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课程体系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科课程体系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科课程体系建设

工科课程体系建设范文1

关键词:环境工程 实践 课程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65-02

宝鸡文理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最早设立于1999年,其前身为环境监测专业(专科)。至2012年,已经连续招生13年,在校生400人左右。作为一个原师范类院校,如何办好工科专业,如何使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的有机结合,加强专业实践各环节的教学改革[1],特别是结合当地城市情况加强工科实践环节的建设[2],对地方院校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 我院工科实践环节建设的思路

宝鸡文理学院从2012年开始,借鉴其他类似地方高校的环境工程本科培养目标[3],对工科培养的人才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突出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实践培养体系。在工科专业实践环节建设方面,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和设想。

2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的建设

2.1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适应宝鸡文理学院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已经初步成形,基本能够满足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需求(实践教学体系见表1)。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经过1999年、2006年、2009年和2012年四次修改,现在实践课程安排都是按照2012年新修改本科培养计划执行。

其中在2012年新修订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增开了开放性实验,综合课程设计、学年设计、仪器分析实验。专业实验课时和实践课时都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和加强,其中增加了普通化学(普化实验由原来18课时增加到21课时)、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实验课时,专业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水污染控制实验都得到了加强(12学时变为18学时)。实验内容也有原来大部分验证实验为主转变为以综合性、设计型实验为主。(实践教学体系见表1)

2.2 实验课程及实验室的建设

环境工程专业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在实验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现在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分为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开放性实验。专业实验由过去的验证性实验逐步过渡到以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为主。特别是开放性实验的引入,使学生更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验室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绩,起初,环境工程刚建立起来时候。除了基础化学实验室以外,没有相应的专业实验室,学生做实验要到西安某重点大学做相关专业实验。经过教育部评估时期的以评促建,学院极度重视工科建设与投入,投资600万新建环境工程各专业实验室,初步建立了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室、水污染控制实验室(水工实验室)、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室(水微生物实验室)、水质参数分析室、噪声频谱分析室、COD\BOD实验分析室、天平室等专业实验室等,初步满足了环境工程本科实验要求。

2.3 实习基地的建设

实习基地经过多年建设,依靠宝鸡厂矿较多,污染治理较有特色,经过仔细考虑和选择已经在宝光电器集团、宝鸡凌云无线电厂、宝鸡热电公司、宝鸡十里铺污水厂、宝鸡陵原垃圾厂、宝鸡自来水公司、环境监测站建立了生产实习基地或认识实习基地,基本能满足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的训练。毕业实习主要依托西安、太原等地的大型污水厂。

2.4 实验、实践教学材料的建设与完善

实验实践教学资料日益完善,根据专业需要,自主编写了个专业实验课程的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习指导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指导书,同时各实践环节的实结、实习资料、实习照片和实习图纸等资料也得到了收集和整理。

3 问题及探索

3.1 实验环节学分所占比例还应加大

实验课时在新修改的教学计划中,虽然得到了增加,但是和一些老牌工科院校相比,不论实在实验科目的设置上,还是实验课时上还有很大差距[4]。这一方面是因为实验设备、耗材不足、一些专业实验室还未建立,但另一方面也主要是因为宝鸡文理学院原是一所师范类院校,在课程体系中,综合素质课和公共选修课程所占得比重较大,制约了工科实践实验环节的发展。这就需要同时通过改革实验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大型实验仪器的使用率和加强实验师资力量来解决[5]。

3.2 实践环节内容还需改进

实践的内容除了了解,熟悉实习点环保设施,工艺流程,试验检测以外,还应结合书本,模拟现场,深入研究,最终达到从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使得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提升。特别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方面(Autocad)制图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应从市场需求出发,改革实践内容,实践环节方向应包括环境工程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在水处理及其工艺,大气污染治理、固废的处理与处置、环境监测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毕业时就业途径方向上得到扩展。

3.3 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的改革

实验实践环节应改革原有考核方式,从原来的注重理论考核和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注重实验实地考核,在实习考核上,采用实习笔记、实习报告、现场测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就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师和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针对现场的实际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设计和建议。同时教师在学生实践环节之前,就将一些隐含的设计问题提出,学生将根据自身情况和能力,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并解决。

4 结论

实践环节是一个工科专业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训练方式,特别是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宝鸡文理学院在工科培养目标上确立了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摈弃了原来的以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思路,这对于环境工程工科专业来说,就是要把实践环节作为课程体系的重点来对待,一方面加大对实践课程体系的修改与建设;一方面加大实验室、实验教材、实习基地、实验仪器及实验师资力量等的建设,逐步加大实践环节课时,增加实践环节内容、改革实践环节考核方式来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于妍,徐东耀.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5):148-150.

[2] 王平宇,段吴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环境工程本科教学体系改革[J].江西化工,2010(4):153-154.

[3] 李元高,严滨,曾孟祥,等.环境工程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3):105-107.

工科课程体系建设范文2

关键词: CDIO;课程体系;软件技术

一、引言

随着就业市场对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掌握主流工程化软件专业技术无疑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目前,通过工程化的方法来开发软件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作为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优秀人才,除应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严谨的科学素养、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创新能力之外,还应拥有较强的工程化设计和实施能力以及优良的职业化素质。

近年来,国内外的很多大学展开了CDIO(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CDIO倡导“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CDIO通过每一门课,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来落实产业对能力的要求,以满足产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采用CDIO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自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协调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国内外经验表明,CDIO“做中学”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完全适合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

本文主要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项目化设计。

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在讲授时,实训环节往往就是让学生上机实现书上的示例,没有与社会实际需要的专业技术及应用技术的最新发展联系起来。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国内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普遍缺少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同时也缺乏进行这些训练所需的教学环境,因此培养出的学生与产业界的需求往往存在较大的脱节,难以很快融入现代IT企业的运作。

因此,国内高职院校需要从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工程化改造,逐步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化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并进而形成一个融基础理论、实训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整体化培养机制,使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三、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近几年,国内一些工程学院和软件学院积极开展了工程教育改革探索和实践,其中最重要的实践之一是引入了国际上先进的工程教育改革成果―――CDIO工 程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 ,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 实践的、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 个人能力、 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从2011年开始,我校软件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建设方面全面启动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课程体系改革,其中,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软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主要思路如下:

1.以CDIO先进理念为指导,开发课程

课程设计依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依据CDIO教学理念十二条标准对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及本课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真实项目开发为导向,以培养学生个人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系统构建能力为宗旨,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发的“一体化项目学习”课程。

2.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组织课程

课程及相关课程体系都以真实项目来驱动知识的学习。通过小型真实项目(二级项目),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通过一体化的大型项目(一级项目),完成整个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的学习,一级项目和二级项目之间有机衔接,二级项目是一级项目的一部分。

例如:软件技术专业,NET开发模块课程链路以“计算机技术系网站”作为该方向的一体化项目,为完成该一体化项目,依据网站开发的流程,知识逐渐递进的关系划分为以下5个项目“计算技术系网站”――网站前台设计项目、“计算技术系网站”――数据库设计及数据库操作项目、“计算机技术系网站”――基于C#语言的数据库操作项目、“计算机技术系网站”――动态网站项目、“计算机技术系网站”――服务器部署项目。

3.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

课程的教学系统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要面向高职学生的特点和整体水平进行教学目标设计,以促进课程总体目标的实现;要以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指导教学系统的元素设计,如:教学资讯的设计、媒体的选择、师资的配置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同时,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设必要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环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以行动为导向,优化教学

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以行动为导向,突出实战化训练的特色教学模式,采用企业管理式的课堂组织结构设计和学习管理模式,学生分组完成课内实训与实战训练。课程教学步骤分为:课前准备、下达任务、完成任务、展示学生作品等四部分。

课程学习以学生学习小组形式进行,一般3-5人,学生入学第二学期自由结合,一直到毕业该组同学都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出现,一起进行课程考核、一起完成课程项目、学期项目、毕业项目等等。通过小组形式的学习,学生的团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及专业技术等能力都有相应的提高。

通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加强,学习兴趣显著增强,学习效果显著提高,专业能力明显提升。下一步,将以此为基础,发现运行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善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软件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林艺真.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29(4)

[2]沈民奋.CDIO大纲与标准[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3]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工科课程体系建设范文3

课程是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单元。课程体系实质上是课程的组织逻辑,它对实现学校办学定位,形成学科特色和就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的知识需求,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为一体。二是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管理与工程并重,强化工程素质的提升和学科的交叉与综合,加强真实项目情景模拟和职业岗位职责训练的实践环节。三是根据学校办学服务定位,坚持“应用型理论教学,工程技术型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办出专业特色。四是通过重体系、活模块,围绕完整的工作项目流程组织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构方式。五是将职业活动的各个元素渗透和融入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能多阶段、多层次、多途径、全过程地了解职业岗位职责和企业生产运营流程,重视工业工程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二、课程体系建设框架

该课程体系从现代企业对工业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出发,探索素质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加强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专业教育三者的有机融合。模拟企业运营环境,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并根据工作项目过程进行课程知识的集成和课程的拓朴结构设计;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将工业工程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渗透到相关课程中,从而开发出具有我校特色、强化工程素质和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体验式教育课程和教育形式。该课程体系具有更加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工业工程专业体验式课程体系由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和实践创新体系组成。

1.课堂教学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发展能力、交流沟通协作能力、初步的工程能力和科技信息能力,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课堂教学课程体系由三个平台组成,即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为了适应企业需求,在考虑区域因素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特色产业优势,认真研究工业工程专业所涵盖的知识领域及其所涉及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机械加工行业为背景,以知识能力组织为逻辑的体验式课堂教学课程体系。

(1)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是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进行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与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两个模块组成,分为系统科学与信息技术基础、机械工程技术基础、人文社科基础、创新创业基础四个部分。系统科学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组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机械工程技术基础课程组包括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工程材料导论。人文社科基础课程组包括英语、大学语文、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科学史、体育。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组包括创造学、创业基础。

(2)学科教育平台是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强调工程素养和适应性。培养学生具有机械工程的基本技术和基本的工程素质,掌握管理理论、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了解现代工业工程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科教育平台由学科教育必修和学科教育选修两个模块组成,由机械工程学科、管理科学工程学科和工业工程学科三个学科组成。机械工程学科课程组包括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工程制图、材料与成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管理科学工程课程组包括管理学原理、运筹学、供应链管理、工程统计学、工程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工业工程学科课程组包括基础工业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专业概论、标准化工程。

(3)专业教育平台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职业能力的实现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工业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问题,运用机械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解决产品的设计、工艺问题和具备从事系统的分析、规划、改造、设计、研究、评价和创新等工作的能力。专业教育平台由专业教育必修和专业教育选修两个模块,由系统规划和改善能力、系统设计与优化能力、系统研究与创新能力三个核心能力组成。系统规划和改善能力课程组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与控制、成本控制、精益生产、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系统设计与优化能力课程组包括安全系统工程、人因工程、系统工程导论、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系统研究与创新能力课程组包括新产品开发创新理论、可持续设计与制造技术、先进制造系统。

2.实践创新体系

实践创新体系训练学生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和职业能力,强调企业运营流程、岗位意识和职业能力等职业工作完整性的训练。实践创新体系包括基础训练、学科专业实践、毕业综合实践三个平台和第二课堂一个模块,共计42周。为了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具有较高的工程素养,适应不同企业的环境要求,在毕业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业工程师,构建了基于体验平台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创新体系。

(1)基础训练平台训练学生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强调从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基础训练平台由军事训练和入学教育、思政课实践、形势与政策教育、毕业教育环节组成。

(2)学科专业实践平台训练学生的职业意识、工程素养和职业能力,强调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体验。通过现代企业认知和企业运营流程实践,分阶段、分层次完成单项角色、各项角色和综合职业角色的体验训练。学科专业实践平台由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电子工艺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质量管理与可靠性课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设计规划与物流管理课程设计、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环节组成。

(3)毕业综合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综合工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职业工作的完整性和就业竞争力。毕业综合实践平台由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环节组成。

工科课程体系建设范文4

1.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教师的专业课程方向,结合企业人才培养实践,同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研讨,共同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增设一些专业方向课或选修课,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重新进行研究、整合。服务区域经济,增加一些新技术、新知识;删减一些过时的、陈旧的内容;整合一些在不同课程中重复的内容。

2.企业参与学院的教学与人才培养

企业可安排高级技术人员、人才培养专家参与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研讨,协助实现并完善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企业就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和评价参与意见,帮助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使学校的培养方案更具灵活性、规范性、市场性。

二、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1.实验课教学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验课应包含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实验课,每节课都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以及内容。对上机实验内容要精心安排,对学生上机过程也要严格监督。为了保证学生认真对待上机实践,要求学生实验前做好实验预习,实验结束时教师认真点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每门课还应设有开放性实验。这种实验应给出解题思路分析和设计步骤指导,把它们在网络教学交互平台上,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选做。学生可直接从客户端下载实验软件和实验题目要求,能够获得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预习知识点等。学生在进行实验前或进行实验过程中,可进入讨论区在线实时询问实验相关问题,请教讨论区的教师。

2.课程设计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挑选2个专业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让他们对本组项目全权负责,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积极作用。这样既可以减轻指导教师的压力,又有利于课程设计质量的提高,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3.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模拟企业式培养模式,建设网上实践平台

高校可与企业单位积极合作,共建网上实践平台,使网络、多媒体等信息资源真正服务于教学,培养具有自主性和创造力的现代化人才。网上实践平台建设分两个阶段:首先,企业技能的普及学习。学生在网上可以在线学习企业需求的相关技能课程,这些课程有的包含在学校的课程体系内,有的是企业特有的专业技术。其次,企业技能的模拟训练。让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完全模拟公司化的工作状态,选取企业的实际项目并融合课程体系内容,使之成为学生的实训项目,将其源代码及框架嵌入到学校,在网络平台上展现给学生。

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识实习。通过企业参观、职业素质训练、项目实习、企业业务介绍、技术人员职业发展介绍、座谈讨论会等,让学生了解行业和企业的概况,对未来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项目实习,让学生了解运用软件开发语言实现软件项目的过程。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实习。通过技术讲座、行业分享、典型项目介绍、项目实习等,让学生对专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专业实习,进一步深入掌握软件开发技术。大学三年级学生的项目实习。通过职业素质训练、软件开发技能课程、软件工程课程、商务办公技能、项目实训等,让学生对软件开发有专业性的认识,激发学生为中国软件事业做贡献的积极性;通过项目实训,让学生达到软件开发领域的“基础层”水平。大学四年级学生的实训、实习。通过职业素质训练、面试技巧培训和演练、行业分享、技术讲座、软件开发技能课程、软件工程课程、商务办公技能、项目实践、业务实习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保障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达到软件开发领域的“工作层”水平。

四、面向“双师型”教师的联合培养

1.教师的项目实践

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真实项目的实训,学习最新的软件编程知识与技巧,熟悉标准化的软件开发流程与质量保证体系,积累项目开发与管理的实际经验,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与需求。全面帮助教师实现知识更新,丰富教学案例,明确学生的培养方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最终提升其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全面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

2.组织教师参加企业的高端技术、管理培训

学校每年选定若干名骨干教师,共享企业集团组织的高端技术、管理培训。同时,分析当前的就业市场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对于市场上急需而以前教学中未涉及的实践技能,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授课,对学生进行补差,使我们的教学和市场接轨,使学生符合企业的要求,为企业输送合格的软件人才。

五、培养国际化IT人才

针对企业对高端IT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大连地区的国际化资源,培养学生涉外软件开发能力。包括IT类外语培训、涉外礼仪、国际化软件开发流程及质量保证体系,全面培养国际软件外包人才。

六、共建权威认证体系

工科课程体系建设范文5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TB30-4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材料的性质、使用性能、制备与加工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以及对材料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进行研究的学科。材料科学近年来迅速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呈现出与工程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作为基础学科,单纯的注重培养专业素质明显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改革的逐步实行和迅速发展,高等院校的相关材料专业也从课程教育体系、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该体系应树立新型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案,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从而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推动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改革。

本文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院校改革的相关经验,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一、课程体系建设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应符合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树立以素质为前提,知识为载体,能力是关键的新型人才观。还要把各类材料和相关的合成技术以及分析测试技术当做一个整体,进行分析,真正形成“大学科”,才能满足社会和时展的要求。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社会科学基础课程体系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体系,占总学分的45%。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工具性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获取知识的能力。

2.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包括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工程力学等课程,占总学分的6%。专业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技术知识。

专业核心课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点组成部分,密切围绕学科专业的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松柚茫即可以突出学科专业的共同特点又可以体现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材料物理化学、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材料设计与制备、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七大课程,占总学分的14%。充分体现了“大材料”学科的共同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更有效的掌握专业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的科学素质、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3.专业选修课。按照二级学科设置专业选修课,占总学分的13%。主要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干课程,和金属材料的主干课程。学生通过选修这类课程,可以在掌握“大材料”学科共同知识的基础上,对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结构体系也能有一定的了解。此外,还开设了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材料成型加工工艺与设备和一些特色选修课,使核心课程得到深化,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包括各种素质类课程和任选课程,占总学分的8%。这类课程开设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学生的人文主义和经济管理等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及实习等。实验设计是理论教学知识的延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主要的内容包括:课程设计、材料性能实验室、材料设计与制备综合实验室、毕业实习等。占总学分的14%。

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材料和工程专业的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他们应掌握材料现代测试技术与研究方法,并且要具备从事各种材料合成制备、性能与结构分析研究、新材料开发及应用的能力。以深化课程基础实验教学、加强综合实验能力训练、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根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构建课程基本知识-专业综合-设计创新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课程基本知识实验教学体系服务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是独立于专业理论课程平台的实验教学,包括课程设计、材料设计与制备综合实验、毕业设计;设计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是为学生自主设计创新服务的平台实验教学。[1]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平台实验室下设材料制备实验室、材料成分测试实验室、材料组织结构分析实验室、材料物理性能表征实验室、材料计算机模拟实验室,形成了即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体系。这种实验教学体系不但能够满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需要,也为材料综合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自主创新设计创造了条件。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安排了专门的时间来进行材料设计与制备实验,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能够熟练掌握材料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对材料设计与制备、成分与结构分析、性能表征等也有了全面的了解,有助于理解材料的设计思路与研究方法。学生还可以根据教师布置的实验题目,为了获得性能达标的各种材料,设计出较合理的制备工艺制度,利用平台实验室进行材料制备,从而了解材料制备方法、工艺、设备性能与操作方法。利用材料成分测试实验室、材料组织结构分析实验室、材料物理性能表征实验室对所制备的材料成品各种无力性能进行分析,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综合实验的训练,培养了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讨论

综上所述,我校在“大学科”的背景下,构建以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材料的性质、使用性能、制备与加工等四个方面以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体课程体系,体现了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协调发展的原则。构建了以深化课程基础实验教学、加强综合实验能力训练、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但是教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完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以满足社会对相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工科课程体系建设范文6

原教学目标模糊笼统,现调整细化为“能分析、会计算、懂设计、强操作”。能分析:能准确分析模具的结构组成和动作原理;能正确分析制件的冲压工艺性,并制定生产工艺方案;能分析常见冲压工艺的主要质量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会计算:能正确进行模具设计工艺计算,并具备模具标准件以及模具材料的选用能力。懂设计:掌握模具设计的步骤与方法,能够完成中等复杂程度冲压件的模具设计任务。强操作:能够独立完成冲压模具的安装、调试与制件的生产工作。

二、整合教学内容

1.按照模具设计的工作流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通过介绍实际生产冲压件模具设计的全过程完成课程主要知识的讲授,同时配以相应的实践教学与训练,达到“会应用”的最终目的。

2.根据冲压加工的具体工序,将课程设计为五个教学模块,分别为冲压加工基础模块、冲裁模设计模块、弯曲模设计模块、拉深模设计模块和成形模设计模块。

3.根据教学模块的内容与要求选取教学载体。载体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并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设计理念。在企业专家协助下,课程选用了8个冲压件作为教学载体。其中,冲裁模设计模块是基础,是学习的重点,拉深模是难点。每个模块按照设定目标-引入项目-制定任务的步骤开展教学,实现“跟着学、自己做和能够用”的能力培养。

三、建设教学资源库

主要进行模具动画资源库、模具设计资料库和习题库的建设。完成了课程选用教学载体的模具三维动画制作,并且收集整理了冲压工艺基础资料、冷冲压模具常用零件标准和部分冷冲模标准。在习题库建设方面,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置了相应的训练题目。筛选了十个典型冲压件模具设计全过程案例,便于学生的自学和自查。

四、改革教学方法

将传统教学中教师机械传授、学生被动接收的教学方式改为讨论式、启发式。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六位一体”、“知识+实例+实践”等教学方法贯穿教学全程,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全程参与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以模块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咨询者、引导者。

五、丰富教学手段

开发了与课程教学模块对应的教学课件,建设了课程的精品课网站,并利用校园网进行开放式教学。教师普遍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除课堂讲授方式外,还采用了播放教学录像、聘请有关专家针对课程教学内容举行专题讲座等辅教学方式,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六、优化评价方式

考核方式为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占50%,期末考核占50%。其中平时考核成绩除了考勤、作业外,还要体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性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期末考评采用试卷答题和模具设计与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紧扣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强调过程考核与综合应用能力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