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发展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宏观经济发展史

宏观经济发展史范文1

关键词:宏观经济;企业发展;影响;对策

一、宏观经济环境对现代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融资环境的影响。企业筹资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足够的资金支持是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最基本的保障,而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的现状下,国内外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融资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国际环境来看,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着我国企业融资环境。如2008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渐席卷全球,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我国很多企业融资困难,甚至导致部分过分依赖国际资金的企业惨遭破产,可见,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到我国企业的融资发展,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部分企业筹资渠道单一、过分依赖国际资金的弊端。

从国内环境来看,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着我国企业融资环境。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以利率为核心的调控机制,政府如果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会放出更多的货币,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就会更加多样化、贷款渠道也会更加顺畅。

(二)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引导虽比不上计划经济政策那样明显,但政府进行的很多宏观调控政策都会给企业或多或少的带来一些指向性影响,促使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紧跟宏观经济走势 创新企业发展战略

宏观经济是企业发展的指向标,未来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面对日益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企业应保持清醒头脑,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不断推动企业战略转型,促进企业与市场经济的融合。

(一)保持清醒头脑,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走势。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态势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要想做好自己的企业,首先要成为宏观政治形势、经济形势的分析家,同时保持自己企业的机制灵活,对市场反应要灵敏。

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密切关注国际宏观经济形势与国内宏观经济态势,依靠冷静而理性的分析,确保企业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尽可能降低企业风险。为此,企业重大决策应尽量集体进行,吸收有关人员的参与决策,这是确保企业决策科学性的有效途径。比如,青岛著名品牌海尔集团,改革开放以来,海尔总裁张瑞敏就敏锐的嗅到了多元经济的新气息,从单纯制作冰箱,逐渐扩展到洗衣机、冷柜、酒柜等其他产业,大大扩展了其影响力。海尔从最初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今天全球家电第一品牌,与历代经营管理者的与时俱进、紧跟宏观经济形势不无关系。

(二)结合企业实际,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在当前宏观经济态势下,企业应注重联合重组,走集团化发展之路。美欧债务危机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大调整和大重组的新动向。为此,企业应结合企业实际,积极顺应宏观经济发展大势,突出强强联合,在联合重组中优化自身结构,走集团化、集群化发展是未来企业发展的必然态势,如黑龙江省的哈电集团就是在与国外企业的兼并重组中趟出了新路子,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此外,现代企业还应积极顺应宏观经济形势,注重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走创新发展之路。创新是新时代宏观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现在和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于市场对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认可和支持,因此,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依托于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推动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

(三)不断与时俱进,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发展。要想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就必须不断与时俱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永葆青春活力。比如,传统的医药化工企业对环境污染较大,但在建国之初,国家将国民经济的发展放在了第一位,那时的医药化工企业高度重视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产量,以满足日益庞大的医药消费需求。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认识到了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不再提倡牺牲环境式的经济发展,此时,具有前瞻性的很多医药化工企业积极顺应宏观经济走势,高度重视提高技术含量,严格控制污水污气的排放,比如通过对甲基多巴等产品的技术革新,大大降低了废污的产生,有效的保护了环境,促进了医药化工企业的发展进步。因此,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要紧跟宏观经济走势,积极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主义市场宏观经济形势,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坐标定位,创新企业发展战略,自觉趋利避害,抓住宏观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发展,早日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宏观经济发展史范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县开展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武学组〔2009〕4号)和《关于认真做好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阶段的有关工作的通知》(武学办〔2009〕17号)的文件要求,紧密结合我局实际,对梳理出的影响和制约*地税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类,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逐条制定整改措施。对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立即着手解决,对暂不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积极创造条件,明确时限,分步实施,有效解决,确保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成效。

二、需要整改落实的问题

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开展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我们对照有关要求,查找和梳理了工作中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一)受宏观经济和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今年地税系统面临的收入形势较为严峻,没有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预期目标。

(二)在严格执法与优化纳税服务的关系上,还不能做到准确把握和处理,还需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规范税收执法,完善纳税服务,推进依法治税。

(三)在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贯彻落实好相关税收政策,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方面还存在差距。

(四)在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离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一是存在服务基层,服务纳税人意识淡薄,业务水平不高,作风不实的问题;二是存在干部职务晋升难,向外交流渠道不畅,成长渠道较窄的问题。

(五)在规范内部行政管理,提高公信力、执行力方面还有待改进,在重大决策,评先评优及涉及干部、群众切身利益方面,应多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建议,力求公正、客观、民主。

三、整改落实目标

通过整改,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解决好阻碍地税发展的问题;巩固和扩大我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提高我局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使全局思想更加解放,作风更加务实,制度更加完善,措施更加得力;自觉运用发展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开创*地税事业新局面。实现五个方面的目标:

一是努力完成各项税费收入任务,确保收入随着经济发展稳定较快增长,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资金、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经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二是推进依法治税,提高税收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

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走科技强税之路,减轻纳税人负担,降低税收成本。

四是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地税系统的行政效能。

五是大力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和行政问责、阳光政府“八项制度”,深入开展“六好”创建活动,全面加强基层建设,实现基层与机关的统筹协调发展。

四、整改措施、责任及时限

(一)受宏观经济和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今年地税系统面临的收入形势较为严峻,没有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预期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收入,加强税收收入预测和分析。

整改措施:

认真执行税费分析工作制度,每个月召开一次收入预测分析会,加强税费源管理和税费收入预测,增强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责任领导:*局长

涉及部门:计会股、规费股、征管股、五个分局

具体责任人:*、*、*、*、*、*、*、*

落实时限:2009年12月31日

2.加强税费征管力度。重点抓好建筑业、销售不动产、交通运输业税收征管,抓好纳税评估和纳税等级评定工作,不断强化对各个税(费)种的征管,防止税款流失,大力清缴欠税(费)。

责任领导:*副局长、*副局长

涉及部门:征管股、规费股、五个分局

具体责任人:*、*、*、*、*、*、*

落实时限:2009年12月31日

3.大力整顿和规范地方税收秩序。继续深入开展行业性税收专项检查和区域性税收专项整治,强化部门协作配合,继续开展打击制、售、用假发票和非法代开发票专项整治行动,认真做好案件协查工作。抓好税收违法举报案件的登记、受理、查处、转办、反馈和奖励工作,维护社会协税、护税机制。

责任领导:*局长

涉及部门:稽查局

具体责任人:李文辉

落实时限:2009年12月31日

(二)在严格执法与优化纳税服务的关系上,还不能做到准确把握和处理,执法随意性不同程度存在,还需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规范税收执法,完善纳税服务,推进依法治税。

整改措施:

1.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在职责明确、标准统一、考核全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过错追究,总结执法检查的实践经验,规范检查的组织、范围、程序,强化检查效果。

责任领导:*副局长

涉及部门:法规股

具体责任人:*

落实时限:长期

2.进一步优化完善纳税服务管理制度和办法,不断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纳税申报和缴款方式。切实为纳税人提供快捷、文明、高效的服务,进一步提高纳税服务水平。精简和规范系统内部各项工作和考核程序,进一步减轻基层负担。

责任领导:*副局长

涉及部门:征管股、五个分局

具体责任人:*、*、*、*、*、*

落实时限:长期

(三)在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贯彻落实好相关税收政策,及时深入开展税收宣传,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方面还存在差距。

整改措施:

1.认真贯彻落实新的营业税暂行条例及我省调整营业税起征点的税收政策,促进全县服务业发展。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稳定房地产市场、创业带动就业、中小企业发展等税收政策,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牢固树立不及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也是收过头税的观念,认真落实好近年来出台的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下岗再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

责任领导:*副局长

涉及部门:税政股、五个分局

具体责任人:*、*、*、*、*、*

落实时限:长期

2.按照贴近税收中心工作、贴近社会热点、贴近纳税人的原则,创新税收宣传方式,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社会媒体,依托《云南地税》内部刊物,结合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地税网页、政务信息查询系统、96128热线等宣传媒介,以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为重点,加强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宣传、让纳税人充分了解税收法规,熟悉办税程序,明确纳税义务,实现依法征税和诚信纳税的良性互动,推进建立和谐税收征纳关系。

责任领导:*副局长、*副局长

涉及部门:税政股、征管股、办公室、五个分局

具体责任人:*、*、*、*、*、*、*、*

落实时限:长期

(四)在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离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一是存在服务基层,服务纳税人意识淡薄,业务水平不高,作风不实的问题;二是存在干部职务晋升难,向外交流渠道不畅,成长渠道较窄的问题。

整改措施:

1.对照《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其配套法规,以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机制为着力点,完善干部人事工作制度和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县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支持,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扩大地税系统内外干部交流渠道;加大对优秀年轻干部的教育培养力度,积极推荐更多符合条件的干部参与各级党委组织的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大力向地方党委、政府输送地税干部。

责任领导:*局长

涉及部门:人教股

具体责任人:*

落实时限:长期

2.在继续强化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监督的基础上,加强对领导干部作风状况的监督,加强对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诫勉谈话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认真解决干部队伍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总结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建设的综合性措施和办法,保证作风建设的长期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责任领导:*纪检组长

涉及部门:监察室

具体责任人:*

落实时限:长期

(五)在规范内部行政管理,提高公信力、执行力方面还有待改进,单位销售的房产未及时办理相关过户手续,久拖未结。在重大决策,评先评优方面,应多听取广大职工的意见、建议,力求公正、客观、民主。

整改措施:

1.规范机关政务工作,提高行政管理效能。进一步加强机关各部门工作的整合协调,统筹安排,加大工作督查督办力度,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凡属制定重大的特别是涉及干部职工或纳税人切身利益的措施和制度时,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责任领导:*副局长

涉及部门:办公室、法规股、监察室

具体责任人:*、*、*

落实时限:长期

2.由*局长亲自牵头,出面协调国土资源局和城建局等相关单位,尽快办理已出售房产的相关过户手续的。

责任领导:*副局长

涉及股室:办公室

具体责任人:*

落实时限:2009年12月31日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整改落实阶段的各项保障措施

整改落实阶段工作要求高,任务重,干部关心,群众关注。我们要进一步精心组织,加大力度,确保整改落实阶段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第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县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要加强工作的联系协调和督促落实,严格把关,促进整改落实工作有序推进。全体干部要全力以赴,形成层层负责的有力组织体系,确保整改落实的工作取得新成效。

宏观经济发展史范文3

经济学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特质,决定了经济学研究方法应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执。但就现状而言,国内对于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尚显不足。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因性,使得国内经济学研究的数字化、模型化尚处于摸索阶段。

近年来,基于我国制定发展规划、确定投资规模、拟制战略目标等决策的需要,准确评估和预测经济现状与发展趋势,已然成为迫切需求。通过建模分析经济走势,成为经济学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也是未来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的重要方向。实际上,早在1979年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与美国国际经济循环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了由七个发达国家为基础的国际经济指标系统,其通过选取关键经济因素、确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建立了基于模型的经济评价系统。之后,一些国际性组织也出现了相应的监测预警系统。1979年欧共体开始关于成员国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1978年经合组织建立应用先行指标来监测成员国经济动向的机构;80年代中后期,日本等国相继建立了经济预警系统。1990年国际IFAC大会出现了系统辨识中最新理论――人工神经元网络理论用于景气预测,取得较好的拟合效果。近几年来,基于模型的经济发展研究,已经引起国内经济学界的重视,并取得了相应成果。基于模型化方法研究经济发展问题,具有分析结果精确可信、趋势预测科学和精度高的优势,或将成为经济学方法发展的主流方向。

然而,不同于其它系统的是,经济系统是极其复杂的系统。一是分析对象多样化,二是每个对象的影响因子多样化,导致建立系统模型极其困难,如果考虑数学上的模型变量复共线性问题、收敛问题以及精度问题等,基于模型化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则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二、系统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系统建模是利用输入输出等观测变量辨识和估计未知参数,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较为准确的数学模型或统计模型,以分析系统特征的过程。建模方法诸多,可大致归纳为两种:一是机理分析法,即通过分析过程的运动规律,运用一些已知定律、定理和原理建立起过程的数学模型,也称理论建模;二是测试法,过程的输入输出信号一般总是可测的,且过程的动态特性总是表现在这些输入输出数据之中,故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提供的信息建立过程的数学模型,也称为辨识。测试法的关键之一是必须设计合理的试验,以获得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因为研究目的不同,侧重点和关注的角度不同,所需的信息就不同。当然,获得了观测数据,在具体建立模型时,则会根据物理背景、系统特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数学方法估计模型参数。例如,在能较为准确建立系统状态方程和观测方程,且对在线处理能力具有较高要求情况下,Kalman滤波方法成为主要方法;若仅能预知观测样本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简单函数关系前提下,最小二乘方法成为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手段;若预先知道被估系统或参数的某些验前信息或分布,且采样数据又不充分情况下,Bayes方法成为最有效方法;在多元回归问题中,不同自变量对估计的作用与影响程度不同,而且估计精度并不和自变量个数成正比,因此选取那些对因变量具有较强解释能力的变量去估计和分析被估变量,则成为必然,这是对信息具有综合与筛选功能的主成分分析方法的任务。

实际问题是复杂的,不同工程问题需要采用不同方法去解决。一般来说,建模需要遵循一下步骤:一是分析问题性质;二是根据问题设计试验方法;三是通过大量试验采集样本数据;四是分析对象的物理特性,建立假设模型;五是通过数学方法估计参数、重构模型;六是建立一定准则并检验模型的正确性。当然,建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关于建模的细节问题这里不再详述。

三、 经济建模的基本思路与问题分析

经济系统是数学建模面临的最为复杂系统之一。一是经济系统本身结构复杂;二是影响因素复杂,既有显性关系,又有隐性联系,如何选择二者建模变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只要不断探索其规律,从不同侧面观察、观测其变化,总是可以为其建立起比较合适的模型,以研究和把握其发展变化的基本机制和原理,为精确控制该系统提供支撑。和其他系统建模一样,经济系统建模以要遵循一下基本原则:其一,目的性:即明确建模的目的,不同的建模目的牵涉到的模型结构和建模方法可能不同。在经济领域,研究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则研究的途径、实验的设计和采集的数据性质则不同,所以明确建模目的是研究数量经济问题的关键环节;其二,实在性:即模型的物理概念要明确。对于经济问题,就是要明确研究问题的侧重点和角度,这样才能建立准确的模型,获得正确的数据和结果;其三,可辨识性:是指模型结构要合理,输入信号必须是持续激励的,获得的样本数据要具有代表性,而且要尽可能的充分;其四,可验证性:在建模之前,必须建立一定的模型检验方法和准则,有些需要通过实际背景和景象,有些需要通过新的数据去检验模型的正确性,模型不同,得到的结论不同;其五,节省性:建立的模型自变量或待估参数要尽可能的少,否则计算量大,结果有可能因为自变量或参数的相关性而失真。

在数量化研究,尤其是通过建模研究或预测经济发展时,以下问题尤应关注:

一是数据的采集比较困难,往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周期。经济问题无论是研究的角度、影响因素还是自身的变化规律都具有诸多随机性和不可测性,因此收集什么样的数据,多长时间采样一个数据,数据的遍历性和关联关系如何认定等都比较复杂,这些都是影响建模方法在研究经济问题时的制约因素和瓶颈,也是建模方法难以在经济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机制问题,就是有数据的组织不深入研究数据,能深入研究的组织却得不到数据,或得不到真实数据。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事前认真设计研究对象的角度、目的和方法,然后分析影响因素或变量,最后确定采样数据的大小和周期。当然,加强各部门的合作,尤其是科研院所与职能部门的合作是提高数量化经济研究水平的必要保障。拓展数据采集渠道,加强数据监管,确保数据真实性,是提高研究结果可信性和可用性的基本要求。

二是经济问题影响因素和边界条件难以把握。和工业过程或机械过程不同,经济问题如社会问题一样,容易受政策因素、自然因素和战争因素等的影响,所谓的蝴蝶效应就指出了经济不确定性的实质。所以,经济变化的规律往往具有突变性,不像自然界运动规律就是遵循牛顿三大定律一样,经济问题往往因外部干扰,其发展特征、速度、规模以及效率等可能会和前期发生截然变化,导致研究问题具有断续性。所以在研究经济问题时要注意抓住问题的内在本质,一般情况下,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问题本质基本具有持续性;另外要有预见性,能够尽早预知和把握影响因素和成度,从变化中甄别数据的真实性,尽可能使突变前后的数据和模型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

三是初始模型难假设。经济问题一般没有明确的物理背景或原理做支撑,加上数据是离散数据,所以在问题初期,很难假设比较合适的模型去拟合得到的数据,往往要经过大量的试算与分析,才有可能把握模型的真实形态。这就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对象的本质,从不同侧面把握对象的内在本质,尽可能多的获得验前信息,为模型假设提供知识和经验支撑。

四是判断准则难确定。我们知道,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确立的准则不同,结果和结论不同。另外,准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诸如结果判别的阈值可能随着发展要动态作出调整,例如基尼系数,国际警戒线为0.4,实际上该值允许一定的浮动,若政治稳定、制度保障到位、宏观调控有力,那么该值即使超过公认的警戒线,也不会产生社会动荡和信任危机。所以说,评判准则如何确定、如何动态调整、如何做到既不虚警又不漏警,是经济建模要考虑关键环节之一。

五是检验方法和手段较少。任何模型都需要进行正确性检验,否则,结果的可信度值得怀疑。但是由于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变化的不确定性、实际背景的模糊性和数据的稀缺性,导致检验模型正确性的方法和手段较少,结果可信区间、模型修正等缺少后续数据支撑。该问题既要尽可能通过已有数据通过外推做拟合检验,也要在建模方面充分吸收专家学者和历史经验,以保证模型符合研究对象的客观实际。

参考文献:

[1]刘树成,张晓晶,张平.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J].经济研究,2005(11)

[2]蒋金荷,姚愉芳.中国经济增长与电力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0)

[3]祝转民,畅建海等.克服复共线性影响的方法探讨[J].飞行器测控学报,2003:22(2)

宏观经济发展史范文4

内容摘要:“人口红利”是人口转变过程中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条件。但它的兑现离不开良好的政策制度匹配,当它在良好制度环境和有效的政策措施下充分兑现时,则有利于储蓄率上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和应对老龄社会养老挑战。

关键词:人口红利 劳动年龄人口 抚养比 经济发展

“人口红利”概念是由国外经济学家在研究东亚经济奇迹时首先提出的。David E. Bloom,Jeffrey G. Williamson在研究人口转变对东亚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时首次提出“demographic gift”,即人口红利。此后,David E. Bloom,David Canning,Jaypee Sevilla明确提出人口转变将产生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即“demographic dividend”,指出生育率、死亡率的降低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给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机会窗口。后来联合国人口基金在1998年到2005年每年的《世界人口现状》中都提到“人口红利”这个词(王洪春,2006)。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在人口转变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就是人口负担系数比较低的局面,总人口中15~64岁的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大,0~14岁的青少年人口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规模小,这种结构使得劳动力供给充足,而且人口的社会负担相对较轻,形成了对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有利的条件,被称为“人口红利”。人口学家称这段时期为“人口机会窗口”,又称为“人口红利期”等。本文在明确人口红利概念的基础上主要阐述它与经济增长、储蓄率、财政收入(政策)和养老保险之间关系。

“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

关于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历一个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新马尔萨斯主义认为,孩子多了会导致国民储蓄率下降,从而阻碍一国物质资本的投资,影响国民经济增长。8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是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认为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甚微。在过去,经济学家又开始认为人口增长对经济是有影响的。联合国的报告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真正重要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而不是人口增长本身,同时认为人类寿命延长,出生率下降,会导致可就业人口与其需负担人口之比的提高,同时,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更多的妇女有可能进入劳动力市场,只要劳动力市场能够吸收更多的工人,人均产出就将增加,这就创造了“人口红利型”经济增长。与此同时,生育的减少使得父母有更多的钱投资于孩子的健康和教育,创造一个更具生产力的劳动力人口。

国内许多学者认为人口发展因素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只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这种作用的显著性不尽相同。认为人口转变的特定阶段能通过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为经济增长带来潜在的人口红利。一般来说,当少年儿童或老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大的情况下,社会负担率较高,生产性较低,对经济增长不利。而在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较高的情况下,人口生产性强,社会储蓄率也高,则有利于经济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恰好处于人口年龄结构最富生产性的阶段上,并且能够对这种人口红利加以充分利用,经济增长就可以获得一个额外的源泉,创造经济增长奇迹(蔡,2004)。

事实上,人口红利的出现并非是自动的,它需要兑现匹配性条件。如果一个地区的人口结构更具生产性,同时还有良好的机制(主要是促进就业)诱致出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相对应的高储蓄,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只有在人口负担比、人力资源充裕、人力资本合格都具备的时候,才可能现实地发挥出人口机会窗口的机遇作用。只看到相对数的存在就认为进入了人口机会窗口,就认为具备创造经济奇迹的机遇,是失之偏颇的(穆光宗,2006)。正如有的学者提出要注意人口转变过程中“红利漏损”问题,人口红利意味着对劳动力资源更加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只有劳动年龄人口都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才能兑现人口红利。如果失业问题长期化,总抚养比就不能真实反应人口的经济负担,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必然会打折扣,就会存在“红利漏损”(刘家强、唐代盛,2007)。

“人口红利”与储蓄关系

储蓄率是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因素。二战以后,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等东亚国家和地区战后获得了高速经济增长,高储蓄率是解释它们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储蓄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并不一定就是正相关关系,即人均收入水平高,储蓄率就高。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高,国民储蓄反而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不断下降。不过,高储蓄率与经济发展阶段有明显的相关性,东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起飞时储蓄率都很高。在中国高储蓄率被认为是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对于中国储蓄率不断上升趋势,大多数理论从政府动员储蓄和金融市场发育状况等角度进行解释。然而,在这些解释中,人口转变这个非常重要的结构性变化因素则被忽略了。实际上,家庭规模、人口结构和城乡分布对家庭的储蓄和消费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Leff(1969,1971)利用1964年74个国家截面资料研究发现,人均收入水平、经济增长速度、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总抚养比对国民储蓄率均有显著影响。Ram(1982)利用1977年128个国家截面数据进一步研究,也得出基本相似的结论。通过人口转变(将会出现“人口红利”或“人口负债”)对储蓄率的影响的研究发现人口转变对储蓄率有显著性影响。随着人口转变,少儿抚养比大幅度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负担不断减轻,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部分相对减少,用于储蓄的部分相应增加。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转变对储蓄的贡献率将不断减弱。据测算,人口转变使得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享受人口红利。改革以来,总抚养比下降对中国储蓄率的贡献率大约在5%左右,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1/4强(王德文等,2004)。

“人口红利”与财政(政策)关系

“人口红利”期工作人口所占比重非常高,年轻的劳动力均是净储蓄者,同时社会抚养少儿人口和赡养老年人口负担减轻,社会总的负担水平下降,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可用于储蓄和投资,增加财政收入;储蓄和财政收入增加进一步增加投资,更多投资与更加健康、更高教育水准、充分供给的劳动力结合又带来更高的财政收入和更高的储蓄水平,从而进一步成为促进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口红利”是一个相对短暂的历史机遇,而要将这较短的而又潜在的机遇转换为现实的经济增长,首要条件是劳动年龄人口能充分就业,因此必须辅之以及时有效的财政政策的调整: 选择促进就业导向的财政政策。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的同时,扩大就业还取决于政府的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第一,政府在财政政策的取向上,对创业者要给予倾斜,在税收上予以优惠,要为创业者在小额信贷、社保补贴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第二,政府除了制定以提高经济增长拉动就业能力为取向的宏观财政政策以外,还应加大对吸纳劳动力容量大的企业的财政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增加公共投资项目和落实减税政策来扩大就业和控制失业率。第三,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帮助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政府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大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扶持力度,防止“人口红利”的流失(漆莉莉,2004)。

选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和有效转移的财政政策。中国“人口红利”的“大头”在农村,从某种意义上讲,收获“人口红利”程度大小取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利用。因此,财政政策的取向首先应考虑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发展农村和农业,要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进一步“开放城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制定各种符合农村人口在城市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财政政策,实现“人口红利”的充分兑现。

选择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财政政策。“人口红利”不是免费的午餐,在享受“人口红利”之后,我们将面临较大的养老压力。在完善城镇养老保障体系过程中,财政应遵循“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特点,在财政政策的取向上,应迅速转向完全积累制,同时将非正规就业人口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一方面,实行完全积累制可以降低未来社会养老负担,使养老负担率的分子逐步减少;另一方面,非正规就业人口被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可以扩大分母,增强社会养老负担能力。

“人口红利”期与养老保险关系

低出生率和人们寿命的延长最终将导致人口老龄化,加重社会负担。一旦人口变迁的过程完成,人口红利收于囊中,各国政府又将面临养老挑战,因此,在“人口红利”期就需要未雨绸缪为应对养老危机的挑战做好准备。

人口红利期与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建立以完全积累制为主的三支柱养老保险筹资模式是“人口红利”期的现实选择。结合世界其他国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践,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由政府提供,以现收现付为基础,政府通过征收与工资相关联的税收(或缴费)来筹集资金,养老金给付则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关联。第二支柱是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采取强制性的个人账户储蓄形式,基金由合格的金融机构管理,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第三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自愿储蓄计划。企业年金是企业为职工提供一部分养老金,以提高职工晚年生活质量的补充养老保险;自愿储蓄计划是指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收入情况,选择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各种年金计划,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种养老储蓄计划,国家在税收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在三支柱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中,完全积累制的个人账户应该为主体,这不仅可以提供足够的资金积累以应对以后出现的养老金支付高峰期的挑战,而且可以增加资本积累,促进经济长期增长,获取“第二人口红利”以及充分挖掘并延长转瞬即逝的“人口红利”(陈泽华、袁友文,2006)。

“后人口红利”期的养老危机。“人口红利”机会窗口关闭后,将迎来人口老龄化挑战和养老危机。来自世界银行一组数据显示,按照1997年以来执行的制度,如果没有任何财政补贴,即养老体系的赤字完全由当年缴费承担的话,要使养老金体系达到资金平衡,中国的企业和个人需要承担的费率将达到工资总额的37%。长期依靠高缴费率和财政补贴支付养老金带来的压力将使政府和参保者不堪重负。由于缺少资金积累,当前发放的养老金只能以在职职工缴费来支付,不得不维持高缴费率以应付收支压力。测算显示,中国养老金体系在未来几十年中除了短暂的“人口红利期”略有盈余外,将长期处于赤字状态。除非中国在“人口红利期”对养老保险体制进行及时改革并积累足够的资本,以应对随之而来的抚养比例上升带来的压力,否则防范与化解养老金危机的机会将转瞬即逝。尤其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退休保障缺口增大,养老金负债问题将不可避免地波及货币政策(吴学安,2006)。

参考文献:

1.王洪春.从“人口红利”到“健康红利”[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5)

2.蔡.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04(2)

3.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数量界定、经验观察与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5(6)

4.陈卫.是人口红利?还是人口问题?[J].人口研究,2007(2)

5.彭希哲.人口红利的中国特色[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4)

6.穆光宗.人口机会窗口期≠经济高速增长期[J].中国企业家,2006(7)

7.刘家强,唐代盛.关于人口红利问题的几点思考[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4)

8.王德文,蔡,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04(5)

9.漆莉莉.“人口红利”期的财政政策[J].财政研究,2004(12)

宏观经济发展史范文5

加强国有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实现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他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在调整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提高质量效益,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为此,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高科技产业;推进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制定并实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要加快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要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要加快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鼓励和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

张平说,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制约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

要完善所有制结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推动电网企业主辅分离,制订铁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继续落实邮政体制改革方案,研究电信企业全业务经营模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努力实现公平准入,促进个体或私营经济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

宏观经济发展史范文6

关键词:宏观经济 商业银行 战略选择

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及银行业发展态势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7.8%,经济增长增幅回落已经成为现实。而从关键指标――反映制造业活跃程度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一直徘徊在50左右,显示经济虽然出现企稳,但未来趋势仍不明朗。伴随着中国经济增幅放缓,中国银行业利润增长也出现回落。近年来,国内主要大型银行股改上市之后,得益于中国宏观经济及银行业自身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实力不断提升。

实际上,经济增长与银行业利润增幅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国内外文献对此进行了较多的研究。现有研究证明,已过经济增长与其银行业利润的正相关性强。熊彼特最早强调了银行系统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银行主要通过对资金的识别和募集鼓励创新活动并由此提高技术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麦金龙和肖等学者也强调了金融系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储蓄提高和资本积累。此后,相关实证研究也表明经济增长与行业发展存在正相关性。结合我国的实际,金融为以来的本轮周期下,中国经济增幅下滑对于银行业利润增幅下滑起到了重要影响。鉴于此,本文将结合中国经济及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现状,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及长短期影响进行分析,总结当前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增长潜力,同时,本文将结合经济转型的目标分析我国的战略选择。

二、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因素及挑战分析

从长期因素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二是现有的制度红利也逐步消失。从人口红利因素看,过去30年中国人口红利集中爆发,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了中国的就业率,而土地、技术等要素大力驱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高储蓄率则保证了资本存量的增加。不过,近年来这一动力开始弱化,“人口红利”或将消失。而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则将进一步减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从制度红利看,现有的制度红利也或将结束。相关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制度红利”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制度变迁或变革能够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并促进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获了较大的制度红利,市场化的制度性变革带来了创新和生产率的极大提升。不过,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面临转型,外部需求的结构性调整大大减少了中国的出口增长,制度性红利或将消失,制度的变革和技术的更新越来越迫切。

从短期影响因素看,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主要因素源于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的整体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从企业的经营情况看,实体经济也趋于走弱。投资、消费及净出口的减弱之势影响了经济增长。由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加之欧债危机的持续恶化,国际市场需求下降较快,2012年以来中国外贸增幅下降,甚至出现现明显下滑的态势。在投资增速方面,2012年以来,政府调控政策逐步显现,投资增速回落。加之长期以来国内消费动力不足,三驾马车均表现乏力。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指数看,PPI的连续下滑显现了价格改善的不明显,表明实体经济中的工业生产活动仍然较弱,生产性需求不足。这些微观数据都印证了企业经营状况的不佳及经济下行的突出问题。而从用电增速看,2012年以来,我国用电增速持续下降,表明经济放缓仍将持续。

总体来看,中国经济面临以下两大挑战:首先是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能过剩发生在经济萧条期,过剩,本质上是部门性和微观性问题,其核心判断标准是当前产能利用率高低。在次贷危机时期,产能利用率急剧下降,实际上就反映了产能严重过剩。当前,我国对产能过剩定性、定量评价标准尚未建立,但我国产能利用率下行是确定的,钢铁、服装、非金属制品等行业产能都过剩。其次是贫富差距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居民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也也不断提高。近年来,收入差距过大已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国民收入分配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发展思路

近年来,金融领域的深化改革释放出了更大的改革潜力,国内主要大型银行股改上市之后,中国宏观经济及银行业自身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实力不断提高。同时,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仍然存在:一是城镇化进程仍有较大空间,二是改革红利仍有较大空间,“制度红利”的释放,是未来30年中国经济实现继续转型的关键,通过技术进步,中国经济的内生的增长将是未来的发展主题。三是较高的储蓄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四是我国地区及产业经济结构的改善也将释放经济增长的动力。未来一段时期内,推动我国经济成功转型的思路如下。

首先,要积极推动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将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能,这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发展的内在动力。未来,在推进城镇化之路上,要破解城镇化的深层次矛盾,加快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制度保障。

其次,要积极提振消费,促进我国国内市场发展。要推动内需,实现经济转型。要善消费环境,解决食品等公共安全问题,加大消费能力投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人们的不确定性预期,优化消费金融环境。

再次,要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同时,要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同时,要积极继续发挥投资的作用, 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