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础健康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础健康管理范文1
关键词:健康储备;健康管理;软件开发
Abstract:Of people’s growing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ves of various chronic diseases, and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health needs of people, through analysis of physical health status monitoring, assessment, exercise training and dietary interventions, is committed to promoting health and prolong a healthy age, inferior health and healthy people to have better health, “health management”, “reserves for health”. For that reason we design a “healthy reserves management” software.
Keywords:fitness reserve,fitness management,software development
1 健康储备管理软件背景及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现代生活环境的污染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为积极响应卫生部倡导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通过体质监测、健康状态评估分析、运动训练及膳食营养干预,促进国民健康水平并达到延长健康年龄的目标,促使亚健康以及健康人群更好地拥有健康、管理健康、储备健康。但纵观市场体质测试软件只具备将测试者数据自动保存的功能,至于体质体能监控、运动处方和运动营养处方还需要更专业实效的体质健康综合评价软件进行体质分析与评价,然而这种系统专业的软件还需手动输入测试者的数据。人工创建、修改计划、进度计划和预算,要花费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所以市场亟需建立高效率、全面的健康储备软件。
健康管理储备软件是一款集体质测试设备数据自动采集、体质分析与评价、健康改进指导、减脂塑身指导、增肌健美指导、常用健康营养工具于一体的健康管理软件。可为用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体评报告、运动处方、膳食营养处方而且系统在分秒之内便可完成修改工作。
2 健康储备管理软件设计
2.1健康储备管理软件的运行方式
本健康储备软件主要采用基本公式运算,以及结果或输入数据与相应数据库进行比对的过程。
健康储备软件基本功能是进行各种运算处理。
运算器部件主要包括主要各指标计算公式、数据库、对比程序、储存程序。
其中所需计算指标公式以及所需数据库包括:
①台阶指数=〔踏台上下运动的持续时间(s)*100〕/〔3次测定脉搏之和)
②BMI=体重(kg)/身高()等 ③体质数据库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等; ④围度数据库包括颈围、肩宽、肩围、胸围等; ⑤营养数据库包括各营养素在食物中含量数据库; ⑥运动数据库包括体力活动热量消耗数据库;
2.2基本运算步骤
①获取所输入的各个指标的数据,对所需要计算的指标进行计算;②将数据与相应指标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对;③输出与该数据相对应的结果。
3 健康储备软件功能设计与实现
健康储备管理软件是在普通健身软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它的基本功能和普通健身软件基本相同。但作为一代健康储备管理软件,经过一些重要程序的修改,比原来健身软件拥有更强大的功能和更灵活的操作。下面将分几节详细介绍健康储备管理软件的功能,包括软件的数据库、公式、运行环境等,尤其对改进的地方作重点介绍。
3.1软件基本功能介绍
3.1.1会员管理:为方便查询会员资料及在本公司做过的各项健康储备信息。
3.1.2会员日志:记录会员各项健康储备信息。
3.1.3体质测试:记录会员的各项体质测试结果,并导出表格。
3.1.4个人分析:本部分根据体质检测结果与健康指标进行比对,选择统计分析方式进行统计分析,并做出相应的数据图表,可为单项分析或多项分析。
3.1.5健康指导:健康改进指导部分是提高咨询客户体质体能状况的有效工具。
3.1.6减肥指导:减肥塑身指导部分是为客户开具减肥塑身方案的有效工具。
3.1.7增肌指导:增肌健美指导部分是为客户开具增肌健美方案的有效工具。
3.1.8慢性病:包括常见慢性病的运动处方、膳食处方以及并发症等
3.1.9营养素查询:方便测试者查询生活中每种食物营养素含量的情况。
3.1.10体力热量消耗:是判断能量是否平衡的重要指标
3.1.11膳食营养计算:根据会员的食谱计算出会员所摄入的能量,计算出三大营养素的供能比例、各个营养素所提供的热量以及推荐百分比。
3.2健康储备软件运算器部件运行环境
系统安装要求:
适用设备: 桌上型个人电脑、笔记本电脑均适用;
使用操作系统: Windows7/XP Home/XP Professional/2003
推荐使用 WindowsXP Professional
电脑配置要求: CPU 、主频:奔腾 III 1G以上,内存: 512M 以上,硬盘空间: 800M 以上。
3.3其他功能
切换版本:系统在设计之初,鉴于不同需求,设计了私教版,大众版,白领版,学生版多个不同的版本,可自行切换。
作者简介:
基础健康管理范文2
>> 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研究 电子健康档案对慢性病管理的影响分析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基础下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应用分析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区域计划生育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社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浅谈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浅谈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情况分析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的采集工作分析 规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的作用与应用管理探讨 关于建立全国人口电子健康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 基于云计算的区域电子健康档案服务系统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健康档案平台的构建 运动与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浅谈社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慢性病康复患者的健康管理方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3]胡哈力, 方俊岚, 关世延等.社区卫生服务计算机三级网络化建设的体会[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6):42
[24]陶再平, 陈奇, 俞瑞钊. 三层结构模型应用的研究[J]. 电脑与信息技术, 1999, 7(6):5-6
基础健康管理范文3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_816X(2013)03_0254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3.03.36脑卒中后期的康复患者中约有42%由于疾病原因诸如意识不清、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需持续或长期借助胃管进行鼻饲饮食治疗[1]。脑卒中中后期的康复患者需每日外出行高压氧或康复治疗,由于搬运时胃管牵拉或患者意识障碍及康复时未适当固定肢体等原因,导致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自行将胃管拔除,即非计划胃管拔除。非计划拔管虽不增加患者的病死率,但是反复插管易对患者鼻腔、食管、胃粘膜造成刺激或损伤,增加患者的痛苦和一定的经济负担。我们对行高压氧和(或)康复而留置胃管的脑卒中康复患者采取持续质量改进(CQI),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更注重过程环节质量控制[2],大大降低患者非计划拔管率以及胃管重插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到2011年12月在我院行胃管留置外出进行高压氧、康复并进行CQI管理的脑卒中康复患者,列为实施后组,共308例,男201例,女107例,年龄41~86(62.61±9.92)岁。将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我院留置胃管外出行高压氧、康复的脑卒中康复患者列为实施前组,共251例,男156例,女95例,年龄42~83(61.36±7.91)岁。两组病例在外出转运期间均有护士陪送。两组年龄、性别、意识、ADL能力及陪送护士素质等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有可比性。
1.2方法:由护士长和责任组长负责,全科护理人员参与,分析实施前组转运途中非计划胃管拔除的原因,制定和实施阻止脑卒中康复患者转运期间非计划胃管拔除的质量改进流程,如做好康复病人的胃管留置宣教、自制防护手套有效约束活动肢体、建立与辅助科室的管道留置交接班制度等。明确目标和分工,负责人关注实施情况,每月组织小组讨论,修正流程,分阶段进行效果评价,总结经验。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8.0版分析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CQI实施前组发生非计划性胃管拔除13例,其中清醒患者8例,(清醒患者中单纯因饮水呛咳而留置胃管7例),转运途中发生拔管10例,在康复室和高压氧室治疗期间发生拔管3例。其中患者自行拔管8例,搬移平车或轮椅由于牵拉意外拔管2例,因鼻翼油脂太多、布胶粘合不固意外拔管2例,剧烈咳嗽、喷嚏导致胃管滑脱1例,重新置管率84.6%。通过该质量改进流程的实施,实施后组发生非计划性胃管拔除4例,其中在康复室治疗期间发生拔管1例(为边上其他病人家属不小心予以拔除);而清醒患者3例,无1例因鼻翼油脂太多、布胶粘合不牢或剧烈咳嗽、喷嚏导致胃管滑脱等情况,见表1。
发生率实施前组25113(5.17)10(3.98)3(11.95)实施后组3084(1.30)*3(0.97)*1(0.32)注:与实施前组比较*P
3讨论
3.1对CQI实施前组非计划胃管拔除原因进行分析:
3.1.1患者因素:患者意识障碍、躁动不安、不合作;清醒患者对胃管持续留置不易耐受,对疾病好转缺乏信心,尤其是能够经口进食,但因饮水呛咳,必须继续留置胃管进水、进药的清醒患者;出汗、剧烈咳嗽、知识缺乏、年龄因素等亦是重要原因。
3.1.2胃管管理方面的因素:常规胃管固定法[3]由于咳嗽、打喷嚏极易导致胃管自行松脱;胶布被患者的汗液、分泌物污染失去黏性,引起固定不牢导致胃管自行滑脱;为保证足够的营养同时不增加经济负担,患者的主要营养支持是以鼻饲相对较稠厚的匀浆食物为主,所以,留置的胃管管径相对为大,患者的舒适度会更加降低。
3.1.3医护方面的因素:医护人员未能及时评估病情,没有充分认识到意外拔管的危险性;护理措施上有缺陷,如对躁动患者搬运时约束不到位,固定带不合适或太松;鼻翼上的固定胶布没有及时更换,导致粘合不牢;对重点患者未进行交班,相关治疗室医护人员未重视非计划拔管。搬移患者至轮椅、平车前未妥善固定好胃管,易导致牵拉使胃管拔出;转运途中医护人员会因先顾及周围的环境安全,而忽略患者的鼻胃管在位性。
3.2制定及实施质量改进措施:
3.2.1做好健康宣教:针对持续留置胃管的患者有心情压抑、悲观等心理特征,护理组制订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措施,由护理组长和责任护士对神志清楚的患者及家属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强调意外拔管造成的伤害和不良反应[4]。充分说明留置胃管的目的和意义,搬运时注意防止牵拉以及对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的防范,使其主动配合。另外,患者在外出治疗前,护士要经常给予患者精神支持,做好心理护理,以实例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3.2.2制定留置胃管患者的搬运流程:转运前评估患者的肢体活动度,妥善固定好胃管,必要时给予适当的肢体约束,防止将胃管拉出;在转运途中要及时观察胃管的位置、胶布固定及胃管通畅情况,并及时发现、阻止患者的拔管行为。
3.2.3妥善固定胃管:常规胃管固定法易导致胃管自行松脱。我们科室统一采用一条长8cm、宽2cm的医用胶布1块,纵行在布胶的中间剪到一半,先将未剪的一半固定在患者的鼻翼部,再将剪开的两边布胶在靠近鼻孔处分别左右缠绕胃管2~3周。固定后,用适当的力度按摩鼻翼上的胶布数秒钟,使鼻翼与布胶的粘合性增加。掌握胃管留置的观察技巧,对留置胃管的患者建立合理的护理流程,每天清洁鼻腔2次,更换胶布1次。胶布潮湿时及时更换,随时保持胃管清洁明亮,避免食物滞留。了解患者有无拔管倾向。
3.2.4使用自制式的防护手套及时有效约束活动肢体:为了防止患者因肢体约束,以头颅靠近活动肢体而拔除胃管,同时保证患者的手掌为功能位,我科用一只肉色的普通弹力袜,置入一块较手掌略大的硬纸板,将患者手掌朝向硬纸板整个套入弹力袜,使患者的手指头可以向内活动,但又不会行拔管的相对的精细动作。对肢体肌力不佳的患者,也可在手心置一大小适中的软垫,避免手指过多活动。
3.2.5建立和完善与辅助科室的交接班制度:在护送康复患者到高压氧或康复治疗室时,与相关治疗室的医护人员交接患者在病房的情况:病情动态、心理情况、配合胃管留置的顺从性等,同时建立康复患者交接单,切实填写患者各种管道情况。
3.2.6加强质量控制培训:包括护士对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的认知,患者情况的评估技巧,以及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的相关护理对策的培训。把康复患者转运途中非计划性拔除胃管管理纳入质控范围,要求当班及时填写意外拔管事件报告,每月邀请相关治疗室医护人员一起召开质量控制总结会,使意外拔管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使护理质量不断的提高。
CQI可降低脑卒中康复患者转运途中非计划胃管拔除,同时可提升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评估能力、沟通技巧及有效的风险管理,最大限度地防止风险的发生,维护患者的安全[5]。持续培训评估技巧、固定技巧、沟通技巧、非计划性拔管后的应急处理,及时总结经验以确保CQI的有效实施,使每一个质量环节能持续的改进,有助于实现护理质量的优效管理。
参考文献
[1]荣江波,范国锋.脑卒中患者鼻胃管脱落原因分析与护理[J].东南国防医药,2011,13(6):515-516.
[2]俞继芳,邱贤云,李章平.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7):601.
[3]李小寒,尚小梅,主编.基础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0.
[4]步惠琴,王黎梅.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防止非计划性拔管[J].护理与康复,2007,6(2):133-135.
基础健康管理范文4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
选取2007年2月~2009年12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112例,男性66例,女性46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33岁,Hunt和Hess分级1~3级80例病人,4~5级32例病人,全部病例均头CT或MRI确诊。
1.2 临床特点
1.2.1 中青年多见,平均年龄49.9岁。
1.2.2 多数患者患有脑动脉瘤,其次为脑血管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硬化,少数患者患有脑肿瘤。
1.2.3 均为突然发病,患者有头痛、呕吐、部分患者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和抽搐,脑膜刺激征阳性。
2 护理与宣教
2.1 卧位与休息
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4~6周,头部抬高15°~30°置于头低脚高位,禁忌无枕仰卧。告之其一切活动均在床上进行,如在床上进食、排尿、排便等。减少搬动病人及不必要的检查,避免各种刺激,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
2.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脑疝的发生
2.2.1 意识状态:若昏迷出现快且深则提示出血量大,颅内压高;持续性昏迷则提示脑干受损,必须报告医生,采取紧急措施,以防脑疝的发生。
2.2.2 瞳孔:出现脑疝者其眼神经受压,对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2.2.3血压、脉搏、呼吸、体温:发热多在出血后2~3d内发生,体温波动在38℃~39℃。但亦有高达40℃以上者,体温过高提示合并感染或出血波及下丘脑或由于血管痉挛引起丘脑下部缺血,则可发生中枢性高热。可给予冰块物理降温,或用复方氨基比林2ml肌注,同时给予抗生素治疗。若呼吸急促或出现潮式呼吸,表示呼吸中枢受损;若脉搏缓慢血压升高,为脑疝早期表现。
2.2.4头痛呕吐情况:若头痛剧烈,呕吐频繁,为脑疝前驱症状,也可能为再出血。局限性劈裂样剧痛,始于前头部表示幕上出血,经脱水治疗后多数好转。
2.3 癫痫的护理观察
要专人护理,解开衣领、腰带等以减轻呼吸困难,同时将压舌板、筷子等置于患者口腔的一侧上下臼齿之间,防止咬伤舌头和颊部。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内异物,使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
无自主呼吸者应做好人工呼吸。必要时及时协助医师行气管切开术;要迅速准确地执行医嘱,抗惊厥治疗应争分夺秒,护理要反应敏捷,动作利落,忙而不乱。静脉穿刺做到一针见血,针头要固定牢固,防止脱落及液体溢于静脉外。抗惊厥药物应用及时适量,观察其效果及毒副作用。注意观察抽搐形式,哪一侧肢体为主,头部转向哪侧及面色青紫程度,癫痫发作时常伴发脑水肿,因此在控制抽搐同时,给予脱水剂和激素以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的形成。
2.4 做好入院宣教
帮助病人完成角色转换。该病发病突然,有些意识状态改变不明显,头痛、呕吐等症状也不明显,这就容易造成病人不易接受病人这个角色,从思想上引不起重视,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病人行为角色缺如。作为护理人员,对新入患者做详细入院宣教,消除其陌生感,一定程度上取得病人信任,然后针对病情,向病人从医学的角度讲明该病的注意事项,特别说明情绪变化及剧烈活动等因素对该病的不利影响,必要时讲一些临床真实事例,以便引起病人及家属的重视。当然,不能只渲染该病的严重性,向其讲明只要配合治疗,按医务人员的指导去做,不会出现严重后果,以防病人背上过去沉重的思想包袱。 转贴于
2.5 饮食护理
保证营养素的供给,以增强机体抵抗力。清醒者可进易消化高维生素饮食,喂时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呕吐、咳呛甚至窒息。神志不清吞咽困难者应12h后鼻饲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每天注入足够的水份和富于营养的流质食物。
2.6 再出血的护理及预防
2.6.1急性期使用大量的止血剂,以防再出血。可用6-氨基己酸6~8g加入5%GS或5%GNS中静滴,速度以40~50滴/min为宜。
2.6.2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工作,防止情绪波动,加强心理护理。SAH病情严重,死亡率高,意识清醒者多数心情紧张焦虑,故应积极主动关心患者,主动协助患者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一方面向患者说明绝对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探视,切勿向患者讲述易引起激动的事,谈话时间不宜过长,让患者充分休息。
2.7排泄护理,保持排便通畅
我们采取针对性预防便秘护理措施,指导患者多食含粗纤维的芹菜、韭菜、香蕉等蔬菜水果。神志清醒患者最好每日清晨给予约200ml温开水。神志不清者可鼻饲给水。每次饭后1~2小时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从右至左,自上而下,每日2~3次,每次5分钟。若3日无大便主动处理,用缓泻剂或润肠药,如开塞露、果导、蕃泻叶等。便秘者护士立即用小指轻轻塞入,嘱患者张口呼气,切勿用力,尽快掏出粪便,防止排便用力加重脑出血。
2.8 加强基础护理及功能锻练
患者长期卧床应注意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无屑,每2h翻身1次,同时按摩受压部位,防止褥疮发生。注意翻身时动作轻柔避免头部震动以防再出血。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炎。及时清除呕吐物,痰多随时吸出,防止肺部感染。及时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每日协助患者作被动运动2次,手腕和足部置关节功能位,避免形成关节僵直、畸形挛缩和肌肉萎缩。活动量和活动度以患者不感到累为宜。切忌急于求成导致不良后果。
3 出院健康指导
嘱患者出院后继续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喜忧过度。生活起居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卧床休息1个月,适当活动,持之以恒进行肢体功能训练。戒烟、忌饮酒、浓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定期门诊复查。
基础健康管理范文5
健康管理最早在欧美风行,经过近二三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门学科。在美国70%的居民能够接受完善的健康管理服务,而在中国,健康管理刚刚起步。但我国人口众多,如何从众多的个人健康信息中发现医疗服务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个性化健康管理?在计算机与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计算机对电子数据库的管理技术和处理能力为一对一的健康服务提供技术保障。
电子档案与健康管理
电子档案是计算机技术的伴生物,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以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电子档案以其积极的、动态的特性改变着长久以来的档案的利用方式,给利用者带来诸多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方便。电子档案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明显的比纸质档案具有更为先进的特性:(1)使用简单,便于检索。(2)存储容量大,占用空间小。(3)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扩大信息交换,实现资源共享等。
当健康档案工作的基础从长期纸质档案管理模式转变为以电子档案为主要内容时,其流程、管理方法和原则、内容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对传统式病案档案管理方式形成挑战。
电子健康档案是为健康管理服务的,其基本内容包括:(1)会员历史医疗资料收集、整理、建档。(2)个人健康状况动态跟踪和记录。(3)疾病治疗方案及效果评估存档。
电子档案的数据挖掘与健康管理
电子档案提供的大量的个人健康信息,形成了一个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不可更新的(稳定性)随时间不断变化(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数据挖掘,才能发挥其效用。数据挖掘通常被称为“从大型数据库提取有效、可信和可行信息的过程”。也就是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健康管理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的个性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在这些电子档案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专业软件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亚健康管理、体检管理、疾病管理、知识管理等。由于健康管理的性质,使电子健康档案不同于一般的病案管理,它倡导个体关注胜于关注疾病,将服务对象看作有个性有感情的个体,而非疾病的载体,其照顾目标不仅是要寻找有病的器官,更重要的是维护服务对象的整体健康。为达到这一目标,电子健康档案数据挖掘必须从“整体人”的生活质量的角度全面考虑其生理、心理、社会需求,以便于医生据此并加以解决,数据挖掘的设计应该紧紧围绕以个性化、人格化的服务宗旨,调动服务对象的积极性,使之积极参与健康维护和疾病控制的过程,使医患密切结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目前多数医院意识到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重要性,但是,大量电子档案建立起来后缺乏管理,一是没有进行数据跟踪,使数据过时,失去利用价值;其二没有进行数据挖掘管理,无法产生效益。而通过对电子档案的数据挖掘,充分发挥数据集合的核心作用,分析发现个体服务需求,从而针对性地开展规模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在发达国家,大部分人群都有属于自己的健康档案,而国内多数人的医疗记录散存于各个医院或个人留存,不系统、不全面,除了看病再没有利用价值。由于完整的健康档案对那些患有慢性疾病和长期处于亚健康的人尤其有意义,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从2004年以来,通过体检中心建立起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以电子档案数据挖掘管理为基础开展内容丰富的全面健康管理,如:
疾病管理。以电子档案的数据挖掘管理为基础而进行的疾病管理包括:(1)汇总连续的疾病诊疗档案,为持续就医提供详尽的资料。(2)提供就医导航,指导选择最佳的就诊医院和医生。(3)指导和跟踪治疗医嘱的执行情况,纳入健康管理流程。(4)提供就医服务,快速安排疾病诊疗相关事宜。(5)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建档管理,对重要疾病指标重点观察和记录,控制疾病发展。
体检管理。通过对电子档案进行数据挖掘管理,进而发现个性化服务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展的体检的管理更加贴近个体需要,包括:(1)体检设计,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检查方案。(2)体检服务,定期进行适宜的健康检查,专业人员陪同,取送报告。(3)体检评估,由保健专家撰写评估报告,安排检后诊疗,指导保健,并纳入健康管理流程。
亚健康管理。有了电子档案数据挖掘作为基础,亚健康管理目标明晰,包括:(1)针对体检异常指标制定管理计划,并跟踪实施效果。(2)综合分析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有重点、有步骤地实施预防计划。(3)定期安排保健专家见面咨询,及时了解健康的最新动态。(4)适时安排流行病预防接种,等等。
健康知识管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因为医学保健知识的匮乏,感到茫然无助而无法保障自己在医疗行为中应有的权利。在中国因为人口众多,每个人可以拥有的医疗资源非常有限,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私人保健医生服务缺乏实现的基础。而以电子档案和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建立的信息平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电子档案强大的信息检索及总结功能可以在健康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为管理对象提供各种健康与疾病问题咨询服务、解释各种相关资料,并利用各种机会和形式,对管理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健康教育,提高了健康知识管理的效率。数据挖掘功能使健康教育的实施的对象范围更加准确,更能满足个体的需要。
基础健康管理范文6
健康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是现代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纵观健康管理学在我国近20年的发展史,主要有以下特点:
1.1学科发展性健康管理学的学科内涵、理论基础、方法路径、标准规范、法规制度、人才建设等体系建设尚不够健全,有待不断发展创新、丰富完善。
1.2技术集成性该学科优势在于多学科融合与集成创新,其技术发展必须在吸收、借鉴相关学科内容方法的基础上,集成创新其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从而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技术。
1.3需求多元性健康管理对象是不同职业、团队、阶层、年龄、健康状况的社会人群,其健康管理标准、要求、重点都不尽相同。为了满足多元化要求必须突出个体化、个性化服务。
1.4服务持续性根据“健康体检是基础,健康评估是手段,健康干预是关键,健康促进是目的”的整体健康管理观,健康管理是循环往返、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服务必须持之以恒,延续于服务对象的整个生命过程。
1.5信息主导性“零级预防”是指导健康管理的重要理念,需要将健康体检结果与遗传因素、生作者单位:310007浙江杭州,杭州疗养院,
2.健康管理专科
中心活动方式、饮食习惯、运动状况、心理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健康风险与健康问题,提出干预方案,并多重分析对比。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必须加强配套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海量健康数据云储存、云计算。2健康管理护理服务模式的构建实践在深入分析上述健康管理学科特点基础上,我们将护理服务有机地嵌入健康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串接并整体重构。
2.1服务架构系统化
依据“功能独立、过程牵引、协同高效”的原则,依照健康管理6大功能区,配置市场维护部、客户服务部、体检运营部、评估干预部、技术研发部、质量控制部等护理服务组织架构,增设前台业务指导接待员、健康管理师、客户经理、专职导检员、信息维护员、质控员等岗位,重组健康管理护理服务组织体系。
2.2服务布局人性化
利用视觉色彩系统和绿色盆栽,设置军人专享区、女宾区、内镜区、血管检测区等人性化功能区域,分别建立健康管理宣传栏和特色项目介绍的宣教橱窗,统一制作各类检查注意事项和爱心贴士等温馨提示。在各区设置定点工作人员,开展健康关怀服务,如无障碍(绿色)通道、健康讲堂与咨询、茶艺表演、高龄专职引导,健康指导手册发放及轮椅、女性专用品、便民箱、糖果等应急物品配备。
2.3服务流程规范化
在3C模式[顾客(custom—el")、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的影响下,以时间为基础的竞争模式成为健康管理关注的焦点,因而流程式管理在现代健康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探索不同岗位和不同专业间贯通衔接的方式,做到点面结合,逐项完善院级、部门级、部门内的三级流程重建,设计各类服务的新的实用表单,以“面一点一面”的循环方式在健康体检的前、中、后各环节,规范运作健康体检预约、导诊、科间协作、为兵服务、结果评估与干预、个体健康管理、咨询服务、客服呼叫等后续服务流程。实行护士长一线主管负责制,通过看、听、沟通、意见征询等多种渠道准确把握各项流程与其他专业管理的融合,解决跨科之间的矛盾,第一时间解决服务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服务流程可追溯性,达到服务流程最优化和服务效能最佳化。
2.4服务标准制度化
根据服务管理的内在要求和客户需求,区分不同人群、不同个体、不同需求、不同病种的特点,本着实用性、可操作性原则,界定健康体检前、中、后各环节的服务内容,制定单项与综合、静态与动态、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工作标准与规范、岗位说明和考评机制。完善投诉处置机制和应急预案,设立投诉部门和意见征询,建立各类服务补救预案和服务问题登记本,从人、物、设备、环境、方法等层面全面塑造具有稳定性、及时性、系统性、细节性的服务管理标准和质量控制标准。
2.5服务技能专业化
健康管理学的多元性决定了护理专业发展的多元化。围绕健康管理的工作特点,努力增强从事健康管理的护理人员在评估与干预、沟通、评判性思维、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异议处理、教学和知识综合7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实施多样化学习培训途径,如国家健康管理师资质认证培训、继续教育、参加学术会议和各类培训班、参观见学等。专题进行服务礼仪、对客技巧、呼叫服务、服务流程情景模拟等内容的特别培训和跟班作业指导。在护理单元内开展角色扮演、服务性学习、小组合作3种形式的健康管理专业知识普及、业务项目实践、健康知识讲座、健康问题小组探讨等内容的护理教学工作。将健康管理学理论知识融入护理学专业建设,为护士创造学习新知识、实践新技术、参与管理和交流探讨的机会,促进健康管理学指导下服务技能专业化发展。
2.6服务支撑信息化
在实验室信息系统(US)、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心电系统与健康体检系统对接的基础上,我院相继建造了呼叫中心和智能排队等信息平台。数据的实时联接使护理人员能在不同位点及时掌握动态信息,有效调整体检运行,实现标本留样、排队取号等项目的自助服务,达到体系运作的最佳效率与质量。同时利用开展的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手机掌上信息应用(APP)等健康管理媒体技术和联网技术,为服务对象提供24小时在线的自我健康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网上健康体检预约、健康信息采集、健康评估、在线报告查询、专家互动咨询、紧急医疗救助、远程健康监测等功能。
3深化健康管理护理服务模式的思考
3.1加强健康管理理论
学习与研究开展健康管理学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将健康管理学护理服务理论研究成果融入健康管理的理论体系,逐步丰富和完善健康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并有所创新。
3.2强化健康管理专业
护理人才培育健康管理学的护理工作是由多方位、多层次的护理单元组成的。服务内容多,角色转变大,能力素质要求高,工作时间场所不固定,工作形式多样化,是现代护理学的创新过程。目前由于精简整编,护理人员队伍梯次不明显,要全方位满足客户的健康服务要求,打造护理服务品牌,亟需增加护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培养力度。
3.3更新健康管理护理工作思维
由于健康管理学护理服务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服务理念的认识还相对滞后,个体化健康管理学护理服务经验不足,要实现由传统护理向策划、预防、体检、跟踪和调控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健康管理学护理转变,必须调整护理管理者工作思维,促进护理创新的质的突破。
3.4规划健康管理学科护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