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政课程建设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政课程建设总结范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创业教育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24-01
1 引言
创业教育不仅能够培养高素质人才,而且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程是大学教育理念、大学教育原则转化为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桥梁。
2 创业教育介绍
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对创业教育的探索和研究。而创业教育的理念是1989年11月底,由澳大利亚埃利雅德博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创业教育也开始在我国的一些高校悄然兴起,许多高校围绕创业教育进行了自发性的有益探索。教育部在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要求,要继续把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工作重点,并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3 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策略
2010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课程建设策略:
3.1 开设KAB创业课程
KAB项目是国际劳工组织专门为大中学生开发和推广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大中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2005年8月,KAB项目正式进入我国,并发挥着日益增大的作用。如今,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全国、省、校三级组织化运作机制,建立了包括师资培训、质量控制、课外实践、教学研究和交流推广的五大体系,使得这一项目在高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迅速扩大。 笔者建议将KAB课程在高职院校广泛推广,够弥补广大学生和创业者在传统雇佣教育所不能学到的能力。
3.2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创业能力的培养应依托于专业教育,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融入创业教育,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立足专业、择业创业的能力。在我国,就有这样成功的例子。
地处宁波的浙江万里学院就是将创业教育与知识教育、专业教育融为一体,并将其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该校以专业教学为主渠道,将创业教育作为关键要素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设定、教学体系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师资规划等方面,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无独有偶,地处民营经济活跃的温州大学近年来也一直在探索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学校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积极探索分层分类的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3.3 注重创业精神的培养
对高职院校而言,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最终还是要落在“育人成才”上。因此要积极探索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仅让学生掌握创业技能,而且让学生拥有创业精神,使学生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可贵的精神财富。三年的高职生活,让学生们变得尚德崇文、自立自强,更懂得诚实守信,更富有责任爱心。
因此,笔者认为将创业教育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实现课程设计上的创新。在思政课等公共课堂里直接传授创业知识,利用思政理论课覆盖面广的优势,将创业教育融入到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对引导所有大学生关注创业问题,以及培养基本的创业品格和素质,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3.4 开设综合实训课程,搭建创业平台
综合性实训课程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实施。通过校内专业实训室等设施,模拟现实经营环境,例如,经济类专业ERP 企业模拟经营实训、金融专业银行业务、保险业务和证券业务综合实训等。在综合实训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创业素质。另外,通过开设创业论坛、举办创业竞赛、建立学生创业年度大奖等,营造创业活动氛围,形成独具特色的创业文化;通过创业平台的搭建,鼓励学生投身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使学生在小试牛刀之后,继而大显身手,真正赢得市场、拥有市场。通过搭建创业平台的形式,以点带面,将创业教育全面铺开,既有全方位的创业指导,又有针对性的创业实践,逐步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无缝对接。
4 总结
为了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倡导大学生创业文件精神,在当前高职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非常必要。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本文提出适应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策略。本研究对于有效推动学生踏上自主创业之路,加快推进高职创业教育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丽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必要性的“三维度”视角,职教论坛,2008(1):17-19.
[2] 郝咏梅等,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科技管理研究,2008(11):187-188.
思政课程建设总结范文2
关键词:通识教育;通识核心课程;实践
浙江大学自2006年开始,在学校前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正式将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学校三大课程体系之一,即通识课程、大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体系虽确立的道路,但课程内涵建设任重道远,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进而不断提高,浙江大学的通识课程建设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但也收获了许多经验。
一、现状
2006年,学校经过多方调研和研讨,将通识教育界定在“大通识”的概念上,认为通识教育在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为学生了解历史、理解社会和认识世界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和广阔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因而将学校原有的“思政”、“军体”、“外语”、“计算机”四大类课程均定位在通识教育课程上,并称之为通识教育必修科目。除此之外,又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求,新设置了通识教育选修课,即历史与文化、文学与艺术、经济与社会、沟通与领导、科学与研究、技术与设计六大类。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共47.5学分,占总学分近1/3。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确立,为学校全面开展通识教育提供课程教学平台和学分保证,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索通识课程教学提供了从理论到课堂实践的机会。但经过三年多的实践,通识课程的质量,尤其是六大类通识选修课的质量遭到了质疑,主要集中在:
(1)课程零乱,缺乏规划。当初,六大类通识课程的确立主要由各院系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方向和个人特长申报,虽然也经学校通识课程建设指导小组审核,但由于对通识教育理解上不到位,各位专家之间存在不同的意见,经审核的课程质量参差不齐。
(2)教学模式单一。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基本沿袭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师在一二百人的教室中大班授课,而且大部分课堂存在满堂灌的现象,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学生也缺乏必要的思考和感悟。
(3)质量监控不到位。对通识课程质量监控主要通过学校教学督导组常规听课、学生评价和选课情况来进行,但近几年由于受到学校按类招生后,主修确认带来的压力,学生功利因素影响,容易学习并能取得高分的课程受到学生热捧,使原来出于良好意愿设置的学生评价结果渐趋不真实。由于没有建立恰当的与主讲教师的沟通渠道,加之教师对通识教育缺乏共同的认识,课程质量得不到监控。
(4)政策措施乏力。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从政策层面上保证教师安心从事教学,潜心研究。但目前,从事通识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来自各专业领域的学术教师,他们身兼数职,很难有精力长期保证通识课程教学。而学校又以科研到位经费、数等科研成果作为考核教师业绩的主要依据,教师受功利主义影响,很难专心从事通识课程教学。
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引发了争议,也引起学校高度重视,思考和改革势在必行。
二、思考与改革
谈通识教育与通识课程建设,绕不过去的问题是要回归到通识教育的本质上来。我们认为,通识教育的本质是人格教育,即培养学生具有宽容、真诚、稳健、合群、进取的人格特征,以及追求真理的精神与能力。因而在课程设计上强调:(1)要正确处理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之间的关系。(2)要赋予课程灵魂,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的启发大于知识本身的传授。在课程教学上强调:(1)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连贯、清晰的表达力和对知识的敬畏感和神圣感。(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给学生思考、启迪和收获。为了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经过全面分析,学校适时成立了通识教育委员会,启动了通识核心课程建设计划。通识核心课程是基于学校原有的六大类通识选修课之上新设立的一类课程。之所以称为“核心”,是因为它们被赋予了更多的要求,是希望将它们建设成为普通通识课程的标杆,核心课程建设采取“成熟一门开设一门”的原则,逐步取代六大类通识选修课的做法。通识核心课程的建设从课程规划、内容组织、教学模式、质量跟踪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多种措施联合出击,谋求突破。
1. 规划和“顶层设计”
要达到通识教育的目标,课程方案顶层设计尤为重要。为此,通识核心课程由通识教育委员会对课程设置的目的和知识覆盖范围进行“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优点:(1)有利于课程建设规划,避免由于各学科教师自行申报带来的混乱。(2)可以根据规划,有意识地寻找和物色合适的教师来上课,避免了以往等着教师来申报的被动局面。由于通识委员会成员来源于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对通识教育有比较深入研究的专家,经他们设计的课程框架,更符合通识教育理念。
(1)大学分设置课程。考虑到知识的厚度和学生消化、吸收过程,所有核心课程基本按3学分或4学分设计教学内容,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学分少,要求低,学习周期短,无法真正整合学习内容,并有所思、有所想。通识核心课程学分安排上相当于我校数理化公共基础课的设置。
(2)教学大纲评审法。申请讲授通识核心课程的教师,须过评审关,评审采用国际通用的教学大纲评审法。主讲的教师须提交详细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包括:课程介绍、教学目标和可测量的结果、课程要求(含授课方式和成绩评定)、教学安排等,要求教学安排必须细化到每一次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学生所需阅读的资料和所思考问题等。通识核心课程采用的大纲评审法,从课程设计源头保证了课程质量。
思政课程建设总结范文3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o help students form correct "three outlooks, and foster the ideal of life belief has a irreplaceable role. It is one of the main ways of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the. With the advent of the new perio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imperative, especially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s very necessary. In reality,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ill us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effect does not live up to expectations, which requires use various effective ways to enhanc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about new perio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hancement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of effective method, in order to promo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classroom, to enable students to think master the essence of political course more deeply.
Key words new period;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近年来,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经济的主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趋于多元化和多样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出现一些不良思想,如:拜金主义、腐败思想、官本主义,等等。高校中的学生在心理上和思想上并不成熟,处于后青春时代,有自己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但是往往看不透事物的本质,容易被误导产生各种不良思想,作为校方,如果不加强合理引导,很可能会造成学生走向社会之后与社会之间产生矛盾。
思政课存在的主要意义就是要对广大学生进行教育,让大学生学习理论,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课程形成正确的三观。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虽然面临着种种困难,比如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在管理上造成一定的难度;再比如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其教育背景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不利于统一管理等等。因此,如何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这个课题探讨显得尤为重要,这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思政课内容设置科学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其一、课程的内容落后陈旧,跟不上时展的脚步;其二、学科知识过于完整化与系统化,对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实践的重视程度;其三、思政课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着较为普遍的重复现象。这些问题或轻或重的影响着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更加影响了思政课的实效性。
因此,学科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应该受到重视的。首先要做到避免思政教学内容之间的重复,也要注意避免各个课程之间的重复问题,保证课程的稳定性与科学性;其次、教学内容方面要做到科学的规划,确定好思政课到底应该教授些什么内容,有些课程的内容也不宜过度精简,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组织专题授课;同时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关联,依靠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将教材的时代性体现出来,定期修缮教材补充新鲜内容。
2 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思政课程内容的传播基本上要依靠教师,所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加强思政课程建设的基本保证。在思想观念上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做好教师培养计划,定期组织优秀的教师走出校门进行考察,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议,学习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开阔视野,帮助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思想水平。也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比如进行集中培训、集体教研,组织教师们集体备课等等,让教师们在集体活动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校方要重视对思政课的经费投入,根据课程计划与具体安排适当增加经费投入,确保课程相关的图书资料和设备配备齐全充足,保证思政课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要注意的是,思政课的经费投入增加需要有一个递进的过程,首先要单设项目,之后列入预算当中,逐步增加。校方还应该重视表彰机制的建立,对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增强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们的事业心大大增强。
3 了解学生所关注的“思政”问题
要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作为校方,尤其是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关注哪些思政问题,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总结出学生普遍关心哪些问题,哪些是难点哪些是热点,之后采用多样化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调动起来,思政课的气氛也会越来越好。
作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手段与方法进行授课,比如将自身的授课和学生的交流讨论相结合;在按照章节进行授课的同时结合专题进行讲座;充分利用多媒体完美展现课程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其学习热情;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等等。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从学生所需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进行系统化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提高其政治与人文素养,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正确运用的理论,学以致用。
4 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
这里所说的教学评价的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校方评价教师体系,另一个是教师评价学生体系。
要保证思政课的实效性,首先要完善的是校方评价教师的体系,校方在设置这个体系的时候,要全面考虑到校内的教师资源、任务等情况,对比情况类似的其他教学单位进行设置,同时应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的工作量与课时津贴,确保教师教学积极性,做好这一点非常有利于思政课实效性的提高。
在教师评价学生机制方面,最需要转变的是考试理念,其中包括考试价值观、考试主体理念两方面的转变。在考试价值观方面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考查学生是否通过课程学习提升了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在考试主体理念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创造能力。
5 思想上求真务实
目前我国思政课程的教材内容更加偏重于理论,其中的很多观点都比较单一、呆板,已经不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发展需求。作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老师,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关注一些社会新变化,把这些新变化融入到课堂中来,结合教材中的理论传播给学生,同时弥补教材中的不足,为教材中的理论带去新鲜活力。比如,在思政课上为学生讲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时候,不能够直接说是哪种制度好,要为学生详细且客观地介绍两种制度,介绍各自的优点与缺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时间要比社会主义制度要长,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程,自身有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如三权分立、高薪养廉等等,社会主义制度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可以向资本主义学习。这种求真务实的教学态度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与辨别是非的能力非常重要,同时也有利于思政课实效性的提升。
6 教师应善于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思政教学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校园中充斥着多元化的思想与价值观,很多不良的想法与做法可能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好的影响,学生的内心往往会充满各种疑惑,思政课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但是思政教材中的内容,尤其是举例往往会让学生有一种距离感,毕竟不是发生在近期或者学生身边的事情,学生会比较难以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发生在学生视野中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这样一来,不仅仅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够合理地评判一些思想,对学生的思想启发作用不可小觑。由于互联网的飞速普及,思政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手段获取很多热点新闻,也可以通过电视节目、报纸等平台获取信息,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
7 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实践活动
思政课程并不是单一的依靠课堂传授知识的课程,是一门需要与实践相联系的课程,这也是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有助于提高课程的实效性与教学质量。作为思政课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扎实,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比如说“三下乡”、社会调查等等,学校也可以利用自身的思政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激发学生追求自身价值的欲望,满足其内在需求,实现学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同时保证学生在思政课上能够更加轻松地接受理论知识,提高课堂实效性。
思政课程建设总结范文4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该课程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使学生准确理解国家方针政策,正确看待热点事件。因此,该课程对增强大学生民族自信心,统一认识,坚定立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师范院校是未来教师的摇篮,鉴于师范生未来从事职业的特殊性,高等师范院校除了对师范生进行师范教育以及教学技能培养外,更要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师范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但相对于其他思政类主干课程,该课程在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成效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
1.1 课程重设置轻管理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已成为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虽然高校对该课程建设予以高度重视,但大多仅局限于课程开设和教学要求方面的文件规定,具体的教学落实情况不尽如人意。高等师范院校更多重视的是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师范技能的培养,对于形势与政策之类的公共课投入不足,课程所需的教学场所、设备、经费等不能满足日常的教学需求,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主管部门不固定,职责不清,管理混乱,课时得不到保障,严重制约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1.2 缺乏重视,课程被边缘化现象严重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学生最看重的是专业课程学习,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专业学习以及职业技能方面,热衷过级和考证。认为该课程是党的“颂歌”课,是假大空的说教,课程内容对自己的学业和就业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把其当做“副科”,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普遍,即便是正常上课,部分学生也在浏览手机、看课外书、做专业课作业等。学生的漠视,削弱了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1.3 师资匮乏,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没有固定的形势与政策课专任教师,师资队伍专业化配备程度不高,教学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比例小,教师授课水平参差不齐,流动性大。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热点事件仅从个人角度作一些肤浅的讲解,对该事件的前因后果缺乏深度的理论性总结,讲形势只看表象,谈政策没有真正从政策出台的时代背景、国内外社会形势等多种因素来分析。师资的匮乏,影响了该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1.4 教学方式单一,内容随意性强
虽然近年来多媒体教学普及,教师授课也多采用课件教学,图文并茂,但实质上并未改变传统的机械式教学,多数教师一味的照着课件念,内容浅薄,缺乏深刻独到的见解和必要的课堂讨论与实践,学生参与率低。另外,该课程本身具有的实事性要求授课教师及时研究国内外形势变化,收集时下最新热点,更新教学内容。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监督不规范,部分教师授课内容随意性强,专题陈旧,难以满足学生要求,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解决问题的策略
针对该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高等师范院校应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建设、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1 完善课程监督和管理制度,建立保障课程教学的运行机制
形势与政策课光有文件规定还不够,还需要一整套完整的教学监督和管理体系,确保课程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避免流于形式。高等师范院校必须有专门的部门和领导负责该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安排、教学管理和考核工作;规范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严格审查每学期形授课教师备课情况;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监督授课教师的上课质量,同时,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形势与政策课提供保障。
2.2 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为使课程富有成效,建立一支稳定、专业性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非常关键。高校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支持,如开课前进行集中培训,举办研讨会,输送优秀教师参加校外培训班并及时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开展说课、听课、公开课以及课后评议等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同时,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倾斜。
2.3 创新教学方式,搭建网上教学平台
课堂理论讲授成为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授课的主要方式,学生普遍反映枯燥无趣。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更注重教学过程的培养,因此,创新教学方式,就是要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注重体验、注重应用,注重全员参加。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共享资源,开发该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开拓互联网学习讨论空间,建立线上线下立体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此外,还可利用重大节日、国家政策调整等契机,邀请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社会名人、企业家等进行讲座,增强该课程的吸引力。
2.4 构建科学考核制度,全面检验学生能力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学会利用观点分析形势,因此,传统的撰写论文或者理论考试难以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特点,改革考核制度,一方面把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相结合,侧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核;一方面把社会实践和个人学习相结合,侧重对社会实践的考核,全面检验学生能力。
思政课程建设总结范文5
【关键词】独立学院 形势与政策 规范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80-01
一、课程现状
《形势与政策》是我校2006年以来首批启动建设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在教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上都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首先,明确规定学时(本科32学时,专科16学时)和学分(本科2个学分,专科1个学分),并把它列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写进教学计划。学生的学习成绩也纳入学籍管理。其次,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安排到教学课件的制作,从教学活动的督导、检查到学生成绩的评定,每一环节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初步将该课程建设成为了一门覆盖我校各年级、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课程。
二、存在问题
(一)课程设置和管理欠规范
目前国内独立学院普遍成立时间不长,形势与政策这一门课程在很多学校尚未完全自成体系。同时也因为该课程性质的特殊性,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上涉及到多个部门。以我校为例,涉及这门课程的部门有校党委,学生处,教务处等。整个授课计划是参考、教育部和市教委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全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由学生处人文素质教研室负责确定每学期授课选题,对授课内容进行指导;教务处负责安排教学计划,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学生处负责组织授课教师,落实教学计划。
(二)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形式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政治性鲜明、内容更新快、内涵和外延广的一门学科。因此,对于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综合素养要求比较高。但是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还没有建立起专门的教研室和专业的师资队伍,课程教学的主要力量是各个学院辅导员和行政人员等。而辅导员和行政人员在课程教学方面的基本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也直接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体系和内容的不确定性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没有固定教材,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和大纲的课程。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形势与政策教学都是基于教育部社科司下发的春、秋两季的教育教学要点作为蓝本做出本校的教育教学要点开展教学。因此,该课程有很强的动态性和时效性。
三、课程的规范化建设目标
首先,要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和行政架构,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和实施。其次,要建设一支知识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教育理念先进、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多年龄层次的主讲教师梯队来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与主动性。再次,要建立先进的课程体系,重视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与适应性。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课堂教学要做到“准、精、活、严”四个字。在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规范化建设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性与交叉性。要建构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
四、课程的规范化建设思路
一是建立健全了管理、考核、监督“三合一”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监管体系。由分管校领导牵头,教研室主任具体负责的制度,融合任课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研室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等因素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选拔、管理与考核,教师队伍实行动态管理,采取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的形式。以教学督导、同行听课和学生网上评教三结合的考评形式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大力提升教师业务水平,设立形势与政策校内科研项目、奖励学术;下拨专项经费,定期组织专职教师参加教育部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培训、并不定期组织骨干师资到兄弟高校或党校交流、学习。
思政课程建设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分子基础教学;信息化教改设计;课程思政设计;教学诊断与反思;职业技术教育教学
受疫情影响,各大院校都面临传统线下教学模式难以开展的现状。为响应教育部的“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计划,各院校纷纷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在线教学和疫情后常态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推广应用。化工专业领域学习课程《高分子基础》的教学也要打破传统,建立基于职教云和在线虚拟仿真操作网络平台的课程设计体系,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和在线虚拟仿真操作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活动,并结合课程教学资源挖掘“课程思政”内涵,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德技双修的教学目标。
1《高分子基础》信息化教改的设计理念
《高分子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设计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高分子化工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以单体来源、合成方法、路线到聚合成原理、方法为主线,紧紧围绕主线的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围绕与职业活动相关的“项目”工作过程,借助信息化手段与技术展开教学,创设学习—工作情境,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综合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高分子基础》信息化教改的设计思路
《高分子基础》信息化教改的设计思路首先是要做好课程的整体设计,从设计说明,学情和教材分析,学习目标和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设计、学习资源、企业岗位实践和考核设计等方面做好全面布局和实施计划,并根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明确课程育人目标、在课程整体设计中体现课程思政,挖掘思政素材。其次,教师还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精心做好每一次课的教学单元设计,优化课程单元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3《高分子基础》信息化教改具体实践
3.1精选现有的网络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整体方案,优化首次单元教学。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整体设计为两大模块,模块一为理论知识学习,可细分为五个教学情景,即识别聚合物与聚合反应、连锁聚合、逐步聚合、聚合物化学反应和聚合方法;模块二为高分子合成基本技术,即高分子合成仪器和装置认识学习情景,高分子合成实训基本操作。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首先需要遵循“对岗位、依规程、练操作”的课程建设理念,整体教学设计时要精选现有的网络资源,完善符合本课程特点的校本资源,并在平台上进行课程信息分类,包括课程介绍、教学标准、课程导学、单元教学设计等教学信息;教学资源包括PPT、教案、试题库以及微课视频。其次是做好首次课教学设计优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显著相关性。首次课讲好,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抓起来,调动其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学习兴趣的诱发,因为认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不间断的建构活动,不断构建自身的智力和思维能力。教学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能够自发的学习,就必须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首次课对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值得授课者思量。在首次教学中,结合当下疫情防控中应用到的高分子材料进行介绍,再通过现实生活中高分子材料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举例,让学生感受到本课程所教授的高分子材料的实用性和广泛性,借此消除学生对本学习领域的陌生感,进而再通过高分子界的名人逸事润物细无声进行课程思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激情调动后,紧接着布置整体教学设计任务,以便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教学,使本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起好步并开好头。3.2坚持改革创新,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目前一次完整的单元教学设计,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每个阶段都必须根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综合使用职教云平台资源建设、腾讯课堂直播、QQ群答疑多平台混合模式展开教学,全方位多维度达成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如图1所示:课前,教师在网络平台上传课程任务和相关课件及微课资源,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领路人;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自主学习线上资源,完成预习任务。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平台的交互性,在课前回复里将疑问及时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并及时调整上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方法。课中,教师依据课前预习情况有的放矢的强化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在课堂适当的时候插入名人逸事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充分调动其学习兴趣,然后循序渐进,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教学中不要一味的采用“灌入”式教学,应将课中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完一个重要知识点后,要及时进行检测,这也是检验线上线下教学成果的关键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案,进一步巩固知识点的学习。线上,学生按时完成平台上的讨论、提问、头脑风暴、小测验等形式的活动,教师及时批阅反馈,利用平台共享性让学生更快知道自己学习中的不足;线下,教师可采取抽查或学生互评的方式,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面对面指导。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也将对没有按时参与并提交教学活动的学生有更好的督促作用。课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并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布置适量课后练习以巩固复习消化当堂所学的相关知识,并推送相关学习拓展资源。3.3精心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在模块二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执业操作规范,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本课程理论教学仅仅36学时,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并使学生将来就业能适应新产品研发及小试实验工作岗位,本课程还设计了为期一周26学时的集中训练实操。精选代表性实训项目,并将学生分成4~5人小组,每组派一人担任小组长,负责仿真软件教师站学员成绩检测汇报并配合教师做好实训项目预习报告检查工作。实训第一天先集中线下讲解,并选派做事认真负责的学生配合实验教辅人员做好一周实验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然后根据抽查预习情况,将学生分成两路分别在实验室和仿真练习室进行四个实验项目实操训练和典型的聚合反应单元仿真操作,然后进行交换。两名指导教师分别下组到学生中进行实训项目实操指导,另外指导教师再根据职教云平台中反馈的学生完成提问、讨论等教学活动的情况,进行点评,并针对完成任务困难的学生,一对一指导。模块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特色之一是采用虚实结合方式完成实践性教学。即精选具有代表性的聚合合成实验和北京东方仿真公司开发的典型聚合反应单元仿真操作软件两者结合,让学生在完成实训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之中,引出该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达到职业教育“必须,够用,实用”的教学要求。特色之二是利用往届学生仿真操作录像引领学生模仿操作,指导大多数学生初步学习练习,学习效果较高,并鼓励学生练熟后再录制下来进行展评,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和激励作用。针对个别学生操作中的问题,通过学生发起屏幕分享实施个性化指导,并通过腾讯课堂录播回看功能兼顾类似问题学生的分享指导,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特色之三利用实践教学中聚合反应时间较长,学生搭建装置投料生产稳态监控等待结果的碎片化时间进行课程思政。再比如结合聚合物的识别任务,将高分子材料专业大赛的比赛项目之一渗透到教学任务之中;同时将高分子材料鉴别操作赛项操作规范引入实践教学任务训练之中。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兼顾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其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踏实严谨、追求卓越、热爱劳动等优秀品质。特色之四是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将有限的专业课程教学延伸至课外,指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收集整理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教学元素,制作项目汇报课件、轮流汇报讲课、组内点评、别组提问及教师点评。在项目汇报教学活动中实施课程思政并做好评价测评。要求教师课前深入挖掘思政素材,将任务分解到每个小组,并设计好汇报测评考评表。学习情景汇报测评表设计如下:这样学生既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检索、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在汇报测评过程中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无形中渗透了课程思政元素,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奉献社会的情怀。
4信息化教改诊断与反思
4.1教学效果。结合时展,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强化课堂设计,教师不仅传递知识,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点亮学生的心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北京东方仿真公司易思在线平台上记录的学生练习典型聚合反应单元操作数据分析,全部同学经过多次反复练习后,成绩均能达到九十分以上。4.2教学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顺序和效果五个方面进行反思,记录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并进行整理、分析从而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创造前提。尤其是首次课不仅要优化教学设计,还要及时反思,因为首次课主要引导学生进入高分子世界,起入门的作用,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探索高分子世界的神奇,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高分子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结合学习任务和背景知识进行课程施政教学,重点进行人文和环境教育渗透,对学生进行精神境界的熏陶,激发学生探索真知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做中学、做中教”;让积极参与学生带动学习不积极的,让基础好的带领基础薄弱的,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精心的教学设计,利用智慧职教云平台和学习QQ群等信息化的手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高分子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在润物细无声中融入思政元素,有效解决教学的重难点。这样的教学设计得到了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可为其他课程教学或者其他相关学科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吴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分子化学》线上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20,48(21):196-197,200.
[2]刘雄伟,刘畅,俸婷婷,等.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推进《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21,48(01):185-186.
[3]王芳,王建广,来常伟,等.在高分子学科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J].广东化工,2020,47(17):214-215.
[4]秦四勇,李琳,江华芳,等.高分子化学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Carothers方程的应用”为例[J].大学化学,2021,36:2007053.
[5]闫毅,颜静,姚东东.高分子材料合成创新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21,36:2008023.
[6]贾曌.在高分子化学专业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8(21):167-168.
[7]张杰,邹洪涛,毛海立,等.《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2):67-68.
[8]李晓冬,胡鹏程,张甜,等.对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课程的思政研究[J].广州化工,2021,49(2)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