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

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范文1

一、高校声乐教学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声乐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十七十八世纪的古典艺术歌曲、浪漫时期的歌剧以及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民族歌曲等,且主要选择独唱作品。例如:乔尔达尼的《Caro mio ben》、亨德尔的《Ombra mai fu》,以及威尔第、普契尼的歌剧选段和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这些作品确为声乐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以及中国声乐史的近现代时期,但就声乐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古典、浪漫,以及中国近现代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声乐专业的学生,声乐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于声乐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就已经学习了很短时间或者是从未学过声乐,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声乐教学工作只能从基础起步,而且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声乐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普通高校声乐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

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普通高校声乐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二、声乐教学内容的拓展

1.音乐历史时期的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古典声乐时、浪漫时期以及中国近现代时期的优秀声乐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声乐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二十一世纪各种风格、民族特点(包括国外)的声乐作品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之中均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现代作曲家的声乐作品,亦可包括诸如各少数民族的淳朴民歌、国内外音乐剧选段的流行声乐作品。二十一世纪的声乐艺术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一世纪声乐作品学习的声乐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

2.增设“声乐教学法”课程

在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入学时就应开始“声乐教学法”课程。“声乐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声乐教学的基本内容、过程、规律、原则和方法。就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声乐课程而言,“声乐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

对于那些没有声乐基础的学生来说,“声乐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声乐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声乐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声乐演唱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声乐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声乐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声乐教学法”也会在部分学生今后可能从事的声乐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3.增加合作性曲目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声乐是一件特殊的乐器,它因人的性别、生理的不同,而能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因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学生合作演唱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不足,我们应当在声乐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男声(女声)小合唱、男女二重唱、声乐与其它乐器的配合作品,等等。

4.增加“声乐艺术史与声乐作品赏析”课程

声乐学习不仅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声乐学生还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声乐艺术史及声乐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声乐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歌唱家的演唱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突破声乐课程学时以及自身演唱水平所带来的限制,在更高的层面上对声乐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从而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这应该是开设普通高校声乐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范文2

关键词:高师钢琴课教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拓展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即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由于音乐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水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将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J.S.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还包含少量中国钢琴作品,应另当别论),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要选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等等。这些作品确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风格时期,但就键盘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巴赫——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C.P.E.巴赫等人的部分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亦可包括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在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中尽展风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2.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应该看到,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可以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鉴于其重要性,许多高师院校的音乐院系已将其作为独立课程另行开设,故本文不再就此专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钢琴教学法”应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钢琴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我想,这应该是开设高师钢琴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

5.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脑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将上述几方面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所有钢琴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从而使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九十年代初,我国高师钢琴界曾就是否要开设钢琴集体课这一主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其结果是,目前各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已普遍开设了各种形式的钢琴集体课。而这种全新的、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形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波及到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其它类似课程(如声乐集体课的设立等等)。可以说,这是高师钢琴课程教改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无可非议。目前,在钢琴课程中引入集体课这一教学机制,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使钢琴教师能从“一对一”授课这种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学工作量不堪重负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确是获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我认为,现行的钢琴集体课教学形式在本质上仍然沿袭了传统个别课的钢琴教学观念,微观地进行分析,其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个别教师指导个别学生”这一传统的、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之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且还可能受到多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高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授课。

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

个别课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小组课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须材,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大班课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大班课上,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大班课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渊源流长、精彩纷呈的钢琴艺术,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2.讲座,公开课;座谈,讨论。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亦可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与讨论活动。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座谈与讨论可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开放性学术气氛中进行。

4.演奏会。

这里所指的演奏会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去音乐厅欣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会(这里尤指钢琴独奏、重奏、协奏等音乐会),使他们能够在现场切身感受钢琴演奏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起更高的钢琴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自己的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步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音乐会可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其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结语

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范文3

关键词: 音乐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 需要

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传统教育的所有方面受到革命性的挑战。从上个世纪初的无声电影、唱片应用于教育开始,现代教学媒体就成了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这种新颖的教学媒体承载了大量的视听信息,无疑比粉笔加黑板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它不但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使教学变得更为形象和生动。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以在视听资料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教学内容,而不需要教师用形象的语言去描述,即便在某种程度上它会有限制学生想象力的可能。传统教师的知识垄断被网上无限资源打破,传统教材及其静态、单向的灌输方式被超文本的互联和互动交流方式取代,可见e教育大潮已不可逆转。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音乐教育者对信息技术的创造性开发和利用是积极的。音乐教室的数字化进程迅速,电脑音乐工作站、多媒体和大屏幕显示、远程学习、便携式音乐系统、互动式个体化音乐学习软件、在线的互动音乐创作、演奏和学习等技术正在普及。信息技术开始实现以往因技术限制难以完成的教育理念,将对现有的教育产生全方位的冲击,预示着一次围绕信息技术而展开的教育改革悄然兴起。

新一代的多媒体电脑音乐系统正是在这样宏观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出现对音乐教学起到了革命性的推动作用。电脑音乐的广泛兴起,从世界范围来看,不到二十年,在中国兴起的时间就更短。这是因为电脑音乐系统是音乐艺术与现代技术交融的结晶。可以说,它是乘坐高技术的飞毯进入音乐王国的。它的技术基础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电子乐器(主要是电子合成器)的数字化和小型化技术的成熟;二是作为电子乐器之间和电子乐器和其它电子设备之间“通讯”(交换信息)手段的、所谓“MIDI”技术的诞生和广泛运用;三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型电脑的出现和个人化、家庭化。

使用电脑的强大功能,对代表着各种音乐事件的数字信号进行记录和编辑,然后发送给电子合成器并使之演奏出音乐,这套创作和演奏电脑音乐的系统,我们称之为电脑音乐系统。一个完整的电脑音乐系统主要是由如下一些设备构成:计算机、电脑音频接口、电子合成器及音源采样器等电子乐器、调音台、效果器、功率放大器、监听音箱等。根据功能,电脑音乐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数字信号部分,二是模拟信号部分。一个完整的数字系统包括输入设备、处理设备和输出设备,这些设备之间通常是用MIDI接口来连接的。其中,输入设备包括各种MIDI控制器,如MIDI键盘、MIDI电吹管、MIDI吉它等;处理设备最为重要,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相当于人的大脑中枢,其重要功能是对每个设备进行协调和控制;输出设备包括各种音源,包括合成器(Synthesizer)、声音模块(Sound Module)、采样机(Sampler)、鼓机(Drum Machine)等,凡是能够用音序器来控制发出声音的,都可归为这一类。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方便各种设备的连接,专门的连接设备出现了,如MIDI多进多出的转换器和调音台等。一个完整的模拟系统同样可分为输入、处理和输出三大部分,这些设备的连接往往是通过音频端口来进行连接的。其中,输入部分包括各种音频信号的来源,如上面所提到的各种音源和鼓机、专用的录音机(如DAT)、录音麦克风等;处理部分可分为记录用的多轨录音机和编辑用的编辑机及效果器;输出设备包括专业监听音箱、DAT、CD刻录机等。实际应用中的音频系统,由于设备众多,需要多方面协调,从而引入各种界面连接设备和同步设备,如调音台、同步器、各种转换接口,等等。

电脑音乐系统是在相对传统的电教设备(包括投影、幻灯、录音、电影、电视等)出现之后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值得注意的是,电脑音乐系统并不是要取代传统的教学设备和手段,而是在以往手段优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体现更为强大优势的新一代教学平台。作为现代教学媒体,电脑音乐系统突破传统教学法在时空上的限制,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并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发展运动的全过程,便于学生对所学教材获得最充分的感知和及时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很难实际感知的内容,通过声像设备可以得到清晰的展示,使学生耳闻目睹,犹如身临其境。

现代中学生们就是伴随着这种新的音乐技术成长起来的,他们所听的许多音乐是由电子乐器制作并演奏的。许多学生拥有电脑和键盘,一些人渴望学习电子乐器。如果音乐教育改革要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就必须把电脑与当今音乐技术适当结合起来。可以预见的是,这种结合必将对现有的音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产生巨大的冲击,迫切需要我们探讨在电脑音乐系统支持下的音乐创作教学新模式。

基于上述三项考虑,我们率先开始了电脑音乐系统辅助高中音乐创作教学的新实验。实验本着“感受现代技术魅力,创设综合教学情境,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完善人格创造品质”的精神,充分运用电脑音乐系统这一新型教学平台的优势,强调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的综合教学,让学生在音乐创作中获得全面、丰富的审美体验,从而在现代音乐学习新境界中逐步完善创造品质,实现个性全面健康发展。

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范文4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突出,创新教学的模式

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但老师仅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能更加准确的掌握知识,学生才是一堂课上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老师应该要很好的把握住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正确关系,不应该主次颠倒。初中生虽然已经简单的掌握了一些关于音乐的知识,但是毕竟不能很好地应用,教师不应该用自己主观的想法去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不用在花费时间去仔细讲解了,这样是不妥的,因为他们虽然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但是由于平时对音乐的接触较少,导致他们的知识是断开的,不能很好地链接,所以,教师不能再用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传统教育了,长期的这样教学会让学生厌烦音乐,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影响学生自身学习效果的同时,也影响了教师教学的质量水平。

面对这样的师生状况,我们应该采取办法解决,改变教学的模式,换一种新的方式,一种能够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其实,对于教师来说,一堂课如果能让学感兴趣的话,教学就已经成功了大半,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要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找到兴趣,可以通过学生对音乐情景的亲自感知来达到这样的效果,例如,一首音乐中运用到的乐器是鼓,那教师可以通过敲打鼓来让学生感知,然后让学生自己来动手,他们能使够真实地感受音乐中鼓带来的魅力。这样通过自身的实践对音乐进行的感知了解会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音乐课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

在还没有文字的时代,音乐已经产生了,音乐的产生早于文字的出现。现在的我们如果面对心情的变化,面对喜怒哀乐的交替,可以用文字记录下那些自己的“阴晴圆缺”,尽情的用文字来挥写心中各种情绪。可是,在那些没有文字的岁月里,音乐就是人们情感的最好表达,音乐里不光有着情感的表达,在一些音乐里有着属于那个时代的历史,那个时代的旋律。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同时也蕴含着它本身具有的深刻内涵,学习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音乐的旋律中不断地寻找自己对于音乐的体悟,找寻那份属于自己的音乐。所以,教师在选择音乐作品的时候,要充分的去考虑学生的感受,在平时就可以了解他们的一些喜好,了解当下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遵循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原则,本着一切为学生打算的教学理念,我相信会找到适合的作品。不过,当下大多数初中的音乐教师都是音乐专科毕业的,所以对于音乐的教学的比较的偏向于专业化的教学,但是,要考虑到你的教学对象仅仅是初中生,他们还不能很好的去接受太过于专业的知识,这一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在作品选取的这一方面,只要遵信以上的一些原则,会选到适合学生的作品。

三、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实践是做任何事都不能缺少的环节,少了这一步,很难确定你做的这件事是否正确,所以只能通过具体的实践来对它进行确认,有一句话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所以,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通过实践来对所教所学的课程进行检验,而且,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更深了解,加强他们对音乐的喜爱。例如可以带学生去听一些演唱或者是让学生进行自我组织的小型演唱会,让他们在亲身的实践当中来锻炼自己,将自己学到的只是在表演中尽情的展示,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充当评委,指出演出中的不足,对学生的优点进行夸奖,以激励他们更加的努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的观察,从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发现自身的优点,不断地对自己进行完善,加强自身的发展。这样的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不断地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完善,已达到更好的水平,掌握更多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可忽视实践的这一环节,这是一堂音乐课教学的最后把关,最好这一步,才算是真正地教好了一堂音乐课。

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范文5

【关键词】教师教育专业;综合素质;培养;重要性;途径

一、提高对高师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十一世纪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变化着,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世界上许多国家把提高国民素质,看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中央电视台曾对我国国民生活中存在的劣习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访问调查,其中最令人汗颜的要数“中国式过马路”,十字街头,只要凑够三五个人,就可以横穿马路而无视红绿灯的存在。可见,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是二十一世纪摆在我们高师教师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因此,教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将越来越被重视。音乐学科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而是与文学、美术等相关学科紧密相连的。教师教育注重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强调音乐审美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审美能力得到提高,逐步提升自身修养,审美情感能够提高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促使人格越来越高尚。因此,这就要求高师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跟上时展的脚步,引领时代的潮流。

二、突出师范教育的特点,重视师范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

培养高师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一方面让他们熟悉教师教育领域的各项专业技能,要突出教师教育的特点,重视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和音乐职业技能的训练。在课程教学管理方面,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熟悉掌握教学技能方面下功夫,并引导学生尽快完成素质型、智能型、应用型、多能型人才转变。其次,教育高师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要在社会实践中完成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锻炼、自我塑造的过程。我们提倡加强高师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修养,就是要让他们在思想、道德、品质、审美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通过有意的长期锻炼逐渐达到完美的境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师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多数将走上从事中学教师教育的工作岗位,只有在他们掌握专业知识、加强能力培养、提升道德修养等方面着力要求,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一定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教师教育人才。

音乐教育需要学生在教学中以自己为主体,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另外,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自主能力有积极的意义。另外,学校的文艺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组织和交际能力,促进个性的发展。素质教育强调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音乐教育是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最好的纽带。

三、注重课堂教学,把握好学科基础知识的系统性

对于高师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怎样的知识结构,要始终围绕着培养中学教师教育这一教学目标而进入,在日常有限的教学时段之内,既要把握好学科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思想性,又要掌握分寸,坚持适用,适度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高师教学中打破传统教育中的“学科本位”思想。将每一门专业知识课较紧密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打破按音乐院校的模式,真正地培养教育师资,打破原有的教学,注重个人单项技能,而忽略学生整体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和技能掌握上,声乐、钢琴、形体与舞蹈、乐理、和声、视唱练耳、歌曲分析与写作、乐队编配、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中国民族音乐欣赏、外国名作欣赏、艺术概论、音乐美学、中小学音乐教学法、合唱与指挥等,让学生都能够不偏科的认真对待、认真学习,使他们成为既重知识,又重能力,既重理论,又重实践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要求,就要求我们既要注重课堂教学,同时还要有计划的注重课后的巩固来练习与教学实践,通过各种形式如歌舞剧排练,教师教育角色的训练,有关世界音乐艺术家的专题讲座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感受能力、丰富的想象力、较高的鉴赏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基础素质。我们知道在很多学校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学生学习音乐都没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多数学校进行音乐教学都是采用选修课程的形式,但选修课人数有限,对于全员学习音乐还存在难度。因此,开展丰富的课外音乐活动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课外音乐活动不仅是课堂的延伸,同时也为没能选上音乐课的学生提供学习舞台。

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

加强高师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道德修养也是新时期教师教育的要求,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仅传授给学生音乐理论知识,同时也以自身的道德情操、个人修养以及艺术水准影响着学生。通过教师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是我们音乐课堂追求的目标,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教育家苏霍林姆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教育观念无疑是最科学的真知灼见,只有教师掌握了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又能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才能达到让学生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的目的。

综上所述,加强高师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未来对音乐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音乐知识结构、能力培养、道德修养等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是我们教师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晋主编.学习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范文6

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二十一世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钢琴音乐教学为了适应当今教育体制新改革的需要,也逐渐提倡创新教育。钢琴的创新教学主要是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一些钢琴老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及时更新,行为与能力等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的要求,更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新步伐,钢琴教学存在许多不足,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些老师对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提出的新要求心目的领会不透彻,片面认识由培养知识性、智能型人才转向创造性人才,不能领悟创新教学的精髓。第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为了比赛成绩过度关注钢琴理论知识与弹奏技法,却经常忽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缺少对创造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第三,有些教学目标并没有确定,而老师进行授课,导致学生难以从变化的角度去阐述、演绎与创造音乐。第四,有些教师教学模式比较陈旧,授课方式单一,钢琴教学本身就比较抽象,使得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风格的作品、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有一定难度。第五,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老师在授课上占主导地位,没有及时掌握学生信息,没有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进行思考,对所讲内容没有产生质疑与创新。

二、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及意义

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符合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人才的需要,也代表着高等教学模式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时代进步需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二十一世纪是科技迅速发展、全球经济化的关键时代。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最主要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利用新的技术与方法,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创新思维的培养在于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和独特的知识结构等要素,只有具备这些要素,学生才能更顺利的解决新的问题,更深入的掌握新知识,使学习变得更轻松。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发展学生智能的关键,是整个创新的核心。

(三)钢琴教学的目标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钢琴教学从表面看只是十指的长期敲击磨练,但是人的十指是和左、右大脑相连的。钢琴是一项既动手又动脑的创造性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钢琴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教给学生钢琴的理论知识和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具有自己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创造新思路的能力,的能力,这也是钢琴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面对当前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钢琴创新教学的重要性,因此,钢琴教学的转变已经迫在眉睫。鉴于此,需要我们摆脱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新时期下的教学观。那么,教师如何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构思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三、如何在钢琴教学中实现创新模式构建

(一)提升教师能力,更新教育观念。钢琴教学水平的高低与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知识最主要的地方就是课堂,课堂上的教师不仅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扎实,而且还需要良好的自身素质,作为一名教师就像一台钻井机一样不断去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其实学生的潜能非常大,取之不尽。教师素质与能力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像学生一样不断去学习,多去接触新事物,不断充实自己一样,俗话说“艺不压身”,你有一瓶水学生才能有半瓶水。所以提高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条件。心理学家认为:“只有教师本身具有创造意识,他才会发现、重视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应以树立正确的创新教育思想及创新教育观念为前提,从观念上转变传统的钢琴教学模式,新的教学观念要求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式学习,钢琴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与教师弹奏,而是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师生之间没有上下级只有朋友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形成一个钢琴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也可以用自身的创新思维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创新构思的形成,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此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大量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汲取创新中宝贵经验,开拓自己的创新理念新思路,有意培养自己创新精神和能力。

(二)运用情景模式激发学生创新兴趣。良好的情景教学模式越来越被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情景教学模式有利于师生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形象直观的教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在钢琴教学中,大部分教学过度强调钢琴基本知识与弹奏技能的学习,而忽略学生情感的形成和文化的熏陶,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钢琴教学中要结合音乐情景教学,在学习一首作曲时,根据作曲家反应的主体思想,创造科学合理的音乐情景,然后再讲解运用的专业知识与技巧,两者相互结合才能更好的诠释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和内心情感释放,从而促进钢琴创新模式的构建。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在钢琴创新思维教学中,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更能表现出学生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复调作品的弹奏是训练钢琴发散思维最好的方法。例如,在弹奏复调作品时,一般要求学生看乐谱时,最起码一目两行,还要用耳朵聆听所弹奏的每一个声部,同时还要兼顾手指的触键是否正确,力度是否够,自己是否弹奏的准确,往往脑、眼、耳、手等多重感官同时并用。这些感官的长期使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教师对于同一类作品都会总结出一些规律供学生学习,当学生再次遇到此类问题或者乐曲时,知道如何处理和演奏,是他们掌握一些思维的规则与方法。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