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

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范文1

【关键词】体育教学;支撑跳跃;体操

【作者简介】郭丽华(1961-),女,籍贯福建福州,副教授,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体育教研室,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训练。

支撑跳跃是体操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支撑跳跃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毅力,还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超越障碍的实质本领。由于要跨越一定的障碍物,因此支撑跳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再加上其它种种原因,会导致部分学生因为恐惧心理而导致不敢参与练习。

一、恐惧产生的原因

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的素质差,速度、力量上不去,在心理上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伴随产生恐惧感。

个性心理特征: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具体的实际活动中有不同的表现,比较典型的有三种表现形式:内向型、外向型和抑制型。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所以在支撑跳跃教学中,学生有不同的反应:有点学生冒冒失失,没有经过考虑就急着尝试;有点胆怯害怕,随有完成动作的能力,却不敢做;有的学生则在练习前善于思考,一学就会。所以必须掌握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受他人的影响:由于部分学生在做动作时多次失败或保护不当而导致伤害,不仅会给受伤的学生心理带来创伤,还会“传染”给其他学生。

信息量的获得程度:人进行任何体育活动都是自我控制过程,在支撑跳跃教学中,学生对于动作要领不理解,对于动作结构不清楚,对于器材不了解,对于帮助保护者没有信心,都会产生恐惧的心理。

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情绪、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师积极的情绪,愉快的心情,自信的表现力,以及教学能力、保护与帮助措施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引导作用。

二、克服恐惧心理的方法

在教学中处理恐惧心理不可能有一个万能的处方。要针对产生恐惧的成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有效地避免和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可以尝试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1.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只有使学生明确,通过体育教学和不断的练习,才可以习得技能、技巧,才能不断地提高运动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是消除恐惧心理和锤炼意志的前提。

2.培养积极的练习情绪

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进程,善于观察分析、判断学生的情况和情绪状态,及时作出教学调整,消除消极情绪,保持课堂练习的积极性。

3.适当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预防和克服恐惧的重要途径。对于有畏难情绪的学生除了诱导外,应多给于鼓励,尽可能不用“没危险”、“别害怕”、“没关系”等字眼,因为这样的语言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

4.运用集体的力量

适当的外部刺激,可以使一些犹豫的学生作出大胆的选择。如利用其它围观学生的语言激励或肢体语言的鼓动等。

5.加强自信心的培养

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感到自己具备完成动作的可能性。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分组,并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逐步完成教学要求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6.适宜的教学手段

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的练习情绪高涨是好事,但有时也会坏事,有些学生迫不及待地做完整技术练习,如果做不好而出现意外的话,会对其他的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切忌“冒进”。教师的示范应力求轻松、自信,给学生以动作的美感之余,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思想顾虑。加强保护与帮助,抓住“脱保”的时机,以减少学生的依赖心理,提高独立完成动作的能力。

7.充分的教学条件与准备工作

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范文2

那么,什么是音乐教育心理学呢·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和分析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和学的心理活动的学科。它是一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对教音乐与学音乐的心理和大脑反应的学科。其对受教育者的品质形成的影响和作用做出了心理分析,为音乐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正如赵送光老师在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中所说:“它是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的产物。它既汲取了与音乐学相关的诸学科的丰硕研究成果,又受到教育学与心理学深入发展的影响,并在学科的构建中确立了自己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使之既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又有相应的独立品格。”

随着我国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师不仅仅要有专业的技能和渊博的知识,还应该有音乐教育心理学知识,把握了解学生在心理上的规律和发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既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很大的作用,又有助于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重要阶段。新的课程改革提出音乐教育应以审美发展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怎样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断贯穿这一理念和思想,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前提是知道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的方法作为指导,这样教师才能以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设计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下面我谈谈几种以音乐教育心理学为理论指导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体态律动教学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音乐学习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通常根据年龄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阶段。教师要对每个阶段的学生在认知、心理特征等方面有所了解,掌握施教的分寸,以使教学活动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好玩是他们的主要特点,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习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吸引注意力,以音乐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激起学生形体动作的反应,在肢体律动中感受音乐的流动,这也是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活动,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训练学生。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都把律动教学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比如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倡的体态律动的教学法,他认为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人类通过身体将内心的情绪转译为音乐,这就是音乐的起源。体态的律动把内心听觉和肌肉感觉记忆结合在一起,体态律动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必须使用新鲜的、有趣的和审美上令人满足的音乐,教师要指导鼓励学生动起来,体验音乐流动的美。

二、情感的体验,内在的乐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抓住体验是关键。学生心灵的陶冶和审美观的确立,必须以审美体验为基础,以丰富的审美经验积累为前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通过听觉来感受的,听觉是学生探索音乐的手段。比如在音乐欣赏课上,抓住“听”这个重点,学会倾听,亲身体验,使教育者的审美情感不断深化。这也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强调的培养学生内在的乐感。例如:我在一年级的音乐课上,让学生们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在欣赏前我引导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体验音乐带来的感受。有一个小朋友听了一会儿就躺在了地上,对此我并没有立刻叫起他。音乐结束后,他站起来说:“听这段音乐我好像快要睡着了。”我并没有批评他刚才的举动,他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感受,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感受体验最重要,我表扬了他。这就是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他们更多的是大胆地用具体的动作把感受表现出来。传统的音乐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感觉,更多的是枯燥的机械的技能训练,结果是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并未得到真正的提高,慢慢地学习兴趣渐渐消失殆尽。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是沿着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的趋势发展。正是因为音乐不具象性,使得我们更加注意培养学生具有音乐感的耳朵,这对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和音乐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三、探究创造教学法

新课标提出:音乐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人跨进艺术殿堂的敲门砖。比如,课堂上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一些特别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不知不觉地开始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在探究中发掘创造力,发掘创造力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一个发掘者,要引导学生自由探索、发现、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发展。要摆脱以教知识技能为主的传统教育,转入以培养学习能力和发展新知识为主的现代教育。比如,课堂上,我们让学生在探究声音的过程中总结,老师更多的是引导补充,多给学生鼓励,重视创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音乐性创造思维,使学生充分沉浸在音乐体验中,得到美的享受。当然除了以上几种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方法值得教师去思考,去研究,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我们研究、学习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在于应用这门学科,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时展的需要。正如达尔克罗兹所强调的音乐课最重要的是唤醒儿童的音乐意识,这不仅仅是音乐学习的需要,更是儿童本能的需要。相信有了音乐教育心理学作为理论指导,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音乐教学会更加生动、活泼,音乐课堂一定会硕果累累、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4.

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范文3

师范教育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能为人师表的合格人才的,这一性质决定了他们的办学宗旨、课程设置、教学时间安排等与其他类型的学校有一定的区别。而教育课程的设置,是师范院校“师范性”的集中体现,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美国教育专业的目标条文明确规定:对音乐专业的学士,自动授予纽约州教育的音乐教育教师证书,只有该证书认定音乐教学资格。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国外高师音乐课程设置的特点。

一、 国外高师音乐课程设置的特点

1. 重视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培养

经济发达国家的高师院校无一例外的重视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设教育学科课程,二是研究中小学各科教学法,三是进行教育实习。他们认为这些内容是提高师资质量不可缺少的课程,因此十分重视教育课程的设置。例如,英国开设的教育课程大致有:教育原理、教育史、心理学、教育行政、教学法、儿童教育和健康教育等。其学分约占总学分的25%左右;日本高师院校开设的教育课程有: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分科教学法、教育原理、道德教育和教育方法等,约占总学分的30%左右。他们对学生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重视程度是很明显的。

2. 重视知识面的广度以及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

国外课程设置的重要特点是,打破各系各专业的分割状态,实现彼此交叉、良性互补的学术氛围。美国的高等教育本科段课程由三大类构成:普通教育课程、主修课程、选修课程。而普通教育课是核心课程,是范围极广而又紧密相连的课程,多数是跨学科的涉及各个领域的知识。其中核心课程的最低要求是整个课程数量的50%。核心课程包括四个课程系统,即人文艺术课程、科学与数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专业相关课程。专业课程分为合唱和器乐两大系统。合唱课程包括:组织课程(乐队、合唱团)、歌唱语音、器乐教学法、教学原理、合唱指挥、中学合唱教学法等。器乐课程包括:组织弦乐、木管、铜管或打击乐器教学法、教育原理、中学器乐教学法等。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一专多能。

二、 我国高师音乐课程设置的不足

1. 忽视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培养

我国高师院校在教育课程的课时安排和课时数量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开设的必修教育课程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分科教学法。除少数院校开设电化教育、教育艺术等选修课,大多数院校不开设教育选修课。从课时数上看,教育课程的课时数仅占总课时数的50%左右,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加以改进,以真正落实师范院校的“师范性”。

2. 与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师资的目标脱节

当前,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受到了充分的注意。基础音乐教育如火如荼的改革创新与高师音乐教育四壁冷清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师资的高师音乐教育已远远不能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

通过对历年中小学音乐教学要求的研究,不难发现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从单纯的唱歌到声乐、器乐、欣赏、游戏的综合性教育内容,从单纯技术的训练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教学的改革必然对高师音乐教育提出师资和课程设置的要求。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实际上是把音乐学院声乐系、钢琴系和作曲系的课程作了一次降低标准的合并,而体现音乐教育专业特点的音乐教育课程仅占6%。这势必影响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前途。

3. 学生专业知识狭窄,技能单一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强调高师音乐教育培养人才要突出师范性,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却不能摆脱音乐院校的影响。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接受培养音乐表演人才的一套方法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专业课,忽视教育课;偏重专业性,忽视应用技能和实用性;课程体系单一狭窄,所开的课程与中、小学教学的需求脱节,导致了我们培养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不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工作需要。有的能弹琴,但声乐水平太差;有的能唱歌,又不懂即兴伴奏;遇上搞活动,诸如指挥合唱队、组织乐队、舞蹈排练等,我们的学生更是束手无策。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是一个较大的问题。

三、从中外高师音乐课程设置的对比中得到的启示和改革的设想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能获得重大的启示,要尽快建立有利于形成与21世纪中国社会、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适应的高师音乐课程体系。使学生不仅具有吹、拉、弹、唱的能力和认识,而且具有较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不仅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还要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有较强的音乐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不仅能适应未来音乐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的要求,还要有一定的音乐教育研究能力和音乐学术研究能力。鉴于此,我将提出几项关于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几点设想。

1. 加强音乐教育理论课程及教学实践的环节

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观念的不断创新,音乐教学方法的不断丰富,学生不但要学会教学活动的组织,更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传统的音乐教育理论课程已不能满足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许多新的音乐教育管理、先进的教育思想、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不可能被《教材教法》一门课程所承载。音乐教育理论课程需要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音乐教育学概论》、《音乐教育心理学》、《教材教法》等多门课程将音乐教育史、音乐教材体系、音乐教育心理、音乐教学方法等传授给学生。同时加强音乐教育实践环节,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学校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

2. 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探讨

(1)注重弹唱结合

为加强这一环节,应至少每周两课时,在钢琴课中增加键盘和声的内容。教学中要强化钢琴伴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从伴奏技能入手,多多练习,加强学生对和声配置、织体选择的认识能力并提高熟练程度。在学生即兴伴奏能力加强的同时,可加进自弹自唱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弹唱能力。

(2)加强合唱指挥课

现行教育中,虽名为合唱指挥课,实际却成了合唱作品的练习课。因此,学生虽上了这门课,但真正参与合唱指挥时却往往不能胜任。所以,合唱指挥课应把提高学生的组织指挥能力、教学能力摆在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加强教学法、组织指挥法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艺术实践活动的参与。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提高组织指挥歌咏活动的能力。

(3)注重形体与舞蹈课

中学音乐教师理所当然的是学校课外艺术活动的主要组织者,而舞蹈无论在演出活动中还是在课外团队活动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音乐教师不仅自己能跳舞,还要具备舞蹈创编的能力。现行高师的形体课与舞蹈课,在课时与重视程度上不够,应加大它的课时比重,使之与声乐、钢琴处于同一地位。

(4)加强音乐教法课

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范文4

埃利特的笔触能在几个学术领域之间穿梭自如,一方面彰显着北美音乐教育研究领域的底气与深厚实力,另一方面暗含着对他著作翻译的难度。果不其然,当我偶然从书店买到他的著作的中译本并带着美好憧憬阅读时,发现中译本的错误俯首可拾,更要命的是埃利特思想的核心概念、关键概念都没翻出来,还乱翻各个领域的常用概念。下面我罗列在《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以下简称中译本,译者齐雪、赖达富,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中乱译、错译的一些重要概念与常用概念,供大家讨论。

一、有关埃利特著作中关键概念的翻译

(一)艺术哲学部分的核心概念

1 MUSIC,Music,music/总体音乐、个项音乐、音乐作品

在这本著作中埃利特最具创意的不是对音乐概念的重建,而是把music这个词化为三种视觉形式MUSIC,Music,music,从而恰如其分地把他重建的音乐概念所具有的三个层面内涵表达清楚。所以,这三种不同视觉形式的音乐概念必须对应并明确地翻译出来,这样才有利于第三章以后译文的简洁与准确。中译本却用长而嗦的句子去描述、解释这三个概念,把埃利特最具创意的表达消解。这种核心概念不翻译出来,无论对译者自己第三章以后的翻译还是对读者的阅读都会带来麻烦。

2 Praxis,praxia!/反思性实践、反思性实践的 Prams的英语解释是reflective pmctace,它与practice有区别:外延变小,内涵变深刻。所以,埃利特论证的是反思性实践取向的音乐教育,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实践的音乐教育有区别。中译本把Praxis与pracllce的译法不分,导致埃利特著作中对Praxis内涵的大量描述变得白费口舌无意义。

(二)课程部分的关键概念

1 Orientation/取向

取向是课程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课程目标的确立、内容的选择、实施与评价的展开都需要考察与解决取向问题。更重要的是对课程价值取向的论证,它是课程编制的逻辑起点,没有价值引领的课程编制像是开没有方向盘的汽车,是盲目没有支撑的。在美国的教育话语体系中经常是课程与教育两概念不分,所以无论考察一种音乐教育还是考察一种音乐课程首先要论证的是这种教育或课程的引领价值。埃利特音乐教育哲学的前半部分旨在价值论证,音乐即反思性实践就是他的论证结果,而音乐即反思性实践的价值取向又成为他音乐教育哲学后半部分课程建构的出发点。在埃利特课程建构的四步骤中,步骤一即讨论以反思性实践为价值取向的音乐课程的七要素,在这里反思性实践音乐价值作为课程建构出发点的立场是毫不含糊的。

中译本把这一概念有时译成“导引”,有时译成“引导”,有时又译成“定向”,让人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总之,这样的翻法无论翻成什么都伤害着埃利特著作的学术性。

2 Commonplaces/共同要素

由于美国教育界或课程界喜欢不分课程与教育概念,所以埃利特所说的课程共同要素也可理解为教育的共同要素。世界教育史上提出教育要素的第一人是卢梭,他的三种教育即是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环境。施瓦布提出课程的四大要素:学习者、教师、教材和环境。埃利特扩展了施瓦布的课程四要素,提出课程七要素的框架。

在课程或教育话语中,只要提到教育共同要素或课程共同要素,人们就知道这是在讨论什么问题,思路很快就会被带到当前的问题域中。中译本把Commonplaces译成基本论题,完全偏离了课程话语。

3 Practicum/实习场

应该说,实习场是学习理论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生态学方法取代信息加工方法的产物。生态学方法的学习理论强调情境研究与跨学科研究,是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情境学习理论。以森杰(Sere)与莱夫(Laye)为代表的这一支情境学习理论把创建实习场作为他们研究的中心问题。随着实习场在学校情境中的应用,实习场很快成为课程的一种组织形态,类属经验课程。埃利特敏锐地捕捉到实习场这种课程组织形态与他的反思性实践音乐价值的契合度,以创建音乐实习场为核心的反思性音乐课程本身突显着音乐人埃利特对教育、课程的深刻理解。他的课程编制即音乐实习场创建即音乐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中译本把Practicum还是翻译成实践。至此,中译本无视埃利特著作中praxis,practace,practicum这三个关键概念所具有的充满学术品质的内涵差异,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都译成实践。

二、艺术领域外常用且重要的概念

1 How/心流

这是奇克岑特米哈伊心理学的标志性概念,看到“心流”一词就知道要谈奇克岑特米哈伊了。中译本有时把它译成“流畅”、有时译成“洋溢”、有时译成“涌动”、有时译成“沉浸”,奇克岑特米哈伊的意味尽失不说,还极不严肃。

2 Metaknowledge or metacognition/元知识或元认知(反省知识或反省认知)

这是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中应用很广的一个概念,中译本译成超级知识或超级认知,意义南辕北辙。

3 Memes/模因

这已经是比较广泛地被接受与认可的译法,中译本用自己的语言来译显得哆嗉不规范。

4 Ideology/意识形态

埃利特在表达音乐的文化、社会等非审美功能时才用这个词,意思非常明确是意识形态,而书中有时翻成意识、有时翻成意识形态,把一个意义极度明确的词翻得模棱不清,很容易混淆读者思路。更重要的是在埃利特的著作中这个词就是明确的意识形态,译成意识是错译。

三、美学或艺术哲学中常用且重要的概念

1 Dewey,Art as Experience/杜威,《艺术即经验)

就像莫扎特、贝多芬的名字译法已经非常固定一样,在哲学、教育、美学领域,说杜威的名字如雷贯耳应该是不过分吧。中译本把他的名字译成德威,显然译者根本不知道他是谁。他的美学名著是《艺术即经验》,中译本译成《作为体验的艺术》。As翻成即或作为不是关键,关键是把杜威的教育与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经验”翻成“体验”。把经验翻成体验是一种想当然,就好像把书名Music Matters:A New Philosopbv of Music Education译成《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一样是想当然。先说书名,Music Matters就是指音乐问题,在翻译时没有必要把书中的内容强加进去。再说经验与体验,杜威思想的核心概念“经验”其内涵要大大超越“体验”所能达到的,所以用体验概念去替代杜威的经验概念消解了杜威经验概念所具有的张力特征。

2 Affect/情感

这是审美理论的核心概念,在第八章埃利特专门用一节来讨论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旨在论证音乐活动的重要性不只在审美理论所主张的情感激发,而在于超越情感激发的魅力人格所具有的心流。中译本中把讨论“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的这一节译成“音乐与效果的关系”,让人莫名其妙没法阅读。

3 Representation/再现或再现性

埃利特使用这词时基本上是与表现或表现性成双入对地使用,这是美学或艺术哲学常用到不能再常用的术语,但中译本有时译成“具象”,有时译成“表现”。译成“表现”不知是轻率还是对艺术史的一窍不通,让人无语;译成“具象”至少说明译者想把它与表现作出区分,只是再现也包括对情感的再现,所以它的外延是超出具象范围的。

4 Disinterested/非利害、无利害

这是美学中太常用的词了,但中译本译成“冷漠”,让人哭笑不得。

四、固定译法的“新译”

如果对一本学术著作的核心概念与重要概念的译法都可以不当一回事的话,那么对书中一般词语的固定译法不予理睬是顺理成章的事。在中译本中不按固定译法翻译的现象很多很多,这里仅举几例。

1 Pattern,指(音乐元素)模型,如节奏模型、旋律模型,简称节奏型、旋律型,中译本把此词译成模式,一个小词用一个大词来翻译。

2 synta ctic parameters,nom'yntactac parameters,指音乐元素中的句法与非句法元素,中译本译成语法参数、非语法参数,这种无法理解的中国话即便有人使用也应该回避而不是模仿。

3 Tanner and Tanner,是指课程论研究领域著名的坦纳夫妇,坦纳的译法已比较固定。Schwab,施瓦布,也是一位著名的课程论专家,与上面的坦纳夫妇一样,他的名字的译法也已比较固定。

4 James Mursell,Bennett Reimer,詹姆斯,穆塞尔,贝内特,雷默,他们俩位都有译著在中国,而且译得不错,所以他们俩人的姓与名还是遵守一下原译比较好。

5 Review,综述、回顾、评论。中译本译成反思,这个词译成反思的可能性很小。

6 Community,共同体。Community内含共同地理性与共同文化性两层含义,当强调共同地理性时往往译成社区,当强调共同文化性时译成共同体。中译本把这个常用概念没有翻出来,含糊带过。

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范文5

关键词:小学音乐 问题 对策

前言:在学校和家长一味追求学生成绩的情况下,小学音乐课作为所谓的“副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音乐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中十分薄弱的环节。音乐教学的硬件设施缺乏,音乐教师素质不高,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更好的发挥音乐的功能,本文提出了一些措施。

1.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存在问题

(1)课程设置受到歧视。虽然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一些学校领导和老师并没有给予音乐课足够的重视。小学音乐课每周会有一节或两节,然而为了学生提高主课成绩,音乐课通常被语文课、数学课等占用,本来是可以让学生放松、愉悦身心的音乐课就这样被无情的剥夺了。课程表上的音乐课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在家长、学校都要求提高学生成绩的情况下,音乐老师也对音乐课抱有无足轻重的态度,认为应该把音乐课让给其他有用的科目,学生只能望表兴叹、“望梅止渴”、仰望天空,敢怒而不敢言。

(2)音乐师资力量。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农村学校尤其突出。一方面学校对音乐课不重视,认为没有必要聘请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另一方高水平的专业音乐教师也不乐意到小学任教。学校觉得引进高水平的语、数、英教师值得,音乐教师认为在小学不能充分发挥个人专长,晋升机会小。有的小学音乐教师一个人兼任几个班的课,这样会分散教师的注意力,影响教学质量。还有的音乐教师是半路出家,因为教不了语文、数学等科目,被分配来教音乐,这样的教师的专业素养就可想而知了。教师的个人能力相对薄弱,在网络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他们跟不上时展的潮流,不能满足时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他们只固守原有的教学方法,不积极创新教学理念,不适应时代的变化,不能开阔视野。因此,音乐教师的自身专业水平有限,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技能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在课堂上只是哄着学生胡乱唱歌,应付着完成教学任务,不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和智力、身心健康的发展,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呼唤,只能遥遥无期,哼着信天游,跟着感觉走。

(3)硬件设施不完备。良好的硬件设施是小学音乐教育的必备条件。纵使音乐教师有天大的能耐,如果没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到头来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束手无策,无计可施。大多数小学缺少音乐教学多功能教室,学生只能在普通的教室上音乐课,教师也只能凭借教科书和一张嘴来授课,相关的音乐教学工具并没有具备。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活动空间也受到束缚,音乐课堂本应该是活泼的,学生可以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上音乐课,但是传统的教室不能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条件。

2.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

(1)让音乐课从后台走向前台。要给予音乐课足够的重视,首先应该体现在音乐课时的充分保证。不能再一次出现音乐课被其他科目强占的现象。每周必须保证两节音乐课,这样学生可以做到劳逸结合。在学习其他文化知识过于疲劳之时,可以学习寓教于乐的音乐知识,音乐课可以陶冶学生的情趣,放松学生的精神,并且在优美的歌声中激发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合理安排音乐课时,让学生对于音乐课有所期待,也会促使他们认真对待其他科目。音乐课是大部分学生都喜爱的科目,保证学生每周都能保质保量的上音乐课,对于学生的良好性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升都大有裨益。因此,合理安排课时是保障音乐课受到足够重视的关键环节。

(2)让音乐教师成为行家里手。音乐教师的教学技艺和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音乐课教学质量。提高音乐教师的素养包括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只有具有过硬的专业音乐知识,才能对所教授的音乐课有全面准确的把握,对于教科书所涉及到的知识能够扩展,联系到其他的相关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给学生展现一个完美的音乐图景。在教学过程中要情感饱满,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善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教学中要注意语气、语言的运用,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内容。

(3)加大硬件教学器材的投入。在多功能音乐教室里教师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比赛,这样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学校如果配备了各种各样的乐器,那么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给学生演奏,学生感兴趣的话,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多多学习,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多媒体设备对于音乐教学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知识,学生可以进行视觉、听觉的欣赏,多媒体方便、形象、直观的优点可以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

(4)建立音乐社团。培养学生的课外兴趣,激发学生追求艺术的欲望,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注重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让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的同学组成小组,发挥各自的特长,并定期的开展比赛活动,这样学生会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以争取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这不仅提高的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且发展了他们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特长优势。

(5)营造音乐学习的艺术氛围。让环境说话。比如,教室环境的整洁明朗,会给广大师生带来好心情,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室里张贴艺术大师的作品,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艺术熏陶,对学生艺术价值观的培养有促进作用。在校园开辟音乐角,设置音乐喷泉,建立音乐健身房、音乐休闲广场等,让音乐在校园处处回想,让音乐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他山之石可以成玉。为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音乐教育能真正发挥它的功能,解决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建议和解决策略,希望能够引发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民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教育心理学与音乐课程范文6

唱歌 兴趣 学生

镜头一: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一直不高,积极性也不大,所以在学习江南民歌《无锡景》时,我化繁为简,抓住歌曲的几个主要音i-6-5-3-2-1,分析讲解了江南民歌的曼妙婉约,很多学生都被歌曲优美曲折的旋律所感染,集体演唱比较顺利。可当我让一名女同学起来演唱时,她说,“我不爱唱!”我问为什么,她说:“我不喜欢这种歌曲!”

镜头二:在听一节音乐公开课,学的是《让世界充满爱》。在美轮美奂的课件背景下,年轻的女老师又是分析歌曲内涵又是欣赏又是范唱,学生们一会儿念歌词,一会儿打节奏,一会儿跟着录音唱,双方都忙的不亦乐乎。可是大半节课下来,我发觉老师基本没弹过琴校对过歌曲的音高,而且歌曲中的节奏难点多数学生都还没掌握,教室里已经有的学生不张口了,开口的学生们演唱的声音也越来越微弱。

一、原因分析

1.学生们不喜欢教材上的一些歌曲。时代久远,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容离现实生活比较远,学生们无法真正去体会歌曲中的内涵与外延,所以不爱唱这些歌曲。

2.教师在教学这些歌曲的过程中,教学模式保守,教学方法呆板,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几乎把节节音乐课都变成了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长期下来,学生们开口演唱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唱歌氛围,这样,学生自然也就不爱唱老师教的歌曲了。

3.喜欢流行元素是孩子的天性,音乐也不例外。初中是孩子们情绪、感情突变的时期,他们对比自己年长的青年人的行为和爱好感到新奇,羡慕并模仿他们,从而产生了对流行音乐的兴趣;而且流行歌曲演唱比较容易、个性色彩比较明显,所以,他们爱流行歌曲的程度远远超过对教材上的歌曲。

二、教学策略与实践

要让这些会唱歌的学生张口唱歌,爱唱歌,激发学生唱歌的兴趣是前提。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对于音乐课,兴趣更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堂音乐课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始终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学生必定能开开心心的放声歌唱。

1.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要学会利用音乐学案。由于现在的音乐教材好多地方都实行循环使用,学生们与音乐教材的亲密接触只有每周一次的音乐课上,没有教材,学生们自然就无法重视音乐课。音乐教师利用学案,把教学内容中需要预习和课后拓展的资源设计在学案中,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或者是与家人交流,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歌曲内涵,激发学生课堂演唱的兴趣。

2.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教材上的歌曲,难易程度不同,音乐教师要尝试打破传统的、固定模式的演唱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歌曲选择不同的教唱方式。简单的歌曲以学生自学为主,如学唱《欢乐颂》,因为这首歌曲比较简单而且学生们都很熟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自学,上课时分小组比赛展示。有了要求,把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下放,学生自然就会喜欢上音乐课。对于一些通俗歌曲,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在听唱的基础上采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去学习。在教学歌曲之前先让学生多听,每听一次都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让学生思考歌曲的情绪,描述歌曲内容;用简单的拍手方法为歌曲伴奏;用指挥动作为歌曲指挥,等等。有的经典歌曲像《龙的传人》有很多版本的演唱,不妨让学生多听多感受,这样开阔他们的视野,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还为学生演唱歌曲打下了基础。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手段,让单调的歌曲变得生动起来。例如,改变演唱形式,可对唱、接唱、领唱等;使用鼓励机制,唱完歌老师打出分数、分组比赛、同学互评等;还可以使用电教手段,使用多媒体、MP3录音机等将学生的声音录下来,然后播放,让学生聆听自己和他人的声音效果,激发学生演唱兴趣。

3.恰当地使用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随着现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媒体已介入到了音乐课的教学中来,这够让学生能够通过耳濡目染,更加形象生动的学唱歌曲,激发学生演唱的兴趣。但是与此同时,音乐教师要避免把节节音乐课都变成了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在教学过程中,欣赏和聆听只是为唱歌服务的,音乐教师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唱歌上,训练学生唱歌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唱得机会多了,学生也便会爱上唱歌课了。

4.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基本功训练。现在一线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中,专职专业的音乐教师占多数,但有的学校对音乐学科并不太重视,导致许多音乐教师工作以后在专业技能上有所放松,如音乐教师范唱歌曲时的准确、表演歌曲时的完美、钢琴伴奏时的精彩、知识讲解时的渊博……他们往往都忽略掉。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一个音乐教师,如果自身的能力水平有限,他又能如何让学生喜爱,不受学生喜欢的音乐教师,学生会喜欢他上的课吗?

5.要处理好流行歌曲与教材歌曲的搭配关系。流行音乐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具有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贴近生活、易于接受的特点,这是让初中生对其钟爱的主要原因。只是教学生演唱教材上的歌曲,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不爱唱歌,而一味迁就学生,他想唱什么就让他唱什么,那又会导致学生音乐素养下降,所以音乐教师应该灵活机动地安排唱歌教学内容。在引导学生对待流行音乐时,只有自己正确认识流行音乐,才能让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精心的准备,多收集一些教材上看不到的知识,多收集一些优秀的、经典的作品,如学唱《故乡的小路》时,可以补充《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学唱《奥林匹克风》时,可以补充《我和你》、《北京欢迎你》。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孩子多了解与教唱歌曲相关联的作品,只有听得多、唱得多,才可能会想得多,试想,谁不期望上这样丰富的音乐课啊?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在唱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作为音乐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唱歌,感受歌曲的美,同时要让学生在歌曲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了解多元文化,培养人格健康发展,采用丰富的评价方式,以积极的态度评价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唱歌活动,让学生能够做一个全面展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余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