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形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经济形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经济形势

金融经济形势范文1

论文摘要:尽管受价格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投资实际增速有所下降,但投资需求持续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投资增长的长期动力没有因为短期调整而明显衰减,因此不会出现投资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

Key words: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Abstract:Although the influence of price factors, the actual investment in China this year the growth rate has declined, but continued growth in investment demand is still great potential for investment growth is not because of the long-term driving force and the apparent attenuation of short-term adjustment, there should be no substantial decline in the growth rate of investment situation.

当前经济形势的概述

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不断扩大与蔓延,已经对我国的当前经济形成了明显的影响与冲击,特别是对外进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是最为突出的,外销产品不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大幅度的减少,受成本激增、外部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中国部分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一些中小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的困境,原油、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下降。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还是被各国所看好。首先,虽然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困难,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还是一直保持向上的。其次,我国政府积极地进行宏观调控,积极稳妥的推进中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开拓国内市场、及时的调整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以此来拉动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再次,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尽快改变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第三,积极采取相关优惠措施,以资金来支持,加大大学生就业,确保就业率稳步上升。就总体而言,中国经济的增长只不过速度缓慢了而已,但对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困境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影响。

国际环境现状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中国的外汇储备盘踞世界首位,多数用于对美国的投资(包括持有美国的国债),国际经济形式的下滑,人民币被迫不断升值,使我国的外汇储备缩水近四成;全球市场萎靡及各国的保护政策以及国际市场的疲软,使我国的产品出口大幅度的下降。

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经济社会生活的现象层面上看,现在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基本的自然资源短缺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最近几年一些可贸易资源因为中国需求量的急剧增长,把全世界的价格都抬上去了;至于一些不可贸易的资源,比如石油,则出现了供应短缺甚至造成了社会生活的困难。另外一个突出问题,是社会环境的恶化。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一个是腐败的蔓延,另一个是贫富差距扩大。这些,都渗透目前社会经济生活中。

2、从宏观经济的深层结构看,问题的发生可以归结为内外两个方面的失衡。内部失衡的主要表现是投资和消费的失衡--过度投资而消费不足。

3、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在宏观经济上的集中表现,是货币的过量供应或流动性泛滥,而货币的过量供应又必然导致房地产、股票、收藏品等资产泡沫的形成或通货膨胀,即消费物价指数(CPI)的上升,或二者兼而有之。

从中长期的观点看,这一问题的危险还在于,它会使我们的金融体系变得非常脆弱,当遇到外部或者内部冲击的时候,就会出现严重的系统性风险。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经经历过高成长的时期,成就了所谓“东亚奇迹”。但是,它们大多数都因为内外失衡的处理不当,而没有逃脱金融系统的危机,以致损失了几年、十几年的时间,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们必须尽力地防止出现这样的问题,防止我们大好的经济成长形势出现逆转。

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我国市场潜力依旧很大 经济持续增长可期望。

尽管受价格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投资实际增速有所下降,但投资需求持续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投资增长的长期动力没有因为短期调整而明显衰减,因此不会出现投资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一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新农村建设、中西部大开发建设正在积极稳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依然很大,为保证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较快发展,保持较高的投资增长率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2、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投资与政策的扶持。

节能减排、扶持农业、灾后重建等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比如,我国将筹集约1万亿元资金用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同时,近期国务院又出台了十项政策措施,目标直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到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到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再到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等这些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扩大内需,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

金融经济形势范文2

国际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低位反弹,全球贸易短期略有改善。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DI)是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领先指标之一,集中反映了全球对矿产、粮食、煤炭、水泥等初级商品的需求。同时,也是有色金属、煤炭等初级商品制造商股价走势的可参考指标之一。2012年11月16日的BDI为1036点,相对9月12日的661点在一月之内大幅反弹56.73%,反映出亚洲特别是中国地区煤炭、粮食需求回暖对国际货运需求的增加。但目前BDI指数仍处于近15年来的历史低位,不足金融危机前指数的1/10,表明国际贸易仅是小幅改善,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需求相对下降,国际贸易依然低迷。

美国失业率意外降至8%以下,经济将保持缓慢复苏。美国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率(不变价)为2.32%,比上季度增加0.18个百分点,处于2011年以来的次高水平。从经济先行指标PMI来看,10月份为51.7%,较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三个月之后连续两月处于50%这一经济收缩与扩张的分水岭之上,表明美国经济将保持扩张之势。美国10月份失业率为7.9%,创下44个月以来的次低值,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由于美国失业率数据是通过对6万户家庭的问卷调查得来,从历史数据看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因此,美国失业率是否持续改善还有待观察。但10月份美国成屋中位价为每套17.86万美元,相对今年1月份的每套15.46万美元大涨13%,表明美国房地产业强劲复苏,银行业房贷不良率下降。因此,未来美国经济虽仍将保持缓慢复苏之势,IMF最新预测美国2013年经济增长率为2.25%,相对于4月份时的预测略有下调。

受债务危机困扰,欧元区经济再度陷入衰退。三季度欧元区GDP同比下滑0.6%,自2010年以来连续两个季度陷入衰退。导致欧元区经济下滑的原因是投资与消费的下降,其中,政府财政收缩和高失业率是主因。与此同时,9月份欧元区失业率高达11.6%,连续三个月保持在历史高位,表明未来欧元区消费难有起色。10月份欧元区经济先行指标制造业PMI为45.4%,较上月下跌0.7个百分点,连续15个月在50%的分水岭之下,意味着欧元区经济仍将下滑。要避免欧元崩溃,“欧猪五国”需要实施更严厉的财政收缩计划,这将导致就业的进一步恶化和消费的持续萎缩。目前,意大利和西班牙已经连续两个季度经济衰退,在缺乏有力的刺激经济措施的前提下,欧元区短期难以扭转衰退。

受出口萎缩影响,日本经济增速回落。日本将三季度经济增速调整为0.1%,较上季度的3.3%大幅回落。日本三季度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拉动。随着美国市场的好转,9月份日本出口环比增长6.2%,逆转了此前两个月的环比跌势。由于液化天然气等能源进口量居高不下,进口同比增长4.13%。考虑到环保车补贴政策9月初已经到期,灾后重建带来的公共投资增长未来几个月将持续减少,全球需求低迷、中日领土争端引发的贸易战以及日元持续走强,都将继续打击出口。9月份日本出口同比下降10.3%,连续四个月呈负增长。10月份日本制造业PMI为46.9%,连续五个月低于50%的荣枯线,因此,预计未来日本经济增速将进一步下滑,但不太可能陷入衰退。IMF预测2012年日本经济增速为1.6%,2013年为2.3%。

受投资增速大幅回落影响,俄罗斯经济增速放缓。三季度俄罗斯GDP(已跌至全球第10位)同比增长2.9%,较上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俄罗斯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投资增速的大幅下降。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俄罗斯通胀率有所上升,10月份CPI为6.5%,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处于10个月以来的次高水平。研究发现,国际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俄罗斯的GDP增长率上升7%。由于未来国际油价将在高位震荡,因此俄罗斯经济不会大幅回落,预计2013年增速将在3.5%左右。

受出口和投资增速下滑影响,巴西经济增长陷入停滞。2012年二季度巴西经济(GDP全球第8位)仅增长0.49%,连续10个季度回落,昔日的“金砖国家”经济已呈现停滞状态。导致巴西经济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下滑,二季度巴西投资同比增长率仅为0.16%,比上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巴西的消费和出口略有回落,仍保持较好的增长。巴西货币雷亚尔自2012年2月以来兑美元已贬值近20%,导致其FDI(外商直接投资)下降。10月,巴西经济先行指标PMI为50.2%,虽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重新站于50%的荣枯分水岭之上,表明未来巴西经济增速下滑放缓,2013年增速预计为2%。

本币贬值和投资增速回落,印度经济神话终结。三季度印度经济增长率仅为3.21%,创下三年来的新低。IMF认为,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财政贸易双赤字严重,商业信心不断下滑以及印度卢比贬值,拖累了印度经济增长。英国《经济学人》认为,曾经风光无限的印度经济突然间面临诸多变数,且有可能成为“金砖国家”中第一块松动的“砖”。数据显示,印度投资和出口同比都有所下滑。印度卢比兑美元大幅贬值,从2011年7月至今,贬值最大幅度高达30%。本币的贬值引发FDI流入减少,导致印度投资下降。10月份印度制造业PMI为52.9%,连续四个月基本持平,表明印度经济仍处于扩张之中。IMF预测印度2012年的经济增长率为4.9%,将告别连续20年约7%的高增长。

总之,金融危机“后遗症”和欧洲债务危机正困扰着世界经济,昔日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金砖国家”——经济增速正在回落,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世界经济进入缓慢增长时代。

国际金融形势分析

美联储实施QE3,量化宽松政策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2012年9月14日,美联储宣布了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以进一步支持经济复苏和劳工市场。与前两次量化宽松政策相比,QE3具有以下不同:没有明确的终止期限,前两次量化宽松政策都有明确的最终操作期限。没有预设总体规模,前两次量化宽松政策中,美联储均在计划实施前明确了总体购买规模,QE1规模为1.725万亿美元,QE2规模为6000亿美元。政策力度有所放缓,QE1月均操作为1150亿美元,QE2月均为750亿美元,而QE3则月均购买400亿美元,操作力度较前两次明显缩小。QE3操作的对象以MBS(抵押支持债券)为主,QE1的操作对象较为广泛,其中的MBS为1.25万亿美元,占比72%,QE2操作的对象则仅限于长期国债,QE3操作对象在2012年底之前为MBS。

由于银行对企业缺乏信心,美国前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提供的大量资金,大部分仍沉淀在美联储和美国银行系统内,并未流向实体经济。此次出台QE3当日即推动全球股市大涨,除对房地产业有利外,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将相当有限。

欧洲央行救助措施治标不治本,中长期欧元崩溃或不可避免。区域货币欧元的出现实现了欧洲政治家联合对抗美元的梦想,但为这个伟大梦想付出代价的时刻到了。由于欧元区国家统一货币与独立财政间存在难以克服的体制性缺陷,加之北欧国家与南欧国家间生产率存在巨大差距,最终导致南欧诸国债台高筑,濒临破产。欧洲央行推出“无限购债计划”,使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融资压力得到明显缓解,总额5000亿欧元的ESM(欧洲稳定机制)的正式启动也仿佛使欧债危机出现了转机。

但这些救助行动的前提依然是债务国严厉的财政紧缩,这必然会引致两方面反弹:一方面加剧民众对政府财政紧缩的抗议,目前的欧洲多国反紧缩运动“如火如荼”,另一方面债权国也已对债务国无休止的救助产生了厌倦。财政问题货币化最终将造成通胀上升和欧元贬值,这等于让财政状况良好的德法为南欧国家债务危机买单,造成德法民众对救助行动抗议不断。目前,南欧债务危机国的银行业正遭受资金外流的冲击,如何切断债务危机向银行业的传染,是欧元区面临的挑战。考虑到欧元“太大而不能倒”的地位,OMT(直接货币交易计划)和ESM救助措施在短期内可防止希腊、西班牙退出欧元区,但欧元区国家无法实现财政统一和统一的银行联盟,因此,中长期欧元区分裂和欧元崩溃或不可避免。

日本维持零利率不变,顺应国际潮流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日本央行决定将作为基准利率的银行间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继续维持在0~0.1%的实质零利率水平;资产购入基金规模维持在80万亿日元(约1万亿美元)。这是继2012年4月日本央行推出货币宽松措施以来,再次推出的新一轮货币宽松措施。在新增的10万亿日元资金中,有5万亿日元将用于收购短期国债,另外5万亿日元用于收购一年后到期的长期国债。日本央行认为,在欧洲央行和美联储相继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的形势下,如日本不跟进,将被视为“态度消极”,从而导致日元进一步升值,打击处境艰难的日本出口业。

从就业数据来看,9月份日本失业率为4.2%,较危机时期的最高值回落1.2个百分点,且连续5个月回落,表明日本就业状况正在改善。受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冲击,日本自1995年来即陷入流动性陷阱(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变得无限大,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日本的货币政策已经失灵。

受宽松货币政策和避险资金推动,道琼斯指数创四年来新高。尽管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仍处在较高水平,“财政悬崖”的威胁依然存在,欧债危机仍有引爆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可能,但道琼斯指数仍逆势而上,10月5日报收于13610点,年内涨幅为9.78%,创下近四年来新高,离危机前最高位的14198点仅“一步之遥”。美国股指创下新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美国维持0~0.25%的低利率政策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加之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向金融系统注入的近2万亿美元货币,银行业流动性大幅改善。但由于美国实体经济复苏缓慢,银行将大量资金投向金融市场,实体经济的贷款并没有明显增加。二是美元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欧元崩溃风险的上升使大量避险资金流向美元资产,即美国股市。IMF数据显示,与2011年同期相比,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大幅增长了9%,高达62.2%。三是在发达国家经济体中,美国经济基本面明显好于欧元区和日本。欧洲经济面临债务危机,日本已陷入“流动性陷阱”,“金砖国家”风光不在,美国成为国际资本理想的投资国,部分美国资本也开始回流本国。

受旱灾等极端气候导致国际粮食减产影响,国际粮价大幅上涨。2012年入夏以来,灾害干旱天气向整个农业带扩散,已演变成56年来美国最严重的旱灾。美国本土48个州已有2/3的区域遭遇中度以上干旱灾害,创历史最严重纪录。此次旱灾来袭正值农作物的生长关键期,持续的干旱天气损害或减缓了玉米、大豆、小麦、牧草等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以玉米为例,美国农业部已将产量预期下调至每英亩146蒲式耳(1蒲式耳玉米约合25.4公斤),为200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受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产粮国减产的影响,国际粮价大幅上涨。

数据显示,自6月份以来,国际小麦期货(CBOT)价格由613美分/蒲式耳最高涨至947美分/蒲式耳,涨幅超过50%;期间国际玉米期货(CBOT)价格由550美分/蒲式耳最高涨至849美分/蒲式耳,上涨54%;与此同时,国际大豆期货价格由1349美分/蒲式耳最高涨至1789美分/蒲式耳,涨幅为34%。目前,我国粮食进口量约占总消费量的10%,粮食对外依存度正在上升,预计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内食品价格上升。

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发达国家市场需求减少使我国出口增速下降,出口导向经济模式面临挑战。数据显示,2012年前10月我国出口累计同比增长7.8%,增速仅为上年同期的1/3,也远低于2005年以来平均近30%(2009年除外)的增速。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租金上升和人力成本上涨都在不断挤压外向型企业的利润。数据显示,8月份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5.8%,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滑11.1%,这种趋势已持续近一年之久,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正在下降,财务状况也在恶化。与此同时,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为7.4%,连续6个季度下滑,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出口增长乏力,预计经济增速仍可能进一步降低。

金融经济形势范文3

本文利用1979-2013年宏观经济数据和HP滤波的GDP与信贷数据,运用相关系数、共同周期方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了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和协同关系,短期内GDP周期波动是信贷周期的格兰杰原因,而在长期信贷周期波动是实体经济周期的格兰杰原因,信贷规模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实际产出波动。因此,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设计需要重视金融要素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发展。

关键词:

金融周期;实体经济周期;相关性;协同性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出现持续下行的态势,出口放缓,以银行信贷为主要渠道的货币投放增加。截止201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3.60%,较上年度的14.14%有所回落。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金融开放程度提高以及国内金融市场改革推进,在日益自由的金融环境下,金融因素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愈发明显,金融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之间的动态关联程度上升,金融因素成为反周期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不可忽略的因素(曹永琴和李泽祥,2009)。本文试图从信贷扩张与实体经济波动角度,来研究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提出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建议。实体经济周期是指GDP、就业、收入、投资等实体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金融周期理论强调金融因素(包含金融摩擦、金融中介等)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邓创和徐曼(2014)认为,金融周期是指金融经济活动在内外部冲击下,通过金融中介传导而形成的与宏观经济长期均衡水平密切相关的持续性波动和周期性变化,包括资产价格、利率、汇率、货币供给量、信贷在内的各类金融变量,在不同经济波动阶段上的变动态势。

而金融周期理论将金融市场因素(金融冲击、金融摩擦、金融中介)嵌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中,系统研究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相关作用、相互关联的内生机制的理论(周炎和陈昆亭,2014)。关于两类经济周期相互关联程度和关联机制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类是相关性研究。Claessensetal.(2012)对44个国家1960-2010年的经济和金融数据的分析,发现信贷周期和经济周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其他行业,金融体系中经济衰退和经济复苏时的波动幅度更大、波动更迅速。曹永琴和李泽祥(2009)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利用我国M1数据和工业增加值来考察我国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证实我国两周期之间确实存在动态的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值在0.1-0.5之间变化。第二类是冲击传递效应研究。Jermann&Quadrini(2012)指出,企业盈利能力变化对银行资产造成冲击,并冲击整体经济波动。在美国近些年经历的三次萧条中,有两次主要是由于金融市场因素影响(Iacoviello,2013)。宋玉华和李泽祥(2007)认为现代金融周期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可能通过金融市场的放大和加速作用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掌握金融周期的运行规律对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邓创和徐曼(2014)借助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中国金融周期波动对宏观经济的时变影响及其非对称性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周期波动先行于宏观经济景气波动,周期长度大致为3年,且存在长扩张短收缩的非对称性特征;金融冲击的“产出效应”不如“价格效应”明显,金融形势好转所产生的加速效应比金融形势恶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何德旭和张捷(2009)通过研究资产价格泡沫与产出波动、信贷的超常增长与金融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指出现代经济的金融周期特征越来越明显,关注金融周期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十分必要。很多学者从银行信贷角度来挖掘两类周期之间的关系。由于银行贷款是实体经济部门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贷款增长率对GDP增长的影响显著(崔小涛,2010),商业银行信贷往往具有顺周期性,这种顺周期性会加大宏观经济波动(陈昆亭等,2011)。基于现有文献,本文拟从以下视角展开研究和分析:一是借助中国实际数据描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的变化;二是借助相关系数、协整检验、共同周期等指数和方法,探讨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的相关性和协同性;三是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剖析两类周期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并给出若干政策建议。

二、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现实描述

从现有文献来看,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度量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主要有H-P滤波法、ARCH族模型、指数法以及Markov区制转移模型等。本文首先描述中国实体经济总量与信贷规模总量的变化及其周期变化,并将在下一部分以相关系数ρ衡量两周期的相关关系,同时,借鉴Vahid&Engle(1993)的共同特征方法识别两周期的协同性,最后,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两周期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文献对变量时间序列的趋势项处理,本文选取对数化和HP滤波方法来获得变量的周期性波动成分,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周期波动成分作为金融周期的基准序列,记为IC,GDP周期波动成分作为实体经济周期的基准序列,记为IGDP,样本区间为1979-2013年。GDP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贷款余额数据来自《中国统计摘要》。由图1可见,我国GDP总量增长迅速,截止2013年,GDP总量为56.88万亿元,是1979年0.41万亿元的140多倍。预计今后我国的经济增速将逐渐放缓,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这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美国近期非农数据和实际个人消费支出数据显示美国的就业形势转好,消费支出逐步增加,由此反映美国经济复苏的内在动力增强,将拉动我国外需增加。但欧洲经济依然低迷,虽然已经度过了债务危机最艰难的时刻,高失业率和低消费使得欧洲复苏内在动力不足。部分新兴经济体与中国面临类似的增长调整和结构调整期。国内实体企业由于融资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提高挤压了利润空间,产能过剩和需求增长缓慢使许多企业难以为继,实体企业陷入增长困境,同时,房地产市场自2013年暴涨后开始回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受房地产市场影响,2013年首次跌破20%。因此,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下,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实现稳健型的增长,需要政府了解实体因素和金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巨大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制定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解决现实当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截止2013年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71.9万亿元,是1979年0.21万亿元的近345倍之多。信贷余额占GDP的比重为126.37%,而2013年美国这一比率约为359%。截止2013年,我国各项存款余额为104.38万亿元,可见,我国的信贷规模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政府出台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2014年11月至今的三次降息,通过信贷扩张减缓经济下行速度,保证了经济的平稳增长。根据图2中HP滤波法得到的GDP和信贷规模的周期波动,按波峰至波峰划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大致经历了三个完整周期和一个不完整的周期,分别是1979-1985年(时间跨度为7年)、1986-1995年(时间跨度为10年)、1996-2008年(时间跨度为13年)、2009年-至今。2009年至今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从3个完整的周期来看可以发现两个特点:第一,周期的时间跨度逐渐变长,预计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的周期也将持续10年以上,这可能跟市场结构、需求机构、产业结构等变化日趋平稳有关。第二,单个周期波动幅度逐渐变小。由信贷余额衡量的金融市场波动看(图2),相比实体经济周期,信贷余额波动相对频繁,波峰往往滞后实体经济1-2年。自1979年以来共经历了4个完整周期和一个半周期,分别为1979-1986年(时间跨度为8年)、1987-1997年(时间跨度为11年)、1998-2003年(时间跨度为6年)、2004-2010年(时间跨度为7年)、2011年-至今。前4个完整周期,平均时间跨度为8年。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放贷能力提高、放贷意愿增强,信贷扩张支持投资,会拉动需求和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当经济衰退时,银行对放贷标准提高,信用紧缩,投资下降,经济增长疲软。因此,在金融周期影响下,经济周期波动可能比一般情况下波动幅度更大。

三、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相关性这里采用两时间序列之间的相关系数ρ来考察两周期的相关性。根据图2,两个波动序列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它们到达波峰和波谷的时间并不一致,信贷余额波峰的出现往往滞后实体经济1-2年。我们依据信贷余额波动序列的周期来划分相关系数的计算区间,依次为1979-1986年、1987-1997年、1998-2003年、2004-2010年、2011-2013年,考虑到2011-2013年周期的不完整性,以及时间间隔较短,可能会对相关系数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将其归并到上一周期里。结果如表1。由表1可见,在样本期内,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之间总体呈现一种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但系数值随时间呈缩小趋势。

(二)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协同性根据Vahid&Engle(1993)的理论,假如信贷余额和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认为两者所代表的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在长期内具有共同趋势。假如信贷和GDP的一阶差分具有共同的线性相关,就认为两者所代表的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在短期内具有共同周期,即在短期内具有共同的波动路径。若两项特征均具备,那么就说明这两个周期具有协同性。本文首先对上文得到的IGDP和IC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考察我国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即他们在长期内是否具有共同趋势;继而通过典型相关来判断共同特征向量的个数,由此断定两周期在短期内是否具有共同周期;最后以格兰杰因果检验判断两者在时间上的因果关系。1.平稳性检验。运用Eviews进行ADF平稳性检验的结果见表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IGDP和IC序列是非平稳的。而其一阶差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所以两者均属于一阶单整的非平稳序列,符合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2.协整检验。应用Eviews建立VAR模型,经AIC和SC信息准则检验,选择滞后阶数为2,用Johansen协整检验得到结果如表3。无论是最大特征值统计量还是迹统计量都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者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之间在长期内具有稳定关系。根据共同特征向量检验结果,组合ΔYt和Wt存在一个共同特征向量,即可以找到一组参数使得ΔIGDP和ΔIC共同线性相关,所以,IGDP和IC在短期上具有相似的波动路径。由协整检验和共同周期检验可知,中国的实体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具有协同性。

(三)中国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的因果关系根据对信贷规模和国内生产总值周期成分的相关性和协同性检验发现,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及协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借助Granger因果检验来判断两者在时间上的因果关系。选择置信区间为10%,滞后阶数为1-8阶,检验结果如表7。根据Granger因果检验,当滞后阶数为1-6期时,IGDP是引起IC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而第七期开始则不是。当滞后阶数为1-5期时,IC不是引起IGDP波动的格兰杰原因,直到第六期开始IC才成为IGDP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这与之前所观察到的IGDP和IC周期波动中,信贷的波峰比GDP滞后是一致的。

(四)实证结果分析1.相关性分析。由相关系数检验发现,金融周期与实体经济周期之间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顺周期性显著,这与我们的理论预期是一致的。实体经济的繁荣会提高人们的乐观预期,促使投资者需求高涨,消费者热情高涨,而银行经营情况良好,也乐意提供高额贷款,因此信贷规模大幅增长。信贷的增长会进一步刺激投资,助长市场积极情绪,推动消费增长,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为实体经济增长带来活力。两周期相关关系随时间变化呈递减趋势,2004-2013年间两者相关程度下降,这可能与我国宏观金融监管政策有关。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逐步加强宏观审慎工具的应用来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协同性分析。借助协整检验和共同周期方法,我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在长期内具有稳定关系,在短期内有相似的波动路径,具有较高的协同性,两周期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发展。3.因果关系分析。经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在短期内,实体经济周期波动构成信贷周期波动的格兰杰原因,反映了实体经济繁荣或衰退会迅速刺激信贷规模增长或收缩。在长期,信贷周期波动是实体经济周期的格兰杰原因,信贷规模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实际产出波动。信贷高速增长经由资产负债表渠道、居民渠道等影响实体经济,信贷周期是否正常进入上升周期是宏观经济下一步走向的重要原因(巴曙松,2009)。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金融经济形势范文4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

(一)金融企业不断扩大兼并行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表现之一是金融企业兼并行为的不断扩大,这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金融企业的大量兼并使得企业集中化程度变高,这给企业管理人员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如果不加强约束,金融企业管理人员会面临道德风险的发生。在充满诱惑力的经济利益面前,有些金融企业管理人员会完全忘记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而且即便真的出现金融风险,他们也一点不担心,认为政府最后会来解决,最终使得金融企业渐渐地放松对金融风险防范的警惕和监督。

(二)严重阻碍了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随着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的很多交易行为都离不开金融行业,在金融领域中的众多交易都是投机行为,这种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投机行为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导致我国经济出现亚健康状态。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失调当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在比例上出现差异、发生比例不一致的情况时,社会中的众多资金都会流入到金融经济中,这时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就受到掩盖,经济发展呈现出低落的面貌,然而金融经济的发展面貌却刚好相反,呈现出非常繁荣的局面,实际上这种繁荣局面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价格指数能够体现出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但是在这样的虚假繁荣背景下,价格原有的导向作用不复存在。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有时是必要的,但是分离情况不能太严重,否则就会出现负面影响。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好处体现在,很大一部分社会资金流入到金融经济中,那么金融经济的发展步伐就会得到加快,金融经济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就会更加明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是当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过于严重时,就会带来消极影响。具体体现在阻碍了实体经济的顺利发展,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想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必须掌握好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的状况,把握好度,根据影响两者分离的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

纵观全世界,金融经济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以及带来的影响等各方面都要超过实体经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受到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影响、金融管制的影响,这三种因素的影响。下文对此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一)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金融经济的发展要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金融经济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发展,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在对接中少不了外汇,这就决定了金融经济的重要性以及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当金融经济遇到金融风险时,势必会影响到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实体经济,继而导致实体经济出现风险。

(二)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信息的革新,金融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越来越便捷,发展速度也逐渐加快,交易范围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面貌,如今的金融经济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的特点,这就是金融经济逐渐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技术因素。另外在制度因素的影响方面,由于我国的金融经济风险制度不够全面,使得金融经济钻了制度的漏洞,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跟风行为和投机行为。因此,在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双重影响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速度会逐渐加快。

(三)金融管制的影响。除了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和技术及制度因素的影响之外,金融管制的影响也是促使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加快的一项重要因素。我国在金融管理这方面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加上金融自由化都加快了两种经济的分离速度。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全球各个国家的金融管制都加深了彼此的联系,资本流通速度日益加快,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全球的金融交易量迅速增多,当金融交易情况变得糟糕时,会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综上所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三种因素分别是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技术与制度因素的影响以及金融管制的影响。面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危害,我国的政府部门一定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针对以上提到的三种因素进行仔细地分析、研究和讨论,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切实做好对实体经济的保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有序发展。

四、解决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措施

金融经济形势范文5

关键词:钻石模型;江苏家具业;产业集聚;品牌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11502

1江苏家具产业现状

江苏是近年来中国家具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这里制造产业基础比较好,人才集中,交通便利,信息业发达,不仅文化积淀深厚,传统产业自古发展态势良好,家具市场不仅容量大,营销模式也比较灵活。

不过江苏家具业目前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丰富且工资普遍偏低,因此在低级要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在高级要素,如设计、营销等几乎没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来,随着新劳动法的出台,各城市最低工资标准的普遍调高,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家具生产的这些优势正在逐渐减弱。省内一些生产家具的小企业面临着停产、转产、合并调整的巨大压力。

从表1显示的情况来看,从2002年至2007年江苏家具市场一直呈不断发展的趋势,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的市场个数和摊位个数均有所下降,2009年数量又有所回升。但商品成交额一直不断增长,从2002年38.07亿元到2009年128.46亿元,翻了2倍多。木材市场从2002年到2004年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的阶段,到2005年经历了3年的高速发展,不论是摊位数还是商品成交额都增长迅速,2008年后开始逐渐下降,不仅仅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木材的供给减少和价格的上升也影响了木材市场的发展。

2江苏省家具行业所受影响

经过这次金融危机,江苏省的家具行业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通过运用钻石模型来进行分析。

2.1江苏家具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1生产要素:要素层次偏低

虽然江苏家具业在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设备简单落后,工人技术水平不高,导致现在家具市场上中多为中低档次的家具,但同时高档家具却不能满足需求,市场上的高端家具多为进口。现在江苏省家具行业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

(1)不重视品牌培育。

不仅仅是江苏省,我国的家具行业普遍不重视市场培育,不愿意花时间和资金研究市场,引导消费者消费倾向,急功近利、只重视眼前利益的短期生产销售行为严重。市场上真正能够深入人心的本土品牌屈指可数。

(2)自主设计和研发能力不足。

从表3中可以看出来,江苏省的软木及木材进口额远远大于出口额,从总体上来看,进出口额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09年开始进口额和出口额开始下降。

江苏省乃至全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木制家具是以实木家具为主,对木材的消耗巨大(朱光前,2003)。江苏省森林资源相对有限,木制家具所需原材料依赖进口,由于国际市场的木材价格持续上涨,而且美洲、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的地区出于本国森林资源保护及促进本国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开始控制原木出口,随着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和国际社会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原木进口逐渐下滑。

2.1.4产品需求力:外需下降,内需不足

由于金融危机,国外需求大幅缩减,导致许多小企业损失惨重,这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出口地区过于集中,主要出口国是美国,所以美国的经济形势一有变化,我国家具企业直接受到影响,而且出口的集中也会使家具业受到反倾销的伤害。

2.2后危机时代江苏家具业面临的机遇

经过了这次金融危机的优胜劣汰,一批本来利润空间就低,没有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逐渐失去市场,退出了我省的家具行业,一些幸存的企业则会进行合资重组,只有规模扩大后,才能从劳动密集型走向技术密集型,从分散管理走向规范管理,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化经营。近年来由于国家越来越重视民生,江苏省建设了越来越多的廉租房,这也为江苏家具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江苏家具行业的改进措施

3.1培养设计能力、创新能力

江苏省家具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培育一批有原创精神的职业家具设计师。这不仅仅是各家具企业的责任,更是各个开设家居设计类专业的学校的责任。企业本身的实战需求和经验可以指导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和目标。江苏家具产业在生产的基础上,可以纳入设计、装潢、施工、居家整合等,提高服务业的比例。

江苏家具企业可以借鉴瑞典著名家具品牌宜家的经营方式,宜家的经营理念是提供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而围绕这一核心理念的实现,宜家创造了宜家产品目录、宜家样板间、宜家设计团队及自己动手DIY概念等“秘密武器”。宜家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源源不断的设计方案和创新能力。

3.2培养产业集聚力,集团化经营

一个优势产业无法单独存在,它必须同一定区域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为了克服家具企业目前这种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的弊端,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以建立工业园区的形式来加强企业之间的协作与配套,通过专业化生产的方式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集加工、销售、商贸、物流、科研研发、展览、网络信息、辅料市场于一体,创立品牌,才能使江苏家具产业竞争优势持久发展。

3.3政府发挥作用

虽然江苏省的家具业在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市场主体的脆弱和本地资源的匮乏,使得市场调配资源发展地区产业的能力比较弱,从而需要政府的扶持。政府部门需要加大投资,帮助一些有能力的企业培养高级要素。在金融投资、上市融资、银行贷款等方面,对具有良好资质的家具企业、产业基地和特色区域予以重点扶持,促进家具企业的优化重组以及产业的高级化。

3.4打造品牌

一个比较发达的产业集群中,企业品牌与地区品牌都非常重要,而相对来说地区品牌的影响要更大一些。区域品牌的促销效应会吸引更多的外部企业加入进来,有助于进一步壮大集群的实力。家具是人们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的载体,具有文化特质的产品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江苏作为中国的一个文化大省,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现代工艺技术的结合将使新中式家具具有出口优势。如果江苏省能在一定时期内培育出若干个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这对树立江苏家具业崭新形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冉,程宝栋.关于乐从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与思考[J].企业,2010,(02):4748.

[2]雍娟,刘友来,冯勋.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木制家具产业竞争力分析[J]林业经济,2010,(9):6972.

[3]霍志勇,胡景初.家具产业集群的升级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9,(03):121122.

[4]王昭,宋维明.中国家具出口贸易增长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6,26(2):181184.

[5]胡景初.论家具、家具专业和家具产业[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4,(08):1317.

[6]宁萍.顺德家具产业转型与产品出口的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12):2021.

[7]胡景初.中国家具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木工机床,2005,(04):15.

金融经济形势范文6

摘 要 本文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指出了新形势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存在问题的原因,强调从优化金融信贷政策、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引导金融资源投向这三个方面来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金融 实体经济 有效途径

一、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随着国内经济进入转型期,短期通货膨胀虽然风险还不是很明显,但金融资本“脱实向虚”的问题比较突出,使得实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将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一)实体经济整体效益水平不高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实体经济受到价格因素的下拉作用影响,使其发展将面临着费用持续增长、成本不断增加、资金断裂以及产能过剩等多方面的挑战,导致了企业利润成下降趋势,特别是一些低端产业链条上的中小企业在发展中都遭受到资金紧缺、订单减少、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不断增加的问题。其原因主要体现在金融产业相对来说盈利增速,而实体经济利润增长较为缓慢。在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达到54500多亿元,同比增长5%;同时,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15000多亿元,同比增长10%,但其实体经济利润水平与增速相对商业银行的同比增长18%,净利润累计1.2亿元来说并不是很理想,实体企业的发展在资产高通胀蔓延和快速膨胀的作用下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从而导致了产业空心化局[1]。

(二)生产要素减退而导致产业空心

实体经济的发展是资本投入、资源、劳动力、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共同推动的结果,受资产泡沫与高通胀率的双重挤压,由于生产要素的减退而引发实体产业空心。一方面,由于资源价格不断上升、劳动者择业机会日益增多、而导致企业投入成本不断上升,实体经济投资成本回落较明显。另一方面,产业雷同化严重以及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着创新转型资源不足的问题,例如实体企业在金融市场、证券的融资能力减弱,生产资本流出大于投入、金融资本日益脱离实体产业等,这些都导致了企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预期下降。

(三)实体企业存在“脱实向虚”的现象

近些年来,在高回报率、投资时限短的虚拟经济诱导下,国内的一些实体企业逐渐离开了实体经济市场,转向为高回报、高风险等的经济领域,例如,金融市场、债券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等,这使得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贵金属及期货的一些虚拟经济市场。同时,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通过市场运作、投机、炒作的方式逐渐显现,这使“脱实向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虽然是由市场经济基本规律作用而导致了这种现象,但市场存在着较大的潜在风险。例如温州地区有45家制造企业,普遍涉足了房地产开发领域,甚至有的实体经济企业为获得大量信贷资金,将企业作为融资平台,转向金融、房地产等一些虚拟行业。

二、新形势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金融信贷政策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相关产业政策导向,对目前实体经济金融支持政策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提高信贷政策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并根据实体经济发展实际围绕区域集聚性产业的发展特色,在产业项目准入、分类管理、风险防控以及资金定价上实行差异化要求。此外,为确保回笼资金能及时归还,必须要加强资金账户的监控和管理,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贷后检查,以提高风险预警前瞻性,才能使信贷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二)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除了做好金融产品推广工作之外,对于新兴业的金融产品还需有所不断创新,其服务价格与盈利空间根据实体经济行业的市场特点来确定,为满足客户信贷各方面的需求,要根据产品使用对象、信贷额度、规范收费、贷款用途等来设计。从市场债券的角度来看,为使实体经济偏重于间接融资的现象得到改善,应加强债券市场产品的不断创新,将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设计成适应特定实体经济企业融资的需求特点,从而有效拓宽融资渠道[2]。从衍生品市场的角度来看,在实体经济条件下,大力推广目前我国已推出的股票衍生品、汇率衍生品、利率衍生品等金融衍生品,促使衍生品的品种和业务上的创新,从而推进基础资产金融化。

(三)引导金融资源投向

新形势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一个金融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金融资本转向产业资本的过程。对此,必须遵循商业化经营的原则,不能单一粗放对待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而应该支持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和一些重点领域。主要做到在长期金融资本投入过程中,需要坚持“风险可控,商业经营”基本原则,一般可采取批量开发、联户营销发展模式,积极发挥金融服务的平台优势资源,将投入的重点集中在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的大型工程项目,同时也需要加大对产业区、区域集聚发展的投入力度,不断培养具有现代化水平物流业,积极扶持能源产业、科技新兴、文化产业,以此来促进特定产业链条上的实体经济逐渐走上组织化、规模化以及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从而保证实体经济产业能够有效带动上、下游实体经济产业链条上的大量中、小企业增强自身实力。进一步保证金融资本的有效投入力度和投入量,

三、结束语

新形式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到金融资本投向虚拟经济领域的影响,通过对我国目前实体经济的现状来看,由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自身存在的弱点以及政治落实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而导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够,本文通过优化金融信贷政策、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引导金融资源投向这个三方面来进行综合统筹,切实促进自身金融政策服务对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保障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实体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