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范文1

关键词 音乐教育 中小学 素质教育

一、何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他所追求的不是分数和升学率,而是育人,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其次,素质教育是人类以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是人类运用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年轻一代身心结构与功能的社会实践方式,开发的是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完善的是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在各种资料中可以看到对素质教育的内涵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而我个人认为,素质教育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素质教育是对全面教育发展方针的体现和深化;第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而不是只为少数学生的英才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个性发展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第四,素质教育是强调内化的教育,即要求受教育者把那些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于自己的身心,形成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

综上所诉可以让大家对素质教育有一个大致了解,那么在了解其基本概念之后,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怎样更好地将“素质教育”在音乐教育中体现出来,使两者充分的结合,以其推动素质教育这一方针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基本音乐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懂音乐,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欣赏音乐的人才,要想提高全民的音乐素质,就必须从小学和中学的基础音乐抓起,面向全体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音乐艺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是学生成为“合格加特长”的人才,这就是全面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全部内涵。

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

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在“传道 授业 解惑”上有着共同之处,但音乐作为一门声音和感情的艺术,它主要通过其生动的内容,优美的音乐旋律和鲜明的音乐形象来达到感染人多目的,从而使他区别于主要以逻辑思维为教育手段的数 理 化等学科。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音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用表现为:①音乐可以制造良好的氛围,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发展人的形象思维,丰富和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力,创造力,形象思维(艺术思维)和逻辑思维组成了人类的思维体系,而形象思维是人类获得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前提,其实,天才的特征并不是他们的智力,而是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超群。③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识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三、如何使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更好的结合

(一)制造氛围,陶冶情操;注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上课前要注意创设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接受音乐美,感受音乐美,从而理解美的音乐,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这种情境是多方位的,可听 可看 可想 可动,他对学生的身心起到一种包围,熏陶,浸染的作用,所以,在音乐教室的环境布置上,做到整洁,幽雅,装饰一些与音乐教学有关的图案及著名音乐家的头像,每节课前教师在钢琴上弹奏与课堂教学内容吻合的曲子,使学生一进入音乐教室就感染到音乐的气息,诱发音乐对音乐和音乐学习的兴趣。

(2)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和动力,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林曾说过:“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对少年儿童所从事的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已经形成,他就会磁石般地吸引着少年儿童去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学习兴趣就成为学习积极性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这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音乐教育是人们最早接受到的素质教育,也是最有效的教育之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使之逐步形成爱美的情感,爱美的品格,比如,在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唱的方法,把乐器和舞蹈带进课堂,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让学生自己探索识谱,自己用乐器伴奏,自己上台演唱,自己想象和编排舞蹈动作,并经常训练学生即兴表演,学生边演边唱边乐边舞,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开发了创造思维,这种寓教学于游戏之中,寓艺术于表演之中,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小主人。由此,课堂气氛得到活跃,学习效率越来越高。现在已有不少康复学校在教学中,把要学的内容谱写成一曲曲简单的歌曲,让学生学唱,经常反复的教 唱使学生在唱会歌曲的同时,学会了以前听课所学不会的内容,学弹琴的方法来开启孩子的智慧之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其他学科教育所无法达到的。

(二)注重认识过程,发展思维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迪学生思维,激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认识,使教学过程成为指导学生科学的认识过程,思维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发展的过程。

1.音乐教育是培养形象思维的阶梯

音乐作为一门最富于想象力的艺术,最根本的优势就在于能发展人的形象思维。七个音符虽然简单,但通过不同的组合变化,形成了不计其数的音乐作品,表现了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抒发了人类最为复杂的情感,正是这门奇妙的艺术,吸引人们去细心思索,反复体会,大胆想象,从而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力,发展了人们的形象思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阶梯,”试问,缺少了这个“阶梯”,素质教育还能有什么作为?

音乐是时间艺术,它在时间流逝的过程中并非变化莫测,而是根据感情的需要张弛有序,强弱快慢 抑扬顿挫 色彩浓淡 层次分明的变化着,所以音乐能表现出一定的形象,表达出丰富的情感,根据音乐的这一特性,我们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就应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发展音乐乃至各种事物的分析 鉴别能力,例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及特点,运用他们生活中的感知,在丰富的音乐形象中把抽象的音乐变成感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去捕捉音乐发展思维。

在小学阶段,当刚开始接触音乐的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这些概念是,我们可以不用一味的单调的讲述理论,可以举一些学生们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说,我们可以让学生比较打公鸡的啼叫声与母鸡啄食的“咯咯”声有何区别,并让学生亲自模仿这些叫声,就能很快辩出哪个是高音,哪个是低音,通过类似的方法,又能辨别出火车鸣笛声长,而汽车鸣笛声短;飞机在跑道上起飞的马达声震耳,即使强音,而飞上高空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弱音;拖拉机发出的声音难听,而琴声好听等,这样一一渗透后,就会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激发学生善于动脑,培养其形象思维的能力,对于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形象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2.注重“教”与“学”的结合,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思维的综合能力里不仅仅指形象思维,还包括创造思维,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在21世纪我们能否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关键是创造力的竞争,因此培养创造型新一代应当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中小学阶段,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模仿性,再现性强的特点,把生活画面构成一个创造思维的环境,是创造性因素通过“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结合,在音乐教学中渗透。

如初中教材中有一节《动物狂欢节》的欣赏课,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可以让学生使用听觉,而且可以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加工视觉 触觉的活动去感受 去把握 去创造一些联想的形象去表达,他们听后会认为是笨重的大象,顽皮的狗熊 敏捷的猴子等等,再让学生按自己的想象做动作,在音乐的伴奏下创造自己的形象。这样不仅帮助学生进行多种感觉器官综合运用的训练,也把音乐这一时间艺术和造型表现等空间艺术结合起来了,有利于学生再造性想象能力的训练,发挥他们在音乐欣赏中的主体作用和个性特点,但是,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光靠教师努力是不行的,必须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这样才能加强效率性。

(三)注重良好情感品质的培养,注重课外活动的开展,从而深化素质教育

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态度的端正,学习效果的提高,而且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这也是实现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基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的“认识”这个单一学习的心里过程,而忽视情感和意志对“认识”过程的调节和优化作用,这种教学把“教书”与“育人”分开,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对情感和意志等品质的培养,因此,这种教学不仅教育不高,而且大大的削弱了教学过程的教育作用,因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品质,逐步提高他们有效的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就成了我们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1.怎样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与意志的作用,保证学生高质量,高速度的学习,为了使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和意志品格得到培养教师必须做出榜样,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应始终以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投入教学活动,运用自己的积极情感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情感导向,以激起他们相应的情感,形成师生和谐 融洽 感人的课堂气氛。

例如,学习《每当我做过老师窗前》这首歌,学生听老师的演唱后很受感动,自己如何表达呢?经教师引导学生领会到整首歌曲要表达出老师对学生内心所蕴藏着的无限的爱及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深情和尊敬的情感。然后逐步分析进行教学,歌曲开始“静静地深夜群星在闪烁”及曲调,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意境之中,可能学生开始演唱音量还不够弱,经教师提醒学生马上体会到怎样表达。第二句“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及音乐形象使学生仿佛看到“老师还没有睡,还在为我们而操劳!”内心受到感动,紧接着是“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这时学生们的情感在逐步深化,认为这一句表现一定要轻手轻脚地走过,老师学生头脑中的视像就与歌曲情感逐步融合了,变成了听觉形象。经过这个分析阶段,学生比较有情感的演唱了,如果还用什么环节不够清晰,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导”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用教师的导思启发发展学生的思维,一次一次的表演之后,高于后来的认识水平,情感更丰富了,这样不仅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识过程,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品质。

2.注重课外活动,深化素质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除了进行科学的课堂教学外,我们应重视和搞好课外活动,这是由素质教育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补充,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能。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组织学生课外活动,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音乐视野,提高音乐素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特长,以及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成立音乐兴趣小组,根据学生自己的爱好,使他们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尽情的发展乐器小组可以选择一些适合中小学生的简单器乐,如电子琴 竖琴 口琴等,通过乐器的学习能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活跃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

从以上几点看出,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要始终围绕四个教育这个目标,从学生认识实际出发,既重视基础教育的学习,又要注重兴趣 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曹里.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J].高等教育出版社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范文2

【关键词】情感体验;创设情境;激感;调动情感

音乐艺术是凭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乐由情起”,音乐也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音乐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借助我们的心灵抒发自身的喜怒哀乐;音乐是一种灵魂的语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

情感体验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欣赏作品或演唱作品时引起的一系列情感反应。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好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着人的心灵,使人受到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境界。

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中所不容忽视的,所以我想就这一问题谈以下几点:

一、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从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因此,在音乐课中,学生可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产生一定层次的认识、评价、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情感体验疏通了教师与音乐,学生与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多方面的渠道。情感体验是引导式与自然流露相配合,与音乐紧密相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创设情境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心理因素做了生动具体的描述:“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者一种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由此可见,情感在我们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上音乐课时首先要先调动学生的情趣,使学生进入一种理想的状态,充满对音乐课的期待,充满对老师的期盼和渴望,从而更好地进入音乐的情境中去。

例如,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牧歌》这首歌曲,在教这首歌之前,先让学生欣赏一些关于草原上的图片,营造出一幅美丽的画面,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情境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激发,学习歌曲的热情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在讲《摇篮曲》之前,先给学生讲关于作曲家舒伯特的经历,伴随着还有他是如何创作这首歌的,这样把学生自然而然的带到了这种情境中,对学生理解这首歌曲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讲解创作背景,激发学生情感

优秀的音乐作品往往凝聚了作曲者的思想感情,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精神的更高层面,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音乐作品去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内心对音乐作品的渴望。我们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作品要表现的音乐形象,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讲人音版四年级下册舒伯特《摇篮曲》时,学生由于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体会不到作曲者连填肚子也填不饱的那种感受,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他无意间看到一首小诗,从而创作了这首《摇篮曲》。所以在讲这首歌时给学生找了大量关于舒伯特的音像资料,让学生通过它们从而走进作曲家的世界。这样很快就打开了学生内心的那把钥匙,为歌曲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学生体会到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力度以及情感去演唱这首歌曲,从而更好地把握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教师用自己的情感去调动学生的情感

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情感才能提高音乐的课堂效率。每个孩子都很可爱,可是有的孩子总是有意的去封锁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意让别人走进去,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帮他们打开这把内心的钥匙,让他们彻底解放出来,敢于大胆的去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讲《摇篮曲》这首歌时,提问学生想对你的妈妈说些什么,可是得到的更多是不张口。通过激励他们,他们一一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如(自从你出生的那一刻,母爱就一直伴随着你,她一直无私的奉献着,从来不求回报,只希望你能健康、快乐。)学生回答(其实一直想对妈妈说“您辛苦了”、“妈妈,我爱您”,可是总是羞于表达。)通过这首歌的学习,对妈妈的那种情感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最后在这首歌伴奏中结束了本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音乐的本质在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感情生活。在教学中,我们通过“以情施教”会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才能真正的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在音乐的世界里尽情地享受。

参考文献: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范文3

【关键词】小学音乐;情感教育;教学

在小学教育中,音乐是一门必修的课程,小学阶段的英语为今后的音乐教育打下了必要的基础。在小学阶段通过音乐教育让学生初步形成对音乐的认识和喜爱,对待音乐有积极的态度,能推动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修养。本文初步分析了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优势及做法。

一、音乐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思想素质

在小学时期进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小学时期是人生的起点,学生的人性主要在这一阶段形成。小学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学习的音乐过程中能显著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音乐教学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些优雅的音乐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实现自我升华。当学生沉浸在音乐世界中的时候,学生能尽情享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感受音乐所体现出来的真、善、美。音乐教育在很大层面上能提高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使得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再对美进行诠释,甚至能自己创造美。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情操修养还没有完全成熟,音乐教育可以实现对学生个性的培养以及帮助学生树立个人信念。例如,在进行一些与祖国有关的歌曲教学时,教师应当建构与歌曲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加深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对歌曲情感的感悟。小学音乐教学中加入爱国歌曲的教学,能直观地向学生展现祖国的壮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

音乐教育能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提高个人修养,音乐教育通过向学生传授美的音色、节奏、和声及旋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品质。学生在欣赏教师播放的美妙音乐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进入到了音乐所描述的画面,充分领悟音乐的美好,能加深对真、善、美的理解。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中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融入情感教育,来对学生进行情感启发。

3.有利于提高道德修养

由于小学生思想不成熟,假若直接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通常无法取得成效。但音乐教育相比于传统的道德教育更为委婉,教师在音乐教育中可以融入爱国信念、集体意识等的教学,帮助小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二、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由景生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情感的流露起着催化作用,音乐课情感渗透的前提是要有相应的音乐情境。教师可以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创设不同的音乐情境,渲染音乐气氛,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音乐情境,在音乐情境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得到个人素养的提升。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要有创设良好的音乐和教学氛围的能力,能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真正实现音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让音乐教学仅仅停留在技能、技巧教学上,而要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创设音乐情境,渲染音乐气氛,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

2.巧设问题,激感

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创作者高尚思想感情的高度浓缩,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丰富的精神食粮,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因此,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注重对音乐中蕴藏的情感的挖掘,让学生在体验美妙的音乐的同时,能深刻感悟到音乐中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情感启发。在各种歌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3.师生互动,交流情感

在课堂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起着极大的影响。音乐教师可以通^合适的教学方式,用自己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来引发学生的共鸣。情感教育过程需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才能取得效果,因此师生需要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保证情感教育的顺利进行。情感教育过程同时是学生的审美过程,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指导示范后,小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进入十分活跃的情感状态。当教师的审美诱导发挥作用时,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审美期待,从而学生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和理解会被充分调动来进行对音乐的审美。而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范唱,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学生歌唱兴趣。

三、总结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十分重要,音乐凝结了创作人最真挚的情感,感情是音乐的核心。因此,小学音乐不仅要教给学生最基础的音乐知识,还要通过音乐对小学生进行感情教育。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感情教育,使学生能利用音乐进行情感表达,释放自我情感,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立国,孙洪磊,姜红艳等.论情感教育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34):4424.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范文4

关键词:中学音乐;参与-体验;体态律动;教学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物,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个人方面和社会方面。对于个人来说,音乐会舒缓压力、放松神经、悦人悦己。对于社会来说,音乐为社会增添了色彩,个人意义的丰富也使社会有了更多和谐的音符。而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接触音乐的最基本途径就是课堂音乐教育,音乐课的教学决定了中学生对音乐认知的产生和发展、兴趣和爱好,课堂教学质量的高度直接决定了中学生认知音乐的高度。所以说,音乐教育的作用会涉及小到个人发展,大到社会和谐。在新课改《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了“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课标还要求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

一、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

中学生主要以直观形象的思维为主,学生的视觉思维远比他们的听觉思维发达。而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靠耳朵听来分辨,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可见,单一的说唱,学生收获甚微。因此,要使学生达到能够形象、直观的感受音的高低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强弱、音乐色彩的浓淡变化的教学效果,很多时候就要借助肢体语言手舞足蹈的“形象刺激”,学生才会获得外化的表现来增强对音乐的理解。

为了使中学音乐教学能够恢复本真的面目,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将律动教学法引进课堂。这种教学法强调“在课程结束时,不是能使学生说‘我知道’而是‘我体验到’。以此引起学生们的表现欲望,激活学生们的情感世界,扩大他们的本能力量,并能迁移到生活中去”的特点,再次将音乐教学引入了“活”的境界,淡化具体的课程内容,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审美情操、开发学生创造潜力的有效手段。

二、中学音乐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与实践

(一)用律动来表现音乐的速度和力度

正确地把握速度是表达音乐思想的重要前提。一般说来,快速往往跟轻快、热烈、欢腾、活泼相联系;中速跟豪迈、行进、抒情、优美相联系;而慢速则跟庄严、雄伟、沉重、忧伤相联系。音乐中的各种速度都可以通过体态律动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用钢琴即兴伴奏的中速、快速和慢速音乐,让自己的身体作为一种“器乐”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比如:用音乐《伏尔加传夫曲》练习拖步行走来体验慢速、滞重的感觉;用《瑶族舞曲》练习正常的行走,来体验中速平稳,从容的感觉;用《在希望的田野上》练习跑、跳、垫步走来体验快速、急促、轻盈的感觉。当速度在逐渐变化时,体态律动的规模幅度也在不断变化,慢速时,律动的幅度大,快速时,律动的幅度小。

(二)体态律动与音乐欣赏相结合

体态律动是聆听者对音乐的即时反应,不是强调音乐作品的材料和结构,而是注重情感状态及其变化,并通过动作的模仿具体地再现音乐状态。例如:旋律的高低,可用身体简单的动作来表现,当听到低音时,双手放在下方,身体微向下倾,当到中音时,双手自然运动到胸前,听到高音时,身体向上伸展,脚尖掂起,双臂向上展开,当然这种律动是非程式化的,聆听者尽可能沉浸在对音乐的体验之中,让动作自然流出,从而更准确地把握音乐情绪的自然发展。

同时,节奏的刚柔、音色的明暗及调性的变化都可以通过身体的动作反应出来。比如:在引导学生欣赏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楼台相会》的音乐后,启发学生讨论:从作品中听到了什么?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关系怎样?学生通过听觉判断,认为:小提琴与大提琴都有各自的旋律,并且非常缠绵,它们时而似俩人“对话”,时而又交织在一起,同时“讲话”……分析完毕,再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小提琴和大提琴两个声部,随着旋律的运动,用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当一个声部单独出现时,另一个声部表演的学生动作就停止等待,当两个声部交织在一起时,他们的动作也相互关照,协调配合,始终随着曲调的起伏、力度的变化、调性的特点,不断调整自己的律动,尽量把梁祝互诉爱慕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之符合音乐内容……这个教学活动告诉我们,欣赏音乐的活动也可以与体态律动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真正把音乐听进去,并随机地思考,反复表演,并力求做出完美的动作表现,长期进行这样的锻炼,能提高学生的听力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力。

(三)应注意考虑对学生心理素质和品格的启发和培养因素

每一节课都要有 3-5 种音乐形式的变换。(如:演唱、表演、律动、器乐练习、音乐游戏、即兴创作等形式的穿插变换)而每一种形式所包含的内容,又必须在教学上有逻辑上的连续性,技能上的互补性。

音乐课教学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工具,也是完成品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具有其它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中学音乐教育在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舞动自己的身体来学习音乐,将自己与音乐课堂融为一体,这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参与就有收获、有收获就有成功,学生的自信心一旦被通过律动学习所得的额外收获激发起来,便会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当中。

参考文献:

[1]余兰. 论教学中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J]. 新课程(教研版),2009(11):92-93.

[2]符小丽. 如何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 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02):103-104.

[3]于连胜. 新课改下的音乐课堂[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4):58-59.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范文5

一 对民族民间音乐教育认识上的发展

中华民族的音乐浩如烟海,丰富多彩,民族民间歌舞、说唱音乐、内蒙古的长调、短调,民族器乐等不胜枚举。近年来,许多专家为加强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奔走呼吁,也出现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管建华先生在《文化研究与有益人类学》的一文中指出:“音乐文化的发展必须要有延续,要有新的文化,如果没有自身文化的一个起点或立足点,没有对自己传统的深入了解,谈什么推陈出新?”中国音乐学院赵晓楠先生曾指出: 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也就是, 乡土音乐教育简单的解释,即让每一个孩子都会唱家乡的歌。” 那么通过教学让学生熟悉和热爱本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受和了解民族民间音乐特色,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培养和树立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和价值观。在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中,专家、学者们就内蒙古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在哪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研究为研究课题,展开了课题的研究,课题以《音乐课程标准》为基础,以内蒙古民间音乐资源为素材,以音乐教学为载体,把散落在生活中带有乡土气息的民族民间音乐开发出来,整合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乡土音乐教材中,使民族民间音乐成为宣传内蒙古文化,弘扬内蒙古精神的重要媒介。还有效地振奋了民族精神。

二、对重视学校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设想

我们从民族音乐教育认识上的发展,了解到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及现实意义。祖国的传统文化,对培养青少年民族精神,民族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在文化传承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在认识的基础上具体到学校的教育中,该如何实施呢?

1.从调研入手建立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新课题

学校对某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例如: 你知道民族民间音乐有哪些表现形式吗? 你认识多少民族乐器等。结果表明,学生所知非常贫乏,不少学生竟然将钢琴,小提琴引入其中。从而: 认识到学校教育在民族文化传统方面的重任。

2.重视学科教材建设

编写教材应体现民族民间音乐及乡土文化教学特色,例如教学内容应包括内蒙古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及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必须具有广泛性与代表性,例如: 蒙古长调,短调,牧歌等,把本地本民族的乡土音乐引入课堂,开创教学特色。

3.注意多种教学方面的运用

文化积淀氛围形成更快,在每天的校园广播中播放一些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开设小知识问答,在板报上展示有关民族民间音乐的相关知识,创造民族音乐文化氛围。学校围绕民族民间音乐组织中队活动,背唱一些优秀的民族歌曲,并能了解所唱歌曲的背景,组织民族传统舞蹈表演等。

重视欣赏在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民族音乐内容丰富教师可充分的发挥电教优势。如先进的多媒体视听教学,声像结合,直观生动,它也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推广民族民间音乐的听、唱、欣赏,学生直接参与,音乐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将民族音乐引入课堂,引进学生头脑。

音乐教育应该是活的教育,让学生直接参与演唱,演奏音乐作品,这更适应于民族民间音乐乐理学习,了解民族风俗,了解内蒙古著名的演唱者,演奏者,音乐作者等。把这些内容引入教学,学习中深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开拓音乐视野。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请本地民族民间艺人走进课堂,让学生接受纯正的民间音乐的魅力。

4.抓课堂建设,促活动规范

民族民间音乐欣赏,通过影像等介绍,用丰富的形式(如学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等)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对于学生进行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理解。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了解到内蒙古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对培养青少年民族精神,民族意识,尤其在文化的传承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范文6

 

关键词:地方音乐棱本教材 教材开发 教材编制 

 

一、中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是20世纪60、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兴起并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它是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师的特长出发。因而,它的针对性强,学校在课程编制方面的权力是体现办学特色的基础。学校办学特色是需要有与之配套的校本课程来加以保证。开发和实践校本课程,是发展学生特长,适应学生兴趣和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 

中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素质,从而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音乐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里,在一个民族文明素养的培植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大力开发音乐校本课程,挖掘它的教育资源是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音乐校本课程也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延伸和完善。开发校本课程能够大力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所学音乐知识的范围,培养、提高学生音乐能力,并且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的机会,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修养,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同时甘肃地区有着丰富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形式多样。但还没有被开发,至今没有以甘肃地方音乐为内容的校本教材。因此,编写和制订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音乐教材,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合理有效的实践,能够让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很好的了解地方音乐,对进一步发展甘肃省的基础音乐教育有重大意义。 

 

二、甘肃地方音乐校本教材的开发 

 

1、组织编写人员 

首先做好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需要成立由校长、教科处主任等组成的领导小组和“初高中生音乐课题研究教师指导方式研究”课题组成员等组成的编写小组,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2、广泛搜集创编资料 

开发的校本教材主题确定后,课题组成员需要分工合作大量搜集资料。既要利用图书馆收集文本资料,也可以便利的利用网络获取相关信息,使信息获取更加多元化,使资料更全面更完整;既需注重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又要充分总结我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创编资料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既要有老师的经验指导以及论文总结,又要有学生的亲身体验与自己实践,做到老师与学生互动学习,培养融洽学习氛围,坚持老师学生都要做校本教材的创编的参与者。在搜集资料时还需特别注意资料的科学性、地方性和信息的前沿性,不断完善,保持地方音乐特色。 

 

三、甘肃地方音乐校本教材的编写 

 

教材在编写上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将教学材料分化为可供连续学习的知识点与基本技术元素,逐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建构的能力基础,并形成良好人格基础。音乐教材中的知识点既包含音乐学科基本理论的知识点,也包含许多人文学科共有的一些知识特征。音乐教材中的技术元素既包含音乐表现的技能,也包含音乐认知与理解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还包含情感共鸣与创作的技能。地方音乐教材的编写就是要将存在于音乐整体中的这些知识与技能合乎逻辑地先分解开来,然后再通过几年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对地方音乐的整体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