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自我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的自我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的自我管理

健康的自我管理范文1

【关键词】健康信念模式;糖尿病;自我管理

糖尿病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终身性疾病,造成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目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并不提倡首选药物干预而是首选生活方式干预[1-2]。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自我管理可以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 HBM)进行个性化的自我管理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对象: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9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神志清醒,沟通无障碍。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13.0 mmol/L。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5例,干预组男25例,女30例,年龄36~80岁,平均年龄56.6岁, 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39~83岁,平均年龄60.1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治疗方案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健康信念模式的理论基础: 健康信念模式[3]是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从人们健康信念形成的角度出发,解释影响人们采取健康行为因素的重要理论模式。由学者Hochbaum于1958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一个人能否实施某种特殊的健康行为,取决于两个因素,即个体感觉到健康威胁的程度,以及对于某种健康行为是否将会有效的减轻这种威胁的感知程度。健康信念模式在促进个体采取健康行为,放弃危害健康行为的实践中遵循以下步骤:首先,充分让人们对其危害健康行为感到害怕,然后使他们坚信,一旦放弃这种危害健康行为,采取相应的促进健康行为会得到有价值的结果,同时也清醒认识到行为改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最后使他们充满改变行为的信心。

1.3自我管理教育内容: 患者入院后,即发放疾病相关阅读材料,包括《临床内科护理手册》[4]中糖尿病的护理,和科室自编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手册》,了解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内容包括:疾病知识、饮食控制、心理调整、适度运动、血糖监测、合理用药、并发症知识。

1.4自我管理教育的实施:

1.4.1对照组患者入院后,为其提供常规教育,包括集体教育,床边教育等。每次宣教时,医护人员给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解答患者问题,不进行任何的行为指导和反馈。

1.4.2干预组患者接受以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的护理干预。(1)评估个体的健康信念,找出影响自我管理信念的症结所在,包括:①对糖尿病流行趋势、易感因素、发生发展以及严重性的认识,糖尿病引起的临床后果的认识,如并发症的认识,糖尿病引起的社会后果的判断,如:经济负担、家庭矛盾、工作烦恼,糖尿病对个体身心影响及影响程度。②通过有效的自我管理、严格控制血糖,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的认识。③可能影响自我管理信念的因素,如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等。④评估个体的效能期待。个体是否认识到采取有效自我管理行为的困难及益处,是否有战胜疾病的信心、毅力和心理准备。⑤ 寻求可以借助社会力量的能力,如媒体的宣传、医护人员的治疗方案、亲朋好友的支持。(2)根据评估结果,提高个体健康信念,促成自我管理有效性。① 让个体感知疾病威胁和严重性。向个体介绍糖尿病的流行趋势、易感因素、个体现有的不良行为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血糖,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包括死亡在内的临床后果,从而导致社会后果,如经济负担加重、家庭矛盾、社会功能角色改变,暂时或永久性丧失工作。由此,让个体产生害怕情绪,确实为行为改变提供内在动力。②如实向患者指出采取健康行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1) 工作、生活、疾病治疗时间安排的冲突。2) 长期的治疗心理上的厌倦情绪。3)摒弃多年的生活经验,抛弃已经习惯了的饮食行为,遵从饮食治疗方案。4) 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适度运动。5) 克服血糖监测随意性,按时监测血糖。6) 消除认识的误区,做好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治疗的自我管理。鼓励个体通过长期努力,执行有利健康的自我管理行为,所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所付出的代价,最终能延缓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3)通过干预,产生良好的自我效能。制定出个体量化的饮食治疗方案,并有效转化为患者的菜单。通过合理的饮食治疗,降低血糖,减轻胰岛细胞负担。运动指导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制定适宜个体的运动处方,选择适合的有氧运动方式和运动量。运动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可以改善血糖,有利于减轻体重。心理调节讲解不良情绪对健康和血糖的影响,护理时要注意分析患者的性情和心理状况,指导患者个人放松技术和音乐疗法调节心情,增加对治疗及康复的顺应性。血糖监测教育患者充分认识血糖监测的重要性,教会患者正确监测尿糖或血糖,并能根据监测结果合理调整饮食。药物治疗的自我管理讲解如何正确服用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通过以上的干预措施,唤起2型糖尿病患者对疾病威胁的感知,增强采用对抗疾病行为的可能性,而且在采取健康行为的过程中都能得到医护人员的指导与反馈,产生战胜糖尿病的信心和决心,将健康信念转化为自身切实可行的健康行为,发挥自我效能作用。

1.4.3数据处理: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健康信念模式显著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达成率,两组患者自我管理比较如表1所示。

3讨论

表1显示,以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的干预组自我管理能力较传统宣教模式有显著提高。分析原因,传统教育模式多停留在一般知识的定向传播和随意灌输阶段,忽略了患者的认知态度和健康行为的建立,致使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目标性和完整性。有研究表明[5],有助于自我管理的措施一旦撤除,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快降至未干预前水平。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关系到糖尿病防治工作的成效。

本研究将健康信念模式与自我管理教育相结合,该模式认为通过激发人们对疾病易感性和严重性的认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信念,刺激人们采取预防疾病的行为,使他们坚信自己有能力改变不健康行为并获得预期的结果,因此该模式是最常用于各种健康行为改变[6]。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各项自我管理能力,除饮食控制及合理用药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干预组血糖监测率高达93.33%,疾病知识掌握率高达93.33%,这说明以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的行为干预能够更好帮助患者建立健康信念,从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两组患者饮食控制与合理用药达成率相近,分析原因,饮食疗法作为糖尿病最重要、最基础的治疗措施,医护人员及患者主观上比较重视。口服降糖药过程简单,影响因素相对较少。

按照“知信行”理论,知识、信念和行为之间是递进关系模式,三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没有必然性。所以容易出现“知而不信”,“信而不行”,主要原因是缺乏健康信念。在以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的自我管理教育中,我们通过唤起2型糖尿病患者的危机意识,使患者充分认识到实施必要的措施能够减少疾病风险,并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控制自己,去实施健康行为,即自我效能。只有当患者自觉自愿采取有利健康行为时,自我管理教育才真正发挥了作用。由此可见,健康信念模式是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指导理论。

参考文献

[1]金建华.我国糖尿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4):296-297

[2]徐峰.二十年之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J].药品评价,2008,5(8):375-377

[3]朱熊兆,姚树娇,王湘,等译.健康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6-86,400-408

[4] 王建,钱培芬.内科护理手册[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392-403

健康的自我管理范文2

随着这种问题的解决,将会形成一个重大市场,不仅需要政府,还要有研究机构、企业,共同为慢性病防治做工作。从投资的角度来说,这应该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事业。

从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需求角度来看,我认为健康管理也可采用控制和预防风险。这里面强调健康危险因素,和我们现行医疗模式有病看医生不一样。我们在只要有病这个阶段就要管理,争取逆转到健康人中去。为进一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国务院有11个部委联合办公,组织专门班子来研究中国如何建立完善国家医疗保健体系,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已经提出要让我国居民都要享受医疗保障。我们的医疗保障体系,经过数年实践,已经意识到原来以疾病医疗为中心的保健模式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我们高兴地看到,经过近几年的试点实践,如何以医疗保险为主转化为以健康投资和管理为主的模式已经提出来。

医保部门关于如何通过对健康危险因素有效控制,使医保人群的生活质量提高,医药费用能够下降,有着巨大需求。同样,商业健康保险也已经开始从过去单一由寿险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这种新的格局也预示着新社会的需求。新的健康保险专业公司,有必要把健康管理作为健康保险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措施来开展。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也会产生一个非常大的需求空间。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历经8年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摸索并完善了“知已健康管理”的服务模式。这是从源头上阻断危险因素的行为干预模式,首先是根本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不良生活方式,比如营养过剩、饮食摄入过多、运动不足、吸烟、饮酒等等。其次是过渡性危险因素,由于长期营养过剩,导致代谢紊乱,容易发生的超重、血糖高、血脂高、血脂异常等状况。第三阶段是尽可能预防严重疾病和伤残的发生。现在世界卫生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已经通过研究指出,我们只要对根本性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把过渡性危险因素降下来就可以控制60%以上慢病的发生。我们从源头上通过对饮食、运动、心理等进行指导和行为干预,把相关指标降下来。

健康的自我管理范文3

高职生在部分人口变量学上存在显著差异;高职生心理健康量表总分及部分因子与自我概念总分及部分因子存在显著相关;假设3:高职生部分自我概念因子能显著预测心理健康水平。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和自我概念的基本情况

女生比男生多,在心理健康量表(SCL-90)上,发现文理分科、男女生、一二年级、农村城镇不存在显著差异(sig>0.05),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父亲文化程度不同的高职生在症状自评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sig<0.01)。在自我概念量表上,发现只有不同户口的高职生存在显著差异(sig<0.05),其余的分科、性别、年级不存在显著差异(sig>0.05),发现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高职生存在显著差异(sig<0.05),父亲文化程度不同的高职生不存在显著差异(sig>0.05)。

(二)自我概念量表与心理健康量表的相关分析

从表3可知,除了道德自我(u5)与心理健康各因子的相关显著性很少,其余自我概念各因子与心理健康各因子相关显著性较好。

(三)自我概念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

二、分析讨论

在本次调查中女生显著比男生多,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前社会家长差别化对待男女生,家长倾向认为女生更适合在学校成长,而男生需要有独立、有能力,所以很多家长愿意让男生更早进入社会;另一方面男生大多比女生活泼好动,而学习活动是相对安静的,男生自身原因加上学习活动本身的客观原因,更多男生进入了社会,留在学校的大部分为女生。父母亲文化程度最高与最低的高职生在心理健康量表上得分相对较低,说明这部分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好。究其原因,文化程度很低的父母由于自身文化不高,所以不会给子女太多学习压力,在父母眼里孩子是高职生已经很优秀,而文化程度高的父母由于自身学习多,在教育子女方面会比较科学合理,所以这部分家长的孩子心理更健康,更少受到焦虑、抑郁这类心理问题的困扰。在自我概念得分上,城镇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这反映了农村学生的不自信,由于城镇学生的先天优势,所以城镇学生的自我概念比农村学生的好。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的自我概念得分越高,说明母亲在子女教育上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教育程度越高的母亲传递给子女的信息也更科学合理。

三、结论

在心理健康量表上,父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高职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在自我概念量表上,来自农村和城镇的高职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高职生得分也存在显著差异,与假设1一致;除了道德自我,其余因子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显著,与假设2一致;自我批评能显著预测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假设3一致。

四、不足与展望

健康的自我管理范文4

1 相关因素分析

1.1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由于女性生殖系统功能受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直接控制,在女性月经、妊娠等这些生理情况下,常因受情绪反应致使该轴线分泌平衡失调,从而出现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因而可能在医疗过程中出现消极、抵触、不配合等表现,给护理工作的进行带来了极大不便,另一方面随着医院卫生体制的改革,及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医患关系显得更加紧张,妇科护士在工作中必须处理极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有时受到患者无理羞辱仍要极力抑制自已的感受而做出妥协,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妇科护士对工作的积极性与乐观性,从而造成潜在的职业压力。

1.2经常倒班、夜班工作量大

由于护士工作性质,每天轮流的三班制工作,对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少影响,尤其是已婚护士,家庭负担重,经常因为工作忙而不能照顾孩子和处理家庭事务,同时上夜班人体生物钟紊乱,造成不同程度的睡眠不足,饮食不正常,性功能减退,影响夫妻感情。妇科很多能自理的病人为了不影响工作,白天上班晚上才来医院做治疗的很多,这势必给夜班的护士带来很大的压力。超负荷工作使护士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1.3 妇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质—涉及隐私权

妇科护士在治疗护理时会涉及病人的躯体,如在不适宜的场合随意谈论病人的病史、检查带教时不顾周围环境随意暴露病人的躯体,都是对其隐私权的侵犯而引发护理纠纷。妇科护士还得面对艾滋病、梅毒、肝炎等各种传染病带来的职业危害,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1.4 在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中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是主要的压力源。

这与其他人的研究基本一致[2]。由于妇科疾病病程短,周转快,诊疗项目繁多,工作量大,极易出现差错,轮转护士和年青护士因对专科知识、专科技能掌握不够,担心在工作中出错引起医疗纠纷,精神高度紧张,造成身心疲惫。

1.5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在临床工作中,护士被置于组织的底层,由于长期形成的社会偏见,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不够理解和认同,认为护士是医生的下级,护士不过是医嘱的执行者,极大地损伤了护士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使护士心理易产生失落感、自卑感等不正常心理。

1.6 心理卫生知识缺乏 不同人对同一应激原有不同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因此在应激过程中,个人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调查显示:74.54%的护士缺乏心理学知识,不善于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心理的平衡和调节[3]。 2 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2.1 善于保持积极向上的愉悦心境

护士首先要确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尊 、自爱、自强、客观合理的评价自己及在社会中的位置,形成合理支点,使心理处处平衡。

2.2 注重培养自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护士应善于学习和积累应付各种困难和挫折的经验,对病人所表现出的误会、不配合、甚至不礼貌的行为,采取谅解的态度。调控自己的情绪,避免发生冲突。

2.3 合理的宣泄消极情绪

如果不良情绪长时间的郁积心里,就会引起机体内环境失调。采取恰当方式,选择适宜对象,合理的宣泄消极情绪,能有效的缓解心理压力和心理紧张度,恢复心理平衡。

2.4 创造良好的职业形象

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多阅读报刊杂志,提高综合素质。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业务,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赏,得到医院对护士工作的支持,改善护士的生活环境,提高社会地位。

2.5 相信自己,自觉加强业务学习

由于护理模式的改变,护理不再仅仅是打打针、发发药的事情,医生和护士不再是主、助关系,而是共同为恢复病人健康而工作的合作关系。这一切对护士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有较好的人文学科修养、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又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因此护士要自觉加强业务学习,掌握新技术,探索新课题、接受新挑战。要牢记一点:精湛的业务是自信心的源泉。

2.6 自我增强体质

应增强自我保障意识,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均衡饮食和营养,积极强身健体,保持和促进自身的健康。

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可以减轻身心疲劳感。

2.7 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减轻心理压力对健康的影响

以良好、平和的心态面对人和事。加强心理知识的学习,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学会自我疏导,自我调节等心理保健方法,以改善、协调人际关系。

2.8 增强法律观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护士应主动学习与护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及工作责任心,避免护患纠纷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董生风,赵春.小儿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1):80-81.

健康的自我管理范文5

关键词: 单亲子女 心理特征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单亲家庭已占很大的比例。近年来,由于单亲家庭教育不当引发的青少年问题日益增多,可见,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及教育应提上日程,得到社会、家庭、学校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2005―2006年,我们对某中学的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部分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各班级都有不少单亲家庭子女,各班单亲家庭子女人数和重组家庭子女人数数据如下:

对上表内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高的离婚率给这些特殊学生的形成构建了“温床”。对于这些孩子而言,人生是残缺的。他们中有很多都是问题学生,如遇到不顺心就离家出走、同学间有矛盾就暴力解决、容易出现早恋情况等,所以他们越来越需要大家的关心和关注。单亲家庭的学生或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等因素,会表现出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及行为特征。

1.孤独型。单亲孩子,由于与继父母之间的隔阂,亲情交流受到限制,觉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产生孤独感,行为上表现出离群、不大方。失去了家庭的正面引导,性格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不热心公益活动,越来越孤立。

2.自卑型。父母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骄傲,在孩子的世界里,父亲或母亲是世上最了不起的人。孩子们在一起都会夸自己的父亲如何有知识、如何有力气,甚至如何有钱。处在一个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孩子自然就没有这份优越感。由于世俗的偏见,认为离婚是不光彩的事,单亲孩子的自卑感便油然而生。通常表现为沉默寡言,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这个秘密。他们会隐瞒家庭情况,经济有困难不会申请补助。这类学生有的原有美好而远大的理想,但由于自卑,不能使理想协调发展,自卑心理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

3.渺茫型。每个人都有自尊与自信,在正确的引导下,能树立信心,确立生活的目标。然而,单亲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家庭引导,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活虽丰富多彩,但没有家庭熏陶的孩子,对于应追求什么,选择什么,往往会感到迷茫,或者压根就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生活中没有明确的方向。

4.逆反型。单亲学生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又受到同学的歧视,慢慢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有的因为家里突然增加了第三者,言行受到约束,如果继父母对自己存在偏心,则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父母忠言相劝,他故意说父母是错的,总之,一味要对着干,以此来报复。更可怕的是这种对家长的逆反发展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社会的逆反,从而产生破坏性。

单亲家庭学生的特殊心理特征,不完全由家庭产生,但父母离异,放松管教而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绝不可低估。老师、家长和社会应针对单亲家庭的子女表现出来的孤僻、任性等性格弱点,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树立健康良好的心态。

学校、家庭、社会应“联网”。老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学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把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报告给老师,降低老师工作的难度。社会要消除偏见,让单亲学生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1.对于孤独型学生,要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教师要研究孤独型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他们行为的规律,禁止恶言训斥,多做个别交流,使他们真正觉得学校就是家庭,老师就是父母,同学就是兄弟;要有计划地成立活动小组,让单亲学生置身于集体活动之中,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消除孤独感。

2.对于自卑型学生,要用爱去扶植,让他们充满自信。对他们的教育必须以情感为依托,深入了解,找出他们产生自我否定意识的原因,及时准确地发现他们心理自卑的根源;利用各种教育因素,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使他们发现自我的价值,唤起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学生群体力量,让他们在集体中“享有”一定位置,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加强同家长的联系,争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

3.对于渺茫型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用自身认真工作、快乐生活、追求进步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评价客观事物,从而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4.对于逆反型学生,既辅以校纪法规,又进行感恩教育。耐心、细致而又严格地要求他们,还应辅以纪律、公德和法制教育,使他们不做出格的事情,有了违纪行为绝不迁就,要将耐心的思想教育与严肃的纪律约束相结合。还应给予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和父母,懂得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爱他们的,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更要让他们懂得对于不良习惯的纠正更是爱的表现,要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来答谢亲人对他们的爱。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孩子要有良好的心理能力才能适应将来的社会。因而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教师要多学一点心理知识,帮助他们解答人生道路上的诸多困惑。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出版社.

[2]胡永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山大学出版社.

健康的自我管理范文6

【关键词】 运动活动;情绪;自我概念;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8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792-03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 Mood, Self-efficacy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mong College Students/LIU Hai-yan*, KONG Qing-xiang, WU Xin-le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225009),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mpact of sport on mood, self-efficacy and mental health and to develop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MethodsThe inventory of POWS, GSES and SCL-90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mood, self-efficacy and mental health of 468 female-collegians. Results There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mood, self-efficacy and mental health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group and non-physical exercise group(P

【Key words】 Motor activity; Emotions; Self concept; Mental health; Regression analysis; Students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日益下降。研究表明,情绪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3]。自我效能感因其在人类动机和很多情境的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已成为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的主要变量[4]。该研究旨在探讨运动、心理健康与情绪、自我效能感之间是否有更深的内在联系。如果能证明运动既能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又能通过影响其主要诱因(情绪、自我效能感)间接促进心理健康,将会为缓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拓思路,为更具针对性地制定缓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扬州大学在校女大学生,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由专业心理学教师使用统一指导语进行测前指导,问卷填写完后当场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回收问卷512份,有效问卷468份,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1.41%。在468份被试样本中,一年级学生占20.94%,二年级学生占27.14%,三年级学生占24.79%,四年级学生占27.13%。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5]。心理健康水平的测定选用王征宇修订的心理卫生调查问卷SCL-90量表,该表共90个题目,包含10个因子。量表的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评定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评价时常用总均分和因子均分,SCL-90总均分分值小,表明心理状况较好,同样,因子均分分值小,表明某因子的不良症状较轻,健康状况较好。(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6]。由王才康等编制修订,该量表为单维量表,评价时只统计总量表,即把所有10个项目的得分加起来除以10即为总量表分,分值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较高。量表的效度系数在0.60~0.77之间,评定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3)心境状态量表(POMS)[7]。采用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祝蓓里教授1994年修订的心境量表(POMS),其信度在0.60~0.82之间,平均为0.71;问卷共分7个维度: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自尊感。采用5级量表的形式(几乎没有=0分,有一点=1分,适中=2分,相当多=3分,非常多=4分),问卷的总分,即情绪状态总估价(TMD),其计算方法是:5种消极情绪(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得分的总分减去2种积极情绪(精力、自尊感)得分,最后加100。总分越高,表示情绪越差。 POMS是一种研究情绪状态以及情绪与运动效能之间的良好工具[8]。

1.2.2 运动群体的界定 运动群体定义为:除体育课之外,每周参加运动的频次为2次或2次以上,每次运动的时间为30~60 min,每次运动达到中等强度,此运动情况持续10周或10周以上。不能满足这个特点的即非运动群体[9]。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与非运动组女大学生情绪、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 从表1中可知,运动群体的女大学生情绪、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均显著好于非运动群体(P值均

2.2 运动组女大学生情绪、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从表2可知,运动群体女大学生的情绪状态与SCL-90总均分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值均

2.3 运动、情绪、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它们之间相互关系,以心理健康(用y代替)为因变量,根据温忠麟等人建议的关于中介效应的程序[8],以运动(用x代替)、情绪(用G代替)、自我效能感(用Z代替)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表3显示,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受到运动的影响效果非常显著(P值均

综合上述结果,使用标准化系数绘制出分析图。见图1。

2.4 情绪、自我效能感在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效应的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一方面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正效应;另一方面情绪、自我效能感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均起部分中介效应,即运动通过改善情绪状态、提高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有间接正效应,为了探索情绪、自我效能感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均起多大的中介效应,哪个因素的中介效应最大。中介效应与总效应之比ab/(c+ab)可以衡量中介效应的大小(a,b,c分别代表情绪、自我效能感、运动的标准化系数)[10]。依次计算了情绪、自我效能感在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中起的中介效应大小:情绪的中介效应=0.395×0.245/(0.456+0.395×0.245)=17.51%。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0.367×0.217/(0.456+0.367×0.217)=14.87%。结果显示,情绪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的中介效应稍大于自我效能感,但差异不大。

3 讨论

3.1 运动对女大学生情绪、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研究发现,运动群体的女大学生情绪状态、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非运动群体。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是人格系统中的动力源泉,受环境、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等因素的影响。运动对调节情绪有积极的作用[11]。因为运动本身蕴含着许多对人的各种刺激,如克服困难、竞争、冒险、把握机会、追求不确定结果、达到目标、控制、成功、挫折等,这些也相应地引起人的各种情绪体验,同时还具有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负性情绪的作用。人们通过身体的活动,释放的不仅仅是能量,同时也释放了积压的负性情绪,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提高了人的心境状态水平。体育锻炼活动具有平衡效益,可产生“情绪改善”现象,即愤怒、抑郁、紧张、疲劳、慌乱(POMS)情绪降低,精力比原来充沛。在心境状态方面,愉悦性提高,愤怒性和抑郁性降低,因此运动群体的女大学生较少存在情绪状态方面的困扰。有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情绪状态;其次,经常参与运动的女大学生有较强自我效能感,因为运动促使她们的脂肪减少,肌力增强、弹性提高,体型改善;另外随着运动能力的提高,受到同伴的认可、鼓励,内外因素的影响促使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12-15]。已有大量研究证明,运动对心理健康的明显促进作用,与本研究完全一致[16-19]。

3.2 运动、情绪、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发现,情绪与SCL-90总均分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女大学生情绪状态越积极,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情绪在运动影响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应显著。当3个指标同时预测时也是显著的,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说明,一方面运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直接正效应,即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运动通过情绪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间接正效应,稳定的情绪及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能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悲伤、抑郁、焦虑、恐惧、愤怒、暴躁等不良情绪都可能给心理健康带来危害[20]。而运动通过缓解抑郁、降低慌乱、增强精力、提升自尊,对心理健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对非运动群体女大学生,应引导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每周至少活动2次,每次30 min以上),经常性地参加运动以提高精力、增强自尊感、缓解抑郁、降低慌乱,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研究结果还显示,GSES总均分与SCL-90总均分以及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等因子呈负相关关系。说明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将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地减少抑郁、焦虑、强迫、偏执等。这与钱铭怡等[21]的研究成果相一致。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效应显著,表明运动通过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间接正效应,这是因为自我效能感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信心,这种较高的自信心会使个体更可能以乐观、求助和问题解决等积极的认知或行为方式应对各种生活事件,减少焦虑情绪,产生良好心态。提示应引导运动群体的女大学生多参与一些比赛项目,让她们展示自己,多次的成功经历和来自同伴的肯定、鼓励,能够有助于自我效能感提高,更好地改善运动者的心理健康。

4 参考文献

[1] 侯洋,李施漫,李毕琴,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情绪管理团体咨询效果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9,30(3):219-221.

[2] 李年红,章建成,夏文.内部和外部表象训练对篮球熟练者与初学者投篮技能学习的影响.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4):63-66.

[3] LANG PJ.A Bio-informational theory of emotional imagery. Psychophysiology, 1979, 16:495-512.

[4] BANDRU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86.

[5]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上海精神医学,1984,2(2):68-70.

[6] 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应用心理学,2001, 7(1):37-40.

[7] 祝蓓里.POMS量表及简式中国常模简介.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10(1):35-37.

[8] 黄晓东,黄永良.海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对大学生心境和情绪的影响.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25(2):33-34.

[9] 殷恒婵,卢敏,王新利.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体育科学,2007,27(5):41-47.

[10]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11]卢敏,殷恒婵,薛红.情绪在运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应.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1):51-55.

[12]WEINBERG R, BUTT J, KNIGHT B,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imagery: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J Appl Sport Psychol, 2003,15(1):26-40.

[13]HALL CR, MACK DB, PAIVIO A, et al. Imagery use by athletes: Development of the aport imary questionnaire. Int J Sport Psychol, 1998,29(1):73-88.

[14]PAVIO A. Dual coding throry: Retrospectand current status. Can J Psychol, 1992(45):255-287.

[15]周秀军.不同目标设置对男大学生篮球个人技术和心境状态的影响.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3):30-311.

[16]付奕,于芳,刘定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6,42(5):120-125.

[17]喻坚.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福建体育科技,1997,16(2):52-54.

[18]李薇,陈莉萍,魏秀云.健心运动处方对提高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2):144-146.

[19]漆昌柱,徐培.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5): 117-119.

[20]朱风书,颜军,陈爱国.中小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