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非遗文化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非遗文化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养猪场;废水处理;沼气池;污染物
中图分类号:TE9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畜禽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促进了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养殖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养殖废水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本文就沼气化处理工艺对养殖废水的处理效果、产沼气量及影响因素等进行探讨,并结合攀枝花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分析沼气化处理模式在该地区运用的合理性。
1、养殖废水水质
攀枝花地区集约化养猪场大多采用干清粪工艺,较水冲粪工艺污水量小,且废水中有机物浓度低。养殖废水水质主要与养殖种类、清粪方式、用水量等有关。不同统计资料提供的数值不尽相同,一般情况下可参考表1[1]。
表1 集约化养殖场单位用水系数和产污系数及各污染物浓度
2、养殖废水沼气化处理工艺及原理
沼气化处理工艺即沼气发酵工艺,又叫厌氧消化,是指利用人畜粪便、秸杆、污水等各种有机物在密封的沼气池内,在厌氧条件下,被种类繁多的沼气发酵微生物分解转化,最终产生沼气的过程。在沼气发酵过程中,有发酵性细菌、产氢产乙酸菌、耗氧产乙酸菌、食氢产甲烷菌等五大类微生物参加沼气发酵。发酵过程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液化
发酵性细菌群利用它所分泌的胞外酶,如纤维酶、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等,对有机物进行体外酶解,也就是把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能溶于水的单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等小分子化合物。
第二阶段:产酸
这个阶段是发酵性细菌、产氢乙酸菌及耗氧产乙酸菌群三种细菌群体的联合作用,三者联合将液化阶段产生的小分子化合物吸收进细胞内,将其分解、转化为甲烷菌可利用的乙酸、氢和二氧化碳等。
液化阶段和产酸阶段统称不产甲烷阶段。两个阶段主要的作用是为产甲烷菌提供营养和为产甲烷菌创造适宜的厌氧条件,消除部分毒物。
第三阶段:产甲烷
此阶段,产甲烷细菌群可以分为食氢产甲烷菌和依乙酸产甲烷菌两大类群。它们利用产酸阶段所分解转化的乙酸、氢和二氧化碳小分子化合物等生成甲烷,从而实现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3、沼气池对养殖废水各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类比10家不同的集约化养猪场的养殖废水监测数据,得出单位重量猪只的污染排放系数。即,每50kg重量的猪只,每天产生的污染物的量为:SS163.68g、COD116.86g、NH3-N6.60g、TP1.07g[2]。
根据有关调查研究,废水在沼气池的水力停留时间在30d以上,温度在25~35℃时,对养殖废水中COD和BOD具有较高的去除效率,一般可以达到60%~75%;对SS的去除效率可达80%以上;对NH3-N、TP不具备去除能力[2]。
另根据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对20个沼气池的调查分析,沼气池对粪液中寄生虫卵的去除效率约98.28%,蛔虫卵的死亡率约69.23%[3]。考虑攀枝花地区集约化养猪场采取的是干清粪工艺,废水中粪便量较粪液中更少,即废水中有机物质较粪液更少。在厌氧发酵后,废水中寄生虫卵等,会因生长所需的有机物质的减少而出现死亡率增加的情况。因此,理论上讲,在相同发酵条件下,干清粪工艺沼气池对养殖废水中寄生虫卵等的去除率较湿清粪工艺高。为确保养殖废水寄生虫卵及大肠菌群等的去除效率,宜在出水口外设置紫外消毒,对有害微生物进一步灭活。
4、沼气池产气量与养殖废水中污染物等的关系
沼气池产生沼气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进入沼气池的干物质量占沼气池总量的1.2%以上;二是废水在沼气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不宜小于5d,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沼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混合物,主要成分为CH4,其次是CO2,此外还含有少量的NOX、H2、O2、NH3、CO和H2S等气体。
沼气池产气量与废水中污染物浓度(主要是COD)、干物质量(相对于有机物)、温度等有关。根据有关资料研究表明,厌氧、消化去除1kgCOD有机物理论上可产生CH4约0.35m3,但考虑CH4在水中具有一定的溶解度(在20℃, 101.325kPa下,溶解度约0.0331L/L),废水中COD浓度越大,CH4溶解度导致的影响越小,实际产生的CH4量就越接近理论值[4]。
由于攀枝花地区采用干清粪工艺,约80%的粪便在圈舍内直接收集,经发酵后用作肥料;而剩余的20%猪粪与猪尿、冲洗水一起进入沼气池。根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对3家采用干清粪工艺的养猪场的实测结果,其养殖废水COD浓度分别为989mg/L、1476mg/L、1255mg/L[5]。参照上述实测结果,并结合攀枝花地区具体的干清粪工艺特点,集约化养猪场干清粪工艺废水进入沼气池的COD浓度约为1000mg/L。考虑CH4在废水中的溶解度为0.0331L/L时,沼气池去除1kg养殖废水中COD实际产CH4量为0.3169m3。这是考虑废水中COD全部去除时的结果,但在实际过程中,COD是达不到全部去除的效果。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废水中COD浓度为1000mg/L时,沼气池对COD的去除效率约为80%,在不考虑溶解度影响的情况下,集约化养猪场废水沼气化处理产生的理论CH4量为0.28m3/kgCOD[4]。
对沼气产生条件而言,只是增大废水中COD浓度来控制沼气池的产气量是不行的,因为必须要确保进入沼气池的干物质量和废水的停留时间也要达到相应的要求。
就干物质而言,也并不是干物质量越多产气量就越大,它是和温度密切相关的。
根据发酵温度,沼气池厌氧发酵工艺可分为常温发酵工艺、中温发酵工艺和高温发酵工艺。攀枝花地区集约化养猪场养殖废水均采用常温发酵工艺,即在自然温度下进行厌氧发酵,发酵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不受人为控制。通常夏季气温高,产气率高;冬季气温低,产气率低。
常温沼气发酵的温度一般在18~27℃,在同一沼气池内其他条件(干物质量、COD浓度等)不变时,一小时内允许发酵温度变动1.5~2.0℃。但当变化范围超过2℃时就会抑制产气率,若有5℃的急剧变化,便会突然停止产气[6]。据相关资料研究表明:在夏季沼气池发酵液的浓度以6%(有机物的含量)为最好;而到了秋冬季节,沼气池的发酵液的浓度以12%(有机物的含量)为最好[7]。也就是说,当池内温度较高时(25~27℃),发酵液浓度应稀一些;当池内温度较低时(18~23℃),发酵液浓度应浓一些,以达到提高产气率的目的。
攀枝花年平均气温较四川省其他市州高,应结合具体的地理环境和不同季节的气温,适当调整发酵液的干物质浓度,以增加产气量。
5、沼气化处理后的沼液用于灌溉的合理性分析
沼气化处理后的养殖废水中COD、BOD和SS仍无法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的浓度限值。若采用二级生化处理工艺来处理沼气池出水,其处理成本十分巨大,且NH3-N、TP也不能达到排放标准的要求。
攀枝花地区普遍采用种养结合的方式进行生猪养殖的污染治理,将沼气池处理后的沼液用于果园或耕地灌溉。该方式既可以消纳大量的沼液,同时可充分利用沼液中不能去除的NH3-N、TP。以种植的芒果园为例,每一亩芒果地每天可以消纳沼气池沼液约0.5m3,相当于存栏30头生猪的废水量。考虑到沼液中NH3-N、TP浓度较大,直接用于灌溉可能会发生烧苗现象,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因此,沼液用于灌溉前,均需采取与水混兑降低沼液浓度后(不同植物、不同生长阶段兑水的比例不同,如用于叶面追肥时,沼液兑水比例约1:2~4),方可用于灌溉。
攀枝花地区雨季在6月~10月,约130天,其中半数为雨天,在这期间果树水量较充足,沼液灌溉的频次及用量应减少。过度浇灌的沼液会被冲刷到环境中。一般雨季每三天灌溉一次(选择晴天时灌溉),对于多余的沼液,必须建设沼液暂存池进行收集储存,待雨季过后再用于灌溉。沼液暂存池的容积必须具有至少能容纳20天沼液产生量的要求,以防止多余沼液排放污染环境。
此外,沼气池处理后的废水用于农田灌溉应参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1992),沼气化处理措施是否能有效地预防土壤污染,还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研究确定。同时土壤的容量是有限度的,长期的土地处理应每年进行定期土地监测,避免废水的长期浇灌对土壤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洪芳,黄武,刘媛.浅析集约化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模式[J].天津;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2009,12.
[2] 张全东,陈健,张红兵.生猪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探讨[J].龙岩市环境科学研究所,2007(6).
[3] 张洪龄,宋锦章,张学文等.沼气池处理粪便消灭寄生虫卵和细菌的效果[J].后勤部队军医学研究所,1976(4).
[4] 赵剑强,朱浚黄.厌氧消化中甲烷产量及沼气中甲烷含量的理论探讨[J].西安公路学院环境工程研究所,1993(11).
[5] 方炎.大中型养殖场粪污清理工艺[R].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2009,4.
非遗文化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 “非遗”文化 微博环境 推广路径
一、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徐州市作为华夏九州之一,两汉文化发源地,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孕育与成长,源远流长。相比其他地区的“非遗”,徐州市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点。
(一)种类繁多,覆盖面广。
徐州市非遗资源丰富,项目众多,属于保护范围的语言文字、口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传统戏剧、民间曲艺、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十余大类,共计101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43项。从数量与种类讲,在江苏各地区中名列前茅。
(二)植根乡土,深入人心。
我市申报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无论在价值观还是呈现形态上都与大众有密切联系。它蕴含着深刻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理念,呈现出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特征。如在经济相对发达的邳州等地,“非遗”项目数量众多,并多以传统手工技艺的形式存在,而在某些偏远的山村,“非遗”多以民俗文化、民间音乐等为主。
(三)知名度高,特色鲜明。
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徐州已经形成了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非遗”项目,如徐州剪纸、徐州柳琴戏、徐州香包、沛县鼋汁狗肉制作技艺等。徐州市的非遗文化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徐州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列入史书记载的大大小小的战役有几百次,这种地理环境形成本地独有的尚武、粗犷、豪迈又重情重义的徐州地方文化形象。这一切在徐州市的“非遗”资源上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徐州市的“非遗”文化与其他地区相比,多表现出本地特有的热情奔放、不拘小节,如邳州跑竹马,表现金人在受到宋军追击时,迷惑宋军,布阵逃跑的情形,属于战争文化融入百姓自娱自乐的舞蹈活动,它节奏欢快,明亮高亢,队形变换多样,动作夸张,这在江苏的其他地区是不多见的。
徐州市“非遗”资源在新时期的传承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非遗”资源的推广度不够,人们的认同度不高,对于本地的“非遗”文化不感兴趣。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主要原因有三个。
其一,保护过程中的错误观念,如功利主义倾向,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冲击,市场需求严重不足,政府缺乏保护热情,等等。我们调查发现,尽管我市在徐州市民俗博物馆集中设置了非物质文化展示专厅,但是,展示内容较单一,局限为剪纸、风筝、纸塑狮子头等几个品种;而几次以推广民俗文化为目的的“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到最后往往演变为纯粹的商业贸易,如徐州香包变身为批量生产的流水线制品,剪纸技艺完全为各种简单而廉价的剪纸产品所取代,而徐州剪纸与其他地区剪纸技艺的区别之处被完全忽略。这种“非遗”资源推广过程中的功利主义倾向,非但无益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反而会泯灭“非遗”文化本身的特点,导致其日趋衰落。
其二,表现形式已日趋落伍,文化内蕴挖掘严重不足。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丰县糖人贡为例。丰县糖人贡是以白糖为原料,用模具注塑的糖塑艺术品,是传统丧葬祭祀礼仪的重要载体。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过去延续下来的丧葬习俗也慢慢开始变化,程序越来越简单。再加上制作工序复杂,技术要求高,社会地位、经济收入较低,而且手艺往往不传外人,高门槛、低收入,造成糖人贡从业人员锐减,现在糖人贡艺人已为数不多,目前从艺者仅有10余人,糖人贡也几乎成了一种象征,面临濒危和湮灭。出现这种濒危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得不指出,丰县糖人贡能被列为国家级非遗名录,绝不仅因为其独特的制作技艺,而是由于它反映出四省交界地区在祭祀方面的独特风俗,而这种非常独特的祭祀风俗正是儒家孝道的民间表现形式,同时融合了佛教与道教的相关思想,其中的“抢贡”风俗体现了人们对生命传承的看重,我们甚至可
挖掘出其内蕴深厚的人文关怀的思想。遗憾的是,近年来虽然市政府对糖人贡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但是其相应的文化底蕴还发掘得不够,如果我们将眼光完全停驻在其制作技艺与民风民俗的表象上,则随着新时期丧葬礼仪的日益简化,丰县糖人贡也将彻底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其三,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新网络载体的传播模式。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平台与活态性传承的非遗文化似乎是毫不相关的两种事物,非遗的延续手段被称为“动态传承”。它首先需要传承者从主观上学习相应的技艺,通过主体的演化,成为自身技能的一部分,然后才谈得上传承和延续。但随着历史的演进,社会在不断变迁,作为历史和社会的人,其身上所承载的文化因素也在不停变化。当一个社会的大背景发生变化的时候,“非遗”是无法置身事外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非遗”是一种受制于人的主观倾向的文化模式,这种独特的传承方式跟网络的确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彻底转变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模式,那么它在网络化全球化为生的今天只会日益没落。
二、挑战与机遇:微博为“非遗”的推广提供新思路
微博时代的来临,深刻影响社会生活,非遗文化身处其中,也难免受其影响,我们认为,尽管微博与非遗文化之间存在某种隔阂,但它仍然为非遗文化的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负面影响:“微”文化对非遗文化的解构。
微博所传播的大众文化形式对于包含传统文化在内的社会主流文化存在解构现象。传统的媒介文化,由于传播者和受传者彼此的局限性,很难实现公众之间信息探讨的互动性。微博则为大众的参与提供了平等性和开放性,社会公众在共建主题过程中实现言语的狂欢。全部的发言者从“文化批判的大众”转化成了“文化消费的大众”,广大公众以参与的姿态对个人利益进行大胆表达,实现言语的狂欢。正是由于微博在根本上扭转了我国长期存在的话语体系的单向化、正统化倾向,所以微博在诞生之后短短几年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覆盖。但是与此同时,微博所传播的大众文化也在不经意中流露出媚俗主义的倾向,一些恶俗的网络语言充斥其间,这种话语体系的庸俗化潮流对于社会主流的话语体系存在严重的解构主义可能。而非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正是社会主流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微博在不经意间对于“非遗”文化构成了某种不利的因素。 另外,微博乐于传播新鲜社会现象,这就与反映传统民风民俗内容的“非遗”文化存在隔阂。“非遗”资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不能以物质形式固化,只能依靠口传心授,因此“非遗”的传统制作技艺都是靠师徒之间的教授完成传承的,而微博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它所承载的样式通常表现为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可固化的信息,要让非遗文化依托微博得以推广,在技术上存在较大困难。
(二)正面效应:利用微博载体推广非遗文化。
微博传播形成微博事件的放大效应,具有以小博大的能量,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机遇。微博的影响力惊人,而徐州市作为一个公认的慢热型城市,群众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不够,在这种境遇中,微博的小中见大即迅速放大社会事件的影响度的功能,使得它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社会新闻进行广泛传播,甚至可以影响大众心理,引导社会舆论。在徐州市非遗文化的推广与普及情况调查中,我们发现,各年龄层次的群众使用微博的情况都非常常见,在“您多久登陆微博一次”的问题中,有92%的人回答:每天登陆。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每天24小时登陆其微博账号。微博的广泛使用及其形成热点聚集效应的特点,为我们利用微博来宣传和推广“非遗”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注意到:在“若微博等一些媒体方面对‘非遗’进行宣传,你是否会去关注”的问题中,有接近79%的人给予了肯定回答。联系到每年的“非遗”保护日,政府进行的宣传工作不可谓不多,然而,由于他们选择的载体多为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介,而这种传统平媒阅读的受众是远远无法与微博相比的,政府忽略的恰恰是微博这一载体,以至于市民缺乏关注度。如果我们在政府的官方政务微博或是“非遗”宣传专项微博推介各种非遗资源,那么其受众必然是呈几何状上升的。
三、微博环境中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的实践路径
(一)借鉴微博影响社会生活的方式,适应“微”时代,创新“非遗”文化本身的话语体系。
微博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其“微”,新浪微博只允许不超过140字的内容,迫使微博的传播者只能将全部思想凝练在100多字中,这就直接形成了微博内容的微型化与简明性特点,它不适合过于深刻的思想表达,而这种语录体式、碎片化的即时表达形式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同时,微博表达形式的简单明了符合百姓的“草根文化”的价值认同,微博的草根性必然带来大众性文化传播,而这些文化的表达方式更贴近人性表达与人文关怀。因此,老百姓热爱微博,热爱的正是微博所适合传播的那部分大众性流行文化。
非遗文化所凝聚的是历史上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种文化本身的内容与外在表现形式是相对确定的,不适宜过多调整,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微博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的简洁化与草根性的话语表达方式,创新非遗文化本身的话语表达体系,以符合社会要求,适应时代变化。在话语表述上,要更加简洁明了,摒弃那些琐碎的、长篇大论式的话语模式,而关注最能体现其精髓的那部分内容;在内容上,要展现出其大众化、草根性的一面。“非遗”是来自民间的智慧,很难进入“庙堂之高”,它本身是完全贴近生活、贴近草根的,但是在长期的流转过程中,为了对“非遗”资源进行保护与推广,总是需要先进行整理与归纳,在这一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在于其学术性的一面,在话语体系的创建上,也偏学术性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认为,要在微博上推广“非遗”资源,应完成学术语言到生活语言的转换,因为生活语言更符合大众认知水平,更多地遴选那些能体现“智”、“意”、“情感”类的话语。
(二)挖掘徐州市“非遗”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剖析其内蕴的合理精神,并适当地赋予其新的涵义。
“非遗”文化能传承至今,除因为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蕴之外,还在于它凝结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种智慧在很多情形中表现为一种朴素但合理的价值观与伦理观,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某些表现形式已逐渐落伍,其适用范围慢慢缩小,然而其内蕴的合理的价值观念与浓厚的人文关怀却使得它能够历久弥新。诸如民间口头文学、曲艺、音乐等传统表演艺术及大量的民间礼俗、庙会、节日活动等仪式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朴素的人生道理,无论时展到何种地步,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永远不会消失,而这也就是非遗文化能够一直传承的最根本原因。在全球化、网络化的今天,也许包括非遗在内的某些传统文化样式已经显得如此不合时宜,但是如果我们能揭示其最本源的涵义,则很可能会被其蕴含的朴素而科学的价值观念感动,因此,要赋予非遗文化新时期的特征,就必须保持其本源内容的确定性,同时要挖掘出其最能反映劳动人民美好、善良、智慧的一面,这就是韩国的泡菜制作技艺及中国的珠算技艺可以成功申遗的秘诀所在。
“非遗”文化在产生和发展之初,往往与人们的民间信仰、祭祀占卜、祈福避灾相关,而在之后的流转过程中又往往会发展出一套相对固定的模式,并且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操作仪式的流程也有较大区别,发展到现代社会,可能其原初的意义已经少有人知晓,而人们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于仪式本身。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国家级“非遗”——端午节,多年来人们对于端午的记忆仅限于吃粽子、赛龙舟和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事实上端午最初是以祛病消灾、祝福祝寿、企盼吉祥的美好节日形象出现的,吃粽子主要是时令需要,而赛龙舟的竞技意义已经超越端午本身的纪念意义,至于纪念屈原大夫只是湖南部分地区的局部风俗,从整体上讲,端午的祈福祝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初意义已经荡然无存,端午整体的文化形象遭到损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探寻隐藏于种种繁琐仪式后的非遗原初的意义,并以此为契机,赋予传统的文化内蕴新的涵义,进行全新的诠释,文化的表现形式可能会过时,而其内蕴的合理精神却可以超越时空具有永恒的价值。因此,我们对端午节的节庆意义重新进行诠释,就应强调其祈求健康长寿、防病祛病、顺应时令的一面,并且可以结合近年来世界各国防治非典、禽流感等大规模的防疫活动,赋予其崭新的时代涵义。
徐州市的非遗文化存在同样的问题,在文化内蕴的开发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微博固然不可能对非遗文化进行全景式展现,但是如果发掘出其合理的人文价值,则可以利用自己的特点展现精髓,让其焕发生机。 (三)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其适合新时期的表现形式。
工业化时代
人们对于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品反而产生了厌恶情绪,出现返璞归真的心理倾向,这为我们推广非遗文化提供了契机。我们注意到,窑湾古镇的绿豆烧、甜油制作工坊总能吸引大量游客,人们对于纯手工制作的绿豆烧酒与甜油有特殊的好感,设想如若我们抛弃绿豆烧的核心竞争力“纯手工制作、传统技艺打造”,那么游客对其新鲜感将荡然无存。因此,针对传统的手工技艺、民风民俗、节庆活动等传统文化,我们绝不能擅自更改,而应保留其流传下来的最原生态的那一部分。
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因为微博受众的年龄层次偏低,年轻人容易对新鲜事物感兴趣,而类似徐州柳琴戏、徐州梆子、徐州琴书等这些多以方言表述的民间艺术及多展现喜字、窗花、古典传说的徐州剪纸,如果通过微博传播的仅仅是这些内容,就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解决的办法在于让传统技艺制作出新产品,让民间声乐艺术展现新生活。近年来,全国各地非遗传承人对于非遗表现形式的创新进行了各种尝试,也取得理想的效果,如三名大学生以珠江三角洲沙门地区的国家级非遗沙门民歌搭配街舞,让民俗专家都拍手叫绝;荆楚文化的代表之一,楚式漆器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精美的纹饰闻名于世,楚式漆器的传人们把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创新制作了灯具、名片夹、笔筒等文化用品,受到了市场欢迎,在传承、推广非遗的同时还增加了收入。徐州市的非遗资源在创新形式方面还有多种可努力的方向,以徐州剪纸为例,表现内容不能仅限于喜鹊登枝、双喜字等题材,可以从水乡风情到壁画、从静物到人物,将画所题材大大拓宽。又如徐州香包,它之所以能从全国种类繁多的香包制作技艺中脱颖而出,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果:将刺绣文化、养生中药、中国十字结文化融为一体,具有相当的独创性,目前在表达形式上既可以从香包的刺绣题材入手,展现现代生活,又可以从香包的实际用途出发,将香包用于钥匙链、汽车挂件、钱包、项链、摆件等物品上。一方面把传统技艺完整地保护下来,延续民族的血脉,另一方面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创新,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形式、载体的创新,使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更适合微博受众的心理需求。
(四)整合多种传播载体资源,构建以微博为平台的新兴媒介与传统媒介相结合的立体化的徐州市“非遗”文化推广新模式。
非遗文化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对于这种情况,联合国从上世界八十年代开始就给予了极大的关注。2001年,昆曲被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到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自此,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非遗的申报热潮。我国各地也都在积极申报非遗,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止2017年底,我国共有34个项目被联合国家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遗名录,至此,我国业成为了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兴趣也在日益增长。文化旅游成为当今旅游业举足轻重的重要组成部分,体验各个地方的非遗项目也成为一项热门的时尚旅游活动。如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河南少林寺的音乐大典,这都是非遗与旅游相结合的成功典范。这种适度的开发,可以繁荣当地的旅游市场,同时也会为非遗项目的保护提供资金支持,这样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然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非遗遭到了猛烈的冲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诸多难题。面对宝贵的非遗资源,如何能在保护的基础上协调和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实现“帕累托最优”。遗产地旅游开发不同于一般旅游资源开发,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如何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遗产地旅游如何进行开发等成为了非遗旅游开发的一大难点。本文在分析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问题,尝试探讨开发思路与策略。
一、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
扬州,这座运河城市的历史可以追述至公元前486年,至今已经超过2500年。悠久的历史、便利的交通、商贸的繁荣,使这座城市不仅有繁荣的物质文明,也有丰富璀璨的文化资源。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就是其中之一。扬州是一座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扬州这座古城几度繁荣。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文化的兴盛。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文学家、艺术家曾经在扬州生活,留下许多名篇。唐朝诗人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更是成为流传至今的名句,每年春季也给扬州带来一波旅游高峰。我们去扬州,不仅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街巷,精巧秀丽的私家园林,还可以体验闻名中外的扬州“三把刀”,欣赏扬州评剧、清曲、弹词等。目前,扬州市拥有世界的非遗项目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9项,省级非遗项目61项,市级非遗项目206项。扬州非遗项目涵盖类别非常广泛。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具体如下表1所示。总的来说,扬州非遗资源历史文化价值较高,浓缩了扬州这座古城2500年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资源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蕴含较高的美学价值。再者扬州非遗资源具有较强的科考价值,可以作为历史、文化、民俗、文学、人类学等领域专家的考察对象。
二、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1、强调非遗旅游产品的观赏性而忽视参与性。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旅游消费需求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个性化。非遗旅游资源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果游客只是简单的观赏,是很难体会其中的价值的。现在扬州的非遗旅游资源很多以博物馆陈列的方式来进行展示。如扬州八怪纪念馆、南柯一梦传说扬州市文化馆、扬州琼花与琼花观传说广陵区文化馆等。这种陈列式的参观,再加上解说系统不完善,会使游客兴趣大减。目前,很多游客对于非遗,会有一种过于僵化、呆板的印象,这对于激发游客的旅游意愿是非常不利的。2、偏重物质化展示,忽视对文化内涵的挖掘。扬州非遗资源内容较为丰富,种类众多,并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扬州的非遗在许多方面提现出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但是在旅游开发方面,多数只注重对非遗物质化的展示,而忽视其文化内涵。扬州许多景区对于非遗的展示呈现出同质化、简单化的倾向,并没有去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因此,许多产品主要展示出的就是观光功能,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并且没有形成文化衍生品。3、非遗宣传工作不到位。扬州非遗资源丰富,但是在宣传方面,力度明显不足。至今,我们去网络上进行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索,只能在扬州门户网站群的旅游与文化专栏下面找到部门内容。相较于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丰富的城市苏州就落后许多。苏州在非遗的宣传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苏州建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作为一个非遗的官方网站对外进行宣传。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在2015年对外开放,包括山花博物馆、苏作博物馆等。此外,在2016年4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也正式开放。文化遗产馆分为光耀历史的一刻、市井生活的一天、岁时节令的一年、人生礼仪的一生、生态苏州的一城五个主题厅来多方位、多视角地演绎苏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苏州非遗对外展示和宣传的门户。扬州相较于苏州,对外宣传工作不到位,这不利于本地市民和游客了解扬州深邃的非遗文化资源。4、部分非遗项目存在传承危机。非遗是一种活态文化,这种文化能否传承下去主要靠继承人。扬州非遗项目众多,但是不少项目由于市场需求不多而出现了没有人愿意去学习的窘况。如扬州剪纸,这门手艺在张家已经传承了300年,其当代继承人张秀芳就表示怕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这门手艺在她这一代断档。非遗由于文化性较强,所以对传承人的要求不仅是有意愿要学,还要传承人具备文化素养、动手能力以及领悟力。扬州其他非遗项目也面临着这样的危机,如掌握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的仅有两位老人,扬州琉璃灯制作技艺仅剩一位家传艺人在业务时间进行创作,扬州绒花制作工厂现在已经倒闭。许多扬州非遗项目都存在着后继无人的传承危机。5、部分非遗责任主体申报积极性不高。由于非遗申报需要大量的投入,这需要在前期花费时间和金钱,一些非遗项目的保护责任主体不愿意配合。再者,非遗项目保护责任主体也担心即使申报成功了,政府的扶持资金却不能到位,这也影响了他们申报的积极性。还有一些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状况欠佳,无法由个体企业承担申报工作,而由企业协会来承担。
三、体验经济视角下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
1、旅游产品突出体验性,提高游客的积极性。体验经济时代对我们开发扬州非遗旅游产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体验经济要求我们在对非遗产品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产品的参与性。不仅要注重企业和游客之间的互动,也要调动游客的积极性,让游客和游客之间进行互动。我们应该改变现在单一的博物馆式的参观模式,可以引入一些动态的过程来增强趣味性。我们可以引入参与性的活动或者舞台式的表演来吸引旅游者。比如对扬州剪纸这项非遗产品的开发,我们可以请扬州剪纸艺术的传承艺人到现场进行表演,或者可以开发扬州剪纸技艺学习活动来增强旅游的趣味性,提高游客的参与性。还可以让参与剪纸学习的游客在学习结束之后,进行剪纸比赛,最后对他们的“成果”进行排名,对优胜者颁发证书。总之,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满足游客参与、体验、学习的需求。2、深入挖掘扬州非遗文化内涵,设计非遗旅游线路和旅游纪念品。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较高的价值,具有扬州原生态文化的基因,同时代表了扬州鲜活的原生文化。我们在对其进行开发的时候要注意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这对于丰富我们的旅游产品,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都有重要的重要。同时,在对扬州非遗开发之时,我们除了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还应注意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如我们可以和旅行社、学校、艺术协会等合作,以扬州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为主题,设计非遗旅游线路和非遗旅游纪念品,开发研学、亲子、艺术爱好者等特色线路。这样的产品推向市场,可以使得这些非遗项目得到更好的宣传效果。3、多方位宣传,加大非遗宣传力度。在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方面,应该借势借机,抓住一切有力的机会,加强非遗产品的宣传。如政府可以利用开展“烟花三月旅游节”、“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等节日庆典的契机,充分展示扬州地方文化特色,加大对扬州非遗的宣传。政府还可以鼓励非遗传承人或者民间艺术表演团体,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盛会,进行非遗文化的展示和表演,这对于宣传、推广扬州的非遗文化也有重要的作用。再者扬州还要加快非遗数字化建设。相关部门应该组织开发便捷的数字化平台,做好非遗的资源库,对非遗的资料进行积累,保存。在这个基础上,对资料进行整合,建立专门的扬州非物质文化网站,以加大对扬州非物质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4、培养和保护扬州非遗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扬州非遗保护的主体。我们应该强化非遗文化传承人的保护,不断改善传承人的待遇,同时还要增加扬州各类院校从事非遗文化的教育工作者,壮大扬州非遗的传承队伍。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扬州应该对各项非遗的传承人进行评估、确认和保护,建立传承人技艺资料库的保护制度。同时,扬州还应不断去改善非遗传承人的待遇。如淮安和徐州都已经明确民间艺人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等方面享受实业单位人员同等待遇,有特殊贡献者循序破格提升。杭州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并且给学习传统技艺的年轻人发津贴,这些都是值得扬州去学习的。扬州也应该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再者,扬州应该整合职校、高校的教育资源,为广泛培养非遗传承人打下坚实的基础。5、多渠道筹集、利用保护资金。扬州应逐步完善非遗旅游融资体系。政府可以采取招标、转让的方式,把非遗景区进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引入企业进行经营,提高景区的经济效益,并且利用自己的经营收入开展保护工作。同时,对于资金的使用状况,建立一个公开透明的信息系统,让大家可以随时监督非遗资金的使用情况,最终形成一个政府调节,行业自律,企业自主经营的新型旅游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沈娟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扬州样本[J].群众,2016(10):52.
[2]徐晓庆.全域旅游视域下的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0):24-25.
非遗文化存在的问题范文4
>> 雷州半岛拍闪电 兵发雷州半岛 雷州半岛地裂缝的成因与防治 走进雷州半岛 寸金浩气 雷州半岛的石狗文化 年里雷州半岛“年例”不了情 雷州半岛民歌在保护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雷州半岛桉树丰产林造林技术 雷州半岛区域旅游的竞合态势分析 雷州半岛闽海系民居中的门装饰 雷州半岛地面沉降的主要危害现状及其防治建议 雷州半岛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析雷州半岛海域夏季溶解氧的分布特点 雷州半岛做“年例” 绝无仅有的新年 雷州半岛 千万年水火孕育出的奇迹 传统工艺与现代商品 民国旗袍与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思考 数控加工工艺与传统工艺结合研究 2010年10月5-8日雷州半岛特大暴雨过程浅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黎明.雷州蒲织[N].湛江日报,2011-6-19(4).
[6]蒲草编织[EB/OL].http:///ArticleView.asp?infoId=100820.
[7]蒲扇编织方法图解[EB/OL].http:///Creative/201508/204985.shtml.
[8]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嘉庆]陈昌齐.雷州府志(物产)[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9]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万历]欧阳保.雷州府志[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10]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康熙]吴盛藻.雷州府志[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11]海康县财政志编写组.海康县财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非遗文化存在的问题范文5
特色小镇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产业为核心的社区营造,产、城、人融合,生产、生态、生活兼顾的发展理念。非遗特色小镇的营造关键在于一个“特”字,而“特”指特色产业,从而首先指向非遗的商品化、市场化与产业化。
不同于国内外相对较为成熟的非遗空间表达,若以非遗嫁接特色小镇,继而与国内外文旅小镇进行对话,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探讨非遗存在形式的可能。
那么,当非遗遇到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的“新瓶”又将如何装非遗的“旧酒”呢?
一、非遗产业与特色小镇的联姻
特色小镇在国内缘起于浙江,浙江把建设特色小镇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径,为企业搭建新平台,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新样板。所以,特色小镇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的发展空间平台,产业是其核心要素。如此,依托于特色产业而造就的特色小镇,关键在于“特色”与“产业”。
非遗作为一个区域或族群的名片,天然具备成为特色小镇的“特”字来源,而且以非遗为核心打造一个文化产业链条也完全有可能。例如浙江的黄酒小镇、贵州的茅台小镇,其实都是以酿酒技艺类的非遗作为核心,进而将产业链条延伸至旅游、文创等范。
这种以非遗为品牌,以非遗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小镇,我们便称之为非遗特色小镇。
事实上,非遗的空间呈现,早在特色小镇出现之前就有了,常见的便是以非遗为主题的街区、体验馆等。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成都的宽窄巷、佛山的岭南新天地,它们都试图将非遗植入到现代城市空间里,进而反过来为城市增加文化内涵。但这些旧有的非遗呈现空间,往往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而非遗特色小镇,如果试图以非遗作为主导产业,那么就不得不思考非遗产业链条的打造和延伸。根据非遗特色小镇的容量,可分为单一非遗产业的特色小镇与多源非遗产业布局的特色小镇。
单一型非遗特色小镇,基于某一项非遗作为主要符号,并由此衍生出了产业链,同时也包括其他类型的产业,诸如服务业、金融业(如互联网金融)以及地产业等。这种单一非遗产业的特色小镇,其特点在于特定非遗产业的开发容量巨大,文化价值挖掘和经济产值,这两方面都要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
贵州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这个小镇作为住建部2016年公布的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以国家级非遗茅台酒的酿造为产业依托,开展旅游业等相关酒文化的产业。据2015年公开数据显示,酒业对茅台镇GDP的贡献达200亿元,基酒约占当地财政收入的90%以上,并带动了包装、物流等产业的发展。
多源型非遗特色小镇,则是指多个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开发和集聚,百花齐放,各有产值贡献。譬如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以“千年古镇,千户苗寨”而闻名,历来既是当地苗人的集散地和商品流通场所,也是西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苗族芦笙、服装、银饰、刺绣等非遗产业在此集中呈现。
相较于单一型特色小镇,多源型特色小镇有着更丰富的内容与资源。最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将多重非遗资源进行融合与匹配,而不是让它们各自为阵,即不同非遗产业之间要具备内在的关联逻辑,以在地非遗产业集群来共同支撑特色小镇的发展。
无论是单一型还是多源型特色小镇,都说明了非遗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特色小镇产业塑造中的关键支撑,而且非遗产业既可独当一面,也能共同繁荣。
二、“非遗小镇”的营造逻辑
2016年7月20日,住建部等三部委《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特色小镇的培育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过程。但凡空间营造,基础或深厚,或较薄弱。非遗特色小镇的营造也不外如是,一是在原有建制镇或产业园区的基础之上的升级,二为以非遗为内容的重新营造。
其一,原有小镇的升级。在2016年住建部的第一批特色小镇名单中,127个特色小镇均为建制镇。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总规划师、规划院院长沈迟此前表示,培育特色小镇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有条件的镇更好地发展。
前述贵州茅台镇,在原有基础之上升级再造茅台小镇,除却其管理模式与产业模式较为成熟外,最具特色的应是吸引多方多类资源的符号功能属性。另外,同为首批特色小镇的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丁蜀镇,当地因紫砂壶制作而凝聚于此的工艺大师与初级、中级工艺师为数不少,该镇计有紫砂专业合作社67个、紫砂企业400多家以及紫砂家庭作坊1200多家。2016年,实现产值78亿元,带动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4.5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7亿多元。
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特色小镇,将成为某一项非遗的标杆所在,从而吸引更多人慕名前来,或乐业安居,或体验休闲。这在日后也将是许多非遗产业在特色小镇空间化探索发展的常见路径。
此外,目前来说,一些作为建制镇的旅游小镇在某种程度而言也是“非遗小镇”的角色。譬如,贵州雷山县西江镇、云南大理诺邓镇以及红河州建水县西庄镇等,其下辖的自然村多有旅游村,或是古村落,或是民族/民俗文化村。作为建制镇的特色小镇,本身就具备旅游地的基础功能以及集散功能,起到导流的作用。
其二,打造新的非遗特色小镇。在当下的国内外文旅产业中,影视IP主题型的文旅小镇遍地开花,依托影视拍摄地、影视人物、影视场景、动漫等IP元素,结合旅游产业,从而形成特定效应的主题小镇。以非遗为内容的空间重新营造,依托于特色小镇这样的平台,其实质是整合在地的文旅资源,从而构建一个综合型平台,这也是非遗空间化的中国模式。如此,就牵涉到特色小镇选址的问题,以及如何再造的问题。
2017年1月,浙江省发改委公布了浙江省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杭州湾新区滨海欢乐假期小镇名列其中。该小镇目前已吸引了10个重点项目,预计总投资167亿元,包括宁波方特东方神画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文化产品产权交流中心等。再比如,浙江绍兴黄酒小镇基于当地历史传统经典黄酒产业的优势、驰名中外的绍兴旅游品牌以及利好政策等因素,黄酒小镇因时因地而生。
对于特色小镇的选址问题,需要对区位进行全面分析。特色小镇一般集中在具有特色产业基础,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以及与中心消费城市具有亲缘关系的宜居区域,一方面起到分担城市功能的效果,另一方面努力契合最佳旅游半径。
因此,非遗特色小镇也是一些基础较好又具备特色非遗产业的市域或县域可供参考的项目。以再造“非遗小镇”来激活当地的文旅产业,使其获得在文旅产业界内的影响力,比如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紫砂产业)、河北省曲阳石雕小镇、浙江省龙泉宝剑小镇等。值得注意的是,正在发生的互联网与交通技术的变革对于传统时空观的重塑,使得非遗小镇的营造很大程度上将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
总之,营造“非遗小镇”既要考虑内容与体量的问题,还要解决如何融合产、城、人的问题。特色小镇的特征是“特”而“小”,其“特”在产业,而非遗产业本身就是最主要的在地品牌,至于“小”则强调的是“非遗小镇”的空间不宜过大,而应与所属城市、所辖及其辐射的乡村相匹配,但整体要契合宜居宜业的属性。
三、“非遗小镇”的启示与国际化表达
特色小镇是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有益探索,在国内属于新的实践,生长于中国本土市场,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产物。以非遗为内容的特色小镇的营造无论是在建制镇的基础之上,还是启用闲置土地资产以非遗产业充实这方面,以及在特色小镇营造中非遗产业的单一与多源,其实都没有离开“特色”二字,这是对于非遗多重价值的信任,优质内容从来不缺市场,否则非遗的产业化无从谈起。
作为“非遗小镇”,本身的特性既包含“无产业不小镇”的营造逻辑,这使得规模化的非遗产业成为必然前提,又包含宜居的特性,这就要吸纳非遗全产业链从业者的参与,包括非遗传承人、设计人员以及各类相关机构、企业等。
作为配置全球资源的平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合、升级与对外表达,才是“非遗小镇”的价值所在。那么,在大文旅时代,非遗作为嵌合在社会文化当中的重要符号元素,其文化价值自不待言,当其见证产业化并以特色小镇为载体,何以与国际文旅产业对话?
笔者认为,但凡旅游项目,都面临全球的故事表述、全球的品牌营销以及全球的资源配置等问题。毋庸置疑,无论是非遗综合体还是以非遗为内容的特色小镇,都具备空间表达的独特符号意义。这意味着非遗中国在进行全球表达以及在与世界对话时,其核心价值在于其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差异化或自身的不可替代性,而以非遗为代表的在地文化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托。非遗特色小镇作为非遗内容的生产基地与资源平台,为世界输送与交流其产品与价值理念,并获得巨大的商业价值或现金流,同时也是中国文旅全球品牌营销的载体,走向世界,进而获取更多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效益。
譬如,基于上海枫泾旅游、文化、商业等各方优势,枫泾古镇投资建设了上海世界非遗文化城暨中国非遗总部基地。随着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化产业等纷纷进驻,整合非遗产业资源,孵化非遗文化产品,建立非遗总部数据库和OID注册中心等动作都在不断推进,日益形成一个规模性的“世界非遗特色小镇”。这一方面体现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在进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巨大创造力与影响力。这就意味着中国非遗在进行国际化表达的渠道多元化与话语权的建立,因此中国非遗正被纳入具备平等发声的平台,这也是理论上互联网平等社会中优质内容胜出的必然辑。此外,随着资本要素的全球分配,中国非遗与特色小镇的融合案例无疑是具有中国特色品牌的全球表达。
非遗文化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措施
马山要发挥自身优势,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旅游度假胜地,必须以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支撑,而马山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科学保护、合理可持续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度假胜地建设,是彰显马山特色的有效途径。
一、马山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现状
马山又名马迹山,拥有4亿年的地理历史和5000年的人文历史,是一块自然山水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的宝地。改革开放前,全国各地各有关单位和部门都看好了这里的风水宝地,并在这里建了许多休(疗)养院。改革开放以后,以灵山大佛景区的成功开发建设为标志,马山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这里也成为世界佛教论坛的永久会址,引起世界的瞩目,同时进一步推动了马山的旅游事业发展。为了让游客的脚步慢下来,细细地品味马山丰富历史人文的韵味,2015年灵山胜境又成功地开发了拈花湾小镇,丰富了胜境的活动范围。本世纪初,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沿湖以休闲拓展和果实采摘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农庄开办了近10家;从前年开始,各种农家乐旅游休闲点的建设正方兴未艾。
二、马山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马山街道围绕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氛围不浓厚。由于宣传的影响力小,人民群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有偏差,有些群众会认为文物保护是文保部门的事,于己无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积极主动性,因此,有时会出现文保点周围环境脏乱、得不到保护的现象。
(二)自然或人为因素破坏历史文化资源。马山虽有众多历史文化留存资源,但其中有不少历史资源因年代久远、历经时代变迁和风化侵蚀、水土流失,有些文物本体已经不完整,这也是一大遗憾。由于前一时期的征地、拆迁和开发建设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马山的一些自然历史文化资源遭到严重的损失、破坏,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传承人的去世而面临失传。如檀溪湾的一些名泉、石碑坊、古树名木、许叔微墓;耿湾的盘龙湾、伴奴湾;古竹水平的水王平墓;万丰的竹坞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如马山的山歌、民间舞蹈,民间手工艺等等都因老一辈人的故去,将面临失传,保护、抢救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资金匮乏。文保资金的缺乏成为制约文物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大难题。就常态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而言,长期处于空白状态,也就根本无法及时开展正常的文物保护与维修。由于经费的短缺,许多文物保护单位不能进行有效管理、保护措施不能落实,有的只能任其损坏,甚至无存。由于文保人员经费难以落实,挫伤了业余保护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文物的有效保护。由于经费的短缺,交通工具难以保障,马山文物保护单位点多、面广,管理工作难以到位。
(四)缺乏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人才。文保单位看护员建制不齐全,也缺少必要的工作装备和防护用具。而这直接影响文保工作的开展。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和维修保护单位,容易出现文物本体损毁的现象。至今尚未研究制定出较完善的保护措施,易长期遭受暴晒和风雨侵蚀。
三、加强马山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能够促进马山地区的发展。当前,应该抓住有利时机,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力度。
(一)科学合理规划,让文化资源盘活起来。组织专家和学者对马山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保护方案,对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的资源归类,找出具有代表性的资源作为品牌,带动其他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例如,利用名人效应,可以把许叔微的“梅梁小隐”和赵翼墓归为一类;为弘扬宗教文化,可以以灵山大佛为依托,开发利用葛洪的 “云居道院”,可改变目前马山单一的佛教景区的状况;也可以利用阖闾城遗址开发建设的契机,结合山上的吴王避暑遗址、战鼓墩等吴越文化遗迹一起开发建设,形成一个吴文化游览群;同时还可以打造以“马灯舞”为品牌的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推进马山文化旅游建设。
(二)加大宣传力度,让文保氛围浓厚起来。一要进一步宣传《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宣传“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提高人民群众对保护文物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二要深入宣传有关文物保护的法规和政策,增强群众的文物保护法制观念。三要积极宣传文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群众保护文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文物保护法》颁布纪念日、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重大时机,集中开展文物保护意义、目的和要求的宣传,采取群众喜闻乐见、行之有效的形式,如举办知识竞赛、街头咨询、印发宣传单、张贴标语、新闻媒体报道、专题讲座、互联网甚至手机短信等。同时,要坚持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正面宣传与反面“曝光”相结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促进全马山人民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使文物保护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关心爱护文物、自觉遵守文物法规的浓厚氛围。
(三)强化业余文保员培训,让文物保护专业起来。业余文保员是基层文物保护的第一道防火墙,被誉为历史文化资源的守护者。为充分调动文保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文保队伍的管理。一是开展业务培训。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班,学习文物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政策,了解本区域内文物史迹的基本情况,明确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明确文物保护的基本要求等,开展消防安全演练、实地参观等,提高业余文保员的文物保护知识和管理水平。二是落实责任,签订责任书。要求文保员加强本区域范围内的日常巡查。定期进行防火安全检查,加强对火源、电源和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对住户等相关人员宣传消防意识,发现隐患督促使用人或所有人及时整改,确保文保单位无火灾事故发生。三是实行月报告制度。预防文物破坏和文物失窃,严防文物损毁、改建、添建或拆除构件。在文物面临破坏时,应立即制止并及时报告,使文物免遭破坏或减少损失。正常情况下,实行月电话、季度书面报告制度。
(四)加强人才建设,让文化资源传承起来。人才是最活跃的生产力,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可为马山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解决不少难题。近几年来,马山在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加强了文保单位的修缮和管理,但在专业人才梯队建设方面还存在空缺。若可以引进或培养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便能将他们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马山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地貌状况、气候条件等结合起来,有望能更专业、有效地修护马山文物遗迹,同时也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好马山文化遗产资源,将马山文化遗产引向一个更具深度的、全新的发展方向。
(五)依托非遗文化,让文化资源丰富起来。散落在马山的众多非遗文化如何尽快融入文化旅游,也已经成为当下文化旅游中的一项关注课题。太湖水的滋养,培育出了吴文化朵朵璀璨文明,映射出吴地文明中的“崇文”精神。多年来,马山依靠灵山胜境,引来每年百万游客,以至于时日一长,天下只知灵山,而不知马山。翻阅马山史书,一页页跳过的人文历史俨然还只是沉睡在故纸中,未来要做成高品质文化旅游度假区,必须弘扬吴文化,到史料记载中细致抽取诸如吴越经典、吴歌俚曲,梅梁小隐,文化交融等马山特色文化因子,让游客漫步在太湖山色、投入在佛音禅语中的同时,深深体悟到江南吴越文化的“崇文”古风犹存,今天实现了更好、更高的传承与创新。如梅梁小隐,可建成以灵山为依托的新旅游景点,以百草园为名,其中以中医草药为主,以中医养生,禅修,休闲为主的结合旅游和文物保护发扬光大中医文化。同时也要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加强保护,如可以把马山和平社区的牛塘龙窑遗址和旅游文化相结合,在保护原有遗址的基础上,在附近重新建个龙窑,结合学生基地,加强保护和传承,以最美乡村的内涵作为景点对外开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除了要对马山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之外,着手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马山历史文化资源,这也是对马山历史文化资源的一种更好的传承与保护。盘活、做实马山特有的非遗传统文化,八方来客的文化太湖之旅才不仅仅是言必称灵山胜境,而更厚重的是千年历史人文的“尚武、崇文、务实”的文采风流与开放进取的吴文化精神,带给天下人以高品质心灵体验与精神洗礼。这样,马山历史文化方可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魏东,王艳.浅谈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A].春草集[C],2013,463.
[2]陈俊安.马山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A].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