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设计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规划设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规划设计方案

土地规划设计方案范文1

【关键词】土地规划;整理;技术

1.土地规划整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现有的耕地很多还缺乏灌溉措施与抗旱能力,农业产量不高,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对现有土地结构进行统筹规划;实施山、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效;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2.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与目标

2.1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包括: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 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2.2土地规划的规划原则

为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应该遵循如下规划方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调动广大力量充分论证规划方案,使规划更加有效合理。

2.3土地规划的规划目标

土地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为合理布局各种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耕地的潜在生产能力;通过改良项目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3.土地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3.1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综合评价。

3.2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3.2.1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3.2.2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选用经济树种,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4.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4.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小弯取直,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层层梯地。水平梯田原则上要求田块标准100m×17.5m,梯地田坎层差在1.5m。格田内部相对高差不超过±10cm。规划旱地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设一埂坎,埂坎顶宽30cm,高30-50cm,田块长150-200m,宽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沟埂采取挖沟筑埂,埂在上、沟在下形式。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节约投资的原则下,保持水土、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还应该符合农作物耕种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4.2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结合实际状况,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80%,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水旱田1日排干。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涵养水源,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总体布局采用“沟2路2渠”模式依地势布设,排灌分家。灌溉输水工程实行自流灌溉,通过各级渠道将水引自田间。排水工程有截洪沟、排水沟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沟道为承接系统,结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沟,实行自流排水。

4.3道路工程

为了满足农民出行、便于田间作业与田间管理,设计田间道路工程。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路面为厚碎石,路面宽4m,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田间道多沿等高线进行布线,田间道路纵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碎石路面,沿着渠道铺设,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4.4农田防护工程

本项工程内容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进行生态林建设,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以保持水土。

4.5防护林工程

为了减少风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项目区沿田间路布置防护林带,以涵养水源,保水保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当地经验,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间距4m。

总之,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对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土地规划设计方案范文2

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对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近年来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研究土地整理规划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的提出,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

二、土地规划整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现有的耕地很多还缺乏灌溉措施与抗旱能力,农业产量不高,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对现有土地结构进行统筹规划;实施山、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效;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三、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与目标

3.1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包括: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3.2土地规划的规划原则

为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应该遵循如下规划方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调动广大力量充分论证规划方案,使规划更加有效合理。

3.3土地规划的规划目标

土地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为合理布局各种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耕地的潜在生产能力;通过改良项目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四、土地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4.1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综合评价。

4.2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1)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2)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选用经济树种,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五、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5.1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小弯取直,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层层梯地。水平梯田原则上要求田块标准100m×17.5m,梯地田坎层差在1.5m。格田内部相对高差不超过±10cm。规划旱地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设一埂坎,埂坎顶宽30cm,高30-50cm,田块长150-200m,宽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沟埂采取挖沟筑埂,埂在上、沟在下形式。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节约投资的原则下,保持水土、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还应该符合农作物耕种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5.2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结合实际状况,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80%,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水旱田1日排干。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涵养水源,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总体布局采用“沟2路2渠”模式依地势布设,排灌分家。灌溉输水工程实行自流灌溉,通过各级渠道将水引自田间。排水工程有截洪沟、排水沟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沟道为承接系统,结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沟,实行自流排水。

5.3道路工程

为了满足农民出行、便于田间作业与田间管理,设计田间道路工程。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路面为厚碎石,路面宽4m,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田间道多沿等高线进行布线,田间道路纵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碎石路面,沿着渠道铺设,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5.4农田防护工程

本项工程内容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进行生态林建设,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以保持水土。

5.5防护林工程

为了减少风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项目区沿田间路布置防护林带,以涵养水源,保水保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当地经验,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间距4m。

六、规划效益分析

6.1社会与经济效益

土地规划平整有利于促进劳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可以充分吸引农村闲散劳力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带动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道路及灌排经改造以后,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方便居民的出行、生产和生活取水;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进一步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满足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实现耕地保护的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的统一;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也有利于农作物布局的调整,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6.2生态效益

土地规划实施后,可以有效增加植被覆盖面积,防止旱涝灾害影响,减少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荒坡开发以后,耕地质量得到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改良,可以相应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化学污染,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生化环境。配套完善的渠路防护林带不仅可以有效固结土壤,而且长年落叶成肥,还可以相应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实施开发整理,可以形成树成荫、田成梯、路通达的良好的生态区域。

参考文献:

[1]张新东,土地平整测量计算方法的探讨[J].北京测绘,2002,(02).

土地规划设计方案范文3

关键词:全周期;项目管理;房地产企业;应用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住房和工作用房的要求也日渐提高。房地产具有价值量大、使用时间长等特点,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如果要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在房地产开发与物业管理过程中推行全周期项目管理理念。

一、房地产全周期项目管理理念

全周期项目管理理念的含义是在项目规划初期,就要从社会化、环境化、人性化、经济化等多个角度,全面分析建筑产品的使用寿命,以及产品周期内所有阶段互相影响的综合性功效发挥情况。全周期管理理念不仅要涉及到项目的功能与构造,还需要在有限的环境资源(如建造资源、使用资源、社会资源等)情况下,充分考虑到建筑项目的施工、销售、使用、维修、养护、再循环等多种问题。全周期管理理念强调的是建筑的环保性,要求在建筑物在使用期内保持稳定和可靠,达到降低社会成本、提高建筑利用率的目的。

二、房地产项目全周期管理的目标体系

(一)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的内容是要追求工程质量,保证整体功效和产品服务的统一,重视经营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项目的功能价值。另外,现代化工程项目管理对质量目标也有了新的要求,规定房地产项目要具有人性化、可塑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延展性、安全性等多种特征。

(二)成本目标

成本目标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全周期成本目标,即对建筑成本和运作成本进行优化。第二是社会成本,比如由于项目的环保投资不足,造成操作人员的健康受到损害,引起社会保险和医疗成本上升等问题。第三是环境成本,比如工程建造导致社会处理污染物的成本上升等。

(三)时间目标

关于时间目标的因素有:建筑周期、投资时期、维修期、更新周期、建筑的设计寿命、物理寿命、服务寿命、项目产品的市场开发期、上升期、巅峰期、衰退期等。

三、全周期项目管理在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方法

(一)房地产项目周期的定义

对房地产项目周期的定义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从狭义上讲,房地产的全周期项目管理指的是把房屋建造设置成周期起点,经过房地产交易、使用、修葺等多个阶段,最后以房屋灭失为周期终点,这整个过程的管理就是房地产项目的全周期管理。从广义上讲,房地产的全周期管理就是把土地总体规划视为周期的起点,经过规划管理、设计管理、供应管理等周期计划阶段,再经过房屋建造、交易、修葺等阶段,最后以房屋灭失为终点,进行房地产项目的全周期管理。对于房地产全周期管理,可以作出以下较为直观的表述:依据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年度总规划,一片耕地被征用后会成为建造用地,并划入土地储备资源库中,再按照土地供应计划进行土地交易,从储备资源库流入市场,由开发商包装成商品房,经过交易之后投入使用,若干年后回收,再次进入资源库,就代表着一轮周期的完成。

(二)土地规划与土地开发阶段的房地产周期

房地产项目管理从广义上讲,就要包括土地规划和土地开发阶段的管理。土地规划是建造用地、耕地保护、土地管理、土地开发等环节的重要根据,也是土地开发与管理工作的前提。通常来讲,土地规划的相关工作都是由政府土地规划部门及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完成。要达到集约用地的目的,有关土地规划人员就要结合我国社会当前的发展状况,从长远利益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分析什么样的土地最适于用作城市建设和房屋建造。对于已经划为建设用地的土地,也要展开分析,确定应当在什么时候开始进行土地征用。如果各种配套条件都还未成熟,就过早地开始征用土地,则很容易造成土地资源的闲置或浪费。

(三)项目设计环节的房地产项目管理

科学有效的设计是调控工程建造成本与运作成本的重要条件。根据常规项目的开发经验可以看出,项目开发的设计成本往往只占到了整个工程成本的1%到3%左右,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能够达到75%。因此,设计质量的高低不仅能够决定建筑项目投资的多少,还会影响到建筑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以及使用后维护的成本。项目设计是土地开发的基础,设计方案一旦确定下来,工程的质量和成本也就基本能够确定。工程建造、监管、结算等程序只是针对工程的质量、施工时间以及成为,无法从根本上转变工程的目标和方向。所以,在工程建造时必须抓好设计环节的相关工作,引入国内外先进设计技术,促进房地产项目价值的真正实现。

(四)工程建造环节的房地产开发和管理

工程建造是对规划设计工作的实践过程,也是工程质量、建造成本、建设期限等要素的实现环节。从传统的角度看,项目管理对工程质量、成本和工期这三大要素的掌控已经趋于成熟。最近,我国一些地区出现了不少室内甲醛、石棉等对人造成伤害的事件,这是由于建造时选取的主要材料不合标准,产生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在房地产开发的工程建造环节,还必须引进具有再生性、环保性、节能性的材料和技术,加强环保工艺的运用。

四、结束语

我国房屋建筑对资源的消耗非常之大,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所以,房地产企业在进行全周期项目管理规划时,要注意选用节能、环保的材料和工艺,坚持可持续的周期发展。房地产项目的全周期管理是一项具有系统性的工程,其不仅涉及到房地产开发环节,还涉及到物业管理、使用等多个环节。因此,必须贯彻全周期管理理念,为社会创造更多效益。

参考文献:

[1]曲燕,刘亚鹏.浅谈项目管理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中的应用[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02:101-102.

土地规划设计方案范文4

【关键词】变电站;土建设计;要点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电的需求不断增大,随之也产生了诸多的变电工程。变电站是电网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变电站土建设计的质量会直接决定着电网是否能够正常高效的运行。从一般情况下来看,变电土建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设计前期、初步设计以及施工设计阶段。本文将对上述的三个阶段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变电站土建设计前期阶段

变电站土建设计的前期阶段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内容:设计人员的水平、设计方案和建设地址的选择、对选址现场的勘测。

第一,相关的设计人员需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功能以及各部分的功能要熟练的掌握。设计人员在进行建设选址的过程中,要全面搜集相关的材料,对电网系统的整体情况要有足够的了解。在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对建设位置与负荷中心的距离设置要尽可能短,从根本上控制和减少能耗损失。

第二,选择适宜的设计方案,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等各多方面的因素,在所有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优的一个执行。在设计方案以及建设地址都确定下来之后,要与当地的国土资源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尽量少占或不占农田,避免因土地规划产生不必要的纷争。此外,如果建设用地占用了防风固沙的绿化地带,尽可能减少对树木的砍伐,减少变电站建设给环境带来的破坏。

二、变电站土建设计初步设计阶段

在变电站土建设计的初步设计阶段,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对变电站进行规划设计、对变电站的平面布置进行设计、对变电站的竖向布置进行设计、对变电站的建筑方案进行设计等等。

1、对变电站进行规划设计

在变电站的建设和整体施工过程中,首先要从变电站的总体上进行施工规划。只有做好详细的规划,才能保证在变电站建设的过程中,将施工材料顺利的运到施工现场。其次,要设计好交通线路,保障施工过程中的交通畅通无阻。最后,要科学的规划变电站土建工程施工中的施工工艺,减少建设施工给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符合低碳环保的要求;此外,还要降低施工的难度,保障变电站土建工程的顺利完成。

2、对变电站的平面布置进行设计

对于平面布置的设计,需要将其与建设项目的总体规划进行紧密有效的结合,对建设施工内施工车辆的行车路线、安全意识以及环保意识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要求。要尽量减少占用土地的土地面积,从而有效的降低变电站土建建设的施工难度。以某110KV的变电站为例,该变电站的北侧装有配电装置,出线方向朝北;在变电站的南侧,有220KV的装置,出现方向朝向东西,在变电站的中部放置主变及35KV无功补偿装置。变电站的前区位于变电站的东侧中部,前区的主要设置是主控制楼以及污水处理装置。而在变电站的东侧中部设置主控制楼,不仅可以有效的观测整个变电站区域的设备运行情况,对变电站区域的情况有整体的把握,还减少了各配电装置区的电缆使用数量。从变电站的整体设施的位置分布情况上看,主控楼与变电站的入口相距的距离较近,这为车辆的出入提供了便利。在变电站前区的入口位置种植灌木,可以优化变电站的内外环境,充分体现了环保的概念。

3、对变电站的竖向布置进行设计

首先,将变电站的建设位置确定下来之后,就要考虑场地的标高,标高的设置要达到最大洪水位的要求,保障变电站的安全性。其次,在计算变电站土建工程施工场地的土方工程量时,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设计,从最大程度上较少场地的土方工程量。在确定场地的设计标高值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布置变电站,如平坡式布置或是阶梯式布置。变电站的布置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减少土方工程量。最后,还要对边坡进行科学的处理,如果边坡出现的高差较大,就可以采用护坡和挡土墙结合的办法进行设计;如果边坡出现的高差较小,则只需要应用挡土墙即可。

4、对变电站的建筑方案进行设计

建筑方案的设计中有两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平面布置与竖向布置,上文已详细阐述。除此之外,变电站的建筑方案的设计还包括很多方面,诸如对暖风通风的设计方案、对基础设施的设计方案、对水工的设计方案等等。在对变电站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建筑物经常使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要想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应用到建筑物的支架和架构中,需要考虑变电站的实际情况,还要考虑变电站对抗地震等级的合理确定。

三、变电站土建设计施工期设计阶段

变电站土建设计的施工期设计阶段由总图、建筑、结构及暖通等重要部分组成。本文主要从设计图纸的使用功能最大化、构建施工反馈制度、重视防水通风、设计变电站的外墙和基础设备对本阶段进行详细的阐述。

第一,在实际的建设施工中,要想将设计图纸的作用和使用质量发挥到极致,就要对变电站内的建筑物进行标准化的设计。这就要求各专业人员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不断加强和完善变电站土建工程的施工质量,避免出现在整个变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受到某一专业问题的影响就不知所措,难以保障变电站土建工程的工程质量。

第二,还要根据施工的情况构建相关的施工反馈制度。通过制定施工反馈制度,相关的设计部门能够及时的收到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反馈,设计部门只有在第一时间收到反馈的设计问题,才能在第一时间内根据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制定出更加完善、更加具体、更加切合施工实际的设计方案。

第三,重视防水和通风工作。在变电站土建施工图的设计阶段,防水工作是需要被重点考虑的。土建的相关设计以及工作人员要重视起结构设计,如果出现屋面漏水等情况,则会造成施工设备和器械的损坏,因此,防水工作尤为重要。针对防水工作的开展,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将会应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或者刚性屋面防水,严格把控施工的质量,根据具体的情况适当的调整和提升屋面防水等级。除了要做好屋内的防水工作以外,还要做好屋内的通风工作,变电站内的通风状况良好可以有效的驱散设备的热量。在施工的工程中,要想提高散热的效果和有效性,可以将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进行有效的结合,增强通风的效果。

第四,对变电站的外墙和基础设备进行设计。变电站外墙的设计需要与周围的环境和建筑相协调,利于环境的美化。在基础设备的设计中,设计要充分考虑与地基承载力是否符合,如果地质条件不适宜变电站土建的建设,则可以采用换填或是其他的补救办法。

四、总 结

综上所述,变电站在电网建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变电站土建设计的各阶段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严格执行、科学处理相关的规定和要求。在变电站土建施工的过程中,要全面搜集相关资料,从科学的角度进行选址,此外,还要详细了解并科学规划变电站周围的具体情况,提升变电站土建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丰.变电站土建设计中的要点探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4(24):181

土地规划设计方案范文5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发展

一、前言

城市规划设计包括: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建设物质规划。城市规划对于地域政治、经济、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力,甚至对后代居住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在城市规划通过规划、监测、调控等手段使城市生态系统更加和谐、平衡。

二、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部分社会精英价值标准的体现,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片面的、部分的,甚至与大部分人群会有脱节的时候。所以一个科学的、人文的设计观念是很有必要性的,他不但能够按照设计者的思想把城市建设地更为完美,还能融合多种社会群体的价值诉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不断膨胀,城市的发展经常会出现“常规式”、“跨越式”,这些极速拓展的方式能够快速实现城市目标,但是对于城市长期发展的整个生态环境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性。要保证城市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就必须依靠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理念使城市规划在加强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方面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公正公平的社会形态。用科学的手段实现挖掘城市规划发展的规律性、提炼出相应设计的方法对城市的长远发展将是有利无弊的。传统城市规划通常以来设计员的历史经验和传统设计方法,在规划中经常出现设计方案与建设实践脱节、管理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所以要根据实事发展,提出适合现状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再结合“假设―概括―推理―实证”等科学的逻辑形式来指导城市发展。

当城市规划过于强调工具性,忽视人文关怀的时候必然忽视文化、历史、情感、制定等精神要素。这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是人类聚居形成城市的根本。所以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融入“人”的理念,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的价值取向来规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保证城市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的平衡。

三、长远规划,立足当前

城市规划设计在满足现今经济发展和生态容量的前提下,对未来多年的建设容量、空间形体、规划布局等都需要作出远期预算和规划。

城市长远规划时一个模糊而不确定的东西,因为城市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变的。所以规划的时候应该结合现状和未来发展目标对未来局势进行猜想,提出多种规划方案,合理分配发展中每个阶段的任务和目标。通过这种持续性的远期控制,能够用保证城市规划设计的合理性。

现在城市规划以经济结果为导向,而忽视了社会性和生态性。特别是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时就更应该注重城市整个长远生态系统。在规划中应常常考虑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层次性,考虑城市热岛效应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利用植物的色、香、形等打造不同的城市景观,增加城市艺术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立足当前是指,不能过分夸大城市长远规划的作用而忽视的近期发展的需要。设计中要面对现今的核心问题,研究现阶段发展的特殊性和关联性,集中优势,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规划城市建设,达到现阶段的城市发展目标。

当然城市规划设计中最重要的是长远和现今结合起来,既要从现今出发,搞好现阶段的目标策略,又要做长远打算,不能以用长远利益换取现今的利用。

四、层次分明,突出重点

城市规划设计满足城市发展有两种层次,一种是以规划框架为主体,对经济规划、空间规划、土地规划等有约束力的自上而下的一种层次;一种是以区域发展为主体,综合多种发展目标满足总体规划指标的一种层次。两种层次是实现规划统筹和现实之间的调控系统,两者之间有合理、科学的衔接能够是城市规划设计事半功倍。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现代城市发展中出现了很多主题城市,比如“生态城市”、“新概念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信息技术化城市”,这些主题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城市的象征,所以在规划的时候是有一定的侧重点,在合理安排各方面的具体规划时对城市的核心理念和核心竞争力进行提炼,最好有一套具体的方案能够体现重点。

五、统筹兼顾

城市规划设计更具体的体现是在公平合理的条件下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但是我们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常常有急功近利的想法。资源配置应该在考虑城市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兼顾各方面的需求,不能利用单纯扩大城市用地和规模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规划设计在利用这些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更关注社会公益、城市安全、生态环境等内容,对公共利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都要统筹兼顾。首先,对重大功能区域比如海陆空交通、市政、城市中心等进行优先布局;其次,加强市场规划的弹性研究,比如用地策划、指标控制、配套设施等;再次,综合科学新理念,指导以物质规划为主向社会规划为主的转变。

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要求。如何统筹城市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和生态和谐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条件。这必须要求规划设计者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资源和环境之间的问题、污染和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问题,最好对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做好评估和预测,在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范围内制定不同的规划方案。城市资源利用和环境承载力都是有一个平衡点的,超过两者任何一方的范围对城市的发展都会有制约性。所以可以采集现阶段的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制定一个符合指标的经济发展方案,满足环境需求和人们生活需求。

六、适应时展

城市发展是时展的具体体现,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都能促成每个时代的特征和需要。我国城市从工业化到城市化经历了一段时期,现今也面临着政治、经济的转变。同时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也是现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利用城市规划设计使城市发展各取所需、和谐发展,达到最优的效果是取得最终综合效益的必经之路。

七、概念性规划

城市经济快速发招导致总体规划经常不能按照计划和步骤实施,从而导致城市资源的浪费。为了解决好总体规划模式和体系有实际情况相符合,建筑界也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探索和实验,最终得出概念性规划比较符合城市发展需要。概念规划是对城市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它主要是针对于微观层面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从宏观上调节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最终的综合目标。它是一种战略战术,在总体规划目标的牵引下对当下条件和形势作出正确的评估。城市规划经常具有经验性,而缺乏创新性,概念性规划就是在简化内容的前提下,专注未来发展趋势,因而在很多情况下都能提炼出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创新理论和创新办法。

八、总结

城市规划设计对一个阶段性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有重大影响,设计师们如何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统筹兼顾、合理利用资源、做好长远计划是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要素。本文结合规划设计和城市发展做了一些理论上的研究,希望能顾为未来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陈锋,城市规划理性主义和规划理论的科学化[J],城市规划学刊,2007(1).

土地规划设计方案范文6

一、主要做法

1、垄断土地市场,发挥调控功能

高度垄断土地市场是实现土地储备的前提。政府只有掌握了足够储备、供应量的土地,才能保障经济建设对土地的需求,才能掌握对土地市场的调控权,对此,柞水县把垄断土地市场作为土地储备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首先,坚持“一个龙头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渠道放水”的经营理念,将盘活收回、置换、征用后的国有土地统一纳入储备库,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储备、统一供应”的四统一管理,对储备土地一律采用招拍挂的形式公开供地,外地企业到柞水不需要找熟人、找关系,而是直接从市场拿地。目前西安警苑有限公司、西安兆恒实业公司等10余家企业相继被引入柞水搞旅游开发;其次加强机构建设,健全工作机构。在2002年县级机构改革中,县政府批准成立了副科级机构?D?D柞水县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印发了《柞水县土地收购储备试行办法》,明确了土地储备机构的性质、职责、资金运作方式,规范了工作程序,确定了土地收储机构的地位和作用,为土地储备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第三,强化计划管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市场供需状况制定年度土地储备计划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有计划的储备和供应土地,及时调节土地市场,防止地价过快增长,避免出现“泡沫经济”现象,为平抑地价发挥积极作用。

2、多方筹措资金,促进滚动发展

资金不足是土地收购储备工作的瓶颈。在土地收购中,柞水县采取政府注入资本金、银行贷款、吸收民营资金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保证了收购储备工作的顺利进行。县土地储备中心除在成立时注入100万元注册资金外,还采取按土地出让金的一定比例提取土地收购储备基金的办法不断充实土地储备资本金,同时,对土地收购储备中发生的政策性亏损和为公益事业承担的收购指标,经财政、审计部门核实报同级政府批准后,从上缴的土地出让金中核销,储备中心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先后争取了多家银行贷款,通过不同渠道筹措收购储备资金400余万元,为土地储备工作的滚动发展奠定了基础。

3、规范储备方法,探索储备模式

柞水县大胆创新,不断完善工作程序,使土地收储工作步入了规范化、科学化发展轨道。200*年初,县上成立了由县长任主任的土地储备委员会,将土地储备计划、重点收购储备地块、大笔储备资金的投入纳入储备委员会重要工作日程。在具体工作中,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收购储备办法。对县城规划范围内的无主地和依法应收回的土地,由政府直接收回交储备中心储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内的土地由储备机构直接征用收购,补偿按照宗地所在区域征用同类土地标准计算;对“农转非”剩余零星土地和企业改制、旧城改造等原因,予以置换的土地,按基准地价的10%-60%计算成本,予以补偿。对企业的划拨用地采取出让金返还的办法进行收购。柞水县在土地市场化进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模式储备土地,一是实物储备,目前已实施收购县城南关、下梁新城区、石镇医药园区土地260亩,投入收储资金860万元,前期“三通一平”基本到位。二是协议收购,即与土地使用者签订收回协议,约定交地时间,待出让后按出让金一定比例补偿,通过此方式已完成县农机公司等地块的收购和出让。三是红线储备,按城镇规划直接将规划红线内的土地进行储备。四是政策储备,如政府规定石瓮旅游区内的闲置土地和建制镇范围内的经营性用地一律进入土地储备库,一律以招拍挂的方式公开出让,任何人不得私下交易。五是信息储备,即对暂时增值不明显或受资金制约暂时不能收购的土地,进入信息储备。目前用此类方法储备的土地达600余亩,各种储备方式的综合运用,以最少的成本储备了尽可能多的土地,掌握了调控土地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主动权。

4、注重经济效益,兼顾社会效益

土地储备工作促进了招商引资。县土地储备中心先后以储备土地融资2000余万元完成了县域千米绿荫长廊建设和下梁新城区道路硬化工程,同时还为公益项目供地100余亩,支持县文化艺术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争取资金近千万元,促进了项目建设。

土地变现是盘活土地资产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收购破产、兼并、改制企业的土地,解决了职工安置,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筹资金,改善城镇环境等问题,2002年以来收购县丝织厂、县建司等改制企业土地16宗,安置职工420余人,变现土地资产8000余万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改革。

二、存在的问题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对于培育和规范城镇土地市场,盘活企业存量土地,增加政府土地收益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土地储备机构的建立有效的克服了以前划拨用地非法入市和多头供地的弊端,为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市场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收储工作刚刚起步,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土地市场不够规范

200*年以来,虽然停止了城区单位和个人利用划拨用地建住宅的审批,也曾多次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但由于整顿治理不彻底,单位和个人利用划拨用地搞房产开发的时有发生,土地隐形交易行为没有得到彻底遏制,对土地储备出让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少出让土地后续管理跟不上。随意修改规划和超面积现象不能得到及时查处。还有些出让土地为生地出让,由于权属复杂,导致出让后不能及时交地,纠纷得不到及时化解,影响开发商开发利用土地,甚至造成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开发商意见大。

2、土地收购价格随意性大

我县目前收购国有土地一般采取按用途评估的成本价格、基准地价、标定地价补偿,或以土地招标、拍卖所得款的一定比例进行补偿,对建筑物一般按城镇拆迁的成本价进行补偿,对城镇规划范围内的集体土地一般采取国家征用同类土地的补偿标准补偿,这种方法虽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容易产生收储机构与土地使用者的对立,尤其征收城镇规划区内土地,群众要求高,政府补偿低,加之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修订工作滞后,为储备工作增添了难度。

3、土地收储存在风险

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使政府获得巨大的增值效益,但是土地储备具有法律性、专业性强的特点,土地储备涉及面广,包括土地、房地产、城市规划、金融等方面,整个收购储备包括选择地块、洽谈、收购、征用或拆迁补偿、开发整理、出让等,操作十分复杂,整个过程都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土地资产价值大,而收购资金一般都来自银行贷款,背负着沉重的利息负担,加之房地产的发展受到经济发展、人口、政治、经济文化及土地价格等方面的影响,土地储备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三、解决的办法

1、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宏观调控土地资源,提高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应。

不单纯地追求土地资产价格,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必须建立一个稳定、公平、安全的土地市场环境,坚持短期利益符合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投资,增加投资者的信心,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要加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力度,杜绝非法交易行为的发生,注重土地供应市场多元化配置,积极培育土地二级市场。针对生地出让,零散开发矛盾较多的实际,以后原则上不再出让基础设施配套不到位的土地,对拟出让的土地,先委托规划设计部门编制规划设计方案,再由国土部门按设计方案包装后出让。要加强出让土地的后续管理和收购土地的临时管理,暂不开发的土地,交农民继续耕地,避免以往征而不用,储而不管引发的各种矛盾。

2、因地制宜收购地块,合理确定土地价格。

土地收购既是一种行政行为,也是一种市场行为,要靠政府行为推动,还要靠市场行为运作。城区集体土地收购价格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实行国家集体利益共享。具体运作中,针对不同地块状况,采取不同方式灵活运作。对于远期经济前景不乐观的地块,采取规划控制手段予以控制,暂不收购,待时机成熟后进行收购储备和开发整理,减少资金沉淀和风险。对预期招商前景较好,具有升值潜力的地块,先行收购储备,等时机成熟时开发整理再供应。占用的资金可以在招商供应时快速收回,风险较小。对招商前景看好或已确定用地单位的地块,收购或征用后及时开发整理,直接供应土地市场,尽快收回成本和推动增值收益。同时要加强地价管理,充分发挥地价在资源配置中的特殊作用和功能,及时调整和更新基准地价,出台不同用途、不同区位的基准地价。在地价的日常管理中,坚持不同区位不同价,不同用途不同价管理原则,实现土地出让价格与市场价格吻合,政府调控与市场定位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