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美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美术论文

儿童美术论文范文1

一、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背景

(一)时代所需的人才

未来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的核心:是否拥有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探索、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在今天和明天的社会,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很难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立足。进入21世纪,“以人为本,以培养综合性人才为宗旨”的现代教育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改革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式教学,研究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注重情感、态度,注重探索、创造的开放式教育。

(二)儿童早期的艺术教育

情感源于艺术的锤炼,创新的精神源于对个性的尊重,而这些应是在儿童早期就撒播下的种子。自古以来,艺术作为生命的表现同它显著的感情效果和多样的社会机能,一直被视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游于艺”就是他重要的教育主张。时任中国教育会会长的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绘画、文学里找到他们遗失的情感。”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教育论》中就曾提出“儿童学习艺术应该是为了发展优美的感情,不应变为手艺。”

(三)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

儿童美术教育在现代中国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儿童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儿童主体性品质和创新精神,特别是美术教育中注重对儿童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这是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儿童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始终在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

童年的记忆使人刻骨铭心,因为个体早期生命经验的存在,组成的儿童种种涂画行为。根据陈鹤琴先生的研究发现,并断论:“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涂画,儿童画是随着他的身心发展而发展的,与儿童的感觉、知觉、动作、骨骼、语言及思维等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也受着生活与教育实践的影响。儿童有运用符号表达情感的天赋,儿童的涂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相宜的。”前苏联教育家认为,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心灵”,让人自由成长,让想象自由飞翔,让心手合一,让色彩写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即便是儿童美育的灵魂!

(四)儿童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然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教育备受冲击,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以及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可避免地波及到儿童,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就被置于一个由几千年的文化发展造成的复杂的文化社会结构中,他们还没具备抵御能力时却被成人所异化。在转型的现代社会中,成人对于生存和名利的压力无形中波及到儿童,使得本是最具人格陶冶感化作用的儿童美术教育被扭曲。有些家长和成人出于对儿童非理性期待,各种蜂拥而至,以盈利为目的的比赛,以及仅以技能技法为基础的培训等,致使儿童绘画中迎合和模仿的现象比比皆是。

曾几何时,儿童美术失去了它的情感色彩。台湾画家、作家、儿童美术教育家席幕容在她的《画出心中的色彩》一书中说:“应该让孩子在没有任何竞争压力下好好地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我不喜欢看儿童画展,更不爱看有大小奖状罗列的儿童画展……观察自然对于儿童不但是一种享受,还是一种资料的储存,一个处心积虑要先人一步的生活的开始,他已不再是儿童,或者说,他心中有一部分已不再是儿童了。”尽管席幕容此言看似偏激,但那确实是出于对儿童心理的感受与想象。鲁迅说:“杀死了今天也就杀死了明天,”一旦发生了席幕容所说的那种对儿童心理扭曲,“儿童画”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所谓的鲜活的色彩。

(五)儿童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便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并主张重视美育,当时著名的教育家维多里诺正是因为看到了中世纪教会教育压抑人个性的那一面,才给自己创办的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并在学校的墙上饰以儿童游戏的绘画,以激发儿童的热情。

上个世纪90年代处一场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在我国展开,它直截了当地触及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涉及了社会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问题。虽然,“人文精神”是由文学界提出来的,但很快就超出了文学界,而成为众多学术界人士所关注的问题。现代教育的人文意义与价值及精神在教育中的体现是以人生为目的,人生理想、意义为核心,继而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的。

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由于受到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教育的基点定位在知识和技能的层面,儿童感受到什么,有什么情感体验,他们喜欢怎么表达,这些问题往往被忽略,它的定位更多的是促进儿童心理走向成人心理的转换。当然,这种转换是需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在美术活动中,感性的知识转授,人性化环境的熏陶,尊重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为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格。儿童美术教育亿具有的人文性质是永恒的,它始终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和关爱。正如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福禄贝尔所言:“探究的目的根本不在要成为一名画家,探究声音和唱歌的目的也绝不是要成为一名音乐家。”儿童的画来自于心灵的图式,这个图式凝聚了早期的生命体验,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非理性期待与标准,放下那些功利和条条框框,和儿童一起融入绘画。在儿童的美术世界中,给一份人文关怀,给一些宽容与理解。二、儿童美术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结合

面对众多的困惑,很难说今天的儿童美术教育状况是令人满意的。谈起儿童美术教育时,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画画水平等等。但是,谁都知道,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涉及到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艺术门类等都有广泛的涉及。以人文为主线的美术文化贯穿于美术学科中,我们转达给儿童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通过人文文化的感召力来释放的。

(一)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目中的地位

我们从来都是和孩子从同一方面看他们的画,而且是从同一视角。我们往往忘了考虑,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二)拓宽儿童美术视野,让儿童热爱美术

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美是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的事物。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束缚了他们的想像和创造,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注重过程,既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

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想像即无穷。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儿童拥有稚嫩的童心,它无不被情所牵引。色彩是儿童表示情感的语言,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知道他们表达的需要,选择他们所要表达的方式。心理学家发现,美术、音乐等艺术表现方式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心灵的平衡发展。要让孩子热爱美术,作为执教和教导者,对自身要有严格的要求,自己要热衷于生活中的美,保持对美术的热爱。用自己的热情感染每一颗渴望在白纸上“舞蹈”的心。

(三)美与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因为它提炼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美术教育更是通过生活中那些直观、生动、具有美感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的教育。因此,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启迪儿童对真、善、美的认识,陶冶美的情操,激发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罗丹曾说过:“生活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的湖光山色、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爱,到处都蕴藏着美,需要我们引导幼儿去发现,并使他们知道美在哪?为什么美?使他们从小就受到美的熏陶,生活情趣高雅,积极向上。

爱因斯坦在他的《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真、善、美……”他确信“个人的生命只有当他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的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爱因斯坦的精神境界造就了他的伟大,而这精神境界很重要的精神来源在于他从小对艺术的热爱。美术教育可以塑造人的灵魂,提高人的精神世界。

(四)美术教育体现人文的价值,为健全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现代教育和教学思想非常重视“人”在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儿童为教学的主体,更注重人的品质与修养的培育,杜威提出要保存儿童的天性,……当读到这一段论述时,不由回想起尹少淳先生对儿童美术教育的一段精辟论述:“应该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画,千万要保护儿童美术学习的重要品质:如高昂的兴趣,旺盛的想象力和主动大胆的创造精神。

福禄培尔(FriedrichFroebel,1782-1852)指出:一个孩子的主要性格,决定于个人兴趣愿望的自我活动。儿童可以从工作中学习,经由运动神经连接思想与行动,可说是发展思考过程的最佳方法。儿童把美术活动视为游戏,既有兴趣,又有参加活动的愿望。因此,美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教育功能——统整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自由说话或交谈,是缓和个人情感与他人之不和,以及侵蚀行动最有效的安全活塞。由于儿童语言发展的局限,他们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那些令他感到新奇或不满的事情,他们常选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边画边用语言来进行补充。这是因为美术活动比较开放,儿童可以不受限制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使他们的情绪、情感能够得到充分的渲泄,可以使儿童解脱心理压力和紧张,获得情感自由和适应能力,受到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疗之效。

美术作品注重想象,提倡自由表达和创新,因而在美术创作中没有失败,不会产生挫折感,儿童的心情愉悦。在尝试操作或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在完成作品时,他们又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油然而生。

每次美术尝试,对儿童来说是一次新的挑战,在新的挑战中他们所体验、感受的那份快乐、自信、成功,为他们今后能够勇敢面对新问题、新环境作好了准备。#P#三、全面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

(一)把合适的美术教育还给孩子

日本的儿童美术教育重在体验与创造,他们准备了各种彩色泥土给孩子尽情玩乐,让孩子体验色彩、自由作画,鼓励个人的表达方式。而要让儿童画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画”,评价方面非常重要。日本公立幼儿园的教师从不对孩子的画横加评价,而是细心地把每个孩子的画悬挂张贴,由孩子们欣赏讨论。边霞博士认为我们的教师应该转换评价的方式,如可以问孩子“最喜欢哪一张”而不是“哪一张最好”,因为我们要做的是允许孩子表现和发展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允许不同评价尺度的存在,允许个性的发展。如果我们的评价还是教师一言堂,“这张画我喜欢”“这张画很干净”“这张画画得很好”“这张画乱七八糟,我不喜欢”,那么,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理解美术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我们将永远不可能还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二)家庭与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的早期教学与家庭影响较大,在自由宽松氛围里生活的儿童,一般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无拘无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儿童是在成人的价值观里成长的,他们被家长所鼓励,赞扬的某一方面和水平,均是建立在家长的文化素养上。家长的价值观在许多方面与人文文化教育观背道而驰,但儿童天天都要和其打交道,生活在一起。在一种潜移默化的自然影响下,儿童们的身心和文化素质已开始有一定的模式,当这一模式与美术教育观念对话时,随时发生矛盾与冲突。

阿恩海姆评论说:“我想不出有什么艺术与美术创造中的基本因素是在儿童作品看不到萌芽的。”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阶段,没有学习任务和压力,他们可以自由尽情地去游乐,且乐此不疲地从事一切艺术活动。他们从自己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反馈,得到享受。例如,儿童的绘画兴趣是这样被激发的:儿童随意涂抹,却能成为一幅作品得到成人的赞赏,这时所带给儿童的不仅是过程的愉悦,还能及时获得结果的享用。当他完成一幅来时,他会迫不及待希望成人分享他的快乐。这样,他也很容易从成人那里得到正面的反馈来加强作画的动机。

(三)教师与儿童美术教育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应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互动中的儿童美术教育的结果是要把儿童引向一个较为完美的状态,而其中包含了人文的情怀及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教育。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深层次的隐性文化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意识在美术教育中有很大的影响,一个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胜任美术教学工作的教师,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走进童心世界

教师所耕耘的是一片净土。教师工作之所以纯洁,是因为他所面对的是一群纯洁的孩子,教育工作者不能容忍用肮脏的灵魂去玷污这圣洁的土地。做教育工作者不能没有爱心。热爱本职工作,就会自觉地去辛勤耕作,就会去认真地实践,就会时刻警告自己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就会认真选择自己的事业,勇往直前。当好孩子的美术教师,必须要热爱生活,要有耐心,帮助孩子学会宽容和理解,使孩子能理解、尊重人、关心人,懂得如何和别人合作,能够很好地与人交流,相处与配合。

孩子是裸地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身上没有太多道德理论的束缚,对于孩子来说,兴趣是如此重要,教师要千方百计来保护,扶植儿童兴趣的萌芽。让我们暂且放下头脑中固有的对儿童绘画的种种期待与标准,和孩子一起,全身心地投入绘画,你不仅能发现孩子的另一个世界,也能唤醒你自己正在沉睡的另一种感悟。

2、精通本职专业,力求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能解读儿童绘画,善于与儿童沟通。如果不能了解孩子就无法做好本职工作。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以人发展为中心,教育儿童的前提建立在尊重和了解儿童,一切以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上。教师不仅要须知心理学知识,而且要具有理解儿童,善于和儿童建立密切融洽关系的本领。他们能随时进入儿童的天地中来,能听懂儿童的心声,知道儿童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怎么想,怎么做;并能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儿童做朋友。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资格去帮助和指导儿童。

美术教师还必须熟悉儿童们创造的视觉语言符号,能欣赏和正确评价儿童作品。儿童绘画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教师要通过儿童的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好、性格,他们的成长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艺术创造要充满热情,具有关爱之心,耐心地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因势利导的做好教学工作。教师指导儿童不能以个人爱好为准则,不要对儿童轻易去批评和否定,要以友爱协商的态度,在美术活动中,至始至终,帮助儿童身心及人格的全面发展。

3、让人文教育走进儿童美术

人文教育提倡创建积极的充满人性味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儿童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展现个性。《学会生存》中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换言之,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教师所应具备的人性观。美术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历史感、责任感和自我感,那就是如何独立思考,发展自身,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融相通。此外,也要了解外部民办及其面貌,与我们的感觉、心境、精神、情绪等所能体验到的内部世界融为一体。用这样的人文精神去开发儿童的美术素养,陶冶情操,促进个性发展。

儿童美术论文范文2

对孩子兴趣的转移要正确对待。儿童兴趣广泛,有好奇心,什么都想摸一摸,试一试,这是健康儿童正常现象。尽量去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明智的,如果他本来喜欢画画,忽然不喜欢了,一定要分析原因,可能是成人指导不当,打击了他的兴趣,这可以补救,也可能遇到更有吸引力的事情,转移了也不是坏事。如果孩子上了中学,忽然迷上了画画,也为时不晚,总之强加给孩子的,效果都不会好。

兴趣只是人才的契机,想象力和创造性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目标。评选作品时,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作品,是不是表现了不同年龄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否表现了他们自己起初的生活体验,其次才是一定的绘画技巧。有些孩子画的中国画俨然地老画家风范,一般都是程式化的模仿之作,题材狭窄,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他们画其他题材既没有能力,也缺乏自信。另一种画,一眼就看出是临摹的简笔画或简笔画的组合,同样缺乏独创性。这些作品一般很难入选。

我们推崇儿童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大胆泼辣地表现出儿童自己真情实感的作品,幼儿的作品以天真幻想更具特色。天真,是儿童画美的价值所在。

儿童画画很少有计划性,只顾想象,表现自己意志,只求情绪的表达,不计后果。至于别人是否能看懂他是不管的,自己有没有能力画,也从不考虑。他们敢编故事,画热闹场面,没有人教过,就凭自己的想象画,当然谈不上大小比例、透视构图了。在涂鸦初期,画得一团乱麻,其中也不管他们美丽的想象。很多孩子你问他会不会画什么东西,他总是毫不犹豫非常自信地说:“会!”虽然画得不像但他自我感觉却很好,很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和赞扬,可惜这种良好素质不被成人所理解,有时反而受到嘲笑奚落和打击,给孩子的心灵很大的伤害。

绘画能力因儿童手眼脑等生理器官的发展不同而呈不平衡状态。例如女孩一般手的准头强于男孩,造型能力往往领先于男孩,而男孩想象力往往超越女孩。有的孩子手的功能比别的孩子笨拙,但与智商无关,以后仍可能变为巧手。家长老师不能只看孩子某一方面落后,就说孩子笨。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强,就发急,总喜欢当孩子的面说:“看人家画得多好,你画的那叫什么呀!还不肯好好用功画。”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长处,去揭自已孩子的短处,这对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很大的摧残。这不是望子成龙,而是训子成虫。

儿童美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儿童插画,中国民俗,库淑兰,造型

 

1.中国儿童插画对民间民俗文化的呼唤

五彩缤纷的儿童插图世界背后也存在着问题,那就是具有我们自己国家民族特色的儿童插图作品太少了。鲁迅先生曾对其他国家的儿童插图作品做出过这样的评价:“英国沉着,德国粗放,俄国雄厚,法国漂亮,日本聪明……”嘲我国也曾经有过民族特色作品的高产期,有的甚至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曾几何时,在学习外来设计模式的同时,却渐渐忽略了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特色。

我们当今的儿童读物品质的提高,对今后儿童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我认为,在儿童插话创作中,面对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和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把中国特色融入其中,开创一支有中国民俗风格的儿童插画。

2. 库淑兰剪纸简介

在陕西省渭北黄土高原的旬邑县,生活着一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她叫库淑兰(见图2-2)。方圆百里的乡亲们都亲切的称她是"剪花大娘"。她十六岁学习剪花,六十岁后自创一种拼贴剪纸,作品构图饱满,线条道劲,人物造型动朴可爱,色彩斑斓,繁而有序在“剪花”中,凝聚着丰富的“人”的内容。

她于1920年10月出生,2004年被确诊为肺癌晚期,享年85岁。

3.库淑兰剪纸的独特造型

细观库淑兰的剪纸造型,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花枝、虫鱼,均以极其洗炼、单纯、开张、稳定的造型,作为主体造型符号。不追求动态的显示,也没有情节和表情的刻画,而以一种恒定性的观念型态造型符号,在其作品中反复运用,重复出现,仿佛没有休止。突出的强化了属于她自己造型语言的个性特质。

郭庆丰:“剪花娘子,不管她是坐着,还是站着,她里面都有一个基本的构架,构成方式是天地人,三者的构成方式,天地人: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三种境界、三个关系,组合在一起,天人合一的方式,具体到剪花娘子,她都是基本的骨架相同。当然,库淑兰能用她自己的方式,跟她自己的经历融合在一起、自身的精神状态融为一体,跟这个符号融为一体,跟大自然就赋予了她个人的色彩。”

4.库淑兰剪纸独特造型对儿童插画的启发

4.1库淑兰剪纸造型对儿童插画的意义

库淑兰的剪纸创作,其物体的造像都是民间的意念造型。和当今流行的日韩细致入微的动漫造型大不相同,但单纯,质朴,稚拙的意念形态却是那么形象仿佛注入了生命和灵魂。这更符合了儿童对事物概括化认知的心理特征。

4.2 造型极具想象力

库淑兰的各种造型并不拘泥于客观事物的现实性,赋予了的想象力,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符合审美规律的表现。这些具有想象力的造型多是通过夸张、拟人、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来体现的。

库淑兰作品中往往把事物的特征加以夸大、变形,使其视觉感受更加直观,它与西方造型中标准比例的构形概念是不同的。“夸张”是以不改变某些物象的基本的固有特征为前提,有时甚至是为了强化表现这种固有的特征,但是“变形”则反之,以舍弃、改变事物的固有特征为前提,有时甚至可取“随心所欲”的态度。在这些看似“漫不经心”或“即兴发挥”的创作中,其实蕴涵了库淑兰丰富的想象力。为当今儿童插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儿童插画设计上要尽量去适应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夸张变形的手法加以描绘,把形象设计得更稚拙、更可爱。采用夸张手法,能使概括了的形象特征更鲜明典型、更清晰明了,也就更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喜欢。

4.3造型语言简洁而丰富

库淑兰在造型风格上有简洁和繁复的对比,也有两者之间的统一。造型中的简洁,并不是简单、单调的意思,而是指造型语言简明易懂、视感鲜明,以最少的造型语言表现出事物的形态、结构等。造型虽然简洁,但在视觉上却觉得非常的丰富,凭借事物现象的缤纷五彩,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4.4造型的装饰化表现

任何造型艺术,从用笔和形体的角度看,都是点、线、面的运动与结构。论文格式。点、线、面自身的形式与内部规定性,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论文格式。库淑兰在造型上不仅对于点、线、面的运用,而且通过精美纹样和一层层各具形态小花朵等的精心刻划,增强了作品的神秘性与厚重感。从而使人感到充实新鲜,趣味无穷。有自己独特的特色,显示出明显的装饰性效果。

4.5以孩子的兴趣为主题

要创作出让儿童感兴趣的插图作品,就必须要熟悉所画的对象,熟悉和热爱儿童的生活。儿童有自己的审美偏爱,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应该看他们所看的,画他们所喜欢的。儿童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样的食物,喜欢什么样的玩具等和他们息息相关的事物。这样才能发现它们在孩子眼中的不同特点和性格,并借以恰当的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表现在儿章插图中。

5.中国民俗造型对儿童插画借鉴的意义

总的来说,库淑兰艺术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许多特点与儿童插图的创作要求

是极为吻合的,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审美偏爱。论文格式。

已故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有句经典名言:“以最大的功夫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句话是值得我们儿童插图创作者推敲的。“打进去”只是过程,而不是目的,因为我们没有必要机械模仿民间艺术家的表现技巧去为儿童画插图,这样的模仿只会让我们的作品更糟,小朋友也不会喜欢。而“打出来”比“打进去”更难,这当中有一个消化的过程,就像我们吃饭一样,囫囵吞枣是达不到目的的,只有细细咀嚼后才可能很好的消化。

只有认真的而不是敷衍的、深入的而不是肤浅的研究学习民间美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其精华,用以充实儿童插图的创作并使其展现出新的生机。我们把库淑兰剪纸中的独特造型等这些背后隐藏的创作理念和蕴涵的本质精神挖掘出来,将民间美术与儿童插图的设计语言进行组合,才能真正丰富我国的儿童插图创作,使我国的儿童插图创作真正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剪花娘子库淑兰》,(上、下册)上海文章出版社编辑出版 2009年

2.《库淑兰剪花娘子传奇》, 文为群著 , 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3.《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张奇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4.《民间美术造型语言独特的真实性》,范涛著,美与时代,2007.07下

5.《质朴纯情天真烂漫――民间美术的表现手法在儿童插图中的运用》,王淼著,2008

6.《中国民间美术造型》,左汉中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4月

7.《现代艺术设计与民间美术内蕴的融合》,李立芳著, 2002年10期

8.《美的符号――论绘画的形式问题》,徐书城著,文艺研究,1991年

9.《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唐家路著,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10.《从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毛铭三著,新闻与写作,1995年

儿童美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教材研发;职业需求;教学改革;基础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幼教师资学历规格和学术层次上移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幼儿教师教育目前也基本完成了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大部分幼儿师范学校或并入高校或升格为幼师大专。但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师范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原来的体系下所培养的幼师人才已经无法满足信息化社会下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要求。

在高师专科各专业的教育中,儿童水墨画教学已成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师范生适应职前教育需要而设置的基础课程之一。在新的形势下,该课程的教材研发对于幼师教育儿童水墨课程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填补教材的空白

目前为止,相当一部分高师专科学校中仍然沿用旧教材,或选择高师本科教材,甚至采用小学教育专业或高中教材,在幼师教育中有涉及儿童水墨课程的教材。例如,五年制幼儿师范大专系列教材《美术》(宗卫和、黄载文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与全国幼儿师范教育教科书《美术――绘画.创作》(高等艺术教育教材编辑部组织编写)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等;这类教材中包括了简笔画、设计与工艺等内容,只有一小部分提及儿童水墨,有一些图例可作为案例式的教学教材尚有待从实践中整理、发掘和完善,优质的教学示范作品模本较少等因素成为了该课程发展的障碍。在培养未来幼师的高职高专师范类学校里,对于儿童水墨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方向性不明确,系统性也不强。

为此,我们需要结合学生专业方向以及多年来幼儿园的美术教学经验,除了中国画的基础知识外,比较有系统有针对性地绘制一批教学范画与教材配套的扩充性资料,供学生参考和学习,确保教学内容新颖、先进,针对性与实用性强,能较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需求,填补高师专科学校儿童水墨教材的空白。

2 研发此课程的教材是学生的职业所需

2.1 基础教育中儿童水墨的教学研究如火如荼

与传统国画造型的高度自觉、程式化相比,儿童水墨画造型稚拙,充满着童趣,甚至有时是那么不合常理,水墨画作画速度较快,讲究一气呵成,加之墨色在生宣纸上有渗化意趣,适宜儿童在短时间内精力集中地抒感,符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在基础教育中关于儿童水墨画的教学研究如火如荼, 一系列的关于儿童水墨的研讨会、论文和学术专著 如:杨景芝、何韵兰、杨永青、刘荫祥等多次在全国“少儿水墨画邀请展”研讨会发表的论文和学术论著;实践成果有:金华市柳湖小学朱国华的《我的儿童国画教学》;镇江市少年宫孙炜的《儿童水墨情节性教学探究》;杭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涂永录的《水墨画程式化教学的传承和求新》;常州市武进区湖塘中心幼儿园王惠萍的《改革传统幼儿水墨画教学,培养幼儿审美、创美能力》;张蕊的《以人为本现代水墨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上海浦东新区香山小学朱健朴的《儿童实验性“创意水墨“初探”》;广东省美术馆少儿美术培训中心老师们的《游戏精神与儿童水墨》;画家、优秀的少儿水墨知道老师刘荫祥的《让孩子感受笔墨的乐趣》;谢健东的《开创儿童水墨画教学的新天地》等探索性或反思性论文,反应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长在逐步改变,不再单以临摹名画为手段,更注重儿童水墨中的情趣性,情感性和文化性,教学方法上也别出心裁。同时也有很多面向幼儿的水墨教材,如武千嶂,杭爱华,何永吉主编的《现代幼儿水墨画教程》、吴林的《墨斗:儿童水墨画教程》为幼儿水墨画的学习和一线幼儿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2.2 幼师教育中的儿童水墨课程教学与学生职业需求相悖离

儿童水墨是专科层次幼师教育一门专业必修技能课,这一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知识,通过临摹、写生、艺术考察、创作等环节,使之掌握中国画的笔墨造型的方法和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段。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和作业练习中,不仅教会学生中国画传统绘画基本功的同时,引导学生参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文化的传达、继承和交流,以开拓艺术视野和开启创造意识。除此之外,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还要让学生在传统水墨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幼儿教学相结合,探讨在幼儿教育中如何进行水墨游戏主题式活动。

但与之相悖离的是,在教学中我们缺乏能够结合学生专业方向以及具有多年幼儿园的美术教学经验的高职称教师。目前担任高师各专业儿童水墨课程的教师多为国画专业出身,有着扎实的水墨功底,儿童水墨对这些教师来讲并不难,面对的学生大都没有美术基础(美术专业除外),大部分老师容易以传统的国画教学方法来教授学生,以临摹为主,而没有对儿童水墨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儿童水墨活动及游戏开展系统研究。他们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课程目标不一致,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就不能实现有效对接。

与基础教育中儿童水墨的教学研究相比,幼师教育的儿童水墨课程建设已出现落差,学生毕业后到幼儿教育中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和应用所学知识。这说明虽然幼师教育完成升格,但在内涵上的建设却未能跟上幼儿园教育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性质、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体系、教材编制等这一系列的问题上去认真探索和研究。那么,我们可以线从教材的研发上出发,给专业教师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和系统的内容,让专业教师在教授时不仅能让学生进行传统水墨的学习,而且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幼儿教学相结合,探讨在幼儿教育中如何进行水墨游戏主题式活动落到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幼儿园教学见实习时及就业后,能更有针对性地用水墨画的形式教会幼儿从小懂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以及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及相应产生出来的激情,让幼儿能主动地、创造性地表现社会生活,表现人类的情感和心灵,表现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人类文化增添财富,从而实现所学课程内容与职业零距离对接。

3 基础教育儿童水墨教学的需要

面对基础教育的需求,多数工作于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们,不断在探索如何把传统国画与儿童绘画教学更好地融合在一起。我们看到有些儿童水墨画,题材比较单一,技法比较程式化,例如有的专画葫芦,有的画牡丹,甚至题词也是牡丹富贵、国色天香等。这其实是教学时的偏差,不是传统水墨之过,也不能表现出儿童自己的意志。关于儿童水墨教学方法的缺乏使得这一工作不能全面的有效的普及,当然也有就出现了个别做得好,“有点无面”、“教育的不均衡”的现象,这是与基础教育资源要求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性相(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矛盾。在实际工作中也有接到一线老师们关于儿童水墨美术教学的相关咨询。这就需要我们对幼师教育中的儿童水墨课程进行专业建设和深入研究,使之能够对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及相关研究起到引领的作用。

4 做好此课程的研发,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落到实处

世界上有众多的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民族的也就没有世界的。水墨画是中国、特色较强的一种绘画艺术形式,借助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和墨),表现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绘画。作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传统绘画艺术,水墨画跟着时代的步伐改革创新,中国画以其民族特色产生于中国土地,饮誉于各国,正是以民族性而具备了世界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 做好教材建设,为幼教师资的继续教育做准备

深化校地合作,职业与学习相结合,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教材建设,为实现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做准备,为满足基础教育的公平性、普及性趋势要求做准备。

6 深化高职师范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于专业建设

创新课程的教材建设,为满足服务地方儿童水墨的教育需求做准备。搭建教、学、研合作平台,加强应用研究,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儿童水墨教育师资培训和终身学习打基础,并服务于师范类学校的艺术、美术、学前、初等教育等专业建设,使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有效对接,使学生学以致用。

综上述,该课程教材的研发不仅有利于更好地为学生做好就业的导向,提升学生的职业服务能力,实现所学课程内容与职业零距离对接,而且对于教材空白的填补,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幼师师资的继续教育、高职师范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儿童水墨画课程的教材研发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2] 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3] 武千嶂,杭爱华,何永吉.现代幼儿水墨画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4] 朱国华.我的儿童国画教学[J].中国美术教育,2003.

儿童美术论文范文5

一、建立保障机制,营造科研氛围

1.人员保障。我园对于课题研究十分重视,课题组成员由园长、教科主任、年级组长、骨干教师等组成,年龄结构合理,既有朝气蓬勃、冲劲十足的年轻教师,又有经验丰富、沉着老练的老教师,他们都承担或参与市级以上规划课题的研究经历,具有良好的科研意识,研究能力强,研究成果丰硕。同时这些老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在她们的通力合作下,定能完成研究任务,达到预期的效果。

2.制度保障。课题组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和指导,制定科学、合理的理论学习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将课题研究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和教师的教科研考核之中,积极投入课题研究的教师优先享受外出参观、学习、交流的权利,对在课题研究中有科研成果的教师予以奖励。

3.经费保障。本课题研究与我园的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我园投入大量的必要的研究资金用于聘请专家现场指导、研究活动的正常开展、各种现代设施设备的添置、成果推广等。同时提供充裕的研究时间,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和深入实施,从而确保研究活动的正常化、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重视实践研究,丰富研究过程

1.课题研究细致化。我们将课题进行细化展开,由教研组长负责二级子课题的研究,分别是《幼儿园美术欣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模式与策略的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美术欣赏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美术欣赏与其他学科有效整合的研究》。各班老师进行三级子课题的研究,分别从人物画欣赏、动物画欣赏、抽象画欣赏、建筑画欣赏、扇面画欣赏、装饰画欣赏、剪纸欣赏、陶艺欣赏、吊饰欣赏等与信息技术结合,针对美术的各个方面展开欣赏研究,每位老师研究的方向都不一样,各有针对性,避免重复现象。

2.理论学习针对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重视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更新,组织教师培训、学习,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先后组织教师观摩几所市示范幼儿园的活动,还邀请领导、专家来园作专题讲座进行指导。平时,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自学和集体学习的形式,学习与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如《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名画欣赏中的运用》、《美术构图色彩的专题讲座》等,并要求教师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研究之中。我们还聘请小学的教技主任来园对教师进行电子白板、Flas制作的技能培训,促使每位老师都熟练地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

3.实践研讨常规化。为了使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落实,使课题研究规范而深入地开展,我们将各种活动常态化管理。在课程安排中每班每周安排一节特色活动课,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子课题研究内容,正常开展特色教学活动,将自己的研究内容作为班级的特色,促使班班有特色、人人有课题。每两周定期开展一次与课题相关的活动,如经典作品赏析活动,课题案例分析活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评比活动,我谈美术欣赏和信息技术如何运用交流活动等,定期组织课题组的老师进行研讨,将课题实施的情况汇报给课题组,并组织教师交流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经验和成果。每学年组织课程组老师开展课题研究实践课活动,将自己一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并对教师的课题研究情况及时作出评估,使老师的科研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

4.课题环境全园化。《指南》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在课题组人员的筹备下,我们在幼儿园楼梯通道、美术室、走廊、班级墙面等区域,创造了丰富的美术环境。如:在美术室内,我们将国内外美术大师的作品进行展示,如:凡・高的《向日葵》、徐悲鸿的《奔马图》、齐白石的《虾》等,请幼儿欣赏,并引导幼儿体会大师在作画中大胆用色、抽象表现及创意等,然后开展多样性的创作活动。在西面楼梯道上,呈现幼儿创作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的剪纸作品、扇面画、各种吊饰;在幼儿园长廊中,呈现幼儿的一幅幅水墨画,青花瓷装饰的服饰、纸盘、杯子等。这种用幼儿的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建构出的美术欣赏的大环境,既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及成就感,又有效地激发幼儿继续进行美术创作的欲望。

三、注重反思总结,提高科研成果

1.教师的发展。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研究成果总结,每位课题组人员每学期围绕自己的子课题撰写有关总结、心得,每学年完成课题论文一至两篇。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如野兽派马蒂斯、点彩派修拉、现代派画家毕加索、超现实主义画家米罗、剪纸发展史等美术欣赏专题培训,老师们了解了各种时期、不同画派及风格的代表画家的生平事迹,了解了不同画派的作画特点及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美术欣赏修养和美术欣赏能力。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互帮互学蔚然成风,一支“观念新、理论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

2.幼儿的发展。儿童具有极大的潜力,只要解放他们,充分调动他们喜欢、乐于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他们就能凭着直觉像大师那样作画。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便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展开丰富多彩的美术欣赏活动,使幼儿喜欢参与美术欣赏,并在活动中获得快乐感和自信心,在幼儿园举办的“幼儿美术作品展”中,孩子们作品各展其能,各具特色。同时将幼儿绘画的优秀作品进行保留,在本园网站上开辟专门的幼儿美术作品展示版块,让孩子、家长、社会各方面都能看到孩子作品,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创作的自信心得到有效的培养。

3.幼儿园的发展。美术欣赏是我们研究的课题,也是我们的办园特色。我园注重课题研究与特色建设的整合,以科研促特色。多次向幼教同行开放特色课,展示办园特色,获得同行们的一致好评。我们汇编了《课题论文集》、《课题教案集》、《课题专集》,收录了上百篇有园本特色的优秀活动设计、活动案例分析、研究论文,刻录了多个课题研讨活动光盘,收集了大量的幼儿美术作品及几十个优秀的教学课件,大大丰富了园本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课程资源库的信息量。

参考文献:

[1]梁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华夏出版社,2003,11.

儿童美术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幼儿教师专业化的独特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幼儿师范院校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概括起来主要有语言、艺术和教学三大类。学生要想习得这三大类技能,学校必须通过课程,日常管理.教育活动等培养对策来实现。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教师队伍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已提到议事日程,并有了广泛的研究。我国幼儿教师队伍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专业化也在悄然进行中。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幼师生也无一例外地要高质量地习得幼儿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其中,幼儿教师专业技能有其专业特殊性且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学习、训练,因此,寻找科学、合理的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的对策是每位幼儿教师教育工作者重要任务之一,必须加以深入研究。

1 对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阐释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概括起来不外乎一般能力和专业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诸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另外,教师还须具备从事专业活动所必须的特殊能力,即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指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因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的特殊性而要求具备的特有的从教能力。这里强调:幼儿教师专业技能与其它教师的专业能力有显著的不同,幼儿教师既要有教师的一股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其它教师无需具备而其必备的特殊技能。例如,儿童化的语言表达技能、儿歌弹唱与鉴赏能力、舞蹈表演与创编能力、等等。

2 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内容

1996年6月1日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目标的规定,蕴含着对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主要从三方面来指出了幼儿教师应具备语言、艺术、幼儿教学等方面的特殊技能。

2.1语言类技能

语言类技能是指幼儿教帅能够规范化、儿童化地运用语言、文字与幼儿进行交流及引导幼儿正确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主要包括书写、普通话、讲故事、英语口语等能力。

书写能力是指幼儿教师应该具备诸如工作日记、工作计划、总结、教育研究论文等基本的应用文的写作能力,以及规范地用钢笔和粉笔书写汉字的能力。

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二级甲等以上的水平。讲故事技能要求幼儿教师能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和肢体语言,充分突出故事中不同人物性格特点为幼儿演讲故事的能力。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准确、生动、流利的英语会话与交流能力。这是双语幼儿园中对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

2.2艺术类技能

艺术类技能是指幼儿教师具备的艺术表现及审美方面的基本技能。其主要内容有弹唱及儿歌欣赏,舞蹈表演与创编、绘画与美术鉴赏等。

弹唱及儿歌欣赏能力是指幼儿教师借助钢(风)琴,运用声乐技巧自弹自唱儿童歌曲及对儿童歌曲艺术性、思想性的理解能力。

舞蹈表演与创编能力是指幼儿教师要掌握多种形式的民族舞蹈基本表演技巧和根据不同的儿童乐曲编制儿童舞蹈的能力。

绘画与美术鉴赏能力指幼儿教师要掌握基本的绘画手法和儿童美术作品的基本鉴赏能力。

2.3教学类技能

教学类技能指幼儿教师为顺利实现幼儿教育目标所具备的适合幼儿特点的基本的设计、组织、制作、创编等能力。主要包括游戏组织与创编、幼儿活动设计、玩教具制作等技能。

游戏组织与创编能力是幼儿教师根据达成教育目标需要自行编制并组织幼儿进行游戏的能力。幼儿园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各方而教育目标都要寓教于游戏之中。

幼儿活动设计能力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教育内容的实际,预先设计教育活动方案的能力。幼儿活动设计是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前提和基本保证,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之一.

玩教具的制作能力是幼儿教师根据活动、游戏的需要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和教具的能力。

3 幼师生专业技能职前培养策略

(1)课程策略:幼儿师范院校通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等手段,对幼师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中将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学前儿童游戏、钢琴弹奏、美术与手工等7门课程作为必修课开设,做到有足够的教学和训练课时、有考核、有验收;将写字、普通话等开设为必选课;通过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提高技能训练水平,保证对技能训练的指导与拓展。

(2)管理策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通过有效的指导、训练、检查、验收考核等方式对幼师生在校期间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有效管理的策略。制定《幼师生专业技能训练、验收实施方案》,使学生明确技能训练的内容、要求与验收标准,安排不同内容的训练时间、指导教师及督促检查办法,实施分年级考核验收,验收不合格不予毕业。

(3)竞争策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竞赛等活动,激励学生技能训练的积极性、自觉性,并把优者优先推荐就业的机制引入技能培养之中,进而形成竞争机制的培养策略。幼师院校围绕专业技能内容开展诸如讲故事比赛、舞蹈大赛、卡拉OK大奖赛、书画展、摇篮杯幼教技能大赛等形式多样的竞赛评比活动,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热情。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优先推荐技能优胜者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