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基地建设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践基地建设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践基地建设规划

实践基地建设规划范文1

关键词:开发特征;规划设计;布局;规模预测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土地的日益紧缺,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加大,地下公共空间开发正在成为我国各大城市建设新的热点。地下公共空间是指向市民开放、用于公共活动的地下空间,包括地下广场、地下商业文化设施、轨道交通站点、公共步行通道以及公共停车库、防灾救灾空间等。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公共空间,下面就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展开分析。

1城市重点建设区域划定

城市重点建设区域是城市最富变化的区域,是城市交通、金融、商业、办公、娱乐、服务、信息等功能最为集中的中心地区。其划定遵循以下原则:

(1)城市公共活动聚集点及公共建筑开发强度高和建设量大的地区。

(2)人群密集、流动性强的地区,如大型交通枢纽地区(以大型对外交通设施为主体的综合客运交通换乘枢纽、以市内公共交通设施为主体的综合客运交通换乘枢纽)。

(3)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建设区域和城市综合体建设区域。

2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特征

重点建设区域的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一方面要体现城市空间发展的公共性,是服务于公共事业为主的,无论所有权归属如何,其服务对象一定是大众化全民化的;另一方面地下公共空间的功能主要是商业娱乐、商务办公、文化体育、动态交通(轨道、车行、步行)、静态交通(停车)、市政公用设施以及防灾等社会功能。

3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主要从开发类型、功能定位、规划布局、竖向规划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为每个重点建设区域的详细规划提供依据,以便最终确定每个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范围、功能布局和规模容量。

3.1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类型

地下公共空间的开发与地区规划特点密切相关,地区的建设程度、开发模式以及功能特点决定了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和规划布局。根据重点建设区域的分布以及城市建设、功能布局的特点,规划将重点建设区域划分为老城改造型、新区开发型和交通枢纽型这三大类型。

3.1.1老城改造型地区:主要指老城区的

城市公共中心,商业金融中心,商务办公和餐饮娱乐密集区。该类型地下空间以纾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地面环境和提高土地利用率为主。

3.1.2新区开发型地区:主要指正在开发

建设中的城市新区。该类型地下空间有着与地上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落实的优势,地下空间易形成规模化发展,按照地上、地下合理需求,预留公共地下空间,科学定位。

3.1.3交通枢纽型地区:主要指综合交通

枢纽,轨道交通枢纽等交通换乘密集地区,人、车流量较大。该地区地下空间主要以交通功能,商业娱乐配套功能为主,疏散人流和车流,缓解地面拥挤交通,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3.2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功能选择

地下空间功能是城市功能向地下的延伸和拓展,功能的多元化促进了城市地下空间的产生和发展。地下公共空间功能主要涉及商业设施、交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电影院)、商务办公、市政设施、仓储设施、防灾设施。此外,地下空间开发的功能选择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3.2.1功能的适用性

城市的总体功能是由整个城市空间来承载实现的,地下空间是整个城市空间的组成部分,其中部分城市功能不适宜在地下发展,因此需要分析与地下空间开发相适用的功能。

3.2.2功能的互补性

功能互补主要指在充分发挥各自空间功能优势的同时,使地下与地上功能空间互补互利,强化区域或地段的整体功能效益。在广场或公园等开敞空间地面下,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用做停车场或商业空间,既可高效发挥城市广场和公园使用功能,又可利用地面开敞空间将地面阳光、绿化和新鲜空气引入地下,改善地下空间环境;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文物古迹和自然风景旅游区保护地段,开发利用地下交通、服务、商业空间,既保护地面旅游环境,又吸引地上大量游客利用地下空间的各种功能设施。

3.2.3功能的协调性

功能协调主要指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必须与地面空间规划相协调,做到城市地下、地上空间资源统一规划。地铁线路规划布局以及地铁站的位置选址应与地面城市主干道、街道以及火车站、市民广场、商业中心、商务区、体育场馆、博览中心等城市地面的主要功能空间协调对应,以更好地发挥其人流交通集散功能;火车站站前广场地下空间开发商场、停车场等

应与车站的进出口、候车大厅等有方便的联系,与车站功能空间形成有机的整体,以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率。

3.3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规划布局

功能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动力,是地下空间存在的本质特征,而形态布局是表象的,是功能与结构高度的概括,它反映城市发展的延续和继承,体现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环境特色。城市地下空间的形态是各种地下结构(要素在地下空间的布置)、形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整体空间轮廓)和相互关系所构成的一个与城市形态相协调的地下空间系统。一般地下空间开局主要有点状布局、辐射状布局、线状(脊状)布局和面状布局。

3.3.1点状布局

点状地下空间是相对于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形态而言,它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地下单体,大多由某个区域占据较小平面范围的地下空间构成。点状地下空间一般偏重于城市中心、较大型的公共建筑、居住区等城市矛盾的聚合处。这些地区土地资源紧缺,地价昂贵,适宜开发地下空间缓解地区人流过于集中、停车困难、地面环境嘈杂等问题,以获取较高经济、社会效益。

3.3.2辐射状布局

辐射状地下空间主要以大型地下空间设施为核心,通过与周围其它地下空间的连通,形成辐射状。这种形态一般是与地下空间发展的点状布局的有机结合,即通过一处或几处大型地下空间设施的开发,带动周围地块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使局部地区地下空间设施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由单点发展向多点开花的布局发展,是地下空间开发的二级模式。

3.3.3线状(脊状)布局

线状地下空间也是相对于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形态而言,它是点状地下空间在水平方向的延伸或连接。线状地下空间设施是构成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骨架,它有效的发挥了地下交通的优势,增强了点状地下空间的互相联通,使孤立的地下空间增添了活力,将地下分散的空间连成系统,提高整体开发的效益。没有线状地下空间的连接,仅有一些散布的点状空间布局,不能形成整体轮廓,无法提高地下空间的总体效益。

3.3.4面状地下空间布局

城市面状地下空间的形成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趋于成熟的标志,它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面状地下空间主要出现在城市开发新区等地面开发强度相对较大,土地开发潜力较高的地区,主要由大型建筑地下室、地铁站、地下商业街以及其它地下公共空间组成。这种形态需要在地下空间经过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旧区改造中若早期开发没有考虑连通预留则难度较大,而在城市新中心区比较容易形成。

3.4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竖向规划

分层开发是将地下空间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体现,是开发和保护规划原则的具体表现形式。

结合地下空间总体分析,根据当地地质条件,确定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地下建筑开发强度和深度。规划界定地下空间竖向开发10米内为浅层,以广场、绿地、水体、公园、道路、体育场等的下部空间开发为主,是公共设施利用的主要深度层面。

3.5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规模预测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主要是根据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城市发展的总体规模以及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需求进行预测的。地下空间开发规模预测主要是预测人对空间需求的趋势,以保护土地及生态环境为根本,即要预测一段时期内城市地下空间的需求总量,也包含不同地下空间工程功能的分量。通过分析相关参考文献和工程实例,分析城市重点建设区域地下公共空间开发规模的估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3.5.1按照用地性质分类估算

此类方法是将城市重点建设区域地上不同用地性质的地块按照地上、地下建筑规模的比例进行计算。行政办公用地比例为0.1,商业金融用地比例为0.15,文化娱乐用地0.2,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广场绿地等用地比例为0.1,具体比例根据实际情况分析。

3.5.2按照分区划定分项估算

分区划定主要指城市的空间管制区划,根据城市地下资源分布及重点建设区域限制要素分析,城市重点建设区域选址一般有利于城市建设地区,地下空间大多为适宜建设区和鼓励建设区。适宜建设区是地质条件良好、区位条件优越,地下空间开发潜力较大的区域;鼓励建设区虽然地址条件良好,但限制要素较多,开发价值不高,在开发前需进一步的经济评估和地址勘探。

分区划定分项估算法是由地上不同用地性质的用地面积乘以地下空间开发规模的经验系数确定规模。适宜建设区中商住混合用地经验系数0.45,商业用地、办公用地经验系数0.5,文化娱乐用地0.3,道路、绿化用地0.1;鼓励建设区经验系数统一取0.03。

4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新兴的城市规划领域,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不仅要面对地下空间这一特殊的空间类型的组织,还需要与现行的制度体制和规划体系相衔接,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重点、形式等均处于探索之中。因此,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实践基地建设规划范文2

关键词:城市规划;地下空间;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可以完善城市的各种服务功能,可以发挥其综合效益,如建设地铁、地下商场、地下商业街等可以创造一个适宜创业发展和居住生活的现代化中心城市;而通过建设地下管线综合管廊、人防工程建设等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可以更好的增强城市的总体的防灾减灾能力,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城市拓展的重要手段。

一、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形态

(1)地下交通方面: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在城市交通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修建轻轨交通、城市快速路、地下停车场、地下人行街等。从外国一些大中城市发展的经验来看,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开发利用都是与城市地下交通一起发展的,世界上第一个地下空间是1863年英国伦敦建成的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国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从大型建筑物向地下的自然延伸发展到复杂的地下综合体(地下街),再到地下城(与地下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相结合的地下街系统),地下建筑在旧城的改造再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下空间的城市功能最突出的表现是城市轨道交通及由此产生的安全防护功能,这是地面功能所不及的,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功能上以地下交通为主流。

(2)娱乐商业方面:结合交通建设修建集商业、娱乐、地铁换乘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地下综合体,与地面广场、汽车站、过街地道等有机结合,形成多功能、综合性的换乘枢纽。如地下商业城、地下游泳池、地下休闲娱乐场所、地下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1930年,日本东京上野火车站地下步行通道两侧开设商业柜台形成了“地下街之端”。至今,地下街已从单纯的商业性质演变为包括多种城市功能的、有交通、商业及其它设施共同组成的相互依存的地下综合体。

(3)基础设施方面:如给水、排水、煤气等各种管道系统,供电、供热、通讯等专用电缆及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在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地下项目主体依然是人防工程。

(4)防灾系统:包括人防工程、防震、报警等各种设施。

(5)其他设施:如地下工厂、地下实验室、地下住宅等。

二、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

2.1 规划原则

(1)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遵循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从实际出发,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贯彻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规划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相结合,使地下空间成为城市的景观,打造生态文明的现代城市。

(2)要以地下交通为依托,着眼当前,考虑长远。城市交通便捷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纵观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较快的城市,几乎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交通优势。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也是同理,首先要选择交通便利商业繁荣的区域作重点开发。因此,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第一要点是决策城市地下动态交通建设的可行性和在可行的前提下的各类设施选线、选择站点等工作。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要不失时机地结合地铁站建设,开发其周边的地下空间,形成地下空间开发的各类中心。

在考虑近期地下工程规划建设的同时,我们还要放眼于城市的发展需要,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地下快速路等远距离地下快速交通,排水管道等预留出建设空间,避免由于任意占用而造成的地下空间的发展受阻。

(3)地上地下,统一规划。地下空间的规划必须统筹地上和地下空间的规划,实行纵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水平方向相关的空间互相连通,地面建筑与地下工程协调配合。因此,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必须服从于城市总体规划,可以将地面规划看作地下规划的基础,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与地上资源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在制定规划应综合考虑同地区地上地下空间的多种功能,做到开挖空间与现有空间有机整合,在充分体现土地价值的同时,保障城市空间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并且要做到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去弊存利,需要建设在地下的就规划建在地下,适宜在地上建设的就规划在地上。

(4)系统综合,相互制约。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大部分是按专业分别进行规划,如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给排水、电力电讯、人防、地下交通等,缺乏综合相互制约,由于设计规划脱节,使之存在很多问题,造成了即使是同一路段的规划也难以一次完成实施。要解决这个问题,可在满足各专业规划技术要求的前提下,修建共同使用的综合管道廊沟--“共同沟”,修建共同沟不仅可与人防疏散干道、地下交通或是地铁相结合,而且使各种管网设在其中,既能节省投资,又便于检修各类管道,使其在坚固的外壳保护下,提高防灾、防空能力。

2.2 规划设计内容

(1)城市地下空间的总体规划阶段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是对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部署,它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规划内容包括:通过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掌握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情况和发展条件,进行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可开发性和适建性评价,从而在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阶段重点解决:地下空间的需求预测;地下空间的功能与规模;地下空间的形态布局;地下空间的近期建设安排等问题。地下空间规划应基于对地

下空间现状的研究以及对城市一定期限内地下空间发展的预测,提出城市地下空间的发战略,并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功能、规模与形态作出科学的规划,同时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实施步骤,以使与城市保持系统协同发展。

(2)城市地下空间控制性规划阶段

①根据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要求,确定规划范围内各类地下空间设施系统的总体规模、平面布局和竖向关系等,包括地下交通设施系统、地下公共空间设施系统、地下市政设施系统、地下防灾系统、地下仓储与物流系统等。

②针对各类地下空间设施系统对规划范围内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要求,提出城市公共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功能、规模、布局等详细控制指标;对开发地块地下空间的控制,以指导性为主,仅对开发地块地下空间与公共地下空间之间的联系进行详细控制。

③结合各类地下空间设施系统开发建设的特点,对地下空间使用权的出让、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建设模式、运营管理等提出建议。

(3)城市地下空间修建性规划阶段

①根据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和所在地区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进一步确定规划区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功能定位、开发规模以及地下空间各层的平面和竖向布局。

②结合地区公共活动特点,合理组织规划区的公共性活动空间,明确地下空间体系中的公共活动系统。

③根据地区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功能特征,进行地下空间的形态设计,优化地下空间的景观环境品质,提高地下空间的安全防灾性能。

④根据地区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进一步明确公共性地下空间的各层功能、与城市公共空间和周边地块的连通方式;明确地下各项设施的设置位置和出入交通组织;明确开发地块内必须开放或鼓励开放的公共性地下空间范围、功能和连通方式等控制要求。

实践基地建设规划范文3

关键词: 园林绿地系统、常见问题、方案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园林绿地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城市的建筑、道路系统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园林绿地的综合功能,必须在城市中按照一定的要求规划安排各类型的园林绿地,只有形成园林绿地系统,才能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完善投资环境、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的目的。

二、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常见问题

1、由于政府的重视不足以及各部门统计口径的偏差导致绿地实际指标偏低,防护绿地系统不完善。

2、公园绿地分布不均,绿地布局与城市文化相关的遗址遗迹关联性不强。

3、公园绿地功能不足缺乏特色,道路绿地缺乏可识别性,绿化水平参差不齐,其他绿地未能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污染破环较严重。

4、绿地管理权限不统一,监管机制不完备。

三、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解决方案

1、通过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提升政府对绿地的重视,达到统一筹划城市绿地系统的目的,提升绿地的实际指标,绿地建设着力于塑造具有文化品位、景观优美、功能实用、因地制宜的绿色环境,着力于发挥自身特色,寻找与相邻城市的互补资源,加大竞争优势。

2、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塑造城市景观特色。分别创造以沿河为主的自然水体景观区及由环城林带组成生态绿色景观区,形成以城区外部绿色林带景观为背景,水体景观为依托,以城区景观轴线为网络骨架,突出城区的重点地段景观风貌,以城区公共绿地系统和城市广场为中心的景观结构。绿地的布局和定位尽可能的与城市文化相结合。

3、绿地建设着重突出城市特色,在满足居民游憩休闲等多项活动需求的前提下注意景观衔接与协调,着眼于城区内外绿地景观的衔接和协调,重视对城区出入口、工业区及城区内重点地段和重要节点处的形象设计。

4、建立城区绿线控制的基本框架。议政府统一绿地管理权限,完善监管机制,建立“绿色图章”(即绿化规划审批专用章)审批制度。

四、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具体措施

1 、沿河绿色景观区 设置滨河林荫路,根据地形采取自然式或规划式布局;临近水面可设踏步与水相连,设小广场或凸出水面的平台,供游人远眺和摄影,对岸边设置栏杆和座椅;宽地带可设一些草坪、花坛、树丛及一些简单的园林小品,如雕塑花架等。

2、工业绿色景观区 根据城市工业区的地域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业景观区。工厂绿地规划设计分:

2.1厂内道路两旁绿化一般以疏林草地为主,可种植灌木花卉或草坪,每隔80~100m布置一些座椅、宣传栏和雕塑等建筑小品;

2.2厂内休憩地绿化,内部适当布置座椅、散步小道、休息草坪等;

2.3工厂企业的卫生防护林带,结构有透风式、半透风式和紧密式3种,通常在上风方向设置紧密式林带,并于周围种植乔灌木,建筑物墙壁以攀援植物绿化,地面铺设地被植物,以减少风沙尘埃。

3、公共建筑景观区 沿主要道路等形成有特色的公共建筑景观带,包括居住区、机关和学校。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规定指标:小区公共绿地面积为平均每户1~2 m2,所以小区游园面积应为0.5~1.0hm2,服务半径为800~1000m,设文化体育活动场地休息设施、画廊、阅览室、小卖部等及儿童游乐场。由公园、小游园、街头绿地组成的公共绿地景观区。

3.1步行街道路上可铺设装饰性强的花纹路面,还可布置些装饰性小品,可供行人休息的座椅、凉亭、电话亭等,绿化以草坪花坛为主,可能的情况下种植乔木蔽荫;

3.2花园式林荫路立交桥北侧与街道平行,并有一定宽度的带状绿地,可安排儿童游戏场、座椅、花坛、喷泉和小型雕塑花架等,每隔75~100m分段布置,车行道与林荫道绿带之间要有浓密的绿篱和高大乔木组成的绿色屏障相隔。

4.景观结点 道路交叉口的绿化由道路转弯处的行道树、交通岛及一些装饰性的绿地组成,在视距三角区范围内安全视距一般在30~35m,不种植高于0.65m的植物,位于其中心的交通岛,直径在40~60m,按功能分为如下2种:

4.1中心岛,绿化常以嵌草花坛为主或是常绿乔木组织的简单绿地,中间可设雕塑或种植高大优美的乔木;

4.2方向岛,绿化以草皮花坛为主。

5、 园林绿地养护管理 进行浇水、施肥、松土、修剪,树木的抹芽、涂白等日常养护管理工作。特别是在干旱期,应注意浇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盐碱化等都会直接影响园林植物的寿命。在设计园林绿地时,处理好绿地与地上、地下管线及地下工程之间的关系,否则对园林植物的生长会有影响。加强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治早、治小、治了为原则,特别在引用新品种工作上,要注意病虫害的检疫工作,以免病虫害大量发生。

五、城市绿地设计原则

1、坚持生态原则 我们在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就是要利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努力使城市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靠拢,使城市生态系统接近于自然生态系统。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和固定有机物质的初级生产过程,是我们这个世界一切活动所需能量和物质的最初始来源,虽然城市绿化的目的已不是依靠种植植物来提供居民所需物质,但绿色植物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对城市景观的改善作用却是当代城市人所最需要的,城市绿化的作用就应是尽量满足人们对绿色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这个有限的人类居住空间里,尽量地多设置绿地,多建设绿地,多增加绿量,使绿地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增加城市绿地数量,是增加城市绿量的首要保证。

2、坚持景观原则 坚持景观原则,也就是要有精品意识,在有了绿量的前提下,绿地要有美感,要有赏心悦目的感觉。这就要求我们所种的绿地,不但要有绿量,还要有质量,充分发挥景观艺术手法,通过植物配置,营造出一种艺术化的园林景色。在造景中,可以结合城市特色文化,通过植物景观和园林小品,营造出各种各样的富有特殊意境的园林景观,配合草地景观、森林景观、灌木景观、沼泽景观、水体景观以多样性的生态景观来丰富城市环境,创造出有城市特色的园林景观。

六、结束语

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规划与设计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才能切实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打造宜居城市,创建园林城市。

参考文献:

[1]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实践基地建设规划范文4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7-0065-02

1.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我国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中建筑设计仍然是基础课程中的重要部分。从学科历史发展来看,我国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大都起源于建筑学专业、地理学专业、林业、农业风景园林专业,其中以工科建筑学专业占的比重最大,约为65%;从城市空间构成要素来看,城市内的建筑是构成城市空间的基本要素,是人们认知城市、感受城市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从事“物质形态规划”的重要工作对象;从知识构建方面来看,建筑设计是构建城市规划专业能力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一,对城市规划专业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建筑设计仍然在核心教学课程中占据较大的篇幅。

2.城市规划专业与建筑学专业的区别

尽管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安排了较大篇幅的建筑设计内容,但是与建筑学专业相比还存在很大差异。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功能日趋复杂化,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就要求从事规划的人员必须建立系统观与辩证观,必须立足于整体、把握全局。与建筑学专业相比,具有注重规划的过程性,而非最终的确定成果;具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讲究弹性与不确定性,而非最终的蓝图;具有对未来的预测性,而非满足当下使用的需求;具有集体性,是各因素之间相互博弈,最终达到相对平衡的结果,而非由个人风格创作出来的成果;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重视理性推导,而非偏于形象思维,带有很强的感性色彩。

3.低年级城市规划专业中建筑设计的教学重点

通过上文的对比,城市规划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而建筑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感性的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城市规划专业中的建筑设计应该有符合自身专业特点的教学重点。

3.1加强建筑设计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学生只要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在给定的基地内组织建筑空间、功能及外部形体,即可达到教学目的。而城市规划专业安排建筑设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建筑的微观窗口,更好地认知城市、理解城市空间、掌握城市规划的知识,因此,在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建筑设计的方法,体现其基础课程作用,又要融入城市规划专业的特点和专业要求,让学生能够很好地从低年级过渡到高年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2明确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应明确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在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中,建筑的性质、选址、规模等级、容积率、高度、退线、出入口等这些指标和要求都是在任务中明确给出的,这些内容均是由老师制定,而学生只需要按照这些要求进行建筑本身的设计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考往往停留在空间组织和形态创造的层面上,不能够很好地思考这些条件和依据是从何而来,为什么是这个指标,也不会去思考建筑与城市、城市规划的关系,更不会去思考建筑和城市规划管理之间的引导关系,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3.3探讨建筑设计的本质

城市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应引导学生思考建筑设计非技术层面的影响因素,如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对建筑空间的影响,进而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最终认识设计的本质。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应该知道“为什么为何要做设计,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设计”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如何做好设计”这个层面上,甚至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建筑设计的本质是为人们的活动提供更好的空间,提供更好的环境,因此,建筑设计应该以更高的视野,从整体出发,考虑各种技术和非技术层面的问题,从城市层面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

4.以幼儿园建筑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幼儿园使用功能特殊,空间组织重复,是各大高校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中建筑设计常安排的一个内容,现以幼儿园为例,对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特点进行分析。

4.1区域性调研,了解幼儿园对城市的作用

从区域性调研开始,培养规划学生的城市意识。单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已经建成的建筑进行内外参观,实地考察,从实体上面了解建筑的使用功能,空间尺度及立面效果,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建筑的本质,最终能够指导课程设计的完成,这就起到了调研的目的。但是,对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只局限于学习建筑本身,就不能够指导建筑对城市的作用及城市对建筑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增大调研范围,划定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区域,让学生调研幼儿园的使用状况,与居住区的关系,与周边道路的关系以及能否满足区域使用的要求等问题,使学生能够初步的认识幼儿园作为城市内建筑的一种,对城市起到的积极作用。

4.2幼儿园与城市的关系

幼儿园是城市居住区内必须配套的基础教育设施,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要知道幼儿园选址位置是否得当,建设的规模是否能够满足附近居民的需要,建筑与周边四邻的关系,能否满足自身日照要求又不对其他建筑的日照产生影响,出入口对小区道路和城市道路是否有影响,如何设置建筑的出入口才能满足后期使用的要求(如图1)等问题,只有在低年级培养学生思考这些城市和建筑的问题,才能使其站在城市的角度看待建筑,有助于高年级专业知识的学习。

4.2.1选址的分析

幼儿园如何选址作为城市规划专业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教学部分。幼儿园选址要从整个规划单元或者城市的一个完整区域统筹考虑。在建筑设计开始之前,任务书给定多个选址,由学生进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和幼儿园选址有关的规划内容,为以后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4.2.2规模的确定

如何确定幼儿园的规模,是规划专业课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建筑规模对于建筑设计来说通常都是在设计任务书中已经确定的,甚至给出每个房间的面积要求,学生只需要按照面积要求将这些功能空间合理的联系起来,形成建筑设计的平面方案。而对于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还需要知道这个规模是如何得来的,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选址,任务书中给出几种规模,供学生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如何确定幼儿园规模这个知识点,更深刻的体会到规划专业具体作用,为高年级的学习奠定基础。

4.2.3退线的要求

建筑后退红线也是规划专业学生以后学习中要遇到的问题。在建筑设计中只要求学生掌握建筑布局时要后退红线,具体后退多少,在任务书中由老师明确给定。但是这对于规划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是不够的,而且还会造成误导,使其认为建筑退线的要求是给定的设计条件,和专业没有关系。这对后面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这个阶段就要学生知道建筑为什么要退红线,如何确定退红线的距离,这些内容是规划中确定的,是属于规划专业的学习内容。

4.2.4出入口的选择

幼儿园建筑出入口选择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个完整的幼儿园除了建筑外,还有大面积的室外活动场地,因此这就决定了在这个建筑设计题目中不仅要确定建筑的主要出入口位置,还要确定幼儿园整个基地的出入口位置。而整个园区出人口位置的选择又对其相邻的城市道路会产生一定影响。这就需要规划专业学生要更多考虑幼儿园整个园区对城市的影响,而非只对建筑功能空间及建筑形体的推敲。这也是教学中要重点强调的内容。

4.3幼儿园建筑的空间布局

在具体的建筑设计方面,教学重点强调总平面布局及建筑功能流线(如图2),对建筑内部柱网的布置进行弱化处理,作为学生了解学习的内容。

4.3.1总平面布置的特点

总平面图的设计是规划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幼儿园总平面布置简单,功能分区明确,是在低年级教学中训练学生总平面布局设计能力的一个很好实例。在教学中强调朝向的重要性,处理好生活用房、服务用房和供应用房三大功能的相互关系,注意设置分班活动场地和公共活动场地,室内和室外空间衔接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总平面设计在整个设计中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与建筑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4.3.2建筑功能流线的强调

建筑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了解建筑功能也是城市规划专业必备的基础。城市是由建筑物构成的,要学习城市就要了解构成它的建筑物,了解每种类型的建筑功能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强调幼儿园的功能流线。

4.3.3建筑柱网布置的弱化

柱网布置是建筑设计的基础,但是在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对其进行弱化。柱网布置是建筑设计教学中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与功能流线同等重要,要安排一定量的课时,但是作为规划专业的学生,这一部分内容建筑学专业性强,在低年级建筑设计课中属于难点,因此在整体课时安排中弱化处理,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重点。

实践基地建设规划范文5

【中图分类号】TU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2-0171-01

前言

城市园林绿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我们城市建设的主流,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求,以城市为载体,为提高人居质量,实现社会和谐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城市经济总量和决策者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地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多数中小城市经济相对欠发达和环境意识不强,城市园林绿化投入不足,致使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设中出现不少问题。

一、与生态系统建设的协调性不足的问题

园林绿地无疑是城市改善景观的重要手段,但是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设首先要遵循园林生态的基本规律。园林绿地的建设本应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如果不能遵循基本的生态规律,这些绿地的建设不但起不到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目的,反而会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新的负担。如近年来广泛应用引进草种建设的大面积草坪,每年病虫害大规模发生,超量使用化学杀虫剂防治,引起对城市水体、土地、空气的严重污染;居民区绿化树种单一,配置不合理,导致大规模的病虫害发生,从而给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如此的城市园林绿地使得绿地生态系统功能大打折扣。

因此说,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要遵循生态规律,城市园林绿地不仅是城市的外在形象,更是环境改善的前提,只有规划建设出符合园林生态学相对稳定的园林生态系统,才不仅不会给城市生态系统带来负担,而且还可以极大地改善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致于遗祸后代。

二、居住区中园林绿地的设计问题

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不仅要满足了遮荫、降暑、隔声、净化空气和改善小气候等多种功能和需求,还能美化居民的生活空间,增强对家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它们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公园绿地类型。但许多规划绿更重视园林绿地结构和功能的规划,而忽视了一些细节的和更为人性的东西,或者在这方面论证不足,研究的不够深入。比如在立体绿化与平面绿化的结合上,在屋顶绿化和室内绿化的设计上,在树种的选择与搭配上,是否充分考虑季相和景观的变化上,植物与建筑景观的协调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得到有效发挥或充分体现。发达国家对城市绿化建设及相应管理都非常注重全面而细致的专业设计,并非常关注长期规划管理细则的制定的实施。而国内,为求立竿见影的景观效果,追求大树,忽视实生苗的使用,反生态的过密种植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这种急功近利、违反生态规律的做法为日后管理埋下隐患。相反地,我们应该以充分发挥植物特性的功能为目标,组织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形成季相各异的植物景观,融合生态理念以达到合理的、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为人们创造出美丽的自然空间。

三、园林绿地规划中道路设计的问题

园林道路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组织空间、引导游览、交通联系并提供散步休息场所的作用。它象脉络一样,把园林的各个景区景点联成整体,它在园林绿地建设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但有些规划设计对此并不是很重视,甚至起到了不好的作用。例如:有些设计师不尊重现状地形,将本身很美的自然地形埋成一马平川,使园路失去立面上的变化,或将平面堆成“人工丘”,强硬的造成不协调的弯曲线形,费时费工费资金;有的方案是没有充分考虑道路的承载能力,缺少对人流的正确估算,结果导致道路比例不适应,造成交通不便,人们行路挤占绿地现象;有的设计不关注细节处理,设计夹角太小的道路,且不考虑转弯半径,人们为了方便,往往踩踏草坪。除此之外,在园路规划设计上还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这其中很多都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但确与其科学合理息息相关。

在园林道路规划设计中,我们应时刻以“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为原则,充分考虑和体现道路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切实体现出道路的疏通引导、空间划分、丰富景观等功能。

实践基地建设规划范文6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good or bad, will be the key to urban ecosystem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alone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roposedstrengthen the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 words: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S7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马龙的城市化和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一方面促进了人口的集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生活的环境质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1、马龙绿地系统建设现状

马龙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昆明、曲靖两大城市之间,属滇中城市圈内,是连接川、渝、黔,与成渝经济带直接联系的通道,在珠三角向云南省辐射的范围之内;是进入东南亚、南亚、联系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圈最便捷通道上的城市之一,县域总面积1614平方公里,辖5镇3乡,县城驻地通泉镇距省会昆明90公里、市府曲靖18公里。2008年,县城人口3万人,建成区面积4.3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2.09平方米,占城市建设用地1.46%,建成区绿地率11.07%。 2010年城市人口3.61万人;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现有人均公共绿地8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5%,人均公共绿地同比增长283%。2009年和2010年这两年时间,马龙的城市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相继建成了龙泉公园、文河广场、商业文化广场、迎宾广场、历史文化广场及水景公园,滨河北路,龙泉路,龙翔路,等道路市政项目也相继建成,城市绿地建设快速提高,县城居住环境及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城市绿量依旧不足, 公共绿地分布不均,城市生态多样性不高,脏乱差情况不容乐观,城市景观破碎缺乏整体性。

为何城市面貌并未随大规模的绿地建设有明显改观,为何巨额资金投入未达成预期目标,就马龙县城目前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中出现问题的本质根源,试做以下思考。

2、马龙绿地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对绿地系统建设工作的认识片面

长期以来,城市绿地建设工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局限性,除了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和投资建设的限制外,还与政府对经营城市、提升城市环境品质认知的深度、广度有关,很多地方政府往往忽视了城市绿地系统在净化城市大气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仅仅将关注点停留在改善城市面貌、优化投资环境上,缺乏足够的认识。

2.2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滞后

专项规划的滞后,甚至没有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缺乏建设广场、街道、公园的指导依据,城市建设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

2.3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

城市绿地建设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机制单一,筹资渠道较少,加之大部分绿地建设投资无法回收,致使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速度推进较慢,城市风貌和特色得不到有效提升。

2.4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县城当前从事绿化管理的部门为绿化路灯管理站,人员为5人,从事园林管理的专职人员仅2人,不要说日常维护,就是日常监督管理都显得力不从心,导致苗木管养不到位,人为损坏严重。

3、马龙绿地系统建设发展对策

3.1更新思想,明确发展目标

充分认识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城市绿地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马龙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应是充分利用马龙山水环抱的自然地理条件,构筑“天蓝、地绿、山秀、水清、城美”的景观格局,并结合历史文化特色,将马龙建设成为一个“生态休闲型山水园林城市和环境友好型宜居城市”,力争2013年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城市绿量增加,绿地系统格局初步形成,城市绿地明显改善。

3.2高水平编制绿地系统规划

随着县城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的推进,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开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

(1)应在城市总体规划制定的城市发展目标及规划布局下开展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马龙县城市发展定位为:“滇中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昆曲经济带上的重要交通节点城市和生态、休闲、宜居精品城市,曲靖珠江源大城市的副中心城市。”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为:“一带、两轴、三核、三片区”。“一带”就是通过横山河水系改造和沿河绿化公园布置,形成一条贯穿城区的生态景观带。“两轴”就是依托滨河北路和中心大道,形成两条城市公共发展轴。“三核”:分别是结合现有旧城区改造,形成以零售业,服务业为主的商业中心;结合历史文化广场、水景公园、马龙大剧院的建成,形成的休闲文化中心;结合县城北部政务区建设,形成的行政中心。

“两轴三核”的城市结构,将对城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绿地系统规划则应尽可能对城市结构作更深刻与具体的落实。

(2)应从马龙自然生态环境出发,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山环水饶、翠色环抱”的自然风貌特色,塑造主城的绿色生态空间。

应运用“生态基质—绿色廊道—绿地斑块”的生态绿地系统的原理,形成“一圈六楔,二带三线,三核的”空间布局,为形成合理的城市发展框架提供生态依据。

一圈:城市山、水、田圈。六楔:城市外层绿色空间渗入主城的六块楔形绿地。两带:以横山河、马龙河形成的滨水绿带。三线:昆曲、320国道、贵昆铁路三条沿线绿地,形成城市对外的门户景观。三核:龙泉、龙翔、龙湖三个不同功能片区形成三个各具特色的景观风貌区。

(3)应重点打造主城区绿地系统

建议规划在整体布局上形成“一环、二轴、二带、多廊串园、珠落玉盘”的形态特点,达到“林水相依、林园相辉、林路相连”的景观效果。

一环:结合城区四周良好的山、林、水、田形成环绕城市的田园风光带。两轴:龙湖大道、龙翔大道形成城市的两条生态景观轴线。

二带:以横山河、马龙河形成的特色滨河绿化景观带。多廊:城市主要道路、河流两侧形成的绿化空间。多园:城市中星罗密布的公园绿地、小游园。

(4)应注重水体保护利用和湿地系统规划建设

县城横山河、马龙河穿城而过,且周边分布着10多个大小水库及坝塘,对保护利用这些水体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水资源除了改善和调节城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外,还为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气”,城市因为水而显得更有魅力,它

将成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源泉,为公众环境教育创造机会并提供场所,所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应构筑“明珠点缀、玉带穿城”的水体景观格局。

对于处于城市中的横山河、前进大沟河流水体,在细节设计上,除了满足城市防洪功能外,建议以人工型驳岸为主,立面设计上可以增加悬挑式亲水平台等人性化处理,满足人们亲水的需要。对于城市边缘的水体空间,如马龙河,建议采用人工型驳岸(靠近城市一边)与自然型驳岸(靠近山体一边)相结合的方式,打造成城市中的生态湿地,满足市民亲近自然的需要。

(5)注意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

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一系列自然开放的城市缓冲空间,来区别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在目前的城市规划中,只注重对城市入口节点、公共广场、城市重要节点公共绿地等进行了组织安排,而对城市边缘地带,特别是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地带的作用和布局缺乏深入研究, 在城市绿地规划中应对城市的边缘地带用自然的元素去创造一个逻辑清晰的城市系统,使城市和乡村这两个系统非常容易的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县城周边被水牛山、黄牛山、横山、沈家山等十座颇具特色的群山环抱,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构筑一幅“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现代城市山水画。

(6)应注重绿色建筑、生态住宅的建设和推广

在城市的绿地规划建设中,要重视生态建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积极推广生态住宅的建设,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要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一种有着全新要领的建筑体系。住宅建设要注意改善小区的水循环和局地气候,保持风与水的流动性,生物的多样性,符合噪音量小、通风好、空气清新的标准,利用生态技术改善原来的水泥、屋顶、垃圾、污水等景观,实现住区生态化。在小区内提供适宜人们室内外栖息的环境,形成生态智能系统,注意建筑风格的适合性和环境的融合性,从点、线、面、体四面体现生态景观的生态美。

(7)应注重本地树种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马龙是全国首批“绿色名县”,森林覆盖率达50.43%。境内生物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属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云南松的集中分布区,在绿化树种规划选择上,建议以乡土树种为主,通过乔、灌、藤、草构筑立体绿化层次,并注重古树名木的研究保护,并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确定城区的主基调树种及骨干树种,突出地域特色,在生物多样性规划上,应在郊野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内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缓冲区、边缘过度区、界面区和实验区,通过对本土树种的挖掘与应用,筛选出适应能力强,观赏性高的植物种类,逐步推广到园林绿化中。

(8)应注重外来苗木在本地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结合2011年6月建成的县城水景公园,因周边地形环境的需要,在规划设计上需种植一片占地为20亩的梯海花田,在苗木选择上,经多方考察论证从青岛成功引进了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丛生福禄考,进行了大面积栽种。该植物株高10-15cm,极耐寒、耐旱、耐贫脊、耐高温。极耐旱,在贫脊的黄沙土地上,即使多日无雨,仍可生存生长。耐寒,在-12度仍保常绿状态,零下32°可越冬。耐盐碱,适应性强,生长较快,覆盖率高。花期长,一年两度开花(4-5,8-9月),每次花期40天左右,花色有深粉红、玫瑰紫、白、淡红及黄色。今年3月初,该片丛生福禄考大面积盛开,形成了较好的视觉景观效果,成为市民休闲摄影取景地。该外来植物能在高海拔、持续干旱少雨的马龙栽种成功,并取得较好的绿地景观效果,笔者认为结合云南的气候特点,该植物可以在我省有条件的城镇上山项目建设中及公园建设中,适度加以推广应用。

(9)应注重与避震疏散相结合

马龙县城的设防列度标准为8度,城市中的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等空地为避震疏散提供了有利的场所。按疏散半径在1-1.5公里以内,人均用地应达到每人不少于3平方米的规范要求,马龙县城2015年规划期人口为9万人,县城城区避震疏散场地需用地27万平方米,为此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应做到点、线、面结合,合理布局公园绿地、广场、主要交通道路、绿色廊道、城市大型公园绿地建设。

3.3高水平建设绿地系统

(1)抓好项目建设前的规划审批管理工作,所有绿化建设项目将组织专家评审,并提交县规委会进行审查。

(2)继续抓好项目带动示范作用,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成功引进曲靖安厦集团相继投入1.5亿元,先后建成了占地45亩的迎宾广场,占地280亩的历史文化广场及水景公园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安厦集团在马龙的后续冯家冲森林公园、避风塘公园、梦幻主题公园、金域山水间、大国子午等项目的建设,同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形成以政府、企业、单位、个人参与的园林建设投资体系。

3.4建立健全管理队伍与管理机制

绿地系统建设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连系性的工作,“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应大力培养园林专业人才,提高园林职工素质;加大绿化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绿化生态意识;尽快将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切实保证城市绿化用地;加强城市绿线管理工作,实行绿色图章审批及验收制度。

4、结束语

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的、安全的和健康文明的社会,城市绿地建设越发凸显其重要性,并已成为当今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细化,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是指导今后城市建设的关键,为此,应科学合理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空间布局,以期实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2〕《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