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经济学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经济学重点范文1
【关键词】信息经济;网络信息经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一、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
在经济理论中,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申农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减少,这便是信息经济学的起点。而作为网络经济的起点,计算机网络是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信息经济是以高技术为物质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对于网络经济的含义分为两类:第一类认为网络产业即为网络经济,网络经济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产业群;第二类认为网络经济包括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在内的一个总体经济的概念。二者都是对新经济形态的描述,表达的对象是一致的,主要是看问题的角度和强调的重点有区别,信息经济强调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而网络经济强调信息及其技术与经济的网络化特征和效应。
二、网络经济的内涵
从经济形态和规律角度来看,网络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作为信息经济的产物,与传统物质经济不同,网络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基础经济形态和结构。网络经济更关心信息商品、版本划分、网络效应、路径依赖、锁定、正反馈、电子版权、竞争与合作、信息政策等这些在传统经济领域和信息经济初期没有的新事物、新规律。
从产业经济的发展变化来看,网络经济的主体是网络及其相关产业。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CREC)1999年的研究报告把以因特网为核心的网络经济分作:网络基础结构层(Internet Infrastructure)、应用基础结构层(Internet Applications Infrastructure)、网络中介服务层(Internet Intermediary)、互联网商务应用层(Internet Commerce),每一个层次都有其代表产业和公司。
从商业模型的角度来看,网络经济促生了电子商务和虚拟市场。一般来说,电子商务就是指计算机与电子网络基础上,利用现代电子设备和软件实现商业交换和业务管理的全过程。虚拟市场是伴随着因特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市场环境,是网络环境的产物。在虚拟市场中既有对现实市场的模拟,又有全新的交易规则和交易体验。根据梅特卡夫原则,因特网的价值会随着用户的增加而呈平方级的增加,所以网络经济对社会实际的经营活动影响潜力不可估量。
三、网络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影响
网络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影响源于网络改变了社会信息交流的模式,进而改变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运动规律。在这些改变中,较明显的有2个方面。
(一)挑战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工业社会中,边际收益递减是普遍的经济规律在网络经济中边际收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显现出递增趋势,这种特征来源于信息的共享性和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消费的非竞争性。网络经济的主要产品是信息产品,它可以零边际成本大量复制生产,而每一份信息产品的价值并不因此而降低,从而在信息产品生产领域,网络经济表现出强烈的边际收益递增特性。
(二)对市场均衡、垄断等产生重大的影响。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有着特殊的成本结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产出规模越大,平均成本越低。在网络经济中,供求难以均衡或即使均衡也不稳定的特点不仅使市场充满了不稳定性和风险,也增加了确定信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难度,产品的价格更多地由市场的需求曲线和市场结构所决定。
四、国内外网络经济学学科发展综述
国外网络经济学研究起步早,并且已经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谢伊提到网络经济产品区别于传统经济产品的四个重要特征:互补性、兼容性和标准;消费外部性;转移成本与锁定;生产的显著规模经济性。他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按产业类别讲述了软件产业、硬件产业、电话、广播、信息市场及其它网络产业。
国内学者将网络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进行了比较。纪玉山等指出网络经济是一种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不会改变和取论经济学揭示经济本质的规律,但在经济现象形态上会拓展应用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周朝民针对网络经济这一新兴现象进行理论探讨。他认为网络经济学较之传统经济学,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黄宗捷等(2001)介绍了网络经济和网络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的关系、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的十大瓶颈等。濮小金、司志刚介绍了网络经济的概念、特征、基本理论,网络产品生产、营销、网络垄断和竞争,网络经济对社会的影响及网络安全问题等。
五、存在问题
没有将网络经济学与网络实务区分开来,大部分学者的著作内容有关网络实务,不讲隐藏在网络经济背后的经济规律和原理,网络经济学学科内容与名字相去甚远。
已有的研究是零散的,没有系统化。个别教材或教学也讲了网络经济学原理,但宏观的多,微观的少,不系统、不完整。宏观知识多,微观知识少,并没有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也不适应经济形势发展需要。
我们应把与相关学科交混、粘结在一起的网络经济学从这些学科中剥离出来,确定网络经济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方法和理论框架应该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针对国内外网络经济学教材偏重实务、很少讲原理的现象,国内外学者应抽出隐藏于网络经济背后的规律、定理和原理。研究中要更侧重于微观,并且重点应放在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未探讨或未做深入探讨的问题上面,对网络经济产品的特征进行详细论述。网络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定理、规律等,是不可能在短期内规范出来的,需要在长期的实践和学术争鸣中形成。因此十分有必要介绍解释网络经济现象的不同观点。
参考文献
网络经济学重点范文2
然而,人们震惊地看到:科学家在短短的年代中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上给予了世界一个因特网络,给予了网络经济的运作平台,网络经济如此迅猛地在全球展开,然而经济学家却还没有来得及对其进行那怕是粗浅的研讨!这便是我们选择这一课题的意义与初衷。
令人欣慰的是,在实证调研方面,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各国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从1999年开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启动“全球互联网项目”(WorldInternetProject),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自1997年起开展互联网调查,迄今已公布了14次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中心从1999年夏天开始准备加入“全球互联网项目”,于2000年底至2001年初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和长沙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于2001年5月向社会了研究成果。
全文共分一个前言与五部分内容,前言是对本研究成果的一些约定与说明;第一部分“世纪之交:互联网引致网络经济”;第二部分“石破天惊:互联网的革命性昭示”;第三部分“互联共享:认识网络经济新本质”;第四部分“论道经邦:点解网络经济面临的难题与对应措施”;第五部分“传承经典:网络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挑战探微”。
“互联网”、“网络”概念,无疑是世纪之交的第一关键词。迄今为止,互联网的普及率,是以往任何一种事件无法比拟的。它是空间拓展远远超越时间的一个典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跻身于世界第二网络大国。全世界亿万个终端同在一个互联网上传递交流信息、运作种种事务,刹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企业、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络教育、电子货币、网上资讯等核爆炸式地在互联网上展现,形成一种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壮观经济现象,真可谓石破天惊。网络如此快捷地结缘经济,新的网络经济现象如此快捷地在全球开展,新的理念、新的商务模式、新的经济机制如此快捷地被创造出来。在15世纪,全球人均收入年增长仅0.1%,在此后5个世纪中人均收入小有上升,在20世纪下半叶接近3%,而2000年美国在这一年就上升22%。这就是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时代的辉煌,就是计算机网络时代的辉煌!事实上,世界正在进行一场计算机网络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给予了每个国家、每个区域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个千载难逢的挑战与机会。尽管经历了世纪之初网络经济的“寒夜”,但如今网络经济的辉煌再次闪耀。
网络经济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其根源在于国际互联网的革命性意义,那么它究竟给予我们何等昭示?第一,互联网络显示了前所未有的特征,它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世界,一个崭新的统一的网络国际社会,大体可以从以下9个方面理解网络的神奇:无差别化,数字化,互联实时化,人本化或智本化,资源共享化,虚拟化,高速化,全球一体化,综合化。第二,基于这样的特征,它最终将成为带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引擎,它曾经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而今经历了重新融合后的网络经济正在创造新的奇迹。第三,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国际互联网络及其网络经济,之所以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重要的产业革命事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透视它震撼全球的影响力:一是它的影响广度,它几乎布线于全世界各个角落;二是它的影响深度,它在微观上改变着人类行为各个方面,在宏观上改变着现行社会体制、结构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三是它的影响速度;四是它的影响长久度。第四,基于当代计算机、光缆通讯技术之上的网络经济,是工业革命以来最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事实上已经构成第三次产业的科技基础。几乎可以说,正是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形成,使得自上个世纪初叶出现的三次产业分化真正完成。可以预料,扎根于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将前程似锦。第五,互联网产生的信息服务社会。如果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资本社会,那么互联网产生的则是信息服务社会,或者说是信息社会。
正是互联网产生的上述革命性意义,它给予了互联网络下的新经济获得新的本质,或者说发生着本质性嬗变。第一,一种崭新的网络企业诞生。所谓网络企业,是互联于因特网络中的各类企业,是由于网络经济拉动起来的企业系统。在网络经济中的企业,已经可以完全实现:“无论你在天涯海角,企业在你掌控之中”。第二,以网络企业为基础迅速形成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由于互联网的特征而有力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革命。大量网络企业的诞生,大量网上经济活动的涌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史无前例的“网络经济”现象。所谓网络经济,是指建立在由现代通讯网络、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形成的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一切经济活动,即基于互联网基础上发生的经济行为以及网络的上游、下游经济活动。第三,比之传统经济,网络经济具有如下新的本质:它是人本经济,它是和谐经济,它是可持续经济,它是低成本经济,它是互惠经济,它是一体化经济。第四,在这个新兴的经济体系中,智慧资本、知识资本最终获得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因为,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值因素、倍增因素的重点在于智慧劳动。第五,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平台上,体现不出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民族、区域、地位、性别、身份、年龄等等),它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将劳动者之间的差别简化为人们能力的差别,简化为人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平台上创造价值、服务企业的差别。这便为劳动者平等地、自主地展示能力提供了无拘无束的时空,就是说,劳动者迈向自主劳动的路途坦荡。第六,网络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打造出新的经济机制,而且最终会形成一整套与新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机制系统。
基于以上对互联网及其引致的网络经济的探讨,我们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但是,目前网络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很多,处境也是十分困难的。本研究论文中,作者对其中最为紧要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或者政策建议。第一,作者告诫,网络经济发展到今天,如果想减少市场的盲目性带来的损失,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需也必须介入了。必须制定给网络经济基础产业中的每一块均衡发展的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来调节网络经济丰厚利润与赶超利润的分配。第二,针对我国大批网络企业不能赢利的根源,作者强调,网络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是关键,为此建议:对信息、网络产品要区别对待。软件、专用信息、经过研究加工过的信息,必须将其产品商品化。商品化的惟一出路是给出产品的边界,使其具有排它性、独有性。而对公众信息,不足以商品化的产品,要另起思路,不能勉强打包成品。目前成功的做法是,以公众信息为平台,提高点击率即赢得人气后,再以广告销售、网上产品销售为盈利点。第三,互联网经济决不是一个产业的“专利”,不是技术的副产品,更不是个别产业部门的特权。互联网将引发各行各业的变革,因为必须明确认识到,发展网络经济必须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只有当网络经济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了,网络经济才找到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第四,虽然网络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但决不能忽视自身的创新,而且网络经济的生命就在于不断创新。第五,作者还对新近发表的“第1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若干重要数据进行了解读,并藉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比如,加快农村与西部互联网络的发展,政策要倾斜;对.CN域名的开发战略要再认识;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关注,加强研究投入;提高对网络信息利用的深度;网络企业要以诚信取胜。
另外,作者对网络经济引发的对政治经济学重大理论问题的挑战,给予了经济学的诠释与回应。面对网络经济,传统的经济学方法显得力所不逮,应当与时俱进地吸收西方经济学与其它科学的方法;知识、信息商品的出现,是对传统商品理论的补充与拓展;同时,也引起了对传统使用价值的补充与拓展;网络经济的出现,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论,种种挑战都未能动摇这一理论的真理性;智慧资本、知识资本作为一种资本的新“品种”,丰富了资本理论;由于网络经济的调整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新机制的形成,已经构成对传统增长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的挑战,所以必须发展原有理论;在分配理论上,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发展,为分配的多元化创造了经济基础。
网络经济学重点范文3
1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1.1生产要素的差别
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形态,知识、信息是网络经济的主要资源。传统经济下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土地、劳动、资本。这些都是有限的资源,所以实现这些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传统经济学中研究的主要问题。而在网络经济中,信息和知识实际上是不可穷尽的,人们可以不断的创造知识和获得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经济的增长可以实现持续增长的目标。
1.2边际收益递增
在传统经济学中,我们认为随着每一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其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出的增加是逐渐减少的。例如:假设当资本的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投入比例的增加,每单位劳动所带来的产出是不断减少的,劳动的生产函数曲线随着劳动的增加呈水平状。经济学家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一个最优的投入比例。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劳动与资本间逐渐偏离最优比例,所以呈现出边际要素递减的生产函数。在网络经济下,这种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却不再成立了,反而呈现出相反的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这是因为在网络经济中信息资源成了主要资源,由于信息资源可再生和可重复利用的特性,对其生产者无竞争性而对其使用者无排他性,它的成本不随使用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同时信息技术发展快、变化大、生命周期短;而且需求往往是由供给创造的,产品受市场容量饱和的影响较小。因此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中出现了边际效益递增的规律性现象。
1.3产品的差别
与传统经济中的产品不同,信息产品由于其获得的途径相对容易,所以产品使用者可以很方便的通过互联网获得信息产品,就以网络经济最典型的经济行为“开发软件”而言,新软件推出后,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在网上下载到它的破解版本,特别在中国由于对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还不是很健全,盗版现象更是非常常见。信息产品非常类似于传统经济中的公共物品。它们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使得其产品使用者存在“搭便车”的可能,对于软件等网络经济产品,传统的销售渠道很难成功。另外,软件、设计芯片、铺设光缆等信息产品需要高额固定成本,但是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一旦产品研发出来后,多一个消费者还是少一个消费者,几乎不会产生成本上的变化,也不会对价格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在网络经济中,生产第一份信息产品的成本非常高,但此后产品的边际成本甚至可以接近于零。这些特点也与“公路”、“路灯”之类的“公共物品”相似。信息产品可以说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它具有“公共物品”的许多特点,这种产品出现的“盗版”、“盗用”现象非常严重,而“盗版”的横行泛滥毫无疑问会影响人们创新的积极性,对社会发展造成明显危害。
2网络经济中的经济增长
信息技术是网络经济下经济的增长的动力,在20世纪后半叶中,世界产业结构经过了三次重组。自此信息产业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产业;信息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部门,改造着传统产品;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产业群体的形成和转化。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面貌,促进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可以优化资源的配置,以及优化生产的流程,从而提高劳动的生产率。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智力工具,如计算机、网络和各种软件,特别是因特网,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工具。在网络经济下,生产函数中知识和信息成为了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并且生产函数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增,边际收益递增的特性。由此可以发现网络经济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内生增长模型非常相似。
2.1内生增长模型
内生增长模型把知识看做一种资本,知识是经济生产中的一种重要投入———无论是它生产的产品与服务还是它产生的新知识。在索洛模型中,储蓄引起暂时增长,但资本收益递减最终迫使经济达到稳定状态,在这一稳定状态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相反,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储蓄和投资可以导致持续增长。
2.2网络经济中的经济增长模型
网络经济下的经济增长,由于网络经济下呈现的规模收益递增和边际收益递增的特性,根据内生增长模型,在网络经济下,信息和知识是其主要生产要素,由于信息和知识可以由人们无穷尽的创造,所以不存在资源的有限性问题,同时由于信息和知识的边际收益是递增的并且规模收益出现递增的情况。假设如下生产函数,Y=Ia(a>1)其中I表示信息和知识,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资本。a表示信息和知识这种生产要素投入所能带来的产出的比例,由于边际收益是递增的,所以a大于1。新的知识和信息的出现一般会使得a增大,a越大表示知识越先进和信息越有效,所能带来的产出越多。在这个生产函数中,I=sY-δI,Y/Y=I/I=sIa-δ。只要sIa大于δ,经济就会呈现出持续增长。由于知识的创造是无穷尽的,所以我们可以保证sIa永远大于δ,这个模型中关键的决定因素就是保证知识的不断创造和积累。知识积累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内生的独立因素,知识可以提高投资效益,知识积累是网络经济下经济增长的源泉。在这个经济增长的模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知识和信息的创造,在网络经济下,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和通信和数据发掘技术等,都可以保证不断的提供有效的信息。大学等研发机构则可以不断的创造知识,所以在网络经济下能够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知识和信息的创造则主要依靠人力资源,卢卡斯将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重点地投射到人力资本上。舒尔茨将资本划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态。卢卡斯则进一步将人力资本划分为原始劳动和专业化人力资本。他认为,特殊的、专业化的、表现为劳动者技能的人力资本者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所以教育成为网络经济中的最重要环节,研究型大学的数量和学术水平的高低,以及整个经济体中高学历人才,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的多少成为网络经济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网络经济真正实现了经济由粗犷型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化的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从依靠劳动和资本不断投入的传统方式转变成依靠知识和技术的投入的新型方式。分别表现在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与第三次产业的发展之中。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第一次产业步入集约化轨道的鲜明标志是科技对农业的改造,使农业的增长不单纯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增长率,而且还要依赖于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和贡献率。第二次产业也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得到了改造,逐步地脱离了以自然资源消耗为主的高投入、大批量的生产特征,并使之步入了集约化的轨道。这具体表现在:(1)计算机和网络在生产中的运用使生产模式发生了变革,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整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要素生产率。(2)科学技术和知识与生产的融合,提高了资本、土地和资源等使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降低了它们的投入量。此外,第三次产业方面,网络经济扩大了其领域,又给予了它强劲的推动力。网上销售、虚拟商店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方式。
网络经济学重点范文4
关键词:财务管理;网络化;经济背景
Abstract:Intheinformationage,thenewtechnologyemergesunceasingly,thenewthoughtrenewsunceasingly,theinformationization,thenetworklooklikethenuclearfissiontoattackourwork,thestudyandthelifeequally,facingtheInternet,howweshoulddeal?Onlytheinquiredeeplyitseconomicbackgroundandpossiblygivestheinfluencewhichourbusinessmanagementbrings,canuseittoservewellforus.
keyword:Financialcontrol;Network;Economicbackground
一、网络化财务管理的经济背景
1.网络经济是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经济。信息时代以网络为主要特征,故信息时代的经济亦被称为网络经济。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生产者在网上其产品的详细信息,包括产品的性能、三维模型、产品定价、销售方式等许多消费者关心的产品信息。而消费者则根据自己的需求及嗜好,利用网络寻找适合自己的生产厂商,而且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这样减少了消费者和生产厂商之间的中间环节,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其优势还在于通过这种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可以使企业按照消费者的需求量安排生产量,从而不需要大量的库存。
2.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网络是传播信息的通道。在网络的平台上,消费者可以迅速、便捷、低价地获得商品,从而造成信息的超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著名的观点就是“信息的丰富产生注意力的贫乏”。可见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使得人们不得不花时间在“注意力”上。网络经济条件下的这一特性使获得“注意力”的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目标,所以更加个性化的需求信息的收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其边际效益呈递增趋势。根据经典的经济学原理我们知道,在传统经济中既定的生产要素配置条件下,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投入,边际效益是递减的。而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其边际效益呈递增趋势,即投入越多产出越大,其产生的原因是由网络经济的外部性造成的。只要进入网络经营的生产厂商越多,网络经济的效应就越大。
二、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将呈现下列趋势
1.财务预测将得到广泛运用。预测是企业日常管理的信息依据,随着生产经营的日益复杂,资本市场竞争的加剧,财务预测将得到广泛应用。
2.注重财务风险和投资风险分析。将风险因素作为企业财务决策的主要参数,并对风险程度做出比较准确的计量和评估。
3.财务决策数量化。企业筹资规模、资金成本、资金结构的确定以数量为依据;日常管理的预测、控制将运用数学模型;投资决策中的风险测定及最优方案确定将运用计量模型和经济数学方法。
从网络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财务管理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处理财务信息的过程,信息是网络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管理中信息处理的正确、及时以及财务人员具有的信息处理能力决定着财务管理的能力和效率。因此,网络经济直接引发了新的竞争,以及对财务管理崭新的需求——网络化财务管理。在此,所谓网络化财务管理系统,是在已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具有互联网功能的财务管理支持系统。
三、网络化财务管理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
1.在空间上,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物理距离变成了鼠标距离。企业财务管理者可以方便地实现财务信息的远程处理和财务活动的集中化管理。企业的关注重点为更多地关注整合企业外部财务资源。
2.在时间上,网络化财务管理信息可即时生成和处理,可实现财务管理由静态向动态管理的跨越。企业财务管理者可在准确的时间拥有准确的信息。
3.在效率上,网络化财务管理下的各种经营数据和财务信息都是网页数据化的,并可在网络上流通,实现信息共享。结算支付的电子货币大大提高了结算效率,加快了资金周转。
四、适应网络经济的新需求,实现网络化财务管理
网络经济学重点范文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无论是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还是企业的组织结构、运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网络经济是以经济信息化为基础,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对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进行动态的整合,采取更利于企业发展和更利于消费者满意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活动的经济形式。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网络经济具有不同的经济特征、原理和规律。网络经济消除了企业经营环境的时空限制,使商业活动更加快捷和频繁,同时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渗透,促使产业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经济具有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效益递减的特征,而网络经济具有边际效益递增性的特点;按梅特卡夫法则还可以看出,网络经济具有外部经济性,而传统经济更多的具有外部非经济性。作为知识经济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网络经济深刻地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传统企业基于产品主导逻辑的商业模式不再适用,各种创新型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例如国外的Facebook、Twitter和国内的腾讯、阿里巴巴等公司,他们的运营模式、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在财务上都有更快更好的利润表现。因此,在网络经济背景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动因和创新路径的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一、商业模式创新
1939年,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早提出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他认为:价格和产出的竞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来自新商业、新技术等商业模式的竞争。企业需要进行不断的破坏性创新,创造性破坏是新经济的核心内容。美国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曾指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时代华纳的CTO迈克尔?邓恩说:相对于商业模式而言,高技术反而是次要的,前者是企业能够立足的先决条件。以上学者和实践者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商业模式及其创新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但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商业模式新生代》的作者Osterwalder给商业模式下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定义,商业模式是由一系列组成元素构成的概念性工具,它表明了围绕企业的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顾客,企业发现价值、创造价值、价值传输和价值获得的逻辑。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实业界对企业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方面,却忽略了事关企业长期发展和长期绩效获得的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和产品一样,商业模式也具有生命周期,当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原有的商业模式会变得过时或不再适应,企业需要不断地对商业模式进行调整、设计、创新和实施。作为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一员,企业需要根据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培育自身的动态竞争能力,商业模式是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规划企业的动态竞争能力。由此可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是当前网络经济环境下的研究主流方向。
二、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因分析
经济学界更多的是从企业经济租金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并非所有的资源可以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来源,因为在一个完全竞争或竞争较为充分的市场里,资源获取的价格和价值趋于一致,因此不太可能产生经济租金。商业模式具有不能被完全模仿、不能被替代、不可转移和稀缺性的特征,这种掌控和运用资源的运营模式、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会利于企业经济租金的获得和长期利润绩效表现。管理学界更多的是从核心竞争能力的角度去分析,企业具有生产性的稀缺资源或具有独特的资源操作能力都可以构筑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服务主导逻辑的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更加注重操作性资源的培育和获得,企业的商业模式是最重要的操作性资源。因为核心竞争能力获得的优势是暂时性相对比较优势,企业要想在更长时间里获得竞争优势,需要不断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能力,也就是动态竞争能力,这种动态竞争能力也会要求企业的商业模式不断地进行创新。
另外,在当前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也发生了激烈的变化,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瞬息万变都对企业的持续经营和永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其次,消费者市场也发生较大变化,在传统经济的卖方市场适用的商业逻辑不再适合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买方市场环境。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心理、消费方式等都有较大的改变,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更加注重个性化消费和消费体验。只有高效、灵活和个性化的商业模式才能适应消费者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三、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分析
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分析对传统经济的成功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一理论是在对竞争环境相对稳定假设前提下的企业在价值链条上的定位,在外部环境发生激烈变化的网络经济环境下,这一理论不再适用。很多的价值链条相互交叉作用构成了价值网络,企业经营的重点集中于在价值创造系统中与供应商、合作伙伴、顾客、竞争对手等进行合作共同创造价值。这种价值共同创造的商业模式要求企业应该围绕顾客的需求,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协同价值创造,同时注意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对企业知识的管理。
(一)明确顾客需求
企业的竞争战略不应放在如何消灭对手上,而应放在顾客的需求上,考虑如何发现顾客、服务顾客和维护顾客。一家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企业需要借助伙伴资源和能力来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而顾客需求和潜在需求的明确是前提条件,通常顾客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对顾客需求的定义需求不断的确认和更新。在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的红海里,迅速发现并明确顾客需求能力可以帮助企业走向更加广阔的蓝海。
(二)明确关键资源能力
企业的关键资源能力是指企业拥有的那些对其具体业务保持持续性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的基于能力的资源。关键资源既可能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企业的资源只有在与企业某种扩张后的能力相匹配时,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获得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成为企业的关键资源。明确顾客需求使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有了实现的可能,那么企业的关键资源能力可以保证商业模式创新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源能力去实现。
网络经济学重点范文6
[关键词]模块化 价值创新 垂直分工 报酬递增
中图分类号:F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7)2-0114-06
引 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经济作为一种以信息网络为基础平台、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为特征、信息与知识起重大作用的经济活动,正慢慢影响着人与人之间、工作与工作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而对整个产业结构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其原因主要在于,与传统经济相比而言,网络经济下的消费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企业之间更为密切的相互联系增加了它们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进行合作的可能性,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遵循斯密定理采纳专业化分工,而且应该按照科斯定理进行一体化分工。于是,模块化这一新型生产方式被人们所重视。与此同时,著名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家杨小凯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对分工、交换与城市的形成进行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认为网络化分工模式是一种极其有效的生产方式。
鉴于此,众多企业改变原先独立进行研发、生产、流通、销售的生产方式,建立关系复杂而又紧密的分工网络,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产业价值链,即通过模块化分工来实现共赢。可以说,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原先的垂直一体化向垂直解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而模块化生产组织形式被认为是最为理想的选择,譬如,Baldwin&Clark(1997)认为模块化是一种有效组织复杂产品和过程的战略,并变得越来越重要;杨志勇(2000)指出为了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企业应迅速地为自己在模块化制造网络中寻找到合适的位置,模块化制造网络在网络经济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曾有学者认为,21世纪将会是模块化时代,模块化生产方式将是主导的生产方式。譬如,Simon(1962)阐明了模块化对于管理复杂系统极其重要性;Sendil k.Ethiraj和Daniel Levinthal(2004)曾讲到模块化生产方式是解决设计、管理和组织复杂系统这一核心问题的最佳办法。为此,本文以模块化为研究对象,分析网络经济环境下模块化这一生产方式与价值创新之间的重要关系,指出了模块化生产方式与价值创新的相互依赖性,探讨了价值创新的具体表现,这将能增强企业采用模块化生产方式的紧迫意识,有着实际指导意义。
关于模块化与价值创新研究的回顾
模块化这一概念是西蒙(1962)最早提出的,其将模块化理解为一种在进化环境中促使复杂系统均衡动态演进的特别结构。其后,模块化逐渐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值得指出,“模块”是指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而把一个复杂的系统或过程根据系统规则分解为能够独立设计的半自律性子系统的过程,或者是按照某种联系规则,将可进行独立设计的子系统统一起来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就叫做“模块化”;通过模块化,一个复杂的系统就能分解为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具有特定功能价值的模块(子系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企业之间的关系。这一新型企业(产业)架构模式实质是对分工理念做出一种新的诠释,Chesbrough &Teece(1996)认为由于复杂系统自身存在着混沌性,若其演化与发展依赖纯粹温特式或丰田式作业模式来进行惯例化和标准化的话,往往会弱化产品革新能力,导致企业难以适应不稳定的、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而Buchanan&Boddy(1992)则指出模块化是将复杂系统解构为适量具备市场灵活应对能力的、着眼于核心竞争力培育与提升的特定小系统并赋予强大的系统协调能力,势必能够满足差异化的产品需求、适应市场竞争能力。
根据如上关于模块化的概念和特性可知,复杂系统在要实现模块化生产方式时就必须遵循“看得见的设计规则”和“看不见的设计规则”。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模块之间形成相同的技术标准、产品界面标准和功能标准,才能使得产品组件之间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另外可知,对于任何位于产业价值链条上的企业来说,不同模块之间的架构情况起着重大的制约作用,而对于企业行为绩效的影响更为明显。Masahiko Aoki(2002)曾在其文章中指出组织框架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Sendil k.Ethirai和Daniel Levinthal(2004)认为在构建模块时必须坚持建立合理的组织框架,才能通过描述权威性的边界以实现最小化冗余信息流、减少冲突和增强协调性等效果。显然,复杂系统必须拥有合理的组织结构,才有可能实现较好的行为绩效,进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毋庸置疑,模块化这一生产组织形式有着众多的优处,被誉为“新产业结构的本质”。值得注意的是,模块化生产方式的采纳与否是在对企业一体化内部的科层管理协调费用和市场交易成本权衡的基础上,以保持产品整体性能的完整性为前提,运用“新水桶原理”来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简单地说,企业采用或参与模块化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正式契约和隐含契约所构成的相互依赖、共担风险的动态组织模式,其实现众多模块有序协作的方法是各亚组织之间采用达尔文主义式的演化(包括搜寻、知识和选择等过程)以追求整个系统效益最大化的最终目的。根据自组织、演化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原理可知,任何个体(组织)的行为或模式对事物的发展和演进表现着关键性作用;那么,企业的组织模式唯有适应生产方式的革新浪潮和消费方式的演变趋势,才能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鉴于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有所差异,不同学者分别从模块之间市场交易方式(Somaya&Linden,2000)、模块之间信息传递方式(青木昌彦,2003)、企业之间实力地位和影响力(周鹏,2004)等不同角度提出关于模块化组织模式的各自观点。而模块化组织实现有效运作的基础则在于复杂系统中的成员之间的“替代性活动”和“互补性活动”,即各企业通过遵循公认网络原则,培育和提升基于适当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基础上的企业模块异质能力,利用网络中的“认知范围的外部经济”实现企业的循环创新和动态性成长的过程。
相对于旧生产组织方式来说,模块化生产方式最为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其对于创新有着巨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譬如,Sendil k.Ethiraj和DanielLevinthal(2004)指出,结构合理、程度适度的模
块化能够推动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和企业的制度创新;青木昌彦、Baldwin、Masahiko Aoki和刘茂松等从不同地角度阐明模块化生产方式可以不同的促进创新;当然,也有少数学者对此提出异议,如Sorenson & Heming(2001)和Chesbrough(2003)分别认为模块化的不确定性外界和其内部信息的公共性都会影响创新。而对于“创新”这个词,我们并不感到陌生。因为早在1912年,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熊彼特(1934)认为,创新具体可以通过新的消费品、新的生产方法、新的运输方法、新市场和新的产业组织形式等五大途径实现,并指出创新是一种自我毁灭性的革新。之后,创新与创新扩散等研究领域逐渐受到学者们深入研究与高度重视,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弗里曼、里昂惕夫、谢勒、曼斯菲尔德、罗森博格等。然而,价值创新,作为一个新经济内生性经济增长视角的概念,近些年才被提出。其实质在于对关键资源、专用性资产、特殊知识和技能的再次开发、积累与提升,并通过设计新的产品或服务,为现有和潜在顾客提供有重大突破的价值而创造新市场或新产业。由此价值创新可视作为颠覆传统的竞争观念,摒弃规则秩序公认的价值元素,升华、提炼或另辟蹊径,并远远超越了价值创造的内涵。胡晓鹏(2004)从消费者视角阐释了模块化的价值系统,认为价值可以在模块系统中具备水平、垂直和混合转移的特性;罗珉(2006)提出了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的第三种模式--价值星系,并对价值星系的价值创造机制进行了分析;而徐宏玲(2006)借鉴瀑布效应探析了模块化组织价值创新的原理与机制,强调了模块化组织之间存在着动态竞合关系,认为复杂系统的内生、外生两种不确定性的动态均衡对企业的组织形态演进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在阐述模块化组织内在的价值创新与自发性机理时尚有所不足。
鉴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强大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足以可见,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的创新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战略、国际产业竞争和国家战略的核心,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基本驱动力。需要注意的是,纵然多数学者赞同模块化生产对于创新有着推动作用的观点,但单就深入探讨研究模块化价值创新问题的却并不多。为此,我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模块化的价值创新。
模块化的价值创新内涵与机理
对于模块化生产方式与价值创新之间的关系,众多学者纷纷阐述各自的不同见解。Baldwin& Clark(2000)曾指出,如果恰当执行的话,模块化将被认为会通过子模块的自组织与模块化整合这两种机制,促进价值创新。张莉莉等(2005)认为,在模块化构架下,价值创新有两种途径,一是基于各模块内部价值创新,即功能模块自身的改进或者是开发出一种新功能的模块来促使增值;二是外部价值创新,即在产品构架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对功能模块的一系列操作--剥离、替代、添加、除去、转换、增加兼容端口,改变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快速生产出多样化的产品,节约产品创新和市场导入的时间,同时在分享外部性的时候重新寻找自己的最佳定位,进而使得自身在整个价值体系中占取主导地位。另外,朱瑞博(2003)和胡晓鹏(2004)。指出,在模块生产过程中,如果存在着众多潜在竞争者将会更能促进产品创新,模块之间的信息、知识的外溢亦能有利于企业展开产品研发,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与增值。当然,反面意见认为,过度的竞争会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本文认为模块化分工与其内部“背靠背”竞争是价值创新的根本激励因素,而价值创新的具体表现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1.价值体系网络化
众所周知,经济学理论中的斯密定理主要着眼于分工,认为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专业化和分工发展的过程;并指出分工不断深入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能够以多样化产品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与此相反,R.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科层管理都存在着成本,认为只要内部管理的费用小于市场交易费用的话,就应该用企业去替代市场以此实现节约交易成本。然而,在网络经济这一条件下,模块化生产方式将斯密定理和科斯定理这两个表面似乎矛盾的定理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其原因在于网络经济环境能够为专注于某一核心业务的模块厂商提供丰富、及时且有用的信息,极大节约了它们为了搜寻其他“最佳”模块厂商的时间和费用,降低了企业进行模块化生产方式所存在的成本方面的风险。此外,在模块化生产方式中,模块厂商是以功能划分为标准的,其内部元素的构成则是以价值链的解构、整合和重建形成,那么模块化结构不仅要关心模块之间的横向关系,还要高度重视模块内部的纵向关系,而不同模块之间存在的“潜在规则”或“看得见的规则”,使得单一模块不敢肆意违背企业间的契约,从而约束着企业加强协作与共同创新,这就为企业开展具有网络化倾向的模块化生产增加了可能性。同样,由于模块化允许“试错”和“次优”情况存在,所以模块厂商可以通过模块内部的局部搜寻和模块的重新整合来实现模块化创新,进而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组织价值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不同模块厂商之间的网络化分工,因而在模块生产方式下价值体系呈现出网络化的态势。
2.价值报酬递增化
微观经济理论告诉我们,报酬递增可以通过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来实现,前者是指随着单个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张,其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自身的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而后者表明单个厂商平均成本与其生产规模无关,但随整个行业大规模扩大而不断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行业中存在着正的外部性。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模块化的网络化的协作生产方式所具有的正反馈机制变得尤为明显,即整个网络系统中的任一厂商所能获得的价值不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经营状况,而且还取决于连接到该网络系统的厂商数量,呈现出梅特卡夫法则--如果一个网络中有。个人,那么网络对每个人的使用价值与网络中的其他人的数量成正比,这样网络对所有人的总价值与n(n-1)=n2-n≈n2(n较大时成立)成正比。根据对于模块化理论的研究可知,模块化组织价值报酬递增主要体现在产业层次上,而非企业层次上。根据之前的分析可知,模块化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拥有着正反馈机制和网络外部性,因而模块厂商在努力实现自身的收益最大化的时候,可以使得整个模块化生产系统的价值不断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整个模块化生产系统内部存在着资源共享、知识外溢和集体学习等现象,所以任一模块厂商的创新都会促使其他
模块厂商不断学习、模仿,从而实现整个模块化系统连续性创新,使得整个系统的组织价值不断增加,由此改变了传统经济下报酬递减的规律唯独存在的现象。与此同时,模块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化的社会分工方式,也可以通过生产费用的节约和供求的交互作用而实现整个模块化系统的报酬递增。或许正如有学者指出的,达维多定律、马太效应、吉尔德定律、摩尔定律等正反馈规律不断增强旗舰企业的报酬递增趋势,形成领先者更加领先、失去优势者进一步丧失优势的演进路径,即出现一种“赢家通吃,输家通盘”的局面。
3.模块边界动态化
随着模块化组织的出现和组织价值网络的形成,跨企业和跨价值链的模块整合使得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企业之间的组织价值增值环节之间也变得越来越相关联,并出现一系列的重叠、替代、交叉、融合等特征,即组织价值网络的功能性分工使得企业在整个模块系统中的地位不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企业内部市场开始与外部市场渗透融合,使得决定企业边界的因素开始由传统的以市场为基础的边际效应逐步转变为以价值模块为基础的核心竞争能力,为此任何模块厂商只要拥有决定整个价值网络的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就有可能成为整个价值链的主导企业,并且随着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企业的生产规模也将不断扩大,进而使企业的边界得以延伸;相反,一旦企业丧失决定整个价值网络的竞争能力,其价值和战略地位将呈现出相对下降的情况,进而价值模块的规模和边界萎缩。特别是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网络系统中的正反馈机制、网络外部性、知识溢出效应和共同创新等因素促使模块厂商通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来实现组织价值网络的扩大、经济价值的增加、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获得,也就是说,企业价值网络的拓展是企业边界实现延伸的新平台。总之,随着企业价值网络的形成和拓展,价值模块的边界呈现出一种模糊化、动态化的趋势。
由于网络经济因素的存在,价值创新在模块化生产过程中并不是暂时的、静态的,而应该是持续的、动态的。与此同时,在网络经济这一超竞争环境下,模块化价值创新的三大表现可以视作为其内涵,而它们之间的内生机制则能通过上图来表示。首先,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模块化总会寻求最优模块来构建产业价值链,从而不断影响企业规模的变动;其次,价值体系网络能够通过网络经济的外部性来实现价值报酬递增。而在模块边界动态和价值报酬递增两者之间存在着互动性的关系,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发展。然而,企业市场地位的争取、最优绩效追逐和创新厂商是两者相互依存的主要因素。而关于模块化价值创新这一问题,其研究的关键与重点在于如何正确地通过创新来追求、实现并维持主导企业的地位,即必须要不断地促进各方面的创新。为此,模块厂商就应该竭力创造条件、不断促进价值创新,取得领先地位,否则就会遭受剔除、淘汰,甚至出现倒闭等不幸情形。
简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伴随着网络经济和模块化时代的到来,企业间的竞争开始表现为价值链条或网络系统之间的竞争,因而组织价值链条的整合逐渐成为衡量竞争力的主要标准,由此价值创新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强。为此,在模块化企业进行生产的时候,行为经营组织者必须重新思考企业基本价值观和嬗变思维方式,并不再片面强调企业经营的短期效果,而应恪守“价值创新”的战略思维,开拓蓝海,即打破规则―参与竞争―制定规则―专业经营―临场发挥并从变革中获利。
以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包括产品的高质量、高性能和创新性,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的成本和售价,让顾客得到实实在在的“可感知价值”,从更深层面和更长远的视角进化了企业的发展战略观,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具体来讲,应该着重从如下几方面来组织,积极推进企业的价值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位于核心位置,并实现快速发展。
第一,整合产业价值链,发挥整体竞争优势。在模块化时代,企业间的竞争更多体现在产业价值链这一层面上的竞争,任何环节的弱势地位将直接影响到整条产业价值链的生死存亡,唯有在综合考虑各个企业的优势所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强处,并构建出一个以竞争实力强、市场影响力大的核心企业,以此中心来垂直整合产业价值链,以适应竞争异常残酷的竞争环境。同时,企业应该积极通过柔性化契约网络来整合世界资源,取长补短,赢取更大的盈利空间和更多的利润额。
第二,培育“干中学”意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模块企业之间的“背靠背”的竞争模式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心得并采纳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理念,努力将模块内部的“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并将自身的发展目标定位于模块的整合者或产业标准的制定者。当然,各个模块企业可以运用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知识外溢,通过相互学习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使得企业拥有持续的创新能力与良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