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联网专业技术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联网专业技术培训范文1
返乡农民的特点
相对于在家务农的普通农民而言,返乡农民有他们自身的独特性:
(一) 年轻力壮、劳动力强
相比普通农民,返乡农民多数是青壮年,有十分强的劳动力。并且,他们都有一定的外出务工经商的经历,具备一些基本的技术能力。因此,他们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发展的有生力量,只要合理利用,这种潜在资源就会变成财富。而这就需要他们能在本市合理就业、自主创业,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和培训,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思路,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城市建设服务。这也是我们对返乡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 经验丰富、见多识广
相比普通在田间耕作的农民,返乡农民往往都曾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见识过发达地区的经济模式以及工作环境,因此,即使回到农村,他们也不希望被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以低产出的农作物来勉强度日。他们有着更高的生活目标,期望更富足的生活。他们渴望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渴望投资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来提高收入,更渴望运用专业知识实现自主创业、发家致富。这也是我们必须对返乡农民培训极度重视的重要原因。
(三) 竞争力强、善于学习
由于期望更加殷实的生活,返乡农民们一般都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最专业最全面的帮助。并且由于在外打工的经历,使他们对新事物、新工具、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也较一般农民有所提高,对网络课堂、手机电视、移动通讯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也为我站顺利开展特色培训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三、 创新培训机制、服务返乡农民
(一) 信息与技能问询相结合,吸引农民注意力。
为了解决农民确信息、缺技术的问题,针对返乡农民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我站运用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型媒体建立了强大的信息与咨询平台。首先,实施万村联网工程,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村级网站,并加大对我站农民信箱、信息网站的宣传,尽可能多的吸引返乡农民的注意力,争取让多数返乡农民都注册一个农民信箱,并学会如何在便捷快速的网络上自己的产品买卖信息,以及搜索与自己相关的服务、经营、再就业信息等。其次,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以电脑网络、电话手机、电视《农技110特快》专栏和《农家报》为载体的“三电一报”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急需的就业、服务等信息,随时随地满足农民获取信息的需要。再次,完善以农技110现场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在线、专家手机连线和农民咨询114号码百事通为渠道的“三线一通”咨询服务平台,热心专业地回答返乡农民所急需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的难题。
(二) 新型方式与专业技术相结合,提高农民学习力
为满足广大返乡农民对各类技术知识的要求,我站以农广校为平台,认真实施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和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业余(脱产)学历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学历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方式,为广大农民开展农技培训,培训内容广泛丰富,针对性强,且教授方式灵活独特,因而引起了广大返乡农民的兴趣。同时,我站还开通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网培训专页,建立了“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影视频道”,提供121个科教片和7个技能培训教材供农民随时学习、课下复习、巩固知识,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竞争能力和专业技能。另外,对培训后通过国家考核的农民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肯定农民的学习水平及技术能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保证远程教育的专业性,网络课堂中的培训专家多是资深的农科技术人员,如08年6月26日-27日,由市蔬菜办组织的全市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在市我站举办,省农业厅蔬菜首席专家赵建阳、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汪炳良等专家授课,50多名蔬菜技术干部、种菜大户在主会场听课,20xx多名乡村农技人员、信息员及种养大户在当地利用农技110视频直播系统听课,各地普遍反映培训内容丰富生动、直播效果很好。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让返乡农民在自主发家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三) 流动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增强农民动手力
认真组织 大篷车送培训下乡计划。大篷车是流动的信息技术培训教室和流动的信息服务站,它集科技兴农、信息惠农、应用培训于一体,既是信息培训资源,更是做实基层培训工作的催化剂。农民们对这种流动的多媒体课堂很好奇,因此也表现出了高扬的热情。在车上学习专业知识既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更是一种与信息化亲密接触的好机会,它让人在特别的环境里学习农业知识、电脑技术、技能培训,既新鲜又灵活生动,许多农民对此都喜闻乐道,学习热情也特别高涨。
在灵活教授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基地培训,增强农民的动手力。为此,我站以“联基地、联大户”活动为载体,在培训机制上推行合作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组织科技下乡,抓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培训、引导作用。学校把市柑桔所创办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市农科所创办的良繁基地、市种子管理站创办的农业示范场等作为学员实习基地,以便农民及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并切实掌握,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从各个方面,满足返乡农民的需要,培养出适合新农村、新社会的优秀农业人才。
创新培训机制 对接返乡农民
物联网专业技术培训范文2
【关键词】西部高校;理工类;实践教学;建设思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产业必将成为国家和地区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贵州省“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规划及实施方案》提出将“物联网应用示范”纳入十大产业应用推广示范,物联网应用的研发以及物联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乃至西部地区高校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还是空白,本文将以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的物联网新专业为例,探讨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合作新模式,供高校特别是西部地区高校参考。
高校按照“职业教育面向行业实际、面向岗位要求开展人才培养”办学思想,采用改变传统教法、加强实践教学,按照过程组织教学的新模式,教学过程符合生产过程,通过项目教学、任务教学的方法,对实训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国外的主要运行机制现状,德国的全部资金由联邦科学教育部、经济部、劳动部、各州主管部以及区和地方的行会来承担。主要由两个各自独立的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以及具有相应培训机构的企业和职业学校负责。大企业集团也提供资金或设备援助。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是以教学工厂的形式,并借鉴德国“双元制”经验提出的新模式,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等引企入校,形成企业、学校、实训中心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澳大利亚,行业通过帮助学校建设实训基地,由企业根据本身实际需要和培训要求为每个学生制订培训计划,TAFE学院为真正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到了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中心,建立了“学校工作再学校再工作”多循环的终身教育模式。在国内,目前的主要运行机制现状,一是学校按“一般性、仿真性和生产性”三类模式仿照企业生产模式建立的实践基地。一般性实践基地强调原理演示和常规技能的训练,仿真性实践基地主要用于学生处理问题思路培养和训练,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部分技能进行模拟训练。生产性实践基地仿照企业的实际作业条件和职场条件建设,因此学校投资大,设备更新快、维护费用高,后续运行存在困难。二是由企业配合建设的实践基地。由学校提出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并承担主要培养任务。企业根据要求提供教育资源相完成实践教学环节任务。如利用企业资源投入设备和资金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聘企业专家兼任学校教师、设立企业奖学金等。存在的缺点是由企业义务承担建设资源,基本没有产出和回报,难以长期合作、发展。三是邀请企业全面参与的校企联合实践基地,既参与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又参与实施与企业结合的实践教学任务。缺点是需要大量人才阶段时,企业有较高的积极性,合作的紧密性和持续性不稳定。
解决职业教育的诸多问题,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找准突破口,创新实训基地建设就是这个突破口,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是职业学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使学生由课堂和书本知识走向就业和职业岗位的重要桥梁,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根本途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和严谨工作作风的基础。以笔者所在的贵州商专为例,物联网新专业开设后,研究并建立一个既能满足学生实验实训,又能承担起物联网应用研究的校内实训基地或平台很有必要。目前,设备费用较高,不能满足需要,不具有“造血”功能,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打造一个校内可持续发展的物联网应用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在教学、培训及实习实训方面的需求,把实训基地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努力做到学校教育和就业岗位“零距离”,就会对加快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我校早在2007年就提出大力发展理工类专业建设,建成了一些电子类基础实训室,但这些实训室只能解决电子类专业的部分基础实训。对于今年申报的物联网技术及我们拟申报的通讯技术等专业后续的专业实训仍无法满足,由于地盘狭小,资源严重匮乏等原因,无法在现有校区建设相应的实训基地,即使学校新校区建成,能解决其中一些问题,但大量的设备、资金投入后如果基地不能产生造血功能,不能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生产实际,那也必然会出现设备老化,学生缺乏职业性等问题。2012年5月,贵州省物流协会与我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希望能给他们的“智能物流”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因此,借鉴国外经验,如德国“大企业集团也提供资金或设备援助”、新加坡企业提出“将先进的仪器设备、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入校,与教学有效融合”,以及澳大利亚的“学校工作再学校再工作”多循环的终身教育模式,采取资源共享(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模式),利用企业投资、资助等模式进行物联网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更具实际意义。
根据高校实际,结合本省乃至全国高职物联网技术专业的特点,在校、企、生三方共赢的前提下,提出构建科学的适合西部地区高校物联网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即采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资源共享和利用企业模拟生产实训基地模式进行物联网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从而形成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西部地区高校职业教育需要的新模式。
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学生保持与社会经济的密切联系,物联网技术专业强调专业活动的创造性,专业知识更新的快速性以及很强的社会性,不停留在实训基地虚拟项目的学习上,因此我们选择对本省及沿海的区域企业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调研分析,结合电子类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物联网技术专业特点,构建科学、适应西部地区高校的物联网实训基地,采用适当的途径,遵循一定的原则,多种措施相互配合。
在建设思路上主要研究,一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能适应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确定建设的内容、需求及原则。由企业专家参与实训基地建设架构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相互结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训教学。二是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内部、外部资源,争取当地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加强共享性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创新观念,实训基地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式、途径及管理机制。三是结合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物联网技术专业的特点,在充分利用原有校内实训条件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经过对企业、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实训基地建设调研分析,对技能性实训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进行探索,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创新及效益提升。
将学校传统教学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主要采用技能性实训基地和模拟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营造真实工作环境,尽可能创造物质条件,让学生适应并融入到工作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用模拟生产性基地承接社会上的实际生产工作,提供真实实践机会,较好地契合了学校、学生、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充分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技能性实训基地和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实训项目,项目周期与教学任务同步运行,师资力量、企业一线实战经验和专业技能、社会交往能力培养,满足学生实践需求。改进实训基地模式,保证项目质量,教师参与共同完成,任务分配分工明确,保证学生参与。完善整个生产实训链条,教师深入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与企业共享攻关项目。项目创造的生产利润,继续投入到基地的建设和运行中,使实训基地模式得到良性循环。
加强指导与管理、制定管理制度、明确双方的职责,建立定期检查指导工作等制度,营造良好的实训环境。面向企业提供项目化合作、技能培训与技术服务,扩大校企合作层面、提高合作深度,形成运行与管理长效机制,充分满足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建立技能性实训基地和模拟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同时,积极拓展优质校外实训基地。
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需要学校与合作方共同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针对本校实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制度建设,明确实训基地各方的责、权、利等,并严格执行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和实训教学计划。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实训实习内容,按职业能力要求修订和完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典型实训项目库。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训体系,加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师资共建与共享的原则,聘请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教改、实际项目的设计。完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给青年教师创造培训进修条件,强化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努力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层次。
实训基地建设总目标,即建成后将成为学校物联网技术专业教学中心、学生实训中心、面向省内外的培训中心、物联网专业技能鉴定中心、面向市场的维护中心等。重点是要利用整合资源、共享资源的模式来实现部分实训室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问题,经过前期的努力,已具备一定基础。合作单位已经有意向分三期投资,一期拟投资用于物联网基础实习实训。如果运行良好,二期投资拟用于物联网应用实习实训,三期投资拟用于物联网生产性实习实训。创新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校企以股份制形式共建“物联网服务中心”。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为工学结合提供基础和物质条件,为企业适应物联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水平,提供应用性人才支撑及研发平台。学校成立专家委员会、培训部、研发部、服务部,考虑股份制合作,制度保障责、权、利。初期投入一定经费,保证人员时间,自主运行造血。整合现有双方资源,技术优势、达成双赢。物联网技术专家委员会为学校物联网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为企业提供高端技术服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员工技术水平提升提供培训平台,形成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提升专兼教师的整体水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企一体化”实习基地,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凭借平台优势,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开展“物联网故障诊断实时在线教学系统”等教学技术项目研发,面向社会开展物联网高技能与新技术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创建校企教学团队,共同承担教学培训任务、完成物联网技术服务和技术研发等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产学研一体化专兼教学团队。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培训师资,拓展专业辐射,开办师资培训班、专业教学研讨班,形成区域内物联网服务方面的人才培训基地。
总之,西部高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是一个长远的话题。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加强校企长效合作、校企共建,根据我国教育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基地建设模式,并建成校内实训基地,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研、产一条龙,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实习管理制度。明确实践基地建设思路,为下一步具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成果形成后,将有利于各个实训环节建设,从而实现职业教育模式下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高职汽车类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研究,职教论坛,陈立旦等,2012-02-25
[2]高职艺术设计类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李永利等,2011-03-16
[3]高职艺术设计类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中国市场,李永利等,2011-04-12
[4]高职艺术设计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青年文学家,杨旭2013-04-20
[5]建设具有浓厚职业氛围的高职实训基地的思考,湖南农机,易忠奇,2011-05-15
物联网专业技术培训范文3
历经多年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管道公司信息通信网络已覆盖分布在全国14个省市的二级单位、输油站库、码头和项目部,承载着工业电视、视频会议、移动可视化等网络应用以及智能化管线系统、ERP系统、OA系统等信息系统,成为公司生产运营、经营管理、综合办公的中枢神经。基于日趋完善的信息安全防护建设和日益丰富的信息安全管理手段,逐步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體系,部署了常规的技术防护措施,初步落实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并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但是,必须看到,公司信息安全工作仍然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1信息安全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1)国际上围绕网络空间主导权与控制权的争夺日趋激烈,信息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数据面临新时期严峻的网络攻击风险;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网络安全边界更加模糊,给信息安全带来了新的更大的风险和挑战。
(2)国家层面在不断加强信息安全监管力度,专门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网络强国战略”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的战略体系,网络信息安全逐渐被提升至国家安全战略的新高度。国内先进企业也在体系化的全面推进信息安全风险管控工作,传统的“被动静态防护”逐渐被“主动动态防御”所取代。
(3)管道公司在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保障和合规性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信息安全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技术人才;部分员工缺乏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信息系统建设没有完全落实信息安全防护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的“三同步”原则,信息系统等级保护没有全面开展;互联网出口尚未统一,信息安全整体防御能力相对薄弱;无线网络应用、终端入网审计及系统用户权限管控还有待进一步规范。
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与技术保障体系建设[1]
2.1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成立公司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建立公司、二级单位两级的信息安全管理与应急处置组织体系,建立安全方针政策、安全管理制度、技术标准规范、流程控制表单四个层级的信息安全标准与制度体系框架;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为主线,抓好信息化项目立项、验收等关键节点,建立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管控体系;按年度开展信息安全评估检查,以问题为导向提升信息安全防护水平;建立信息安全通报机制,强化信息安全意识宣教与信息安全技术培训、技能竞赛,形成良好的信息安全氛围。
2.2完善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在终端安全方面,部署网络准入控制系统、桌面安全管理系统、防病毒系统;在应用系统安全方面,对关键服务器主机设备进行冗余部署,建立主机弱点分析机制、主机系统软件备份和恢复机制、主机入侵检测机制和主机系统操作规范。同时,通过实施现有网络优化改造、网关部署等措施,实现公司生产网和办公网的业务安全隔离,提升网络边界安全防护能力。
3信息安全管理提升
3.1建立信息安全责任制
分解落实信息化归口管理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建设运维单位、应用部门在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中的安全责任。明确各单位、部门的主要领导为信息安全第一责任人,明确各级信息安全管理员及各专业人员的信息安全岗位职责,强调像对待生产安全一样对待信息安全,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齐抓共管的信息安全管控环境。
3.2加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
保护与信息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安全闭环管理,抓好过程管控,切实落实“三同步”要求。在立项阶段确定安全等级,编制安全方案;在建设实施阶段实施安全方案;在上线验收阶段严格安全检查,杜绝系统“带病”上线运行。同时,梳理检查已投入运行维护的系统,确保全部纳入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管理。
3.3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机制
丰富信息安全应急资源,完善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提升信息安全事件的响应速度和处置水平。通过技术培训和人才引进,加强信息安全技术团队建设,提升信息安全态势感知能力和动态主动防御水平,促使信息安全管理由“救火型”向“预防型”转变。
3.4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分析和通报制度
结合国内外及石化行业信息安全形势,开展信息安全分析,查摆问题,研究制定解决方案。扩大《信息安全通报》影响面,充实通报内容,充分发挥通报信息安全信息、传播信息安全知识、安排信息安全工作、通报信息安全考核结果的综合作用。
3.5统一公司互联网出口
按业务需要严格管控,互联网访问实行实名制管理,互联网访问资源实行白名单管理。对外应用统一至公司云平台的对外区,建立统一远程接入区。建立公司统一的无线网络认证系统,取缔私自接入的无线路由器,规范无线网络应用,为移动应用提供安全通道。
3.6加强用户弱口令管理
全面启用强密码策略,提升用户登录认证的安全强度;将统一身份管理系统与HR系统集成,实时同步人员信息,强化用户账号的实名制管理。加强终端安全管理,实施用户终端准入实名制管理,全面提高统一防病毒软件和桌面管理软件的安装率,并积极推进虚拟桌面的普及应用。
3.7建立完善公司信息安全基线
以基线为基础实现信息安全的全面管控,降低局部信息安全事件对整体信息安全形势的影响,采取主动的防御思想,建设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并适时对基线进行调整,实现对信息安全事件的有效防御,切实提升信息安全管理和防护水平。
4结束语
信息安全管理要坚持技术与管理并重[1],在提高信息安全技术防护能力、做好适度防护的同时,注重信息安全组织体系、风险控制和运行服务等方面的管理,形成信息安全动态长效管理机制以及预防为主的主动式信息安全保护模式;既要作为一个单项重要工作来抓,更要融入各项日常信息化工作,特别是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去,才能保障企业信息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希俭等.企业信息化实务指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物联网专业技术培训范文4
【关键词】RFID 物联网 物流管理
1 引言
自从计算机被发明出来之后,为了发挥计算机的应用功能,人们将不同地域的若干台计算机通过专业的设备连接在一起,就诞生了计算机网络。随之而来的是各类应用软件的开发与运用,随着通信线路的敷设与普及,人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传递及其资源共享。这一伟大的发明应用在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方便的同时,伴随出现了信息被泄露、信息被篡改、资源被盗取等等恶性事件,严重地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因此,了解网络故障,掌握网络维护技术和方法,对于提高网络故障处理与维护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2 计算机网络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在运行中经常会出现问题,导致网络不能正常使用。这些问题主要分为人为故障与系统故障。人为故障包括植入网络病毒、防范措施疏漏;系统故障包括网络协议存在漏洞、系统硬件故障。
2.1 植入网络病毒
软件编程员在编写程序的时候,出于政治、经济、集团、个人等不同目的,在应用软件中植入能够干扰、破坏、窃取用户信息的功能代码或数据,称之为网络病毒,并使之具备自我复制、自动唤醒等功能,一旦发作,侵入到计算机与网络当中,轻则影响正常的操作,重者导致系统全面瘫痪,其威胁性和破坏力具有不可估量性。
2.2 防范措施疏漏
计算机网络的便利性在于其是由无数个局域网连接而成,既可以独立运行,又可以实行资源共享。实现这个便利性的基础是网络节点的相互连接。网络节点的连接,不仅可以实现两个节点之间的数据交流,而且该数据流可以被同一以太网上任何位置的节点网卡所接收。正是这种特点,导致黑客可以趁虚而入。因此,如若防范措施不完整、不严密,就有可能发生网络故障。
2.3 网络协议存在漏洞
因特网在诞生之初,不存在网络安全问题,而且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研究者的预料,因此,在最初的设计中,方便性是第一位的考虑要素,于是,网络协议TCP/IP具有开放性及通用性的根本特性,这就使得在广泛的使用范围中存在着潜在的安全威胁。主要表现在:源路由选择欺骗(Source Routing Spoofing)、IP栈攻击(tP StackAttack)、鉴别攻击(Authentication Attacks)、数据窃听(Packet Sniff)等。
2.4 系统硬件故障
系统硬件故障有两大类,一是指连接错误,主要包括线路插头松动,连接插口错误,设备元器件不配套;二是指设备受损,主要包括受到严重的电磁干扰,计算机内部元器件(网线、路由器、交换机、网卡、显示器、硬盘、内存等)出现故障,这些都会影响到计算机网络的正常功能。
3 提高网络故障处理的对策
根据计算机网络出现的四类故障,定期不定期开展网络维护工作,尽最大限度地避免发生网络故障,保持网络稳定工作,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提高计算机网络的软件性能
对计算机系统软件性能,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引起警觉,马上采取措施,立即进行维护。
系统软件的维护工作内容主要包括:(1)系统垃圾的清理:养成经常清理磁盘碎片、垃圾文件的好习惯,使用专业软件对计算机实施加速与检测。(2)病毒的防范:安装防火墙和防杀病毒软件,定期进行版本的升级与维护;对于外来U盘、移动硬盘等存储器,在拷贝信息之前,必须做好杀毒检查;对于已被感染病毒的计算机,立即切断网络联系,采取隔离修复。(3)数据库的安全意识:不论计算机是否处于联网状态,对其中的数据库都应做加密处理,强化访问控制,时常进行加密更新,养成良好的保密意识。(4)备份注册表:在对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人们因需要会对注册表进行改写与访问,应定期备份注册表,防止因意外故障而造成损失。
3.2 提高计算机网络的硬件性能
从大的工作环境而言,应该安置并确保计算机网络的全部硬件处于良好的工作环境中,稳定、安静、干燥、清洁、凉爽的外界环境最有利于计算机网络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选择合适的房间,避免地震、塌方、倒塌等灾害的侵害,安装通风设备、避雷设施、防火设施、稳压设备、备用电源等,防止计算机硬件出现过热、雷击、失火、断电等故障而导致设备损坏、数据丢失发生。
从小的方面而言,对计算机内部各个元器件,对网络设备各种设备,要坚持日常检查与维护工作,保持机箱内外的清洁与干净,注意各个连接点的可靠性,对于元器件工作不稳定的苗头,要及时查找原因,尽早更换不可靠的元器件。养成记录维护日志的好习惯,建立维护档案。
3.3 提高计算机网络操作人员的防范意识
作为计算机网络操作人员,不论是专业的维护人员,还是非专业的使用者,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尤其是对专业的维护人员而言,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制定相应的操作准则,严格遵守并严格要求与约束其他使用者,严格执行计算机网络的检查与维护制度,做好日常防范工作。其次,做好其他使用者的计算机网络操作的培训工作,结合岗位工作实际情况,拟定专业技术培训、网络安全培训、网络安全法规培训等内容,制定培训计划并积极开展,组织培训考核,从而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技能、促进工作的目的。第三,加强自身业务学习,不断更新相关知识,不断加以应用,以适应计算机行业技术概念日新月异变化的特点,使自己始终保持于该行业的发展前端。
4 结论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人们在享用这份方便的同时,也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新的侵害,为了更好地运用计算机网络,就需要从计算机网络软硬件结构入手,掌握处理故障的方法与技能,就需要加强在应用中的防范意识,做好计算机网络的维护工作。才能让计算机网络更好地服务于我们。
参考文献
[1]樊伟,杨志镖.计算机网络运营与维护的技巧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
[2]李超.计算机网络故障的处理与维护方法初探[J].计算机软件与应用,2013(17).
物联网专业技术培训范文5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等飞速发展,物联网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快速发展,并越来越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物联网甚至被称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美国于2008年末由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智慧地球”框架下多个典型智能解决方案已经在全球推广;欧盟于2009年6月了全球首个国家级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韩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都分别提出了“U-Japan”和“U-Korea”信息化战略,其核心内容都是利用无所不在的泛在网络技术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连接,让民众可以随时随地享有科技智慧服务。我国政府于2009年8月提出“感知中国”的战略构想,并由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相关研究基地和成立物联网产业联盟。可见物联网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各国下一个必争的战略制高点。而任何一个新兴产业和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专门技术人才,物联网的发展同样也不例外。目前,我国物联网专业人才还非常紧缺,人才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大批专门人才培养主要依靠高等学校来承担。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和背景下,国家教育部于2010年批准在35所高校设立物联网工程和传感网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11年开始招生。另外,全国有将近20所高职高专院校以及独立学院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高度交叉的新兴专业,如何培养出合格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物联网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南于物联网本身技术复杂、牵涉面广,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这就必然对人才的培养和专业建设都需要进行全新的考虑。笔者结合安徽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和实践,对物联网丁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为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提供指导和参考
2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研究内容
2.1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的概念是1999年美国Auto-ID中心首先提出的,最初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把所有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现在普遍认为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对象实现互联互通,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特征的网络。从物联网的定义可以看出要实现物联网需要具有感知、通信与计算能力的智能信息传感设备等实现全面感知,借助现有的互联网和电信网来进行数据的可靠传输,以及数据的智能处理,进而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智能信息服务。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以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划分为4个层次:感知识别层、网络层、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其中感知层是物联网信息的来源,包括各种类型的传感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智能手机、智能家电以及智能测控设备等;网络层实现数据的传输,包括有线和无线网络的接人层、会聚层和核心交换层;管理服务层实现数据存储、处理的和智能决策服务等,包括中间件、数据存储与处理、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等;综合应用层实现不同行业的综合应用,包括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能医疗等。物联网4层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2 物联网关键技术和研究内容
由物联网的4层体系结构图可以看出:感知层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位于物联网应用的最底层,也是物联网区别于传统互联网的重要方面之一。感知层主要涉及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控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等主要关键技术。物联网的应用层与具体的应用领域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来设计。物联网网络层的数据传输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管理服务层涉及的数据存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各种支撑技术都是物联网应用和研究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技术和内容。
由于物联网的研究内容比较宽泛而且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高校现有学科基础、专业设置以及研究内容的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案方面会存在的一定的差异。由物联网的4层体系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物联网工程专业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如电子技术和嵌入式技术基础较好的高校可以侧重于感知层设计和应用,计算机技术基础较好的高校可以侧重于物联网应用层和信息服务层,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基础较好的高校可以侧重于网络层和管理服务层,还有各相关交叉专业设置较为全面、研究基础较好的高校则可以在物联网的各层都平衡发展。具体设置什么样研究方向和培养方案,各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基础和特点以及高校的行业背景,设置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培养方案和侧重研究方向。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所具有煤炭行业背景和医学特色的理工类高校,目前设有相关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技术与仪器、网络信息安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具有较好的相关专业建设基础,尤其是面向煤矿自动化和信息化应用领域有着较强的优势。因此,基于学校的行业背景和专业基础现状,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侧重点是物联网的感知层设计和应用,兼顾管理服务层的相关技术研究,如中间件等。重点应用领域是矿山物联网以及智能移动医疗,结合现有的网络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制定符合学校实际和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
3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3.1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在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物联网专业的研究内容和市场需求定位,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网络技术、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物联网中信息获取、传输、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电子标签射频识别、信息安全等产品及系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技术管理与设备维护等工 作。
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掌握必需的传感器、电子、通信、单片机、RFID技术等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基本物联网节点、网关、网络协议栈,有线和无线网络技术原理,无线自组织组网、有线和无线网络拓扑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熟练并系统地掌握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物联网硬件与软件设计、互联网应用等,具有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物联网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网络运营和技术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等能力;掌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物联网业务的开发、测试、推广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信息网络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试验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熟悉矿山物联网的架构、应用环境和关键技术,并能够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熟悉物联网在智能医疗领域的应用技术,并在现有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移动医疗的智能终端、医疗传感设备、中间件、数据存储、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等。此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其他行业和应用领域。
3.2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由于物联网工程专业是综合多学科的新兴专业,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不够成熟和稳定,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课程的设置。目前,物联网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在现有较成熟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与物联网相关的核心课程,但侧重点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结合学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物联网专业课程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模块:(1)公共基础模块;(2)专业必修课程模块:(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4)专业任选课程模块;(5)跨学科课程模块;(6)实践课程模块;(7)素质拓展模块。各模块包含的主要课程如表1所示。
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考虑了物联网专业的核心研究内容和专业特色,同时考虑到物联网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还没有专门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点,目前基本上都是作为计算机或相关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而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实现国家统一命题,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要能够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现无缝对接,使得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轻松实现进一步深造的愿望。基于这样的一种现状,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必修课程模块和核心课程模块中分别开设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相关的课程,同时开设了物联网导论、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原理与应用,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考研深造的需要。为了突出物联网专业知识,在专业任选课程模块中开设了大量与物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联网和计算机相关和当前最为热门的课程,充分体现了该专业方向的知识面宽、技术先进等特点。跨学科课程模块的设置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煤矿行业的生产背景和主要技术装备,为以后从事煤矿物联网和数字矿山建设打下基础。实践课程模块的设置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教学环节,是达到学以致用的主要途径,是整个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内容。素质拓展模块通过组织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4 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
4.1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的使命是培养人才,高校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优势以及综合其他因素来确定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能够全面反映高校对合格人才的理解和时代需求。安徽理工大学是行业特色鲜明、理工类为主的综合型大学,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结合煤炭行业特色,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善创新”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构建多元化、多目标的培养模式,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创业和继续深造等不同要求,努力形成特色鲜明、层次清晰、模式多元、制度配套、保障有力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借助现有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和经验,并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点,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
安徽理工大学是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目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其他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方案制定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核心培养方式是采取的3+X培养模式,主要措施是其中3年时间在学校进行相关基础课和理论课的学习,至少1年时间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将企业纳入到人才培养主体地位,可以进行订单式培养,大大增强学生对企业需求的了解和实践动手能力。真正体现“卓越计划”的3个特点,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物联网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工程类的专门型应用人才,可以按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一方面是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加强物联网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教学,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引入相关企业的参与。目前,我校已与安徽徽斯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安徽科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由参与的公司提供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平台,并且公司有优先挑选优秀毕业生的权利。另外,安徽理工大学与附属医院安徽淮南东方医院集团也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和制订数字移动医疗系统方案。移动数字医疗系统的实施可为学校物联网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参与设计和开发的机会,同时也会为学生的培养提供很好的实习场所和平台。另外,安徽理工大学与两淮煤矿企业都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有着很好的合作基础,双方都在积极准备联合培养矿山物联网建设人才,进行校企深度合作,为拓展学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和就业机会。此外,学校还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如上海、深圳、无锡、芜湖等,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提供深入企业实习机会,为进一步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校企合作模式的效果已经在学校的一些专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校企合作是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较为理想的模式。
4.2 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有定位准确的培养目标和合适的培养模式之外,还需要有配套的软硬件教学资源的支撑,教学资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一个专业办学水平的高低往往与该专业的师资、实验室、教材、实习场所等建设水平有关。对于物联网专业这样一门新兴专业,面临的专业教学问题更为严重和急迫。学校在物联网专业建设过程中,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来保证高水平的教学资源。
(1)物联网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是所有教学资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没有好的师资很难想象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因此,学校和学院都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培养的方式主要是从学院中挑选出一部分对物联网感兴趣而且嵌入式技术以及软件开发能力过硬的教师组建成物联网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通过申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请物联网相关课题展开物联网理论和应用研究,目前已有2项物联网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物联网应用课题,多项企业物联网应用横向课题,通过科研课题工作的深入展开和研究,大大提高了教师对物联网理论的理解和实践应用水平,对推动物联网专业的教学水平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学院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部分教师到北京、无锡、长沙等地参加“全国高校物联网专业教学和研讨”“高级物联网开发工程师物”等教学和专业技术的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物联网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然后再通过校内的研讨和讲座带动更多教师物联网专业水平的提高。
(2)教材建设也是办好专业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物联网专业是新建专业,虽然已经出版了一些不错的物联网方面的图书,但适合作为本科教学的好教材还是凤毛麟角,而且大多是技术类或普及类。因此,在教材的建设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我们根据开设的课程和目前已有教材的现状,挑选出相对较好的基本教材和参考书,通过大家阅读讨论,然后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来确定讲授的内容和学生需要自学的内容,并整理教学讲义和课件,为后续教材建设做好准备。通过这一环节,充分提高了对教学内容细节的掌握和理解,也对物联网技术掌握得更为全面。
(3)实验室建设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有力保障。为了能够满足物联网实验教学的需求,学院对物联网实验室建设投入了大量的建设经费,实验室采购了北京西普阳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SimpleRFID射频识别实验教学系统,并向安徽福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订制了无线传感网络教学系实验系统。在物联网实验建设过程中,物联网专业教学团队全程参与整个实验室建设过程,对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都进行全面掌握;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并邀请物联网实验系统开发的T程技术人员给教师做专门的技术培训和讲座,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通过师资、教材和实验窜3个环节的建设,目前学校已经具有较高水平的物联网专业教学团队和完善的教学配套资源,完全能够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和计划来进行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当然,任何一个新的专业的开设,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建设和完善,在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并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及时修正不合理的方面。
5 结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是所有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办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和高水平教学资源建设是办好物联网专业的前提,因此,各个高校应根据各自不同的办学基础和行业特点,着眼于市场需求和自身的办学优势,在体现物联网工程专业共同特点的基础上,要突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行业特色,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满足市场需求和具有更宽的就业面。
参考文献:
[1]吴功宜,吴英.物联网工程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5.
[2]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6.
[3]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1):26-29.
物联网专业技术培训范文6
关键词: 物联网 军需装备 技术保障
"物联网"作为一次新的技术浪潮,代表了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其实质就是互联网和传感网的延伸和融合,即利用感知技术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当前,在军需装备快速发展的同时,军需装备的技术保障存在着诸多难题,如技术状态感知性差、信息传输不畅、故障诊断不准确、技术指导不足、零配件配送能力低等,严重影响了军需装备发挥应有的保障功能。在军需装备技术保障中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感知技术、传感网络技术、专家平台技术等能够提高军需装备技术保障能力,解决当前军需装备技术保障中的难题。
一、运用先进感知技术,快速感知军需装备技术状态
装备故障是装备技术状态发生变化超出正常阈值时的现象。如能实时了解装备的技术状态,可及时感知和控制装备技术状态的变化,有效防止故障的发生。军需装备日趋先进复杂,对其技术状态进行感知仅依靠技术保障人员的经验无法做到及时准确,必须借助先进技术和装备。
运用先进感知技术,能够快速感知军需装备技术状态。感知技术是应用无线射频、无线传感网、传感器或摄像头、红外等传感技术,进行信息采集和身份识别的技术。军需装备中应用先进感知技术能够实时获取装备技术数据,感知装备技术状态。在饮食装备中嵌入多种传感器和微处理器,能获取装备各单元部件相关参数,并对某些关键参数的静态和动态属性进行判断和处理。传感器获取装备的状态参数包括当前状态下饮食装备水、电、油、信息等各个模块的状况以及速度、油量和制动等参数,也包括外部环境的温度、湿度、风力、光强、空气状况等参数,获取的数据经过处理器处理后在相关显示平台进行显示以供技术人员判断装备的技术状态和环境对装备的影响。处理器通过对装备关键部位实时状态数据和其合理区域值进行比对判断该部位是否正常,不正常时及时发出预警;通过对装备的累计使用时间、累计磨损程度、各单元器件的寿命状态进行计算判断装备现时条件下的保障能力。
二、运用传感网络技术,实时传输军需装备技术信息
运用先进传感网络技术,可实时传输军需装备技术信息。物联网的网络通信技术不同于互联网的网络通信技术,它克服了互联网的诸多弊端,适应物联网通信要求,具有兼容性、自适应性、简单性和高效性等特点。在军需装备技术保障中应用传感网络通信技术,能对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快捷传送,有助于及时高效地进行技术保障和使用决策。在头盔和防弹衣等单兵防护装具中嵌入传感器,实时获取防护装具的状态指数,并应用ZigBee、蓝牙、蜂窝移动等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建立快速稳定的无线传感网,在士兵受到攻击后,无线传感网通过相关协议和网络连接将传感终端获取的装具损坏部位、程度等信息实时发送到后方保障单位,以便保障人员判断士兵的伤情;在大型军需装备上安装智能化的信息传输终端,通过传输协议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将军需装备技术信息传输到专用网络或互联网络,实现军需装备技术信息的实时传输,为技术保障人员和决策者提供依据和参考。
三、运用专家平台技术,准确诊断军需装备技术故障
物联网平台技术,能够实现数据交互和处理,保障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基于物联网平台技术建立军需装备技术保障专家平台,对于军需装备故障的准确诊断和技术的远程指导具有重要意义。专家平台也就是军需装备技术保障资源的"云"数据库,数据库包含军需装备生产厂家、厂家维修点分布、装备基础信息、基地维修机构、专家、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交互式电子手册、维修案例和计量检测资料等所有保障资源。数据库以云计算强大的处理和存储能力作为支撑,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判断和实时更新,能为军需装备提供智能化的诊断信息和维修方案。当军需装备技术保障人员不能诊断故障时,可以将装备故障时的技术参数传输到专家平台,专家平台内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交互式电子手册、维修案例等组成的自动化诊断模块进行自动化的诊断并将结果回馈给技术保障人员。当专家平台自动化诊断模块无法诊断时,由专家进行诊断,即通过远程的实时声像网络通讯,将装备实时状态数据传送到军需装备技术保障专家的面前,由技术专家在实时网络面前直观、及时地为军需装备技术保障人员提供优质的联络和服务指导。在需要的情况下,技术专家还可将必要的诊断设备通过远程通讯接IN与用户设备相连,以实现及时的故障诊断和排除。
四、运用远程网络技术,实施军需装备远程技术指导
技术指导和培训是提高军需装备技术保障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军需装备技术保障力量的有效途径。对于军需装备列装但未列编,没有专业技术保障人员的现状来说,技术指导和培训尤为重要。
运用远程网络技术,实施军需装备技术保障的远程指导和培训。物联网应用先进的36、4G网络进行数据传输,能很好解决数据流量大的难题。在军需装备技术培训和指导中应用先进远程网络,能很好的实现直观化、实时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运用先进远程网络进行军需装备技术保障的远程指导和培训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通过远程的实时声像网络通讯,由军需装备技术保障专家在实时网络面前直观、及时地为军需装备技术保障人员提供优质的培训和指导,也可发送以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为主的教学资料供技术保障人员自学;第二个层次是通过远程网络并融合虚拟现实技术,由军需装备技术专家进行讲解和指导,技术保障人员能进行直观化的感受和学习;第三个层次是运用远程网络和智能控制技术,建立智能化的军需装备教学模型,由专家对教学模型进行远程控制,演示技术保障指导和培训的内容,实现"手把手"教学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
五、运用传感识别技术,精确配送军需装备零配件
零配件是装备技术保障的重要资源,其配送效果直接影响装备技术保障的效能。军需装备技术保障所需的零配件种类繁多,标准不一,管理非常困难。加之配送基地对部队的需求信息感知滞后,零配件配送难以做到及时精确。
应用传感识别技术,精确高效配送军需装备零配件。传感识别技术是应用传感器、无线射频和网络传输等技术,实现物体信息的感知和传输的技术。在军需装备零配件的配送中应用传感识别技术能实现对配送各个环节的可视化管理,提高军需装备零配件的配送能力。零配件出入库时,在仓库托盘和包装箱上贴上射频识别标签,标签上详细记录零配件的相关信息,利用出入库口处安放的读写器可以远距离、动态地同时识别多个标签,记录所有零配件的相关信息并在管理平台进行显示。配送前,基于先进感知技术的传感网络能实时地将前方军需装备的状态和部队的需求信息传递给信息管理平台,平台通过先进的计算技术和专家的经验,准确预测部队需求。配送基地根据预测的部队需求,预置合理的零配件和调配适当的运力,使前置时间和配送时间更短,反应更快。在对指定零配件进行寻找时,在资产管理系统中输入该零配件编码,由于每个编码对应着惟一的零配件,可以很快知道每件零配件的精确位置,缩短零配件的寻找时问。在配送途中,车上安装的传感器及时感知零配件的动态信息,全球定位系统对零配件进行精确定位,从而对配送过程中零配件的种类、数量和位置进行全程跟踪,掌控零配件的接收、运输、前送等情况,实现零配件配送的及时高效。
参考文献:
[1]韩越、李远星、姚遵恩:《基于物联网的军事物流配送问题初探》,载《后勤科技装备》,2011(2)。
[2]任杰、王强、翟俊伟:《物联网技术在军事物流中的应用研究》,载《物流科技》,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