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范文1
一、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内涵
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概念内涵,学术界目前尚无统一的界定。一般来说,综合素质能力是指一个人知识文化、思想道德、心理素质、身体素养和专业能力的等各要素的总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就具备了生理、心理、行为举止、精神涵养等方面特点,它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职业发展所具有的认知、分析、处理事物的潜能。
二、企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需求
(1)职业道德。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每一个优秀员工都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是其考察员工的主要内容。企业之所以看中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是因为这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促使员工发自内心地遵守职业操守、热爱企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诚实守信、依法工作、注重个人修养,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2)责任感。目前,在市场经济与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缺乏职业责任感,个体本位思想日趋强化,很多大学生只想企业满足个人需要,却缺乏奉献意识,事业心不足,却会为企业而忘我工作,这必然导致企业发展受阻。(3)开拓意识。很多企业之所以无法取得长足发展,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便是缺乏有胆识、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因为在企业看来,大学生如果具备较强的开拓意识,即使其他素质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仍然能够在事业上获得成功,而如果没有开拓意识,即便是知识能力较为突出,终归也难免流于平庸。(4)动手能力。近年来,从社会各方面的反馈信息来看,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已经十分普遍。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但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还应能快速胜任岗位工作需要,通过实际的专业技能为企业发挥光热。从企业角度考虑,高校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只有具备这方面素质,才能真正发挥大学生的就业优势。(5)学习能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包含很多方面内容,但学习能力应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学习能力求个人不仅要学习宽泛博学的知识,还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
三、企业视角下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1)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目前针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高校应通过德育手段,采取多种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儒家经典诵读、大学讲堂等活动促使大学生树立“家国天下”的责任感,使其正确认识到要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和谐地统一起来,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担负社会责任。也可以通过主题辩论会、座谈会等活动,使得大学生自愿接受德育熏陶,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引发思考,懂得社会责任与个人事业成功之间的密切关系。(2)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高校应着力从以下几种途径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人才。一是改变过去复制性的教学弊端,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进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创造发明,肯定学生的自我职业策划,因材施教,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二是要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从创造型人才培养的角度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当改革以往考核大学生的方式,增加能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考试内容。三是要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沟通,实现科研、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紧密结合,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实践操作能力却往往不强,大学教育与企业实践工作不适应,这就使得大学生处于尴尬的境地。一个大学生如果能在实践操作上具有过硬的本领,那么必定会受到用人企业的青睐。对此,高校教育应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促使大学生置身于社会之中,利用社会活动增强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开辟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践操作提供专业成长的舞台,逐渐形成实习、就业一条龙的态势。(4)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为了培养出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的大学生,高校教育者应在加强大学生职业心理品质、职业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包括基本技能(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学习能力(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检索与利用能力),交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适应能力(自制力、抗挫折力、解决问题能力),身心健康基本能力。在大学教育中,教育者应着重以多种职业能力竞赛、知识培训、能力拓展训练等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从而发展职业发展潜力,更好地实现就业发展。(5)激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大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原动力,高效教育者应着重激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如果学生对某种职业工作产生兴趣,那么必然会以高度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投入到工作中,并且取得突出的成绩。反之,一个人对工作没有兴趣,就很难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也就很难取得成功。高校应该了解企业对大学生兴趣爱好情况的重视程度,通过调查分析、职业规划引导等工作,促使学生真正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找准自我发展的企业与岗位,从而更好地选择今后的职业发展之路。
总之,高校人才培养一定要与企业需求标准相契合,只有基于企业需求视角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才能造就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教育者应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努力提升自身教育水平,才能真正培养出企业满意的人才。
参考文献: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范文2
关键词:学分制;大学生综合素质;构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21-02
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实行学分制理应成为高校的一种选择。学年制到学分制的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凸显出新的特点,培养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错位、越位、缺位和失位的地方,研究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及其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提升途径不仅是民族振兴的时代呼唤,更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高校健康和谐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问题。
一、学年制和学分制
学年制,亦称学时制,是指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与规定,统一标准与管理,以固定的学习年限和对应的教学时数来安排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一种过程式的教学培养模式,具有计划性、统一性、单调性和固定性等特点。学年制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在“大一统”的体制下缺乏生气与活力,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品种单一,人才规格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就业后缺乏适应性、创造性与竞争力[1],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发展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学分制作为一种反叛、代替学年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是通过克服学年制的缺陷、顺应教育发展的规律而先在西方高校出现并得以完善的。[2]其雏形是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的选修制,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而后19世纪末在美国大部分高校推广过程中吸收了英国特色的导师制,可以说学分制是德、英、美三国教学制度的“化合物”,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结出的成果。[3]
学分制是根据培养计划的要求,明确规定各门课程的学分,以及在弹性学年内每个学生必须修满的学分总数,进而指导和规划学生发展的一种目标管理式的教学培养模式。学分制包括三个核心组成模块:选课制、弹性学年制和导师制。与传统的学年制教学培养模式相比,其具有明显的灵活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变通性等特点。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构成及其特点
素质主要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基本品质结构。[4]由此可见,素质既具有先天性的特点,也具备后天的可塑造性。学年制背景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被简单理解为身体素质和知识技能素质;与学年制培养模式相比,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构成体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1.内容上的广延性
学年制培养模式下,大学生的素质构成比较单一,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在内容上更加广泛,延伸到其他更加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素质表现层面上,不再只是某一方面特征表现或品质要求的简单表述,而是多重素质的集合总称。这些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技能素质、道德认知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等,较以往体现出较大的延伸。
2.层次上的二元性
基于学年制培养模式体现出计划性、统一性、单调性和固定性等特点,注重发展学生基本素质,身体素质和知识技能素质成为了该教学培养模式下所强调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而在学分制语境下不仅有基本素质构成,例如身体素质和知识技能素质,作为学校培养大学生素质的较低层次标准,也有事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特殊素质构成,例如心理素质、道德认知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作为大学生发展的较高层次的考量,层次明显,在发展基本素质的同时也注重对特殊素质的培养。
3.功能上的协同性
学分制背景下,综合素质构成中的各单项表现指标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具有功能上的协同性。例如,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过硬的知识技能素质能够为实践创新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实践创新素质的养成也可以反过来促进知识技能素质的提高,促进身心发展。各项素质指标都能够为大学生的发展贡献力量,功能上的协同作用能够优化和整合这些力量,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4.发展上的动态性
在学年制单一、固定和呆板的培养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变动是极其有限的,发展上表现出相对的静止性,知识技能素质被摆在很重要的位置,其他方面的素质是很难被纳入到综合素质考察体系之中去的,而学分制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内容构成则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素质的更高、更宽和更综合的要求,新的素质指标将不断被纳入到构成中来,具有发展上的动态性。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若干问题
学分制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本,学生自主,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实行学分制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取得了可见的成果。新形势下,尤其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学分制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暴露出的矛盾也越来越显现,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教学思想错位
教学思想反映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素质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所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改革的目标之一。由于长期受狭隘的教育价值观、片面的教育质量观和陈旧的人才观的影响。[5]学分制背景下,一些高校背离素质教育的方向,远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教学思想错位,片面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过多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填鸭式教学,教学过程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学生自我发展的张力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在这种错位的教学思想影响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际情况是口号多、行动少。大学生的学业状况可能很好,但是实际的知识掌握情况、技能熟练状况却不令人乐观,其在心理和道德认知方面可能存在潜在的缺陷,其实践创新素质亦是相当缺乏,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限,全面发展的目标就成为了幻影。
2.教学课程设置越位
学分制背景下,选课制是核心,强调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然而现实中,教学课程设置越位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学校通过学生考研、考公务员、考编来提高学校声誉和知名度,往往设置权重较大的理论课程,而实践方面的课程设置过少,这样虽然可以满足一些考研、考公务员、考编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此相比,很多不考研、不考公务员、不考编的学生对于实践课程的诉求就无情地被忽视了,他们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也被强行剥夺了。在这种越位的教学课程设置下,大学生实践创新方面的素质未能引起高校教育者应有的重视,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空有理论,实际动手、动脑、创新创造素质和能力太差,在竞争中失去优势和机会。
3.教学评价标准缺位
此处的教学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估,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评价的内容将直接引起大学生对于相关素质模块的关注,因而健全合理的学生评价机制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现阶段,学业标准几乎被视为学生的唯一标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往往偏重于学习成绩,仅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其他方面素质,例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认知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等的评价标准或缺或无,未能建立起科学、综合、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忽视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尽管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探讨有很多,但实际的运用却着实有限。在这种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下,学生更多的侧重于基本知识和技能本身的学习,注重提升知识技能素质,而忽视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学业成绩貌似提高了,但综合素质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4.教学指导失位
教学指导的主体主要是指本科生导师。本科生导师制源自牛津大学,在中国情境中由于高等教育传统的缺失与中断,本科生导师制遭遇更呈形式化,甚至远离了牛津传统导师制的本质。[6]在经济效率的驱动下,高等教育大量扩招,本科生人数急剧上升,教育更加批量化,而本科生导师的数量增长有限,导师制师生比过大,一个导师带十几个学生甚至是几十个学生,因而其指导只能流于形式了。另一方面,现行大学教师评价体系中强化了对科研的考核,导师本身时间和精力有限,也就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应有的教学指导。两种情形的双向作用下导师形同虚设,对于大学生的教学指导极其有限,因而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动机等方面较以往而言改变甚微,综合素质有质的提升也就不现实了。
四、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路径
在学分制的培养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理应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学分制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暴露出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中出现的错位、越位、缺位和失位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对这些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必要而有效的纠正,可以完善学分制的体系,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作用,学分制的改革和发展势必会助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路径可归结为四点:
1.教学思想回轨,全面发展受教者的素质
在现行教学思想的熏陶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被忽视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本得不到有效提升;只有教学思想回轨到正确的位置,以人为本,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种子才能真正有发育和成长的土壤。在学分制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教学思想要回轨,高校要以素质教育为改革的方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把努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化为具体的行动,将发展学生素质落到实处,在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素质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认知素质、实践创新素质等的培育和提升,全面发展受教者的素质。
2.教学课程优化,努力尊重学习者的选择
学分制中现存的课程结构亟待优化,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亟待构建。教学课程优化,构建“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课程群和核心能力培养模块以及多个面向岗位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7]标本兼治,充分发挥教学课程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同时,学生自主选择名存实亡,作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在学分制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课程优化远远是不够的,更要努力尊重学习者的选择,根据大学生的切实需求设定比例合理的课程结构,增加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的课程比例,着实扩大大学生实际自主选择空间,在兴趣的引导下让大学生更好地提升综合素质。
3.教学评价升级,科学评判大学生的发展
教育评价不仅是高校对大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的必备手段,而且还是高校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教学评价标准缺位使得教学评价标准对于学生发展的导向作用的发挥受到了极大限制。学分制背景下,对教学评价进行升级是必要的,构建综合、全面、立体化的学生评价体系,确立科学、客观、有效的学生评价标准,建立包括体、智、德、绩和能等在内的学生评价内容,科学评判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学评价朝着多样化、全面化、实质化方向升级,大学生的素质也自然会向综合化迈进。
4.教学指导加强,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
本科导师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导师教学指导的失位,这一外在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和提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校管理者在增加大学生入学数量的同时,也要配备相应数量的导师,缩小导师制师生比例,使导师的教学指导加强,指导发挥到实处;另外,要将导师对于本科生的教学指导纳入到考核之中,合理考核导师的科研情况,让导师更加有精力和时间进行教学指导,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端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动机,健全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金甫,杨艳红.对改革学年制、推进学分制的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17):200.
[2]姚利明.再论中国高校学分制[J].大学教育科学,2003,(2):63.
[3]蔡先金.大学学分制的生成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2007,27(6):8.
[4]何苏,黄伟.浅谈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的构建思路[J].教育探索,2013,(1):32.
[5]潘玉驹.对我国高校现行学生评价标准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99.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范文3
关键词:校园;音乐文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影响
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学校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音乐等艺术文化能够放松学生的身心,陶冶学生情操,同时也能够开发其智力。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属于独特性与多样性并存的文化,其主要起源和发展在校园环境之中,而校园实际上属于一种封闭性的环境,具有相对独立性。学校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方面的相关资源,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音乐文化,在实现相关教育发展目标的同时,还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形式素养。作为教育发展领域的重要影响因素,艺术教育对于综合性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校园音乐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作为道德教育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对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十分重要。
与此同时,校园文化的营造也将影响校园的风气形成,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音乐的特点,从而实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同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1.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注重文化资源的运用以及空间上的保留,发挥校园文化中存在的导向性作用和教育,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创建音乐社团或者乐队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音乐的无限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实际的交往能力。例如,可以开办音乐相关的主题性晚会,让学生在不断的参与与实践之中完善自我,提高学生组织和协调的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提高社交能力。参与音乐活动能使学生更加清晰明确地认识自身,充分地了解到自身所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向上的审美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2.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和音乐方面的修养
学生通过参与和实践能够不断地学习相关的音乐知识,同时也能够更加地了解经典类的音乐,在不断的感受过程中了解到中西音乐发展历程以及表达思想方面存在的差别,明确我国的民间音乐与西方经典音乐的实际内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音乐品味。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中国的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舞蹈和音乐,随着人们意识形态以及思想认识方面的不断变化,因此民族音乐的发展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民族音乐的实际学习过程中,能深入了解音乐的内涵,同时还能够在学习中领略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精神文化,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学生在音乐的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能够根据乐章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培养创造能力。
3.校园音乐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音乐方面的艺术感,利用音乐旋律和形式等,让学生慢慢体会到生活中的无限风景。通过长期的音乐熏陶,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同时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网络文化的飞速发展促使学生接受越来越多的信息,学生辨别能力比较弱,因此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造成审美取向方面的扭曲,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的建设能够让学生更加理性地面对复杂的信息,实现理性与个性的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念。
三、结语
总而言之,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提高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同时还能够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对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 晔.营造校园音乐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25(02).
[2]王艳梅.校园音乐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J].前沿,2012(08).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素质 考核体系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国家发展的速度,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的艰巨任务,而目前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却成为恒横在高等教育向前发展的最大瓶颈,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能够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构建科学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育考核体系也就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前沿性课题,在本研究中就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育考核体系的设计和实施等内容进行的详尽的阐述。
一、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研究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各个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的研究也日渐趋于完善,目前主要集中倾向于从数学的角度进行的量化考核,从某种程度来讲,这种考核方式具有层次清晰和可操作性强的优势,但是从对以往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系统分析中,不难发现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一)测评体系中内容的设计不够均衡和全面
以往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体系的内容设置中,德智体美各个部分考核
内容所占的比例并不均衡,表现为智力方面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德育,体育方面所占的比重最少,由此不难看出尽管考核体系中分数计算的方法无论如何精确和科学,也依然从根本上偏离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轨道,因此也就必然导致所测评的结果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二)测评方法单一
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中的测评方法主要运用的是他评以及自评
与他评相结合的方法,而他评中基本上都是辅导员进行的年终测评,这种测评方法测评主体单一的静态测评方法很难保证最终所获得的测评结果的客观和公正,也只有将学生自身、辅导员、同学、任课教师等多个测评主体纳入其中,同时既要注重结果性评价,又注重过程性评价,最终形成一个动态的,可持续性的,有着多个评价主体参与的科学的评价过程。
(三)测评机制、体制不够健全
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需要有完善的测评机制和体制作为保障,目前我国高校中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中由于测评内容的分配不均衡而导致了测评结果中尽管某些内容的得分很低但另一部分内容的得分正常而最终获得了一个很好的分数,使得测评体系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另外,在测评过程中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杜绝一切失真现象的发生,以此保证整个测评过程的公平化、公正化和公开化。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育考核体系模型的建构
(一)内容的设置、维度的划分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考核体系的设计中,内容设置的全面性和分数分配和合理性影响着整个考核体系模型建立的成败,因此在模型建构之初借鉴了很多专家的建议和以往相关研究的经验,我将本研究分为德智体以及发展等四个内容板块。
1.德育素质的内容
道德方面的评价主要分为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品德素质和遵纪守法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思想素质有包括思想要求、集体荣誉感、参与社会实践、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等内容;政治素质包括了爱党、爱家乡、爱学校、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关心国家大事,参加政治活动等内容;品德素质包括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懂礼貌,诚实守信,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方面的内容;遵纪守法方面包括积极自觉学习法律法规,能够做到知法懂法,遵法和守法,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
2.智育素质的内容
智育的内容包括竞赛获奖、各类证书、国家专利和等内容。在这四方面的内容中包括了在校学习期间的各类奖项(包括学习竞赛类、艺术类获奖和论文获奖等)、各类证书(包括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国家专利和。
3.体育素质的内容
体育内容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内容。身体素质内容包括参与体育锻炼,身体素质状况,而心理素质内容包括抗压能力,与人沟通、交流和合作,人际关系等。
4.发展素质的内容
发展素质是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主要包括观察力、丰富想象力、开拓进取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科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则主要包括积极参与自主创业、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二)赋分标准
在德智体和发展等四个内容模块中,每个模块的总分是10分,之后将这10分分别平均分给二级维度内容。在二级维度的基础上将三级维度的内容细化为许多具体内容,并且将这些三级维度的内容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不同的等级标准,在不同的等级中有不同的分数,最后得出总分。
(三)考核体系的实施
考核体系的实施是在对其进行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又一繁琐的过程,包括测评前人员的培训、测评中的检查监督以及测评后的总结评价等三个主要环节。为了保证测评的客观性,在测评主体的选择上应该尽量保证人员丰富性,也由此有必要进行测评前参与者的培训工作,针对评价的目的、评价体系的内容、方式方法、分数的统计等进行详细说明,保证评价量表的正确使用;测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测评监督检查机制,比如设立专门的监督检查小组、建立相应的奖惩方式等等,以此保证评价过程的真实性;最后,对测评的结果进行认真的总结,不仅要对评价的结果进行公示,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表彰,同时要对整个评价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把握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及时发现问题和差距,做好有针对性的工作,也为以后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积累经验。
三、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育考核体系模型的分析与讨论
本评价体系设计完成后进行了实践测评应用,结果发现测评结果与学生的发展实际的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也从不同方面体现出不同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以及目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发展状况。从模型的应来看,该模型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全面性。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考核体系模型中涵盖了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和发展素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是在传统的德智体三方面评价的基础上增设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而这方面的素质内容正是我们今天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需要重视和强化的内容,因此说本模型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其次,科学性。本模型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作为一种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测量工具能够对学生素质进行客观的考核和评价,其评价结果能为之后的教育活动提供教育参考,因此科学性是本模型的设计过程考虑的首要因素。从模型设计之初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的确定到设计过程中对内容维度的划分以及不同维度的赋分方式等等都体现着不同内容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严格遵循着学生发展和教育的客观规律。
再者,可操作性。衡量一种评价体系的实用性和适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中,简易性是评价可操作性的最重要的内容,本模型中内容的表述中注重了语言的通俗易懂性,对不同内容维度的量化考核过程中统计方法简易,并在内容评价体系中对具体的评价内容进行了细化,由此该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张媛媛.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15);141.
[2] 王鹏.季海鹏.王柏娜.基于模糊数学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8);173-174.
[3] 刘琦.卓奕源.在新形势下构建大学生三维综合评价体系[J],新西部.2009,(12);159-160.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范文5
【论文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提出了几点大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又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改善的措施。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严重的偏离
在大学,同学们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与各行各业的人都要打交道,另外人与人之间的个性相差比较大。在处理同学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大学生一般都比较注重的是自己的想法。在计提利益面前,更加看中的是个人的利益。特别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快,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的世界,认为在网络里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被网络上的攀比、暴力等行为严重的抹杀了,有些学生利用网络欺骗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做损害他人的利益的事儿,在与人交往的时候缺少真诚,具有不正确的动机,使大学的学风受到严重的损坏。
(二)学生的健康受到心理问题的影响
处于大学中的学生,年龄一般都是在二十岁左右,应该充满朝气,积极乐观,勇敢坚强,能够坦然的接受各种挑战以及失败的打击,但是很多大学生的思想往往比较的纠结,比较的矛盾,面临着新旧思想的不断冲击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的矛盾,使他们的心理严重的不平衡,不能客观的理智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这些心理上的变化会对学生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有负面的作用。
(三)重视知识的输灌,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里,学生获得知识的第一途径就是大学课堂,但是很多大学里,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呆板模式,学生在学习中占据着非常被动的地位,会大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很好的发挥出来。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教育,没有及时的将理论知识联系实践,另外没有很好的与学生交流,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讲完课就走了,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也没有办法及时的请教。学生在课堂上听课的效率非常的低,甚至很多学生逃课。在课后学生也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能也不够好。
(四)没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和择业观
大学的管理一般比较宽松,大学生一般有很多自由的时间,但是很多大学生利用自由的时间打游戏、看泡沫电视剧。另外大学生没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有很多学生严重的熬夜,身体素质很差,平时也没有进行体育锻炼。对于很少的体育课,学生们普遍没有引起重视,很少去上,或者敷衍了事。在择业方面,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认为只要考取的证书越多对工作越有帮助,却不知道什么工作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没有明确的目标,盲目随众对于自己在学校学习的道路和以后的职业道路都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
(一)优化大学生政治思想素质
大学里的学生一般已经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对国家、社会、学校以及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一定的认识。政治思想素质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政治态度和道德水准,是一个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思想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因此应该抓住这一点,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在大学校园里,应该培养严谨踏实的优良学风和文明进取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努力学习,踏实做人。广大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地得到提高
每个学校和家长的责任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学生也有责任努力地树立正确的观念。大学生处于社会和学校的分界点,很容易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开展心理咨询课,特别是对于那些平时思想比较另类,或者是性格比较腼腆的学生,教师要主动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世界,及时地纠正他们消极的观念,解开他们心理上的矛盾,使他们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学习、面对生活,不断的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三)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和能力素质以及文化素养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方面的,不仅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能力素质和文化素养,能够熟练的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变成使用的技巧运用在实践活动中去,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扬长避短。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不断的创新,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去积累经验,发现做事和学习的规律。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更多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巩固学到的理论知识。
总结
大学学校发展的要求就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社会所需要的也是综合素质和各方面能力都高的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不断地锻炼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时地发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缺陷,并且因材施教,积极地帮助学生改善综合素质方面的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有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远琳. 新形势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分析研究[j]. 人力资源管理, 2012(5).
[2]王永吉.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培养[j]. 现代交际, 2010(10).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能力范文6
一、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在学校里多重视理论课的学习,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却不太重视。很多日语专业的学生书本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但实际运用起来,却会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如口语基础不扎实等等。
(二)很多高校仅重视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却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培养。日语专业的很多学生对于自然知识严重匮乏,在文明礼仪方面,社交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欠缺。这种种现象限制了他们个性的发展,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当代大学生往往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国家规定的大学生的体能标准,大部分日语专业的学生都能达到。然而当面临激烈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甚至是考研等压力时,他们却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很多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有事会手足无措,甚至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这些都是综合素质欠缺的表现。
二、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措施和途径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德育建设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是当前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在教育上,要突出德育的地位。学校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发展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应该转变教育的功利化的观念,使学科知识和人文知识结合起来,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有敏捷的思维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其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选拔和录取学生时,要结合学生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成绩,择优录取。对于一些在某方面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择优录取。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出类拔萃,但求每个学生都成人成才,都是一个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全面发展的个体。
(二)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
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健全的学科体系。要根据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以及日语专业学生本身的特色,科学合理地设置学科教育体系。各门课程的设置应该是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结合。把提高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同时也适时地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以及素质培养教育等等课程的训练,使日语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建立健全的教育体系是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实现日语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高。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贯彻落综合素质教育的根本。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授课的同时,要自觉地把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教师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身心也得到发展。同时也要增强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开展一些加强师德师风的教育活动,通过考核和评优评先等政策,选拔优秀的教师担任辅导员。这样有利于把全面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落实到实处。
(四)建立综合素质教育的考评机制
建立综合素质考评机制也是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考评内容可以包括专业知识考评、思想道德考评、身体素质考评、创新能力考评以及人文素养考评等等。各个高校可根据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调整考评内容。在进行考评时,要制定科学合理地考评标准。
(五)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在具体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探索各种各样的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使他们学会学思结合,多参与,多讨论,多探究,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如可多开展一些实践课程,教师在实践课程中既传达了专业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实战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利用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增加教育效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