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非遗文化创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非遗文化创意范文1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现在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其文化需求变得越来越突出,因此直接导致了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有效地提升我国文化消费水平,使其能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创意与文化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介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大众传媒时代与文化创意的概述
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处于大众以及职业传播者之间的一种媒介体就是所谓的大众传媒,包括对信息进行复制和传递的广播节目、影视节目、出版物、团体和组织等。一般来说,传播媒介主要包括电视、广播、杂志以及报纸等,而且这些传播媒体具有较大的影响、较广的范围及较快的速度等特点。
创意人通过对自身天赋、技能以及智慧的利用,并且对高科技进行积极地借助,创造兵提升文化资源,从而最终生产出的产品就是所谓的文化创意。必须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够进行文化创意活动,然而创意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传统的文化,其必须要通过对人的想象力和灵感的借助,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利用,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立足于产业领域方面来讲,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就是立足于文化创意产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知识产权,从而最终将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出来的这样一种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中被认为必须要囊括智能产权、文化服务以及文化产品这三项主要的内容[1]。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广播、杂志、报纸、电视等各个媒体在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积极的开展与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合作,从而能够保证实现共赢的目的,总之,现在文化创意产业和大众传媒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融合互动的关系。文化产品的灵魂就是创意,如果一种文化产品没有创意,其就不具备生命力。与新经济产品相同的是,很多文化创意产品都具有较低的传播成本以及较高的生产成本等特点。所以大众传媒必须要自身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积极地利用丰富的传播手段从而能够将更多的受众吸引过来。然而在传播文化创意产品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必须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够真正的使广大受众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作为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传播的媒介,大众媒介必须要立足于宣传细节以及创意多元化等各方面进行认真的思考
大众传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创意的影响。从大众传媒的层面来说,不能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进行创意,必须要真正的在实践中对创意进行利用。现在创意在大众传媒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首先是创新传播技术,也就是通过对现代传媒技术的充分利用从而能够将更多受众的眼球吸引过来;其次是创新传播内容。大众传媒通过对具有较强创新性文化产品进行积极的传递,就可以将很多受众吸引过来,同时也能够具备一定的品牌优势,这样就能够实现采用吸附力经济的方式来取代注意力经济;再次是积极地整合大众传媒的内部资源。大众传媒通过对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的积极整合,将信息资源的协同效应充分的发挥出来,最终保证整体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最后,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制度,从而使自身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2]。
三、大众传媒时代文化创意对文化消费的影响
对符号性信息和商品的消费就是所谓的文化消费,其包括图像、声音、文字、名胜古迹、自然山水、体育赛事、文艺传播、电视、电影、音乐唱片等。上述的这些都属于理性认知以及情感的符号性载体。人们利用这种消费就能够使自身的知识水准、认知能力以及情感体验 等得到充分的满足[3]。
各种新的媒介在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开始迅速的对接各种文化艺术,因此也使得大众文化也具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受众范围,精英文化的话语权已经出现了逐渐被消解的趋势,这样就将一定的群众基础提供给了大众文化的精神消费。由于大众文化教育的商业特征,因此其与其他商品一样也具备价值和使用价值。现在文化消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文化的消费逐渐取代的愉悦式的消费, 现在人类除了对工业产品附加愉悦功能的追求之外,同时还通过消费对个人价值的实现进行积极的追求. 比如人们对瑞士表的佩戴,其除了属于一种商品的消费之外,同时也能够将自身的价值和品位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人们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开始对在维系社会中媒介发挥出的作用具有越来越多的认识,人们往往通过消费文化符号的方式对归属感进行寻求,而且文化创意在大众传媒时代下的特点适应了现代文化消费的趋势,一些非常具有创意的产品将更多的眼球吸引了过来,因此其在文化消费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现在受众追求的一个新目标就是创意和差异化的消费,比如最近几年上海的创意产业就出现了非常快的发展速度,其通过大力开展国际设计展、艺术节、音乐节、世界级电影节,因此其现在的创意产业已经颇具规模,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创意设计集聚效应。
四、结语
大众传播媒介在大众传媒时代下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媒介利润的最大化在社会效益目标的约束下是其经营的主要目标,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源,创意已经被大众媒介经营的范畴全面的囊括,而且已经成为大众媒介获取利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而文化创意也会对文化消费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琳雅,傅琳晶.大数据时代的营销革命――一场席卷全球的商业变革[J]. 中国商贸. 2013(35)
非遗文化创意范文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秦腔;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43-01
秦腔是我国传统戏剧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在我国有几千年的传承历史,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存留下来,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瓶颈。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得到关注,秦腔文化创新得以推行,从而促使这一传统戏剧呈现出新的戏剧形态。
一、秦腔文化发展存在的弊端
秦腔,又被称之为乱弹,主要起源于西秦腔,广泛活跃在我国西北地区,具有陕西特色。在鼎盛时期,秦腔曾经享誉中外。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于秦腔的认知及喜爱不断递减,基于现状分析,秦腔在当前社会难以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娱乐形式多样化的冲击。现如今人们的娱乐活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充满着现代元素,继而导致秦腔这一艺术形式逐u淡出大众的视线,无法再创当年的辉煌;第二,表现形式受到局限。现阶段娱乐形式多样化,而秦腔表现形式单一禁锢了其发展道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除此之外,秦腔剧目还需要创新,不能只停留在以往的单一化内容,在语言及形式上还需不断创新;第三,发展空间制约。秦腔发源于西北地区,但也只流行于西北地区,这是其发展的局限因素,无法将这种艺术推向更高的舞台,而且编剧人才的缺失导致剧目无法得以创新。
二、秦腔戏剧改革创新具体措施
(一)提升艺术品位。从目前情况分析,秦腔戏曲要想长远发展必须改变自身的弊端,从内容与语言方面着手,基于现代社会发展现状给予相对应的内容与语言创新,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秦腔从形成之初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表现内容及艺术呈现模式都是具有陕北特色,这是从农耕时代遗留下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三秦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也属于当地群众审美取向,还有价值观。如果仅仅因为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而退出历史舞台是非常不利的因素,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历史的丢失。因而推动秦腔戏曲艺术发展需要在创新上下足功夫,从时展需求层面进行艺术改革,丰富其表现形式,提升文化品位,完善其文化内涵,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更能贴近群众,贴近现代生活。
(二)符合时代要求。秦腔戏曲改革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某种层面来说是为了更好地振兴秦腔,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顺应文化发展脉络,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演员表演:戏曲的精髓在于表演,这对于演员的要求相对比较高,借以吸引观众引起共鸣,特别是在舞蹈语言及动作方面寻求创新,不能延续以往旧的表演模式。现代表演对演员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应该以贴近生活的表演方式,并且在表演内容上不断丰富,有效提炼生活中的动作,或是语言,然后对其进行揣摩,从而吸引现代观众的目光,促使秦腔艺术发扬光大;第二,剧本剧目改革:以往的剧本剧目逐渐显现出弊端,与现代思想审美或是鉴赏都存在极大的出入,很多经典的剧目难以传承,因而需要对秦腔剧本剧目进行改革,在内容上不断完善,积极寻求新的戏曲资源,让剧本编排更贴近现代生活,剧情及思维设计方面蕴含现代元素,从而让秦腔戏曲艺术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
(三)不断创新戏剧呈现形式。秦腔戏曲表演形式比较单一,如果不能在这一方面实现创新,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要彰显自己的特色,由此秦腔艺术需要在表演方面获得创新,适合现代人的审美。从内容及形式方面着手,选取极具现代生活情趣的表现形式,传递现代生活元素,在表现上更清新,内容主题表达更为深刻,舞台表演增添新的元素。与此同时,要积极组织戏曲活动,从而增加秦腔戏曲的知名度,让这种艺术文化形式在全国得以普及。此外,对秦腔演艺人员必须给予重视,特别是对编剧人才进行挖掘培养,只有优秀的编剧人员才能推进秦腔戏曲发扬光大,还需扩大戏曲表演空间,加大宣传力度,从而促使秦腔戏剧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三、结语
总体来说,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实施,秦腔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引起极大的重视,并且推动该艺术形式得以有效推进。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秦腔艺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促使秦腔戏曲艺术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廖恒,邓朝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素及模式创新研究[J].天府新论,2013(03).
[2]卓元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龙岩学院学报,2012(04).
[3]郑迦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模式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6(04).
非遗文化创意范文3
民族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集中了使用功能、社会政治、文化传统、精神实践及传播的各种价值,而一旦成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特定审美意义的载体,便会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文化感召力、凝聚力的凸现而折射出特定的民族文化心态,这些非物质文化积淀是艺术创作最宝贵的财富。在大庆油田开发的几千年前,这片大湿地便生存着丹顶鹤等近百种飞禽。早期在这周围生活的先民们,大多过着渔猎生活,他们对丹顶鹤长寿、忠贞、形态、舞蹈等尤为喜爱、向往,因此,后来由于大多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都,也把对丹顶鹤图腾文化传入华夏大地,有了“松鹤延年”等以鹤为题的文化象征,北方少数民族中的蒙、朝、达、鄂的舞蹈、音乐、饰案等,丹顶鹤的形象是尤为推崇的,在大庆地的文化遗存是特别珍贵的。
非物质文化体现于艺术中,是一种声音的、肢体动态的技能,于是需要代代相传、口口相承、手手相接,如民谣、传说、歌曲、舞蹈、剪纸等等,是指各种以非物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随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生活在大庆地方的蒙、达等少数民族,在歌唱上仿生,在歌唱中有鹤鸣的痕迹,而哈库麦勒舞蹈中的仿鹤飞,呼号中的仿飞禽类鸣叫,蒙古族舞蹈中揉臂、拉背等,再有丹顶鹤图案的剪纸窗花也成为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普遍存在于艺术创作之中,可见非物质性文化艺术在弘扬鹤文化,光大城市主题文化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同时,它对研究和推动浓郁的地方性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文化艺术价值。
由于非物质性文化形态的特殊属性所决定,它还具有易滋生、易闪失或易缺失的明显特征,挖掘、搜集、整理需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专业队伍,以文化艺术的综合理念去工作,以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去探索,以对中华古老文明传承高度负责的态度去研究,才能较为完整地把文化遗存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搜集、整理、传承发展下去。所以,对非物质文化形态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应通过艺术的二度创作使其更趋于完善和成熟,更具有一定的社会传承价值。于是,如何在古老的文化积淀中不断挖掘、整理、保护、传承显得更加重要。近些年,我市高度重视鹤文化建设,把研究鹤文化、传播与传承鹤文化、提升鹤文化拓展成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新理念,并提到城市文化主题的地位。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鹤文化的建设力度,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大量搜集整理,深入开展鹤文化学术研究上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在组织挖掘丹顶鹤题材艺术创作方面成绩突出,在多项闻名国内外的重大活动中表现不凡。著名舞蹈编导王举创作的大型舞剧《鹤鸣湖》就是以湿地生态保护,以丹顶鹤为主体形象的一部艺术力作。
非遗文化创意范文4
〔关键词〕 高校美术教育 传承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 探究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和人民的血脉精神所在。在当下,紧随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趋势加剧,各国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国内传统文化受到诸多冲击,建立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体系势在必行,尤其是高校相关美术教育中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是大势所趋。
一、明晰非物质文化遗产同高校美术教育间的关联之处
1.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遗产,它与人们生活具有相当密切的关联,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包含了民俗活动、表演艺术,还囊括了传统技能以及一些民间的传统知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有一些口头性以及活态性传承特征,但是其主要的传承方式是凭借内心领悟以及言传身教得到传承与发扬,由此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与活化石是毋庸置疑的。
2.非物质文化遗产同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关联所在。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需要立足于民间艺术研究,高校美术教育充当着发展与研究民间艺术的中坚作用。早在2000年初,国内诸多高校就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了不少研讨会,也是从那时起逐渐拉开了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的序幕,全国各地区也纷纷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单位,进一步探究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来控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局面,并且使之可以更有效地、广泛地融入到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之中。
3.高校美术教育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突出要义。在当前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作为重要文化财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必须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洪流中得到足够重视和运用。在社会经济制度与时代变迁的过程中,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们所破坏、遗忘。而在高校美术教育工作中深化传承与保护、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于国于民,都是福祉。客观上来说,中国幅员辽阔,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是相当丰富,很多都蕴含了独特的地方特色以及文化底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历史长河中我国区域性的历史文明,由此,保护与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这也是历史赋予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时代使命。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关键部分,高校理应承担对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与实践的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效果也反映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它承载着民族文化与历史,更蕴含了丰富的工艺技能、审美情趣以及伦理道德、文化知识,十分有益于高校美术教育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文化品位。
二、探究高校美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上的优势与作用
1.高校的优势所在。高校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显示出得天独厚优势之处,具体来说囊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高校自身来说,高校的社会地位和其自身特点一定程度决定了其具有一定的条件、能力去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相关实践过程中不难发现,身为教育机构,高等院校是开展专业教学的较高阶段的场所,对受教育者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了高校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创新与传承的关键场所,中国数千年文化积淀而成的文化瑰宝在高校这里逐渐整合、积累,进一步形成了多元化文化系统,提供给高校内的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继承与创新的机会。当前高等教育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年轻人的文化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状态的未来。强化这些人群对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认可,更好地唤醒对民族文化传承及创新的责任心与自觉性,带有相当的重要性。特别是依据相关调查的显示来看,很多文化精英从五湖四海积聚在高校内,身为文化工作者,这些人具有十分自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意识,同时肩负了传播传统文化的关键职责,依托高校资源的他们毫无疑问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创新的最佳人选。
2.高校美术教育作用效力的发挥。高校美术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方面十分重要。首先,高校美术教育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直接、最主要的传承和创新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一成不变,其实它更是一种以活态形式呈现的文化遗产,特别侧重于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可传承性,展现出一定的创造性和人为因素。无论是从实践上看还是在历史角度上分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通过口头相传,更是作为世世代代所谨遵的形式存在,甚至是作为小家族产业的形式一直存在着。同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时还留有不少家族方面禁忌,诸多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活在民间,又深受各方面因素的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的情况十分严峻。由此,高校美术教育可以注重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还可以将其自身作为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场所。
三、关于高校美术教育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所在
1.记录、考察以及研究是第一要义。高校美术教育能够在艺术角度上记录考察以及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散落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在艺术价值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如若想要获得高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需要兼具敏锐的艺术感觉以及洞察力,进而深入调查和研究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帮助挖掘、整理出更具实际价值、实际效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将人为口述以及文字记载的内容囊括在记录过程之中,还要兼顾其中的工艺、绘画以及美术等诸类各异的记录方法,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皆是属于艺术范畴的问题,一些对其进行考察和研究的人士必须是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而高校美术教育恰恰在这一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2.强化继承与创新人才的输出。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可作为传承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路径,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技术技能和知识上的传承、创新就离不开人本位的创造能力和主体意识,在面临现代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的窘境时,在高校美术教育环节上可以增强对于继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输出。第一,将一些民间艺人请到高校美术学堂,可以更直接地帮助高校学生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更有益于提升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的美术修养、文化修养,潜移默化地营造出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氛围,培养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继而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继续流传,不会消亡。在聘请相关民间艺人进高校美术课堂进行辅导的过程中,传统的讲座形式也是重要的方式,继而建立对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以及专业院系,可以在学校内专门招收部分条件合适的学生进行系统化教授。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皆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功底,适时培养这些学生可以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培养作出重要贡献。
3.艺术创新注入新活力。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渐渐棘手,在这样的形势下,不能单单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特性,那样势必导致其丧失生命力,继而演变为缺乏生命力的文化枯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活力。特别是运用艺术与美术创作能够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带动其更好地结合时下流行趋势,与此同时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O引导高校美术教育进行相关艺术创新,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紧密结合,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来增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焕发的光彩,最后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及创新。
参考文献:
[1]郑以墨,王阳. 论高校美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8).
[2]魏玮.河南省高校美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6(06).
非遗文化创意范文5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消费者偏好;消费行为
在当前博物馆发展的新形势下,博物馆与文化产业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将成为推动博物馆发展的助推力。2015年3月20日正式实施的《博物馆条例》中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基于此考虑,本研究以金沙遗址博物馆为案例,透过消费者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认知与偏好观察、思考当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经营现状。同时,亦尝试为博物馆依据消费者偏好对现有产品进行调整与开发,进而推动博物馆与文化产业有效结合提供数据支持。
一、研究路径:认知、偏好与消费行为
消费者决策一直是经济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经济学视角下的早期消费研究中集中探讨购买行为,并一度视消费的主体――消费者为“经济人”,即消费决策是购买者理性选择后的结果,消费者在偏好、产品及其价格等既定前提下,根据收入决定所需购买的商品并实现效用最大化。自20世纪50年代,学者在不满足于“效用理论”在解释复杂消费行为存在的局限性的同时,也致力于探索新的研究范式。一方面认为消费行为不仅限于购买行为及购后反应,也是个体或集体性选择、购买、使用或处理产品、服务、理念或体验以满足需求和欲望。另一方面,指出消费者受环境影响(文化、社会阶层、家庭和境遇);个体差异及影响力(消费者资源、动机和参与度、知识、态度与个性、价值和生活方式);心理学(资讯处理、态度和行为变化)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且是具有差异性的消费主体。可见消费是一系列复杂行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因素亦十分多元。
1969年,霍华德与谢思在消费者决策模式基础上提出“购买者行为理论”,强调将影响消费者抉择的社会、心理和行销要素相整合。该模式从投入因素(如产品的质量、价格、特征、家庭、社会阶层等)、外在因素(文化、个性、阶层等)、内在因素(动机、需求、预期等)以及产出因素(认识反应、情感反应和行为反应)四个变量考察消费者行为。恩格尔等学者则提出“消费者决策模式”,认为消费行为是由资讯投入、资讯处理、决策过程、决策变量四个过程,以及需求认知、资讯搜寻、方案评估、购买与购后结果五个阶段构成的行为过程。两种模式均强调资讯获取与处理在消费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关注环境、心理和认知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在消费行为中,偏好是消费者感知商品或服务,建立并维系品牌与消费者关系的体现,并且是探究需求与供应之间内在关联的重要途径。偏好是消费者心中对于产品的主观判断,消费者依据产品自身特色,使用经验以及外界刺激形成自我回馈经验并形成一套价值判断体系。米瑞拉-克里斯蒂娜认为偏好表达了消费者对产品、服务或交易形式的情感契合度,它能够被商品的物质属性,如形状、大小、颜色、包装等;商品的附属要素,如标签、名称、使用说明等;以及能够拥有及使用特定商品的相关规定所激发。消费者偏好评估多被用于产品开发与调整,检验产品于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进行利益规模的评估。基于此,本文从消费者偏好角度对金沙遗址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经营情况进行评估,建立认知、偏好与消费行为的内在关联。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论
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其中,通过非参与观察与文献研究了解金沙遗址博物馆商店内部产品结构与经营现状,参观者在商店内部停留时间。围绕博物馆开发的文化创意产品认知、消费体验等信息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同时对该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人员及主管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对部分参观者就购买动机、产品认知进行半结构式访谈。
金沙遗址博物馆建立之初便设有纪念品商店,位于博物馆负一层,装修风格秉承博物馆的古蜀文化之风。该博物馆文创产品均由金沙遗址博物馆纪念品公司设计、生产,迄今已自主开发160余种,联合开发2000余种工艺品。产品设计与开发均围绕古蜀文化从馆藏文物中提取设计元素,例如太阳神鸟系列产品(包括首饰、茶具、摆饰、家装饰品等)、漆器、金沙乌木、古蜀陶器、大金面具摆件、金沙小夜灯、铜小立人系列饰品和海贝系列饰品等。其中,金沙小夜灯、铜立小人系列设计元素提取自金沙遗址出土的铜人形器、四节玉琮、铜牛首、石虎、喇叭形金器、铜鸟等图案。
基于研究动机与理论框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并在预调查后对调查问卷进行调整与完善,分别从人口统计、认知偏好、行为意向进行问题设计,并回归分析以检视各变量的预测解释度。此次调查总计发放问卷500份,其中484份为有效问卷。分别在博物馆售票口、展厅及商店内部随机选取样本,其中男性228例,占比47.1%;女性256例,占比52.9%,样本性别比例较为均衡;其中本市居民148例,占比30.6%;外地游客336例,占比69.4%,可见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群体以外地游客为主。然而,金沙遗址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销售情况不甚理想,光顾博物馆商店的游客以团队旅游者居多,且在商店内部停留时间有限。据调查问卷统计,没有购买过金沙遗址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游客达394例,占比81.4%,游客在商店内部停留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累计百分比达到了89.7%。在对博物馆纪念品喜欢程度的测量中,表示一般的游客达301例,占比为62.2%。
非遗文化创意范文6
关键词:遗产;民族文化;创新创业人才;文化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人类创造力的见证。
2001年,日本制定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以及各种文化振兴政策。今年2月,日本又出台了面向今后5年的“第二次基本方针”,方针揭示了现今文化艺术振兴的意义,即文化力是国家之力,文化艺术和经济紧密相连,明确指出了“文化艺术立国”的目标,日本文化厅长官青木保说:“面向21世纪,文化艺术非常重要,失去文化就失去了生存的目的。韩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1997年设立了“文化产业基金”,1999年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法》,2001年又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政府还设立“阿里郎奖”,嘉奖、鼓励那些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传统手工技艺正面临着断代、失传、消失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在保护和维系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不但迫在眉睫,更是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现在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二是如何借助市场经营文化产业项目与公益性文化艺术事业,又不能完全借助市场的力量进行发展,而缺乏专门艺术人才是关键问题。。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产业政策如何完善,还存在立法层次低,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四是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课题以及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如何采取的针对性的研究。五是相关部门之间如何协调,行业组织和文化管理部门如何有效的合作,以形成合力,建立起政策规划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六是所生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产品过多,且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造成市场竞争能力减弱。可以看出,艺术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在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一个瓶颈,而在高校中认知传统文化,创造创新型富有时代中国精神的艺术作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模式也是迫在眉睫。
任何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是其民族精神的体现。但相对而言,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非物质文化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物质文化的载体已被物化为恒定的形式,表现为历史的、静止的,不可再生的,它的精神蕴涵隐藏很深,已远离它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修养,不能潜心感受和解读,是很难把它全部激活、接受和传递的。而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则是具体的活动过程,表现为现实的、活态的、不断生成的,同时它就在民众的真实生活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经验的一部分。其精神蕴涵有如空气和阳光,可以直接被人们所吸收,并在经常性的活动中世代传承。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这种生命线一旦遭到破坏,民族文化的基因及其生命链将出现断裂变形,民族的存在随之发生危机。因此,面对当今强烈的“全球化”、“一体化”的冲击,对这种文化的保护,实际就是对一个民族精神之根的呼唤、认同与养护,也是一个民族沿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历史上,因为自身文化的失传或被强行割断而解体乃至消亡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古国,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抵制强势文化的侵袭,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为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强势文化的冲击面前保持高度的文化主体性,是越来越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我们提出的严峻挑战。在某种意义上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就是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身份的认识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传承。只有站在这样的立场,我们才能够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当代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以强烈的责任心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保护工作,共同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