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综合素质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综合素质个人总结范文1
XX年11月20日—XX年11月28日
二 主办单位
主办单位:西工大福州服装学院团委
协办单位:西工大福州服装学院学生会社团部
三 活动主题
贯彻素质教育 提高综合素质 展我西工风采
四 活动小结
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必然产生的理念,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兴起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我院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加强素质教育的力度,不断改革大学教育中不利的因素,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
在国际大学生节到来之际,院团委和学生会社团部,经学工部批准,面向全院学生做了“贯彻素质教育 提高综合素质 展我西工风采”的一系列活动。活动的开展一方面是对我院素质教育的一次检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检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广大的青年学子们提供更好的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
(一)“贯彻素质教育 提高综合素质 展我西工风采”主题海报评比征集时间:XX年11月15号—XX年11月20号
评比时间:XX年11月21号—XX年11月22号
这次的海报征集以“贯彻素质教育 提高综合素质”为主题,作为设计院校的学生来说,用平面的形式来表现美是没有问题的。也许是素质教育的话题有些严肃,这个主题着实给各班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特别是06级各班,对于他们来说着更是一个难题,他们刚刚入学只是刚刚开始接触这方面的东西。对于很多方面还不是很了解。但是他们并不退缩,他们请教老师学长,上网查找资料。经过一个星期的努力,各班都如期的完成的任务,并且质量相当的高,这让我们这些做学长的感到十分的惊讶!
这次的海报评比分为两种方式,一是现场投票。21号的早上我们将所有的海报在食堂门前进行展览。并在展区设立投票点。这样可以将各班的海报刚好的呈现给同学们,也是对各班海报质量的一个展示。经过激烈的竞争最终06级艺术设计六班的海报在投票中荣获“最佳人气奖”。二是评委审评。经过评委老师更专业的角度评析,最终的获奖名单:一等奖:06艺术设计三班;二等奖05装潢一班、06艺术设计五班;三等奖06艺术设计四班、05环艺、06艺术设计六班。
自活动通知发出之日起,各班积极准备,都很好的按活动的要求按时的完成任务。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展示了我院学生优秀的设计天赋,也体现出我院学生超强的创新能力。
海报展相关资料照片
(二)“贯彻素质教育 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节演讲比赛
初赛时间:XX年11月20日晚名师楼302
决赛时间:XX年11月28日晚秋实楼六楼礼堂
演讲比赛的活动主要针对06级的新生展开的,作为刚刚开始大学生活学生来说,总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环境和生活。为了能让06级的新生能更快的适应环境,更好的理解自己的价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经过组织者对活动前期的宣传,同学们很快了解了这个主题的意义。大家踊跃报名,最终有三十多人参加了预赛。经过预赛的比拼张宏超等十二名同学脱颖而出。
为了让进入决赛的同学在决赛的赛场上有更出色的发挥。我们对选手进行的集中培训。我们请到了我院原学生会主席师华和原网络部长陈鑫丽。他们曾代表我们院参加了闽江学院的演讲比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选手经过他们几天的训练演讲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也让我们对将决赛办的更好增加了不小的信心。
经过大家积极的准备排除困难,决赛如期举行。为了能更好的展现我院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决赛中我们加入了才艺表演和知识竞答。并设立的个人风采奖。并请到我院副院长陆锟高级讲师、团委书记、学工部长林建泰老师和刘天星、薛白羽等老师和学生代表师华、陈鑫丽、刘磊等担任评委。选手们济济一堂、各放异彩,这些从预赛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们的演讲各有千秋,他们从各自不同的切入点诠释比赛主题,用精彩演讲来征服全场的观众和评委。现场掌声不断。
经过激烈的比赛来自艺术设计六班的张宏超同学一举拿下了一等奖和个人风采奖。王欣同学荣获二等奖、王婧和黄少丽同学荣获三等奖,陈敏等五位同学获得优秀奖。
演讲比赛资料照片:
这次活动是这个学期院团委组织的比较大型的活动之一,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去,时刻想着以为大家服务为目标。有困难大家都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共同解决。这也是活动能够成功完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我们的活动也得到了各个团支部的支持,他们积极的为比赛提供人才,这让我们的活动能的扩大了影响范围。也让更好的完成活动的目的。
世上的事总不是完美的。在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
1、 海报展的时候,由于事先没有协调好,我们的小记者团没有及时到位,让我们丢失的很多保留精彩画面的瞬间。老师也及时的指、导了我们的工作。 1
以下内容与本文大学生节活动总结相关,可查阅参考: |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2、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有些时候对问题考虑的不周全,使我们的工作有时很被动。特别是演讲比赛的决赛时对时间的把握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也使我们的有些相法没能够更好的表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出现这些问题是我们对工作事先考虑的不全面造成的,这也是我们今后不断改正的地方。出现问题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出现了问题也是我们今后工作重点注意的地方,是我们宝贵的经验,是成长必须经过的道路。
活动的任务我们完成了,但是我们的工作并不能因此而放松。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更是任重道远。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只能是为同学们提供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要想更好的为同学们服务,更好的提高我院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要加强宣传力度,让同学们树立危机意识,主动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西工大福州服装学院团委
XX年12月1日
【2】
综合素质个人总结范文2
高考是什么?是家长、学生、学校的命根子,只要和高考挂钩谁还敢轻举妄动,等待、观望、试探的心理就应运而生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本来是件在快乐中寻找自我的事,为什么要和所谓痛苦的高考结合呢?有没有必要结合?不结合就推行不下去了吗?
首先声明,我本人不仅认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个项目,而且还要在此做好文章创造特色。但这不妨碍我思考上述问题,反倒是想清了可能还给自己思想松绑。
思考这个问题要从本源说起,为什么要进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过去学校教育评价的单一性扼杀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这就丧失了教育的目的。所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诞生的。它存在的价值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以为这就是称其为发展性评价的根源,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再思考另一个问题,高考是什么?本质上讲,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是你上去我就上不去的一个挑选过程。高考是一种镣铐,高考是一种教师学生必须带的镣铐,高考是一种必须带而且习惯了甚至有些喜欢还可能给你带来成就感的镣铐。用高考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理论层面可以说得通的事情,实践中难实现,真难。但是,高考又是不可能取消的,怎么让师生带着这种镣铐还能全面发展呢?我以为课程是最好的纽带。大家不都是在提课程的建设吗?因为学校教育的载体是课程,教师们最习惯最拿手的是上课,所以,新课改在课程中大做文章就足矣。让高考引领课程,让课程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教师也认同。这里谈到的课程是狭义上的,比如必修、选修、校本课程等。高考通过课程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考也成为一个促进全面发展的手段,但反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不唯一,不仅仅是高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法、手段除了高考外还有很多,我想综合素质评价就是其一。它是一个对人的全方位的评价改革,本来它可以远离高考成为一个很好的促进学生评价的一个手段,可为什么我们非要把它们二者放一起呢?原因有两点:1.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可以给高校选拔提供招生信息;2.和高考结合学校就能动起来。这两点也是我的妄自猜测。
高校在高中的招生就像在菜市场里挑菜,这样高中只能不停的试探总结看高校喜欢什么,试探总结如何培养高中生,怎么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做好引导。按市场理论这是对的,但在国家人才培养的机制里是不是缺乏双向性了。高校应该拿出需要学生的大致标准引导高中人才培养,而不是让高中单相思。高校有这个义务做好此事,但是又不可能全国高校一个标准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校所需人才标准又不可用一个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就满足的,所以,高校选拔招生中这个指数只能是参考。
高校还有多种渠道找出适合自己的高中人才。国外很多大学录取也仅需要学校提供一些硬性的证明(如分数、参加社会活动情况、学校最后的评价),而我们就更没有必要让高中弄一大堆学生等级让高校参考。再说,高校招生有很多渠道测试出他要找的学生的素质。又有多少高中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让高校青睐的,即便自主招生再扩大,也还会有被看不到的学生档案袋吧。为什么用这不合理的事给原本就沉重的高中再压一副担子呢?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的结合易出现下列问题:
1.高考是选拔赛,需有分数有等级。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挂钩,就要分出等级、有分数的,这与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人的发展本质相违背。
2.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结合有失公平。学业可以有分数,即便这样还不可以公布,道德、审美能力、身心健康有分数和等级也可理解,但作为高校招生的标准就有失准确了。综合素质评价以主观评价居多,班际、校际评价的差距大,用此做高考的参照有失公平。另外绝大多数教师出于善意不会真实地填写学生的(下转64页)(上接51页)问题以免影响高考,这无异是从源头就失去了诚信。再说谁敢轻易给学生填B、C等级呢,万一家长闹起来可不好玩。在学业成绩这项填写中,平时成绩不好的放进去怕影响将来的高考,不放入无意义,只放一个期中期末的成绩又变成一考定“终身”了。
3.二者结合阻碍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小时候就爱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长中的东西,自做的小影集、小报纸、邮票,摘抄的名言,自己给自己写的鼓励信等,现在看还是非常的自豪和有趣的,这可能是成长记录袋的雏形吧?本来这是一件很快乐很有趣的事,如果有办法能让学生做起来,给他们时间做起来,这是一件在快乐中发展自我的好事,但是和高考一挂钩,学生、教师神经立时紧张起来,谁也不敢轻易动,轻易写,很多学校在说等着看吧,到高考时上面要什么再补什么吧。这虽幼稚,但是真实的。
另外一和高考结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就要搞研究,一堆文件、表格,统一格式铺天盖地下来,教师叫苦连天,学生机械填表,学校的自主空间少了,发挥空间少了,没了个性。不知统一下发的手册要不要收费,再收费也是个难题,不收也是个难题,本来学生自己一个牛皮纸口袋也可能装下的快乐非得花钱买。在大家的担忧和反感中课改的进程会快吗?
如果怕高中不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而延误新课程改革的话,可以有别的办法啊,校本课程不是也没与高考挂钩,不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吗?
笔者建议综合素质评价不要与高考结合。前面谈到课程是架在师生与高考之间的桥梁,高考是课程的导向,让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是课程评价的部分,使其更成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用高考在课程领域中的引导作用,引导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进程。比如,使其成为必修课或校本选修课。
说起来有个有趣的现象,校本选修因为没有与高考显性结合,反倒自由,也没有上级的统一布置,也没有师生的逆反与负担,在各校开设得还不错,学校的胆子也大、步子也大,这样倒是促进了高考的改革,促进了师生的发展。
我个人建议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门特殊的自我管理类的课程来开设,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给学校自主的空间去创造这门课程,最后用学分的形式评价,用学分控制比用高考控制好。
综合素质个人总结范文3
推进评价改革:深入认识、理解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
《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修订稿》(京教基[2010]26号)中虽然明确了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目的、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组织与实施、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应用,但对学校层面的领导和教师进行更为具体和全面的解读才是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前提,换句话来说就是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解决了认识问题,组织机构才有保障。比如,通州区潞州中学认为最重要的是老师评价观的转变,一是重视平时的评价,改革一张试卷评价学生的考查方法,重视考察学生探究的过程。二是树立起“评价也是一种学习”的新观念。三是成立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即由学校校长任组长,成员由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年级组长和相关处室的有关人员组成。学校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制订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具体组织实施评价工作,审定评价结果,受理咨询、申诉和复议申请;同时成立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小组,即由班主任任组长,成员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必须要有体育委员、文娱委员、班长),负责对班级中每个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在组织建设方面,有的学校还根据学校的具体特点建立了一体化工作机制。比如房山区琉璃河中学为了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化,学校结合年级“导师制”的实施,成立年级导师组,每位导师带5~8名学生。负责学生的“思想道德、合作与交流、个性与发展”等领域的教师评价;结合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小组内的同学进行同学间的他评;学业评价与学科教学的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每个模块结束时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对自己的模块学习进行自评,自我评价主要结合学习习惯的养成来进行。就这样,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从形式上进入了“学生的发展性评价”的轨道。
课改要求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强调甄别、区分与选拔的功能,使评价“不能仅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要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学生成长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构建评价体系:创造性地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第一,确立评价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评价主体,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中明确指出:“为更好地发挥不同评价主体的作用,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要根据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的了解程度,科学、合理地设计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以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学生本人、教师、同学和家长都是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因此,对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评价主体的培训也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同学校根据自己在开展学生评价中以往的不足开展个性化的培训,比如北京钢铁学院附属中学针对班主任评语中习惯于将学生分成类,按分类的特点写评语,个性化不强、评语比较简单这些问题,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一方面不断地强调工作要求,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及时记录,期末再以小结的形式写出个性化评语,最后就是结合案例树立典型,方便班主任学习。
在学生层面上,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精心设计了互动式的培训方案,通过换位思考,化解学生防御心理,通过简单问答,将说教内容巧妙包装。比如,抛出几个换位思考讨论题供学生思考:如果你为自己的公司选拔三名职员,但应聘者数以千计,那么你觉得用什么方式能够最快地筛选出第一批入围的应聘者?假设你是一名运气超强的大学毕业生,得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你是否知道现代企业办公的常见流程是什么?面对各种企业目标、计划、总结,你是否做好了准备?现在假设你是一名高考考生,你认为大学在录取高中毕业生时,只看高考成绩,怎么样?公平吗?你还想让他们关注些什么?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引领学生归结出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认识:它是你将要独立完成的第一份“个人简历”:它是高中阶段引导你预习未来工作方式的“职业课程”;它是你向大学展现自己独特个性的“合法舞台”。这种做法在新高一年级做了试点,取得了意料之外的好效果。可见,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是喜闻乐见、乐于认同的。
家长评价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家长培训的难度可以说是最大的,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通过系列讲座、家长开放日、新课程咨询、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增强学校与家长的联动,使学生家长知晓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精神,认识到改革是促进学生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必然,了解高考改革的方向,努力扫除学生家长的疑虑,形成家校合力。为了让家长更好地了解课改、了解评价系统,学校提前就做好了准备。
第二,拓宽评价手段:创立年级、班级电子成长记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在电子平台上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但网络承载的内容毕竟有限,如何把学生形成性评价的相关资料记载下来,各个学校也进行了探索。比如东直门中学、丰台区实验学校在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了建立班级、年级、学校学生成长资料库工作。我们的成长资料库随时收集来自班主任、学生、家长、学科教师的各种资料信息,具有形成性、即时性、全面性的特点。而且我们这个资料库不仅包括学生个体发展记录,还设有班级发展记录和年级发展记录。我们认为,班级记录更能体现集体、个人共成长的教育价值,更具有社会意义。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也创建了学生个性化电子成长记录袋,提出将手机、相机、MP3等孩子们随身携带的数码产品有意识地利用起来,去积极地采集身边发生的一切,记录一次别开生面的表演,一首自己同学唱的歌,一些难得一见的精彩瞬间。当下孩子们常去的人人网SNS社交网络,是一个展示、整理、交换、传播上述收获的最好平台,两者相结合,每个人在“玩闹”中就不知不觉构建出了属于自己的“随身、随时、随性”的个性化电子成长记录袋。
第三,丰富评价内容:以活动为载体。评价是对事实描述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但事实描述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一定的事实呈现。比如,北京市大兴区第八中学通过六项不同的活动来丰富评价内容。一是坚持每年高一新生入校都进行军训社会实践活动,磨练意志,锤炼品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二是坚持每年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此外,还坚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学校成立了机器人、单片机、无线电测向和编程等科技活动小组,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并积极参加市区级的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四是开设了美术特长班,成立了学生合唱团、舞蹈队和篮球队等,对学生进行艺术、体育教育,张扬个性,发挥特长。五是坚持开展大课间活动,通过大课间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六是坚持每年举办学生运动会、艺术节,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特长提供舞台。通过以上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学校对每一项活动都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思,使学生参加一次活动就有所收获和提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再比如,北京市大峪中学利用各种活动契机,创设学生发展的平台,实现评价的激励作用。学校每年的学生评优工作都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同时利用大峪中学校报、校广播站、宣传橱窗等多种途径向全校学生介绍全面发展并学有特长的“杰出峪中学子”;培训学生干部,开办青年党校,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设立“鸿博集团奖学金”、“东方锦泰奖学金”、“精雕科技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定期组织艺术节、运动会及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都由校团委设计,推选优秀学生演讲,用学生的语言感动学生;学校领导为在校内外各类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或作出突出贡献的学生颁发为校争光奖,在学校橱窗中展示学生的获奖作品、获奖学生名单或照片,并在区电视台“峪中风采”栏目中播出。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荣誉感,发现了学有所长的价值,形成了健康的心态,提高了学生对发展过程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整体发展。
做到评育结合: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融入学校日常管理
构建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子系统。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业务,作为全体高中干部、教师的职务行为,这是方案中明确规定的。然而对一所学校来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只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一部分内容,如何把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还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东直门中学在总结前几年成功办学的基础上,成功地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了学校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并使它和课堂教育质量监控、学业信息反馈、心理监控、成长轨迹监控等系统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以校本课程为导向,在课程管理中提升学生评价功能。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在课程管理中实施评价也能很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比如北京市古城外国语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充分满足了老师的内心需求,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在活动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目前,学校利用自然优势,挖掘地方特色,开发了以“走遍石景山”为中心的整合各学科相关内容的综合实践类课程,比如话说永定河课程;建设注重探究能力培养的科学探索类课程,比如校园植被的校本研究课程,载人电动车的制作课程,身边的小草标本制作课程;开发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创造力,健康成长系列课程,比如性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潜能开发课程、中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我爱魔术课程等:挖掘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延展课程,比如依托雏鹰计划和翱翔计划开发的土壤修复课程、科技探索冬令营系列课程;同时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比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文化节日整体课程、学校仪式课程、生活礼仪课程(东西方礼仪比较课程);中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的特点,进行生涯规划。通过推进校本特色课程建设,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了学校自身的不断发展。
综合素质个人总结范文4
第一、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造就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人。必须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要求的优良素质与市场经济发展所必备的商品意识、竞争观念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合格人才。
必须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标准随之转变。但转变不是抛弃,更不是全盘否定。科学、合理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永远要坚持。如爱国家、讲奉献、守纪律等永远不会过时;又红又专的要求永远不会过时。目前某些大学生身上存在的崇拜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行为,正是由于在转变过程中的盲从造成的。
第二、具有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现代化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人的素质是由政治、思想、文化、法律、道德以及人格等诸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贯通,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缺少哪一方面都会对人的整体素质产生不良的影响。生产力愈发展,市场经济愈发达,对人的素质要求就愈全面,愈高。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具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良好的道德、法律素质;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
第三、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素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经济,首先要求的是具有现代化理念的人才。要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理念的人,必须培养自己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素质。
第四、要有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精神。
一个人的能量总是有限的,而一个团队的能量则是无限的。实现人的价值除了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具备和他人协同完成任务的能力。因此团队精神的确立对一个组织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觉得在平时工作中的很多事情,靠一个人是不可能做的成的,只有依靠大家的能量。靠着团队的帮助才能做好,提到了团队精神就又牵涉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凝聚力,我始终觉得凝聚力对我们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一个团队要肯办事,办好事,办成事,没有凝聚力,不行。所以说我觉得我们大学生应该在这方面对自己有一定要求。
面对这么多要求,我们应该如何做呢?科学精神创始人狄尔泰认为,人是一个整体的人,是活生生的有思维、能动表现自己社会性的人,是“有意志、有情感、有想象的存在物”。因此,人逐渐形成的价值观、意识、观念,是大学生综合素质自我培养的主要能动作用。这也就是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除社会、学校、家庭的良性诱导外,关键是自我能动作用的发挥。没有本人素质的自我培养意识,没有主体的能动作用,综合素质的培养将是一句空话。如何发体意识,注重综合素质的自我培养,具体有三条路径可供参考:
第一、扫除综合素质自我培养认知上的各种障碍,增强综合素质自我培养的内动力。
第二、对照新时期人才素质要求,认清自身素质与时代要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危机感和成才的紧迫感。
必须根据时代的要求,努力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重视实用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重视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新时期的大学生不能仅仅是就业的机器,更重要的是要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的建设人才;重视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的改善,及早培养自己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努力缩短自身素质与新时期人才素质要求之间的距离。
综合素质个人总结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从高等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出发,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初步探讨如何将素质教育与日常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问题,旨在研究素质教育的可行性方法。
一、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根据教育部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里“人才”的定语有两个:高素质、技能型,这两个定语为高等职业教育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研究与实施等方面,可以充分体现高等职业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努力。但如何体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始终是需要我们探讨、研究和实践的问题。所谓“高素质”或综合素质,有许多不同的定义。通用的定义为:各种生理的、心理的和外部形态方面以及内部涵养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的总称,具体指学识、技能、品格、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也就是说,综合素质包括了许多心理的、性格的内容。所以,综合素质的培养难以像技能培养那样,通过一些明确的课程学习而实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着深刻的体会,那就是:技能培养与素质培养是紧密关联的,如果没有好的素质,学生难以有效地学习技能。因此,技能学习与素质培养的相辅相成,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将两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 高职院校大学生特点
要真正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任务,首先必须对学生有充分的认识。面对当代大学生,许多老师都会认为他们的特点与以前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第一,他们情绪、情感极其丰富。这表现在他们感情奔放,好强、好胜、好冲动,敏感好奇,追求时尚等方面。第二,他们富于理想,憧憬美好未来。这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幻想,也开始设计自己的未来,但往往表现为现实化和功利化,讲究实惠的思想相当普遍。第三,他们具有叛逆性格和偏执心理。这表现在他们自尊心极强,只想听表扬,不愿听批评,且对某些批评意见存在抵触、反感和反抗等情绪。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大懂得尊重别人。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好走极端,存在偏执、逆反心理,等等。也有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大学生一代不如一代了。说起现在的大学生的素质问题,许多人随便就能列举出很多条,比如:缺乏自我控制力,缺乏学习的热情,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时间观念不强,耐力不够,没有吃苦精神等。小到汉字写不好、英语不会写,大到没有理想、没有人生目标等。当代大学生的问题确实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有很多专家和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通过著书立说、通过教学实践提出并实施了很多解决方案,但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对此,作为工作在高等职业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我也始终在思考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并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一点体会,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尽自己的一份力。
三、 融素质教育于日常专业教育的探讨
在我国教育体制里,从小学到中学都是一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当然,现在这种状况在逐渐改变)。因为小学到中学培养的学生还没有直接面对社会,没有完全感受到综合素质对学生教育的压力。但大学在接收缺乏综合素质培养的学生之后,如果不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问题,将要直接承受毕业生不被社会接受的压力。因此,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率,从而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
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专业课程老师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完成专业课教学任务,不应该在素质教育方面花费过多的时间,素质教育是“政治课”“思想品德课”“职业礼仪与修养课”的事。我个人不反对这种观点,也不赞成任何老师在课程教学中都花费过多时间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上。素质培养的基础,首先是校风与学风的养成。校风和学风养成可以通过对精神的归纳与倡导、对先进典型的树立与宣传、对进步的发现与激励等实现,并将这些融入我们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其次,任何科目的老师,都应该首先认识到自己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责任,并将这种责任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并不是专门花费很多时间对学生实施综合素质培训。要在日常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老师首先必须深刻体会并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很多人都会记得大学时期的一些老师,特别是那些治学严谨、勤奋博学的老师形象,往往是自己心目中的偶像。现在,我们是大学老师,难道不应该努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吗?
那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花费过多的时间,如何实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呢?①可以通过对每堂课内容的精心准备(大量资料的收集、整理,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教学素材的有序组织,课件的精心设计等)、每堂课饱满的精神状态、每项内容富有逻辑性和感染力的讲解、每次实验的细心操作,留给学生一个积极、进取、严谨、博学的形象,以自身的修为感染学生。②可以尝试在新课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课前动手收集资料并自学,然后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效果,以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③可以带领学生以分组形式进行一些项目设计,针对他们在计划安排、时间分配、人员调度、团队合作、沟通协调、文档整理、归纳总结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融入集体。④应该激励教师尽量与学生接触(通过讲座、座谈、课外兴趣小组、班主任制度等形式),提倡老师研究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在沟通与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性格、思想、需求,针对不同的情况,指导、引导学生。
当各种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方法、时间控制方面有一定效果的时候,学生必然会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他们得到的成就感必将鼓励他们向更高的顶峰攀登,这就是一种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与之相反,如果学生及老师在遇到学习积极性不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的时候,不是直接面对去解决它,而是回避问题、把问题留待以后解决,则必将使问题积累至多、至深,成为难以解决的痼疾,从而使以后的教学活动难以顺利实施,这就是一种教与学的恶性循环。
在一年级新生中进行素质教育,是最好的时机。因为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对大学的环境、专业、课程、学习氛围与学习方法等,都有一种好奇,他们大多都盼望能在大学的学习中有一个全新的面貌,也期望通过大学的学习为自己美好的前途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新生在学习态度上是积极的、课堂表现是良好的。但往往在进入二年级后,他们就出现较大的变化,似乎一下子就不愿意听课了、不愿意学习了。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年级没有取得他们预期的学习效果、没有让他们感受到预期的大学氛围。因此,应该花大力气抓住新生,从生活上、心理上了解他们,解决他们的各种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转变思想,指导他们培养好的生活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从新生入学开始,引导学生进行个人职业规划,明确自己在大学生活中的奋斗目标,避免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在整个大学生活中,要对学生强调学习与生活的计划性,培养他们在短期目标实现和长期目标实现中的计划制订与执行,必将有利于他们有效利用时间、资源完成大学学业。
由于个人能力、个人基础差异等原因,许多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障碍。老师应该及时引导他们对专业课学习的认识,使他们明白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是大学教育的关键,不要因为某门课程的学习影响整个大学生活。显然,学生素质的培养难以一蹴而就,必须将教育理念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过程中,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 高素质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学生都要付出很多。这就要求在专业建设规划时,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强调教师加强自身修养,使教师真正深刻理解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同时要合理安排教师所承担的课程科目数和课时数,使教师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精心地备课、有效地授课,并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学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教师在素质教育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除此之外,每个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比如适当增加军训时间,通过军训锻炼学生的吃苦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适当增加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适当增加有利于提高文学、艺术、哲学修养的课程设置等。
总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院全方位地投入,需要每位教师的全力参与,在工作中不断研究、探索、实践、总结,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综合素质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 中高职生 就业取向 综合素质
引言
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中职教育的方向应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即向社会提供专业型、技能型人才。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我国的中职院校仍普遍存在过于注重学生的大学升学率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职生往往处于一种“在就业与升造间徘徊,结果两头都顾不上”的尴尬境地,由此也导致了大部分的中职生就业取向不明确、综合素质低的普遍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取向与综合素质问题,并从国家教育部、社会、学校和学生等方面深入剖析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取向不明确、综合素质低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取向和综合素质现状概述
(一)就业取向现状概述。
笔者对宁波市中职院校200名出校实习的学生以电子问卷的形式作了调查,统计如下:
经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极大部分中职院校学生毕业前的就业取向意识非常不明确,笔者根据就业取向意识的强弱将中职生分成三类:
1.就业取向意识比较强的。
即进入中职后只想在毕业后找份理想的工作,而没有考虑过继续升造读大学。所以在校期间,非常注重专业技能和个人综合素质的锻炼和培养。但从问卷调查数据来看,400名被调查学生中只有5%的中职生有这么明确的就业取向意识。
2.就业取向意识一般的。
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就业取向,但往往徘徊于毕业后出去就业和继续升造去读大学之间。就业取向不明确,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这部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自主性,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很好的规划,没有明确的就业取向意识。而从问卷调查的数据来看,这类学生有高达75%之多,占将近一个专业总人数的一半。
3.就业取向意识差的。
即根本不知道进入中职院校后该做什么。不仅没有明确的就业取向,反而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一片茫然,既没有学好理论知识,也没有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个人综合素质也没能得到锻炼。调查数据显示,这类学生的比例占近20%。
就业取向意识的强弱和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中职生未来的命运如何,而导致中职生就业取向摇摆不定的一个很大原因是中职教育模式的矛盾性。尽管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和社会压力,中职院校在模式上不可能有很大转变,也就是一方面鼓励学生在高中期间出去实习就业,另一方面不限制学生继续考大学(本科和大专)的权利。这就使得就业取向意识一般的中职生群体人数越来越多,所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
(二)综合素质现状概述。
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指为人处事、开拓创新、适应社会的能力,创新实践的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的素质。经过调查统计,400名被调查学生中有90%表示对自己个人综合素质表示担心,尤其在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方面。有85%认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一般,需要更多的锻炼和培养。13%的中职院校学生认为自己能力很差,只有2%对自身能力和素质充满信心。另外,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就业取向意识的强弱与综合素质的高低成正相关。也就是说就业取向意识弱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也呈现出不足,综合素质偏低。相反,就业取向意识强的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也比较自信。
二、就业取向意识弱和综合素质低的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的深入调查,发现学生就业取向意识弱和综合素质低是由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总结分析如下:
(一)学生就业信心不足,没有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由于中职院校定向不明确,学生往往在通过努力学习继续考大学和学好专业技能出去就业间徘徊,规划不明确,导致最终就业能力和信心的不足。
(二)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很多中职生正是由于得不到社会和家长的支持自暴自弃,放弃学业。参加问卷调查的400名中职院校学生,其中有95%认为中职生与普高生存在很大区别,有98%的学生认为社会和家长对中职院校学生有歧视现象。
(三)中职院校现存教育模式的影响。
向社会提供专业型、技能型人才是中职院校的基本任务,但由于中职院校也承担着向高等院校输送部分优秀毕业生的双重工作,而且中职院校更注重于后者,这使得大部分的中职生出现了就业取向不明确、综合素质低的现象。
三、相关建议
针对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取向意识弱和综合素质低等相关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从教育部门的角度出发。
1.转变观念。
这里的“观念”主要指的是教育部过于看重表面的高就业率数据的问题。也许高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的强劲需求,但不能说明国家教育部门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的工作已经做到位。
2.工作重心的转移。
教育部门应该把对中职院校考核的重心从考核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数据方面转移到对其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考查方面,包括专业技能考核、交际能力考核、应变能力考核等,重要的是要将政策理论真正地应用于实践操作,得以贯彻执行。
3.模式创新,进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
针对中职院校培养专业型人才和学生希望继续升造去读大学的矛盾性,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上世纪60年代日本短期大学的一些办学特点,建议政府可以投资兴建一些以升学为目的民办的中职院校,或者将中职院校和普通高中院校进行纵向衔接,进一步鼓励在中职院校开设针对性强的高考班(宁波四明职业高中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与现有的既鼓励学生升入高一级院校,又鼓励学生毕业后出去实习就业区分开来,避免上述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以实现那部分想继续生造学生的梦想,同时又使得中职的教育抓住准绳――更加职业化。
(二)从学校的角度出发。
1.建立学生―学校支持系统,积极开展中职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中职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
2.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中职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同时中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内容也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
(三)从学生自己的角度出发。
中职院校学生首先需建立自身的自信心,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即在专业技能上的优势,同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在认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强化自己的技能优势。
同时,中职生应在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中培养职业理想,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培养职业兴趣,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改进职业价值观。
除了以上几点外,社会及家长的鼓励和帮助对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学生正确的就业观的树立及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嵩.上海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
[2]郑薇.关于中职学生就业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教育报,2007,(10).
[3]2006年全国中职就业率95.6%[N].中国教育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