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实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会计实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会计实务

企业会计实务范文1

【关键词】税法 会计实务 小型企业

就目前而言,我国有许多小型企业,它们大多数都是独资或者是合伙经营的,也就是说投资人就是企业经营人员,致使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无法分离。也正是因为这个因素,在对会计进行选择时,根本就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反而受到税法的影响。下面,将从以下几点进行介绍。

一、税法的影响

(一)对政策的影响

会计实务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选择性的问题,比如: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范围内,对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方法的选择。会计相关准则规定,企业在对其方法进行选择时,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根据经济效益进行选择,这样可以有效确保经济效益的实现,就目前而言,可以选用的方法主要有:工作量法、平均法等,企业选择不同程度的方法,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不同时期的费用,因此,一旦过程中将方法确定,就不可随意进行更改。也就是说,无论怎样的方法,都会对费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对岗位设置的影响

大多数小型企业会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报表进行相应的编制,甚至有的企业根本就不会针对企业自身的账目记账。然而,会计对于那种大型企业而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税法可以提高会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能够在实际过程中促进会计实务的有效改革,同时,还可以通过税法促进该观念的持续发展。

小型企业几乎都是自营式企业,根本就不需要具有专业水平的会计人员,自己就可以有效满足相关需求,但是,如果想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相应的好处,就应该聘请专业会计人员工作,这样才能促进该企业的经济增长。就拿现行增值税的相关规定来说,除了对企业的自身经营规模有着相关的要求外,还对会计的健全程度有着一定的要求。小型企业的会计规模健全,能够准确提供相关资料,并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要求成为纳税人,这样就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客户,毕竟纳税人具有这样的资格,所以,大多数企业都希望成为这种纳税人,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间接的导致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具备会计人员,与此同时,还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岗位进行设置,从而增强自身经济效益。

(三)对所得税的影响

企业所得税可以说是利润报表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就是会计法规和所得税法规相互分离的结果,这两者之间的分离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所得税方法的改善,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对所得税进行核算时,主要采用的就是资产负债表核算,也就是有针对性的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负债表上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确定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对每一个工作期间的所得税进行确定。

由于小型企业中的会计使用人员对信息要求并不是很高,同时,也因为会计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原因,导致在对所得税进行处理时,秉着能简单化就简单化的工作态度,处理过程中按照相关的所得税规定,减少存在的差异,这样不但有效避免了对企业负债的确认,还促使所得税和纳税值相等。

二、影响原因

税法对小企业会计实务产生影响的原因有许多,下面,将从以下几点进行简要介绍。

第一、企业管理过程中可以发现,财务报告的主要任务就是向相关部门报告各种会计信息,真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执行者的工作情况,这样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做出相应的经济决策。所谓的财务报告使用人员应该包括投资人员、公众等,针对大型上市公司来说,他们的使用人员一般都是股东,并且,企业的相关财务报告都是由会计师核算的,因此,在编制过程中大多数都是按照相关准则进行编制。然而,小型企业创办过程中,一般都不引进投资人员,也就不必提供相应的信息,同时,由于这种企业比较小,没有一定的担保人,也就很难借到款,没有债权人。

第二、工作差异。一般而言,相较于大型企业来说,这种小型企业的工作是非常简单的,根本涉及不到那种比较复杂的业务,比如报表合并、投资核算等,尤其是会计部门的工作,机会都是根据自身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相应的核算,不对会计工作中的预测工作进行足够重视,因此,小型企业中也就没有相对多的会计工作人员,对于岗位设置也比较简单,并且,这种企业中的会计人员还往往身兼数职,哪个部门缺少人手就调到哪个部门,这也就间接的导致会计人员没有一定会计专业知识,素质能力有着相应的限制,基于这种情况,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就会秉着减少工作程序的原则工作,他们认为可以在信息核算过程中以较少的核算成本来满足外部人员的需求就可以。同时,工作过程中,会计人员最终优先考虑的还是税法的相关要求,如果一旦存在差异,就在一定程度上按照相关的税法要求来进行处理,如果不存在差异现象,就按照国家所提出的会计工作准则进行处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工作态度,导致小型企业会计工作受到税法的严重影响。

总之,税法对小型企业会计实务的影响还有许多,还是希望相关人员可以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以便在促进小型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所讲的税法对小型企业会计实务的影响以及产生影响的原因,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小型企业来说,要想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只是单纯的凭借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是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会计工作人员进行财务上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判断,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自身发展。当然,具体工作还是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秀敏.税法对小企业会计实务的影响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3)

[2]胡萍.浅谈纳税环境对企业会计实务的影响[J].财会研究,2010(07)

企业会计实务范文2

摘 要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其运用于金融企业会计实务中,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加强金融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有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更为合理正确的经营决策。本文主要探讨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工作的运用,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落实该原则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谨慎性原则 金融企业 会计实务

一、前言

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在金融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风险和诸多不确定因素。作为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应该能够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当下存在的风险和潜在风险。要在会计核算中充分考虑到金融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损失,就必须运用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运用谨慎性原则保证了金融企业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也体现了市场经济对会计核算工作的要求。

二、谨慎性原则的运用

(一)谨慎性原则在资产转移中的运用

对于资产转移的会计处理,主要关注的是被转移的金融资产是否应终止确认,以及与终止确认有关的问题。《企业会计准则》关于金融资产转移的规定有:①转出方企业已将其在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的报酬和风险都移至转入方企业时,应终止确认该资产;企业虽没有转移亦没保留该金融资产所有权上的报酬和风险,但其放弃了对该金融资产的控制,应终止确认该资产。通过这样的账务处理方式,可以看出在新会计准则下终止确认金融资产时的谨慎态度。

例如,2012年3月10日,A银行与B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签订合同,A银行将(其划分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贷款共)70笔贷款打包出售给B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批贷款的总金额为6000万元,已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为1000万元,双方合同规定转让价为4800万元,转让后A银行不再保留对该资产的权利和义务。2012年4月10日,A银行收到贷款的出售款项。分析:由于A银行将该批贷款转让后不再保留对其的权利和义务,则应判断该批金融资产所有权上的报酬和风险已全部移至B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银行应当终止确认该资产。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48,000,000

贷款损失准备 10,000,000

营业外支出 2,000,000

贷:贷款 60,000,000

(二)谨慎性原则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运用

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在金融会计实务中,考虑到企业有可能出现的资产损失,应对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当金融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金额时,表明该资产在未来期间内不能给企业带来一部分收益,按照谨慎性原则应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才能体现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

例如,2011年4月13日某金融企业对乙企业进行长期投资,共支付500000元,占乙企业有表决权股份的5%,该金融资产采用成本法计量。2011年12月31日,由于乙企业发生严重的财务困难,导致该金融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根据当日金融资产的市场收益率进行折现后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450000元,则该金融在资产负债日应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为50000元。作会计处理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 5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50,000

(三)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的运用

或有事项是企业的一种状况,可能是企业的潜在义务,也可能是潜在权利,其具有不确定性,不能为企业所控制。金融企业的经济活动存在着不确定和风险,因此在金融企业中,会计人员应采取保守、审慎的态度,采取乐观影响最小的会计核算方法,不高估营业收入和资产,也不少计费用成本和负债,减少不确定性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误导和可能造成的损失,保护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利益[2]。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对于或有负债的确认标准为概率超过50%,而对于或有资产的确认标准为概率超过95%。关于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例如,2012年8月,某金融企业涉及一讼案,截至2012年12月31日,法院尚未对该诉讼进行裁决。经咨询该金融企业的法律顾问,可知胜诉的概率为40%,败诉的概率为60%,若败诉需赔偿20万元,因此该金融企业应确认的负债金额(最大估计数)为20万元。取最大可能的损失数,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在或有负债的运用。

三、谨慎性原则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人员对谨慎性原则的滥用和误用

谨慎性原则又称为稳健性原则,是对企业中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作出的反映,会计人员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带有主观性,因此该原则常常被滥用。对谨慎性原则的滥用表现在:部分金融企业操纵利润、粉饰财务报表,以达到规避检查或预期效益的目的。在会计实务中,歪曲地理解并滥用谨慎性原则,例如低估资产和收入,高估负债和损失,增加费用和成本,计提秘密准备等,从而逃避税款[3]。同时,由于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常常受到工作人员职业判断力和其业务素质的影响,有时会出现误用谨慎性原则的情况。

(二)谨慎性原则与其他的会计原则的冲突

(1)在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可比性原则要求按照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进行,会计指标应口径一致,相互之间具有可比性。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按照具体情况调整会计处理的口径与方法,例如,根据谨慎性原则,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因为随着市场的变化,这类资产价值会发生改变,存在一定的收益风险。(2)客观性原则的可靠性要求对于各项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应当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能为会计人员的主观性所改变,然而在会计实务工作中,谨慎性原则要求对尚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做确认和计量,这与客观性原则产生了矛盾。

(三)谨慎性原则与税法的冲突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税法得到了很好的完善,但同时,两者间出现的差异日益增多,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税法对于谨慎性原则的背离[4]。在级别上,税法高于企业会计准则,因此,当两者存在不一致时,以税法为标准,就会出现税法否定谨慎性原则的情况。例如,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金融企业在会计实务中,应当计提各项金融资产的减值准备,但根据税法的规定,不能在税前抵扣这些减值准备,计提准备后还需要对纳税进行调整,这种处理方式常常使金融企业失去遵守谨慎性原则的动力。

四、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

金融企业会计人员是会计实务中贯彻与运用会计准则的主体,因此,为了避免在工作过程中滥用或误用谨慎性原则,会计人员必须提高其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力。金融企业应加强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对谨慎性原则的把握程度,同时,要强化金融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约束会计人员的主观臆断性,使其能够公正合理地运用谨慎性原则。

(二)确定会计原则运用的优先顺序

为了保证谨慎性原则能够有效使用,应当合理地确定各会计原则运用的优先顺序。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客观性原则处于首要的位置,应当在确保客观性原则运用的基础上贯彻谨慎性原则。当其他会计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存在矛盾时,应按照经济业务的不确定程度来确定,如果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较高,则应先考虑谨慎性原则[5],审慎地反映金融企业财务状况,如果经济活动不确定程度较低,则可以先考虑其它会计原则。

(三)正确处理税法和会计准则的关系

在金融企业会计实务中,应本着不违背会计核算的原则下,与国家税收法规尽量保持一致。由于税法和会计核算所遵循的规范不同,常常会出现两者相矛盾的情况,对于两者不能保持一致时,应采取纳税调整方法做处理。会计工作人员应当转变其传统的会计核算观念,在会计实务中,一方面要谨慎性原则,提供完整的、真实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循国家税法,做到依法纳税。只有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加强金融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税收法规之间的协调,才能将谨慎性原则落到实处。

五、结束语

在金融企业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得到了充分贯彻和运用。但是,在会计核算工作中,该原则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当正视该原则的优缺点,规范其在金融企业会计实务中的运用,使其尽可能发挥有利的作用,这样才能将谨慎性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的会计监督和披露的探讨.商业经济.2010,6(13):32.

[2]周立.《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的突破性运用.西南金融.2011,12(04):49.

[3]杜学当.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新乡学院学报.2010,9(04):14-15.

企业会计实务范文3

【关键词】税收筹划 企业会计实务 运用价值

企业会计实务中,税收会计是企业财务对税务筹划、纳税申报和税金核算的一种系统性会计方式,是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自然延伸,是税收法规的日益复杂化的自然产物。在我国,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大部分企业中的税务会计仍未建立起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系统,未能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中延伸出来,本文对税收筹划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价值进行分析。

一、税收筹划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税收筹划就是指纳税人在既定的税收制度范围内合理规划纳税人的经营、投资、战略活动,合理规划相关的理财、涉税事项,以实现最低的财税管理活动。企业的税收筹划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公司经济效益,是一种合法的理财手段,而非偷税、漏税。

(一)企业税收筹划成本

进行税收筹划的成本可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其中显性成本比较显而易见,从企业的财务开支中直接体现出来。一般来说,显性成本主要是指企业为研究、设定税收筹划方案的费用等。隐性成本主要是指正常应税项目与有税收优惠的项目之间的税前收益率的差距。

(二)企业税收筹划绩效

税收筹划的绩效分析,狭义上的税收筹划绩效分析,是指通过对影响税收筹划的因素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已实施的税收筹划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以便在日后更好地对税收筹划方案进行挑选。广义上是指通过对税收筹划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价,找出对影响税收筹划的因素,分析税收筹划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从而对税收筹划的操作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整、改进。

二、税收筹划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价值

(一)意识层面——提高企业纳税意识

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的过程中,它在协助企业获得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使得企业的纳税意识增强。税收筹划使得企业在进行纳税支出时,通过合理的手段或合法的途径,选择合理的纳税方式,最大利益上的节省纳税开支金额,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纳税意识的提升。

(二)管理层面——提高企业会计实务管理水平

企业进行经济决策以及决定时,对于税收问题相关的问题都需进行筹划。税收筹划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企业高效的会计核算及管理工作,因此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以及数据分析处理时,要准确了解会计税法制度及其准则,这样才能使得企业的利益得到最大化提升,促进其顺利发展。可见,在税收筹划过程中也使得企业会计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三)经济方面——提高企业会计实务经济效益

企业在进行会计税收筹划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帮助企业减免一定的税收支出费用;另外可以使企业延长资金流出的时间,从而获得一部分免利率的资金,在一定层次上,提升了资金的使用价值,使资金运用得更充分。

(四)制度层面——优化企业计实务制度

进行税收筹划,使得企业在税收方面的有法可依,也促进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从整个制度层面上优化和完善企业会计实务制度。

三、税收筹划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应用的途径

(一)转变传统税收筹划思想

转变思想就要求在国家税收制度的约束下,在合法税收制度范围内,寻找最低税负的空间。转变思想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是冲破税收制度所带来约束的最优措施。在设计税收筹划方案的过程中,设计者要通过转变思想,将税收筹划方法设计得最优化。

(二)优化生产经营流程

首先,从应税收入上去分析,在进行纳税工作时,如果纳税人减少纳税或者延迟纳税,则需要上缴所得税。在会计上已收入,但在财务上却未收入的要进行调减项目。其次,要在成本项目上,准予其扣除,选择方式有三种,第一,可以通过计价的方式进行适当的选择,一般在物价降低的时候,采取先进先出去的方式,使得最终的成本与实际相接近,且价值成本较低,标高销售成本,以此降低纳税所得额,如果物价变动起伏较大,则利用平均的方法实现最大的利润目标。第二,通过折旧的方法,根据相关法律以及会计要求,企业可通过加速折旧的方法,在一定程度节省缴税。第三,强化发票管理的方法,固定资产通过发票补扣,在购置设备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以抵扣某些税费。

(三)优化企业会计组织形式

企业的产权关系、组织形式、经营理财都与税收有着巨大的关联,企业形式变化,产权关系也会随之变化,企业税收方面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企业选择的产权关系与组织方式,对企业的经营、税收以及投资理财方面都起到了直接的作用。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组织形式及产权关系决定着企业边界及资源培植方式, 对不同组织方式及产权关系的选择,也会直接影响到税收待遇,特别是产权关系与税收的优惠政策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

(四)实现会计主体的转变

会计主体的转变也就是从一个会计主体向另一个会计主体的转变,这种转变方法通常都是关联企业通过各自企业之间存在的不同税率实现的。关联企业之间通过对定价实现的收入与费用进行转变,从而实现不同纳税主体之间的调节、转移或规避税负等目标。因此,企业应设计出最优化的会计主体的转变形式,从而减少企业的税负,增加企业的运作资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五)优化股份分配

企业在获得相应的利益的时候,亦可以将一定形式的利润分配给股东,可以通过现金股利或股票股利的形式,在分配时最好以股票股利为主,例如:企业用资本公积—股本溢价转增资本时,对于个人股东不征个人所得税;对于公司也能获得节省印花税的好处,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筹划工作的完善。

企业会计实务范文4

关键词:应收账款;信用政策;内控制度

一、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

第一,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办法,缺少必要的内部控制,导致对损失的应收账款无法追究责任。货币资金的回收工作与任何部门和个人均无直接利害关系,造成其他部门对“清欠”工作不重视,盲目地对信用不好的企业赊销,应收账款内部管理不力。企业缺乏商业信用意识,导致对方拒付货款;因客户恶意欺诈或销售人员携款潜逃,导致款项无法收回。

第二,企业为了鼓励销售人员更多地销售商品,常采取销售数量等指标作为考核方式;销售人员与客户也可能就赊销等问题达成私下分成的协议。因此,个别销售员为了达到销售目的或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私下或过度地采用赊销这一促销方式。在现实中,通过诉讼解决应收账款的问题比较困难,过程较长,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有时成本和效益也不成正比。个别地区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使许多企业没有信心和勇气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

第三,业务发生时间和收到货款的时间经常不一致,也导致了应收账款的发生。由于产品更新快,如不及时将库存“消肿”,日后将变得一文不值。为提高市场占有率,除发动“价格战”外,还采取现金折扣、赊销的方式进行销售,从而忽视了对资金的管理,同时为了扩大市场占有,提高销售额,加强竞争力,大量采用了赊销方式,这是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市场竞争激烈,竞争机制的作用迫使企业以各种手段扩大销售。对于同等的产品价格、类似的质量水平、一样的售后服务,实行赊销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额将大于现金销售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额。这是因为顾客将从赊销中得到好处。出于扩大销售的竞争需要,企业不得不以赊销或其他优惠方式招揽顾客,于是就产生了应收账款。

二、应收账款形成的对策

第一,企业的内部管理必然是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信用部门的建立,既控制了业务部门只追求数量、不考虑风险的轻率和盲目,防止坏账的产生,又推动企业使用更灵活的贸易方式寻找商机,扩大业务。信用管理人员熟悉管理的各个环节,他们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确定合适成交条件,实行全过程信用监督。信用部门的建立,使企业真正有可能成立一个创造利润的有机体。

第二,信用调查是取得真实可靠的客户信息的必要手段,也是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源头。开展信用调查,不但是收集并处理客户信用信息,而且要对客户信用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建立客户信用管理信息系统。信用管理部门对客户档案实施动态管理,目的是随着客户的财务、经营、人动情况,定期调整对客户的授信额度。

第三,企业信用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去限制、阻碍销售,而是通过对企业客户的管理,在与客户交易之前,就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也就是筛选有资格享受赊购产品优待的客户进行授信。

第四,信用政策指企业针对赊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而制定的业务管理原则、标准和风险控制方法,是指导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和有关活动的根本依据。制定信用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从总体上控制应收账款可能出现的风险,它是企业进行事中控制的核心内容。

第五,建立针对赊销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是收款控制。销售收入及时入账,不得账外设账,不得擅自坐支现金。销售与收款职能应当分开,销售人员应当避免接触现款。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制度和逾期应收账款催收制度。按客户设置应收账款台账。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及时足额收回款项。对于可能成为坏账的应收账款应当报告有关决策机构,以确定是否确认为坏账。发生的坏账应查明原因,明确责任。对已注销的坏账进行备查登记,做到账销案存。收回已注销的坏账应及时入账。加强对应收票据的管理,其取得和贴现必须由保管票据以外的主管人员书面批准。定期与客户核对往来款项,如有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二是岗位分工控制。建立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办理销售与收款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三是销售与发货控制。建立销售预算惯例制度,制定销售目标,确立销售惯例责任制。建立销售定价控制制度,制定价目表、折扣政策、付款政策并严格执行。加强赊销惯例,对于超出销售政策和信用政策的赊销业务,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明确规定销售谈判、合同签订、合同审批、销售、发货等环节的岗位责任制、职责权限及管理措施,并严格执行。建立退回管理制度。销售退回必须经销售主管审批。建立完整的销售登记制度,加强销售合同、销售计划、销售通知单、发货凭证、运货凭证、销售发票等的核对工作。销售部门应当设置销售台账。

四是授权批准控制。明确审批人员对销售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员不得越权审批。明确经办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金额较大或情况特殊的销售业务和特殊信用条件,实行集体决策。未经授权人员不得经办销售与收款业务。

五是监督检查。定期检查销售与收款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定期检查销售与收款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销售的管理情况;定期检查收款的管理情况;定期检查销售退回的管理情况。

三、结论

总之,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保证企业一定收益的前提下风险最小化。企业为了谋求高收益,通过赊销来增加收入、增加利润,但较多的应收账款又使企业面临着较大的风险。风险管理的艺术就在于使风险性、盈利性得到最佳的统一,达到总效用的最大化。而通过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对应收账款全程实行风险化管理,就能使企业在保证一定收益水平的情况下,降低风险水平,保证企业经营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人民出版社,2006.

2、李健.金融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企业会计实务范文5

【关键词】商品期货套期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

【中图分类号】F724.5/F406.7

2015年12月,财政部印发《商品期货套期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财会〔2015〕18号,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自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与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以下简称CAS 24)并行,采用商品期货进行套期保值业务的企业可以继续采用CAS 24进行套保业务的会计核算,也可以采用《暂行规定》进行套保业务的会计核算,但二者只能选其一,不可以交叉使用,也就是说,《暂行规定》在商品期货套期业务上已经取代了CAS 24,成为利用商品期货开展套期保值活动的最新会计规范指引。

一、《暂行规定》的主要特点

(一)反映风险管理活动的影响

CAS 24所规定的套期会计与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相脱节、应用门槛高、处理复杂,往往难以采用,从而造成期货损益不能与现货公允价值变动实现对冲,企业参与期货交易反而加剧了损益波动。《暂行规定》对套期会计做了较大改进,其核心理念就是要让套期会计更加紧密地反映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使企业的商品价格风险管理活动能够恰当地体现在财务报表中。

(二)取消了套期高度有效评估的量化要求

CAS 24规定在套期业务存续期间,该套期预期会高度有效地抵销套期指定期间的被套期风险,其中的“高度有效”是指该套期的实际抵销结果在80%~125%的范围内,由于这一范围较小,使得企业对套期保值业务望而生畏。《暂行规定》取消了80%~125%的套期高度有效性量化指标及回顾性评估要求,代之以定性的套期有效性要求,更加注重预期有效性评估。定性的套期有效性标准的重点是,要求被套期项目和套期工具之间应当具有经济关系,使得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因被套期风险而产生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预期,随着相同基础变量或经济上相关的类似基础变量变动发生方向相反的变动。

(三)扩大了被套期项目的范围

允许将风险敞口的某一层级、某一风险成分指定为被套期项目,也允许将风险总敞口、风险净敞口指定为被套期项目。可以指定的被套期项目范围的扩大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和目标,提高企业成功应用套期会计的可能性。

(四)引入套期关系“再平衡”机制

当套期比率不再反映被套期项目和套期工具所含风险的平衡,尽管该套期关系的风险管理目标并没有改变,CAS 24要求先终止套期关系,然后再重新指定新的套期关系。《暂行规定》允许企业通过调整套期比率来满足套期有效性要求(即“再平衡”),从而延续套期关系,简化了会计核算。

(五)套期类型分为公允价值套期和现金流量套期

公允价值套期,是指对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风险进行的套期,以存货、尚未确认的确定承诺为基础的被套期项目,指定在公允价值套期关系中;现金流量套期是指对被套期项目现金流量变动风险进行的套期,以很可能发生的预期交易为基础的被套期项目,指定在现金流量套期关系中,针对两种类型的套期类型,规定了相应的会计处理、财务列报的方法。

二、套期关系的指定

套期会计与普通会计的最大区别是,被套期项目不再按历史成本计量核算,转而按公允价值计量核算,只有这样,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才能和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相互抵消,当被套期项目(比如存货)的公允价值大于历史成本时,普通会计是不能对历史成本增加的价值进行核算的,而套期会计却可以,因此,企业应当在套期关系开始时以书面形式对套期关系进行指定,从而进行套期会计的核算,书面文件应当载明下列事项:(1)风险管理目标以及套期策略;(2)被套期项目性质及其数量;(3)套期工具性质及其数量;(4)被套期风险性质及其认定;(5)套期类型(公允价值套期或现金流量套期);(6)对套期有效性的评估,包括被套期项目与套期工具的经济关系、套期比率、套期无效性来源的分析;(7)开始指定套期关系的日期。

三、会计科目设置及列示

(一)“套期工具”科目(共同类科目)

该科目核算套期工具形成的资产或负债,按套期工具进行明细核算。期末于资产负债表上列示,“套期工具”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合计数在“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中列示,贷方余额合计数在“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中列示;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设有“衍生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负债”项目的,则应当分别在该两项目中列示。

(二)“套期损益”科目

该科目核算公允价值套期下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和损失,按套期关系进行明细核算。期末于利润表上列示,“套期损益”科目当期发生额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中列示。

(三)“被套期项目”科目(共同类科目)

该科目核算公允价值套期下被套期项目及其在套期期间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资产或负债,按被套期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期末于资产负债表上列示,“被套期项目”科目中归属于存货的余额减去相关“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余额后的金额在“存货”项目中列示;将归属于确定承诺的“被套期项目”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合计数在“其他流动资产”或“其他非流动资产”项目中列示,贷方余额合计数在“其他流动负债”或“其他非流动负债”项目中列示。

例2:B食品厂1月10日跟某公司签订了1个月后按4950元/吨购买10吨白糖的采购协议,现货价格4950元/吨,担心白糖的价格下跌,卖出1个月后交割的白糖期货合约1手(10吨/手),期货价格4960元/吨。保证金为6%,手续费为5元/手。2月12日,现货和期货价格均为4800元/吨,期货到期平仓。

1月10日的会计处理:

被套期项目由于是协议的采购,没有初始的对价,在指定套期关系时无需做会计分录。

(1)指定套期关系,卖出期货合同,交纳保证金

借:套期工具―白糖期货交易保证金2 976 (4960×10×6%)

贷:其他货币资金―期货结算保证金2 976

(2)交纳期货手续费

借:套期损益―白糖采购协议5 (1×5)

贷:其他货币资金―期货结算保证金5

2月12日的会计处理:

(1)采购承诺的市场价格变动

借:套期损益―白糖采购协议1 500(4950-4800)×10

贷:被套期项目―白糖采购协议1 500

(2)执行采购协议

借:原材料49 500

贷:银行存款49 500

(3)结转采购承诺的公允价值变动

借:被套期项目―白糖采购协议1 500

贷:原材料1 500

(4)期货的市场价格变动

借:套期工具―白糖期货交易保证金1 600 (4960-4800)×10

贷:套期损益―白糖采购协议1 600

(5)期货平仓,收回交易保证金

借:其他货币资金―期货结算保证金4 571

套期损益―白糖采购协议5(1×5)

贷:套期工具―白糖期货交易保证金4 576

例3:C厂5月8日跟某公司签订了2个月后按6 000元/吨的价格销售10吨豆油的销售协议,现货价格6 000元/吨,担心豆油的价格上涨,买入两个月后交割的豆油期货合约1手(10吨/手),期货价格6 060元/吨。保证金为5%,手续费为6元/手。7月14日,现货和期货价格均为6 100元/吨,期货到期平仓。

1.5月8日的会计处理:

被套期项目由于是协议的销售,没有初始的对价,在指定套期关系时无需做会计分录。

(1)指定套期关系,买入期货合同,交纳保证金

借:套期工具―豆油期货交易保证金3 030 ( 6060×10×5%)

贷:其他货币资金―期货结算保证金3 030

(2)交纳期货手续费

借:套期损益―豆油销售协议6 (1×6)

贷:其他货币资金―期货结算保证金6

2.7月14日的会计处理:

(1)销售承诺的市场价格变动

借:套期损益―豆油销售协议

1 000(6100-6000)×10

贷:被套期项目―豆油销售协议1 000

(2)执行销售协议

借:银行存款6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60000

(3)结转销售承诺的公允价值变动

借:被套期项目―豆油销售协议1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 000

(4)期货的市场价格变动

借:套期工具―豆油期货交易保证金400 (6100-6060)×10

贷:套期损益―豆油销售协议400

(5)期货平仓,收回交易保证金

借:其他货币资金―期货结算保证金3 424

套期损益―豆油销售协议6(1×6)

贷:套期工具―豆油期货交易保证金3 430

通过例2和例3可以看出,承诺以约定的价格进行采购/销售,通过卖出/买入期货合约进行套期保值,其结果是把约定价格转换为履约时的市场价格。如果履约时的采购价格真的下跌,套期保值带来收益,否则,带来损失;如果履约时的销售价格真的上涨,套期保值带来收益,否则,带来损失。

五、现金流量套期会计处理实务

现金流量套期核算的基本思路是将套期工具的现金流量变动分为有效套期和无效套期两部分,套期工具的现金流量变动大于或小于被套期项目现金流量变动的部分为套期无效部分。有效部分,即套期工具自套期开始的累计利得或损失(绝对数)与被套期项目自套期开始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累计变动额(绝对数)的较小者,通过“其他综合收益―套期储备”科目计入所有者权益,待套期关系终止时,再转入损益或资产;无效部分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科目“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由于现金流量套期的被套期项目是尚未成为确定承诺但预计发生的商品现货采购或销售,因此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对于预期的采购,担心将来采购价格上涨,现金支出增加,从而现在买入期货合同进行套期;(2)对于预期的销售,担心将来销售价格下跌,现金收入减少,从而现在卖出期货合同进行套期。下面分两种情况举例说明。

例4:D公司12月8日预计明年1月需要补充焦煤库存600吨。因担心焦煤价格上涨,买入1月到期的焦煤期货10手(60吨/手),市场价格680元/吨,期货价格683元/吨。保证金为5%,手续费为万分之一。12月31日,现货市价690元/吨,期货价格695元/吨。1月到期时,焦煤市场价格和期货价格均为700元/吨,按市场价格购买,期货平仓。

1.12月8日的会计处理:

由于被套期项目是预期的采购,在指定套期关系时无需做会计分录,在套期关系存续期间,亦无需会计处理,待实际采购时,再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

(1)指定套期关系,买入期货合同,交纳保证金

借:套期工具―焦煤期货交易保证金20 490(683×600×5%)

贷:其他货币资金―期货结算保证金20 490

(2)交纳期货手续费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0.98 (683×600×0.01%)

贷:其他货币资金―期货结算保证金40.98

2.12月31日的会计处理:

现货价格从680元/吨升到690元/吨,价格变动幅度为10元/吨,期货价格从683元/吨升到695元/吨,价格变动幅度为12元/吨,因此套期有效部分是10元/吨,套期无效部分是2元/吨。

借:套期工具―焦煤期货交易保证金7 200

贷:其他综合收益―套期储备6 000 (10×6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 200 (2×600)

3.下一年1月的会计处理:

(1)现货价格从最初的680元/吨升到700元/吨,累计价格变动幅度为20元/吨,期货价格从最初的683元/吨升到700元/吨,累计价格变动幅度为17元/吨,因此套期有效部分累计是17元/吨,扣除上期确认的10元/吨,本期应该补充确认7元/吨。

借:套期工具―焦煤期货保证金3 000[(700-695)×6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 200

贷:其他综合收益―套期储备4 200(7×600)

(2)期货平仓,收回交易保证金

借:其他货币资金―期货结算保证金30 648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2(700×600×0.01%)

贷:套期工具―焦煤期货交易保证金30 690

(3)按市价采购600吨焦煤

借:原材料―焦煤409 800 (683×600)

其他综合收益―套期储备10 200

贷:银行存款420 000 (700×600)

例5:E公司11月1日预计明年1月需要销售天然橡胶40吨。因担心橡胶价格下跌,卖出1月到期的橡胶期货4手(10吨/手),市场价格10 500元/吨,期货价格10 400元/吨。保证金为5%,手续费为万分之二。12月31日,现货市价10 300元/吨,期货价格10260元/吨。1月到期时,橡胶市场价格和期货价格均为10200元/吨,按市场价格卖出,期货平仓。

1.11月1日的会计处理:

由于被套期项目是预期的销售,在指定套期关系时无需做会计分录,在套期关系存续期间,亦无需会计处理,待实际销售时,再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

(1)指定套期关系,卖出期货合同,交纳保证金借:套期工具―橡胶期货交易保证金20 800 (10400×40×5%)

贷:其他货币资金―期货结算保证金20 800

(2)交纳期货手续费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83.2 (10400×40×0.02% )

贷:其他货币资金―期货结算保证金 83.2

2.12月31日的会计处理:

现货价格从10 500元/吨降到10 300元/吨,价格变动幅度为200元/吨,期货价格从10 400元/吨降到10260元/吨,价格变动幅度为140元/吨,因此套期有效部分是140元/吨。

借:套期工具―橡胶期货保证金5 600

贷:其他综合收益―套期储备5 600 (140×40)

3.下一年1月的会计处理:

(1)现货价格从最初的10 500元/吨降到10 200元/吨,累计价格变动幅度为300元/吨,期货价格从最初的10 400元/吨升到10 200元/吨,累计价格变动幅度为200元/吨,因此套期有效部分累计是200元/吨,扣除上期确认的140元/吨,本期应该补充确认60元/吨。

借:套期工具―橡胶期货交易保证金2 400

贷:其他综合收益―套期储备2 400(60×40)

(2)期货平仓,收回交易保证金

借:其他货币资金―期货结算保证金28 718.4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81.6(10200×40×0.02%)

贷:套期工具―橡胶期货交易保证金28 800

(3)按市价销售40吨橡胶

借:银行存款408 000(10200×40)

其他综合收益―套期储备8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416 000 (10 400×40)

通过例4和例5可以看出,通过现金流量套期保值,实际的采购/销售价格,就是签订期货合约的期货价格。

企业会计实务范文6

电子商务具有快速与简洁的巨大优势,大大改变了企业沟通与交流的方式,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减少各类环节,降低成本。对于会计而言,电子商务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了解电子商务对企业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对于会计工作有着诸多好处。

二、电子商务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1.电子商务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会计基本假设,又称会计假定,是过去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积累的概念观念和理论总结,也是会计各项理论的重要基础。对工过去的实体会计方式而言,会计基本假设是正确无误的,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会计基本假设也在不断地产生变化。

(1)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必须要有实际存在的实体企业作为主体,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应用,出现在在网络上存在的虚拟企业,对于这些虚拟企业的会计行为就要应用代替原本会计主体的实体概念产生的相对的主体概念,这个概念能更好的在电子商务中作为会计行为的标准。

(2)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影响

持续经营假设,也即在企业一段时间内继续以既定方式经营为前提,来核算财产计价和各类财务情况。然而对于虚拟企业而言,其产生和消失迅速,是以暂时性的需要而产生的,也会随着需要消失而即刻解体消失。难以用持续经营假设加以核算。旧的持续经营假设已经不适用工虚拟企业的财务核算。

可以在旧的核算方式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存续期和清算价值等概念,以更好地对虚拟企业的各项数据进行衡量。

(3)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传统会计习惯工按照时间和公司经营方式将会计行为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期间。在过去的情况下,公司的交易过程会计收集和处理信息需要时间,而在新的电子商务环境之下,交易与会计行为从被动变为实时,旧的会计方法意义消失。对于新的会计行为而言,应当立足于实际需求,实际情况实时加以记录。

(4)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传统会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也即使用同定的价值不变的货币作为会计行为的单位。这个假设主要的要求是需要同定的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然而在网络时代的虚拟企业中,企业之间的交易偏向虚拟的数字货币和信息交易,传统的货币计价难以对新型的交易价值进行衡量。旧的货币计量法已经不能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要求。

2.电子商务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旧的会计要素分为财务状况基本要素和经营状况基本要素,用这些要素来衡量公司的经营情况与经营成果。对于新的网络化的经营情况而言,这些要素已经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各类情况,在衡量中会产生错误。因此,有必要采用新的计量方式和要素来反映新时代公司的经营情况,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要素能够更好的反映公司的财务情况与经营成果,更好的为会计工作所服务。

三、电子商务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1.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

权责发生制的概念是以权利和责任作为基准衡量交易的产生,而不是通过现金的交付衡量交易行为的发生。优势是能够反映企业在特定期间内的经营成果。然而对于电子商务而言,交易的过程在一瞬间即可完成,权责发生制失去了存在意义。相比工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更适合作为电子商务时代的衡量方法。

2.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影响

历史成本原则也即按照财产成本产生的价格计为价值,并在之后不再加以变动。这一原则的首要前提也即持续经营假设。然而对于虚拟公司而言持续经营假设并不适用,使用历史成本原则核算虚拟公司资产,不足以正确反映虚拟公司各项资产诸如金融工具,虚拟货币等的价值变动,对于虚拟公司的资产衡量,一般使用实时计价的方式。

3.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一方面相比传统的用纸笔来进行会计核算的方法,电子商务下的会计更多的采取无纸化办公的方式;另一方面,对于传统会计核算的重点,各类地产设备等同定资产相比,虚拟资产和电子货币成为了会计核算的重点。利用财务软件进行电子办公,直接能够发送报告结果,更为便利明确。

4.对会计组织的影响

首先,由于电子银行和虚拟结算的广泛应用,会计核算和交付变得更加便利。其次,地理位置和距离对于会计效果不再影响,会计可以毫无阻碍对远处的交易加以核算。第三,岗位发生变化,一些岗位变的不再需要人员,一些新的岗位产生。最后,新的核算方法和准则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新的素质与能力。

5.对传统会计报表的影响

在传统的会计处理方式中,会计报表一般基于会计期间情况加以编制,不能快速反应使用者所需信息,在新的电子商务的情况下,会计报告可以实时发送,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