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企业财务风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药企业财务风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药企业财务风险

医药企业财务风险范文1

随着当前国家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在逐渐加剧。国内医药行业的发展对提高促进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新兴医药市场发展、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情况加剧等因素给国内医药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机遇。如今,作为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并逐步跻身于世界制药大国的行列。2016年底,我国的卫生总费用支出为35312.40亿元,卫生费用在GDP中占比也保持着逐渐攀升的趋势,医药工业总产值在GDP中的占比已经上升到了4.06%。国内医药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国内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给一样企业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发展环境。但是,随着市场因素对企业发展作用的加大,医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风险也在逐步增加。为了加强医药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应对当前企业发展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实现企业内部控制同风险防控的结合成为了当前医药行业管理改革中的重要手段。

一、医药企业经营特点及财务风险分析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IPO持续走高,行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说,由于我国当前医药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保持着较高的需求,且需求弹性较小,因此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医药行业的发展都可以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在这样的行业前景下,医药行业为了实现自身企业经济效益、附加值利润和市场占有量的增长,医药行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生产规模和新产品开发中投入资金。但是,由于医药行业本身受到科技水平和国家相关政策影响较大、企业扩大再生产中资金投入量多、企业新产品研发周期过长,导致了医药行业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这些风险除了受到外部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外,最主要来源于医药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缠身高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企业资金上的风险,对医药企业生存和经营发展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例如,我国医药企业前期投入费用过高,在成本回收过程中就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且企业出产的医药产品大部分将进入公共医院,可拓展的市场范围相对较小,随着行业的发展,市场竞争压力在逐步增长。因此,为了尽量规避医药企业在生产经营和规模扩张过程中面临的投资、融资、资金回收等财务方面的风险,加强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实现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能力的提升成为了医药企业谋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内控视角下医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尚不完善

内部控制建设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制度是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管理的基础,然而目前医药企业中面临的问题在于企业在现代企业管理框架中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体系,但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尚未得到完善。因此,在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活动中,由于缺少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存在着管理混乱且极易发生风险。尤其是企业在药品生产、原料采购、市场影响等方面,由于缺乏有力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企业的成本、资金、负债、应收账款等方面存在着控制失效,资金占用率高、周转期长等问题,企业风险发生概率及风险影响均在不断上升。

(二)财务信息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

为了加强对医药企业资金系统的监管,实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控制等工作的有效进行,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是企业管理决策和相关财务工作进行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及时发现经营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的主要依据。然而,在医药企业实际的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财务部门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和内控监督,在实际经营中资金的使用、预算的执行、会计核算等工作方面中人为性干预影响过大,不乏存在一些虚假的财务报表内容,为了一己私利对企业的资金及盈利情况进行缩减或扩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导致了企业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和企业相关管理决策,使得企业失去了相应的市场敏感性,导致风险发生概率的增加。

(三)企业财务内控及风险防控专业人才不足

目前,医药企业在经营和发展中更加注重对医药科研型人才的培养,却忽视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引入和管理工作。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内控和财务管理方面由于缺乏专门的管理型人才,财务人员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导致了医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和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步伐缓慢。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风险预警及防控系统等相关设施难以得到完善和应用。同时,医药企业的财务部门人才结构多以会计基础工作及核算性人才为主,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型人才,导致了医药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同企业风险管理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加大了企业发展经营的风险。

三、基于内控的医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加大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及财务制度体系的建设力度

为了应对当前医药行业风险发生概率持续上涨的问题,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在积极提高市场竞争和资金管理意识的基础上,为了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加快对自身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财务管理体系的建设。在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中,要落实企业风险管理的各项相关制度、考核评价指标,并以制度的形式将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同企业职工绩效考评联系起来,切实起到提高企业各部门和岗位员工的风险责任意识,明确非风险管理职责,从而提升企业对风险防控管理的有效性。

(二)建立财务信息化建设

为了实现医药企业风险因素的实时监控,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企业应尽快加强对自身的内部控制环境下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和云计算、大数据等财务信息处理技术,企业管理层可以实现对市场环境、行业竞争、企业生产、资金使用情况等有价值的信息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为企业做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保障。同时,通过信息化财务系统实现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有效披露,通过信息化的财务处理系统将企业财务信息的记录、分析、结果、公示等工作逐步引导到规范化的道路上,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防止人为干预财务信息导致的企业经营性风险的出现。

(三)引入专业内控人才,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

为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加速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医药企业应尽快实现对管理型人才结构的优化,除了医药专业人才外,还应尽快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型专业技术人才引入和培养机制。根据医药企业财务工作及风险防控的需要,在企业内部控制岗位制度管理下,企业应减快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综合性的财务管理及风险防控的团队,采用现代科学的企业管理手段,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战略决策中的风险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决策方案等,保障企业发展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同时,对于企业现有的财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企业管理及内部控制中风险预警和防控等方面的教育,从而在企业中逐步形成全员化的风险意识,增强企业在对经营管理风险的敏感性和应对风险时的管理能力。

医药企业财务风险范文2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却在不断下降,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与此同时,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更是带来了老人对医药产品的巨大需求,从一些数据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已经超过农村人口比重,2016年相对于2015年已经提升了15个百分点。社会“亚健康”与老年病并存,更加催生了对医药产品的需求。对于医药企业来讲,这是其发展的机遇,但是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会带来管理上的困难,滋生一系列的财务风险,这些因素和医药行业本身的行业特点如高风险性贴加起来,使其面临的风险更加集中。

1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的内涵

医药制造业是指按照国家规范要求,按照一定的加工程序,生产出人们需要的医疗产品的企业。医药商和相关的工业也属于广义上的医药制造业,本文仅仅研究医药产品的生产。显然,医药制造业的财务风险就是指医药产品在制造、经营、出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失的可能性,还有因为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如国家政策变动、市场需求变动、产业政策变动等因素造成的潜在损失,以上综合定义为本文所研究的医疗制造业财务风险。

2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21投入大

医疗制造业因为自身的行业性质,其研发投入和标准生产线建设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的。一般而言,药物的研制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投入尖端的人才和大量昂贵的材料。一般医药企业的研发支出占企业全部投入的30%以上的比重,并且难以保证其未来的效益预期。从世界上的案例来看,高端药物从开始研发到最后面向市场销售需要超过10年的时间,需要投资将近100亿元。此外,由于医药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医药的制造还需要通过一系列质量管理规范,这就需要医药企业建立具有严格质量标准的生产线,而这项投资粗略估计在5000万~3亿元。

22回报高

伴随医药企业的高投入性之后的是高回报性,这是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在。前面提到,医药企业是研发投入占比很大的企业,这就决定了医药企业具有较多的专利技术,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良好的情况下,一个产品在专利保护的时间段内,会形成市场垄断从而赚取超额利润,给医药企业带来巨大的回报。比如美国一家医药企业曾因为研制成功一种叫作细胞生成素的新药而成为世界最大的制药企业。

23风险高

医药企业的产品因为前期的巨大投入和对法治环境的依赖而存在很大的运营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存在两个时间段:一是产品研发阶段。在该阶段产品能否突破技术难关,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占领市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那些具有创新性、市场紧缺的药品,其效益前景是非常可观的;但是如果医药企业生产的药品没有特色,市场上类似产品很多,即便后期以低价促销,未来也可能难以赢利;二是产品投放市场的阶段。该阶段面临的风险来自政府部门的监管,医药企业因为其社会性较强,药物的出售常常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一旦药物质量出现问题不能通过检测将面临很大的损失。

3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评估

31财务风险的定性评估

所?^“定性评估”就是通过经验主观判断风险的大小,由于每一个人的判断标准不一,定性评估的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的定性评估手段就是专家会议,即首先将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列举出来,制定每一种因素评分标准和权重,然后由专家们进行打分,依据分数的大小和之前设定的行业标准值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风险状况。

32财务风险的定量评估

(1)概率分析。我们知道在概率论中,常用方差来衡量风险大小,同样,医药企业财务风险的计算同样据此法:首先计算,每一个产品未来收益的期望值,然后计算项目的标准差或者方差,通过方差的大小和同类行业标准值对比评估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

(2)风险价值度量。风险价值度量就是计算在一定的置信度下产品投资产生的最大损失值。该方法显然可以计算损失的大小,对投资者而言更能提供一个较为精确的数据,从而帮助投资者选择科学的投资组合或者产品组合。

(3)杠杆系数分析。该方法的原理是依据会计中衡量企业运营风险的系数来衡量医药企业面临的风险,这种方法可直接依据财务数据计算,测算出杠杆系数从而有一个直观的判断,此外,可以和同类企业进行比较。

4医药制造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41拓宽融资渠道

(1)争取政府优惠和补助。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升和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支持生命健康产品的开发,其中就包括技术先进、功效显著的医药产品的开发。医药企业要抓住机遇,及时争取政府补贴资金和税费方面的优惠。

(2)引入风投。鉴于医药企业的产品开发具有高技术性、高回报性的特点,可吸引风险投资者的关注,引入国际或者国内的风投资金,为新产品的研发注入资金。

(3)上市发行股票。由于医药企业具有高回报性,医药概念的股票在市场上会受到投资者的关注,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可以为项目募集资金,同时不会提升企业的负债水平。

42延长产品专利保护期

从医药企业的产品特点可知,其未来运营风险的大小和专利保护期息息相关。为此,对于医药企业而言,要想方设法提高产品的专利保护期:一是就一种产品而言,要加大该产品的创新性,保证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和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模仿;二是要对已经向市场推广的产品进行深度挖掘,一些产品可能已经被别的企业模仿,但是如果企业能继续开发该产品的别的功能,然后积极申请新的专利保护期,就能继续在老产品上开发出新的市场。

43减少资金回收的不确定性

资金回收显然会影响医药企业的现金流。医药企业的产品即药品的销售不同于其他产品,其主要是通过医院、药房等机构卖给消费者,而在很多医疗机构中药品的销售往往不能现收现付,赊销占用了医药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形成大量短期或者较长期的应收账款。对于企业而言,大量的应收款项会产生坏账的可能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药企业需要控制应收款项的“质量”,具体措施是为赊销药品的客户建立征信体系,该体系要包含客户的信用状况、收入来源等信息,要据此设定每一客户的赊销额度。同时可以通过现金折扣的手段鼓励客户提前还款。

医药企业财务风险范文3

关键词:医药行业;并购;财务整合

企业间的并购是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使企业更好的发展,而企业规模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也是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医药企业也存在着行业投资并购的现象,然而在字头并购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同时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中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财务整合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医药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还需要从企业文化、财务、以及组织结构等多方面来对并购的财务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健康的发展。

一、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财务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浅析

1.对财务整合没有足够的重视

企业进行并购整合是为了更好的扩大企业规模,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但也有很多医药企业利用并购来进行圈钱。而盲目的并购行为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特别是很多企业对于财务整合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医药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并没有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财务情况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并购的结果也达不到理想的标准,这也说明企业并购最终失败。

2.资本结构的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企业并购时,企业的发展就会相对较快,而如果没有对企业的负债、资产进行有效的整合,那么并购后的企业资本结构就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价值,并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企业还会出现严重的财务问题,这也是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的重要表现。而很多失败的企业并购都是由于没有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而产生的,这也是目前企业并购过程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

3.对财务整合风险控制不到位

并购后的企业与并购的企业之间多少都会存在着一些差异,比如在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因此在并购完成后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一些矛盾,而财务整合工作如果不到位,那么还将会出现一系列的风险,其中包括了金融风险、定价风险以及支付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财务整合风险控制,企业的财务管理将面临失控。同时,企业需要对并购企业进行专门的财务整合,这样也可以降低风险的发生。如果在企业并购完成后,没有第一时间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企业的融资项目也会发生投资过度等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也说明企业并购后很容易发生各种不确定的问题,从企业并购的角度来看,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我国医药企业投资并购中财务整合的相关建议

1.企业的投资并购要有明确的财务整合目标

医药企业在并购之前,需要有明确的并购目标,特别是要明确财政整合的目标,只有在明确的目标下才能够更好的完成并购。而企业在并购之后,规模和竞争力都会相应有所提高,这样企业所追求的最大价值就能够更好的得以实现,其中财务整合能够有效的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从而让医药企业能够从财务入手,实现更好的资源配置优化。在采取了合理有效的财政整合后,企业在并购之后也会具有更多的优势,特别是在运营管理上也能够更加高效,这样对于进一步提高财务资源的使用率和发挥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投资并购的过程中,企业的财务整合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有针对性,财务部门的工作要偏向于财务整合之后的各项工作,同时也要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负责,通过合理的财务管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获得的受益也会有所增加,这也是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目的的手段之一,因此,企业的投资并购必须要以财务整合为基本目标。

2.有效合理的优化资本结构

优化资本结构对于并购企业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并购后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那么也将会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并购双方在并购前就需要对资本结构的优化有明确的认识,在并购的过程中,要通过财政的整合来讲双方的资产结构调整到最佳,这样就可以降低在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产损失,防止企业出现利润下滑的现象。当前,医药企业在对优化资本结构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加以改进和完善。在通过合理的企业并购之后,双方企业都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经济效益较差的一方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经营资本,而通过资本结构的优化,医药企业也可以获得更多的造血功能,这样企业的活力就会大大增加,之前存在的不亮资产现象也会有所减轻,这里也可以看出,在医药企业并购后,通过合理优化资本结构可以从根本上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3.财务整合过程中应该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

随着企业并购之后规模的不断扩大,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将会有所增加,这也是企业并购的目的之一。然而企业在并购之后短期容易出现过度膨胀的问题,这样就会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同时企业的财务资金也会出现紧张的情况,特别是在举债融资并购的过程中,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也相对较多。因此,加强财务整合风险控制就是并购财务整合能否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了能够顺利实现并购后的财政整合,首先要加强医药企业支付风险的控制,快速剥离劣质资产,对并购后的医药企业现金类资产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资产优化组合;其次要对财务管理风险进行控制,对并购后的企业实行统一的预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最后要对并购后企业其他风险进行全面控制,包括企业财务人员的整合、财务文化的整理等等,通过为并购企业输血而最终实现造血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医药行业投资并购过程中,财务整合直接关系到并购企业双方的成功率,对实现并购医药企业价值最大化有着关键作用。在并购过程中,医药企业应该正视财务整合的作用,并且将财务整合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医药企业财务风险范文4

关键词:医药企业;第三终端;风险;研究

新农合的发展和国家对社区医疗的投入以及新农村的建设给开发第三终端市场的医药企业注入了一针“兴奋剂”,但是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医药招标、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改变了这个市场的一些特征。医药行业“十二五”规划已经出台,这将引导医药行业未来的发展,随着医改的推进,医药招标的发展,公立医院的改革,“一省一制”,医药流通渠道的缩减,企业面临重新洗牌,大型医药企业面临巨大的机遇发展更大,而一些中小企业面临了生存的危机。企业把目标瞄准了潜力十足的医药第三终端市场,然而第三终端市场的开发有其独特的风险需要面对。

1 第三终端的概述

第三终端是指除了大型医院和城市主流连锁药店的药品销售终端,包括:城市、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地区的小诊所、卫生服务站、社区门诊、民营小医院、防疫站、计生站、乡镇卫生院(所、中心医院)、诊所、乡村个体药店。但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和推进,使原来第三终端的固有特点发生了变化。第一、第二终端的市场竞争已相当激烈,医药工商企业开始选择第三终端作为现阶段的目标市场,随着快批模式的发展,第三终端开始成为热点。新医改实施后,国家对社区医疗服务的和农村医疗服务的投入,使得第三终端的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以及国家民生工程的发展,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健康意识的加强,第三终端医疗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

2 风险的定义

风险最早是指不确定性,由于人们对风险的定义有许多,第一感觉大体都是对风险暗含不好的方面,指风险只会带来不好的后果。现代研究的风险是指人们无法对未来结果进行准确的预测从而造成的实际情况与主观预测之间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不仅只会带来损失,还可能带来获利的机会。风险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分为不同的风险,根据风险的结果可能性把风险就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会带来损失的风险,一般都是由外部不确定性因素造成的。而投机风险是指既能带来损失也能带来利益的风险,损失和获利的可能性是一样的。

3 医药企业开发第三终端风险分析

市场有其特殊性,因为有市场就有风险,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要达到价值最大化就必须在市场环境中运作,并且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对于企业及企业管理者而言,其所处的环境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如激烈的市场竞争、市场需求的变化、公众消费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等,都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主要包括策略制定风险,产品风险,市场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环境风险和管理风险来分析第三终端开发的风险。

3.1 策略制定风险

医药企业开发第三终端的策略制定风险是指医药企业所制订的关于产品定价、产品宣传以及政府公关等各项活动,还包括公司市场开发过程的经济投入等。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区差异,人口数量等因素导致的地方消费习惯的差异,文化的差异,相同的策略在各地的效果不同,所以企业在开发第三终端的策略制定上要因地适宜,充分的考察市场,制定详细的开发策略。如果策略失误往往会导致整个市场的开发的失败,给企业带来严重的风险。详细而合适的策略在市场开发中会事半功倍。所以企业在开发第三终端时一定要详细的市场考查,制定完善的开发策略。

3.2 产品风险

产品风险包括产品质量风险,产品定价风险,产品替代风险。

3.2.1 产品品质量风险

药品是特殊商品,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药品的质量一定要符合国家标准,如果产品质量不符合标准,导致的后果会非常严重,在信息化的时代,产品质量出现的问题会被无限放大,最终会导致整个企业名誉的损坏以及产品的滞销和国家法律的制裁,然而总会有不法分子利用职务之便,在开发第三终端的过程中将假劣药或者过期药品投入市场,由于医药第三终端的特殊性,人们对于药品的识别能力的有限,所以企业在开发第三终端中应当加大对药品质量的检测和监控。

3.2.2 产品定价风险

产品定价风险是指企业在开发第三终端中对药品的定价存在风险,定价过高会导致无法进入当地医保目录或者基本药物目录,定价过高也会是患者使用不起,减少了销量。然而定价过低也会是企业蒙受严重损失,所以在开发第三终端当中,产品的定价一定要合理,适合当地的群众消费能力,要在合适的考察和衡量成本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价格,这样才会在市场开发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

3.2.3 产品替代风险

药品有其特殊性,在医药市场中,同一种药品往往会有成千上百个品牌,由于我国制药工业的现状,大多都是仿制药,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在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产品替代性也很大,这是医药产品的共性,所以企业在开拓第三种的过程中存在很大产品替代的风险,无形中增加了企业之间的竞争。第三终端市场上产品价格一般比第一或第二终端要低,同类产品会相对少一点,但是在市场开发过程中应该选择合适的角度宣传产品,以免带来宣传无效或者反作用。

3.3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包括消费者接受风险,竞争风险,渠道风险。

3.3.1 消费者接受风险

消费者接受风险是指消费者介绍该产品与否产生的风险。如果该药品在销售过程中消费者存在抵触心理,这样往往导致市场开发的失败。在第三终端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最好是在当地比较有名气的电视台或者报纸杂志上宣传,由于第三终端消费者对广告的信赖程度较高,这样会更容易让消费者接受,降低了由于消费者抵触导致的风险。其次在开发过程中也要调查当地消费者的经济接受程度,以及当地消费者的用药习惯,这样充分的策略制定和市场调查之后,往往会降低第三终端消费者的接受导致的市场开发失败。

3.3.2 医药产品的竞争风险

医药产品是特殊商品,与其他产品相比其有以下几个特点:替代性大,价格差异,医患信息不对称,处方权往往掌握在医生手中;所以医药产品其实不是直接面对的是患者,而是面对处方医生,因此药品对于市场的争夺归根结底是对医生处方权的争夺。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药品中同类功效的替代药物越来越多,其价格相差甚远,而我过主要以仿制药为主,同质性产品严重。随着医改的推进,某些地区开始实施医药分离,医院药品的采购以政府采购招标为主,越来越多的药品采取低价进入市场的策略,因此药品的竞争将愈演愈烈。在药品的竞争中也存在政府公关和医生的再教育竞争,一个没有竞争力的产品很难在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3.3.3 渠道风险

医药企业开发第三终端存在自己开发和委托当地企业开发,在自己开发中存在巨大经济投入和人力投入,往往企业会选择当地企业来开发,由于当地企业的渠道优势,减少开发过程中的经济投入和人力投入,但是在委托当地渠道开发中存在一定的合作风险和信誉风险。医药企业的直接客户包括当地医药公司、医院,诊所,药店等。在第三终端开发中面对不同客户,医药企业开发第三终端面临的一个重要风险就是这些客户因信誉问题而产生的骗货、坏帐、烂帐等有害企业药品品牌和企业信誉等行为,从而给企业经营带来的风险。由于第三终端的医药企业客户的复杂性,然而在开发过程中需要依靠当地渠道优势,这就会产生这类风险,企业在开发第三终端过程中应当注意防范该类风险。

3.4 人力资源风险

在第三终端开发过程中人才的选择非常重要,由于第三终端的特点及其地域性,第三终端一般选择大中专文化层次的营销人员和当地人员,这样就存在了一定的人力资源风险和管理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包括营销人员的道德风险和员工流失风险。医药企业的销售网络通常覆盖全国各地,各办事处的销售经理与业务员是负责药品销售工作的一线成员,因此医药企业的客户资源大部分是掌握在各地区的销售经理手中。当这些人员离职就会导致公司客户资源的损失。营销人员的道德风险是指营销人员可能自行经营非自己企业的产品而带来的风险;销售人员的离职,销售人员的欺骗,偷懒行为,营销人员与客户的窜谋行为以及与医药企业的讨价还价行为等等,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然而在第三终端市场人力资源的流失也非常严重,员工的流动性很大,这些都是开发第三终端中可能产生的风险。

3.5 管理风险

由于在开发第三终端中往往会在当地设置办事处,当地办事处就成为一个小的公司分支,这样的分支也需要公司合理的管理,往往办事处是企业在当地工作中心,也是营销中心。但是办事处往往离公司比较远,脱离公司的直接管理,其管理往往混乱不堪,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等后果。然而这样的分支又是公司必不可少的营销机构,关系着公司的营销成果。所以在管理这类办事处以及营销人员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果处置不当往往造成人员的离职,公司资源的浪费等。所以企业要根据一定的策略,合适的管理方法,恰当的处理该类分支结构,营造良好的公司管理氛围以及塑造公司文化的重要性。

3.6 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主要指国家政策变动与宏观经济风险。国家政策风险是指国家政策的变动多开发第三终端的影响而带来的风险,国家的政策直接导向开发第三终端的成功与失败,在有利的政策导向下。企业乐于开发,而在不利政策下,企业往往选择规避,所以企业在开发第三终端中应该紧跟国家政策变动,减少风险。宏观经济风险是指国家乃至国际经济政策等引起的风险,尽量减少企业的这类风险。

3.7 财务风险

财务包括财务支持风险,资金周转风险以及财务投资风险。财务支持风险是指企业对项目的资金支持程度,支持度越大,项目开展的资金风险越小,反之越大。而资金周转风险是指企业资金周转的好坏,这决定了企业财务制度的好坏,也决定了企业的命脉。财务投资风险是指企业投资其他领域的成功与否,其决定了企业的经济以及企业的发展方向。

3.8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包括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和客户的信用风险。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决定了企业的可信度,对项目的实施会有相当大的影响,而客户的信用风险往往能导致企业开发第三终端的成败,由于第三终端市场的特殊性,其客户的信用度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4 结语

医药企业要在开发第三终端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控制和管理第三终端开发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如何辨别、评估、监测和控制风险,只有充分重视开发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加以分析研究,制定合理的策略,才能化风险为机会。在第三终端发的开发中注意防范风险,这样才能在生存中求得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娟.药企开展第三终端营销的策略[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1):98-100.

[2]屈伸,陈玉文.新医改背景下的医药第三终端市场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药业,2010,19(08):2-3.

[3]骆.项目管理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医药企业财务风险范文5

2011年8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了《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GSP”),对医药行业的经营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同时针对药品的制造、仓储、运输、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相关环节也进行规范,以保障药品的质量安全,保证人民群众用药的安全和有效。另外,随着“医改”的深入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医药产品和医疗器械的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可以说,医药行业整合的时代已经到来,不达标的企业将遭到淘汰,市场份额将向优势企业集中。

二、文献综述

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深受当时研究环境的影响,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为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研究侧重点的变化。张蕊(2008)根据企业组织形式与评价方法的复杂程度,将业绩评价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观察性业绩评价阶段、统计性业绩评价阶段、财务性业绩评价阶段和战略性业绩评价阶段。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有关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研究,尤其是对上市公司的研究成为了学界的一个热点。

确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是评价体系设计的首要工作。任云海(2005)认为建立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委托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核心能力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等。美国思腾思特管理顾问公司创设了EVA这一财务业绩评价指标,该指标是对传统财务指标的补充,从理论上给出了更准确反映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一种测度方法。进一步地,MVA指标是在完善的资本市场制度下发展起来的,从金融市场的角度表述了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其优势在于可以同时反映上市公司的风险。薛云帆等(2006)通过研究指标体系与公司业绩的相关程度,得出以“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为基础的指标体系可以较好地评价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结论。马巾英和宋宏福(2008)对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进行完善和拓展,形成了充分体现企业战略管理要求、核心竞争力和知识与智力资本作用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的动态实施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经营业绩评价模型的设计与指标选择有关,评价指标的类型和多少直接决定着评价模型的复杂程度。早期的评价方法通过考察单一财务指标数值的大小来评判业绩优劣,而广泛采用的评价模型则借助“加权”的方法得到相对综合的业绩得分。杜邦公司提出的“杜邦分析法”以资产收益率为起点,将该指标分解为几个相关的财务指标,在评价业绩的同时得到有关业绩改善的途径(袁雁鸣,2006)。卡普兰设计的平衡计分卡(BSC)模型,将企业的远景、使命和发展战略与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联系起来,实现了战略与业绩的有机结合。该体系被广泛地应用于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李雯清(2009)提出将EVA与BSC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周琳(2011)对BSC稍作调整,增加对绿色产品效益的衡量指标,认为该评价体系能够与循环经济下的经营战略相匹配;刘利群(2011)对体系维度和指标进行调整后,设计了低碳经济背景下的BSC评价体系。

从体系研究的发展来看,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选取已经进入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时代,但是考虑到学术研究条件的限制和资料的可获取性,在实证研究中往往只选用了财务指标。根据Jean-Francos Henri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调查企业采用财务指标进行业绩评价,并且评价结果基本能够反映企业业绩状况。因此,笔者认为本文选用财务指标作为评价指标是合理的。

三、医药行上市公司经营绩评价体系设计

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由三个要素组成:评价对象、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根据评价目的,确定本文的评价对象为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相关性和可得性原则,即选择最能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同时该指标应具有可获取性。基于以上考虑,以新GSP为出发点,设计适合本研究的财务指标系统,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构建医药行业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

(一)数据来源 从“国泰安数据库”中筛选出2010年以前上市的“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共计92家。考虑到ST公司自身财务状况不佳,或者出于特殊目的造成报表数据不正常的情况,本研究首先将这类公司剔除。另外,为使样本公司更具可比性,在研究中也不涉及“创业板”和B股上市公司。由此本文共获得79个研究样本,其基础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二)指标选取 为评判企业经营业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考察:盈利性、风险性、成长性和营运状况等。其中盈利性是指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风险性是指企业无法偿付债务的风险;成长性是指企业实现的增长率及其潜力;营运状况是指企业对资产的运用情况和相关的成本费用指标等。新GSP 对医药企业的经营条件进行了规范,将相关要求设定为业绩的考察指标,来评判企业的经营状况。例如:质量管理中对计算机系统的要求、人员培训以及卫生制度等会增加企业的“管理费用”;生产设备和厂房限制、仓储的库房条件和设备要求将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产生影响。另外,考虑到高新技术行业的特征,无形资产和研发的投入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潜力。本文选取的业绩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如表1所示。

(三)主成分分析 运用SPSS17.0对医药类上市公司2010年的经营业绩状况进行主成分分析。在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包括无量纲化和同趋化处理,使各指标具有可比性和同质性。同趋化处理是将“负指标”和“适度指标”转化成可以与“正指标”直接相加减的指标值,其转化方式为:一是负指标:X'ij=-Xij;二是适度指标:X'ij=-|Xij-kj|,其中kj为该指标变量的平均值。再对上述数据进行Z-Score变换: Zij=(X'ij-kj)/Sj,其中Sj为该指标变量的标准差。下文凡涉及财务指标的都是指经标准化处理后的数值,为了表述方便,将不再区分中文表达。

(1)相关性分析及KMO检验。首先要对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因为指标具有较大的相关性是应用该研究方法的首要条件。 企业财务数据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 由此可以推断,财务指标之间也必然满足相关性要求。在对实际指标样本进行相关性分析之后, 验证了假设。进一步地 通过KMO检验,得到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观测值为762.604, 认为相关系数矩阵有显著差异; KMO值为0.657, 可知本指标体系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

(2)主成分个数的确定。运用SPSS对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从13个指标变量中提取出4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76.468%,也即,用这4个主成分代替原有的评价指标能够反映所有信息的76.468%,具有较好的反映能力。各成分以及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如表2所示。

(3)主成分命名。各指标变量在上述四个主成分之上的因子载荷如表3所示。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资产报酬率、技术投入净利率、现金流量比率、营业利润率和固定资产净利率在第一个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可将该因子命名为“利润因子”;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在第二个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可将该因子命名为“增长因子”;管理费用率、存货周转率和长期资产周转率在第三个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可将该因子命名为“资产费用因子”;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在第四个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因此可将该因子命名为“偿债因子”。

(4)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由因子得分表得到的各主因子与财务指标(经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之间的数量关系,表达式如下:

F1 = 0.283arr +0.227npfa +0.238opr+0.005alr-0.006cr+0.235cfr+

0.247npt+0.015grta+0.013groi-0.008grnp-0.073it+0.036ltat+0.028mcr

F2 = 0.012arr -0.017npfa +0.067opr-0.027alr+0.058cr-0.043cfr+

0.012npt+0.361grta+0.363groi+0.322grnp-0.106it+0.013ltat-0.1mcr

F3 = 0.008arr+0.067npfa-0.085opr-0.063alr+0.085cr-0.047cfr+0

npt-0.094grta-0.098groi-0.052grnp+0.443it+0.335ltat+0.453mcr

F4=0.121arr-0.008npfa+0.19opr+0.426alr+0.55cr-0.209cfr-0.103

npt+0.041grta+0.041groi+0.01grnp-0.006it-0.087ltat+0.106mcr

将因子方差贡献率占累计总贡献率的比值作为主成分的权数,得到综合业绩评价模型为:

F = (24.733F1+22.837F2+15.980F3+12.918F4)/76.468。

四、结论

运用上述评价体系对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2010年的经营业绩进行考察,发现本行业总体的经营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业内企业的业绩差异不明显,集中在-0.5~0.5之间。从各主因子得分来看,企业的“利润因子”表现优于其他因子,可见公司对于获利情况有较多关注,各项资产投入后能产生较高的收益。同时发现,企业在“增长因子”上的表现普遍较差,总体增长率不高,这是导致业绩不佳的主要原因。“负债因子”得分较低,可能源于业内企业的债务水平不高。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医药行业整体业绩表现不如人意,企业过分关注利润这一指标,忽视了对成长性的培养,这将导致行业后续发展动力不足。为改善这一现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科研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只有不断地研制出更高效、优质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虽然年度利润表现不错,但是结合“增长率”指标,发现业内企业的增长已初现疲态。第二,增加固定资产投入。新GSP对医药企业的不动产和设备有较高的要求,对于那些还没有达到标准的企业,其首要任务就是筹建库房、购置设备。虽然该规定目前还未实施,但是企业应该在利润状况较好的时期做好预算或准备,以避免仓促执行下使企业陷入困境。第三,适当增加负债水平。根据因子贡献情况可知,负债对于企业业绩的影响不大,而且医药企业具有债务水平较低的特点。为此,笔者认为可以适当运用举债经营,发挥的财务杠杆作用。由于医药产品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行业的经营风险较低,财务风险也会有所下降,这为企业举债融资增加了可行性。

参考文献:

医药企业财务风险范文6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JY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73072、71171075)、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0916)、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2YJC790129)、湖南省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熊正德(1967―),男,湖南湘潭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产业金融。

摘 要:运用两阶段关联网络DEA模型,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债权融资效率及各子阶段对应效率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债权融资效率水平偏低,而债权筹资效率相对低下是其主要原因;随着时间推移,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两阶段效率逐渐趋向双重高效。

关键词: 两阶段DEA;新能源汽车产业;债权融资效率;债权筹资;债权配置

中图分类号:F407.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4)05-0051-06

一、引 言

2012年7月国务院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对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实现重点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领域,拥有良好的社会和市场环境,其发展前景良好。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该领域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主要问题就是该行业的资金来源。具体表现为融资渠道较少,融资成本过高,企业无法及时、足额地获得所需要的资金,“资金”问题严重阻碍了该行业的发展速度。债权融资作为企业融资的一种方式,具有税盾功能,其效率高低不仅影响公司的资金充足度,还影响到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绩效。因此需要科学评价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债权融资效率。

企业融资效率的界定是本文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债权融资效率的基础,但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理论界并没有形成一致意见。由于西方国家财产组织的分散化、社会化、市场化以及产权制度的私人特征,企业融资本身就具有效率,故国外学者专注研究的是市场整体的配置效率,而几乎不涉及企业融资效率。在我国,继曾康霖(1993)提出“企业融资效率”命题[1]以来,学者们才开始对企业融资效率进行研究。刘海虹等(2000)提出企业融资效率是指企业融资能力的大小,不仅包括筹资效率,还包括配置效率[2]。方芳等(2005)认为企业融资效率是某种融资方式以最高收益―成本比率和最低风险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能力[3]。赵守国等(2011)界定企业融资效率为某种融资方式及融资机构对微观个体内部运营机制所产生的作用及功效[4]。企业融资方式分为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类,其中债权融资主要指上市公司通过借款和发行债券而获得资金的行为,具体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商业信用以及应付债券。本文所指的企业债权融资效率是以最低成本和风险为企业高效融入债权资金支持企业运营,并实现最大效益的能力,包括债权筹资效率和债权配置效率。

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债权融资效率已经引来各方的密切关注。相关的定性分析主要集中在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的比较及选择上,如廖理等(2003)通过对比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成本,得出上市公司IPO 后债权融资对企业市场价值影响远优于股权融资,并提出我国应着手建立高效的企业债券市场[5]。朱文兴等(2007)从融资成本、资金利用率以及企业融资后的自由度三个方面分析融资效率,与股权融资相比,债权融资在融资成本和资金利用率上占优[6]。薛永基等(2010)通过研究发现,对于科技型创业企业绩效而言,股权融资的影响为负,债权融资的影响则为正[7]。

而相关的定量分析则集中于研究融资效率的测度方法,魏开文(2001)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企业融资效率,得出相对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效率较高这一结论[8]。伍装(2005)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企业的融资效率,研究发现长期负债融资对中小型企业产值影响最小[9]。王平(2006)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法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效率进行评价,并计算出民营企业融资效率的得分[10]。

上述方法虽然对企业融资效率进行了定量分析,但是在研究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设计上,主观判断较多,准确性不高,DEA方法因无需主观确定权重,相对而言比较客观。刘力昌等(2004)利用DEA方法测度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得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呈低效状态的结论[11]。翟华云(2012)利用DEA方法测度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股权融资效率,研究表明,2011年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值与前两年相比都有所增长[12]。邵永同等(2013)运用DEA方法对我国上市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效率进行了研究,发现部分企业融资效率已达到较高水平,非有效状态的企业向有效状态发展的潜力较大[13]。

运用DEA方法对企业融资效率进行评价,虽然克服了指标权重设计上的主观性,并对决策单元进行了排序,但是传统DEA将决策单元整个系统内部视为一个“黑箱”,忽视了决策单元的内部运作过程。关联的两阶段DEA方法能够打开决策单元的内部“黑箱”,改正传统DEA模型的缺陷。周逢民等(2010)利用两阶段关联DEA模型对我国15家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评价,发现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偏低主要是由资金经营阶段的无效引起的 [14]。雷明等(2012)建立组合型两阶段DEA效率评估模型,测算寿险公司营销和投资理赔两阶段的效率值,结果显示大部分寿险公司的投资理赔效率高于营销效率,且中资寿险公司的各效率值显著高于外资寿险公司[15]。尹伟华等(2012)运用关联网络DEA模型评价我国区域R&D投入绩效,研究表明我国区域R&D投入绩效偏低的主要原因是经济转化过程效率低下[16]。

尽管学者们对企业债权融资效率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大多囿于理论研究,相关实证研究较少。在融资效率测度方法上,更多的是偏向传统的一阶段DEA方法,运用两阶段关联网络DEA测度企业融资效率的实证则更少。因此,本文基于两阶段关联网络DEA模型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债权融资效率进行评价,以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债权融资效率的提高提供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二、实证研究设计

(一)两阶段关联网络DEA模型

目前研究企业融资效率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主要有参数法和非参数法。其中,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等(1978)提出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简称DEA方法)是一种用来评价相同类型的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元是否技术有效的一种非参数统计方法[17]。作为传统DEA方法,将决策单元整个系统内部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黑箱”, 只关注投入和产出的相对效率,不能得出生产过程中间阶段效率以及各个子阶段对整体效率的影响情况。为解决此难题,Fare等(2000)提出了网络DEA模型的概念,其基本建模思想是将复杂的生产过程分解为以中间产品相连的多个子过程[18]。虽然两阶段网络DEA极大的丰富了决策单元效率的评价,但它忽视了各个子阶段的关联性,Kao等在充分考虑各个子阶段关联性的基础上于2008年建立起关联的两阶段DEA模型,这种模型则比较贴合实际[19]。目前两阶段网络DEA模型主要以链形和并形两种基本网络结构为对象,根据债权融资效率评价的特点,本文采用链形结构的关联网络DEA模型,具体链式过程如图1所示。

Xi 阶段一 Zi 阶段二 Yi

图1 具有两阶段链式网络DMU过程

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每个决策单元有m种类型的投入,s种类型的产出及q种类型的中间产出,其中设Xi为第i个决策单元(DMU)第一阶段的投入,Xi=(xi1,xi2,…,xim))T;Ζi为第i个决策单元第一阶段的产出,同时又是第二阶段的投入,Ζi=(zi1,zi2,…,zik)T; Yi为第二阶段的产出,Yi=(yi1,yi2,,,,yis)T;V=(v1,v2,…,vm),W=(w1,w2,….wq),U=(u1,u2,…,us)分别表示投入、中间及产出变量的权重。构建两阶段链式网络DEA的整体效率模型如下:

E0=Max UTY0

s.t.VTX0=1

UTYi-VTXi≤0

WTZi-VTXi≤0

UTYi-WTZi≤0

U≥εes,V≥εem,W≥εek

其中ε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eT=(1,1,…,1)。若U*,V*,W*为模型的最优解,则DMU整体及子过程的效率分别为:

E0=U*TY0/V*TX0

E1=W*TZ0/V*TX0

E2=U*TY0/W*TZ0

其中E0为整体效率值,E1和E2分别为两个子阶段效率值,若整体效率值等于1,则认为决策单元是有效的,且仅当它的每个子阶段都是有效的。

本文债权融资效率评价包括债权筹资效率和债权配置效率两个部分。其中,债权筹资效率是企业以最低成本和最低风险获取资金,支持企业运营的能力;债权配置效率则是企业将债权融资总额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实现企业最大效益的能力。

(二)指标的选择

本文在选择投入产出指标时,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考虑所选评价指标的可获得性、可操作性及适用性原则,选取了2个投入指标、2个中间指标及3个产出指标,具体指标如下:

1.投入指标。选取债权融资成本、债权融资风险作为资金筹集阶段的投入指标,鉴于我国上市公司没有提供详细的资金使用费用和筹集费用的数据,因此,本文借鉴Zou等(2008)所采用的方法来表示债权融资成本 [20]。债权融资风险一般是指财务风险,产权比率作为偿债能力指标,体现了公司自有资金对偿债风险的承受能力,本文用产权比率来表示公司债权融资风险。

2.中间指标。选取债权融资总额和债权融资比例作为中间指标,国内外学者对债权融资总量的界定有两种方法:一是指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全部负债,二是指银行借款和应付债券的总额,本文的债权融资总额为财务报表中的总负债,资产负债率为债权融资比例。

3.产出指标。选取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及营业收入增长率作为资金配置阶段最后的产出指标,旨在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及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衡量企业债权资金的配置水平。具体链式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债权融资的两阶段链式过程

(三)数据来源

为使评价结果准确反映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债权融资效率的整体状况,本文以2010~201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债权融资情况为研究对象。剔除数据不全、企业财务状况异常的ST股票及2010年后上市的公司,选取20家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2010~2012年间的年度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本文的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巨潮资讯网。

(四)数据处理

在运用两阶段关联网络DEA模型评价效率时,首先要确定决策单元的个数要大于投入、产出(中间)指标之和的2倍。本文选取的样本为20家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投入产出项数之和为4,符合经验法则的要求;其次要确定投入、中间、产出指标不能为负。本文所选取指标的原始数据有可能为负,如营业收入增长率,当上年营业收入大于本年营业收入时,营业收入增长率为负,因实际的投入、中间和产出指标均有不同的量纲,但决策单元的最优效率与投入、中间和产出指标值的量纲选取无关,因此本文将指标的原始数据按某一函数关系归到某一正值区间,具体方法如下:

yij=0.1+xij-mjMj-mj×0.9

其中mj=min (xij),Mj=max (xij),y=[0,1],(i=1,2,…,n)

(五)描述性统计

在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之前,利用SPSS17.0对投入、中间及产出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是进行平均数、最小值、最大值及标准差的分析,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债权融资效率的投入指标中债权融资成本均值为0.0815,说明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债权融资成本控制比较合理;债权融资风险均值达到1.2531,说明新能源

汽车产业上市公司债权融资风险存在过高的可能;从中间指标来看,债权融资总额的均值达到39.7609,可以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债权筹资规模较大,但由于其标准差达到44.2148,可见不同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不同时期内各样本的债权筹资总额的差异很大;债权融资比例均值为0.5094,且标准差为0.1448,可见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较好;从产出指标来看,资产报酬率的均值为0.0767,总资产周转率的均值为0.8672,营业收入增长率的均值为0.1418,说明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及发展能力逐年提升。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债权融资效率分析

根据样本企业原始数据整理得出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有关输入、中间及输出数据,运用matlab7.0软件编程求解两阶段链式网络DEA模型,得出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债权融资整体及各子阶段效率值,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给出了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2010~2012年的债权融资效率值,可以看出2010~2012年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的债权融资效率均值分别为0.5534、0.6132、0.5856,从债权融资效率来看,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处于较低水平,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进一步考察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债权融资效率的变动状态可以发现,2010~2012年的债权融资效率变化不大,只是在2011年有小幅的上升趋势,2011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效率值较2010年上升了0.0598,其中债权筹资阶段的效率值下降了0.0235,债权配置阶段的效率值上升了0.0757;2012年的整体效率较2011年下降了0.0276,主要是由债权筹资阶段的效率值下降所致。因此债权融资效率非有效的根源在于债权筹资阶段效率低下,要想提高产业债权融资效率水平,需要对债权筹资阶段的效率进行改进。

(二)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债权筹资效率分析

2010~2012年新能源汽车债权筹资效率分别为0.8799、0.8564、0.7981,呈下降趋势,且每年的筹资阶段都是无效的。这说明在现有筹资水平基础上,有必要对现有的筹资活动的“投入”及“产出”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一阶段债权筹资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债权融资风险加大,公司自有资金对偿债风险的承担能力减弱以及公司债权融资成本的上升。2010年,债权筹资效率有效的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有5家(新大洲A、中通客车、多氟多、复星药业、卧龙电气);2011年有4家(多氟多、包钢稀土、福田汽车、科力远);2012年有4家(新大洲A、安凯客车、中通客车、宁波韵升),说明这些公司在债权筹资这一阶段表现有效,能够以低成本和低风险筹集所需要的资金。

(三)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债权配置效率分析

2010~2012年新能源汽车债权配置效率分别为0.6256、0.7013、0.7250,呈上升趋势,表明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在资金配置方面逐年趋向有效,但债权配置效率有效的参考值为1,这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远没有达到最佳配置状态,其主要原因是债权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存在闲置或浪费。2010年,债权配置效率有效的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有4家(新大洲A、江苏国泰、多氟多、包钢稀土);2011年有效的有3家(中信国安、江苏国泰、包钢稀土);2012年有4家(新大洲A、江苏国泰、宁波韵升、贵研铂业),每年仅有20%的公司债权配置有效。

(四)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债权筹资效率和配置效率比较分析

为进一步对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债权融资效率的两个子阶段效率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将效率值分为高效率和低效率两个等级,高效率区间为[0.6,1],低效率区间为[0,0.6]。以此划分标准,得出新能源汽车债权融资效率两个子阶段效率象限图(如图3-图5所示)。

图3 2010年新能源汽车债权融资效率子阶段效率象限图

图中第一象限为两个子阶段债权筹资效率与债权配置效率都高的公司;第二象限为债权筹资低效率且债权配置高效率的公司;第三象限为债权筹资效率与债权配置效率都低的公司;第四象限为债权配置低效率而债权筹资高效率的公司。从2010~

图4 2011年新能源汽车债权融资效率子阶段效率象限图

图5 2012年新能源汽车债权融资效率子阶段效率象限图

2012年各象限图可以看出,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逐渐向第一象限靠近,公司债权筹资效率和配置效率越来越趋向合理化,特别是债权资金配置效率这个过程,说明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更加注重资金的运用,实现债权资金价值最大化。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传统的一阶段DEA方法将决策单元整个系统内部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黑箱”,不能深入挖掘决策单元非有效的根源。本文通过构建两阶段关联网络DEA模型,测算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债权融资效率,能够克服一阶段DEA方法的缺陷,发现公司今后管理的重点。主要研究结论为:(1)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债权融资效率处于较低水平,具有很大的改进空间。(2)其债权融资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债权配置阶段的低效,而是债权筹资效率的相对低下。(3)从2010~2012年债权筹资效率和配置效率的比较分析看,大部分公司两阶段效率逐渐趋向双重高效。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给出以下政策建议:

1.拓宽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债权融资渠道。随着经济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重点扶持产业,其对资金的需求将越来越大。通过票据融资、租赁融资以及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资产证券化等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改变债权资金筹措方式单一的局面,拓宽债权融资渠道,分散上市公司的债权融资风险,提高债权筹资效率。

2.降低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债权融资成本。融资成本一直是上市公司选择股权融资或债权融资的关键点。降低债权融资成本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科学贷款,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合理分配短期、中期及长期贷款资金,保证资金在生产经营期内能够及时利用;二是控制债权融资总量,尽量避免资金的闲置。

3.优化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公司治理对公司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新能源汽车上市公司自身也应该通过强化和整合公司资源等方式不断提高公司资本运作水平,努力调整公司治理结构,改善公司经营管理能力,以促使管理者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来实现债权配置效率的最优值。

参考文献:

[1]曾康霖. 怎样看待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J]. 金融研究,1993,(10):7-11.

[2]刘海虹. 国有企业融资效率与银行危机相关问题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00,(3):41-45.

[3]方芳,曾辉.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与融资效率比较[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4):38-42.

[4]赵守国,孔军.基于DEA模型的陕西上市公司融资效率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 (2):245-253.

[5]廖理,朱正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成本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 (6):63-69.

[6]朱文兴,许礼刚.浅析中小板块上市公司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的融资效率[J].特区经济,2007, (12):119-120.

[7]薛永基,潘焕学. 融资方式影响科技创业型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 (11):61-67.

[8]魏开文.中小企业融资效率模糊分析[J].金融研究,2001,(6):67-73.

[9]伍装.中国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研究[J].软科学,2006,(1):132-137.

[10]王平.基于FAHP的民营企业融资效率评价[J].商业研究,2006, (19):115-117.

[11]刘力昌,冯根福,张道宏等.基于DEA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评价[J].系统工程,2004, (1):54-59.

[12]翟华云.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金融支持效率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2,(11):20-24.

[13]邵永同, 陈淑珍. 基于 DEA 方法的我国上市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效率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175-178.

[14]周逢民,张会元,周海等.基于两阶段关联DEA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效率评价[J].金融研究,2010,(11):169-179.

[15]雷明,邓洁,赵欣娜等.中国寿险业效率评价(2008-2010)―基于组合型两阶段DEA模型[J] .中国管理科学, 2012,(20):860-864.

[16]尹伟华.我国区域R&D投入绩效评价研究―基于关联网络DEA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3): 124-127.

[17]Charnes A, Cooper W W, Rhodes E.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78, 2(6): 429-444.

[18]Fare R, Grosskopf S. Network DEA[J]. Socio 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2000,34(1):35-49.

[19]Kao C, Hwang S N. Efficiency decomposition in two-stag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n application to non life insurance companies in taiwan[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8,185(1):418-429.

[20]Zou H,Adams M B. Debt capacity,cost of debt,and corporate insur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8,43(2):433-466.

A Study on the Efficiency of Debt Financing of Listed Company

Based on Two stage DEA: An Application to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of New Energy Vehicles

XIONG Zheng de1,YANG Fang juan1,WAN Jun1,2

(1. Business School,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82,China;

2.Public Fina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ol,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chang 33001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