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中国人口老龄化;影响;对策选择
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基数的不断增长,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现象对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一不得不被世人所关注的新课题也越来越多地被纳入了急待研究和妥善解决的日程表上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一份报告表明:从2001年到2020年,是我国老龄化人口发展最快的时期,平均每年我国将增加598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我国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中国将成为老龄化人口最多的国家。从这些形势严峻的现象中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缓解和解决这一现象的负面影响是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的。
一、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转型,企业的改制,老年人服务业的发展滞后,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庞大老年人群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空巢”老人群体的不断壮大,社会养老的压力增加,国家对在社保、医疗,老年保健和老年服务的投入比重越来越大,总体来说老龄化对我国经济有以下三点影响:
第一,从人口经济动态模型结果显示:老龄化程度越高、上升的速度越快,其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就越大,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越慢;反之,老龄化程度越低、上升的速度越慢,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就越小,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越快。
第二,老龄化与储蓄率和储蓄水平的关系。利用1978年以来有关人均GDP、储蓄水平、储蓄率、人口年龄变动等时间序列数据,对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和储蓄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的实证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储蓄率与老年人口比重变动之间的关系较为显著,老年人口比重每升高1个百分点,储蓄率可提高0.37个百分点。
第三,老龄化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我国随着人口年龄结构步入老年型和老龄化的逐步加深,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福利费用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将呈一路攀升之势,预计2025年到2030年可超过国民收的10%,占工资总额可达30%左右,逼近或突破上述国际“警戒线”。然而此时距离老龄化峰值的到来尚有20多年的时间,足见问题之严重。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
随着老龄化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庞大的老年人口群体是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将消费掉大部分劳动产值。可是,我们与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相比经济比较落后,物质准备不足。如日本1977年成为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人均收入为4522美元,而我国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均收入才800美元。在医疗卫生消费中,老年消费者占到大多数,相关资料显示,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我国老年人口迅速老龄化,造成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高速增长,给社会保障支出来带压力。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许多制度尚待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压力早就潜伏生长,人口老龄化更加凸显了这些压力。
社会养老机制不健全,老年服务业滞后,老年人生活水平低下;老年人的就业机会较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婚烟、家庭生活等压力诱发老年人对社会的不适应,这些都极有可能诱发老年人犯罪,从而给社会稳定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三、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路径选择
人口老龄化对于中国乃至全球来说是新时期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它形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既然人口老年化不是可避免,且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不利影响,选择相应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它的负面效应,做一些积极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配套政策,确保所有人年老时都有足够的经济收入保障。党和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通力合作,通过制度创新和行政能力培训,努力提高老龄政策制定和贯彻落实的效率。真正解决老龄人口的实际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与时俱进,在深入推进改革的进程中,改革和完善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制度。
(二)加大投入,不断完善老年人服务机构。完善养老院、援助中心等机构和养老服务设施,由社区统一管理和服务。加强老年护理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目前,社区缺乏老年人护理的专业人员,应该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和聘用,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三)加快经济建设,提高生产力,为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强大的经济保障。普遍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贫困老年救助制度,努力减少老年人的贫困,尤其是解决农村老年人口群体的贫困问题。提高对“五保户”经济供养水平,做到未雨绸缪。
(四)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倡导家庭养老和老年人的自我供养。广泛宣传中国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保护老年人的自尊心。在城市实行“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模,在农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全民养老尊老意识。
(五)注重对老龄化理论的研究,提高老龄问题现实的认识和理解。深入实际,加深对现实的理解,努力培养政策意识和政策思维能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时,要始终坚持社会、经济、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全面协调经济、社会、人口三者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陶立群.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EB/OL].中国城市发展网,2007-7-5.
[2] 张应立.人口老年化进程中的老年犯罪问题初探[J].吉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建议范文2
一、传统养老模式的现状及弊端
当前,我国传统养老模式多为子女养老(多属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社区养老;养老难点多为特困户养老、空巢老人养老、失独家庭养老。我国老龄化群体最突出的特点是:独生子女家庭、空巢及失独家庭增多,极大地增加了社会、家庭及子女的压力,尤其是处于中下等收入家庭的老人,数目特别大,约占全国老年人总数的90%,老年人所处的地域经济发展又不平衡,各民族生活、养老风俗又不一样,这就给传统的社会养老带来了无法克服的新问题。
具体来说,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传统的倒金字塔型的子女式养老,容易造成中、青年一代压力过大,不堪重负。第二种是养老院模式,它与中国的传统观念相冲突,并且容易造成老人丧失家庭感和亲情失落感。
二、“互联网+”时代呼唤新的养老模式
(一)推广“互联网+”养老的客观条件
1.国家政策及资金的强力支持
国家民政部已宣布将投入数千亿元来支持养老服务市场,且将养老服务信息化作为养老业的四项重点工作之一。 此外,民政部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决定进一步合作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两部门合作重点支持领域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项目、养老机构建设项目、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和养老产业相关项目等五大类。[1]
2.社会老龄化市场的客观需要
(1)人口老龄化趋势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此外,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2/3的时间处于生病状态,呈现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人有3300万人。[2]这些都推动着养老事业的改革与创新。
(2)空巢家庭比例上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人们在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大批的独生子女(尤其城市比较突出),由于就业需求及经济上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出国留学就业或外出务工就业,“空巢家庭”也随之出现。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已达到49.7%,接近一半;另一方面,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我国农村老年人“空巢家庭”的比例也达到38.3%,且上升速度比城市更快。[3]因此关注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为其在养老居住模式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3.高科技发展为“互联网+”养老提供了技术保证
互联网、物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为我国开辟“互联网+”养老新模式提供了技术及网络支持,也为解决我国“天大的养老”问题,找到了智能化的养老新途径。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巨大的养老压力相互作用,必将促进我国传统养老产业的创新、改造和升级,也将不断改变养老市场的服务模式与管理结构。
(二)新型“互联网+”养老的优势
新型的“互联网+”养老,将通过全国联网的云数据库,对中国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生活习惯、不同个人要求进行数据化处理,打造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个性化养老互动平台,基本实现一对一服务;“互联网+”可解决很多传统养老无法解决的老年人员多、辐射面积广、养老服务迟缓、健康问题发现不及时、投入资金和人力过大等问题;“互联网+”可利用全社会的经济、技术及社保、人力、医院、物流、义工等互联互通互助的网络优势,迅速解决局部养老所遇到的各类问题;“互联网+”还可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避免资源浪费,同时也能防止偷工减料及劣质服务;“互联网+”可以让老人、儿女及社会更放心、更透明、更智能,使得有关养老服务机构的一切行动,都在阳光下运作。
(三)推广“互联网+”养老将面临的挑战
1.商业模式养老的逐利性。
我国养老服务是面向所有老年人且具有福利性质的一项事业。很多养老资源本身具有公共服务性,而商业模式受制于资本的逐利性,会丧失养老事业本身的服务性目的,不但不能彻底解决养老问题,而且还会使多数家庭产生养老上的经济压力,从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4]
2.养老产业投入不足
养老产业具有前期投入大、经济回报少且周期时间长的特点,这使得当前我国对养老服务等的投入严重不足,亟待改善。针对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巨大的投资缺口,已有业界专家提出了“众筹养老”的模式,即依靠互联网筹资,解决养老产业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凭借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力,以互联网金融理念来解决养老产业的资金困境,也将会是“互联网+”养老产业的一种模式。
3.“互联网+”养老的配套措施不到位
当前,我国大多数养老社区的医疗器械设备存在落后、普及率低以及专业化护理人才短缺等问题。这将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信息数据的获得,从而阻碍“互联网+”养老模式的推行。
4.缺乏相关的标准与规范
目前,我国养老行业还处在探索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互联互通互助的高质量管理、风险预防、评估评价、信息共享等共同认可的可遵守的标准与规范体制。
以上这些,都将是“互联网+”养老模式建设初期面临的挑战。
三、“互联网+”养老模式的设想和建议
(一)“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初步设想
为顺应我国养老事业发展的需求,“互联网+”养老将立足于发展智慧健康型养老,其必然会催生社会研发一系列简单快捷的养老产品,建立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运用“互联网+”的快捷、综合、高效、便利等优势与养老产业相融合,创新升级养老模式,充分利用养老资源,降低人民群众的养老消费成本,减轻老人、子女及社会的经济压力。[5]建议全国上下民政养老部门建立老人养老信息库并联网;建议卫计委、社保、人力资源部门、金融服务业都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平台,并与民政部养老互联网平台并网;建议国务院牵头召集民政部、卫计委、社保部、中国人民银行、物流等相关部位,成立国家养老协调中心。这样,老人养老需要什么,就可通过“互联网+”平台快速得到解决。另外,老人养老过程中所需要的场地建设、人力调配、护理服务、医疗报销、丧葬安置、子女协调等传统养老很难解决的问题,通过“互联网+”都将迎刃而解;建立“互联网+”运行管理的奖罚制度与法规,防止人员缺岗待岗、偷工减料,影响“互联网+”运行的时效性;建立“互联网+”管理队伍的人员定期培训及网络维护与养老人员个人信息管理,防止黑客病毒攻击互联网或盗取网络信息;切实配合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办日前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加快推进“互联网+”在养老领域的应用。要将智能养老的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养老模式相结合,促进传统养老产业的改革与升级,打造全方位的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建议民政部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共同开展养老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和社会力量推进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
(二)对“互联网+”养老模式初期的几点建议
1.国家要号召科研部门研发一些老年健康协助及服务性产品,例如老年人可穿戴的设备、家用智能检测仪等仪器。用于随时检测老年人身体的各方面情况,并通过微信与互联网平台,及时将检测到的信息上传至终端设备。护理人员及老人的子女可利用配套的手机软件,随时查询和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实时掌握老人的动态健康状况。[6]
2.政府要建立整套的养老方案
政府要对国内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虚拟养老做出科学分析,发挥各自优势,找准当今养老定位。政府要建立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养老服务体系,同时带动科研部门、养老部门、医疗保健部门等一系列队伍参与到智能化养老服务中来,发挥社会群体的力量,加快对落后的养老产业的改革,建立以互联网大数据为基础的新型养老模式。
3.政府要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
通过多种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智能养老新模式的开发,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政府引导的力度,降低养老企业贷款利率,减轻民间养老企业的资金筹集压力。此外,政府也要鼓励科研部门研发新型可穿戴养老产品、疾病检测仪器等设备,提升养老配套措施的高效性。
4.开发专门的养老就医客户端APP
通过APP进行挂号预约,选择与所患疾病相应的专科医院,进一步选择专科医生,将会有专人陪护老人到医院就诊或上门医治,并且因为和大夫提前预约了就诊时段,病人能够更从容地就诊,也可通过“互联网+”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专业医生联系,实现远程视频诊治与医疗。就诊结束后,陪护人员还会将老人的就诊情况录入APP,建立并完善老人的就医档案,甚至到复查或者二次住院,APP都能够无处不在地陪伴在老人身边。并且APP会自动生成日程提醒,包括下次就医时间、服药情况等等。
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40.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4-0052-04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7%,该国或地区就属于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或地区。我国在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0.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 [1] 200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为16,714万,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2.5%;65岁及以上老年人11,309万,占人口总数的8.5%。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占总人口的16%以上;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约占总人口的25%。[2] 届时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有关学者指出,一个国家拥有几个亿的老年人口的时间长达四五十年,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与其他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历程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增长较快。如果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由7%上升到17%的时间比较,我国只要40年左右的时间,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差不多要80年左右的时间。而且,今后五十年,我国老年人口还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2]可见,我国老龄化速度之快,使得养老形势非常严峻,解决养老问题迫在眉睫。二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事实证明,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在实现现代化之后才遇到老龄化问题的,也就是“先富后老”,这样使得他们有比较深厚的经济基础来从容应对老龄化的挑战。而我国恰恰相反,我国的老龄化速度比现代化的进程还要快,这种“未富先老”的状况无疑为我国面对老龄化,解决养老问题增加了难度。
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为数以亿计的老年人口寻找行之有效的养老模式已经是非常紧迫而且现实的问题了。目前我国最基本的养老模式大致有三种,即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兴的、社会化的、适合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三种模式各有优劣,笔者逐一分析之。
一、家庭养老模式的功能逐渐弱化
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住在自己或子女的家里,自我照顾或由子女赡养、服侍,安度晚年。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在我国沿袭了几千年,老人在家中充分享受天伦之乐,是多数老人向往的理想养老模式。但是中国社会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家庭结构和家庭养老功能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家庭结构上,传统的大家庭在逐渐解体,取而代之的是“421家庭”、老年夫妇家庭以及“空巢”家庭,与此同时家庭养老的功能也在逐步弱化,已经不适应老龄化的形势了。但我们不能就此否定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作用。虽然社会养老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我们强调现阶段的家庭养老,一方面是为向社会养老过渡作准备,更主要是强调家庭在养老中的精神供养功能。[3] 有数据显示,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的比例仍然很高,英国为95%,美国为96.3%,瑞典为96.2%,日本为98.6%,新加坡为94%,泰国为72.2%,我国为75.4%。[1]“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是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产物,是落后的生产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不具有时代的新生命力。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作为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必然产物和配套措施,不可避免地替代传统养老方式的发展趋势及其实践的过程。”[4]因此,在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无法胜任新的养老形势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寻求新的模式来解决养老问题。
二、机构养老模式在变革中推进
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建议范文4
农村社会老龄化面临严重挑战
第一,农村老年抚养比难以承受。至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0%,步入了老龄化社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3.26%,农村老年抚养比为4.22:1。也就是说,4.22个劳动力养活一个老人。据专家预测,按现有情况来计算,到2050年,社会总人口可以降到11.5亿人,而60岁以上的老人将会达到4.37亿人,占总人数的38%。农村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更为突出,农村社会老龄化挑战将比城镇更加严峻。我国整体上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在我国农村,未富先老的矛盾更为突出,给社会带来了严峻挑战。
第二,农村老龄化的“三项”指标均超过城镇。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地进入城市,从而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据有关调查,在老年人口总数、老龄化水平和老年抚养比三项指标中,农村都超过了城市。其中农村老年人口的总数已经达到1.05亿,是城市的1.69倍;农村老龄化水平达到18.3%,是城市的2.3倍。
第三,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亟待解决。据不完全统计,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已接近一亿,多数是无劳动能力、生活来源微薄者,求医看病比较难,甚至出现病死无人问津的现象。
第四,新农合落实效果不佳。农村70%以上的老人医疗费用在5000元以内,在报销起付线以下。“新农合”主要是针对住院的大病给予报销,且多数地区15万元封顶,老人住院自费比例部分难以承担,一旦患大病,有的老人甚至放弃治疗。
第五,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改革滞后。农村为改革开放贡献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但与其所享有的养老保障相比,却不能划上等号。“农村非农业人口”处境更加困难。部分60周岁以上的农村非农业人口在进城务工时,养老意识尚未形成,退休回到农村后,一无工作,二无劳动能力,有的甚至已将承包地、住房都转让了,无力负担个人养老费用。对于这部分对改革开放有贡献的老人来说,养老得不到保障是不公平的,需要国家救济和照顾。
养老保障的城乡差异
第一,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差异。城镇老年人拥有良好的养老基础设施,包括养老服务机构、医疗资源、老年学校、老年活动场所等,而农村则相对缺乏。养老服务基础设施不能只看床位数情况。我国多数地区出现城市养老床位紧张,而农村床位却大量闲置的现象,正是由于农村医疗资源不足或不配套、养老机构的布局不合理、农村布局分散,使得服务设施功能难以发挥作用,这是由服务质量不均衡造成的。
第二,养老模式的差异。城镇老年人的养老模式是,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我国农村养老模式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1949~1958年,以家庭为主,集体养老为辅,《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保证了老年社员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1959~1978年,以集体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由于是“政社合一”,都是集体保障老人的养老;1978~迄今,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模式补充。有的农村地区建立了类似于敬老院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社区综合服务站等提供养老服务,但由于没有配套的医疗资源、专业护理人员、老年活动场所等,对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水平较低。
第三,退休年龄的差异。城镇退休年龄,男性在55~60岁之间,女性在50~55岁之间。而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农业生产基本靠“妇女、儿童、老人”的“386199”部队完成。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粮食生产从业人员50岁以上的约占63%,其中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农农民年龄已接近60岁。当城镇退休职工享受着人口红利创造的养老金时,农村老年人仍在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第四,区域性差异。中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远高于西部地区,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吸引了西部地区年轻劳动力的流入。各地区养老保险不够平衡,养老保险跨省转移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因此,对于吸纳劳动力较强的中东部地区,其养老压力小、养老保险统筹力度大,相反劳动力流出的西部地区,不但老龄化速度高于东部地区,且养老保险基金严重不足。
应对农村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统筹城乡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关键战略。解决城乡矛盾既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中之重。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大背景进行考虑,而不能仅考虑农村养老、医疗、照护等具体问题。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根本还是要提高“三农”的自我发展能力。
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降低“新农合”起付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报销上限,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就医难问题。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高龄老人补助和五保供养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加大贫困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养老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
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构建和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整合村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或社区中的各种力量,建立完善的综合性、多功能老年人服务机构。推动养老服务业社会化。养老不仅是一项福利事业,也是一个产业,社会对养老服务有巨大的需求,应将养老产业作为重要投资领域,除了国家投入外,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并给予税费优惠政策。探索“以农地养老”的新模式。结合农村改革,在允许土地流转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效仿城镇居民“以房养老”的模式,探索“以农地养老”的新模式,发挥土地资产在农民养老保障中的重要作用。
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农村;养老;人口老龄化;对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资源大国,人口老龄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据相关资料统计,2000年我国已有1.29亿老年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10.15%),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30%)。2015年我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高峰,2025年我国将迎来第二个老年高峰,如此高的老年人口比例给我国社会和经济带来的压力是空前的,那么,我们应如何采取有力的措施以有效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呢?这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如何给农村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养老环境,使老年人有一个安定祥和的晚年,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农村老人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医疗卫生无保障
相对于城市老年人养老,农村老年人养老比较困难。城市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的制度保障,尤其是大部分老年人有养老退休金,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经济保障有了更大的改善。农村老人则不然,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没有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而我国农村的医疗卫生水平还比较低,农村的医保制度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农村老人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二)家庭规模缩小,年轻人负担加重
近30年来,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是我国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家庭户人均规模是3.39人,近30年来我国户人均规模下降了1.42人。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的人口规模急剧缩小,人口老龄化速度急剧提升。我国家庭模式逐步呈现出“四二一”模式,即一对年轻夫妇既要赡养双方的老人,又要承担抚养下一代子女的义务,年轻人将面临着比以前更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
(三)儿女赡养观念发生变化,老年人空巢孤养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许多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自立门户或者外出打工,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形成了许多空巢家庭。空巢老人在子女离开后,长期无人照顾,有的老人还要负责照顾隔代子女的生活。同时,年青一代对待老人的赡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对赡养父母的方式有不同的理解。越来越多的年轻子女更喜欢不定期的探访父母,未婚青年更喜欢以金钱代替劳动力的方式孝敬父母。空巢家庭的老人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通常都很重,由于长期过着独居生活,他们倍感孤寂无聊。
三、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建议
(一)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我国农村养老现状问题研究表明,经济收入状况不仅是影响农村家庭养老的重要因素,还是我国农村居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重要支撑。因此,国家有必要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一方面要根据我国农村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进一步优化我国农村的农业产业结构,结合各地农村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在农村创建一些农村企业,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此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养老承受能力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能力。
(二)加强法制保障和法律观念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都明确规定了老年人应得到的权益保障,而许多年轻人道德水平下降,不能认真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不知法、不懂法、不履行法定的义务,甚至有些赡养人道德伦丧,只知到向父母索取,却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面对以上问题,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发展,重点在农村和农民,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上要充分体现对农村老年人的重视和关怀,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
(三)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约有9亿农民,可以说,如果农民不能充分及时的享受社会保障,那便是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所以,建立普遍的医疗保险制度,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建立以劳动部门的医疗保险为主,以社会多层次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保障机构,弥补老年人医疗开支上的不足,缓解老年人患病后对个人与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及早建立覆盖全体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可以在制度方面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促使广大农民快速实现由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过渡,给农民带来福祉,而且还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推动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使农民真正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四、结语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问题却越来越凸显,根据农村养老的现状,老年人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农村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农村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影响农村的发展,还会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秩序的稳定,认真研究我国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农村的养老模式,切实解决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养老之路。
参考文献
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建议范文6
全世界目前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人口转变,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将会对各国的社会经济方面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主要结合美国社会实际,分析美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步加剧这一趋势及其加剧的主要原因和带来的主要问题,提出应对美国人口老龄化逐步加剧这一问题的建议。
一、美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及其原因
(一)美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
按照65岁以上老人占全部人口的7%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来计算,1990年美国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2.3%,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20.7%。[2]而且2030年之前,低龄老龄人(65~74岁)仍将占美国老龄人口的多数,但2030年之后,75岁以上的老龄人将占老龄人的一半以上。到21世纪中叶,85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将更多。所以美国社会正在经历一个逐步变老的过程,而且这一形势会随着高龄人口的增多而变得更加严峻。
(二)美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主要原因
美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主要原因在于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下降(“婴儿潮”时期除外)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
美国社会面临急剧老龄化还有一个原因,即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的“生育高峰期”(又称“婴儿潮”)一代人在未来几年中都将逐渐进入老龄人的行列。这一时期共有近8000万人出生,他们将加剧美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
二、美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养老保障面临更大压力
历史经验已表明,即使在富裕的工业化社会,一般的工薪劳动者也无法在一生中挣得足够的收入,以维持其漫长的退休生活之需。[3]所以大部分老龄人在个人、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就需要由国家、政府、单位等组织的社会养老帮助。美国的社会安全福利金是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1935年美国的《社会安全法案》及其以后的许多修正案所规定的。此法案规定老年人65岁退休时,可以从联邦政府领取全额的社会安全福利金,其家属也可以得到适当的补助。其数额是根据领取者历年缴税的情况、过去工资收入多寡等来规定的。
总体来说,为了应对美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美国实行了比较完善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老年人的社会权益和社会稳定。但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劳动年龄人口相对减少,美国社会养老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支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也会加大。以社会安全福利金为例,社会安全福利金的来源,完全是由全社会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的积资形成的,此制度主要依靠社会力量来实施。在二战结束时,此种社会安全制度刚刚建立10年,当时平均42个劳动力在为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支付养老金;现在则变成了3个劳动力为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支付养老金,预计到2030年将只有2个劳动力在养活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
同时,社会安全制度对老年人的补助数额是根据领取者历年缴税的情况、过去工资收入多寡等来规定的。所以工作期间低收入的工人退休后依然会面临贫困问题。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这一矛盾也会更为突出。
(二)医疗体系面临新的考验
由于年龄的增长,老龄人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扰,综合健康水平较之其他年龄段人群大大降低,所以医疗问题至关重要。美国老年人的医疗保险除了私人医疗保险或集体医疗保险外,主要是政府1965年实行的政府医疗保险方案(Medicare)和政府医疗补助方案(Medicaid)。政府医疗保险是为65岁以上或者不到65岁但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人设计的,政府医疗补助方案是为低收入者和残疾人提供医疗支持的项目。
20世纪90年代,联邦预算中有1/3用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全国医疗支出中,用于老年人的占1/3。如果老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有资格享受老年人医疗服务的人员就会增加,这就必然会加大政府这一计划的开支。尤其是到2011年,“婴儿潮”一代中最年老的一批已年满65岁,到了享受国家医疗服务的年龄,其他人也将陆续达到这一年龄,需要纳入国家医疗体系中来,这对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家庭角色都会发生改变,他们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的态度也会不同,很多老人内心的孤独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感等都会逐步加剧。所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值得关注。
(三)老龄化冲击美国传统的年龄价值观
老年人除了疾病增多之外,还面临着另一大健康风险,即失能。老年人会逐步丧失工作能力,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而美国传统的年龄价值观对老年人的重视程度则远远不够。美国社会从传统上是一个崇尚青春、崇尚活力的社会。社会舆论和美国价值标准普遍把老龄人打入另册,认为他们是健康欠佳,生活贫困,无用却给社会增加负担的一群人,对老龄人的歧视甚至虐待成了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4]
随着美国老年人数的增加,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上升,以及老龄压力集团的崛起,美国传统的年龄价值观将遭到冲击;对老龄人的社会认同,老龄人的合法权益、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问题也应得到进一步的关注。
三、应对逐步加剧的美国人口老龄化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树立社会共识,正视老龄人的群体特征
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老龄观。崇尚年轻固然没有错,但逐渐变老是人人都会面对的一个必经阶段。而且老年人曾经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当代的年轻人铺平了道路,所以社会应该充分肯定老年人的社会价值,要理性地看待老年人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服务需求,尊重老年人、关爱老年人。政府部门也应该做好有关的社会舆论和道德宣传教育,树立良好的老龄化社会道德风尚。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只要思想重视,积极应对,措施得当,是可以逐步解决的。
(二)推行积极的老龄化政策
首先,健全老年人养老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对策。为应对逐步加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美国政府部门应该立即着手对社会保障制度和国家医疗体系进行改革,要逐步加大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入,充实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加大国家保障体系的覆盖面,消除老年人的贫困问题,特别是老年妇女的贫困问题。医疗体系还应该纳入更多老年医学专业医师及护理人员,并加强对医护人员进行老年医学护理方面的培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灵活的服务方式,如为了应对养老院费用昂贵的情况,美国老年护理行业已开始提供上门服务,方便那些愿意呆在自己家里的老年人。他们派出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到老年人家中帮助完成日常事务,协助老年人进行各种保持头脑活跃的活动。
其次,政府应该大力开展全国性的家庭宣传计划,让更多的普通美国家庭也参与进来,为照顾家庭中的老人做好准备,把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结合起来。同时政府应鼓励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老年事业的发展。
第三,政府应该大力加强对老年人的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推进各项有益于老年人健康的文体活动;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开展各种心理咨询,帮助老年人确立合理的心理期望值,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使老年人顺利度过迈入老龄这一转折期。
(三)充分发掘老年人潜力,挖掘老龄资源
美国渐渐增多的老年人的确为社会各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同时老年群体是蕴藏着技能、经验、智慧的人才宝库,蕴藏着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可以在决策、参谋、科技服务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伴随着新世纪科技教育的大力发展,人寿命的延长,众多的老年人通过老年大学等方式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身体状况良好,能够并且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当中,可以有更多机会为社会作出比以往更大的贡献。
所以,挖掘老年人潜能,开发老年人才资源,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可以减轻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压力。政府和全社会各行业应根据老年人的愿望、希望和能力,努力创造出各种条件,使得他们参与到社会发展当中,更好地融入社会,力所能及地参加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使得他们活得更有意义,有价值。同时应该加强立法,消除年龄歧视,禁止虐待老人行为,禁止歧视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老年人自身也应该保持积极、年轻的心态,尽自己的所能来解决养老问题,同时可以为社会、为后代做出贡献。
四、结语
自然规律不可逆转,今天的青年人就是明天的老年人。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所以美国政府、社会和老年人群体都应该正确认识、客观面对老龄化问题,提高老龄化意识和养老意识,支持老龄事业的发展。应该相互协作、共同努力,从价值观念、保障制度、社会舆论、老龄资源等各方面共同着手来从容应对、合理解决美国逐步加剧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参考文献】
[1]佟新.人口社会学(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59.
[2]江涌.国际实现和谐社会的经验与启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