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建设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课程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课程建设方案

语文课程建设方案范文1

关键词:高职学生 语文能力 职业能力 培养策略

课 题:本文是2012年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项目“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12525061)的研究成果之一。

叶圣陶提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能力则包括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高职学生应掌握的语文能力主要包括:能听出对方所要表达的主要信息、所强调的重点内容、不同意见,并能根据对方的话语快速转换思维,组织出自己的应对之语;能用流利的普通话对产品、事物、工作原理、工作流程等进行说明、介绍,具有在公开场合即兴发言、演讲的能力;能与同事很好地进行交流沟通,使工作顺利进行,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读懂与工作相关的各类书面材料,准确无误地读出、书写常用字词和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专用词语;能规范地撰写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请示、批复、通告等常用应用文及与本专业相关的论文、实验报告等。

一、高职院校学生语文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1.学校不重视教,学生不主动学

语文能力对高职学生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对这一点认识不够,过于侧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课程建设、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上均向专业课倾斜,忽视了作为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的语文课程建设,淡化了语文能力培养的意义。高职学生语文基础较本科学生相差较大,尤其是理工类的高职生,他们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成绩普遍偏低,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更不重视语文能力的养成。而语文课程边缘化情况的出现,又直接导致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从而加大了语文能力培养的难度。

2.高职学生语文能力偏低,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

研究发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介绍、解说、复述、表述、即兴发言等方面存在词语匮乏、语法使用不恰当、语言不连贯、误用修辞、表述不清晰甚至是词不达意的情况;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偏低,不能很好地从繁复的材料中准确、快速地筛选出所需信息,欠缺把书面信息转化成操作方法、工艺流程等能力;不能规范地撰写各种常用文体和相关论文等。这种程度的语文能力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二、高职院校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职业能力除了专业能力之外,还有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者们的共识。德国、澳大利亚等称其为“关键能力”,美国称其为“基本能力”,英国和新西兰等称其为“核心能力”。虽然世界各国对于这种必备能力的称谓不尽相同,但对于培养与人沟通、交流的语文能力都有一致的看法,将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职业核心能力中,将与人交流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正是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要目标。语文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它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符合社会对从业者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在所有职业中具有普遍适用性,是职场中从业人员必备的能力,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必然会发挥实际效果。语文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必将提升从业者的工作实效性,提高生产力,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加大语文能力培养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

三、高职院校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策略

高职语文能力的培养要把握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的特点,语文能力的培养既要考虑到学生现实的就业需要,也要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就业转向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要做到重视实践、立足未来,切实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1.转变传统观念,更新教学理念

高职院校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多数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成,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全新的教育类型,其教育教学理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诸多重要问题都亟待解决,由于缺少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学校只有在不断探索中前行。高职院校在建设中面临招生、就业、学院基本设施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许多重大问题,学校领导们关注的焦点也多是这些关乎学院生存的问题,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关乎学院发展的内涵建设问题则是随后才提到日程上来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职教观念更新滞后的情况。

高职院校中的绝大部分教师是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毕业之后的很长时间内也从未接触过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对他们来讲都是新鲜事物,对职业能力培养问题亦没有正确的认识。而高职语文教师与企业生产一线很少接触,很难了解行业、企业一线对语文能力的具体要求。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彻底摒弃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打破束缚,拓宽思路,迅速转变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深入企业调研,掌握不同行业对语文能力的具体需求,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最终目标的特色鲜明的职教之路。

2.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高职院校要改变重视专业课程建设而轻视语文课程建设的固有观念,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改革、创新、完善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语文能力培养方案,不同专业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按照语文能力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调整课程的设置时间,并将语文课程纳入相应的专业群建设中去,只有确保语文课程的顺利开设、保证课时数,才能为语文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

除了在语文必修课上进行整改外,还要增加与语文能力培养相关的选修课程,丰富语文能力培养的形式和方法,形成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纵横交错的语文能力培养的网状结构,辐射整个学制,覆盖所有专业。这既能提高学生对语文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又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3.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增强语文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应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高职语文教学应以语文能力的培养为本位,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交际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实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采用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相互融合,互为作用,形成能力培养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加学生实践的比重,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练习机会,让他们多读、多说、多写,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在课堂上教师要运用行动导向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练习法,评价法、探究法、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先进高效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适时地创设职业情境,增强练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使学生的神经保持兴奋状态,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学习效果,促进语文能力的培养。

4.增加学生课外实训机会,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学校里、课堂上,还应适时地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进行实践,检验语文能力的培养情况,找到差距,不断完善,使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学校要专门制定学生进入行业、企业实践的具体实施方案,以确保实践的时间与效果。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校外实训,能增强语文能力培养的实效性,实现校企合作、人才共育的目标。

高职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符合中外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基本要求,能够促进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职业生涯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在培育高端技能人才、优化人才资源方面的特殊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朋朋.“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J].汉字文化,2005(2).

[2]李陆根,杨西彬.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探析[J].文教资料,2009(11).

[3]孔瑞珠.立足应用能力培养 高职语文课改之本[J].语文学刊,2010(8).

[4]盛群伟.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语文能力结构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3).

[5]朱小峰.论高职院校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6(12).

[6]徐艳.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语文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1(12).

语文课程建设方案范文2

【关键词】课程内容 教学方式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13-02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中文师范生区别于非师范学生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担负着培养未来中小学语文师资的重任。其课程建设如何,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师范生毕业后承担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质量。特别是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教学的形势更为复杂,无疑给《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新课改以来,各师范院校一直努力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素养和能力不能很好地满足语文教学实际的需要。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学科为本位,没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发展;第二,教学方式重理论讲授轻学生实践,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与提高;第三,课程实施过于封闭,脱离中学语文教学实际。

针对以上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一、课程建设方面,以学生发展为本,重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科书的编写,完全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一般分为“课程论”和“教学论”两大部分,“课程论”部分大致分为“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教材”、“语文课程的评价”等几部分;“教学论”部分大致分为“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几部分。体现的是学科本位、知识本位思想。知识本位注意学科知识内部的整体性和逻辑性,优点是知识量丰富,自身知识体系较完备,利于学生系统接受知识。但缺点是忽视学生的经验、接受能力和兴趣,没有从学生出发去整合知识,从而也就不利于学生发展。基于此考虑,我们对教学内容做了以下调整。

第一,从学生发展需要的角度重构教学内容、重新安排教学顺序。如讲“教学论”中的阅读教学时,通常按照教科书的内容和顺序,应先后讲阅读教学的理念、阅读教学的过程和原则、阅读教学的模式、各类文体的阅读教学。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理论讲了一大堆,当安排学生编写教案准备讲课时,学生往往一头雾水、不知所措,似乎讲了白讲,没有产生应有的教学效果。于是,我们就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重新安排了教学内容和顺序。阅读教学部分先后安排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如何说课”、“如何讲课”、“如何观课评课”等几个模块。每一个模块中又安排了几个小模块,比如“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模块,具体包含“如何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如何设计导入语”、“如何安排教学环节”等。相关的教学理论一定是在学生需要时插入讲解,比如学生学习教学设计时要考虑选择教学方法,此时插入以下理论:“教学方法通常有哪些”、“每种方法的优点缺点”、“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和注意事项”等,根据学生需要相机讲解理论比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讲解理论效果要好得多。再如讲“如何安排教学环节”模块时,就把“阅读教学的过程和原则”、“阅读教学的模式”理论插入进行相机讲解。总之,阅读教学的所有理论知识均可通过这几个模块整合起来。

第二,在具体进行每个模块教学时,变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思路为先实践后理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常一般先讲理论,然后让学生去实践。但事实证明,由于学生没有实践经历和教学经验,讲理论时学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也往往感觉难以理解,而且等到学生实践时理论也忘得差不多了,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于是我们改变了以前的思路,变为先实践后理论。比如,过去教学生学习教学设计时,一般先讲教学设计的有关理论,再让学生去练习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先实践后理论的思路是,先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去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怎样选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依据什么确定教学流程?怎样导入新课?怎样提问?等等,当学生在备课经历的基础上产生问题时,老师再进行理论讲授,学生的听课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学生自己备课时运用的往往是在中小学老师那里学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这些理念和方式一般比较陈旧,当前教师的讲授会带来鲜明的对比,学生会对新课程的执教理念领悟得较快,老师讲完了再让学生回去修改它们的教学设计,效果明显。

二、教学方式方面,压缩理论讲授,加重实践的比重和力度。

目前,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普遍重理论轻实践,结果是学生不熟悉语文教学现状,不能正确理解和贯彻语文教学理念,教学组织能力差,教学技能运用生疏。总之,适应教学慢,应聘教师编制考试录取率低。针对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我们做了以下两点尝试和改革。

第一,过去高校一般的做法是讲一个学期的理论,下学期到中学实习前才集中校内试讲几周,实践时间短,学生下去实习时表现得很不成熟,难以应对语文教学。对此我们做了以下调整。一个学期的课,先用三分之一的课时教授“课程论”,在进入“教学论”讲授时就开始一直伴随学生的实践活动。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即每个教学技能的习得都是先让学生去试做,然后老师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讲授相关理论,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再去修正、去练习。然后老师再指导,学生再纠正,这样一条主线一直贯穿学习的始终。此外,实习前几周,再集中进行综合实践,主要是练习讲课,包括各种文体的处理思路、各种教学技能的综合运用。不合乎要求的学生会再进行指导、练习,直到每位同学都达到基本要求。

第二,根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特点,我们尝试引入了案例教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究其实质而言是一门技能课,技能的培养需要熟练的反复实践,更需要正确的模仿。而要想正确的模仿,必须引进大量的案例。从一个个案例中,学生不仅得到启发,而且还开阔了视野、熟悉了语文教学的实际。此外,案例教学法讲究的是学生通过案例的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其过程是学生探究事物规律的过程。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三、课程实施方面,走出校门,加强与中学实际教学的联系。

作为师范生的专业必修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如果不走出课堂,不面向中学,不到中学中去,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满足中学教学的需要的。因此,学校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人中学课堂,进行调查、观摩和学习,感受和体会中学语文课堂的真实氛围。具体我们有以下举措。

第一,教育见习。教育见习,可以使学生与中学语文教学有零距离的接触。通过了解教学实际,加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了解中学生学习现状及兴趣爱好等,培养教育责任感。通过观摩教学,熟悉教学流程,把握教学方向,提高教学技能。

第二,教育调查。教育调查,可以让学生对中学语文教育及教育对象的现状有更深的了解,促进学生对教育教学进行深层的思考,有助于他们今后走出校门更快地适应教师角色,有助于他们成为科研型的教育教学专家。教育调查时间安排在大三的小学期,组织学生到中学进行为期三周的语文教育教学调查。调查的内容,可围绕中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中学生的写作现状以及语文教师的素养等问题进行调查。调查的方法主要采用问卷法、观察法、调查统计法、访谈法等。

语文课程建设方案范文3

近年来,陈洪、李瑞山等学者的一系列论文,如《母语高等教育:从危机到转机》[1]、《母语高等教育意义论要》[2]等在对诸多重要概念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辨析之后,认为大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母语高等教育。该理念在当今大学语文研究界得到了普遍认同。大学语文课程承担着开展母语高等教育的重任,各高校应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2006年8月,在东南大学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大学语文研讨会上公布的对全国近三百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显示,50.54%的高校已将该课列为全校必修课。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院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6年11月,教育部发起并委托中文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大学语文研究会合作在湖南文理学院召开研讨会。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下达《关于转发的通知》,确立大学语文为必修课,明确了课程性质、功能和目的。这些都反映出国家层面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

尽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对其研究,仍存在大量悬而未决的问题,例如课程定位、学科建设、研究深度、教法创新等。大学语文课程既是一个“种”概念,也是一个“属”概念;既可指称特定的一门课程,即“大学语文”(或“高等语文”),亦可泛指紧密相关的一个课程系列,如“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演讲与口才”、“高级语文素养”、“大学人文”等。由于授课时数、师资力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有的院校不得已将其中一些课程合并,归于一门,如将“大学语文”和“应用文写作”合并为新的“大学语文”。这种做法是否妥当尚可研讨。目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是,两门课程归为一门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有何改变,教学质量如何保证等具体而深入的实际问题。其最终目的是使课程不仅是形式上的合并,而且是内涵上的融通,进而找到一套既切合教学实际、又符合教学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整合策略。

从课程定位来看,合并后的大学语文课程实质上依然是母语高等教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及应用写作能力培养课程。其开设目的是使修课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提升语文素养及人文、文化素质,培养扎实过硬的应用写作能力,为其人格和知识能力结构的全面发展及深化专业学习创造条件,为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实际工作奠定充分的基础。

合并后的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可以从如下三个角度来认识。第一,它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注重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及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它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该课程面向所有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第三,它是一门培养高等语文素养及应用写作能力的课程。该课程是一门集工具性、知识性、审美性、人文性、实践性于一体,而尤其注重审美性、人文性、实践性的课程,侧重于对高等语文基本知识的普及和常用应用文写作方法的介绍。

高等语文素养部分的教学,要努力引发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修课学生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能够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汉语言文字水平;能够顺利地阅读学术论著、文学作品和科普读物,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言说和善于展示自我,养成经常动笔的习惯,努力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应用写作能力部分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应用文写作在推动党和国家公务管理活动及各企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应用文写作,特别是公文写作是党和国家用以传递策令、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公文工作者的写作水平应当与公文工作的实际需要相一致,能否写出一手符合规范要求的公文,是衡量一个公文工作者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还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应用文写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理论知识是指导具体应用文文种写作的基础,主要包括应用文写作的概念、性质、特点、作用,应用文的主旨、材料、结构、语言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须加强学生对应用文写作者自身需要具备的思想政治修养、道德修养、文化修养、专业知识与写作知识修养等基本素质修养的认识,以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水平。最终,要使学生能够写出适应未来本职工作需要的、符合规范要求的应用文文本。

与目前中小学语文课程强调培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达到应试目的不同,大学语文课程重在加强学生对母语更本真、更深入的认识和把握,培养学生更强的语文能力、更高的语文素养和更健全的人格精神。在大学阶段,培养学生完整的语文能力,一般来说应包括听、说、读、写四个相互紧密联系的方面。听说能力由于侧重一般应用,加之课时量、学生数等种种条件的限制,更适宜另设其他专门课程来培养。相对而言,读写能力更多表现为一种多维、复杂、综合的能力形式,同时也构成较高听说能力的基础,应当成为大学语文课程主要的能力培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不断加强课程内容建设,为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

作为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认真编写和不断推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大学语文教材,是一项任务艰巨、需下大气力方能完成的重要工作。30多年来,全国已出版各级各类大学语文教材千余种,其中不乏堪称经典的优秀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一些知名专家学者主持编写了多部带有实验性、探索性的大学语文教材。这些“新型”教材总体上理念新颖、体例独特、选文丰赡、质量上乘。同时,有关大学语文学科建设的学术探讨日趋深入,一些关于大学语文教材研究、母语高等教育研究等的论集专著相继问世,为确保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质量和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水平提供了学理支撑。就其本质而言,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应当是一个不断汲取母语与文学、学术与教育、历史与现实、文化与生活等多元营养,彰显汉语言文字功能和魅力,引导大学生掌握语言工具、步入健康语文生活、建构美好精神家园的稳中有变、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过程。

从整体来看,现今大学语文教材主要倾向于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出发,以“文选”的方式收录古今中外的“好文章”、“美文”,在编写理念、选文标准、组合方式、体例安排、单篇设计和阐释等方面呈现出多种样态。[3]然而,这些教材在编写理念的科学合理性、选文内容的教学适用性、篇目选定的比例协调性、与中学教材选篇的区分度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而且往往很少涉及应用写作的内容。应用写作的部分通常由专门的应用文写作教材承担。即使一些将“文选”部分和应用写作部分编写在一起的教材,也总是“整”而不“合”,缺少贯通性和统一性,成为“两张皮”。因此,在积极吸收当前大学语文和应用文写作两类教材编写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高校(包括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实际出发,编撰出既重审美、素质,又重实用、能力,既有传统大学语文品格、又融务实应用写作于一体的整合型精品教材,乃当务之急。

在努力解决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基本问题的同时,还需要调整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保证和提高合并后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除课程合并、课时压缩带来的课程整合性问题外,当前许多院校迄今仍未将大学语文列入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中,或者将原来的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甚至直接取消了这门课程。尽快扭转这些不利状况,重视并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加大师资引进培养力度,稳定和扩大专职教师队伍等都是我们面临的母语高等教育难题。

基金项目: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2012年度教研立项课题“母语高等教育理念下大学语文课程整合性研究”(ZJY2012C0009)。

参考文献:

[1]陈洪,李瑞山.母语高等教育:从危机到转机[J],中国高等教育,2008,(3-4):34-36.

[2]李瑞山.母语高等教育意义论要[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33-35.

语文课程建设方案范文4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语文课程 开发

自1978年重开大学语文以来,距今已三十多年了。我国语文教学大纲虽然有明确的规定,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但实际上,人们将语文教学目标大都理解为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语法、修辞、逻辑)的学习和文学作品的分析。这样的语文教学正如洪镇涛先生所说的那样:“不是习得语言,而是研究语言。”在这样的语文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大学语文教学就仅仅体现在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课文分析方法的掌握上。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中,课程开发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开发分析

新世纪的我国高校语文教学正进行着一场重大的改革,这场改革极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言语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围绕大学语文课程,以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为目标,多层面地进行开发。

语文课程的开发,首先应该与相关学术界的研究紧密相连,在相关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中考查纳入语文教学内容中的语文知识的正确性,并不断纳入必要的新知识,废弃陈腐的旧知识。其次,要与语文课程目标相联系,在与语文课程所要达成的目标中考查语文知识的有效性,纳入教学的语文知识应该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真正实现课程目标的内容化。第三,应与学生实际所拥有的语文个人知识相联系,在与学生实际所拥有的个人语文知识中考察语文知识的适用性,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来决定语文知识开发的深度与广度。因此,只有不断扩展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外延,适时注入当今时代气息,才能开发出符合课程目标需要、受到学生普遍欢迎的语文知识。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还要开发丰富多彩、开放性的可利用资源,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资源的开发当中,在广泛的语言实践中积淀语文素养。在开发中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形式的活动设计都应该有明确的指向,目的是为有效地达成课程与教学目标。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语文实践活动,而不仅仅是讲解知识,灌输结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开发实践活动应有利于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开发

注重大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反思以“知识本位”为代表的办学理念以及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的结果。“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之一,在实践中培养语文能力。因此,语文能力的开发关键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开发。

在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雷厉风行的情势下,我们不乏出现新颖的教学方法名称,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忽视了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忘记了依据学生的实情去选用。好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在于人们的开发和利用。如最传统的讲授法,在语文教学中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含义、抒发感情、归纳结论等方面都能起到直截了当的作用,至今仍有不少专家将其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方法。但运用得不好,却注定成为遭人非议的“满堂灌”的方法。再如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任务驱动法,是较为时尚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明确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上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如果缺乏理论层面的提升,缺乏带实际意义的综合任务,这种方法的运用实际上还不如传统的练习,其效果将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方法开发中,应该跳出方法的本身,站在“以学生为本”的角度。不管使用何种方法和手段,先多考虑一些使用这些方法和手段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多考虑一些学生的实际情况,多考虑一些使用这些方法和手段以后学生得到了些什么,再去考虑该选择哪些方法和手段以及如何运用好这些方法和手段,而不是直接搬运一些新颖的方法,这对于具有多元形态的大学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三、语文教材资源的开发

语文教材是“在合理安排语文课程内容基础上”的语文教科书,教材的开发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专家和教材编撰者根据课程内容对教材进行的研制和开发;二是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的选择和使用。

语文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必须要有与教师所持理念、专业基础、教法擅长等方面相一致的理论依据,而不是只对着教材目录、只凭某些独自式的“编写说明”来选择。语文教师使用教材时,应充分地发挥课程研制的参与权、教材重构的自。教师的教学形态,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既定教材内容的改编,还包括由其他途径获取而来的种种材料的呈现;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对课程内容的创生。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要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而不能误把途径当目的,照本宣科,搬运教材对语文课来说是最乏味的。“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语文教师不能对付教材,而应主动研究他的学生、他的课堂,语文教师的工作必然带有创造性,也要求具有创造性,当教材转化为活生生的课堂时,语文教师始终要有开发“教什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四、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开发

高校语文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也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反馈、评定、指导等多种功能,发挥着风向标的作用。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评价方法过于单一,普遍采用笔试或书面考查,很少有能体现语文教育特色的办法。因此,在大学语文评价体系的开发上也是拥有一片广阔的天空。

语文教学评价,根据不同的目的与标准可以划分出许多不同的类型。比如根据评价的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根据评价的方式,可分为笔试、口试、档案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大学语文评价体系的开发,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起能全方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开放式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全息化评价体系。这需要我们首先在思想上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不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和分数来衡量学生,为学生建造一个展示个性、发挥创造能力的舞台。其次在具体做法上要打破一张试卷、一次考试决定学生成绩的做法,采用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激励、调动学生参与评价,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能力及心理素质、协作精神、创新精神等,使语文教育成为一门实用的学科。

五、结语

大学语文课程形态的多元并呈,课程资源近乎无穷,决定了其理论和实践是个“学无止境”的领域,也是个“开掘不尽”的矿藏,大学语文的课程开发是每位教育的研究者和执行者的职责和使命。语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建设方案范文5

【关键词】人文本位;多元课程;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140-03

【作者简介】刘勇,江苏省徐州市教育局基教处(江苏徐州,221009)课程改革项目工作负责人,教研员,高级教师。

一、引言

由省教育厅、财政厅发起的小学特色文化建设、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等课程建设项目,犹如一股清冽的甘泉,浸润着学校文化那片干涸的土地,又如同和煦的春雨阳光,滋育了莘莘学子的心灵。几年来,市教育局和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多管齐下,保证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有效地助推了项目学校课程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双提升。

1.构建项目建设的有效工作机制。

我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项目是一项长期工作,而且要求高、专业性强,对很多学校来说非常陌生,缺乏了解和研究。于是我们就提出要自上而下地建立项目建设的工作机制:构建市、县(区)、校的管理团队,制定相关工作制度。这种工作机制的核心就是“专人负责,专门研究,专项指导”。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一支较稳定的专人负责队伍,由各地教育局基教部门为主,整合了教科研部门的力量,定期开展培训研讨活动,共同携手,联合工作。

2.广泛培育,形成项目发展梯队。

市教育局经常会同地方教育部门的项目负责人深入一线学校进行调研,从学校的日常活动中去发现、挖掘有特色、有亮点的项目线索,并努力帮助学校去打造、提炼,形成独具个性,富有竞争力的特色项目。在项目选拔上引入竞争机制,每年每个县(市)区只允许选报一个项目参加市级申报,在高达50%以上的淘汰率面前,迫使各地要更加努力地精选项目,提高项目设计的质量,确保申报的成功。同时,我们将在市级申报中落选的项目纳入下一年的培育项目,形成项目发展梯队,组织他们参加项目学校的研讨活动,帮助他们完善方案设计,提高项目的竞争力,第二年再参加申报。我们有些省级立项的项目就经历过两年甚至三年的曲折磨炼。

3.加强培训指导,提高项目方案设计水平。

要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不仅要选择好的项目,更要提高项目的设计能力和水平。目前一线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课程建设和项目设计的认识处于盲区,知之者甚少,因此造成有好项目也设计不出来的状况。我们就经常组织项目学校和项目培育学校进行课程建设方面专题培训活动,帮助他们了解课程建设的理论,掌握项目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范格式,手把手地指导学校对原有方案进行反复修改,并要求学校聘请专家开展项目论证,进行模拟答辩。这样一来,各校的实施方案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具体,措施更详细,对规范项目学校的实施过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近几年我市申报的项目在省答辩评选中无一落选,通过率达100%。在这个过程中,项目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的认识和设计能力也有了质的提高。他们说,过去他们对课程建设的认识很肤浅,总以为那是上面领导部门的事情,离学校和老师很遥远,对如何进行课程建设心里没底,不知道该怎样去做。现在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依靠课程建设这样一个系统工程的实施,进行全方位的改造,才能改变学校面貌,才能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才能提高办学的品位。就像省厅马斌处长说的,要用项目来引领学校的发展。

4.加强巡视检查,督促项目学校的工作进程。

课程项目建设工作虽然得到各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对项目学校的工作进行帮扶、指导,但项目学校的建设能力参差不齐,建设效果也千差万别。市教育局每学期开学时都召开课程项目建设工作会议,对省、市级课程项目建设学校提出具体的工作要求,并在对各县市区地方政府和教育局进行综合督导和专项巡查工作时,也专门组织人员对项目学校巡访、调研,督查项目的建设情况,协调建设中出现的矛盾。每年市教育局都要专门组织项目建设“校校行”活动,逐一进行展示、督查,同时每次“校校行”活动时都设置一个专题进行研讨,如“如何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程开发与项目建设”、“本校课程项目建设工作汇报”、“课堂教学改革观摩”、“我的感受和建议(互动)”等。在每年省视导组的检查评比活动中,小学组对优秀等第的争夺尤为激烈,许多项目建设水平差距细微,难分伯仲,获得多省专家的高度赞许。

5.典型引路,彰显人本导向。

市教育局每学期都要责成项目学校汇报建设情况,写出书面总结,及时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发现典型。市教育局每年都要在项目建设的典型学校召开两次全市课程建设工作现场会,介绍推广他们的经验措施。在这些经验和成果里,我们特别看重项目建设对师生发展的导向作用,反复强调项目主要元素的建设都要凸显“以人为本”这一根本原则。课程开发要着眼全体学生,彰显教学方式的变革;场馆设施建设要体现综合性,满足更多的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文化环境的营造要反映学校的文化核心理念,要体现互动性和多元化,坚决反对建设陈列室、展览室,主张展览内容要由室内迁到室外,贴近学生,服务学生。这些规定和要求对其他项目学校与培育学校的影响和震动很大,对全市各类课程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规范作用。

二、小学:重构理念,文化多元,特色发展

我们在培育项目上一方面注意引导学校拓展视野,挖掘学校底蕴,丰富文化内涵,开发出更多具有地方化、民族化、校本化、个性化特征的优秀项目。另一方面指导学校梳理整合学校文化碎片,重构学校办学理念,用办学理念作为贯穿学校文化的主线和灵魂,使学校文化成为一个整体。同时注意指导学校将其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单一活动项目与学校的其他活动整合起来,形成体系,扩大覆盖面,真正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几年来,我市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省级立项项目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带动了一批学校快速发展。

徐州市祥和小学2015年以《“祥和”特色文化》成功申报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项目。通过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学校进一步凝练了办学理念,形成了以“祥以至善,和而不同”为核心的“祥和”文化。核心理念:祥以至善,和而不同。校风:上善若水。教风:长善救失。学风:博学笃行。学校围绕办学理念系统,全面开发国学教育元素,建立学校“祥和”文化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四项教育”,给学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学校把优秀的经典诗文编成教材《国学经典读本》,学生人手一册。教材中编入了《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论语》《诗经》以及唐诗宋词等经典诗文。每学期每个年级都会以年级组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诵读内容制定诵读计划。每天早晨学生来到学校会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不少于20分钟的诵读。中午有不少于2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在这段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为了切实关注学生的诵读和阅读质量,我们每周每班都会利用校本课时间给学生解读经典诗句。每周每班还会拿出一节语文课作为阅读课。

学校还举办了“和悦”书香节,“和润”科技节,“和乐”体育节,“和美”艺术节等以“和”为主题的节庆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祥和小学的“祥和特色文化”项目特色鲜明,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已成为鼓楼区小学教育的一个特色“窗口”,在当地很有影响力。

三、初中:以生为本,学科引领,变革方式,提升质量

“薄弱初中”环节如何突破?我们确立了自己的突破思路:以生为本,学科引领,改善环境,开发课程,变革方式。“以生为本”即强调项目建设要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全面发展为质量提升的根本宗旨,兼顾学科教学成绩。“学科引领”是指选择一门或与之相关的两三门学科作为突破口,集中力量探索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以点带面,带动其他学科相继发展。“改善环境”是指通过建设学科教学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设施,改善教学条件,为学生创设更有利的学习环境。“开发课程”是指围绕学科开发一些辅助、配套的学习课程,用以拓展学生学习视野,挖掘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变革方式”是指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适合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成效。这其中“改善环境、开发课程和变革方式”是我们指导学校项目建设的重点工作。

贾庄中学是贾汪区紫庄镇西南部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2013年8月学校以“五彩语文”成功申报江苏省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课程建设项目。学校力图借助“五彩语文”,致力于培育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潜能,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感悟社会与自然,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与思考力,用高品位的“五彩语文”,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

学校在语文课程物形文化的设计上力求做到多元化、系列化、具象化。在教学楼的每层走廊都开辟了中外文学长廊,悬挂名著介绍与导读标牌,张贴名人读书方法摘录,引导学生摘录名言警句并在专栏分享,以此达到让每面墙都浸润着书香,让每面墙都蕴含育人功能。在各年级的每个教室里都设置了书柜,书柜的里面整齐地放着中学生必读和推荐书籍,书柜上方摆放着小组伙伴们领养的绿色植物……学校同时实施图书漂流计划,倡导好书共分享。在教学中心区倾力打造了以“经典名著”和“节日文化”为主题的百米文化墙,即名著赏析墙、节日文化墙、文学采风喷泉景区……。学校建成了一个激情表达红色演播厅;两个网络电子阅览书吧(名著阅读紫色积淀园),一个生态体验绿色实践场,一个创意写作蓝色梦想馆,班班配置了多媒体可以进行影视欣赏;建成了一个语文名师工作室。

四、高中:素质为本,丰富课程,变革方式,辐射引领。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高中学校在课程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一是硬件建设华而不实,功能单一,实用性不强。二是课程开发领域狭窄,覆盖面小。三是所有课程的教学方式传统,高考指向过强,学生的能力素养得不到培养和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指导学校建设项目过程中明确提出了能力素质导向,即学科基地的所有建设都应围绕“服务学生学习实践,培养提升学生能力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场馆和环境建设、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都要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全面发展。

新沂市第一中学“生态环保课程基地”2012年通过江苏省审批立项,2013年12月通过省验收。生态环保课程基地是一个通过“生态环保展室、生态植物园、学科体验室和教师发展中心”等的建设,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彰显学校“生态教育”特色的项目。其核心是加强与生态环保有关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的模型建构,增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形象体验和直观理解,同时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所。学校课程基地意在“以课程基地加快学校特色发展、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创新学生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成长、推动队伍建设”之功效。

语文课程建设方案范文6

整体构建凸显学校特色的万和校区课程

我们的的课程设置突出国际化特色,把国家课程转化为学校可操作的、体现学校发展特质的课程,依据校区课程建设方案,整体安排课程计划。

稳步推进特色课程

1.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A+N模式(A代表国家规定的课时数)

语文课程为“A+1+2模式”——1课时阅读;2课时写字。专人、专地、专时,保质、保量,保证学生经历 6年240节阅读和480节写字课的学习,建立起浓厚的阅读兴趣,积累一定的阅读量且能写一手好字。

英语课程为“A+1+1模式”——1课时主题阅读;1课时英语剧;保证每天都有1节英语课。每周1课时的主题阅读,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目前已初步形成1-4年级的主题阅读纲要。每周1课时的英语剧由中外教师共同组织完成。每学期至少15课时的教学,所有学生参与表演一个英语戏剧。

本学期1-4年级英语剧的剧目:一年级:小红帽 Little Red Riding Hood,二年级:石头汤 Stone Soup,三年级:白雪公主 Snow White,四年级:灰姑娘 Cinderella。

每个学生6年下来,都能参与并完成12个英语剧的学习,达成课标中“能说会道”的教学目标,同时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增强英语语言的理解运用。

数学课程为“A+1+1模式”——1课时形象思维训练课;1课时逻辑思维训练课。开设思维训练课,致力打造具有芳草特色的数学文化。

体育健康课程为“A+1+1+5模式”——1课时形体;1课时特色技能;5个大课间。每周增加2课时,保证每天都有一节体育课。认真落实每天半小时的大课间锻炼,高质量完成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为丰富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平均每周1课时的特色技能,以2大球2小球为主(足球、篮球、网球、乒乓球),已初步拟出6年的校本计划,设计开发了一系列的体育课程。

艺术课程为“课内拓展,课外提升”模式。课内拓展主要是指:音乐课程采用A+1模式——1课时器乐进课堂;美术课程采用A+2模式——2课时写字,即前面语文拓展内容,内容设置在语文,具体实施在艺术;形体课作为艺术与健康体育的结合。课外提升主要是指成立芳草“乐和”艺术团和专家艺术专业委员会,下设6个分团;举办“幸福万和 艺术起航”学生艺术才华展示系列活动,突出全员性、系列性和多元化的理念,打造万和校区艺术教育的特色活动。

2.国际化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

课程途径

开发儿童哲学课。儿童哲学课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课程,是思考问题方法的训练,同时促进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每周1课时。现一年级的校本教材初稿已完成,二、三年级的校本教材在编写中。

开发电影课。电影课以主题观看、思考、讨论为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校区《小生命的诞生》已在中央电视台录制并播放。

开发文明礼仪课。我们以市级立项课题为载体,利用主题班队会和专题教育课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确立文明礼仪课的“知识点”和“观察点”,初步研制了具有国际特色的小学阶段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体系,探索开发相应的教学课例。

cooperation合作课。主要是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外教的口语,借助西方教师注重合作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听说能力有限,不能适应外教的教学方式。芳草课程建设出台后,我们借鉴五年级国外留学的经验,把学习载体由原来的游戏改成戏剧。调整后,学生在戏剧学习体验中提高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效果较好。

实施途径

着力建设友好社区。秉承“万蔓和翮”的教育理念,学校与家长和社区之间建立了友好、合作的关系。开展亲子阅读、亲子运动会、走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制作接送卡,使家长每天都可以走进学校,主动参与到学校的各项工作及管理中来。

努力开发主题实践活动。“我家的歌”“地球仪会说话”是万和校区有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拉近了学校与家庭和社区,以及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积极走进教辅中心。我们注重挖掘各类资源,每个班、每个月都有半天的时间,到芳草地教辅中心去体验和学习一些生动、有趣的艺术课程。

开辟社会大课堂。每月开展一次社会大课堂活动,系统制订了1-6年级整体活动方案。

保障特色课程实施的举措

1.长短课时

依据小学生有效注意时间的规律,将原来的40分钟1课时改为35分钟和30分钟两种课时。在原有总时长的情况下,每星期能排出10课时,这样既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助益,又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国际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辟了新途径。

特别要强调的是,原来40分钟的内容要在35分钟或30分钟内完成,对于教师来说,无论备课还是课堂教学,都是一个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都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梳理、编排。

2.小班编制

周课时的增加,需要相应数量的师资,但依据人事政策又不能增加教师。为了保证改革顺利实施,我们确立了班额20-25名学生的“小班教学策略”。语、数、英学科要在35分钟时间内完成大班40分钟的教学内容,实现了以缩短教学时间为主要方式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其他学科通过并班上课的方式(两个班并在一起)减少总课时数,以缓解人事政策中单纯按班数计算编制,课时数增加人事编制不增加的矛盾。

3. 专家保障

学校建立了课程改革专家团队保障。

4. PTESA保驾护航

家长、教师、专家、学校四方联合会,再加入学生一方,构成五维立体空间。

课程建设的困难与思考

需要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和研究机制。作为发展中的不完全学校,在年级不全、班数少,但又要开足、开全学科且需开发新课程的情况下,研究力量较单薄,需要跟进教师研究梯队建设。

需要建立精良的干部队伍和编制保障的高效实施。作为一个不成熟的校区,岗多人少,身兼数职的干部教师较多,而且新的领导班子、新组建的教师队伍,应对常规的工作已感觉吃力,但仍要在保障正常教育教学的基础上,投入到课程改革各项目的设计、实施、梳理与提升上。

需要建立学科专家,尤其是体育专家指导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