岗位的学生通力合作,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实验考核阶段,除考核实验结果外,应重点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通过学生在实验中的工作陈述,其他岗位学生的打分和教师的评定意见进行综合考核,在实验成绩中体现个人岗位的综合能力。
(三)体现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 在会计类实验课程中通常是学生完全遵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每位学生的实验内容一样,实验结果完全一致,这就导致学生照搬实验指导手册,过分追逐实验结果,忽略了在实验中锻炼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指导教师成为实验主角。针对这一现象,实验指导中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过多地参与学生的实验过程,只起点拨、引导、答疑的作用,让学生自己灵活选择实验项目,通过学习实验指导手册了解标准业务流程和实验模块操作步骤,遇到问题先自己探索或进行小组讨论,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项目中可结合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内容来增加设计性实验,使学生由被动实验变为主动学习,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目前高校对会计类专业实验内容的设计普遍是以巩固理论知识为导向,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的培养。对于会计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恰恰是直接影响会计人员发展、能否坚守职责、客观、公正地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高校的会计类实验项目中增设职业道德训练是必然要求。实验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要求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流程,遵守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并将职业道德训练项目考核作为实验综合评定的重要部分。只有让学生体会到遵守职业道德在实务中的重要性,才能使其会计职业生涯走得更远。 三、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实验项目设计
(一)实验项目的内容 会计类专业实验项目的设计必须涵盖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体现实验课程贴近实务的特点,能满足企业相关岗位的实际需求。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通过开拓实验种类、优化实验项目,打破过去实验项目单一、实验方式单调的形式,让学生在灵活、自由、开放的实验环境中主动学习,真正掌握专业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专业技能培训作为学生实验的基础项目,综合实验项目是对学生整体能力的一次全面提升。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的具体设计,见(表1)。
(二)实验时间和学时要求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开设的时间要结合专业理论课程的完成进度有计划进行安排,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的学生在二年级时才会学到跟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讲理论课程逐渐增多、知识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这时开设基础实验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基础实验,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实务操作和专业技能练习来消化前期的理论知识,抓住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为专业选定后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打好基础。对于综合实验课程一般应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课余时间也较三年级充裕一些,特别是即将面临就业的学生们都迫切需要通过全面的综合性实验来提升自己的实务水平。实验课程是连接高校与社会的桥梁,推广实验教学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这一理念打破了过去理论教学的主导地位,通过学以致用,能迅速提高学生工作适应能力,所以现阶段高校的工作重点是努力提高实验课程质量,加大实验课时比重,确保学生拥有足够的实验时间。基础实验在本科教学计划中不少于80学时,按照实验内容合理分配实验进度,要采取集中、连续的方式进行实验。综合实验学时不少于280学时,会计类专业学生均需完成全部的必修实验项目,旨在强化学生的会计核算技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实际工作的劳动强度。
(三)实验种类和方式设计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依据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划分为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两种类型。基础实验主要是以会计专业的基本技能和会计学原理为设计路线,针对刚刚选定专业、初步掌握专业知识的学生开设。由于审计和财务管理专业都是以会计理论为基础,所以基础实验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学生也同样适用。综合实验具有专业性强、综合性高,更接近实务操作的特点,不仅包括按照专业细分的专项实验还包括融汇各专业基本原理的手工和电算化实验。主要针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和较高水平理论知识的学生开设。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项目按照实验种类和专业特点分类。基础实验阶段包含9个实验项目,除会计电算化基础项目外,其余8个实验项目可在手工模拟实验室完成,其内容均为单项实验,是会计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各项实验指标必须全部考核达标后才可视为通过。会计电算化基础实验在ERP实验室完成,只模拟企业一个月的运营情况,基础实验阶段只采用总账和报表模块进行的电算化操作,旨在让学生了解会计核算的简单流程,达到初步应用财务软件和熟悉各模块关联的目的。综合实验按照专业分成三部分,包含8个实验项目,各部分实验项目之间涉及多个知识交叉点。会计的手工和电算化高级实验从模拟企业的规模、核算流程以及业务处理的复杂程度较基础实验阶段都上升了一个层次,同时也更贴近实际岗位操作。财务管理实验是按照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设计的实验项目,主要对企业经营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分为手工计算分析和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两大部分。计算机审计实验项目能够较好地对审计理论进行实践,虽然不能涵盖整个审计过程,但通过实验可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审计理念。报税实验项目是根据企业岗位需要设计的,实验内容虽然简单,但实用性强,能够迅速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ERP电子沙盘实验项目融会计类和企业管理类专业于一体,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灵活地通过创新方法解决各种问题。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实验完全交由学生独立完成,从企业创立到正常运营,从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设立到业务往来流程都由学生自行设计,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自学,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验项目中,最后通过学生讲演与学生评分的形式进行考核。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分为混岗实验和分岗实验两种方式。采取混岗形式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每个岗位的工作要求,全面掌握实验内容,一般应用与基础实验中。综合实验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实验内容也较基础实验复杂,故多采取分岗实验方式。综合实验中通过对电算化实验和手工实验进行分岗方式操作,既能够强化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增强岗位责任心,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岗位间沟通能力。此外,学生通过混岗实验后对各个岗位的要求有了一定认识,再通过分岗实验对某一岗位进行强化训练,能大大提升实验的效果。
(四)实验课程性质和指导教师选择高校会计类专业的实验项目很多,如果要求修完全部项目可能会对学生和学校产生很大压力,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也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参考理论课程的设计对于实验课同样采取必修和选修两种课程性质,让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有意向的实验进行选修,让实验教学从被动教授变为自主学习的实验。由于会计学科作为会计类专业的基础学科,所以会计类实验项目为会计类所有专业的必修项目。另外,在手工模拟实验室和ERP实验室的非实验课开放时间可以让学生进行选修实验练习,让学生对自己不擅长的项目反复学习,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验指导教师由专门进行实验教学的专职实验教师和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兼职人员或由理论课程教师兼任的兼职实验教师组成。学生可根据该教师专业技术方向、资历等条件对指导老师进行网上公选,这样既能促使教师在实验教学领域不断开拓创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四、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实施
(一)建立实验平台系统 在学院网页上建立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实验前通过该平台将实验时间、实验内容、实验指导老师等信息进行,实验过程中公布实验进度,实验结束后将成绩进行公布,将实验过程全部内容进行全程记录和控制,并开发师生交流空间。学生可通过该平台提前了解实验内容,做好实验相关知识的准备,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了解指导老师的教学风格,进行自由选择指导教师,实验过程中可随时登陆交流空间提交疑难问题,实验结束后查看实验成果、实验成绩及个人实验考评意见。实验指导教师可通过该平台提前了解实验的整体安排,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中审阅学生实验日志掌握实验进度,并对交流空间的问题进行答疑,实验后上传学生的实验成绩和实验评定。该实验教学平台披露的信息内容见(表2)。
(二)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和实验环境布置 会计类专业的实验课程一般可在专用的手工模拟实验室和ERP实验室进行。对于混岗实验要为每一名学生准备实验所需的实验教材、实验工具和实验资料,对于分岗实验只可按其岗位准备所需用具和资料。分岗实验还需要在实验室设置岗位标牌,划定岗位工作区域,并提供学生岗位间交流的空间。在实验时间要求上可安装指纹机进行考勤登记,这样既能模拟企业的工作考勤制度,也可以创造模拟实验的企业氛围,增添学生的乐趣,同时还可以掌握学生的实验出席情况。
(三)实验组织形式和教师的指导方案 实验按照学生选择的实验项目采取固定地点、固定时间、集中实验的方式进行,每50名学生至少配备一名实验指导教师。教师以企业领导角色指导整个实验过程,不过多干涉学生实验过程,给承担企业员工角色的学生以更大的发挥空间,在实验中引导学生自学实验指导手册,布置实验任务,安排实验进度,提示实验中重点难点和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答疑,分岗实验中还要组织学生按不同岗位组成实验小组,模拟企业整个财务流程并定期轮岗。
(四)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 首先学生要以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所具备的素质来要求自己,不仅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还要有优秀的职业操行,其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积极思考、高效工作,以认真、踏实的态度对待各项任务。在分岗形式的实验中,不同岗位的实验任务不同,需要学生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流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学生在实验中不仅要完成既定的实验任务,还要撰写实验日志、实验总结,以此锻炼其搜集资料、总结分析、撰写报告的能力。
(五)实验成绩考核模式 成绩考核模式的创新是实验教学研究的重点,本课程体系采用专业技能、写作能力和职业道德考核三部分组成的综合考核模式,不再以实验成果作为对学生能力高低的判定标准,把考核重点从结果转移到过程中,力求全面展现学生的各项能力。专业技能是针对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和完成质量进行考核,写作能力考核主要通过审阅学生的实验日志和实验报告进行,职业道德素质考核要结合学生之间的小组成员互评,日常考勤情况和教师意见来评定。最后由教师加总三部分考核成绩来划分为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差(60分以下)五个等级。
五、结论
近年来高校会计类专业的学生数量猛增,实验中生师比过大,有的高校甚至达到120:1,教师的指导任务相当繁重,根本无法保证实验效果,实验中存在学生实验空间不足,实验用具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其次,实验指导教师的培训渠道狭窄,缺少获取实务锻炼的机会,导致实验内容和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在实验环境的布置上,由于场地等因素限制还是跟实际工作环境有较大差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以上通过对于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计,从实验培养目标、实验内容、实验形式和实验过程等方面均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为高校开展会计类实验教学活动提供了参考,整个课程体系设计详细、可操作性强,针对不同岗位需求设计不同实验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整个实验中学生占主导地位,把教师从繁重的指导任务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带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最后凭借全面的成绩考核模式保证了学生的实验效果,同时也凸显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在实验教学的地位。当然,该课程体系还需要在高校的实验课程中不断进行实践,在应用实施中寻找弊端,不断完善高校会计类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同时,实验课程作为会计类专业实验教学的重点,还需要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发展,同时更要结合学生的校外实习、毕业设计和论文来共同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