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营养健康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院营养健康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院营养健康管理制度

医院营养健康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2000—2008年,我市区1所综合性医院和1所专科医院共发生医院感染6261例,通过对这部分医院感染病例资料的回顾性调查,以及长期与医院感染管理接触的工作实践,并从医院感染发生率从2000年的4.34%、5.75%逐年下降至2008年的1.31%、3.16%现象中,笔者认真分析总结了医院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1 患者因素  住院患者中的急症手术患者或是免疫力低下、患多种疾病、病情危重, 且伴有营养不良、年龄大、长期卧床者易发生医院感染。

        1.2 医源性因素

        1.2.1 外部因素  (1)侵袭性操作:如中心静脉导管的置入、静脉高营养液的给予、人工气道的建立和机械通气及留置导尿等,极易诱发细菌感染。(2)环境因素:病室不能有效通风、消毒;未严格按病种安排患者; 没有有效实行保护性隔离措施;无层流设施等。(3)用具的污染: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的器具,如体温计、氧气湿化瓶、雾化吸入器、压脉带、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在病员之间反复使用,若消毒不严格,一旦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间接地把病原微生物传播给另一些病员或工作人员而造成交叉感染。在工作中护士经常使用刀、剪、针等锐利器械,极易造成误伤自己或误伤他人,那些容易通过血液传染的病菌便乘虚而入引起医院感染。这种感染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由此引发的医院感染时有发生。(4) 药物使用: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菌素至菌群失调,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引起条件致病菌感染。(5)一次性卫生材料的使用与管理:现在临床上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较多,如对使用中的管理和使用后的消毒处理工作不规范,也极易造成医院感染。

        1.2.2 内部因素  护理人员感染观念淡薄, 缺乏必要的消毒隔离知识。目前由于我国大多数普通中、高等卫生院校还未将医学感染学及医院感染护理学列入教学计划,临床护理人员的感染知识主要来源于护校教材中消毒、灭菌等相关内容,未经过系统的学习,尚未形成良好的防护意识和行为习惯,认识上参差不齐,因此造成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部分护士无菌观念淡薄,无菌操作不够娴熟。甚至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如抢救患者时,因紧张而未按无菌原则操作,导致抢救器材或药物的污染,这也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因素之一。

        1.2.3 管理因素 科内缺乏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督导监管不力。

        2 控制医院感染的护理对策

        2.1 针对患者的对策  加强日常基础护理工作,做好患者的口腔、皮肤、卧位、肢体功能及各种管道的护理,避免感染经各种可能的途径人侵;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饮食指导,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同时,人体的免疫力与情绪有密切关系,当一个人情绪低落,心情压抑时,免疫力就会显著降低,所以,也应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使其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增强机体自身免疫力。 

        2.2 针对医源性因素的对策

        2.2.1 完善制度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定,科内制订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等各类规章制度,让工作人员工作时做到有章可依,规范操作。

       2.2.2 加强质量控制和培训  设立医院感染管理科,配有专职人员,每周不定时下科室督促、检查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每月对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消毒剂、一次性医疗用品等进行监测。加强对科室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科室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感染管理监控小组,成员包括监控医生和监控护士,负责监督管理科室人员感染控制方面的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如全员培训、重点科室培训、专题讲座、现场培训、反馈监控信息等形式,不断提高全员的认知水平和参与意识,提高职业暴露防护能力,使感染管理工作在人人参与中不断加强,从而从源头上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2.2.3 严格无菌操作  进行各种侵袭性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做好各种导管、接头的消毒工作。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更应做好人工气道和呼吸机管路的消毒管理。严格无菌吸痰,做好留置导尿管的护理工作。在给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部位进行操作时,严格规范洗手和手消毒,避免因医务人员操作不当导致交叉感染。

        2.2.4 保持病区整洁  督促检查护工做好每日病区的清洁消毒工作。病室内所有物体表面和地面每日以500-10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两次,污染时随时处理。每月对物体表面、空气等进行细菌监测1次。无层流设施的病区更应做好环境的消毒管理工作。

        2.2.5 规范药物使用  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会诱导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增多,以及许多药物性疾病的发生[1],因此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症、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显得尤为重要,在以后的医疗过程中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2.2.6 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  从供应室统一领取无菌物品,在使用时严格检查其包装、生产日期和有效期,如有包装破损、受潮、字迹模糊不清及过期时,严禁使用。对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应严格规范终末处理,并由专职人员收集后统一卫生处置。

        2.2.7 医疗设备消毒  严格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切实做好各种仪器设备的消毒和管理。对使用中的仪器设备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其表面,每日更换呼吸机管道,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螺纹管。

        2.2.8  隔离区门关管理  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工作区应规范换鞋更衣,戴口罩帽子,外出时穿外出服及工作鞋。尽量减少人员流动,禁止陪护,以降低空气中浮游微生物。严格限制家属探视时间,并规范更衣。

        2.2.9 建立完善的监测报告制度  定期对住院及术后患者的病原体感染情况进行监测、调查、统计和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并指导实施,建立感染患者登记报告制度、合理使用抗菌素制度、细菌培养管理制度。

        2.2.10 重点部门的管理  对容易引起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如供应室、病区、手术室、icu、内镜室、口腔科、婴儿室、产房等,每月一次检测空气、环境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表面的细菌总数及致病菌,抽查消毒液浓度及消毒效果。全程监控诊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工作,对违反操作规范及检查不合格的进行及时培训和整改。

        实践证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决定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低的重要因素,要想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但需要制定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和感染管理制度,还要严格管理,加强落实,逐渐将制度的约束转变成个人良好的工作习惯,从而真正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医院营养健康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普外科;安全隐患;风险管理

近几年,伴随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与社会进步,人们健康意识与法律意识加强,患者越来越重视医院的安全隐患问题。普外科为医院重要科室,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这样容易加大安全隐患发生率,所以需要护理人员全面分析普外科的安全隐患,同时提出解决的对策,以降低安全隐患率。

1普外科的护理安全隐患发生原因

1.1管理制度

管理者没有做到因时因地制定和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导致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同时医护管理人员没有严格遵守和执行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的落后导致医疗技术设备落后,管理者不更新医疗设备,仍旧使用陈旧的设备;病房和门窗没有建设护栏来预防患者逃走;病房内危险物品的摆设不合格;对容易产生抑郁躁动行为的患者没有设置专用的躁动房间;管理不到位,没能做到定期检查病房设施,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安全威胁[1]。

1.2护理人员的自身因素

护理人员队伍职业素养不高,专业知识理论掌握不扎实,缺乏责任感;没有按要求对患者进行护理或者死板地遵从医生的叮嘱,不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病情变化作出反映;没能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安全意识淡薄。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医护人员没有根据患者病理特征的不同进行安置,导致不同类型的患者混合住进同一个病房,例如一些发生交叉感染的患者,护理人员并没有将其与其他患者隔开,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从而导致安全事故扩大化;此外医护人员不能严格遵守管理护理制度,导致护理人员工作态度不积极,护理队伍容易发生冲突和矛盾[2]。

1.3患者自身的原因

因为普外科患者治疗时危险性比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加大护理难度,加之,部分患者于家属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充分认识遵医嘱的重要性,没有配合医院护理的工作。因此,引发术后感染概率比较大,为患者家属与医院造成麻烦。

2普外科护理安全的风险预防对策

2.1强化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

在护理的操作过程中,每一步都与患者生命健康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操作,根据规定对治疗仪器进行消毒。同时医院需要强化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便护理人员充分掌握护理方式与技巧,经熟练操作与过硬技术,获取患者与家属信任。在普外科的护理人员上岗以前,需要实施全面、系统化培训,保证每一个护理人员都能持证上岗[3]。

2.2对患者与家属实施健康宣教

在患者入院以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与家属实施健康宣教,首先,将遵守住院的规章制度与遵医嘱重要性告知患者,让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其次,护理人员需要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如果患者有疑虑,护理人员需要耐心解答,一些特别的注意事项要重点强调。最后,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治疗过程的注意事项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让患者有个心理准备,以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5]。

2.3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和道德素质

管理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不定期的培训,提高护理专业知识,使得护理人员能熟练掌握护理的各项工作。其次是要执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对优秀的护理工作者给予表彰,对发生错误的护理人员进行处罚,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护理工作者还要有记录和保存患者临床资料的习惯,为改进工作提供证据。护理人员还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保管好患者的医药等物品,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尽量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

2.4重视普外科护理人员的管理

普外科护士长应该具备良好人格魅力与职业道德,同时要有高超护理技术与严谨工作作风等,加强护士长自身号召力与凝聚力。然后通过护士长来凝聚团队战斗力,一起完成护理的目标,提高护理的效果。如果在护理管理的过程中存在问题,需要根据四不放过原则进行处理,也就是护理人员没有受教育不能放过、事故原因没有查明不能放过、整改的措施没有得到落实不能放过、责任人员没有受到处理不能放过,使得相关责任能够落到实处,降低护理事故的发生率。

2.5采取有效的护理方式

护理人员还要提前消毒病房,确保患者不会因为病房环境影响到心情愉悦性。在科室收治到患者时,需要提前实施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治疗注意事项。在手术治疗以前,护理人员需要细心、耐心的与患者交流,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与既往病史。护理人员应把手术时间、注意事项、手术室的设备与主刀医生等告知患者于家属,使得患者于家属了解手术过程,将患者恐惧心理与疑问心理消除,提高患者治疗自信心。此外,护理人员需要落实手术室消毒与清洁的工作,对器材准备、急救用品与药品进行完善。在手术前一天需要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清理,可以采取石蜡油对污垢进行清理,并且石蜡油能够发挥出的效果,给手术顺利进行创造条件。护理人员根据手术情况取患者,在手术前不可以随意活动与按压腹部,需要绝对的卧床休息。

3讨论

总之,伴随国内经济迅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人口老龄化与环境污染,导致普外科患者人数持续上涨。尤其老年患者因为自身的免疫力比较低,在行普外科手术治疗时,比较容易发生安全事件。因此,为了降低护理安全隐患发生率,需要护理人员针对老年患者心理与治疗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降低坠床、下呼吸道的感染、跌倒、上呼吸道的感染、褥疮、创口感染等安全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汤安莲.临床护理交接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2015,(40):414-414.

[2]邓海峰.普外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5,(6):778-779.

[3]刘娟.普外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思考及护理对策探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3):20-21.

[4]程晓冬.普外科护理工作安全隐患及防护对策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4,(36):389-389.

医院营养健康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感染管理;危险因素;防控措施

血液透析是一种肾脏功能衰竭的替代治疗,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广泛开展。有调查显示感染是导致尿毒症透析患者死亡的第二位原因。感染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病情,降低了其生存质量及寿命,增加了经济负担,同时医务人员也面临着医院感染的危险。因此,作为透析室医务人员责任重大,认真分析基层医院感染管理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 血透室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

1.1患者自身的因素 原发性基础疾病病程长;机体营养不良,消瘦,体力不佳,贫血重;低蛋白血症;免疫功能低下;长期反复穿刺血管,频繁的血液暴露。

1.2建筑布局不合理 三区划分不清,各功能区混用或交叉,诊疗面积不足(透析单元拥挤,床间距不足)。

1.3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 标准操作流程和工作流程未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未落实,感染监测不到位,监督不力,执行力差。

1.4医源性因素 医院及医务人员对院感防范意识欠缺,有法不依,医务人员院感防控知识差,手卫生依从性差,未按标准预防措施执行,未严格无菌操作,传染患者未专区专机透析。

1.5透析因素 透析用水污染,透析患者血液及体液污染透析机,透析器复用不规范,透析机及水路消毒不严格,消毒液不合格,用同一注射器向不同患者注射肝素或对深静脉管进行肝素封管。

2 血透室感染管理防控措施

2.1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依从性及自我护理能力 由于依从性好的患者感染率低[1]。因此做好健康教育环节质量控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患者,有针对性实施健康宣教,如告知病友各种血管通路的正确维护,减少血管通路的感染率;合理正确饮食,改善营养不良;指导患者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2.2环境的管理

2.2.1结构布局合理,明确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设置医务人员通道、患者通道,污物通道,每个透析单元面积不少于5m2,床间距大于0.8m。

2.2.2严格控制陪护 血透室内不准探视患者,重患者经特许除外,因为消毒后的室内一经使用,空气细菌数量随人员进出数量、频率和时间推移在增多,切断外源性细菌污染途径,降低感染率。

2.2.3环境的清洁工作 三区的抹布、拖布应该严格区分,标识清楚。使用后分开消毒、清洗、悬挂,晾干。湿式清扫透析区。

2.3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3.1根据《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制定标准操作流程和工作流程,各项工作制度、职责和预案,使血液透析室的工作有据可查,有法可依。

2.3.2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体系,成立科内院感质量控制小组,明确质量控制小组成员职责。经过质量控制组的督查与自查,护理部及医院感染科人员对科室的随机检查与监管,严把血透感染环节质量控制关,将血透感染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2.3.3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医院感染的防范意识 每月针对上月质量控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科内医院感染知识学习,包括血液透析室的消毒隔离制度、透析器复用制度及操作规范、机器的保养维护制度、医疗废物处理方法等,提高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使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

2.4严格消毒隔离,切断感染途径

2.4.1基本消毒隔离措施 严格划分三区;工作人员进入透析区域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口罩,换工作鞋;工作期间应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对于新入患者必须在治疗前进行乙肝、丙肝、梅毒及艾滋病感染的相关检查,对长期透析的患者应该至少每6个月检查乙肝、丙肝病毒标志物1次,保留原始记录并登记;患者使用的床单、被套、枕套等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更换,每次透析结束,对透析单元内所有物品表面及地面进行擦拭消毒;严格物品管理,无菌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标记醒目,消毒物品有消毒日期并在效期内;透析管路预冲后必须4h内使用,否则要重新预冲;严格执行一次性使用物品的规章制度。

2.4.2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隔离措施 医务人直接触患者时实施标准预防;严格透析患者的感染档案管理,每6个月监测患者输血前全套指标,并保留原始资料,及时上报有关传染病信息;分区分机透析,并配备专门的透析操作用品车,护理人员相对固定,使用的设备和物品如病历、血压计、听诊器、治疗车、机器等应有标识。禁止复用透析器。

2.4.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和职业防护 手是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和媒介,因此重视手的清洁消毒,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2]。医务人员严格掌握洗手指征和洗手方法。为患者上下机均需更换手套,清洗透析器时应戴防水围裙、袖套、手套、防护镜。医疗废物分类处置,针头、玻璃等锐器丢入锐器盒,达到2/3满时将其密封及时更换,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每天与医院医疗废弃物收集人员做好交接登记工作。各项治疗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注意各种血管通路的维护,长期、临时中心静脉置管每次严格换药,注意无菌操作,连接好动静脉管路后将接头处用无菌纱布包裹于治疗巾中,防止感染。治疗时,家属一律不得进入透析室,减少人员走动,降低室内空气中的灰尘,对于置管者,尽量减少动静脉端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

2.4.4水处理系统和透析机管理 水质好坏给患者带来许多影响,如即刻发生的发热反应、低血压、头痛等;远期发生的炎症反应、营养不良、氧化应激以及脂代谢紊乱等均与水污染有关[3]。因此应加强水处理系统的管理,按时更换水处理各种滤料和反渗膜,每月对水路消毒,在细菌超过50CFU/ml或内毒素超过1EU/ml应提前进行干预并监测水质,监测化学污染物1次/年,软水硬度及游离氯监测1次/w,并根据水质监测结果提前进行干,确保透析用水的安全。

透析机外壳很易被血液污染,应立即用1500mg/L含氯消毒液一次性布去掉血迹,再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待透析结束后再按常规对整个透析机外壳及内部进行消毒。

2.4.5透析液的管理 透析液配制专人负责,2人核对。每周对透析液盛装桶消毒。碳酸氢盐透析液易被革兰阴性菌污染,应加强透析液配制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对配液时间、保存时间、操作过程、盛装容器消毒等进行质量控制, B液现配现用,24h内用完,A液120h内用完,浓缩液盛装桶与透析机吸液插管接口要紧密,防止污染物进入透析液。

2.4.6复用透析器管理 按照《血液透析器复用操规范》进行复用,复用人员经过专业培训,掌握复用操作规程,操作时做好职业防护,使用全自动复用机复用透析器,消毒完毕后,标志清楚,有复用者姓名、消毒日期和复用次数、外观、容积和破膜实验结果,每个患者透析器独立低温储存,复用区与存储区分,阳性患者透析器不复用。

2.4.7血透室的消毒监测管理 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要靠有效的监测、监控来保障,严格落实监测制度是保证血透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落实到位的重要手段。血透室透析准备室、配液室、透析室每月进行空气、物表监测,使用中的消毒液浓度随时监测,消毒灭菌效果每月监测,工作人员手、透析液、透析用水每月细菌监测,每月进行透析液浓度监测,每季度对透析用水和透析液行内毒素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科室建立各种消毒隔离措施落实记录本备查。

3 小结

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直接反应医院管理整体水平,我们通过对血透室感染管理危险因素的讨论分析 ,提出感染管理措施,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重视血透室感染管理控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和措施落实,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消琼,徐红燕,杨元媛. 血液透析室运用规范化管理控制院内感染的效果[J]. 护理杂志,2008,25(5A):59.

医院营养健康管理制度范文4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部门监督管理制度

一、机构准入监督管理制度1

二、人员聘用聘任管理制度1

三、人才培养管理制度2

四、财务监督管理制度2

五、固定资产监督管理制度3

六、药品监督管理制度3

七、质量控制管理制度4

八、绩效考核管理制度4

九、行政工作管理制度5

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5

十一、信息统计管理制度6

十二、行业作风监督管理制度6

十三、民主评议管理制度7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运行管理制度

十四、行政管理制度8

十五、人力资源管理制度8

十六、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团队制度9

十七、财务管理制度10

十八、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10

十九、固定资产管理制度11

二十、物价与计量管理制度11

二十一、药品管理制度12

二十二、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制度12

二十三、医疗安全管理制度13

二十四、医源性感染管理制度13

二十五、消毒管理制度14

二十六、医疗废物管理制度14

二十七、信息管理制度15

二十八、档案管理制度15

二十九、后勤管理制度16

三十、医德医风管理制度16

三十一、社会民主监督制度17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管理制度

三十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制度18

三十三、传染病管理制度18

三十四、免疫规划制度19

三十五、健康教育制度19

三十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制度20

三十七、地方病管理制度20

三十八、职业病管理制度21

三十九、儿童保健工作制度21

四十、妇女保健工作制度22

四十一、孕产妇保健工作制度22

四十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制度23

四十三、精神卫生管理制度23

四十四、老年保健工作制度24

四十五、社区康复工作制度24

四十六、全科门诊工作制度25

四十七、首诊负责制制度25

四十八、双向转诊制度26

四十九、健康档案管理制度26

五十、处方管理制度27

五十一、病案管理制度27

五十二、急诊急救工作制度28

五十三、留观制度28

五十四、家庭病床工作制度29

五十五、综合病房工作制度29

五十六、护理工作制度30

五十七、执行医嘱及医嘱查对制度30

五十八、护理文书书写制度31

五十九、门诊咨询工作制度31

六十、注射室工作制度31

六十一、治疗室工作制度32

六十二、中医工作制度32

六十三、口腔保健工作制度33

六十四、检验科工作制度33

六十五、功能检查科工作制度34

六十六、药房调剂工作制度34

六十七、饮片调剂制度35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部门监督管理制度

机构准入监督管理制度

1.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可行性、选址和建筑设计合理性。

2.审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名称,监督检查专用标识使用。

3.监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登记、执业变更和年度校验。

4.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指导服务。

5.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科室设置、人员配备、诊疗科目及设备配置。

6.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技术规范。

7.监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有隶属关系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体化管理和非隶属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管理。

人员聘用聘任管理制度

1.按照本地区编制部门核编标准,每年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总量、岗位设置、岗位职责的落实情况。

2.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聘用制管理的落实情况。

3.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受聘人员相应岗位的执业资格、任职资格及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4.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医师定期考核及护士岗位再注册管理情况。

5.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受聘人员获取工资报酬、津贴和享有国家规定福利待遇的执行情况。

6.每年第一季度核查上年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据考核结果落实人员岗位调整及解聘、辞聘情况。

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1.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培养规划、年度计划及组织实施情况。

2.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人员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情况,及建立继续教育档案和获得的学分登记情况。

3.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每年度安排卫生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的计划及落实情况。

4.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情况。

5.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科及大中专毕业生参加规范化培训落实情况。

6.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及岗位培训专项基金的使用情况。

财务监督管理制度

1.每年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的建立及会计人员合理配备落实情况。

2.每年第一季度审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和本年度财务预算报告。

3.每年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务工作进行内审。

4.每年至少两次核查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收入足额上缴、经费支出范围、支出标准落实情况;核查未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的使用情况。

5.根据国家统一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收费标准,每年至少两次不定期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科目收费、检查项目收费、常用药品收费情况及价格公示的落实情况。

6.每年检查会计核算、成本核算、收费、药品和物资核算管理等各项财务工作。

固定资产监督管理制度

1.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固定资产管理及执行情况。

2.每年第三季度审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下年度预购置仪器、设备、办公用品等品目、数量和经费额度。

3.每年审查固定资产“三帐一卡”制度落实、设备使用登记、日常保养和维修记录。

4.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租、出借固定资产的数量、用途,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

5.统筹协调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超标配置、低效运转或者长期闲置的固定资产的使用。

6.监督审核因技术问题确需报废、淘汰的固定资产和已超过使用年限而无法使用的资产。

药品监督管理制度

1.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管理制度制订及执行情况。

2.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行药品目录、按规定实行政府集中招标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情况。

3.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出入库、核销、盘存等工作流程的规范性。

4.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的包装、贮存、保管和药品有效期内使用情况。

5.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登记、报告、处理、封存情况,定期公示监测结果。

6.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毒、麻、的管理、使用,处方医生的资质、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知晓情况。

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1.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质量管理部门、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及保障落实措施。

2.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医务人员进行质量安全教育和知识知晓情况。

3.每年至少一次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工作质量、技术规范、服务流程及基础质量指标达标情况,提出改进意见,并监督整改落实情况。

4.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三严”(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岗位练兵活动。

5.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风险防范预案与医疗风险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6.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差错事故和医疗纠纷投诉的登记、报告、处理、分析情况。

绩效考核管理制度

1.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状况、服务功能、服务质量、服务效果和社会满意度,每年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绩效考核。

2.评估、公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核结果、提出整改意见,监督整改措施的落实。

3.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岗位的绩效考核指标、考核办法及实施措施。

4.监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聘用人员业务水平、工作绩效、职业道德和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考核的落实情况。

5.每年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情况。

行政工作管理制度

1.每年第四季度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年度工作总结、绩效考核的落实情况及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2.监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会议制度的执行情况。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与辖区街道办事处相关部门协调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任会议;必要时召开紧急会议,及时传达相关政策精神、研究解决出现问题、部署下一步工作,做好会议记录。

3.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重大事项、突发事件请示报告制度的落实情况。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请示,应在三个工作日之内予以答复,做好回复记录。

4.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的医疗、治安、消防、水电、设备、建筑环境、信息安全等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演练及应急物资的贮备情况。

5.监督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医疗、行政、人事、财务、计量器具档案和文书的归档与管理使用情况。

6.不定期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值班制度落实情况。

安全监督管理制度

1.全面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安全生产(医疗安全、特殊药品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用电、防火、防盗、防爆、中毒)。检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2.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情况;特种职业工种经培训持证上岗情况。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安全生产应急演练。

3.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用氧安全管理措施和操作规范落实情况、使用记录和定期检测情况。

4.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整体环境、院容院貌、科室布局和清洁卫生。

5.每年至少两次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关医源性感染各项监测指标及控制、重点部门的管理,全员医源性感染知识培训情况,并通报检查结果。

6.每季度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废物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重点检查登记制度、警示标识、清洗消毒、收集、存放及运送的执行情况。

统计信息管理制度

1.监督检查信息统计工作质量,满足社区卫生工作需求,并提供业务指导。

2.监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统计信息原始记录,各种医疗登记、医疗质量统计、信息资料的收集、保管情况。

3.监督信息资料的保密制度执行情况,统计信息需有相关部门批准。

4.监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计算机网络平台的构建、升级、维护工作,保证软件、硬件安全。

5.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各种法定统计报表及信息统计资料上报的及时、准确、完整性。

6.对所辖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应做到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行业作风监督管理制度

1.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行业作风考核与评价制度,制定医德考核标准及考核办法。

2.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全员行业作风岗前培训制度,未经培训不得上岗。

3.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销售、仪器检查、化验检查及其他医学检查等开单提成违规违纪事件。

4.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利用工作之便收受医疗设备、器械、药品、试剂等生产、销售企业或个人给予的回扣、提成和其他不正当利益的商业贿赂行为。

5.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医务人员利用各种方式收受、索要病人及其家属的“红包”或其他馈赠的处理结果。

6.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定期考核,并建立医德医风考核档案,考核结果与聘用、晋升职称以及评优挂钩情况。

民主评议管理制度

1.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会民主评议监督管理组织建设,评议制度、评议方案及实施情况。

2.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环境、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价格等满意程度进行测评的情况。

3.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期召开民主评议会议的情况。

4.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期通过各种媒介对民主评议结果进行公示的情况。

5.监督检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民主评议结果与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挂钩的落实情况,并根据民主评议结果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的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运行管理制度

行政管理制度

1.在地方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为社区家庭和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认真落实各项卫生工作指标。

2.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及各专业防治、保健机构的业务指导。

3.每年第四季度完成本年度工作总结及制定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并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4.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每年至少检查一次执行情况,并提出可持续改进措施。

5.建立请示报告制度。遇各类重大事项及突发事件,及时向主管领导、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请示报告。

6.建立例会制度。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主任办公会、科主任会;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辖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协调会,及时传达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和精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部署具体工作。

7.建立总值班制度。机构每日设专人负责处理医疗、行政事宜,并及时传达上级指令、处理紧急情况等。

8.实行院务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开服务信息、服务规范、服务流程、服务价格;向职代会公开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人事任免、财务预、决算、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等。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按服务人口合理配置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及一定比例的中医药人员,制定任职条件、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及工作标准。

2.建立全员聘用聘任制度。通过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实行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签定聘用聘任合同。有法定执业资格要求的岗位,受聘人员应具有相应的执业资格、岗位合格证书和职称证书。

3.建立健全岗位考核制度。岗位考核以专业水平、工作业绩和居民满意度为主要标准,实行月绩效考核和年终绩效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的依据。

4.对于考核不合格的聘用人员调整其岗位;对不同意调整岗位,或者虽然同意调整工作岗位,但到新岗位后考核仍不合格,与之解除聘用关系。

5.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居民需求及机构内人员状况,制定5年人才培养、梯队建设规划及年度计划,并做好总结。

6.有计划地安排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及到上级医院进修提高,每年底对实施情况进行自查。

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团队制度

1.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组成社区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团队,按照所辖区域、常住人口、服务功能与任务等情况,分片包干,落实管理责任制。

2.积极开展社区卫生诊断,确定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社区卫生诊断至少每三年进行一次。

3.与社区居民签订《社区家庭健康服务合同》、建立家庭及个人健康档案,履行合同条款,开展分类、分层的连续性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提供主动上门服务、追踪随访。

4.健康管理团队应实行五个统一:文明用语、着装胸卡、服务流程、服务要求、出诊装备(出诊箱和出诊车)统一。

5.在所辖社区居委会向社区居民公示健康管理团队人员的姓名、服务项目、服务时间、联系方式等,接受监督,并应保证团队进入家庭实行健康管理的服务时间。

6.对健康管理团队工作进行定期考核,结合管理户数、管理质量以及管理对象的满意度进行综合测评,考核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

财务管理制度

1.严格执行财务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准则,落实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2.严格执行会计内控制度和各项财会制度。按要求编制年度财务预算和财务决算。做好财务分析和会计核算、成本核算、物资核算。

3.根据国家统一的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合理收费,保证应收尽收。

4.规范支出范围、支出标准,减少浪费,降低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5.严格现金管理。收费处、住院处等必须每日结账交款,所有业务收入的现金,一律于当日送交银行。

6.严格执行支票领取、使用相关规定及程序。遗失支票,应立即报告。

7.财会账目做到日清月结。记载清晰,数字准确,及时清理债权、债务。妥善保管各种账册、凭证、报表等。

8.加强各级财政及有关部门下拨资金的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擅自挪用或变更使用性质。

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

1.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独立法人机构,财务独立核算。中心和站实行一体化管理。

2.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及其他收入等全部收入足额上缴区(县)财政专户。

3.全部支出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包括经常性支出(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工资及所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和专项支出(设备购置、房屋修缮、房租、公共卫生工作、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等专项经费)。

4.药品每月盘点结算,按时上报区(县)财政,与中标企业统一结算药品费用。

5.经财政部门批准,在银行开立一个一般帐户,用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资金收缴,此帐户不能发生支出业务;开立一个基本帐户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核算。

6.实行收支两条线后不再进行结余分配,不再继续保留事业基金和提取专用基金(包括修购基金、福利基金等)。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1.设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三账一卡。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点、核实,作到账账、账卡、账物相符。保管人员变动时,应办理移交手续。

2.固定资产的购置严格执行逐级审批制度,大型设备应根据机构的规模、任务、现状、发展规划和经费情况添置和更新。

3.设备操作人员须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并掌握设备安全使用程序,规范操作。

4.定期做好设备保养、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提高设备使用率。

5.固定资产的报废、转让、变价处理,严格执行有关报废的程序和规定并及时上报相关主管部门。

6.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物价与计量管理制度

1.应在显著位置公布常用药品价格及检查治疗项目收费标准。价格变动时,应及时调整、公布。

2.严格价格管理,不得多收、乱收、漏收。开展新服务项目时必须办理相关申报手续,审批后方可开展。

3.设专兼职物价员定期检查收费标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建立计量器具档案,由计量管理员统一管理。使用的计量器具必须经计量检定并具有合格证,对无证的计量器具,使用人员有权拒绝使用。发现不合格的器具要及时修理,不可修复的器具应及时报残、更新。

5.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应按照国家计量局的计量器具明细目录,周期检定。

6.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计量器具,注意定期保养、维护。

药品管理制度

1.购进药品应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渠道采购,验明药品相关合格证书,并对药品进行进货检查验收,保证药品质量。

2.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用药目录和社区居民用药需求,做好常用药物的储备。

3.设专人管理药库药品。根据药品特性(如避光、低温)分别保管,注意药品的失效期,避免变质、损失和浪费。

4.每月对机构内的药品进行盘点,做到账物相符,盘点登记表及处方应妥善保管。

5.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品种,应在指定的配送企业采购,按统一药品价格销售,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价销售。零差率药品与非零差率药品应分别采购、分别入账、分别管理。

6.毒麻药品和一类应有安全贮存设施,实行专库、专柜、双人、双锁管理。

7.临床使用新药需提出申请,经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方可购入。使用新药时,要注意临床观察,收集、整理、分析、反馈药物安全信息,并及时上报主管部门。

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制度

1.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建立健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明确组织机构、部门职责、工作流程、应急措施。

2.定期对全体人员进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教育、技能培训,并组织应急预案模拟演练。

3.做好相关物资储备,进行动态管理。

4.按规定及时向相关主管部门上报突发公共事件。

5.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配合相关部门开展调查、控制、监测和医疗救治工作。

6.发生火灾、地震等其它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统一领导、听从指挥,做好报警、人员疏散及现场抢险等各项工作。

7.根据突发事件的变化和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应急预案的修订和补充。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1.围绕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制定医疗风险防范预案。

2.建立定期专题研究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工作的例会制度。

3.按照质量控制标准,定期监控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工作,对监控结果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改正。

4.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诊疗护理技术规范和操作常规。加强“三基三严”和岗位技能培训。

5.制定医患纠纷管理规定,完善接待程序,发生纠纷,即时上报,妥善解决。

6.对医患纠纷进行统计分析,定期通报,制定整改措施,并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医源性感染管理制度

1.建立医源性感染管理工作部门或设专兼职管理人员,落实岗位责任。

2.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解决有关医源性感染方面的问题。

3.制订医源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

4.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和耐药菌的监测管理。

5.对发生医源性感染的病例,组织流行病学分析及讨论,提出控制措施,防范医源性感染的爆发、流行,并及时上报。

6.加强全员的医源性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提高控制医源性感染的能力。

7.根据预防医源性感染和卫生学要求,对机构的建筑设计、科室布局进行功能划分,避免医源叉感染。

消毒管理制度

1.设专兼职人员负责消毒工作,制定规范,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2.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用后必须消毒后毁形,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3.运送传染病人及其污染品、车辆、工具必须随时进行消毒处理。

4.使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用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用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5.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要有专用洗手设备,按手的清洗方法和消毒指征,正确操作。

6.地面应及时清扫,保持清洁,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拖洗消毒。

7.使用消毒灭菌药械应掌握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消毒灭菌液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更换时间、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8.开展全员消毒知识和技能培训,掌握消毒知识,严格执行消毒规范。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1.建立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设专兼职人员负责管理。

2.医疗废物的暂存场所要合理选址,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防鼠、防蚊蝇、防盗等安全措施,定期消毒,保持环境整洁。

3.产生医疗废物的科室,要有专人负责登记、分类收集、暂存、密闭运送。

4.医务人员出诊治疗后,应将医疗废物带回,不得留在出诊地点与生活垃圾混放。

5.医疗废物按类别分置于专用的包装物或密闭的容器内,进行交接登记。登记内容包括来源、种类、重量或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字等,登记资料至少保存三年。

6.收集医疗废物的容器或收集袋要有统一标识,锐利废物和高度污染的医疗废物按规定分别放入密闭、防刺、防渗容器或收集袋内。

7.使用专用运送工具,将分类分装的医疗废物按规定时间、路线,运送到指定的暂存场所,不得渗漏、遗撒、污染环境。医疗废物暂存时间不超过2天。

8.医疗废物管理人员应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信息管理制度

1.及时准确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管理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科研及培训信息。

2.建立健全各种登记、统计制度,健全统计台账,做好统计汇编,遵守各种信息资料的保密制度。

3.按要求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各种统计数据和信息,不得拒报、迟报、虚报、瞒报、伪造或篡改。

4.根据统计指标,定期分析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5.逐步健全网络信息系统,做好数据录入及整理工作。

6.严格执行计算机操作规范,定期对计算机进行保养、维护及数据备份。

档案管理制度

1.加强档案的管理和收集、整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

2.做好各类文件资料、医疗文书、人事、科研、财务等档案的分类管理,件件有登记,卷上有编号。

3.建立专人、专室、专柜保存档案,档案管理人员应严格遵守保密纪律,确保档案安全。

4.借阅档案需经主管领导批准,并做好登记,阅后及时返还。

5.坚持以防为主,切实做好档案“十防”(即防盗、防水、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防高温、防强光、防泄密)工作。

6.达到保管期限的档案,销毁时应严格执行相关程序和办法,禁止擅自销毁。

后勤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房屋建筑设施的使用、维修和新建、扩建、改建等基础档案。

2.严格操作流程,保证供水、供电、供气、供氧、电梯等设施的使用、维修和安全管理。

3.严格医疗救护、办公用车的使用登记,做好车辆的保养和年检,保证车辆状态良好和安全行驶。

4.加强防火、防盗、防爆、防中毒等防范措施,确保重点部门的安全,杜绝灾害事故和其他重大意外事故的发生。

5.办好食堂,保证病人的营养餐、治疗餐和职工的膳食。工作人员做好个人卫生,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6.认真做好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工作,为病人提供清洁、舒适、温馨的就诊环境和便民服务措施。

医德医风管理制度

1.认真学习贯彻卫生部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每年至少对医务人员开展一次医德教育,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2.将医德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纳入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和评价科室工作的重要标准。

3.制定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核办法,建立医德医风档案,每年底进行考核评价。

4.机构新成员必须进行医德医风岗前教育,未参加培训不得上岗。

5.建立医德医风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科室考核和上级考核制度。经常听取患者和社会各界意见,接受社区群众监督。

6.医务人员医德考核结果,应作为应聘、晋升评优的重要条件。

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

(1)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

(2)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

(3)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

(4)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

(5)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

(6)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

(7)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社会民主监督制度

1.建立和完善社会民主监督组织、制定评议管理办法。

2.设置意见箱、意见簿、监督电话、开展满意度调查等多种形式,加强社会民主监督。

3.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社会民主监督员会议,通报工作情况,听取工作建议。

4.对各项意见建议及时登记、汇总、分析,并进行调查处理、督促改正。

5.监督结果与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挂钩。

6.定期公示社会民主监督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制度

1.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包括部门职责、监测、预警、报告、程序、应急处理等。

2.定期对全员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并组织演练。

3.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物资储备,并进行动态管理。

4.疫情报告。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发生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应听从政府统一指令,服从统一指挥。

6.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书写完整病历记录,协助转送病人。

7.采取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传染病管理制度

1.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在法定报告时限内,以最快速度向本辖区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简称疾控中心,下同)报告。

2.实行传染病首诊负责制。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及时转入传染病定点收治医疗机构。

3.建立传染病个案登记卡,按照卡片登记项目填写齐全,不得漏项。掌握其动态情况,做好追踪随访。

4.做好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消毒隔离、应急救治、转院治疗等。必要时对病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进行预防性消毒;对病人接触者,实行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预防性用药。

5.协助疾控中心开展传染病症候群(如发热、腹泻、因病缺勤、缺课等)监测工作。建立监测资料档案,开展监测分析。

6.加强对结核病传染源的发现与报告,配合疾控中心做好辖区内恢复期结核病病人的送药和访视工作。

7.建立健全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制度,开展防治知识宣传,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咨询、检测、转诊服务;协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医学随访、医疗救助;妥善保管工作档案,严格遵守保密制度。

8.对传染病预防、治疗管理中,发生传染病疫情缓报、漏报、谎报、隐瞒不报,造成疫情扩大或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部门和责任人,应严格追究责任。

免疫规划管理制度

1.对适龄儿童根据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并宣传免疫预防知识。

2.建立儿童预防接种电子档案,及时做好信息登记和更新,上传至国家信息管理平台。档案应长期妥善保管。

3.疫苗专人管理,制定需求计划,从规定渠道购入。购入时须验收疫苗相关合格证件。做好领发登记,及时掌握使用量及耗损量。过期疫苗登记后上交。

4.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符合冷链管理要求。建立冷链设备档案,账物相符、专物专用。

5.合理安排疫苗接种门诊周期,设成人接种日。接种场所、接种人员、消毒、体检及接种均应符合相关要求。

6.及时建立接种卡、接种簿与接种证,按时预约接种。做好常规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工作。

7.做好接种率监测与常规接种月报表统计,定期评价疫苗接种情况。

8.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做好登记、调查,并及时处理、上报。

健康教育管理制度

1.在街(乡)政府健康促进领导小组领导下,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例会,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2.建立健康教育宣传板报、橱窗,定期推出新的有关各种疾病的科普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3.开通社区健康服务咨询热线,提供健康心理和医疗咨询等服务。

4.针对不同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解答居民最关心的健康问题。

5.发放各种健康教育手册、书籍,宣传普及防病知识。

6.完整保存健康教育计划、宣传板小样、工作过程记录及效果评估等资料。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制度

1.设专(兼)职人员管理慢性病工作,建立社区慢性病防治网络,制定工作计划。

2.对社区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定期筛查,掌握慢性病的患病情况,建立信息档案库。

3.对人群重点慢性病分类监测、登记、建档、定期抽样调查,了解慢性病发生发展趋势。

4.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咨询及危险因素干预活动,举办慢性病防治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材料。

5.对本社区已确诊的五种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肿瘤)患者进行控制管理。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实行规范管理,跟踪随访,详细记录。

6.建立相对稳定的医患关系和责任,以保证对慢性病患者的连续。

地方病管理制度

1.结合本地区地方病流行情况,制定防治工作计划,开展综合防治工作。

2.做好地方病的登记、统计与上报工作。

3.配合专业机构开展地方病病情和相关危险因素的监测,准确、及时、定量分析和预测地方病情及流行趋势。

4.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地方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5.完善信息网络,为调整防治策略、制订防治规划、开展防治工作及效果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职业病管理制度

1.定期收集职业卫生基础资料,掌握本辖区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与监测,职业健康检查及职业病发病、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等相关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

2.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职业卫生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职业病危害和防护知识咨询、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3.发现职业病人或疑似职业病人时,应及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并告知劳动者本人及用人单位。

4.建立辖区职业卫生档案目录,统一编号,实施计算机管理;定期检查核对档案的内容,记录变动情况。

5.督促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并定期对档案进行检查指导。

儿童保健工作制度

1.设专人负责辖区内新生儿、婴幼儿、托幼园所儿童保健工作以及生命监测等工作。

2.掌握辖区内0-6岁儿童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实行定期健康体检,并对体检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3.做好新生儿访视工作,指导家长做好新生儿喂养、护理和疾病预防等工作。

4.对不同月龄和年龄的儿童进行血红蛋白、智力、视力测查,听力筛查和口腔检查,对检查结果异常的儿童进行登记、转诊、追踪和治疗。

5.在儿童定期健康体检中发现的体弱儿,按照管理常规进行登记和管理。

6.掌握辖区内托幼园所的基本情况,定期深入园所进行计划免疫接种、传染病预防、卫生消毒、五官保健等工作的督促与指导。

7.负责辖区内5岁以下儿童生命监测工作,掌握辖区内出生活产数、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及死亡原因。

8.及时准确完成儿童保健信息的登记、统计和上报工作。

妇女保健工作制度

1.设专人负责辖区内妇女保健相关信息收集与管理、孕前与孕产期保健管理与指导、妇女多发病防治与管理、避孕节育咨询与指导等妇女保健工作。

2.掌握辖区内人口、已婚妇女、育龄妇女、孕产妇、人口出生、孕产妇死亡、围产儿死亡等基本情况,定期与相关部门进行核实。

3.负责辖区内妇女常见疾病的筛查工作,对筛查情况进行登记,对筛查出的高危妇女进行随访治疗或转诊。

4.开展预防常见妇科肿瘤和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

5.负责为辖区内妇女提供妇女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开展妇女病防治工作。

孕产妇保健工作制度

1.为辖区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中的妊娠妇女建立“母子健康档案”(母子保健手册),并进行早孕检查与指导。

2.对孕产妇和围产儿进行访视,统计上报相关信息。

3.做好孕产妇与围产儿生命监测与管理工作。

4.对建册的孕妇进行高危筛查,筛查出的高危孕妇按要求进行登记、追访与管理。

5.入户调查、核实本辖区内的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含外地户口及外区户口)情况,填写死亡报告卡,及时上报。

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制度

1.为辖区内育龄妇女提供避孕节育技术服务,开展避孕节育知识宣传普及。

2.开展避孕节育咨询与指导,做好避孕节育方法的知情选择。指导育龄人群实施有效的避孕措施。做好性生活指导,提高已婚夫妇生活质量。

3.提供避孕药具,做好相关药具的储存与保管。

4.开展经常性的孕情监测服务,做好跟踪随访工作。

5.开展育龄妇女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和药具不良反应的监测。

6.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相关数据的登记、汇总、统计与上报。

精神卫生工作制度

1.成立地区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精神卫生三级管理网络(街道、居委会、监护人),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例会。

2.开展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准确掌握精神病人基本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准确上报精神卫生工作统计报表。

3.开展重点人群的心理卫生咨询、心理行为干预、精神疾病预防等服务,早期发现精神疾患病人。

4.开展对慢性或服用维持剂量药物的精神病人诊治,对新发现或疑似病人应及时转诊至上级专业机构确诊。

5.建立随访制度。定期走访居委会,按疾病分期随访精神病人,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去向,填写随访记录,进行康复治疗指导。

6.指导监护人督促病人按时服药、观察可能出现的药物副反应和精神症状,动员病人参加社区组织的康复活动。

7.病人就诊或医务人员到病人家中诊疗时,应有家属或监护人陪同。

8.做好重点精神病人的管理,防止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9.对“三无”精神病人登记造册并上报;对生活困难、符合免费服药治疗标准的患者,帮助申请享受、发放免费药物治疗。

老年保健工作制度

1.设专(兼)职人员负责老年保健工作,建立网络,制定工作计划。

2.对辖区内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建立健康档案。

3.对以社区居家养老形式为主的老年人进行服务需求评估,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服务及精神慰籍、舒缓治疗服务。

4.对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进行管理,进行饮食、运动、合理用药、合理就医指导。

5.对于高危老人,进行健康指导、行为危险因素干预。

6.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对老年人进行疾病的预防、自我保健、常见伤害预防、自救和他救等指导。

社区康复工作制度

1.开展社区残疾人健康状况调查,掌握残疾人的基本状况和康复需求,并建立社区残疾人基本数据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2.对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建立康复档案,进行功能评估,制定康复计划,实施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

3.积极开展家庭康复训练指导工作,对残疾人及亲友开展康复知识培训和指导。

4.对于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法满足的康复需求,向设有康复科的上级综合医院或康复服务机构进行转诊。

5.利用各种方式宣传康复和残疾预防知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康复服务。

全科门诊工作制度

1.全科诊室的工作应由具有执业医师资质的全科医师或持有全科岗位培训合格证书的医师担任。

2.全科医师应对病人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整体的检查和评估,并将结果准确记载于健康档案。两次不能确诊的病人应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对需要转诊的病人,认真填写转诊单,协助转诊至上级医院。

3.全科医师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和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并记入健康档案。

4.全科医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人应进行规范管理。

5.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及相应信息,按时上报。

6.发现传染病病人,及时做好诊治、疫情报告、消毒、隔离及转运。

7.全科诊室应有相对独立的单人诊区,私密性良好的诊疗环境,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保持清洁整齐。

首诊负责制制度

1.首先接诊的科室为首诊责任科室,接诊医师为首诊责任人。

2.首诊医师对病人进行初步诊断,并做出相应处理,不允许任何推诿或变相推诿现象。

3.遇到需要急诊抢救的危重病人,应就地抢救治疗;如设备、条件有限,首诊医师在应急对症处理的同时,与上级医院或120联系,并护送病人到上级医院。

4.遇危重、疑难病人处理困难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它科会诊,或转诊,并上报业务主管部门。

5.病人病情涉及多个科室,原则上首诊科室先处理,必要时请其他科室协同处理,各科室经治医师均应详细记录处理经过。

6.病人因病情需要住院或观察室留观,门诊医师须与有关科室医师取得联系并做好交接,以保证医疗安全。

7.危重病人进行检查、转科、留观、住院,均需有医护人员护送。

8.因病情需要转院治疗的病人,严格按照双向转诊制度执行。

9.病人病情变化或需要进行特殊检查治疗时,医生必须尽到告知义务。

双向转诊制度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至少与一所大型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关系,签定协议,制定实施方案和服务流程,设专人负责,确保转诊渠道通畅。

2.培训社区医生,掌握双向转诊的病种范围、适应症、转诊流程和保障措施,熟悉转诊医院的基本情况、专家特长、常用检查项目及价格。

3.社区医生对符合转诊条件的病人,认真填写转诊单,与上级医院接诊部门取得联系,优先接待转诊病人,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治疗。

4.主动加强与上级医院的沟通,及时掌握上转病人的诊断治疗情况,做好转诊病人的追踪服务工作。

5.对转回社区的诊断明确、病情稳定或康复期病人,应及时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

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1.健康档案包括家庭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每户一份,个人健康档案每人一份,以家庭为单位成册。

2.应为辖区内重点人群(老年、妇女、儿童)、弱势人群(孤寡、残疾、低保)、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人建立健康档案。

3.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肿瘤的病人,应在健康档案袋上用红、绿、橙、蓝、黑色标识区分。

4.健康档案由全科医师负责填写,项目齐全、字迹清晰、表述准确、不得随意涂改。诊疗记录按soap(主观治疗、客观检查、评价、计划)要求书写。

5.健康档案每年至少随访记录四次,进行动态管理。

6.健康档案应及时收集、及时记录、统一编号、归档保管。个人健康档案分散存放的,应在家庭健康档案中标明其存放地。

7.健康档案管理应责任到人、制度到位、硬件落实、管理达标,逐步纳入计算机系统管理。

处方管理制度

1.经注册的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签字或印章在机构留样后,方可开具处方。

2.处方标准、格式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要求执行。

3.医师开具处方项目填写齐全、字迹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应当在修改处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4.医师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特殊情况需要超剂量使用时,应当注明原因并再次签名。

5.开具品和一类的医师应取得相应的处方权;使用专用处方;药师应取得相应调剂资格。

6.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7.处方应按照类别和期限妥善保存。保存期满后,经主要负责人批准、登记备案,方可销毁。

病案管理制度

1.设置专门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病案的保存与管理工作。

2.门(急)诊病历及住院病历,应分别统一编号。实行封闭式管理,严防病历丢失。

3.严禁任何人涂改、转借、拆散、伪造、隐匿、销毁、丢失、抢夺、窃取病历。

4.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病人的病历。因科研、教学需要查阅病历的,需经主管领导同意后查阅。阅后应当立即归还。不得泄露患者隐私。

5.患者诊疗活动结束后,24小时内及时收回门诊病历;患者住院期间,住院病历由科室统一保管;各种检查报告单结果出具后、24小时内归入门诊病历或住院病历。

6.住院病历如需带离病区时,由病区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携带和保管。需要复印病历时,按规定复印病历的客观部分。

7.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机构指派专人在患者或其人在场的情况下封存相关病历记录,专人保管,封存的病历可以是复印件。

急诊急救工作制度

1.选派有一定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医师、护士承担急诊急救工作。

2.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坚持“先抢救后收费”原则,杜绝见死不救等违法违规行为。

3.严密观察急诊病人的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认真执行急诊技术操作规程。

4.院前抢救急救病人时,医务人员应立即到现场救护,并迅速与120联系救援,待病情允许情况下,及时转院。转院病人必须由医务人员护送,做好与转诊医院交接工作。

5.遇重大抢救,应立即上报,主管领导应亲临现场指挥抢救。

6.急诊抢救药品准备齐全,抢救器材保证完好状态,由专人管理,放置固定位置,便于使用;经常检查,进行补充、更新、及时消毒维护。

留观制度

1.由于各种原因不需或不能立即住院,但病情尚须观察的病人和门诊输液治疗的病人,可留观察室进行观察。

2.留观病人一律由医生建立留观病历,留观结束可将病历归入健康档案中。

3.医师要严密观察留观病人病情,随时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经过。

4.护士应随时主动巡视病人,按时进行护理并及时记录,向医生反映病情变化等。

5.医生、护士要按时、详细、认真地进行留观病人交接班工作,并写出书面记录。

家庭病床工作制度

1.为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检查、护理、治疗的病人建立家庭病床。

2.家庭病床收治的病种范围应结合机构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确定。

3.家庭病床的医护人员应由医疗护理技术骨干担任,经培训后上岗,严格执行诊治、护理常规和各项操作规程,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工作效率。

4.建立家庭病床病历和家庭护理病历,定期查房,并对家庭病床病人进行诊断、治疗、提供康复指导,必要时安排会诊、转诊。

5.为医护人员配备适用于家庭病床开展工作的诊断、检查、治疗和抢救设备及必要的交通工具。

6.家庭病床的收费应执行国家统一医疗收费标准。

综合病房工作制度

1.根据社区居民基本医疗需求,开设老年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综合病房和日间照顾病房。

2.病房实行科主任负责制,护士长负责做好日常病区管理工作。

3.认真执行行政查房、业务查房、医师三级查房,开展疑难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讨论,做好会诊和转诊工作。

4.按时做好病房交接班工作和交接记录。危重病人实行床头交接,新入院病人和出院病人实行重点交接。

5.严格执行住院病历书写规范,严格病案质量控制,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6.对病人实行分级护理,落实护理责任制。

7.做好病人的住院管理,入院、出院指导,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8.保持病区环境整洁、空气清新,严格消毒,防止医源性感染。

护理工作制度

1.以健康为中心为有需求的社区居民提供护理、保健、康复等服务。

2.与全科医生、防保人员组成健康服务团队,进行人群的健康管理、重点人群的护理保健;

3.根据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制定、实施护理工作计划。有针对性的提出社区慢性病人的整体化护理方案,并指导病人家属协助实施,及时向全科医生反馈相关信息。

4.遵医嘱完成担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各项护理工作,并做好社区护理记录。

5.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做好查对和交接班工作,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6.保证急救药品、物品的使用,各种药品分类放置,标签明显,字迹清楚,器械完好,每日清点,账物相符并有记录,做好交接。

7.做好消毒工作,按要求将医疗垃圾集中回收、处置,避免交叉感染发生。

8.为辖区居民开展各种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

执行医嘱及医嘱查对制度

1.医嘱分长期医嘱、临时医嘱,护士执行医嘱必须注明执行时间并签全名。

2.医嘱的内容应当准确、清楚,每项医嘱应当只包含一个内容,并注明下达时间,具体到分钟。

3.医嘱不得涂改。如需更改或撤消时,应用红笔填“取消”字样并签全名。不执行被涂改的医嘱。

4.一般情况下,护士不执行口头医嘱。抢救危重病人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复诵一遍。抢救结束后,医生应及时补记医嘱。

5.护士每班要查对医嘱,以保证执行医嘱的准确性。凡需下一班执行的临时医嘱,交待清楚,并在护士交班记录上注明。

6.处理医嘱时必须经过查对后方可执行,及时查对转抄医嘱,对有疑问的医嘱须问清后方可执行。

7.当日医嘱处理完毕后,要两人以上进行查对,并将所有医嘱核对一次。每周大查对一次。重整医嘱后必须两人查对签字。

护理文书书写制度

1.护理文书包括: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出入量记录、病房交班报告、手术护理记录单、护理病历、护理出诊记录等。

2.护理文书除特殊规定外,一律采用钢笔书写。表达内容真实,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语句通顺、标点正确,使用规范医学术语,及时记录,并签全名。

3.眉栏项目、页数应逐项、逐页填全,不得空项、漏项。

4.护理文书书写出现错字时,应用双横线画在错字上,进行修改并签名。

5.度量衡单位一律使用国家统一拟定的名称和标准,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6.护理文书纳入病案资料一并保存。

门诊咨询工作制度

1.设立门诊咨询台,负责门诊导医、咨询、预约、便民服务等工作。工作人员要认真、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为病人服务。

2.负责协调病人就诊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接听热线电话,做好电话咨询工作。

3.发放健康手册、健康教育处方,播放健康教育的有关录象、光盘、录音。

4.为病人提供饮用水、出借轮椅、收费查询等服务。

5.保持环境整洁、维护就诊秩序,提高安全意识,防范安全隐患。

注射室工作制度

1.各种注射应按处方和医嘱执行,一般外带药物注射须持医疗机构注射证明。

2.应严格按规定做好注射前的药敏试验,并重新确认外带药物的过敏试验结果,减少医疗风险。

3.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密切观察病人注射后的情况,发生注射后反应及时进行处置,并报告经治医师。

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戴口罩帽子,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带一巾一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5.定期进行室内卫生清扫、消毒和空气监测。

治疗室工作制度

1.室内环境整洁、布局合理,严格区分无菌区和非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并有明确标志。

2.医护人员进入治疗室要衣帽整洁,操作前洗手、戴口罩。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

3.药品及器械管理有序,内用药与外用药分类放置,标签清楚,定期清点,做好交接班记录。

4.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严格“三查七对”,输液加药要坚持现配现用的原则,严格执行药物配伍禁忌。

5.用过的医疗器具及时清理、清点、消毒、灭菌,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超过使用时限重新灭菌。

6.每日进行室内清洁卫生,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和空气培养。

7.各种登记、记录要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妥善保存。

中医工作制度

1.按要求配备中医药人员、中医药服务设施、开设中医诊室。有条件的应设置中药房,并配置一定数量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2.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3.针对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疾病的流行趋势,应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开展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发放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处方。

4.应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熏洗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5.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规范书写中医病历。

6.针灸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采取措施防止晕针、滞针、断针等意外发生。。针灸针具严密灭菌,一穴一针,防止交叉感染。

7.骨伤治疗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条件等进行相应的手法治疗。

口腔工作制度

1.开展社区居民及托幼园所、中小学校等牙病普查普治工作,将筛查人员的口腔基本情况,认真地记载在健康档案中。

2.做好口腔保健及口腔疾病健康宣传工作。

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经诊治三次不能确诊者,要及时请上级医师诊视,减少复诊率,提高治愈率。对疑难病三次不能确诊的,及时转往上级医院。

4.口腔治疗需注射麻醉剂时应首先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按照常规做药敏试验,备常规急救药品。

5.严格无菌操作、器械消毒工作和室内紫外线空气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6.定期对器械清点、加油保养

检验科工作制度

1.收集标本时,应认真查对,标本不符合要求,应重新采集。不能立即检验的标本应妥善保管。特殊标本发出报告后,应保留24小时。

2.认真核对检验结果,填写检验报告单,作好登记,按规定及时发出报告。

3.检验结果与临床表现不符合时,主动与全科医师联系,可重新检验。发现检查项目以外的阳性结果应主动报告。

4.一般标本和用具使用后应立即消毒。被污染的器皿应高压灭菌后方可洗涤,对可疑病原微生物的标本应黄袋双层严密包扎,注明可疑微生物名称、产出日期、科室,由医疗废物处置专门机构统一处置,防止交叉感染。

5.实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定期检查试剂和校对仪器的灵敏度,保证检验质量。

6.菌种、毒种、剧毒试剂、易燃、易爆、强酸、强碱及贵重仪器应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检查。

功能检查科工作制度

1.根据医师填写的申请单合理安排各项功能检查,特殊检查应事先预约并告知病人注意事项。

2.危重病人应由医师携带急救药品陪同检查。

3.认真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检查部位、临床诊断、检查结果,并做好相关登记。

4.及时准确报告检查结果,遇疑难问题应与全科医师联系,共同研究解决。

5.放射科重要摄片由医师和技术人员共同确定投照技术。定期集体阅片,提高投照技术和诊断质量。

6.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病人和医务人员的x线防护。工作人员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妥善安排休假。

药房调剂工作制度

1.药剂人员应凭医师处方,按照操作规程调剂处方药品。

2.认真逐项检查处方前记、正文和后记书写清晰、完整,并确认处方的合法性。

3.调剂处方时应做到“四查十对”: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4.审核处方用药的适宜性。存在用药不适宜时,应告知医师进行更改。发现严重的不合理用药、用药错误和超剂量使用医师未双签字时,有权拒绝调剂。

5.配方时应遵守调配技术常规、称量、计数要准确。禁止取药时用手直接接触药品。

6.瓶签模糊或药品标志不清楚的药品暂不发放,查询清楚后方可调配。

7.处方调剂后,需经严格核对并由调配者及核对者双签字后方可发药。

8.发出的药品,必须将服用方法详细写在瓶签或药袋上。凡乳剂、混悬剂必须注明“服前摇匀,或“用前摇匀”,外用药注明“不可内服”等字样,并向病人讲明用法及注意事项。

饮片调剂制度

1.根据处方药品的不同体积和重量,选用相应的衡器。所用衡器要随时检查,并经计量部门定期校验,保证衡量器具的准确。

2.调剂人员接到处方后要再次审方,特别注意处方中有无配伍禁忌。

3.调剂人员对所调配的饮片质量负有监督的责任,所调配的饮片应洁净、无杂质等。发现霉变或假冒的饮片应及时更换后才可继续调配。

4.为了便于复核,应按照处方药味顺序调配,间隔摆放,不可混为一堆。

5.一方多剂时,按等量递减,逐剂复戥的原则分计量,每一剂的重量误差在±5%以内。

6.需要先煎、后下、包煎等特殊处理的饮片无论处方是否有注脚,均应按照规程要求处理。

7.一张处方不宜两人共同调配,防止出现重配或漏配。调配完毕自查,确认无误签字交给复核人员。

医院营养健康管理制度范文5

根据教育局文件要求,结合《未成年人教育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制定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建立机关三小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一岗双责”管理制度;补充应急预案,《校园防溺水应急预案》、《大型活动安全申报预案》、《防爆恐预案》、《防校园欺凌预案》、《极端天气应急预案》《学校大型考试应急预案》增强学校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二、后勤工作

1、认真做好开学筹备工作,保障学校正常开学,假期学校进行维修,为确保9月1日能正常开学,我们利用假期对教室的门窗、玻璃、吊扇、日光灯、教室,活动室等进行了认真的清理维修,排查安全隐患,固定校园内设备,器械,清除不合理的电线网线,清除楼顶霓虹灯,维修塑胶跑道,及时配备各种教学设施设备,监督物业保洁打扫卫生,使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2、受屡次发生校园事件的影响,后勤部门紧绷安全这跟弦,加强校园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先后排除安全隐患23次,发现需要上级部门协助整改的隐患4处,学校做好防护上报教育局。后勤人员的辛勤劳动得到教育局两次联合大检查的好评。

3、食堂是保证老师们愉快工作的动力源泉。本学期加强学校食堂管理体制的改革。签订安全卫生职责书,落实职责,明确职责。总务处张主任重点抓,监督食堂采购石材工作程序,及时索证,让老吃得营养,健康。学校又加大投入力度,让食堂为老师们一个月两次做绿色馒头,花卷,饺子,中秋节制作月饼,让我们吃得开心,回家又特有面子。积极配合综合活动实践课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场地,为教学提供保障。

4、校产管理上,完善了验收程序、环节,进一步明确验收责任,强调新增资产的完整入库。按照教育局要求,按时统计上报了2017年度小学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报表和2017年度国有资产统计年报。严格执行国家和学校规定,完成了采购设备的接收、存放和入账工作,账物相符,使学校教学基本条件得到了有力的保证。在资产管理大检查中,被教育局推荐迎接大庆市资产检查,受到好评。

医院营养健康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 住院药房 ; 退药情况; 解决措施

Analysis of Inpatient Pharmacy Drug Withdrawal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June 2014/LYU Shuang-cong,CAO Rui-li,ZHAO Xi-ro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2):101-103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inpatient drug withdrawal of our hospital, and to discuss the method of decreasing medicine return.Method:A total of 589 drug withdrawal application since January to June 2014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causes, department and medication types of drug return.Result:The patients refused to use was the main cause of drug withdrawal, the frequency was higher in medicine department than in surgical department, anti microbial drugs were in the first place of returned medication because of higher utilization and more adverse reactions.Conclusion:Formulate strict drug withdrawal management system in hospital pharmacy,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between medical staff and patients, improve patients compliance with medication.

【Key words】 Inpatient pharmacy; Drug withdrawal; Solution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264th Hospital PLA, Taiyuan 030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2.032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质量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国家卫生部在《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七条明确指出: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2]。本院为三级甲等综合和医院,住院患者来自不同地区,而且病种多样,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因为医生用药习惯、患者病情的变化、患者经济条件的限制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退药现象时有发生。退药不利于药品的安全使用和管理,也无形中增加了药师的工作量。为进一步了解本院住院患者退药情况,笔者对本院2014年1-6月份20个科室的589份住院患者退要申请单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探讨导致退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月1日-6月30日收集的20个科室589份住院患者的退药申请单进行分析。

1.2 方法 对589份退药申请记录,按退药科室情况、退药原因及退药药品种类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构成比。

2 结果

2.1 退药原因 对589份退药申请进行分析,发现退药的原因很多种,其中患者拒绝使用最多,为164例次(27.80%),其次为发生药品不良反应退药,131例次(22.20%),第3位为患者出院导致退药,为109例次(18.50%),另外还有患者病情变化、医生更改医嘱、患者转科后对症用药及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造成医嘱错误等,具体数据见表1。

2.2 科室退药情况 对2014年前半年共计589份退药申请单按照退药科室进行整理,发现医院25个科室中,有20个科室存在退药现象,其中以肿瘤科、消化内科以及神经内科退药的频次最高,具体数据见表2。

2.3 退药药品种类 对589份退药申请单按药品品种进行整理统计,发现退药频次较高药品为抗微生物药物、循环系统药物以及营养药,见表3。

3 讨论

从本文整理的结果来看,患者拒绝使用、发生不良反应以及患者出院位居前3位。文献[3-4]报道,患者拒绝使用是退药的主要原因。造成退药的因素很多,从医护人员的角度讲,有些医生责任心不强,缺乏对药品的足够了解,导致药品名称错误、用法用量错误以及重复用药;有些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缺乏了解,而医生、护士也缺乏与患者的沟通,患者对主管医生的不信任,都会造成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差,导致退药。自动出院的患者在同期出院患者中的比例也比较高,可能由于患者对医院医疗技术的不信任,也有一些患者因为经济情况较差,稍有好转或者没有起色,会要求出院,导致药品未使用完。药品不良反应是患者退药的又一主要原因[5],当不良反应发生时,医生如果没有就药品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反应跟患者进行及时的沟通,会导致患者要求换药或者拒绝使用。此外,患者死亡、病情发生变化、更改医嘱以及微机系统出现问题都是导致退药的原因。

从退药科室的整理结果显示,肿瘤科、消化内科以及神经内科退药频次最高,其次为传染科、重症监护室和风湿科。肿瘤科患者用药品种多且用药量大,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容易反复,更改医嘱、患者放弃治疗或者死亡的情况较常见。消化内科和神经内科用药相对复杂,随着病情的变化,治疗方案的调整医嘱也随时的调整。此外,传染科和风湿科因为病情相对特殊或比较严重,部分患者出于对治疗前景的不看好以及经济因素的压力,一旦病情缓解会选择出院回家保守治疗;重症监护室患者普遍病情比较严重,患者死亡的情况较多。内科患者病情复杂,联合用药较多,且治疗方案不时调整,而外科患者的治疗方案比较明确,故退药频次内科明显高于外科,这点在表中有明确的体现。

在退药药品种类中,抗微生物药物居首位,其次为循环系统用药和营养药品。抗微生物药物是临床使用最多的药物之一,也是不良反应最多的药品种类之一。文献[6-7]报道,抗菌药物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较多,有文献指出,其所致的ADR/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总病例数、严重病例数及死亡病例数均居各类药的首位[8]。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相对较多,且联合用药的治疗效果普遍高于单一用药[9]。但只有对联用药物的相关作用足够的了解,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否则有可能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10]。心脑血管疾病需要随着病情的需要及时调整药物,所以其退药率也比较高。临床上营养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当前营养支持的意义已从单纯的“支持”扩展到“治疗”。不同的营养方案可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包括保护内脏结构和功能、免疫调节、干预炎症反应和营养代谢等[11]。本院临床营养退药主要集中在肿瘤和其他危重患者,这些患者病情变化比较快,死亡的突况较多,导致药品未使用,进而增加了退药率。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对相应的解决方法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提升医疗质量 患者的安全是医疗质量的核心[12],医院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对医疗质量进行实时监控,进而提高医疗质量[13]。以科室自查、质控办月查、职能部门联合检查等方法加强对个人医疗服务的监管和考核,可以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14]。提升医疗质量,有利于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3.2 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临床上应该注重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及时向患者解释该药品的药理作用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以减少患者拒绝使用情况,同时应该着力调高医疗技术水平、提供优质的服务,合理用药、适度检查,尽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进而减少患者主动要求出院情况的发生[15]。

3.3 严格退药管理制度 为了保障退药药品的安全有效,住院药房建立了严格的退药管理制度。退药要求填写退药申请单,内容包含科室、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病案号、药品清单、退药原因以及退药日期,其中药品要注明规格、数量及厂家,申请单经主治医师和科室主任签名,药师认真核对药品规格以及批号以后,方可退药。严格退药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减少药师和护士的工作量,同时也可以避免过期、变质药品进入药房,消除药品存在的安全隐患[16]。

3.4 临床药师的干预 在我国,医院用药不合理情况比较严重,用药不合理占到用药者的11%~30%[17],不合理用药也是导致退药的主要原因。临床药师直接面对临床,可以促进合理用药,对提升医疗质量具有显著的意义。文献[18]指出,临床药师对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率大大降低。临床药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临床,指导合理用药,进而降低不合理用药的比率。此外,临床药学室应该将药品最新的资讯以及药品新出现的不良反应或者禁忌及时通知临床医生,定期做有关药品使用方面的培训和宣传,增加医生对药品的了解。

综上所述,药学服务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目的是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消除药品退药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这就需要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药学服务质量,增强医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感,减少退药情况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毛晓冬,吴静.住院患者退药情况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7):586-58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S].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

[3]王书杰,李小云,范雪亮.我院651条住院患者退药医嘱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19):65-67.

[4]庄海英.我院外科住院患者退药原因浅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药业,2013,22(16):90-91.

[5]孙著叶,王春香,张文.住院患者退药原因分析及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23-24.

[6]罗利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不良反应129例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7):104-105.

[7]赵丽波.本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调查[J].中国医药科学,2013,3(9):158-159.

[8]李宏.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J].中国药房,2012,23(26):2474-2476.

[9]秦胜萍.心血管疾病联合用药,不良反应以及合理用药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2(5):47.

[10]薛亚英.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4(24):3018-3019.

[11]朱维铭.临床营养角色的转变:从营养支持到营养治疗[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9,16(1):1-3.

[12]王吉善.患者安全是医疗质量的核心[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15(1):10-12.

[13]李红樱,张文远,刘蔚,等.应用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对医疗环节质量实时控制的研究[J].中国病案,2008,9(9):15-16.

[14]邹升帆,刘华坤,林新华,等.实施积分管理提高医疗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11(1):44-47.

[15]朱立强,袁梅,庄军,等.2489例住院患者自动出院原因分析[J].中国病案,2011,12(2):57-58.

[16]高玲,曹梅,胡克勤.我院退药综合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10):1302-1303.

[17]高艳萍.对临床药师在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3,21(22):191-192.