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

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从人才培养目标角度我们既要重视思政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同时也要侧重培养学生的思政实践意识,从生活中发现思政问题,培养自身优良的道德行为品质。然而,当前高职思政教育中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往往只是将重点置于专业课教师方面,至于公共课程的教师则并没有出现在双师型教师的涵盖范畴,这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显然存在着诸多弊端。双师型教师除了应当具备完备的思政教育知识之外,还应始终坚持学科研究,做好与时俱进,在自身的教育岗位上恪尽职业道德。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一个整体,应在团队和组织力量下不断完善自身教学工作,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一、高职思政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高职思政课教师的主要教学内容基本表现为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思政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师建设与发展问题遭遇了诸多困境,甚至影响到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可见,思政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已迫在眉睫,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学功底又一次遭受到了社会的严峻考验。

(一)现状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中思政课教师的边缘化问题极为严重,不仅骨干教师极为稀缺,在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方面也同样捉襟见肘,思政课教师的薪资待遇偏低,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也不如主修专业课教师。这样的现状与教师本身自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然而从客观角度来看,教师聘任门槛低及学校领导的不够重视也是造成思政课教学困境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受阻的重要因素。此外,繁重的课业负担让思政课教师无暇顾及科研和实践教学工作,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缺少了必要的实践经验作为基础,对于学生今后就业也极为不利。

(二)制约因素。制约高职思政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因素表现为以下几点:(1)过小的教师队伍规模。当前高职思政课双师型教师比例仅仅占据了总教师队伍的三成,过小的规模必然阻碍了教师队伍的发展。(2)职称结构不合理。我国双师型教师在职称结构方面以本科学历为主,个别还有专科学历,这显然在思政课学术素质方面难以保证。(3)单一的师资来源。思政课教师通常来源于普通高校,惯性思维模式使得教师在授课中也秉持着一贯的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极易被忽视。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策略

从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课程教学实施的效果来看,无论是课堂教学水平还是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都停滞不前,这对社会评价认知势必将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如何打破恶性循环的束缚、促进高职思政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了当前高职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从教研水平及考核评价体系等多角度出发,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完善课程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其主要发展策略可从以下几方面得以呈现:

(一)突出激励机制对于双师型思政教师培养的重要性。激励机制的建立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而言不仅在于教师自身薪资待遇和荣誉感的提升,更加在于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促进教师自身素质和修养的不断优化。此外,文化激励与声誉激励也是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这不仅是对思政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术素质的保证,同时对于学校信誉以及教学特色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二)注重高职思政课中关于教师专业技能的定期培训。教师培训对于高职思政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必不可少,学校本身应从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角度出发,切实考虑到学术培训对于教师的促进作用,将思政课双师型教师的培训问题作为高职院校自身常规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只有不断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实施制度,才能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三)完善思政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相关考评体系。考评体系的完善对于高职思政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考评制度的落实与执行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一种考查与保证,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水平,而考评体系的建立正是在规章制度方面对教师的发展进行了必要的干涉与约束,是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结语

在当前工学结合的教育改革理念之下,高职教育的发展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如何在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培养具有高素质、兼具理论与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成为了高职教育最为关心的问题。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已然成为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策略。然而,从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现状来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对象仅仅局限于兼具课程专业知识理论与专业课教学经验的教师范畴,而一些公共思政课程的教师却没有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对象。作为当前时代背景下复合型教师的典型代表,思政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教师个人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课程实践能力,还需要在价值观念和人格素养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指导学生正确就业与择业。随着当前双师型教师制度实施的不断完善,优越的外部因素为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氛围,而最终教学成果的取得则还需要教师个人的坚持与努力。

参考文献

[1] 董桂林,周明星.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生存病态与症疗[J].职业技术教育,2005(04).

[2] 张炳耀,费重阳.浅议高职高专师资培养培训的途径[J].职教论坛,2003(11).

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有效;教材体系;教学改革;

一、改革思政课研究方法体系的价值

1.思政课的最主要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之一,就是该课教育教学应具有的实效性即来自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就是切实进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才能解决高职生的各种思想问题,这是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要出发点与归宿。这能够指引学生的人生奋斗目标,是他们思想与行为的定向器;能够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与源泉;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2.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是推动高职教育事业和谐发展与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有助于加强高职的学风、考风、教风建设,从而推动良好的校风建设。有助于形成安定有序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形成代表先进文化和精神的神圣高地。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达到“外化世人”“内化诸己”的功效。

3.从目前高职面临的形势看,进行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培养高职生良好的信仰,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建设尤为紧迫。必须以人为本,切实了解广高职生面临学习问题、思想问题,加强学生行为习惯问题的研究,把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放在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上。是引导高职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的问题。高职思政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原则必须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近年来,一些高职生行为习惯问题凸显,对和谐校园建设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

4.只有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换才能在新的形势下赋予该课新的活力。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高职的思政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材内容体现了教育教学的原则性的规定,作为地方高职的思政课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学内容的原则性的规定,同时又赋予时代特征的新内容,真正体现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懂、真信、真用,达到形成高职生良好信仰真正目的,是高职思政课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

二、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两个维度

1.理论创新。教学改革与管理制度相结合的创新。之一,主要体现为教育方法与理念的创新,即从单纯的经验运用向经验运用于理论提升相结合转变。在方法上体现为师生平等要求和权威性引导相结合。提出解决高职生的行为习惯问题(信仰的表象),加强校园规章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解决高职生的行为习惯问题,是解决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核心问题。之二,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首先,解决与中学政治课的重复内容问题。其次,解决“思政课”的课程之间重复内容的问题。《基础》、和《概论》程之间在内容上有一些交叉部分。正确处理这些交叉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之三,创新的最终目标是: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真正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思政理论素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创新。之一,提高针对性,强化课程特点,突出整体性,强化方法整合。从主要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入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政课层次性教学。注重要素结构整体功能的优化转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找问题,从学生现实问题讲理论。高职学生的信仰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以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作为研究的重点,在育人效果上取得新突破。之二,构建全面评价体系,强化学生参与和实践考核环节。之三,整合优化师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三、改革思政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思路

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相互联系、互为作用的四个方面:

1.理论教学改革。体现六个方面,即吃透教材、抓住重点,实现由章节教学变为专题教学;与时俱进、实现“三贴近”,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从应用型本科教学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实现层次性的教学以及解决与中学思政教育衔接,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院系调研:教学有的放矢;典型案例:让身边的故事滋润学生心灵、促进道德成长。

2.实践教学改革。本着创新、实用、科学的原则,提出“五个一”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建设一个思政课实验室,根据教材将实现场景模拟实践教学,利用优秀影视资源和计算机网络知识进行实践教学;由教师指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制一部20分钟道德微型电视小品(剧);一天“学校是我家”值日活动,让学生自励自省;一次“对不起与感谢你”主题班会;一封家书,加强高职生的感恩教育,培养高职生的责任感。

3.网络教学改革。从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角度培养学生的品行养成。从主体性要求来看待网络平台建设,需要遵从贴近生活原则、解决实际问题原则、沟通交流原则、寓教于乐原则、多样结合原则、合作共赢原则。

4.考评方式改革。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实践的知行考核模式,把高职生日常的道德和法律修养纳入到课程考核中,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高职生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的实际情况,有效促进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实际工作的结合,引导高职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做到知行统一,从而真正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崔丽芳,秦兰双. 浅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细节教育法”[J]. 教育与职业. 2011(18)

[2] 杨娇珍. 发挥学生主体性 增强德育课实效性[J]. 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2(01)

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范文3

1 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1.1 学生对思政课重要性与作用的认识。高校思政课历来被教育部门和高校视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途径。但在学生的心目中,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是否得到承认,其教育作用能否得到认可呢?调查结果表明,科技学院绝大部分学生充分肯定了高校开设思政课的必要性,对于学院开设的思政课程,大部分学生表示感兴趣。调查统计数据显示,认为在高校开设思政课“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学生达到89.4%,认为“不太必要”和“没必要”的仅占10.6%。学生对于学院开设的思政课“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占71.7%,“不太感兴趣”和“反感”的共28.3%。对于思政课的作用,绝大部分学生肯定其教育作用,明确认可思政课对其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思政课对今后发展“非常有帮助”和“有帮助”的学生达到81.3%,有16%的学生认为帮助不大,仅有2.7%的学生选择“没有帮助”。从对思政课重要性与作用的认识来看,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肯定程度超出了我们的预想。

1.2 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评价。①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总体评价。高校思政课的德育作用主要通过具体的思政课教学来实现,作为独立学院以“三本”为主的学生,他们是否满意学院的思政课教学呢?调查显示,对于学院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总体印象,大部分学生表示满意。其中,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学生共占57.2%,表示“较满意”的学生为33.8%,“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共占8.9%。问卷中假设:如果思政课是选修课,你认为同学选修的情况会如何?共有54%的同学选择“很少有学生会选修”和“学生基本不会选修”,只有46%的学生选择“绝大多数学生会选修”或“大部分学生会选修”。可见,虽然学生接受着学校的思政课教学,对于其教学效果也比较满意,但这种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更多是一种被动的、被迫的学习。②思政课教学中问题的评价。对于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同学们通过问卷表达了看法和意见。关于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有38.3%的学生认为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或“教学手段的问题”,有20.1%的学生认为是“教学内容的问题”,有28.7%的同学认为是“社会环境的问题”,还有13%的选择其它。可见,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思政教学效果的影响颇大。

1.3 学生对思政课老师的评价。教师是思政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实施者,独立学院的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有着怎样的评价和要求呢?对于部分思政课老师讲课缺乏吸引力,有54.5%学生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学方式陈旧、单一,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有26.7%的学生认为是“语言表达缺乏感染力,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有10.1%的学生选择“教师的言谈举止、个性、修养等”,还有8.7%的学生认为是“理论功底欠缺,学科知识缺乏广度和深度”。可见,教学方式的陈旧单一是某些课堂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而老师语言表达是否具有感染力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对于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学生重视“有人格魅力”的占23.1%,强调“学术造诣”的有16.5%,选择“有责任感”的16.3%,看重“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的占13.9%,更多学生(30.2%)希望教师具备上述综合素质。

1.4 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建议与期望。对于改善思政课教学,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期待。调查显示,“除教师素质外,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亟待解决的是”,学生中有33.5%的选择“理论联系实际,解答当前的热点、难点”,26%的选择“加强社会实践环节”,23%的认为是“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17.6%的选择“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2 调查后的思考与对策

2.1 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和作用毋庸置疑,独立学院要继续努力做好思政课教学的工作。高校思政课肩负着用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政治鉴别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这样的教学目标不因高等院校层次的不同而异。在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中,思政课的教育作用不可替代。调查中我们发现,学院的绝大部分学生是充分认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和作用的,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思政课的作用和功能没有达到学校和学生预期的水平。因此,全面地了解独立学院思政课的教学现状,发现和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从多个途径谋求问题的改善与解决,继续努力做好思政课教学的工作,是独立学院必然的选择。

2.2 着力抓好思政课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升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实效性。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来自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式古板单一,很大程度上拉开了师生的距离,拉开了课程与生活的距离,极大的消减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内容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信息纽带,其选择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编写的思政课教材,教育部统编的思政课本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内容过于面面俱到且重复严重。要激活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内在需要,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是我们必作的功课。首先,思政课教学内容在体现科学性的同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政治性。其次,思政课教学应反映当代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性。第三,思政课教学内容要切合独立学院学生特有的身心特点,突出针对性。新的时代,学生新的需求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旧式教学,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把丰富的图文影像引入课堂,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丰富立体的印象中获得知识的深刻理解。针对以往教师一言堂的问题,我们可采用多元互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80后” 高校思政课教师 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25-03

“80后”教师是青年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所谓“80后”,指的是出生于1980~1989年之间24~33岁左右刚步入社会不久的新群体。改革开放以来所呈现出的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应试教育、独生子女等特点在“80后”身上留下深深的时代符号,构成他们成长的主要社会背景。“80后”基本上都已经进入工作岗位,因此在高校教师行列中也逐步有了他们的位置,成为高校的主要培养目标。他们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日益成为高校的主力军,并正显示着他们的独特魅力和价值。然而在师德问题上,他们却有着这个群体的不足和缺陷,因此,教师群体中“80后”的师德问题成为一个新的德育课题,思政课的特殊性让人们更加重视“80后”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本文针对高校“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加强“80后”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师德建设的内涵及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纪律、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综合素质。师德,是教师从业的基本准则,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第一,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付出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灵魂,即“师魂”。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第二,学高为师。“学高”是教师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要求教师应具有深厚而广博的知识。学生听课,要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教学并不是课本内容的重复,而是对知识探究的一个过程,是数学思想学习的一个过程,是开发潜能的一个过程。第三,身正为范。“身正”要求教师应该处处为学生做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

思政课的作用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而不断地改革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同时思政课的教学者也十分重要。思政课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教师的师德建设直接关系着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除要具备普通教师应有的素质,还应具备坚定的政治思想、较高的理论水平、完善的人格魅力和较深厚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立场不够坚定

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多元化的文化不断影响着部分“80后”思政课教师,受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潮等的影响,他们对于政治缺乏敏感度,政治素质不高,政治信念淡薄。他们往往认为上课仅仅是自己的一个教学任务,简单完成即可。对于学生中的一些不良政治倾向,他们认为这是学生的言论自由,不关自己的事情,因此不能很好地正确引导。甚至一些教师还参与学生这样的讨论,发表一些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这在大学生中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对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起到消极作用。

(二)缺乏敬业精神

教师想要得到学生的尊重,必须要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然而,目前部分教师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缺乏敬业奉献的精神,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他们仅仅将教学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忽略了教师行业的特殊性。思政课教师从专业角度出发,更应该在教师行列中成为爱岗敬业的排头兵。而部分“80后”的思政课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他们不愿意更新教学内容,不愿意钻心研究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教育引导仅仅停留在短暂的课堂教学,没有利用其他时间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加以指导,缺乏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

(三)理论功底不深

向学生传播知识、培养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要求,然而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这还不够,他们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教学中深入浅出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传达正确的三观教育。然而,目前部分“80后”思政课教师对于理论学习走马观花,仅仅停留在读书期间所学的一些专业知识,很少学习马列专著,表现出专业素养不高,理论功底不深的缺点。这就造成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照本宣科,断章取义。

(四)师表意识不强

“80后”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吸收了多样性的文化,因此是个性张扬的一代。这表现出部分教师仪表不得体端庄,着奇装异服;举止不够文明,有在教室吃早餐、在学生面前说粗口话,纪律观念不强,在课堂上发泄不满等现象;只注重知识讲解,很少和学生交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日常生活都漠不关心,没有意识到自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分子,仅仅把自己当做一名授课教师,把这些工作单纯地认为是一线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事情。

三、原因分析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不断传入国内并改变着部分国人的思想。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等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高校是接受各种思想文化的聚集地,高校教师特别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容易接受社会新思潮和新事物。等价交换、利益驱动、自我为中心、一切从现实出发等忽视大局和缺乏责任感的观念对他们有一定的影响,让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对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也会有一定的作用。

(二)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的负面影响

师德评价是高校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了教师评价的一票否决。然而师德的考核评价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考核评价机制。表现在,教师若无一些实质性的表现,如重大教学事故等现象发生,学校的一些领导认为如果只是小问题就不想因此影响教师的职称评定,因此在年终的师德考核则评价为优秀。久而久之,很多教师就按照自己的平常习惯教学,只要掌握好分寸,不发生重大教学事故就可以了。他们并没有将教师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作为首要任务,更多的是对业务水平的培训。这样的导向助长了教师轻教学、轻育人和轻政治的倾向。

(三)高校对“80后”教师的师德引导和重视不够

“80后”教师,大都是一毕业就进入学校工作的本科或硕士研究生,他们缺乏社会磨炼和专业培训,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道德观念。特别是自己还处于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向教师转型的阶段,他们非常需要学校的师德引导和重视。然而,高校却忽略了这一事实,他们放松了对这些年轻教师的培训,对思政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引导不够。他们还停留在思想上的重视,对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因此导致了“80后”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下滑。

四、加强“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重视对“80后”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80后”思政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80后”教师进校后,除参加必需的岗前培训外,学校还应该给他们配备一定资历的指导教师,让那些师德高尚、育人意识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他们进行传帮带,不仅要教会他们如何上课,还要指导他们如何育人。一些教师没有接受过任何师范训练,因此“80后”教师的传帮带从教案编写开始,通过互相听课、公开课和观摩课等来帮助他们了解基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规律,懂得课堂管理,使他们尽快适应教书育人,顺利实现从一个学生向教师身份的过度和转变。一些高校还要求“80后”教师必须参加一定的实践锻炼,如担任辅导员、班主任、教学秘书、校外挂职等为期1~3年的基层实践锻炼。让他们通过这样的锻炼,了解世情、国情、民情和校情,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通过参加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沉淀思想、感悟人世,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创新师德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为师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目前,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学习主要是通过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教师资格证培训课程中学到,然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如何考试拿到资格证,对于培训内容的学习不是十分深入,应付了事者居多。而思政课教师在上岗前除了要参加教育厅组织的教师资格培训,还要参加思政课培训。针对思政课的再次培训出发点很好,然而这样的培训也过多地流于形式。鉴于这样的现状,高校应该针对思政课教师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并将这些规范具体化到实际教学中。同时,针对当前师德仅仅是考核“软指标”,没有重大的违纪违规行为人人都可过关的现象应该逐步改变。思政课教师的师德评价,应该从学生和学校两个方面共同评价,特别是学生方面。思政课的师德主要体现在教学中及和学生的相处中,因此师德评价和考核应该建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师德优秀的教师在职称晋升、年度考核、学习进修方面加以倾斜,对于师德评价较差的教师应该不推荐学习进修、职称晋升等。从正方两方面分别鼓励和约束,最终推进“80后”思政课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

(三)不断提高教师修养,强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要想教好书、育好人,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和品德。鉴于思政课教师的特殊性,教师更应该自觉修身养性,修得明理,并内化为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第一,自觉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不断提高水平,能将最前沿的正确理论和观点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待教育,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第二,完善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应改变传统的教书育人的观念,认为教师仅仅是授课,教会学生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其实摆在教师面前的,教会学生知识会做事之前,必须教会学生做人,那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气质。要改变这一传统教育观念,完成这一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思政课教师比高校的其他专业课教师,任务更加重。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具有人格魅力的人,自觉提升自身素养。

(四)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争做大学生思想引路人

思政课教师的基本条件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政治立场。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坚定的者,同时对理论加以彻底学习研究,在之前学业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加以认真学习,并将所学理论传输给学生。而部分“80后”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不深,更应该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多和学生探讨理论在中国实践中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指导学生学会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人生发展,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争做大学生的思想引路人,使自己成为大学生信仰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80后”思政课教师具有他们这一代明显的时代特点,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是高校教师就要求他们马上符合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要求,应该给这一代一些时间去慢慢改变,同时还需要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帮助。我们相信,在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帮助指导下,通过教师的个人努力,可以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为提高思政课的时效性、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申晶晶.“80后”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建设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2]张志巧.“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探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3]邓洞天.从育人为本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9)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教学 主体能动性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Main Teaching Activity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XU Zhe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Qinzhou College, Qinzhou, Guangxi 535000)

AbstractFul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and the problems exis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initia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error of body positioning and functions, the teaching of "lazy" behavior, the "simplified" of teaching subject knowledge structure, the "weak" structure of innovative teachers, the passive involvement for students on teaching methods. We should emancipate the mi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main location and functions, ideological teaching behavior, knowledge of the structure of teaching the subject, the ability to structure the teaching to innovative teachers, strengthe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teaching methods, focusing on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s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main initiative construction

美国学者柯尔伯格和班杜拉等人曾提出自主主义德育理论,认为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同是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即在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接受道德教育,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认知能力。目前,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尚存在着一系列影响实效的教育教学主体能动性问题,理应引起我们重视。

1 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能动性建设重要性认识

(1)是教学方法的重大改革,更是高校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生命线”。因为“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将会产生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离开思想政治教育,就会直接影响人的素质。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大学生面临各种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强烈冲击。在此背景下,如何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党和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把它提高到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调整了高校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并对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和领导、教学方法多样化和现代化、学科建设等提出指导性意见,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南。

(2)是对传统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反正。教育者不顾或很少顾及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心理特点,一味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灌输为主,引导为辅,使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双边关系”成为教育者的“单打一”,忽视大学生受教育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忽视以及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判断、筛选、理解和内化过程作用。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和吸引学生从思维到行为都全身心参与和介入教学过程。不然,把学生当作一个被动接收的容器,教师只管讲自己的,不管学生听不听,能不能接受,学生只是为了学分才被迫选修,这样的思政课不可能有好效果。

(3)是对传统“教师中心论”的反正。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是单纯强调教师主体、主导,限制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导致“教师中心论”,在课堂上,老师往往是在进行“独角戏”表演,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囫囵吞枣,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失去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形成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现象。

2 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能动性建设的存在问题

(1)主体定位和功能定位的错误。“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仅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这意味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一种全员参与意识,相互沟通、积极配合,缺一不可,这样才能取得实效。在实际中存在一些影响实效性的因素:一是一些高校领导对它缺乏应有重视,没有真正把思政课放在首位,真抓实做,在教师配备、课时安排、经费投入、设备购置、学术科研等没能很好地落到实处。二是一些非专门的思政课教师和学校非政工职能部门的教师、职工不太关心大学生道德的养成,没有形成合力。

(2)教学中教师的“惰化”行为模式。主要是指教学行为及其过程模式没有与时俱进,工作中缺乏责任感和责任心,教学上“以不变应万变”,长期使用旧教案,不研究教学对象,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这种教学方式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整体意义上的动态性特征和个体意义上的差别性特征,以及时政形势和“思想环境”的变化发展。

(3)思政课教学主体知识结构上的“简单化”。主要是空间和时间层面的“简单化”。前者表现为:一是专业知识缺乏深度,不能成为“专家型”教师。由于学科发展的不足和教师对学科领域的研究不多、了解不深,教师在教学中对一些问题采取回避态度,导致不少问题在教学中“讲不深”、“讲不透”。二是教师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文科教师对理工科发展动态和相关知识不了解,同时由于教师知识随着时展而不断发生折旧和损耗,知识结构又没能及时得到更新和完善,一味地“吃老本”,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

(4)思政课教师创新能力结构的“薄弱”。目前,教师在教学中普遍还延续着“经验型”的教学模式,遵循着“浅入浅出”观念,即从生活常识或一般经验开始,不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证明,得出常识性结论。教学中引用很多事例但是论证少,重知识传授而轻方法教化,重知识讲解而轻能力培养,教学缺乏应有深度。有些教师常用过多的事例和故事堆垒课堂,使逻辑推理变得软弱无力,甚至被淹没。这种讲课方式,虽也能把课堂气氛弄得热热闹闹,满足学生的“感性本能”,但是课后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可供思考的内容,学生没有多大收获。创新能力偏弱的教师首先表现为科研能力不足,不能做到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由于缺乏科研支撑,教学只能停留在经验层面;由于不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发展成果,教学不能融入自己感悟性成果,难以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学生广泛而深度参与的教学模式,亦不能很好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从而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

(5)教学方法功能上学生的被动介入。一是方法功能上不能实现学生介入,大学生的能动性发挥不够。在教学中,常常发生学生隐性逃课问题(针对“显性逃课”),学生按时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形在而神不在”,从不听老师讲课,只顾自学其它知识或搞小动作。二是虽能实现学生介入,但介入偏离“应然范围”。传授理论,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以科学思想武装头脑,道德升华,志存高远。但有些教师在教学上自主选择权的滥用和“选择”合理性的缺失,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偏离教学对象需要。三是实现学生介入,但介入是消极、被动的。首先是观念和思维消极、被动。有的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重要性和目的不明确,观念上是“要我学”不是“我要学”,其动机是应付考试,对接受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比较被动;其次是教学和学习参与上的消极、被动。四是实现学生积极介入,但介入缺乏全面性和持久性。这种方法虽然能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但调动的只是少数或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没能调动起来。调动的只是学生在某个时间和过程中的积极性,而不能调动学生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3 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主体能动性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1)应在思政课教育的主体定位和功能定位上解放思想。在主体定位上解放思想,就是必须明确思政教育的主体是全员的。把学生的思政教育和学校的日常思想教育、大型活动包括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将教育和学生部门管理以及班主任的管理、特别是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必须在校内形成全员育人的大环境和完善科学的思政教育体系,发挥全体教职工、各种途径和环节的思政教育功能,形成卓有成效的思政教育合力。通过以上方式,充分体现思政教育的整体性、层次性、渗透性、教育与管理相结合以及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每个教职员工都应该成为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对解决学生思想政治上的问题和促进他们思想政治上成长,应予以主动关注、积极介入,尤其应当注重为人师表,用良好的道德人格和道德形象去影响学生;在功能定位上解放思想,就是必须明确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思想教育。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切实担负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信念培育和养成的重要使命,重视知识及其体系的传授,轻视思政课的教化功能和自己所扮演的教化角色。作为思政课教师应明确自己不同于其他专业教师的角色定位,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问题,真正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

(2)应在思政课教学的行为模式上解放思想。思政课不仅要能解决老问题、老情况,而且必须能够解决新问题、新情况,这是思政教育的内在本质要求,也是思政教育获取吸引力、感染力的源头活水。所以,思政课教学模式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克服惰性,要结合具体的、变化的情况和问题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做到常教常新。思政教育作为一项动态工程,经常要面对理论的不断创新和教材的适时修订等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行为模式上必须要解放思想,摒弃“惰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变化了的思想情况,依据变化了的新情况,抓住时代脉搏,注入新内容。

(3)应在思政课教学的主体知识结构上解放思想。就是要克服教师知识结构的“简单化”问题。即是必须明确思政课教师“高学历”、“宽阅历”、“专家化”的成长路径。“高学历”这一点无需过多解释;所谓“专家化”,就是思政课教师应努力成为理论家和思政课教育教学专家。既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广博的学识,还要学风正派,品德高尚,热爱并精于本课程教学;“宽阅历”,就在于思政课涉及面非常广,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近现代史等多个学科,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革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党建,以及道德修养法律和心理发展。这不仅要求思政课教师有广博知识,更要有较宽的社会阅历。思政课教师要想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就必须在关联思政教育的大学课程范围内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充电,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且“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加快自我成长历程,争取自己变成专家型、复合型、发展型的思政课教师。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之一,必需具有较高素质,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精心备课,应主动和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因材施教,从学生的特点出发,找寻学生认识需要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另外教师还应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能力,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组织调控能力,调控好每一个环节,合理安排好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总结,使教学活动能够有条不紊,活而不乱。在思政课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知识、敏捷应变能力以及科学管理能力,才能有良好的互动效果。

(4)应在思政课教学的能力结构上走向创新型教师。主要是努力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一是要走出“经验型”教师的围囿,走向创新型教师,走“深入浅出”的成长路径。“所谓‘深入浅出’,即是从复杂的概念、范畴、理论观点或者有深刻理论寓意的典故开始,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或者运用典故、典型案例、比喻等方式,得出深刻的理论结论,并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不断增强解决思政课问题的创新能力。”二是结合新形势下的思政学科和思政课教改,加大科研和教研力度,努力增加教学中的科研含量,以研究促教学。有的教师觉得思政课既然是党和国家要求开设的,那么“照本宣科”就可以了,科研搞不搞不重要。显然,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首先是搞好教学,但是如果不搞科研,顶多只是一个教书匠。其实,没有科研作支撑,教学也不可能搞好。有人说,中学学知识、大学学理论、研究生学方法。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科学可以讨论,但是它从一个侧面说明知识和学习的层次性。思政课有的课程在中学时代学生已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和接触。如《基本原理概论》是大学里的思政理论课之一,中学也有一门相关的课程《政治常识》,其中一些内容学生肯定已学过,如果教师只是“炒冷饭”般把相关内容重复,学生必然兴味索然。实际上,大学已从中学“知其然”进到“知其所以然”阶段。

(5)应在教学方法上强化改革创新,注重教学效果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是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和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既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可以提高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思政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使课堂教学取得实效,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意见》明确提出,要切实改进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和研究式教学。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要学会讲一些新话,多用学生听得懂、愿意听、喜欢听的生动鲜活的事例,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学的效果。”根据文件精神,要在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功能上实现学生的“有效介入”和“高效介入”。首先,作为教师,一定要改变对大学生的一些传统认识:他们不只是一群“无我”、“无心”、“无情”的学习机器,而是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的发展主体。其次,在教学中,精心选择教学方法。要尽量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所谓的“答案”塞进学生头脑;尽量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不顾学校、专业、学生的差别;注意避免单纯理论讲授而不联系实际或者只有故事情节而不作理论分析的教学方法。孔子说:“有教无类”。思政课教学要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应恰当地结合学校、专业的特殊性,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精心选择、设计,运用专题式和案例式,演讲辩论、答疑辅导等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加强双边活动,使学生真正在学习中不断得到感悟和提高,进一步改善他们的心智模式,实现学生在课内外教育教学中的有效介入和高效介入,并始终坚持用学生“介入有效性”标准检验思政课教学的得失成败。

参考文献

[1].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周琦.目标与手段的背离――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1(3).

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性范文6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用发展着的武装学生头脑的任务,发挥着育人主渠道的作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如何,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任务是艰巨的,形势是严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当代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加之思维活跃,对政治有着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敏锐,然而同时他们政治理论素养较薄弱,思想道德问题还比较突出,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很容易无所适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也普遍认识不足,容易产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各种问题。而西方敌对势力又把中国的青年学生作为渗透和争夺的重点群体,企图用经济、文化入侵等潜移默化的方式使青年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是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坚持人本主义原则,时时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提高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才能使教育内容深入人心,才能有力地争夺青年一代的思想阵地,才能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是思政理论课应坚持的原则。所谓以人为本,就是社会的发展既依赖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的根本目标。人本主义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体现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人本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应有之义,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应成为现时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根本宗旨。

    二、人本主义,思政理论课的现实缺失

    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育中人本主义缺失,教师只重“书本”,不重“人本”,只重“备课”,忽视“备人”。

    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处于支配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教师完全主宰课堂,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不和学生沟通交流,不允许学生提问质疑;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单向灌输型教学,几乎完全是教师课堂讲授,很少有学生参与环节,缺乏引导性和启发性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抽象理论多,生动案例少,不能很好地与时代、与现实接轨;在考核方式上,以试卷书面考试、考查理论内容为主,单一呆板。这样的教学方式最终导致思政理论课不能被学生悦纳,甚至引起反感。

    从宏观环境来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重现实的物质利益,轻精神和思想,“人本”经常被忽视。高校更强调专业课的教学,强调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精神世界和德育心智的培养重视不够,停留于做“表面文章”,思政理论课教师在高校实际地位也不高。加上此类课程的效果绝非立竿见影,也不能直接使学生掌握某项技能,所以学生感觉学不学无所谓,教师上课是否认真,教学效果好与不好,最终无显着差别。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实现“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学生头脑是思政理论课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最难的环节。传统教育方式使学生对教育内容“入耳不入心”,或者“既不入耳也不入心”,“不入心”就是进不了学生的头脑,这样思政理论课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三、人本主义,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宗旨

    1.更新思想观念,提升教师素质

    思政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认清国际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的严峻形势,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明确的是非观念和清醒的头脑。教师应以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以完美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高尚的情操引领学生。这就需要不断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备好“课”,以满足教学需要。当然,不仅要备好“课”,更要备好“人”,教师同样应注意教学态度和技巧,只有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建构新型师生关系,明确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挑战,学生的平等民主观念以及权利意识显着增强,且更加崇尚个性和自由,要使教学有实效,就需要建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是居高临下者,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者,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理解、关心、帮助学生。站在平等的地位才能最大程度缩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距离,减少 “代沟”。

    在培养目标上,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学会创新、学会思考,让思政理论课能从新的高度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自我教育,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3.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学生沉浸在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传统的“教科书+板书+教师讲授”的方法已无法吸引学生,教师应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使用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直观、形象、生动的元素来丰富课堂教学。

    信息社会和各种新兴媒体的出现使学生的信息量和知识面空前地增大,就书论书或者空谈理论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故而在教学内容上,要丰富思政理论课的内涵,除了马列主义理论知识外,还需将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行政学、管理学等各学科的知识融入课程中。为了减轻思政理论课的枯燥感,突出时代精神,更加符合大学生的求知需要,必须使用大量丰富、新鲜、经典的案例来佐证理论,做到深入浅出、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